《孙子兵法》简析(最经典本)解读
- 格式:ppt
- 大小:705.50 KB
- 文档页数:66
孙子兵法解读
《孙子兵法》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兵书,历来被誉为“兵之要道”。
《孙子兵法》是
秦对楚国大军的总司马孙武的令下,由孙武的表兄孙膑编写而成,于秦始皇灭楚后的公元
前312年发表,是与《论语》一样的经典著作。
它包含了公元前4世纪中国军事智慧和创
新的内容,包括计策、战术、作战准备、指挥控制、士兵鉴定、战役分析等众多内容。
孙子兵法认为,兵家之要道计,胜负在我,智者莫能获也。
高明的先秦军事策略是在
行动指导上取胜的重要因素,也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攻敌于智,也可以从敌人那里学习,以赢得战争。
孙膑把兵家之道归纳为三大部分:帝王之理、贤将之谋和准绳之途。
帝王之
理和贤将之谋主要是指技术性、策略性和战略性方面,准绳之途主要是指精神上的变革,
纪律性、修养性和知识性,主要的内容和要点如下:
1、帝王之理:将军要有帝王的才能,兵家之要义,欲得胜负,先明策谋,因而可以
决定胜负,且要有军事上的判断和行动的把握,警惕未来变故的发生,时时按计划及时有
序的行动。
2、贤将之谋:依照兵家之道,结合自己实际情况,灵活变通,善于把握战术上的变化,不断探索,且能够领导大军就近而攻,而不受地形和敌方的阻拦。
3、准绳之途:格言有兵走,兵无禁止,指挥士兵时应当用人得当,严格纪律,重视
军事知识的学习,鼓励士兵振作精神,训练士兵把分毫不让之法熟练运用起来。
《孙子兵法》被誉为“军事精益求精”,是讲究指挥技巧和体力活动技巧的重要性,
在今天社会仍然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是优秀军事理论家们获取策略、战术成功取胜之经。
孙子兵法十三篇及解说计篇①第一[原文]孙子曰:兵②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③,校之以计而索其情④: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⑤。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⑥。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⑦。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⑧。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⑨。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⑩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
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大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⑾,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⑿,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⒀也。
兵者,诡道也⒁。
故能而示之不能⒂,用而示之不用⒃,近而示之远⒄,远而示之近。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⒅,实而备之,强而避之⒆,怒而挠之⒇,卑而骄之(21),佚而劳之(22),亲而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23),不可先传也(24)。
夫未战而庙算(25)胜者,得算多(26)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注释]①计:计算、计划、计谋、计策等。
这里指战争前的计策。
②兵:兵器、兵士、军队、战争等。
这里指战争。
③经之以五事:五事指道、天、地、将、法,这五个方面都属于决定战争胜败的基本因素。
经,量度,这里是分析研究的意思。
④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比较敌对双方的各种条件,从中探求战争胜负的情形。
校,通“较”,比较;所谓“计”,指“主孰有道”等“七计”。
⑤不畏危:不害怕危险。
银雀山汉墓竹简《孙子兵法》此句为:“民弗诡也。
”⑥阴阳、寒暑、时制:阴阳,指昼夜、晴雨等天时气象的变化。
寒暑,指寒冷、炎热等气温的不同。
时制,指四季时令的更替等。
⑦远近、险易、广狭、死生:路程的远近、地形的险阻或平坦、作战地域的宽广或狭窄、地形是否利于攻守进退。
死生,指地形上的死地和生地。
《孙子兵法十三篇》全文和解释一、始计篇【原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译文】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头等大事,是关系民众生死的所在,是决定国家存亡的途径,不能不认真加以考察、研究。
【原文】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译文】应该以五个方面的情实为纲,通过具体比较双方的基本条件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
所谓“道”,就是从政治上使民众与君主的思想一致,这样,民众就能与君主同生死共患难,誓死效命,毫无二心。
所谓“天”,就是气候的阴晴、寒暑、四季节令的更替规律等。
所谓“地”,就是指行程的远近、地势的险峻或平易,战地的广狭,是死地还是生地等。
所谓“将”,就是看将领们是否具备智、信、仁、勇、严五种素质。
所谓“法”,就是指部队的组织编制制度,军官的职责范围规定,军需物资的供应管理制度等。
大凡这五个方面,将领们没有谁没听说过,但只有透彻掌握了的人才能取胜,没有透彻掌握的人则不能取胜。
因而,还要通过比较双方的具体条件来探究战争胜负的情形。
这些条件是:双方君主哪一方施政清明、有道?将领哪一方更有才能?天时、地利哪一方占得多?军中法令哪一方执行得好?兵力哪一方更强大?士兵哪一方更训练有素?奖赏与惩罚哪一方更严明?我凭着对这些情况的分析比较,就可知道战争胜负的情形了。
【原文】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孙子兵法》解读一、孙子兵法简介《孙子兵法》是从战国时期起就风靡流传的军事著作,古今中外的军事家们都使用其中论述的军事理论来指导战争,而且,其中论述的基本理论和思想还被运用到了现代经营决策和社会管理方面。
然而,这部著作者是谁呢?学术界议论纷纷,一种认为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孙武所著,一种认为是孙膑整理而成,一种认为是战国初年某位山林处士编写,还有的说是三国时代曹操编撰的。
直到1972年4月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发掘的两座汉代墓葬中同时发现了用竹简写成的《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这样,数百年的争论方告结束,《孙子兵法》的作者被确认为春秋时期吴国的将军孙武。
《孙子兵法》全书共十三篇。
第一《计篇》,讲的是庙算,即出兵前在庙堂上比较敌我的各种条件,估算战事胜负的可能性,并制订作战计划。
第二《作战篇》,讲的是庙算后的战争动员、及取用于敌,胜敌益强。
第三《谋攻篇》,是以智谋攻城,即不专用武力,而是采用各种手段使守敌投降。
第四《形篇》,讲的是具有客观、稳定、易见等性质的因素,如战斗力的强弱、战争的物质准备。
第五《势篇》,讲的是指主观、易变、带有偶然性的因素,如兵力的配置、士气的勇怯。
第六《虚实篇》,讲的是如何通过分散集结、包围迂回,造成预定会战地点上的我强敌劣,以多胜少。
第七《军争篇》,讲的是如何“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夺取会战的先机之利。
第八《九变篇》,讲的是将军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战略战术。
第九《行军篇》,讲的是如何在行军中宿营和观察敌情。
第十《地形篇》,讲的是六种不同的作战地形及相应的战术要求。
第十一《九地篇》,讲的是依“主客”形势和深入敌方的程度等划分的九种作战环境及相应的战术要求。
第十二《火攻篇》,讲的是以火助攻。
第十三《用间篇》,讲的是五种间谍的配合使用。
书中的语言叙述简洁,内容也很有哲理性,后来的很多将领用兵都受到了该书的影响。
二、孙子兵法内涵《孙子》作为一个兵法,它是一个非常全面完整的体系,从哲理的层面,用哲学理念的层面,来观察战争现象,探讨和揭示战争的一般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指导战争的具体方法。
孙⼦兵法详解《孙⼦兵法》详解⼀、始计第⼀原⽂:【始计第⼀】1.孙⼦⽈:兵者,国之⼤事,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2.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索其情:⼀⽈道,⼆⽈天,三⽈地,四⽈将,五⽈法。
3.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不畏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臸也;地者,远近、险易、⼴狭、死⽣也;将者,臹、信、仁、勇、严也;法者,曲臸、官道、主⽤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
4.故校之以计,⽽索其情,⽈: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兵众孰强?⼠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5.将听吾计,⽤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臸权也。
6.兵者,诡道也。
故能⽽⽰之不能,⽤⽽⽰之不⽤,近⽽⽰之远,远⽽⽰之近。
利⽽诱之,乱⽽取之,实⽽备之,强⽽避之,怒⽽挠之,卑⽽骄之,佚⽽劳之,亲⽽离之,攻其⽆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7.夫未战⽽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况于⽆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译⽂:【始计第⼀】1.孙⼦说:军事,是⼀个国家的头等⼤事,关系到国家的⽣死存亡,⼀定要慎重研究。
2.通过五个⽅⾯的横向⽐较,得到详情:⼀是道,⼆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
3.道,指上级和民众⼼志相通,可以同⽣共死,⽽不会惧怕危险;天,指阴晴寒暑、四季更替;地,指远近、平坦艰险、开阔狭窄,和地形对部队安危的影响;将,指冷静睿臹,赏罚有信,对部下真⼼关爱,勇敢果断,严格要求;法,指组织层次结构,责权划分,资⾦物资调配。
对这五个⽅⾯,上级都必须⼗分清楚。
清楚的能胜利,不清楚的不能胜利。
4.所以,通过以上情况的⽐较,得知详细情况:哪⽅的领导与部下⼼志相通?哪⽅的将领有能⼒?哪⽅占有天时地利?哪⽅的法令能够执⾏?哪⽅的⼠兵强健?哪⽅的⼠兵训练有素?哪⽅的赏罚分明?通过这些,我就知道了胜负。
孙子兵法的总结篇引言《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学的经典之作,被视为战争艺术的宝典。
本文将对《孙子兵法》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和分析,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智慧和战略思想。
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 预测和计划在战争中,预测和计划是至关重要的。
孙子强调了通过情报搜集和分析、对敌情进行预测,以制定合理的战略计划。
他提倡将战争看作是一种谋略游戏,胜利的关键在于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和预测。
2. 谋略和进攻孙子认为,使用巧妙的谋略和进攻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关键。
他强调了战略的重要性,认为战争并非仅仅依靠军事实力,而是需要通过智慧和谋略来击败敌人。
3. 灵活和变通在战争中,灵活和变通是必不可少的。
孙子强调了根据战局的变化来灵活调整战略和战术的重要性。
他认为战争并非固定不变的,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应对。
4. 进攻和防守孙子认为,进攻和防守是战争中两种基本的战略选择。
他指出,进攻是取胜的最佳途径,而防守则是守成、守势的选择。
他提倡根据具体情况和目标进行选择,并强调了进攻和防守的平衡。
孙子兵法的实际应用《孙子兵法》不仅是一部理论著作,更是一种实践指南。
它的思想和原则可以应用于各个领域,不仅限于军事方面。
下面将以几个常见领域为例,探讨《孙子兵法》的实际应用。
1. 商业战略在商业战略中,也可以借鉴孙子兵法的思想。
预测和计划是企业战略的基础,通过对市场和竞争对手的分析,可以制定合理的策略。
谋略和进攻则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的关键,需要通过创新和巧妙的策略来赢得市场份额。
同时,灵活和变通也是企业成功的重要因素,在市场变化快速的环境中,灵活调整战略可以更好地应对挑战。
2. 个人发展孙子兵法的思想也可以应用于个人发展。
预测和计划对个人的职业发展很重要,通过对自身能力和市场需求的预测,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职业规划。
谋略和进攻则对于个人的竞争力提升至关重要,需要通过学习和积累经验来获得竞争优势。
简述《孙子兵法》的主要思想精髓孙子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所以他指出:“战争作为一种国家行为,不仅关系到军事、政治和外交,而且直接决定着国家的安危和兴衰。
”因此,研究和掌握战争规律,就成了非常重要的任务。
我们现代社会正在经历一场信息时代的战争,战争带给人类的损失是巨大的,这需要我们在今天的世界里努力学习,奋发向上,做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孙子在中国的历史上是一个有影响力的人物。
他最著名的著作《孙子兵法》,已被译成十几种文字,全世界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人去研究它。
他曾把自己与古代名将乐毅、李牧、白起相提并论,并称之为“孙、吴”。
西方人认为《孙子兵法》这本书是二千多年来,世界上最伟大的五部兵书之一,它是一切进攻性战略的基础,对战争有巨大的影响,对后世的军事思想和实践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中,战争已越来越少,但有时候还是难免要打仗,所以平时多读点孙子的《孙子兵法》,对处理好各种关系和解决战争问题是很有好处的。
所谓“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要战胜敌人必须首先知道敌我双方的情况,这就是“知彼”。
《孙子兵法》中明确地提出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著名论断。
《孙子兵法》第三十九篇《用间篇》云:“故用间有五:有因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
”意思是说,在战争中用间有五种,即有利用反间谋敌、内间惑敌、死间杀敌、生间心敌的五种方式。
其中“反间”是《孙子兵法》中最奇特的用间手段。
间谍,是一些国家运用来从事破坏活动的特殊人员,他们采取种种隐蔽的方法,收集敌方的机密情报。
所以“反间”就是打入敌方内部,刺探情报,离间敌人,获得机密情报,为己所用。
间谍工作的范围很广,诸如了解敌人的军事、政治、经济、科技、地形、气候、风俗等方面的情报;刺探敌人的城防设施、武器装备及仓库储粮情况;侦听敌人通讯联络及无线电台的秘密;窃取敌人的计划、部署、调动、行动情报;搜寻敌人俘虏和潜伏下来的特务分子,捕捉逃跑的敌人等等。
解读孙子兵法最佳注释版本详细解析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著作,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兵法之一。
它深入研究了战争的本质和策略,为后世的军事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指导。
在众多注释版本中,我选择了认为最佳的注释版本进行详细解析,以便更好地理解孙子兵法的精髓。
首先,这个注释版本中强调了“步步为营”的思想。
步步为营是孙子兵法中的重要原则之一,意味着在战争中必须谨慎行动,稳扎稳打。
注释版本通过详细解释这一原则,指出在战争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逐步地发展战局,不能急于一步到位。
这种思想对于现代战争也同样适用,战场上的每一步都需要慎重考虑,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其次,注释版本对于孙子兵法中的“以逸待劳”思想进行了深入阐述。
这一原则强调了在战争中要善于利用敌人的疲惫和劣势,以取得胜利。
注释版本通过举例说明了何时何地可以采用“以逸待劳”的策略,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思想。
在现代战争中,也同样需要从敌人的弱点入手,通过巧妙的战术和策略来取得优势。
此外,这个注释版本还对孙子兵法中的“知己知彼”进行了详细解读。
这一原则强调了了解自己和敌人的重要性。
注释版本通过分析军事情报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获取和利用情报来帮助制定战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了“知己知彼”的含义。
在现代战争中,情报工作同样至关重要,只有全面了解敌人的实力和意图,才能制定出更有力的战略和战术。
最后,这个注释版本还对孙子兵法中的“变化”和“不战而屈人之兵”进行了深入探讨。
这些原则强调了灵活性和巧妙的变化,以求在战争中取得优势。
注释版本通过具体案例和实战经验,详细阐述了如何在不进行正面战争的情况下,通过巧妙的策略和变化来达到战争的目的。
现代战争中,同样需要灵活应变,不拘一格,才能在复杂多变的战场上取得胜利。
综上所述,这个注释版本对孙子兵法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解读,使读者更好地了解了孙子兵法的核心原则和思想。
通过学习和应用这些原则,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战争和其他复杂情境,取得更好的结果。
----------Content诵读经典诗文,铸就精神家园品味国学经典 领悟生命箴言计篇第一——兵者大道,胜从计出(1)计篇第一——兵者大道,胜从计出(2)计篇第一——兵者大道,胜从计出(3)计篇第一——兵者大道,胜从计出(4)计篇第一——兵者大道,胜从计出(5)计篇第一——兵者大道,胜从计出(6)计篇第一——兵者大道,胜从计出(7)计篇第一——兵者大道,胜从计出(8)最能凸现一个民族传统与智慧的,莫过于文化。
浩瀚的典籍就是中国文化的载体,其中那些流传百世、历久弥新的国学经典便是中国文化精髓之所在。
这些经典深蕴着民族的文化之根,承载着民族的血脉之魂,体现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使华夏文明得以薪火相传、魅力永存。
弘扬国学,传承中华文明的薪火,要从每个人做起、更要从孩子做起。
继贵州人民出版社修订重版《中国历代名著全译丛书》之后,又隆重推出这套《国学解读丛书》,借助于专家们的“解读”指导,借古阐今,将传统文化的精髓普及到青少年之中,为读者开启一扇通向传统文化的大门,接续起民族文化的血脉,铸就得以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
本套丛书呈现以下几大亮点:一、篇目精挑细选,译文简洁流畅这套丛书从先秦至晚清2000多年的中国文学史中精心挑选出具代表性的11部典籍, 210幅精美图片穿插文中,书中设有导读、注释、经典原意等相关栏目:导读深邃精微,统领全篇,方便读者阅读;注释力求浅显、精准;译文简洁明了,通晓畅达。
展开书卷,纯美的诗歌、经典的选本、彰显诗意的绘画,闪烁的智慧火花,让传统的国学典籍从殿堂走下,超越时空,成为极具现代气息的恢宏画卷。
二、含英咀华,古为今用为了方便读者阅读理解,出版策划者还有针对性地增加了当代阐释、国学故事、文化常识三个小栏目。
“当代阐释”从当下语境与视域出发,以今释古,阐释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使小读者在价值取向多元化的今天,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会做人与学习。
“国学故事”和“文化常识”部分涉及了文学、历史、天文、地理、伦理道德等常识以及一些民间传说,极大丰富了图书内容,既补充了青少年的国学知识,又拓展了思维空间。
全网罕见《孙子兵法》浓缩版,51个要点通俗解读,半小时掌握精髓悉心整理,话不多说,直接上干货!1.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查也。
意思是:战争是国家大事,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生死存亡,所以不可不认真对待,做好谋划和研究。
2.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意思是:为将者要从五个方面判断战争的胜算:一是看这场战争是不是出师有名,二是看这场战争发动的时机是否利于己方,三是看战场的地理位置是否对己有利,四是看指挥这场战斗的将领能否胜任,五是看军队的法规制度和组织是否严明。
孙子像3.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意思是:军队能不能打胜仗,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问号”:君主是否贤明并受到大家的拥护支持?率领军队的将军是否有带兵打仗的能力?天时地利是否对自己有利?军队的法令制度是否能严格贯彻执行?军队的士气是不是旺盛?士兵的训练是不是有素?在官兵立功或犯错时能否做到赏罚分明?4.兵者,诡道也。
意思是:用兵打仗,处处充满着诡诈。
换句话说,在战场上对待敌人不需要考虑所谓的诚信,因为行军打仗和我们平时的工作生活不一样,处处充满着诡诈。
谁若鄙视这种诡诈的行为,那就必败无疑。
如果你在战场上相信了来自敌人的承诺,那就是一种幼稚。
如果你在战场上还处处想着以诚信为本,那你也是永远打不了胜仗的。
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我们,我们常常视阴谋诡计者是卑鄙之人,但在战场或者是你死我活的商业竞争中,仍然不屑于使用诡计者,便是一个十足的愚蠢之人。
孙子剧照5.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意思是:按照诡道的原则,明明有能力,却给人的感觉很无能,明明想得到,却又要欲擒故纵,本来想要攻打离自己近的敌人,反而做出的样子是要打那个离自己远的,本来是想要打近的敌人,反而有做出要打远的那个的样子。
这就好比《三十六计》中所说的“远交近攻”“借道伐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