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校史简介
- 格式:doc
- 大小:331.00 KB
- 文档页数:5
1目录01学校简介01历史沿革08建筑历史13杰出人物23武大樱花 24语录·记录 24趣事·往事26题型示例学校简介武汉大学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之一。
“111计划”(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珠峰计划高校之一。
武汉大学由四大校区组成,26栋早期建筑被列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武汉大学因为如画的校园风景,每年4月的樱花更是吸引百万的游客,被誉为“世界最美丽的大学之一”。
截至2012年12月,武汉大学有普通本科生32925人,硕士研究生13896人,博士研究生7499人,其中包括港澳台侨学生1022人,有外国留学生1422人。
武汉大学共培养了30百年栉风沐雨、艰苦奋斗,武大正乘风扬帆,朝着“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的世界一流大学目标奋进。
历史沿革清朝自强学堂1893年11月29日,湖广总督张之洞向清朝光绪帝上奏《设立自强学堂片》。
他认为“盖闻经国以自强为本”、“自强之道,以教育人才为先”,故取“自强”二字。
这座名为自强学堂的新式高等专门学堂位于湖北武昌三武汉大学的校园风光2佛阁大朝街,开办之初,设方言、算学、格致、商务四门。
由曾任中国驻美联社使馆翻译、师从李善兰的蔡锡勇担当首任总办。
由此揭开了近代湖北高等教育的序幕。
1896年,鉴于中日甲午战争的教训,张之洞对自强学堂进行改章。
1898年,方言一门扩大为英语、法语、德语、俄语、东文(日语)5种语言。
同年2月,自强学堂派遣总稽察姚锡光率团赴日考察学习。
方言学堂1902年10月自强学堂迁往武昌东厂口正街,改名方言学堂。
课程设有地理、历史、算术、公法、交涉等。
方言学堂不设总办,由曾任岳麓书院学监、自强学堂末任提调的程颂万出任方言学堂提调。
辛亥革命前夕的1911年3月,新任湖广总督瑞征认为学堂“风气不端”,湖北提学使王寿彭认为经费无法支持,遂以教育经费紧张为由强令停办。
此后湖北时局逐渐紧张,同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清朝迅速灭亡,方言学堂无法立即复校,武汉大学办学中断。
学校简介武汉大学是国家“”和“”重点建设高校。
“”(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珠峰计划高校之一。
武汉大学由四大校区组成,占地面积5167亩,建筑面积252万平方米。
的宫殿式建筑群古朴典雅,,26栋早期建筑被列为“ 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武汉大学因为如画的校园风景,每年4月的樱花更是吸引百万的游客,被誉为“世界最美丽的大学之一”。
截至2012年12月,武汉大学有普通本科生32925人,13896人,博士研究生7499人,其中包括港澳台侨学生1022人,有外国留学生1422人。
武汉大学共培养了30多万名各类高级专门人才,仅就有100余人。
1999年,世界权威期刊《》杂志将武汉大学列为“中国最杰出的大学之一”。
2011年,学校进入英国《》世界大学排名400强。
武汉大学位于湖北省武昌区路299号邮政编码:430072历史沿革清朝时期1893年11月29日,湖广总督向清朝光绪帝上奏《设立片》。
他认为“盖闻经国以自强为本”、“自强之道,以教育人才为先”,故取“自强”二字。
这座新式高等专门学堂武汉大学的校园风光(17张)位于三佛阁大朝街口,开办之初,设、、、四门。
由此揭开了近代湖北高等教育的序幕。
在相关的校史研究中,学界及部分校友对武汉大学是否可溯源至自强学堂存在异议,认为武大的历史严格说来只能从1913年算起。
[5-6]1896年,矿务、化学学堂并入自强学堂,后者增加、教育。
方言一门逐步扩大为、、、、东文()5门。
1902年10月,自强学堂迁往武昌东厂口,改名。
课程设有、、、公法、交涉等。
1911年前夕,方言学堂因教育经费紧张被迫暂停办学。
此后湖北时局动荡,同年10月,爆发,清朝迅速灭亡,方言学堂无法立即复校,武汉大学办学中断。
民国时期1913年,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成立后,规划在全国设立六所高等师范学校,决定以原方言学堂的校舍、图书、师资为基础,改建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
1923年9月,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改名国立武昌师范大学。
自强学堂和方言学堂(1893-1911)武汉大学的历史溯源于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893年11月29日奏请光绪皇帝创办的湖北自强学堂。
自强学堂(1893.11.29——1902.10)创办人:张之洞(督鄂:1889——1909)首任总办蔡锡勇校址:武昌三佛阁大街口1889年张之洞任湖广(辖今湖北、湖南、江西三省)总督之初,首府武昌只有两所容量极小、破败不堪的旧式书院,即江汉书院和经心书院,因此他打算创办一所更大更新的“两湖书院”,为两湖(即洞庭湖、鄱阳湖)地区培养人才。
一时间,人们纷纷向张之洞献计献策,其中有位小官,名叫曾广敷,官不过湖北试用知县,却颇有见的。
他向张之洞建议“就所定商课改为通商西学,延请华人之能西学者以训诲之,专习各国语言文字等语系,为振兴商业服务。
”张之洞接受了曾广敷的建议,决定将“两湖书院”办成西式学堂。
于光绪十九年(1893年)10月22日向光绪皇帝上奏《设自强学堂片》,11月29日得准。
因此,这一学堂定名为“湖北自强学堂”。
自强学堂比“北京同文馆”晚30年,但称得上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真正由中国人自己创办和管理(中国人自己担任校长)的新式学堂。
它一改中国传统书院“学不分专门”的旧习,仿西方高等教育模式,在全国各学堂中率先实行“分科教学,按班授课”体制,设方言、算学、格致、商务四门,首届招生80人。
其中商务门开中国近代经济管理类高等教育之先河。
由于甲午惨败加之马关条约之教训,张之洞认识到:“自强之道,首赖人才”,“而自强之道,贵能取人之长,若非精晓洋文,即不能自读西书,若不能多读西书,即无从会通博采。
”因此,张之洞于1896年对自强学堂进行改革:一、将算学一门移归两湖书院;二、格致、商务两门停办,改为一般课程;三、将方言一门扩大为英文、法文、德文、俄文四门,每门招生名额扩大到30人,1898年又增加东文(日语),共计五门,至此招生规模达到150人;四、并入化学学堂,开创自然科学专门教育;五、增设译书机构,开创翻译商务经济书籍新风;六、取消膏火费,实行奖学金制;七、选派13名学生留学日本。
校领导为建校做出的英勇抗争和筚路蓝缕的努力跃然纸上,其中所体现的教育工作者的凛然正气与无私情怀感人至深。
为了对武大历史建筑的《珞珈黉宫:武汉大学历史建筑群》武汉大学档案馆 编/武汉出版社2023.8/188.00元珈黉宫:武汉大学历史建筑呈现更加有血有肉、富有人情味,两位编者一方面精选图片资料,另一方面梳理并筛选历史细节。
例如在上篇“植树造林”一节中,编者引用时任校长王世杰的报告介绍了植树造林的规划,又插入了植树时的场面等细节。
在全体师生植树一天后,校长发布告称:“本大学全体员生本日植树颇感劳顿,明日停课一日,以资休息。
”这样的场面十分生动,由此就更能理解当时学生回忆中所称的“至今我看见花木被折损,就像折我的手指一样心疼”。
读过如此丰富的细节,当读者步入武大校园,看到勃郁的草木,就能想到百年前武大师生全体出动植树造林的情景。
在此基础上,有别于各种走马观花式的旅游指南,《珞珈黉宫》对于武大历史建筑的介绍具有强烈的历史纵深感。
它不仅介绍建筑本身,还深入挖掘埋藏于建筑之中的深刻历史意蕴,让读者在阅读时深入时代背景,更深刻地认识武大这所学校。
看到在樱花掩映下的粉墙绿瓦、雕梁画栋,游客很自然地会为“将这片荒山野岭变成了美丽的大学校园”的辉煌壮举感到惊叹,但通过阅读《珞珈黉宫》,读者将进一步理解其背后的历史深情。
武大之大,基于“武汉为中部重镇,向亦为文化学术之中心”,这是武汉的地理位置和文化地位赋予武大的秉性,也让武大在民族危亡之际有着无可逃避的历史责任。
书中精选的开学典礼上历任建校参与者的发言集中呈现了武大的责任自觉:“这个学校在革命潮流激动中,时代极纷乱的时期成立”,“学校为文化之母,其发展与否,关系一国之盛衰,且大学为科学发明之中心,国家各大学,能潜心研究学问,制造利器,保国家之生存”。
可以说,从建校动议之日起,武大就与国家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
因此,在武大初成之际,其意义就远不只是一所学校的建成,更是国家民族的“一线曙光”,它是“国人建设力之宏伟”的体现,激发起国人的信心,认为“中国事尚可为”,即便是外国人也觉得武大“规模宏伟”,“代表中国之新气势”,由此得出“中国前途,极有希望”。
武汉大学(Wuhan University),简称“武大”,坐落于中国湖北省武汉市东湖湖畔珞珈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中管副部级高校,国家“985工程”、“211工程”、“2011计划”重点建设高校,“111计划”、“珠峰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和“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重点建设的中国顶尖大学,,是与法国高校联系最紧密、合作最广泛的中国高校,是世界权威期刊《Science》杂志列出的“中国最杰出的大学之一”。
[1]武汉大学是近代中国建立最早的国立大学之一,其办学源头溯源于清朝末期1893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创办的自强学堂,历经传承演变,1913年更名为“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注:武汉大学校史争议[2]),1924年更名为“国立武昌大学”,1926年合并组建“国立武昌中山大学”,于1928年正式定名“国立武汉大学”,1949年新中国成立更名“武汉大学”并沿用至今。
武汉大学是中国著名的风景游览地、世界著名的赏樱胜地之一。
26栋武汉大学早期建筑被国务院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
学校坐拥珞珈山,环绕东湖水,中西合璧式的宫殿式建筑群古朴典雅,巍峨壮观,有“世界最美丽的大学校园之一“的美誉。
[4]截至2014年4月,武汉大学在校本科生32441人,硕士研究生13918人,博士研究生7477人,其中包括港澳台侨学生1037人,另有外国留学生1477人。
[5]创办时间1893年(癸巳年) 所处城市中国武汉985工程|211工程|七校学校类型综合类属性|111计划|珠峰计划主管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学校官网/inde 中文名武汉大学英文名Wuhan University(WHU)简称武大创办时间1893年(癸巳年)类别公立大学学校类型综合类属性985工程211工程七校联合办学2011计划111计划展开所属地区中国武汉现任校长李晓红知名校友张之洞、李四光、黄彰任、陈东升、吴惠良、雷军等[6]主管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硕士点347个博士点250个博士后流动站38校训自强弘毅求是拓新校歌武汉大学校歌专职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8中国工程院院士8欧亚科学院院士3人主要院系经管学院、法学院、生科学院、测绘学院、水利水电学院、国际软件学院、信息管理学院、新闻院、计算机学院国家重点学科46[5]个学校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珞珈山街道八一路299号学校代码10486主要奖项2015中国大学排行榜第4名[7]2014中国大学排行榜第5名世界大学网络排名92位、亚洲第9中国图书奖,国家图书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展开国重实验室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点实验室1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2600个863项目专家6个首席科学家校名武汉大学之前的名字是“国立武汉大学”(1928年)。
武汉大学校史
一、学校概况
武汉大学,简称武大,溯源于清朝末期1893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创办的自强学堂,于1913年由国民政府建立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于1928年定名国立武汉大学,是近代中国首批国立综合大学之一,湖北第一所高等学府。
目前武汉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大学,“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是与法国同行联系最紧密、合作最广泛的中国高校之一。
1999年,世界权威期刊《Science》杂志将武汉大学列为“中国最杰出的大学之一”。
【早期建筑】
学校的建筑在整体上既遵循了“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中国传统原则,又引入了西方的罗马式、拜占庭式建筑式样。
建筑群十分注重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有机结合,利用“对景”、“借景”、“造景”等手法,使建筑与环境相得益彰,体现了中国建筑与自然和谐的传统特点。
【校训释义】
“朴、诚、勇”——武昌高师(1919)
“明诚弘毅”——国立武汉大学(30年代)
“自强、弘毅、求是、拓新”——武汉大学(1993)
经1993年第一次校务委员会审议,武汉大学新校训定为:自强弘毅求是拓新。
“自强”语出《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意为自尊自重,不断自力图强,奋发向上。
“弘毅”出自《论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一语。
意谓抱负远大,坚强刚毅。
“求是”即为博学求知,努力探索规律,追求真理。
语出《汉书》“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拓新”,意为开拓、创新,不断进取。
其中,自强是武汉大学之魂,弘毅是武汉大学之志,求是是武汉大学之风,拓新是武汉大学之的。
二、校史档案
【历史上比较著名武汉大学校名】
湖北自强学堂(1893.11-1902.10)
国立武汉大学(1928.7-1949.8)
武汉大学(2000.8-)
【武汉大学建校纪念日(校庆日)的变迁】
自强学堂成立(11.29)(1893)
武昌高师开学(11.2)(1913)(校产移交,正式迁入,11.29)
国立武汉大学开学(10.31)(1928)
1963年50周年校庆(11.15)
1983年70周年校庆(11.15)
1993年100周年校庆(11.29)
【校史重要事件年表】
1893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武昌创办自强学堂,开设方言(即外国语言)、算学、格致、商务四门,专门培养外语和商务人才。
1922年,改四部为8系,即教育哲学系、国文系、英语系、数学系、理化系、历史社会学系、生物系、地质系。
1928年,改组国立武昌中山大学,组建国立武汉大学。
下设文、理、工、法四个学院。
1936年,成立农学院,成为有文、法、理、工、农5个学院15个系以及2个研究所的综合性大学。
1938年,学校西迁四川乐山,农学院并入中央大学。
1946年,恢复农学院,设立医学院,武汉大学迁回武昌珞珈山。
设有文、法、理、工、农、医6个学院21个系8个研究所。
1953年,工学院从武汉大学分出,成立华中工学院(后更名为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
1954年,水利学院从武汉大学分出,成立武汉水利学院(后更名为武汉水利电力大学,2000年并入新武汉大学)。
1999年,院系重组,由16个学院、3个直属系改组为9大学院,即:人文科学学院、法学院、商学院、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大众传播与知识信息管理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科学学院、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
2000年8月2日,武汉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合并成组建新的武汉大学。
分称为文理学部(1区)、工学部(2区)、信息学部(3区)和医学部(4区)。
【国立武汉大学历任校长名单及任期】
刘树杞代校长1928.8-1929.3
王星拱代校长1929.3-1929.5
王世杰校长1929.5-1933.5
王星拱代校长1933.5-1934.6
王星拱校长1934.6-1945.7
周鲠生校长1945.7-1946.2
刘秉麟代校长1946.2-1947.1
周鲠生校长1947.1-1949.8
【杰出校友】共5届51人
第五届杰出校友9人2007年
胡代光、何炼成、潘垣、张家铝、易中天、熊召政、张晓刚、池莉、卡里姆.马西莫夫
第四届杰出校友7人2005年
陈俊勇、陈善广、陈文蔚、方辉煜、林宗坚、王明庥、游效曾
第三届杰出校友18人2003年
陈东升、范云六、江元生、雷军、李方华、李京文、李连和、李锐、刘西尧、刘先林、田源、颜泽贤、于刚、张明高、张学知、赵耀东
第二届杰出校友10人1999年
张培刚、柯俊、方成、黄孝宗、张效祥、陈荣悌、刘诗白、邹节明、董辅礽、王梓坤
第一届杰出校友7人1997年
黄彰任、端木正、钟期荣、欧阳予、陆长生、庹震、王佛松
二、学术精神
.在115年的风雨历程中,武汉大学形成了以开拓创新为学术之目标,以严谨求实为学术之根本,以厚积薄发、会通博采为学术之特长,以精诚团结、传承超越为学术之“基因”的学术精神。
三、补充:
1.国立武汉大学筹备委员会:
刘树杞(主任委员)、李四光、王星拱、周鲠生、麦焕章、黄建中、曾昭安、任凯南
2.国立武汉大学建筑设备委员会:
李四光(委员长)、王星拱、张难先、石瑛、叶雅各、麦焕章等
3.民国五大名校(30年代):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央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
4.四大名校(抗战时期):
西南联合大学、中央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
5.武大中文系的“五老八中”:
“五老”:刘永济,字弘度,人称“弘老”,古典文学专家;刘赜,字博平,人称“博老”,文字声韵学专家;黄焯,字耀先,人称“耀老”,小学与诗学专家;席鲁思,字不详,人称“鲁老”,经史典籍专家;陈登恪,字不详,人称“登老”,唐宋小说专家。
“八中”:程千帆(沈祖棻),古典文学、文学史与文艺学专家;刘绶松,中国新文学史专家;胡国瑞,古典文学专家;周大璞,语言学专家;李健章,古典文学专家;李格非,文字学专家;缪琨;张永安。
6.“珞珈三女杰”
苏雪林,武大中文系教授;袁昌英,武大外文系教授;凌淑华,武大教授家属。
7.“国立武汉大学”牌匾的题写者:“国立武汉大学”——萧君绛,武大数学系教授;“文法理工农医”——刘赜(刘博平),武大中文系教授。
8. 珞珈山原名落驾山。
珞珈山现在这个名字,是国立武汉大学首任文学院院长闻一多先生改的。
珞,是石头坚硬的意思;珈,是古代妇女戴的头饰。
“落驾”与“珞珈”二字谐音,寓意当年在落驾山筚路蓝缕、辟山建校的艰难。
9.百年校庆期间,武大首次确定了跨世纪宏伟奋斗目标:“为在21世纪把武汉大学办成世界第一流大学而奋斗!”
10.学校建立了校友返校日制度,规定每年的5月2日和10月2日为校友返校日,使每年回校聚会的校友与年递增。
11.学校把为武汉大学做出过突出贡献的6位先贤——张之洞、李四光、王世杰、王星拱、周鲠生、李达的塑像建立起来,纪念先贤业绩,启迪教育后学。
12武汉大学率先提出“创造、创新、创业”教育的新理念,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创新型”复合人才,积极探索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1 3.回顾学校的发展历程,武汉大学历来敢为天下先。
曾率先在全国推出学分制、双学位制、主辅修制、提前毕业制、免试推荐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制、硕博连读制、提前攻博制等教学改革新举措。
14.学校自1988年开始,陆续推出了珞珈金秋艺术节、学生社团文化节、体育文化节、美食文化节以及“社团在线”等一系列校园文化品牌活动。
15.闻一多教授为国立武汉大学设计的校徽
20.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1913--1923年,武汉大学前身)校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