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国立武汉大学的创办
- 格式:ppt
- 大小:10.61 MB
- 文档页数:66
目录1前言 2 珞珈百年 3 自强学堂和方言学堂4.武昌高师到武昌中大国立武汉大学乐山时期建国后的武汉大学新武汉大学珞珈人(英杰)筚路蓝缕力耕三尺北溟化鹍珞珈(风)物飞檐香榭(历史的见证)珞樱流影珞珈精魂铭神忆情百年沧桑武汉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百年名校,其历史最早可追溯至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893年奏请清政府创办的湖北自强学堂,它诞生于清末救亡图存的时代洪流之中,也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真正由中国人自行创办和管理的新式高等专门学堂。
从此,这一叶小舟,便承载着无数志士仁人的强国之梦,在风雨飘摇中启航。
自强学堂历经传承演变,数易其名,最后于1928年定名为国立武汉大学,跻身于近代中国第一批国立综合性大学之列,并且在短短数年之内迅速发展成为“民国五大名校”之一,创造了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一大奇迹!20世纪30年代初,著名学者胡适先生曾在北平对一位来华游历的美国外交官说:“你如果要看中国怎样进步,去武昌珞珈山看一看武汉大学便知道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院系调整,武汉大学成为国家教育部直属的文理综合性大学,其综合实力在全国重点大学中一直位居前列。
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大学在国内高校中率先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整体实力明显上升,被誉为“中国高教改革的试验区”。
1995年,美国Science杂志将武汉大学列为“中国最杰出的大学之一”。
2000年,武汉大学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武汉大学,揭开了学校改革发展的崭新一页。
武汉大学的历史,既是一部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创业史,也是一部满怀理想、气势恢弘的发展史,并始终与国家和民族同呼吸、共命运。
百余年的辉煌校史,汇集了中华民族近现代史上众多的精彩华章,积淀了厚重的人文底蕴,培育了“自强、弘毅、求是、拓新”的大学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珞珈学人,在迈向世界一流大学的世纪征途上,豪情满怀,继续阔步前进。
目录前言 (2)珞珈百年3自强学堂和方言学堂武昌高师到武昌中大国立武汉大学乐山时期建国后的武汉大学新武汉大学珞珈人(英杰)筚路蓝缕力耕三尺北溟化鹍珞珈(风)物飞檐香榭(历史的见证)珞樱流影珞珈精魂铭神忆情百年沧桑武汉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百年名校,其历史最早可追溯至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893年奏请清政府创办的湖北自强学堂,它诞生于清末救亡图存的时代洪流之中,也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真正由中国人自行创办和管理的新式高等专门学堂。
从此,这一叶小舟,便承载着无数志士仁人的强国之梦,在风雨飘摇中启航。
自强学堂历经传承演变,数易其名,最后于1928年定名为国立武汉大学,跻身于近代中国第一批国立综合性大学之列,并且在短短数年之内迅速发展成为“民国五大名校”之一,创造了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一大奇迹!20世纪30年代初,著名学者胡适先生曾在北平对一位来华游历的美国外交官说:“你如果要看中国怎样进步,去武昌珞珈山看一看武汉大学便知道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院系调整,武汉大学成为国家教育部直属的文理综合性大学,其综合实力在全国重点大学中一直位居前列。
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大学在国内高校中率先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整体实力明显上升,被誉为“中国高教改革的试验区”。
1995年,美国Science杂志将武汉大学列为“中国最杰出的大学之一”。
2000年,武汉大学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武汉大学,揭开了学校改革发展的崭新一页。
武汉大学的历史,既是一部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创业史,也是一部满怀理想、气势恢弘的发展史,并始终与国家和民族同呼吸、共命运。
百余年的辉煌校史,汇集了中华民族近现代史上众多的精彩华章,积淀了厚重的人文底蕴,培育了“自强、弘毅、求是、拓新”的大学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珞珈学人,在迈向世界一流大学的世纪征途上,豪情满怀,继续阔步前进。
自强学堂和方言学堂(1893-1911)武汉大学的历史溯源于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893年11月29日奏请光绪皇帝创办的湖北自强学堂,这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真正由中国人自行创办和管理(中国人自己担任校长)的新式专门学堂。
前言武汉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百年名校,其历史最早可追溯至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893年奏请清政府创办的湖北自强学堂,它诞生于清末救亡图存的时代洪流之中,也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真正由中国人自行创办和管理的新式高等专门学堂。
从此,这一叶小舟,便承载着无数志士仁人的强国之梦,在风雨飘摇中启航。
自强学堂历经传承演变,数易其名,最后于1928年定名为国立武汉大学,跻身于近代中国第一批国立综合性大学之列,并且在短短数年之内迅速发展成为“民国五大名校”之一,创造了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一大奇迹!20世纪30年代初,著名学者胡适先生曾在北平对一位来华游历的美国外交官说:“你如果要看中国怎样进步,去武昌珞珈山看一看武汉大学便知道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院系调整,武汉大学成为国家教育部直属的文理综合性大学,其综合实力在全国重点大学中一直位居前列。
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大学在国内高校中率先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整体实力明显上升,被誉为“中国高教改革的试验区”。
1995年,美国Science杂志将武汉大学列为“中国最杰出的大学之一”。
2000年,武汉大学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武汉大学,揭开了学校改革发展的崭新一页。
武汉大学的历史,既是一部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创业史,也是一部满怀理想、气势恢弘的发展史,并始终与国家和民族同呼吸、共命运。
百余年的辉煌校史,汇集了中华民族近现代史上众多的精彩华章,积淀了厚重的人文底蕴,培育了“自强、弘毅、求是、拓新”的大学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珞珈学人,在迈向世界一流大学的世纪征途上,豪情满怀,继续阔步前进。
一、百年沧桑自强学堂和方言学堂(1893-1911)武汉大学的历史溯源于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893年11月29日奏请光绪皇帝创办的湖北自强学堂。
自强学堂(1893.11.29——1902.10)创办人:张之洞(督鄂:1889——1909)首任总办蔡锡勇校址:武昌三佛阁大街口1889年张之洞任湖广(辖今湖北、湖南、江西三省)总督之初,首府武昌只有两所容量极小、破败不堪的旧式书院,即江汉书院和经心书院,因此他打算创办一所更大更新的“两湖书院”,为两湖(即洞庭湖、鄱阳湖)地区培养人才。
武汉大学校史武汉大学的前身是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893年创办的自强学堂。
1902年更名为方言学堂。
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以方言学堂为基础,于1913年建立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
1923年更名为国立武昌师范大学,1925年又更名为国立武昌大学。
1926年武汉国民政府将武昌大学与其他几所学校合并,组建国立武昌中山大学。
1928年7月,国民政府改组武昌中山大学,组建国立武汉大学。
1932年春,全校师生迁入珞珈山新校舍。
抗日战争期间,武汉大学迁至四川乐山。
1946年10月迁回武昌珞珈山。
至1946年底,学校已设有"文法理工农医"六大学院,包括21个系和8个研究所,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汉大学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进一步提高。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武汉大学成为直属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领导的重点文理综合大学。
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大学发展速度加快,总体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办学实力进一步增强,现已形成多学科综合发展、多种办学层次并存的格局。
1893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武昌创办自强学堂,开设方言(即外国语言)、算学、格致、商务四门,专门培养外语和商务人才。
1896年,矿务、化学学堂并入自强学堂。
1902年,自强学堂迁至武昌东厂口,改名为方言学堂。
1911年,方言学堂被迫停办。
1913年,以原方言学堂的校舍、图书、师资为基础,改建成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设英语、博物、数学物理、历史地理等四部。
1922年,改四部为8系,即教育哲学系、国文系、英语系、数学系、理化系、历史社会学系、生物系、地质系。
1923年,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改名为国立武昌师范大学。
1924年,国立武昌师范大学改名为国立武昌大学。
1926年,国立武昌大学、国立商科大学、省立医科大学、省立法科大学、省立文科大学以及私立文华大学等合并,建立国立武昌中山大学。
设有大学部和文、理、法、经、医、预6科、17个系2个部。
武汉大学百年历史概述教案课程名称:武汉大学百年历史概述课程类型:历史文化课程课时:2课时(90分钟)教学目标:1. 了解武汉大学的创建背景和发展历程。
2. 掌握武汉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重要地位和贡献。
3. 领悟武汉大学的精神传统和校园文化。
教学内容:1. 武汉大学的创建与发展2. 武汉大学的学术成就与教育改革3. 武汉大学的精神传统与校园文化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0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武汉大学的校园风光,引发学生对武汉大学的兴趣。
2. 提问:同学们对武汉大学有哪些了解?武汉大学的建校历史是多久?二、武汉大学的创建与发展(25分钟)1. 教师讲解武汉大学的创建背景,如地理位置、历史时期等。
2. 介绍武汉大学的创建过程,如创立者、创立时间等。
3. 讲解武汉大学的发展历程,如各个时期的重大事件、学科建设等。
三、武汉大学的学术成就与教育改革(20分钟)1. 介绍武汉大学在学术研究方面的成就,如诺贝尔奖得主、国家科技奖励等。
2. 讲解武汉大学在教育改革中的创新举措,如学分制、双学位、转专业等。
第二课时四、武汉大学的精神传统与校园文化(25分钟)1. 讲解武汉大学的精神传统,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学大汉武立国”的牌坊精神等。
2. 介绍武汉大学的校园文化,如樱花季、社团活动等。
五、总结与展望(10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武汉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重要地位。
2. 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武汉大学有什么新的认识和感悟?3. 展望武汉大学的未来,鼓励同学们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力量。
教学评价:1. 学生对武汉大学的创建背景、发展历程、学术成就、教育改革、精神传统和校园文化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武汉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重要地位和贡献的认识。
3. 学生对武汉大学精神传统的认同和校园文化的兴趣。
自强学堂和方言学堂(1893-1911)武汉大学的历史溯源于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893年11月29日奏请光绪皇帝创办的湖北自强学堂。
自强学堂(1893.11.29——1902.10)创办人:张之洞(督鄂:1889——1909)首任总办蔡锡勇校址:武昌三佛阁大街口1889年张之洞任湖广(辖今湖北、湖南、江西三省)总督之初,首府武昌只有两所容量极小、破败不堪的旧式书院,即江汉书院和经心书院,因此他打算创办一所更大更新的“两湖书院”,为两湖(即洞庭湖、鄱阳湖)地区培养人才。
一时间,人们纷纷向张之洞献计献策,其中有位小官,名叫曾广敷,官不过湖北试用知县,却颇有见的。
他向张之洞建议“就所定商课改为通商西学,延请华人之能西学者以训诲之,专习各国语言文字等语系,为振兴商业服务。
”张之洞接受了曾广敷的建议,决定将“两湖书院”办成西式学堂。
于光绪十九年(1893年)10月22日向光绪皇帝上奏《设自强学堂片》,11月29日得准。
因此,这一学堂定名为“湖北自强学堂”。
自强学堂比“北京同文馆”晚30年,但称得上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真正由中国人自己创办和管理(中国人自己担任校长)的新式学堂。
它一改中国传统书院“学不分专门”的旧习,仿西方高等教育模式,在全国各学堂中率先实行“分科教学,按班授课”体制,设方言、算学、格致、商务四门,首届招生80人。
其中商务门开中国近代经济管理类高等教育之先河。
由于甲午惨败加之马关条约之教训,张之洞认识到:“自强之道,首赖人才”,“而自强之道,贵能取人之长,若非精晓洋文,即不能自读西书,若不能多读西书,即无从会通博采。
”因此,张之洞于1896年对自强学堂进行改革:一、将算学一门移归两湖书院;二、格致、商务两门停办,改为一般课程;三、将方言一门扩大为英文、法文、德文、俄文四门,每门招生名额扩大到30人,1898年又增加东文(日语),共计五门,至此招生规模达到150人;四、并入化学学堂,开创自然科学专门教育;五、增设译书机构,开创翻译商务经济书籍新风;六、取消膏火费,实行奖学金制;七、选派13名学生留学日本。
吾爱吾校,吾更爱真理——对武汉大学建校年代及相关校史问题的沉重反思吴骁2003年,武汉大学举行了隆重的110周年校庆。
这是武汉大学自2000年四校合并之后举行的第一次大规模校庆活动,取得了良好的反响。
然而,在这次校庆期间,互联网上却出现了大量质疑与反对的声音(据笔者当时观察,主要来自素以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自居的天津大学与建校年代紧随其后的西安交大、上海交大的学生和校友),不少网友纷纷质疑武汉大学并没有110年的历史,更不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有些质问的声音甚至还伴随着缺乏基本人格修养的恶毒攻击与谩骂。
而更糟糕的是,面对各种指责,武汉大学的学生和校友基本上没有还手之力,被各种强烈的质疑弄得狼狈不堪,舆论形势极为不利。
当时,本人正在武汉大学历史学院世界史专业读研究生二年级,见到母校声誉遭受如此羞辱,实在忍无可忍,便专门写了一篇长长的文章,发布在互联网上,为武大的校史追溯问题进行辩护(这篇文章现在在网上都很容易找到)。
是时,我对武汉大学校史的了解尚处于入门阶段,这篇文章也基本上代表了我当时对本校校史的认知水平。
文章发表后,可以说迅速扭转了互联网上对武大极其不利的舆论局面,质疑的声音虽然并没有完全消散,但至少也减弱了很多,甚至还起到了让天津大学的少数校友也开始对本校校史进行反思的效果。
事后,还有武汉大学的校友专门给我写信,称我的文章澄清了其心中长期存在的疑惑,并使其对母校校史有了比以前更多的了解和信心。
这样看来,我这篇文章的传播效果还是挺不错的。
然而,令我始料未及的是,自从我研究生毕业、留在武大工作,开始长期从事武汉大学校史研究之后,随着自己对本校校史的研究和了解越来越深入,我对自己当年所抱持的某些观点竟然产生了越来越多的怀疑。
我逐渐认识到,我过去在武汉大学校史追溯问题上的基本观点,是在史料掌握极不充分、同时又受到自己“先入为主”的预设立场与片面、狭隘的爱校情结等非理性因素的干扰下而得出的,在我个人所慢慢发掘到的越来越多的历史事实面前,正一点一点地失去了立足之地。
1.国立武汉大学牌楼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武大的新牌楼,是在1993年百年校庆前夕仿照老牌楼,由武大海内外校友集资建造的。
中国有句俗语叫“四面八方”(不用翻译),意思是世界各地。
这里有四个圆柱,每个圆柱有八棱,表示欢迎来自各个地方的学子;柱头上的类似云朵的纹路,是中国特有的图案,寓意着吉祥,也有高贵之意。
上方的瓦片看起来像是绿色,实际上我们称之为“孔雀蓝”,仅次于皇家的金黄色。
牌楼上的字是中国传统的繁体字,从右到左写着“国立武汉大学”六个大字。
下面的石碑上刻着武大的校训“自强弘毅求是拓新”。
在牌楼背面,还刻着六个大字,概括了武大的基本学科分类,从右至左依次是“文、法、理、工、农、医”。
2.珞珈广场这片大草坪就是珞珈广场,是文化和休闲活动的中心。
早上有的老者舞剑,学生晨读,白日里有小孩嬉戏,情侣漫步,社团小聚,晚上可以看见很多休息聊天的学子,和进校散步、跳舞、健身的市民。
这大概是武大最有活力的地方之一。
3.樱花大道提起武大,最有名的莫过于樱花了。
这条路就称为“樱花大道”,是武大赏樱的最佳地点。
如果您在春天来到这里,道路旁樱花盛开,抬头看不到蓝天而是大片粉色的樱花,景色绝美。
不过也有可能游客比樱花还要多。
而当深秋来临,大道旁的银杏树叶变得金黄而纷纷掉落,被金色的树叶铺满的樱花大道也别有一番韵味。
4.樱顶樱顶樱顶,重点就在樱和顶,樱花就在楼下,这里又被称作樱花城堡,而顶,即是房顶,也是武大之顶的意思,它是武大最高的地方,平日看上去就像一个广场,站满了游人。
台阶一共有108级,登上樱顶俯瞰整个武大校园,景色尽收眼底。
5.老斋舍下面的房屋是女生寝室,名为“老斋舍”(不用翻译)是武汉大学最古老的建筑之一。
最有韵味的地方是寝室的名字来自中国古籍里的“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久、辰宿列张”(不用翻译)十六个字,这十六字是中国古人对于宇宙的一些见解。
6.老图书馆这里是老图书馆,现用作校史馆。
是类似故宫的中国传统建筑。
The Establishment of National Wuhan University in the Reform of the University-District System
作者: 刘文祥[1]
作者机构: [1]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武汉430062
出版物刊名: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102-113页
年卷期: 2019年 第1期
主题词: 大学区制;蔡元培;刘树杞;湖北大学;国立武汉大学
摘要:1928年在大学区制改革的背景下,中华民国大学院委派湖北教育厅长刘树杞对原武昌中山大学进行改组重建。
刘树杞在这一过程中,曾有在鄂实施大学区制的计划。
由于制度设计的不足及"蒋桂对立"的政治时局等因素影响,该大学筹建过程中曾出现"地域化"和"省立化"的倾向。
藉由蔡元培的直接介入,这两种倾向最终予以彻底纠正,重新明定武汉大学的国立性质,并确立了高标准的学术定位。
这一结果对于武汉大学的后续发展,乃至日后武汉在全国高等教育领域的成就和地位皆产生了深远影响。
武汉大学武汉大学简介武汉大学的历史溯源于1893年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创办的自强学堂,历经传承演变,1928年定名为国立武汉大学,是近代中国第一批国立综合性大学。
1946年,学校已形成文、法、理、工、农、医6大学院并驾齐驱的办学格局。
百余年的建设发展,奠定了武汉大学坚实的办学基础和卓著的学术声望。
2000年8月2日,武汉大学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合并,发展成为学科门类齐全、师资力量雄厚、育人环境优美、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的高等学府。
110年的武汉大学汇集了中华民族近现代史上众多的精彩华章,孕育了她和而不同、求是创新的人文传统和科学精神。
珞珈山上风云际会,响遏行云;巨星闪耀,光照寰宇。
周恩来、董必武、陈潭秋、罗荣桓曾在这里指点江山;辜鸿铭、竺可桢、李四光、闻一多、郁达夫、叶圣陶、李达等曾在这里激扬文字。
新中国成立后,武汉大学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1958年,毛泽东主席亲临武大视察。
1993年武汉大学百年校庆之际,江泽民、李鹏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题词祝贺。
武汉大学校园占地面积5034亩,建筑面积202万平方米。
校园依山环湖,满园苍翠,桃红樱白,鸟语花香;古典式的建筑群古朴典雅,巍峨壮观;现代化的高楼拔地而起,气势雄伟。
武汉大学环境优美,风景如画,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大学之一。
迈入新世纪的武汉大学学科门类齐全、综合性强、特色明显,涵盖了哲、经、法、教育、文、史、理、工、农、医和管理学等11大门类。
学校设有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理学、工学、信息科学和医学六大学部31个院系以及三所三级甲等附属医院;现有105个本科专业,238个学科专业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2个一级学科和162个二级学科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
注重特色,突出创新;追踪国际前沿,加快交叉渗透,武汉大学的学科建设快速向前发展,一批高水平的优势特色学科享誉海内外,学校拥有20个国家级重点学科,有20个学科被列为国家211工程第二批重点建设项目,22个学科设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