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来秦始皇陵考古与秦文化研究评述_田静

  • 格式:pdf
  • 大小:123.35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2卷第1期2009年1月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Journal of Xi'an U 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 nomics

Vol.22 No.1

Jan.2009十年来秦始皇陵考古与秦文化研究评述

田 静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陕西西安 710600)

摘 要:1998年以来,秦始皇陵K9801陪葬坑、K9901陪葬坑、K0006陪葬坑、K0007陪葬坑陆续发掘,相关研究文章从不同侧面揭示了秦始皇陵的布局结构。秦俑秦陵研究,从微观的名物考释到宏观的史学探索,出版了很多专著和论文,丰富了秦文化研究,使秦文化成为文化学研究中的热门学科,并形成了独具魅力的“秦俑学”。本文就十年来的有关研究成果进行了评述。

关键词:秦始皇陵;秦文化;秦俑学;秦陵考古;秦陵秦俑研究

中图分类号:K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817(2009)01-0093-04

一、秦兵马俑引发秦文化研究热潮

1974年秦兵马俑出土以来,考古工作者及时发表了秦俑一、二、三号坑的发掘简报。再次启动秦始皇帝陵的考古勘察,陆续发现了许多重要遗址,如上焦村陪葬墓、马厩坑、珍禽坑、官遗址、铜车马坑、石甲胄坑、百戏俑坑、文官俑坑、水禽乐舞俑坑、修陵人墓地等,也及时发布了报告、简报、报导。主要有《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一号坑发掘报告(1974—1984)》[1]、《秦始皇帝陵园考古报告(1999)》[2]和《秦始皇帝陵园考古报告(2000)[3]、《秦始皇陵铜车马发掘报告》[4]和《秦始皇陵铜车马修复报告》[5]等。这些著作为学界提供了权威的资讯,秦史研究与秦文化研究,都由此而展开了新的篇章。

秦陵秦俑为学者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实物资料。马非百先生的《秦集史》[6],林剑鸣先生的《秦国发展史》《秦史稿》《秦史》,黄留珠先生《秦汉历史文化论稿》[7],王云度和张文立先生的《秦帝国史》[8]等,都充分利用秦陵、秦俑的出土资料,对秦的历史或专题史进行了全新的探索和研究,丰富和深化了秦文化研究。

袁仲一先生从事秦俑考古工作多年,他的著作《秦始皇陵兵马俑研究》[9]和《秦始皇陵考古发现与研究》[10],对秦陵兵马俑与秦陵各遗址,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和探索。王学理先生的系列著作《秦始皇陵研究》[11]、《秦俑专题研究》[12]和《轻车锐骑带甲兵———秦始皇帝陵兵马俑发现与研究》[13]359,以大量第一手的资料,对秦陵与秦俑的学术问题进行专题研究。武伯纶和张文立先生的《秦始皇帝陵》[14]对秦始皇陵的建筑、布局、秦兵马俑、秦铜车马等,做了全面梳理,并对一些重要问题如秦陵文物的定名和价值等进行研究,提出了极有见地的观点。

1993年,秦俑博物馆组织策划的《秦俑秦文化丛书》,先后出版了袁仲一先生的《秦文字类编》《秦文字通假集释》张文立先生的《秦史人物论》《咏秦诗》《秦始皇帝评传》、郭淑珍和王关成先生的《秦学术史探颐》《秦刑法概述》、王宝玲先生的《秦陵传说轶事》、张仲立先生的《秦陵铜车马与车马文化》、徐卫民和呼林贵先生的《秦建筑文化》、徐卫民和贺润坤先生的《秦政治思想述略》、朱思红和朱君孝先生的《秦成语典故》、王云度和张文立的《秦帝国史》、张志军先生的《秦始皇陵兵马俑文物保护研究》、田静先生的《秦宫廷文化》和《秦史研究论著目录》、徐卫民先生的《秦都城研究》、王关成和郭淑珍先生的《秦军事史》,共计19部专著。这些著作利用秦陵秦俑考古资料,从不同角度对秦的历史、政治、经济、思

93

收稿日期:2008-01-16

作者简介:田静,女,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副馆长,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秦史、秦兵马俑考古及秦文化。

想、文化等方面进行了专题研究,拓宽了秦史的研究领域。

为了持续开展秦文化的专题研究,秦俑博物馆于1993年组织编辑了秦文化研究的学术性年刊《秦文化论丛》。第一辑收录1993年前已发表的有关秦文化研究的论文39篇。第二辑收录1993年学界关于秦文化研究的最新成果,并收有书评文章和研究论著目录。1994年至今,《秦文化论丛》每年出版一辑,现已连续出版14辑。《秦文化论丛》融学术研究、学术评论和学术资讯于一体,是目前国内惟一的关于秦文化研究的学术辑刊。

二、秦俑研究促成“秦俑学”的诞生

秦陵兵马俑的发现和研究导致了一门新学问的诞生,这就是独具魅力的“秦俑学”。秦俑学研究丰富了我国古代军事、艺术、科技、经济等学科历史的内容,改变了以往秦史研究的冷落局面。

1979年,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开馆伊始,便提出了“必须深入研究秦俑”的主张。1984年,秦俑博物馆组织了“秦俑研究第一届学术讨论会”,与会代表讨论的主要问题是秦俑军阵所反映的军事内容、艺术特征以及秦俑科技、陶文、服饰等方面的有关问题。1986年,在“秦俑研究第二届学术讨论会”上,有学者提出建立“秦俑学”的概念。秦俑学是关于探索、研究秦俑及秦陵的学科。在这次会议上,正式成立了秦俑学研究会。同年,秦俑学研究会会刊《秦陵秦俑研究动态》创刊。该刊是秦陵、秦俑及秦文化研究的动态性学术内刊。到2007年5月,该刊已连续出版78期,发表各类文章500余篇。

1990年召开的“秦俑研究第三届学术讨论会”的主题是“秦俑与秦文化”。《文博》1990年第5期出版《秦俑秦文化研究特刊》,收录本届学术研讨会的论文51篇。1994年、1999年和2004年,秦俑博物馆和秦俑学研究会联合组织了秦俑学第四、五、六届学术讨论会,邀请海内外学者与会,共同探讨秦俑、秦陵、秦史及秦文化方面的学术问题,丰富了秦俑学研究的内涵。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一门学科———秦俑学。

1996年,秦俑博物馆组织学者编辑出版了160万字的《秦俑学研究》[15]。该书收集从秦俑出土到20世纪末关于秦俑及秦陵文物研究的论文190余篇。1999年,张文立先生的专著《秦俑学》[16]出版。这部著作从理论上对“秦俑学”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方法、目的及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文化价值和意义等问题进行了精辟的论述。王学理先生认为该书“从理论高度阐述了`秦俑学'的概念、社会功能,并对秦俑学现状作了客观的评价,不失为一本客观、全面的研究著作”[13]。进入新世纪,秦始皇陵考古新发现不断涌现,研究成果日益增多。2004年,在秦俑学第六届学术研讨会上,台湾嘉义大学、南台科技大学傅荣珂教授通报了已经在该校开辟“秦俑学”专业选修课的信息。2005年,西北大学文博学院黄留珠教授和徐卫民教授在该校开设了“秦俑学”专业选修课。迄今大陆和台湾已培养“秦俑学”方向的研究生近十人,有近百位学生选修了这门课程。秦俑博物馆的研究人员和从事秦俑秦文化研究的学者多次在海内外的学术会议上以“秦俑学”为题演讲,引起了学界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关注。

三、秦始皇陵新发现与秦文化研究

1987年,秦始皇陵(含兵马俑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近年来,秦陵考古新发现接连不断,研究成果不断涌现。《秦始皇帝陵园考古报告(1999)》和《秦始皇帝陵园考古报告(2000)》以及相关发掘简报、参与发掘的考古人员系列文章,全面公布了秦始皇陵近年的考古新资料。

1.K9801陪葬坑

1998年8-12月,在秦陵东侧内外城垣之间,发现了一座大型陪葬坑,编号为秦始皇陵园K9801陪葬坑。经局部试掘,出土了一大批石质甲胄等珍贵文物。关于这座陪葬坑的发现、发掘经过及试掘方出土遗迹、遗物情况,《秦始皇帝陵园考古报告(1999)》[2]48-104《秦始皇陵园K9801陪葬坑第一次试掘简报》[19]《秦陵铠甲坑发现记》[17]《秦始皇陵青石铠甲坑考古试掘》[18]等著作和论文中已经公布。报告撰写者认为该坑是作为放置随葬品的陪葬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虽然该坑目前发现的是以石甲胄为主要内涵的随葬品,但由于其位置仅限于坑的西南部,加之发掘面积较小,其他地方的内涵尚不可知,因此该坑的性质还不能完全确定,待大面积发掘后,才能定性、定名[3]48-104。

石铠甲坑出土的石甲、石胄制作精致,其规格、形制和编缀方法都与实用的甲、胄完全相同。尤其是大批形态精美、工艺高超、分布密集、种类繁多、保存比较完好的石质甲胄的发现,填补了秦代考古资料的空白,为进一步了解和探索秦始皇陵的布局、陵寝制度和设计思想等均有重大价值。

94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