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学:第三章 食物与健康
- 格式:ppt
- 大小:25.31 MB
- 文档页数:336
《预防医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预防医学是现代医学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人群中疾病发生、发展和预防的科学。
在医学教学中,它是医学生必须学习的基础必修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医学生树立预防为主和三级预防的新概念,建立群体观念、环境观念及为预防战略服务的思想;认清现代医学是以健康为目标,并具有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治疗和康复四个功能;使学生学会并应用医学统计学和流行病学等原理和方法,分析环境中主要致病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给予定量分析评价,提出改善和利用环境因素的卫生要求和措施的理论,为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制定保护健康和促进健康的措施提供依据;使医学生能够了解并重视医学模式的转变,提高学生的素质,适应医学社会化和现代化的需要。
二、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预防医学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讨论、考试等。
其中课堂讲授是通过教师对指定教材的大部分章节的讲解,结合多媒体课件及启发式教学法的应用,达到学生能掌握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并应用相应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讨论课是通过具体的预防医学案例让学生将学到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建立正确的逻辑思维,使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达到培养适应医学社会化和现代化的需要实用型医学人才的目的。
考试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采用理论考试的方式并且作为本学科的结业考试,在考题中既有客观题又有应用与分析题,这样既能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的掌握程度,又能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总学时根据教务处下发的教学计划,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总学时为78学时,其中理论授课60学时,讨论课18学时。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预防医学绪论掌握健康的概念、影响因素、疾病的三级预防,熟悉预防医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了解预防医学的发展过程和进展。
本章思考题:1.什么是“人人享有卫生保健”(health for all)?2.什么是“三级预防”(three level provention)?第一篇环境与健康第一章人类的环境掌握环境污染的概念、来源,对人群健康影响的特点及其危害;熟悉自然环境与人类健康的辩证统一关系及食物链的作用;了解环境污染的防制对策、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等相关问题;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影响的危险度评价。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建设研究会卫生部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
供基础、临床、口腔医学类专业用卫生学(第7版)配套光盘
主编:仲来福
编者(以姓氏笔画为序)
马态(安徽医科大学)王伟(天津医科大学)
孔杏云(中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朱启星(安徽医科大学)
刘晓芳(大连医科大学)孙忠(天津医科大学)
孙鲜策(大连医科大学)仲来福(大连医科大学)
张少河(大连医科大学)陈小玉(郑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陈锋(南华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何作顺(云南大理学院)
吴小南(福建医科大学)杨光(大连医科大学)
施红英(温州医学院)徐兆发(中国医科大学)
黄陈平(温州医学院)蔡美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秘书:孙鲜策(大连医科大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目录
绪论
第一章人类和环境
第二章生活环境和健康
第三章食物与健康
第四章职业环境与健康
第五章社会心理因素与健康第六章预防保健策略第七章社区卫生服务
第八章医学统计学的基本内容第九章数值变量资料的统计分析第十章分类变量资料的统计分析第十一章轶和检验
第十二章直线相关与回归
第十三章医学科研设计。
食物与健康营养学知识点食物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营养学则是研究食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以及如何合理膳食的学科。
了解食物与健康营养学知识点,对于保持身体健康、合理膳食和预防疾病都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食物与健康营养学的基本知识点。
一、食物分类1. 蛋白质: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组织的重要成分,包括动物性蛋白和植物性蛋白。
动物性蛋白主要来自肉类、鱼类、奶类、蛋类等;植物性蛋白则主要来自豆类、谷类、蔬菜等。
2. 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是提供能量的主要来源,包括简单碳水化合物和复杂碳水化合物。
简单碳水化合物主要来自糖类食物,如果糖、葡萄糖等;复杂碳水化合物主要来自谷类、蔬菜、水果等。
3. 脂肪:脂肪是提供能量的重要来源,同时也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
脂肪主要来自于动物性食物和一些植物性食物中的油脂。
4. 维生素:维生素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微量营养素,包括脂溶性维生素(如维生素A、D、E、K)和水溶性维生素(如维生素C、B族维生素)。
5. 矿物质:矿物质是维持人体正常功能所必需的无机元素,包括钙、铁、锌、钠等,主要通过食物摄入。
6. 膳食纤维:膳食纤维是一类不能被人体消化吸收的碳水化合物,能够促进肠道蠕动、改善便秘症状,主要来自谷类、豆类、蔬菜等食物。
二、营养需要及推荐摄入量不同人群在不同的生理状态和活动水平下,对各种营养素的需求量是不同的。
一般来说,人体需要以下几类营养素: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和水。
根据不同人群的需要,可以制定相应的推荐摄入量,如蛋白质摄入量、碳水化合物摄入量、维生素和矿物质摄入量等。
三、饮食均衡与膳食指南饮食均衡是指在合理的数量和比例下摄取各类营养素,保持身体健康。
根据不同国家的文化、饮食习惯和营养需求,制定了不同的膳食指南,以指导人们合理膳食。
常见的膳食指南原则包括:多样化食物选择、控制食物摄入量、增加水果和蔬菜摄入量、适量摄入蛋白质、限制糖和盐的摄入等。
卫生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8版)绪论1、健康: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是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美状态。
2、预防医学具体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生活环境(含膳食)与健康、生产环境与健康、社会环境与健康、儿少卫生与妇女保健、流行病与医学统计学、以及公共卫生政策与策略。
3、健康的主要影响因素环境因素、心理行为以及生活方式因素、医疗卫生服务、生物遗传因素4、三级预防第一级预防:也称病因预防,是指在疾病前期或无疾病期,针对病因或危险因素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目标是防止或减少疾病发生。
第二级预防:又称临床前期预防或三早预防,是指在疾病早期做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目标是防止或减缓疾病发展。
第三级预防:又称临床预防,即在临床期或康复期,采取积极的治疗和康复措施,目标是防止伤残,促进功能恢复,提高生命质量,延长寿命。
5、卫生学主要内容环境与卫生、预防保健策略与措施、医学统计学方法第一章人类和环境1、自然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群的立体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与生产的一切物质、能量的总体,包括大气圈、岩石土壤圈、水圈、生物圈。
2、构成环境的主要因素:生物因素、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社会心理因素3、生物圈:是指有生物生存的地球表层,由地球上所有生命物质及其生存的环境构成,大致包括了12km深的地壳、海洋及15km以内的地表大气层。
4、生态系统: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所组成的自然系统。
5、生物富集作用:环境污染物被生物体吸收后,通过酶的催化分解可转化成另一种物质,一些有毒金属和难分解的有机化学物则可在生物体内蓄积,使生物体内的浓度大大高于环境的浓度,这种作用称为生物富集作用。
6、生物放大作用:环境中某些污染物沿着食物链在生物体间转移并在生物体内浓度逐级增高,使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浓度高于低位营养级生物体内浓度,此称为生物放大作用。
7、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人与环境的统一性、人与环境的适应性、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8、环境污染:由于各种人为的或自然的原因,使环境的构成发生重大变化,造成环境质量恶化,破坏了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造成直接、间接或潜在的有害影响,称之为环境污染。
绪论1.理解预防医学发展的过程和趋势*⑴三个阶段: ①经验预防阶段,预防医学思想形成时期②实验预防阶段:预防医学与实验医学相结合时期③社会预防阶段:预防医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时期⑵三次卫生革命:①第一次卫生革命:个体摄生防病扩大到人群预防,卫生学概念扩大到公共卫生学②第二次卫生革命:医学模式的转换,由生物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③第三次卫生革命:社区卫生概念的提出.2.社区卫生*是由卫生及相关部门向社区居民提供的医疗`预防`康复及健康指导等保健活动的总称.它的基本内容是初级卫生保健.社区卫生服务是适应医学模式转变而产生的,是整体医学观在医疗卫生保健服务实施中的体现.社区卫生服务的骨干:全科医生.3.三级预防观念/策略的内容*1)第一级预防(primary prevention):也称病因预防`根本性预防,即采取各种消除和控制危害健康因素的措施,防止健康人群发病.(制定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政策和策略;采取具体措施保护环境;面向大众推行保健措施和开展健康教育).2)第二级预防(secondary prevention):也称临床前期预防,即搞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三早”预防工作,以控制疾病的发展和恶化3)第三级预防(tertiary prevention):也称临床期预防,即预防病情恶化,防止并发症`病残和死亡`促进康复,努力恢复患者的劳动和生活能力,延长寿命.三级预防(three levels of prevention),也称综合预防(comprehensive prevention)是卫生工作贯彻预防为主方针的重要体现和具体措施,即以人群为对象,针对健康发展变化过程的不同时期,全方位地搞好预防`治疗和康复等保健服务.4.树立三种观念*预防为主的观念,人群观,环境观第一章人和环境1.人与外环境的关系*1)人与环境的统一性,这种统一性首先是人体通过新陈代谢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实现的,同时人体又不断进行自身调节,适应环境变化,通过相互适应达到统一2)人对环境的适应性,环境中存在的许多自然因素对人体呈现有利和有害两方面,但他们往往又是对立统一的.有些环境因素,在常态情况下对机体产生不利影响但又无法改变这些环境因素不利的状态,此时人体可通过生理生化的调节机制,动员机体的防御系统与这些不利的环境因素保持平衡状态,逐步对环境产生了适应3)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人类主动的依赖于`适应`改造环境2.衡量污染物急性毒性的常用指标*1)致死剂量:分为绝对致死剂量LD100`最小致死剂量LD01`最大耐受剂量LD0和半数致死剂量LD50(指毒物引起一半受试对象出现死亡所需要的剂量是评价毒物急性毒性大小最重要的参数)2)阈剂量又称最小有作用剂量MEL,分为急性阈剂量Limac和慢性阈剂量Limch3)最大无作用剂量ED0,与慢性阈剂量通常是根据慢性毒性试验结果确定,是制定化学物质接触限值的主要依据4)毒作用带,分为急性毒作用带Zac(Zac=LD50\Limac,Zac值小说明毒物从产生轻微损害到导致急性死亡的剂量范围窄,引起死亡的危险大)和慢性毒作用带Zch(Zch=Limac\Limch,Zac值大,说明Limac与Limch之间的剂量范围大,发生慢性中毒的危险大)5)上述各毒性指标当受试物质存在空气或水中时,也可用浓度表示,如半数致死浓度`阈浓度4.阐述并举例说明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危害*1)特异型损害⑴急性作用如伦敦洛杉矶烟雾事件⑵慢性作用①慢性中毒如日本水俣病及痛痛病②致癌作用如各种生物化学物理致癌因素③致畸作用如反应停事件④致突变作用如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若发生生殖细胞致不孕早产;若发生体细胞致恶性肿瘤⑤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抑制免疫功能如电离辐射;致敏原引起变态反应;可引起自身免疫反应,如食品添加剂2)非特异性损害,一般常见病发病率增加,抵抗力下降,劳动能力降低如接触含二氧化硅粉尘的人群肺结核患病率增高5.阐述环境污染物对健康损害的影响因素*1)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化学结构理化特性,如脂族烃中,随碳原子增加,毒性增强;固体微粒的大小溶解度挥发度高低2)剂量或强度,环境污染物引起机体的生物效应从剂量-效应关系和剂量-反应关系两个方面加以表达3)作用持续时间,在一定剂量或强度条件下,作用持续时间长短对作用的后果具有重要影响,许多环境污染物在体内有蓄积性只有作用时间到一定阶段,毒物在体内的蓄积才能达中毒或其他作用的阈剂量,产生一定的损害,毒物在体内的蓄积量受摄入量`生物半减期和作用时间的影响4)环境因素的联合作用,环境污染物常不是单一存在的,而是经常与其他化学物理因素同时作用于人体,包括相加作用`协同作用`加强作用`节抗作用,如乙醇对铅`汞`四氯化碳`本的氨基和硝基化合物等有增毒作用5)个体感受性,人的健康状况年龄性别`生理生化功能状态`遗传因素等,均可影响人体对环境异常变化反应得性质及强度.如在英国伦敦烟雾事件很多是原有心肺疾病的患者,肝肾功能不良的患者由于其解毒排泄功能受影响暴露于环境污染物下,易发生中毒6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富集必须具备的条件:1)环境化学物质易为各种生物体吸收2)进入生物体的环境化学物质较难分解和排泄3)在物富集过程中多通过食物链进行4)污染物在生物体内富集和逐渐积累时,尚不会对该生物造成致命性的损害.8.污染物进入人体的途径*呼吸道`皮肤`消化道9.污染物在机体内常见的靶器官或贮存库有哪些*血浆蛋白,肝肾脂肪组织10.环境污染对人本健康影响的特点:1)广泛性:环境受污染后影响的人群范围广,人数多,包括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群,甚至可能影响到未出生的胎儿2)多样性:环境中各种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损害是多样的,有直接的,间接的,急性的,慢性的等.3)复杂性:受污染环境中可有多种污染物同时存在,它们之间可以产生联合毒性作用,其作为致病因素对健康损害多因多果,关系十分复杂.4)长期性,一些污染物可长时间留在空气,水中,并长时间作用于人体,在浓度不是很高时,不易被发现,需要很长时间才表现出来.第二章生活环境和健康1紫外线的生物学作用*1)A段,黑色素沉着,使太阳辐射能被皮肤表面吸收不致深入深部组织,保护皮肤,皮肤由于吸收辐射温度上升表皮血管扩张有利于出汗,增加体表散热保护皮肤,2)B段,抗佝偻病作用;红斑作用3)C段,具有杀菌作用4)其它,长波紫外线还可增强免疫功能,刺激体液及细胞免疫活性而增强机体免疫反应,提高对感染抵抗力;可提高组织氧化过程,加速酶促反应,增加血红蛋白,使血液中红细胞和白细胞数目增多,加速创伤愈合;还可兴奋交感神经系统2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1)对人体健康的直接危害:A急性中毒:急性中毒主要由烟雾事件和生产事故引起的.根据烟雾形成的原因,又可以分为煤烟型烟雾事件和光化学烟雾事件.B慢性炎症:长期吸入大气污染物可引起眼和呼吸系统的慢性炎症,如结膜炎.C变态反应 某些污染物可引起变态反应,如铬可引起过敏性皮炎.D致癌作用:调查显示大气污染是肺癌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E非特异性疾病多发:由于机体免疫力下降,易患感冒2)大气污染的间接危害:A气候改变,大气污染物中的烟法能促使形成云雾而吸收太阳的直射光和散射光,影响紫外线的强度和生物学作用.B形成酸雨,主要原因是大气中的SO2和NOX等污染物溶于水汽中,红过氧化凝结而成.C产生温室效应:D破坏平流层的臭氧层.如氯氟烃,氮氧化物可破坏臭氧层,使其变薄,甚至形成空洞.3煤烟型烟雾事件与光化学烟雾事件的特点与区别*㈠煤烟型烟雾事件特点⑴污染物:来自煤炭燃烧及工业生产,主要为SO2和烟尘.⑵气象条件:气温低`气压高`风速低`湿度大`有雾`逆温,多发生在寒冷季节.⑶地理条件:河谷盆地易发生.⑷健康损害:以呼吸道刺激症状最早出现,死亡原因多为气管炎`心脏病等.易感人群为老`幼儿`慢性呼吸道疾病和心血管疾病患者.㈡光化学烟雾事件的特点⑴污染物:主要来自汽车尾气,经日光紫外线作用,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二次污染物——光化学烟雾⑵气象条件:气温高`天气晴朗`紫外线强烈`多发生在夏秋季白天.⑶地理条件:大城市内容易发生,机动车拥挤`高楼林立`街道通风不畅.⑷健康损害:眼睛红肿`流泪`咽喉疼痛`呼吸道症状`头痛`皮肤潮红`心肺功能衰竭等.心肺疾病患者受害最重4室内空气污染的来源*燃料燃烧,人类活动,建筑和装饰材料,家用化学品,室外大气污染物进入5室内空气污染的特点*⑴人在室内活动时间长,尤其是现代人⑵室内污染来源多,种类多,更复杂⑶室内空气流通差,污染物不易扩散,浓度大,危害大⑷室内污染危害突出表现与室外不同,①CO2与O2比例可有较大变化,②室内微生物污染较严重,引起呼吸道传染病③室内有机物污染较严重④室内还有放射性污染,比室外严重6水源的种类及其卫生学特征*降水(precipitation)由地表蒸发至大气的水汽随着气流传播各处,在特定条件下,遇冷凝结成高度分散的液态和固态的凝结物,并以雨`雪`雹等形式降落下来,统称为降水.地表水(surface water)降水在地面径流和汇集后形成的水体.地下水(underground water)降水经土壤`地层渗透形成的水体.(浅层地下水,潜藏在地表与第一个不透水层之间的水.深层地下水,位于第一个不透水层以下的水.泉水,由地表裂隙自行涌出的地下水.)降水卫生学特征:水质较好,含矿物质少;水量无保证,受季节`地域影响较大;不同地区降水组成不同;能反映大气物质组成,易被污染.地面水卫生学特征:水质较软,含矿物质较少;浑浊度大,细菌含量高;水中溶解氧含量高;丰水期(一年中降水最多)时,水量最大,枯水期(一年中降水最少)时,水量最小.地下水卫生学特征:硬度较大,含矿物盐类较多;所含的溶解氧量较少;物理性状较好,细菌含量较少.(浅层地下水:水质物理性状较好;细菌较地面少;水质较硬;溶解氧较低.深层地下水卫生学特征:透明无色,水温恒定;细菌数很少;盐类含量多,硬度大.泉水特征与相应的地下水层相似.)7生活饮用水卫生要求*⑴不得含有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虫卵,以保证不发生和传播介水传染病.⑵水中化学物质和放射性物质不得危害人体健康.⑶感官性状良好,透明无色,无臭无味.8介水传染病的流行特点①水源一次大量污染后,可出现爆发性流行②病例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③一旦对污染源采用治理措施,加强饮用水的净化和消毒,疾病的流行能迅速得到控制9饮水消毒方法:①物理:煮沸`紫外线`超声波②化学:氯`二氧化氯`臭氧`过氧化物10氯化消毒原理*氯及氯制剂加入水中后,很快水解生成次氯酸.次氯酸:①分子小,不荷电②强氧化剂③干扰多种酶氧化系统.④对病毒核酸的致死性破坏.11氯化消毒影响因素①加氯量和接触时间②水的pH值不宜太高③水温高杀菌效果好④水的浑浊度,先进行净化处理,尽量降低水的浑浊度⑤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肠道病毒对氯的耐受性高于肠道细菌12污染物污染土壤的方式有哪些.①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水型污染) ②城市垃圾g业废渣的污染(固体废弃物型污染) ③大气污染物(气型污染)13镉污染的危害*①镉金属硫蛋白,主要蓄积在肾脏损害肾小管②肾功能异常,尿钙增多;③镉直接损伤肠粘膜,使钙吸收减少④干扰钙磷代谢导致骨质疏松或软化.第三章食物与健康1.营养素的功能*①供给机体基础代谢活动和劳动所需的热能②构成机体组织成分③调节生理功能2.蛋白质营养价值的评价*①蛋白质含量,是评价食物蛋白质营养价值的基础②蛋白质消化率,指蛋白质可被消化酶分解的程度③蛋白质利用率3.必需aa的概念`种类及功能*⑴概念:指人体不能合成而又不可缺少的多不饱和脂肪酸⑵种类:①ω-6系的亚油酸,转变生成γ-亚麻酸`花生四烯酸等ω-6系脂肪酸②ω-3系的α-亚麻酸,转变成EPA与DHA等ω-3系脂肪酸⑶功能:①合成PG`TXA`LT等体内活性物质的原料②合成磷脂与胆固醇酯化的必需原料,有利于脂质的利用和代谢③参与生物膜的结构,是膜磷脂具有流动性特性的物质基础,对膜的生物学功能有重要意义4.膳食纤维及其生理作用*~是指食物中不能被消化利用的纤维性物质,主要来自植物性食物,多数是植物的支撑物和细胞壁,其主要生理作用为①通便防癌②降低血清胆固醇③降低餐后血糖,辅助防治糖尿病④吸附化学物质,吸附某些食品添加剂`农药`洗涤剂等化学物质,对健康有利5.孕妇和乳母的营养要求*①要提供满足胎体生长发育和乳汁分泌所必需的各种营养素②要满足自身营养素要求,达到预防可能出现的母体和胎体营养缺乏及某些并发症的目的6.辅食添加原则*从少到多,从粗到细,从稀到稠;习惯一个品种后再添加另一种;在婴儿健康时添加;避免含高盐或辛辣调味品的食品;辅食应以小匙喂给婴儿7.食物中毒的定义`特征与分类*⑴定义:指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将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所出现的非传染性的急性.亚急性疾病,是一类最典型`最常见的食源性疾患⑵特征:①潜伏期短,发病突然,呈爆发性②中毒病人有类似的临床表现,以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炎症为主,但因个体差异,临床症状可能有些差异③发病者均与某种食物有明确的关系,近期内都食用过同样的食物,发病范围局限在食用该类有毒食物的人群,无传染病流行时的余波④病人对健康人无传染性,停止食用有毒食品,发病很快停止⑶分类:①细菌性~②真菌及其毒素~③有毒动植物~④化学性~8.细菌性食物中毒*⑴原因:①由于食品被致病性微生物污染后,在适宜的温度`水分`酸碱度和营养条件下,微生物急剧大量繁殖②细菌污染食品并在食品上繁殖并产生有毒的代谢产物⑵处理:①首先迅速排出毒物②对症治疗③特殊治疗(抗生素`补液`调节饮食)⑶原则:①防止污染②防止病原体繁殖及毒素的形成③杀灭细菌及破坏毒素(彻底加热)第四章生产环境与健康1.劳动者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不一定发生职业性损害,只有当劳动者个体`职业性有害因素及有关的作用条件联系在一起,并达到引起职业性损害的条件时,才会造成职业性损害.2.职业病的特点:(1)病因明确(2)病因大多数可定量检测,且与损害存在明确的剂量-效应(或反应)关系(3)发病有群体性(4)可以预防:早发现`及时处理,预后较好(5)大多无特效治疗办法,发现愈晚,疗效愈差3.职业病的诊断原则:严格按照国家颁布的职业病诊断标准及有关规定如《职业病防治法》`《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进行诊断,应当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医疗卫生机构承担,并由三名以上取得职业病诊断资格的执业医师进行集体诊断.动态观察,综合分析,排除其他非职业性疾病.职业病的正确诊断还需应用临床各科的知识和技能.4.职业病的诊断依据:1)职业史:职业史和职业病危害接触史2)生产环境的职业卫生学调查与评价3)临床表现4) 实验室检查或特殊检查.四方面互有联系`互为印证.必须把各方面的资料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同时做好鉴别诊断,排除非职业性疾病.5.工作有关疾病特点:1病因是多因素的,职业有害因素不是唯一病因.2职业性有害因素使机体的抵抗力下降,造成潜在疾病暴露或已患疾病加重3控制职业有害因素和改善工作环境,可减少其发生4不属法定职业病范围,但不可忽视.6.职业性损害的防治基本原则*在整个职业卫生与职业病防治工作中应遵循医学的“三级预防”原则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安全生产的原则.1)三级预防的原则:一级预防亦称病因预防,是预防职业病的根本措施.具体应包括:法律措施,组织管理措施,技术措施和卫生保健措施;二级预防又称临床前期预防.职业病大多没有特效治疗办法,通过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预防措施,可以取得好的治疗效果.主要措施有定期健康检查及职业病普查等;三级预防又称临床预防.目的是使患者在明确诊断后,能得到及时`合理的处理,防止病情恶化`出现并发症与继发症,防止病残`促进康复`延长寿命.2)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作为我国安全生产管理的方针,为政府和企业的生产安全管理,提供了宏观的策略导向.7.职业性损害的防治措施*包括法律措施`组织措施`技术措施和卫生保健措施等几个方面.8.生产性毒物存在形态*气体`蒸气`烟`雾或粉尘.粉尘和烟和雾统称为气溶胶.生产性毒物主要经呼吸道吸收,其次为皮肤,消化道意义不大.9.铅的主要接触行业:铅矿的开采`金属的冶炼;熔铅作业(含合金),例如蓄电池厂的制铅球;铅及铅化合物的生产和应用,如制作电缆外皮`电话线外皮`颜料应用和医学应用等.10.慢性铅中毒的主要临床表现:职业接触多引起慢性中毒,可造成多器官多脏器的损伤.⑴神经系统:中毒性类神经征是铅中毒的早期常见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头痛`乏力`肌肉与关节的酸痛`失眠和食欲不振等.随着病情的进展,可出现周围神经病,有感觉型`运动型和混合型.感觉型表现为肢端麻木,呈手套或袜套样感觉障碍;运动型表现为伸肌无力,握力下降.严重者可出现铅中毒性脑病,主要表现为癫痫样发作,精神障碍或脑神经受损的症状.⑵消化系统:早期出现消化系统功能紊乱,食欲不振`恶心`腹胀`腹部隐痛`腹泻或便秘,脱离作业可很快恢复.口腔卫生差者在门齿`犬齿牙龈边缘有蓝黑色铅线出现.中等或较重中毒者可出现铅绞痛.⑶造血系统:由于卟啉代谢障碍,患者可出现贫血,多呈低色素性贫血.此外,铅对肾脏有一定损害.少数患者伴有高血压.女性患者可有月经不调`流产及早产等.哺乳期妇女可通过乳汁排铅而影响婴`幼儿健康.11.铅的急性中毒表现*由职业引起少见.多由经口摄入大量铅化合物引起.消化道症状多见.急性铅中毒以面色苍白`腹绞痛`中毒性肝病`三大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重者可有中毒性脑病.12.趋铅治疗:以小剂量间歇疗法.3日为一疗程,间隔3~4日再给一疗程.目前常用的药物为依地酸二钠钙(CaNa2EDTA),是铅中毒常用和疗效肯定的首选药物13.金属络合剂的特点*对不同的金属具有不同的络合常数;水溶性好;只能络合细胞和组织外的金属毒物;络合综合症;采用小剂量间歇疗法为宜14.汞的典型接触行业:汞矿的开采与冶炼;应用如仪表制造和维修,电器器材的制造和修理以及其他化学工业,氯碱工业用汞作阴极;汞可应用于医药工业`颜料业和冶金工业等.15.汞在体内的分布*汞在体内分布不均匀.以肾中最高,其次为肝`脑`其他组织.肾脏含汞量约为体内总含量的70-80%,以皮质中最多,且以近曲小管细胞内最高.肾组织中的汞大部分和“金属硫蛋白Metallothioein ”结合,其对肾脏起保护作用.反复接触汞后,肾内金属硫蛋白和汞均增加,当此蛋白与汞结合而耗尽时,出现肾的损伤.16.慢性汞中毒的主要临床表现*职业性汞中毒多为慢性中毒,是在生产环境中长期接触汞蒸气所致,主要表现为:1)脑衰弱综合征:易兴奋症是其突出症状.2)汞毒性震颤震颤先从手指`眼睑及舌开始,以后可发展到上`下肢.多为意向性震颤.3)口腔牙龈炎早期患者口内有金属味`唾液分泌增多`流涎.可出现口腔粘膜红肿`牙龈充血`肿痛`萎缩`易出血,牙齿松动易脱落.严重者可出现口腔粘膜糜烂和溃疡.4)其它:消化功能紊乱`肾脏损伤`生殖损伤`脱发等.17.汞中毒机制*汞被氧化为二价汞离子,与蛋白质的巯基有特殊的亲和力.18.汞中毒的特效解毒剂首选:二巯基丙磺酸钠和二巯基丁二酸钠,均系巯基络合剂.19.汞中毒预防*1采用无汞原料`无汞工艺2应加强通风排毒,宜用下方排气设备3控制车间温度在15~16℃,以减少汞的蒸发4地板`墙壁`天花板`工作台宜用光滑材料5设收集槽,回收散落汞珠,以减少汞蒸发6妊娠期`哺乳期妇女应暂时调离汞作业20.其他金属*镉在工业中主要用于电镀;锰主要用于电焊条制造及其使用21.苯的主要接触作业*用苯作溶剂`稀释剂和萃取剂,我国制鞋和油漆行业苯中毒发生率最高.22.苯中毒机理*苯的急性毒作用主要是对中枢神经系统的麻醉作用.苯的慢性毒作用主要是对造血系统的损害.23.苯中毒的临床表现*(1)急性中毒:主要表现为神经系统的症状(麻醉作用):短期内吸入高浓度苯蒸气后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兴奋`步态蹒跚等醉酒样状态,可伴有粘膜刺激症状.尿酚和血苯增高.呼出气可检出苯.(2)慢性中毒:以造血系统的病变为主.①早期出现不同程度的类神经征.②对造血系统的损害是慢性苯中毒的特征性改变.可引起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红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异象骨髓象.③其它:脱脂作用,生殖系统损害,免疫系统影响.24.其他溶剂中毒的特点*正己烷-多发性周围神经病;甲苯和二甲苯-主要为急性中毒,麻醉作用;二硫化碳-视觉。
教案一、合理营养的概念和意义人体必需的营养素是由食物提供的。
每类营养素都有它特殊的生理功能,都是不可缺少和不可替代的。
方面,人体对每一类营养素都有一个最适需要量,同时,各类营养素又是在互相配合、互相影响下对人体发挥生理作用的,所以人体所需的各类营养素之间又有一个最适配合量。
另方面,各类食物中所含的营养成分是多种多样、千差万别的。
人体所需的全部营养素,需要通过食用不同种类的食物获得,任何一种单一食物都不可能满足人体对各类营养素的全部需要。
偏食、挑食、食物品种单一等,都会影响人体健康。
合理营养,就是合理地掌握膳食中各种食物的数量、质量及搭配比例,以及卫生要求,并通过烹调加工来改进膳食,使之适应人体的消化功能和感官需要,从而使人体的营养生理需求与人体通过膳食摄入的各种营养物质之间建立平衡关系。
二、合理营养的基本要求合理营养的基本要求包括下列几点:1.供给充足充分供给人们劳动和生活过程所消耗的能量和营养素,满足机体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调节各种生理功能的需要。
人体摄入的营养物质的种类、数量、质量、相互比例都要适合人体不同生理状况的实际需要。
例如,糖类、脂肪、蛋白质这三种赋能营养素摄人量的比例要适当。
维生素、无机盐和水虽不能供给能量,但对调节人体生理功能、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起着重要的作用。
又如食物中的纤维素和果胶等成分虽不能被人体消化吸收,但却能促进消化液分泌和胃肠蠕动,帮助消化与排便,也是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
2.无毒害食物必须对人体无毒害,符合食品安全标准。
人们每日从膳食中虽然得到足够数量的营养物质,但是若这种膳食所含的有毒成分超过人体每日允许的摄人量,那么仍然达不到合理营养的基本要求。
食物中的有害因素,除了引起急性食物中毒的有毒动植物、各种微生物病原体及化学有毒物质外,目前食物中的农药鲁药残留、非食用物质和真菌毒素的污染对机体的“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3.合理选配和烹调看图说明此类食品为什么属于不合理营养食品?合理烹调是实现合理营养的基本要求之一。
绪论和第一章一、名词解释1:健康:健康是身体、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
2.环境是指在特定时刻由物理、化学、生物及社会各种因素构成的整体状态、这些因素可能对生命机体或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产生现时或远期作用。
3.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各环节的质和量相对稳定和相互适应的状态称之为生态平衡。
4.环境自净: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自然的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作用下,经过一定时间,受污染的环境污染物浓度或总量降低,其过程被称为环境的自净。
二、单选题1.卫生学研究的重点是cA.职业环境与健康关系B.社会环境与健康关系C.环境与健康关系D.原生环境与健康关系E.生活环境与健康关系2.气体、蒸气和气溶胶形态的环境污染物最易通过何途径进入体bA.皮肤B.呼吸道C.消化道D.汗腺E.皮脂腺3.下列可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物质是cA.SO2 B.CO C.CO2 D.NO2 E.NO4.气体、蒸气和气溶胶形态的环境污染物最易通过何途径进入体bA.皮肤B.呼吸道C.消化道D.汗腺E.皮脂腺5.下列物质中易经完整皮肤吸的是cA.苯、苯胺、甲苯B.二甲苯、二氧化硫C.苯胺、有机磷、对苯二胺D.有机磷、对苯二胺、铅 E. 对苯二胺、甲基汞、氮氧化物6.下列物质中最易通过血脑屏障和胎盘屏障的是dA.汞蒸汽B.汞离子C.氯化汞D.甲基汞E.升汞7.引起“痛痛病”的环境污染物是cA.铅B.铬C.镉D.锰E.锌8.致癌因素中,最多见的是aA.化学因素B.心理因素C.物理因素D.生物因素E. 社会因素9.引起米糠油事件环境污染物是cA.甲醛 B.甲苯C.多氯联苯D.异氰酸甲酯E.甲基汞10.我国新时期的卫生工作方针中强调以什么为重点d?A.工厂B.学校C.城市D.农村E.乡镇企业11.可引起胸膜间皮瘤的粉尘为cA.棉尘B.铅尘C.石棉粉尘D.锰尘E.沥青粉尘12.严重的环境污染引起的区域性疾病被称为aA.公害病B.职业病C.地方病D.疫源性疾病E.传染病四、问答题及其参考答案1. 环境污染的来源有哪些?我国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是什么?答:环境污染的来源有:生产性污染、生活性污染和其他污染;我国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是生产性污染2.试述构成环境的因素及其与健康的关系。
第一章人类和环境1.卫生学:卫生学是以预防医学理论为基础,以“环境与健康关系”为主线,运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环境医学和社会医学理论和方法,以公共卫生策略为手段,研究环境因素与人群健康的关系,阐明有益和有害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以及与环境因素相关疾病发生、发展和流行规律,以达到改善环境、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延长寿命和提高生命质量。
2.※生物圈:生物群落(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与非生物环境所组成的自然系统称为生态系统。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即生物圈。
3.※环境:指在特定时刻由物理、化学、生物及社会各种因素构成的整体状态,这些因素可能对生命机体或人类活动直接地或间接地产生现时或远期作用。
4.原生环境:指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认为因素影响的环境。
5.次生环境:人类活动下形成的环境。
6.※食物链:生态系统中一种生物被另一种生物所食,后者再被第三种生物所食,彼此形成一个以食物连接起来的链状关系。
各种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相互交错形成食物网。
食物链可影响环境中的物质转移和蓄积。
7.生态系统:生物群落(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与非生物环境所组成的自然系统称为生态系统。
8.生态平衡:在一定的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物质、能量的输出和输入,生物学种群和数量,以及各种群数量之间的比例,始终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关系,称之为生态平衡。
9.※环境污染:由于各种人为或自然的原因,使环境的构成发生重大变化,造成环境质量恶化,破坏了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造成直接、间接或潜在的有害影响,称之为环境污染。
10.※公害:严重的环境污染引起环境破坏,给人类生活和健康造成危害者,称为公害。
11.※公害病:由于严重环境污染而引起的地区中毒性疾病称之为公害病。
12.环境污染物:进入环境并能引起环境污染的物质叫做环境污染物。
13.水体富营养化:指的是水体中N、P等营养盐含量过多而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
14.※生物富集:一些重金属和难分解的有机化学物可在生物体内蓄积,使生物体内的浓度远远高于其在环境介质中的浓度,这种作用称为生物富集作用。
《卫生学》课程教学大纲(英文名称Hygiene)一、课程说明课程编码:07110021课程总学时(理论总学时/实践总学时):56(40/16)周学时(理论学时/实践学时):4/3 学分:3分课程性质:必修课适用专业:五年制临床医学、口腔、麻醉、影像、法医、眼视光、护理等专业1、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见下表):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表章次内容总课时理论课时实践课时绪论 2 2 0第一章人和环境 3 3 0第二章生活环境与健康 3 3 0第三章食物与健康9 6 3第四章生产环境与健康11 8 3第五章社会心理因素与健康0(自学)第六章预防保健策略0(自学)第七章社区卫生服务0(自学)第八章医学统计基本内容 2 2 0第九章数值变量资料的统计分析12 7.5 4第十章分类变量资料的统计分析7 4 3第十一章秩和检验0.5 0.5 0第十二章直线相关与回归 3 2 1第十三章医学科研设计 4 2 22、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门课程的教学,使医学生获得卫生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牢固地树立“预防为主”和“人群健康”的观点,深刻认识外界环境因素与人群健康的相互关系,了解和掌握主要环境因素对人体的危害和卫生评价的方法,通过改善和利用环境因素来预防疾病、促进个体和群体健康,以适应社区卫生服务的需要。
同时,通过卫生学中医学统计方法部分的教学,使学生具有基本的分析和处理科研资料的能力。
教学基本要求①对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以“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和“五性”(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适用性)为目标,使学生掌握环境与健康关系,树立预防为主的思想,掌握三级预防的策略,掌握预防疾病的技能,并能自觉地运用到临床服务中,适应社区卫生服务的需要。
②掌握医学统计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概念。
掌握常见的统计分析方法的适用范围和注意事项,掌握医学科研中统计设计的原则,及常见的实验设计方法,并能运用统计学知识解决科研工作中一些常见的统计学问题。
绪论1.卫生学是以预防医学理论为基础,以“环境与健康关系”为主线,运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环境医学和社会医学理论和方法,研究环境因素与人群健康的关系,阐明有益和有害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以及与环境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流行规律,以达到改善环境、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
2.健康(health)是整个身体、精神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
3.预防医学内容:环境对健康的影响4.卫生学的研究对象—环境卫生学的研究任务—环境与健康的关系5.一级预防(primary prevention):又称病因预防,指在疾病前期或无病期,针对病因或危险因素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目标是防止或减少疾病发生。
6.第二级预防(Secondary Prevention):又称临床前期预防或三早预防,指在疾病早期做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三早),目标是防止或减缓疾病发展。
7.三级预防(Tertiary Prevention):又称临床预防,即在临床期或康复期,采取积极的治疗和康复措施,目标是防止伤残,促进功能恢复,提高生命质量,延长寿命。
第一篇环境与健康1.生物富集作用(Bioconcentration)::污染物进入生物体内后,在生物体之间可沿着食物链浓度逐级增高,并超过原环境中的浓度,这种现象叫做生物富集作用。
2.人类的一切活动都与环境息息相关。
人类和环境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复杂关系即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和互相作用的辨证统一关系。
3.环境污染物(pollutance):进入环境并能引起环境污染的物质。
一次污染物(primarypollutant)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其物理和化学性质均未发生改变的污染物称为一次污染物包括有害气体、颗粒物、重金属及各种无机或有机化学物质。
如SO2、CO、NO、铅、苯并芘等。
(可能选择题)4.二次污染物(secondary pollutant):指排入环境中的污染物在其物理、化学、生物等因素作用下发生变化,或与环境中的其他物质发生反应形成了理化性质和毒性完全不同于一次污染物的新污染物。
第一章人类和环境第一节人类的环境1、环境是指在特定时刻由物理、化学、生物及社会各种因素构成的整体,包括:自然环境由物理、化学、生物学因素构成社会环境由上层建筑、经济、文化、人际关系、社会心理因素等构成2、★原生环境与次生环境的区别项目原生环境次生环境定义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形成的环境对健康的有益影响清洁的空气、水、土壤及适宜的阳光照射和小气候改造环境过程重视生态平衡,使其优于原生环境,更适合人类生存,有益人类健康对健康的不良影响某些地区水、土中某种微量元素过多或过少而引起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地方病)改造环境或生活、生产活动破坏了生态环境,产生环境污染3、生态系统ecosystem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所组成的自然系统称为生态环境。
生物群落是指地球上有生命的生物体,包括植物、动物、昆虫和微生物。
4、生态平衡ecological balance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物质、能量的输出和输入,生物学种群和数量,以及各种群数量之间的比例,始终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关系,称之为生态平衡。
5、食物链food chain生态系统中一种生物被另一种生物所食,后者再被第三种生物所食,彼此形成一个以食物连接起来的链锁关系称为食物链。
6、生物富集作用bioconcentration环境污染物被生物体吸收后,通过酶的催化分解可转化成另一种物质,一些有毒金属和难分解的有机化学物则可在生物体内蓄积,使生物体内的浓度大大高于环境的浓度,这种作用称为生物富集作用。
7、生物放大作用biomagnification环境中某些污染物沿着食物链在生物体间转移并在生物体内浓度逐级增高,使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浓度低位营养级生物体内浓度,此称为生物放大作用。
8、人与环境的关系:人与环境的统一性;人体对环境的适应性;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9、目前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第二节环境污染及对健康的影响1、环境污染:由于各种人为的或自然的原因,使环境的构成发生重大变化,造成环境质量恶化,破坏了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造成直接、间接或潜在的有害影响,称之为环境污染。
卫生学考试大纲适用专业:普通高等医学院校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本科生课程简介:卫生学是现代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环境与健康”关系为主线,以“维护人的健康”为中心,教授与临床医学相关的预防医学知识与技能,建立学生“预防为主”和“健康为中心”的理念,使教材适应我国卫生事业发展对临床医学人才的预防医学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需要;适应临床医学人才在医疗卫生服务中开展预防保健工作基本技能需要;适应临床医学人才识别和参与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的需求。
《卫生学》正文分为三篇十五章,第一篇阐述环境与健康,包括环境对健康影响的一般规律、环境污染及其对健康的影响;生活环境、食物、职业环境及社会、心理、行为因素对健康的影响,以及改善和控制影响健康环境因素的卫生学要求和预防措施的理论依据及实施原则。
第二篇阐述预防保健策略与措施,主要包括我国卫生工作方针、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三级预防”、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社区预防保健和健康管理,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内容。
第三篇阐述医学统计学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以及医学科研基本方法和基本原则。
考评方式:闭卷,百分制使用教材1.《卫生学》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朱启星主编,2013年绪论【考试要点】1. 预防医学的定义、研究内容和特点2. 卫生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任务3. 三级预防策略第一章人类和环境【考试要点】1. 环境的定义、构成环境的因素2. 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生态系统及其构成、生态平衡、食物链、生物放大作用3. 环境污染及其对健康的影响(1)环境污染物及其来源(2)环境污染物的迁移与自净(3)环境污染物的常用毒性参数及安全限值(4)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5)环境污染物对健康损害的影响因素第二章生活环境和健康【考试要点】1.空气(1)大气圈的定义;太阳辐射、空气离子化、室内小气候的定义及其卫生学意义。
(2)大气污染及其来源;大气污染对健康的直接危害和间接危害;常见大气污染物(SO2、NO X、颗粒物、光化学烟雾、铅、多环芳烃、二噁英)对健康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