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低碳经济及碳排放评价方法探究
- 格式:pdf
- 大小:189.02 KB
- 文档页数:4
零碳技术的效益评估方法与指标随着全球对气候变化的关注度不断增加,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已成为社会的共识。
零碳技术的引入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重要手段。
然而,为了更好地评估零碳技术的效益,需要制定科学的评估方法和指标。
一、零碳技术效益评估方法1. 基于生命周期的评估方法:零碳技术的影响往往涉及整个生命周期,从开采原材料到制造、使用、废弃等各个环节。
因此,基于生命周期的评估方法是评估零碳技术效益的常用方法之一。
这种方法将评估范围扩展到整个生命周期,包括碳排放、能源消耗、资源利用等方面。
通过综合考虑每个环节的影响,可以准确评估零碳技术带来的效益。
2. 成本效益分析方法:成本效益分析是一种常用的评估方法,可以直接比较零碳技术的成本和效益。
该方法通过对比零碳技术实施前后的成本差异,评估其带来的效益。
具体而言,包括减少的能源成本、温室气体排放的减少、对环境的保护等方面的效益。
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可以帮助决策者更好地理解零碳技术的经济效益,并做出合理的决策。
3. 影响力评估方法:影响力评估方法是一种定量评估零碳技术对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影响的方法。
通常,利用指标量化零碳技术的影响力,如温室气体排放减少量、能源使用效率提高、创造的就业机会等。
通过综合考虑这些指标,可以评估零碳技术所带来的整体效益。
二、零碳技术效益评估指标1. 温室气体减排量:零碳技术的最主要效益之一就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对应的指标就是温室气体减排量。
通过量化温室气体减排量,可以直观地评估零碳技术对减缓气候变化的贡献。
2. 能源效率提高:能源效率是另一个重要指标,衡量零碳技术在能源利用方面的效益。
提高能源效率可以减少能源消耗,降低相关的碳排放量,同时还能在经济层面上实现成本节约。
3. 经济收益:评估零碳技术的经济效益可以体现在经济收益上。
这包括减少能源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创造就业机会等方面的效益。
经济收益可以为企业和政府决策者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
《低碳经济指标体系的评价方法研究》xx年xx月xx日CATALOGUE目录•引言•低碳经济及相关指标体系研究综述•低碳经济指标体系的构建•基于熵权法的低碳经济评价模型•基于PCA-GRNN的低碳经济评价模型•基于TOPSIS的低碳经济评价模型•三种评价方法对比分析与优选•结论与展望01引言研究背景与意义01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低碳经济转型成为全球共同面临的重要议题。
02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开展低碳经济转型对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03低碳经济转型需要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进行监测、评估与引导,因此本课题开展低碳经济指标体系的评价方法研究。
研究低碳经济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基本框架、指标权重及计算方法,并对低碳经济指标体系的综合评价方法进行深入研究。
研究方法通过文献综述、理论分析、实证研究等多种方法,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报告和数据,对低碳经济指标体系进行评价和分析。
研究内容研究内容与方法VS研究创新点与不足•创新点•本研究首次较为系统地构建了低碳经济指标体系,为低碳经济发展评估提供了较为科学的依据和参考。
•本研究采用多种研究方法,确保了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本研究在指标权重计算和综合评价方法上有所创新,为低碳经济指标体系评价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不足•本研究构建的低碳经济指标体系仍需进一步完善和优化,部分指标可能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局限性。
•本研究未涉及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比较,应用范围有待进一步拓展。
02低碳经济及相关指标体系研究综述低碳经济概述低碳经济的定义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多种手段,尽量地减少煤炭石油等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实现能源消耗和生态环境的平衡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低碳经济的特点低碳经济注重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强调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降低碳排放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清洁能源和新能源。
低碳经济影响因素及发展探究一、低碳经济的定义与影响因素低碳经济是指采用低碳技术、低能耗、低排放的经济模式,通过产业转型、能源结构调整、环境治理和科技创新等措施,实现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脱钩,促进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低碳经济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一是环保政策的作用,例如碳税、碳交易等政策的推广,可以引导企业积极实施低碳经营,降低碳排放。
二是能源结构的调整,能源结构的优化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通过推广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减少传统能源的消耗,可以实现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耗的平衡。
三是技术进步的支撑,包括节能和环保相关技术、新能源技术等,这是实现低碳经济的重要保障。
四是人们的消费习惯的改变,例如选择低碳出行、低碳食品等,成为了低碳经济发展的一种新趋势。
五是国际合作的加强,各国之间加强环保合作,技术转移和经验借鉴,能够更好地推动全球低碳经济的发展。
二、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和趋势目前,全球已经形成了低碳经济模式,并且正在逐渐推广和普及,低碳经济已成为世界发展经济的重要趋势。
中国也在积极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和措施,例如《中国制造2025》、《绿色金融导则》等,加速了可再生能源、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发展。
未来,低碳经济发展的趋势将更加明显。
一方面,全球能源需求不断增长,能源消耗与碳排放相对也会增加,因此更需要推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二方面,持续的环境问题,加快了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三方面,科技创新的发展也为低碳经济带来了更多可能,例如智能制造、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出现,可以推动能源消耗的精细化管理。
三、低碳经济的市场机遇与挑战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市场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一方面,低碳产品的市场需求逐渐增加,良好的环境和政策环境,也为企业的发展带来良好的环境。
另一方面,由于低碳技术的推广涉及到多个领域和行业,对企业的技术和管理能力有更高的要求,部分企业在推广低碳技术方面仍然存在较大困难。
低碳经济与传统经济模式的转型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估摘要:根据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筛选指标建立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德尔菲法筛选指标,构建包括目标层、准则层、方案层三个层次16个指标的低碳经济评级指标体系,以湖北省为例确定低碳经济评价结果。
影响低碳经济发展的主要是总量、结构、强度、效率、碳汇建设等指标,各指标的最终得分都将限定在0分一100分之间. 采用线性加权法对指标值进行综合评价,故将评语集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低”四个等级。
关键词: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碳排放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connotation screening indexes of low carbon economy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through the Delphi method for screening indexes, including construction of the target layer, criterion, plan three levels of 16 indicators of the low carbon economy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taking Hubei Province as an example to determine low carbon economic evaluation results. Effects of low carbon economy development is the main gross, structure, strength, efficiency, carbon sink construction index, the index of the final score will be limited to 0 points 100 points between. Using linear weighted method for index value of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the evaluation set as “ excellent “, “ good “, “ general “ low “, “ four grade.Key words: low carbon economy;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carbon emission2009年12月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会议在哥本哈根举行,大会指出,全球气候变化形势比以前更加严峻,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在2009年达387ppm,并且预测北极海冰到2100年可能完全消失。
中国碳排放特征及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分析*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蒋金荷一、概述气候变化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全球性问题之一,已有的科学研究结论表明,全球气候变暖与人类活动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升高有很大的相关性。
而能源系统排放的C O 2占全部人为排放CO 2的70%,并主要是由化石燃料(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生产和使用造成的。
低碳是指较低的温室气体排放,应对气候变化是低碳经济提出的最直接和最根本原因。
同时,能源资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煤炭、石油等能源资源耗竭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内在要求。
在现有技术经济水平和开采强度下,世界化石能源可以开采利用的时间是有限的。
如石油预计可以用40多年。
因而,发展低碳经济、降低碳排放强度成为能源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保护地球家园的客观需要。
低碳经济是目前世界各国谈论最多的话题之一,但其概念仍然不是很明确,而且在不断地更新发展中。
一般认为,低碳经济是英国政府在其2003年发布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构建一个低碳经济(OurEnergy Future :C reating a Lo w Carbon E cono m y)首先提出的,表明了英国在这轮全球经济社会转型趋势中的发展路径。
由于英国是西方世界最早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其所引领的未来政策方向备受瞩目,引起了世界各国广泛关注,日本、欧盟、加拿大等也纷纷提出了迈向低碳经济转型的政策方案。
低碳经济可以简单理解为在保持一定经济增长速度的前提下,以尽可能低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使现有的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经济体系向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转变。
其实质是建立经济高效、能源节约、低碳排放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形成可持续的能源系统、技术体系和产业结构,通过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达到低碳的发展模式。
节能减排是中国政府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
我国城市低碳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与分析引言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低碳发展逐渐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目标。
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的低碳发展水平成为检验国家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
本文将对我国城市低碳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与分析,以期为城市低碳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低碳发展理论框架低碳发展是指通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经济社会进步和环境可持续发展。
低碳发展理论框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温室气体排放–温室气体的定义和主要成分–温室气体的排放源和排放量测算方法–温室气体排放对气候变化的影响2.低碳发展政策–国家层面的低碳发展政策和目标–城市层面的低碳发展政策和实施措施–低碳发展政策对城市经济和环境的影响3.低碳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评价指标的选择和构建方法–低碳发展评价指标与城市经济、环境指标的关联性分析–低碳发展指标体系在城市间的比较与分析我国城市低碳发展现状分析城市低碳发展政策与目标在我国,政府积极推动城市低碳发展,通过发布一系列政策文件和实施举措,提出了一系列城市低碳发展目标。
这些目标主要包括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能源结构调整、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
各地区和城市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低碳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
城市低碳发展综合评价为了评价各城市的低碳发展水平,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
我国城市低碳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温室气体排放量–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和单位GDP排放量–主要温室气体排放源和排放工业部门的排放情况2.能源结构和能源消费–城市能源消费总量和单位GDP能耗–各种能源消费比例和结构–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情况3.低碳技术应用–城市使用低碳技术的情况和效果–低碳技术在建筑、交通、工业等领域的应用情况4.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城市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的投入和成效–城市绿地覆盖率和森林覆盖率等生态环境指标城市低碳发展水平分析通过对各城市的低碳发展综合评价指标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城市间低碳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不同城市的低碳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发达地区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低碳发展水平相对较高,而相对落后地区的低碳发展水平较低。
低炭经济环境下碳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低炭经济环境下碳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摘要:低碳经济是我国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企业、政府部门以及其他组织来说,碳管制和碳减排已逐渐成为业绩评估的重要依据。
本文针对低碳经济环境下碳审计评价工作进行研究,构建了基于生命周期的碳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此指标体系开展了案例分析和应用研究。
我们以某钢铁企业为研究对象,全面考虑了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碳浓度、能源消耗、碳排放强度等因素,建立了基于生命周期的碳审计评价模型,定量评估了该企业在低碳经济环境下的碳减排效果。
最终结果表明,该企业在积极推行绿色生产、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实现了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重提升。
关键词:低碳经济,碳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生命周期,能源消耗,碳减排效果,绿色生产1.引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环境污染、能源短缺等问题的不断加剧,低碳经济已成为全球发展的重要方向。
我国也逐渐转变发展方式,提出了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并积极推行低碳经济战略。
在这种背景下,碳管制和碳减排已逐渐成为企业、政府部门以及其他组织目标的重要衡量标准。
为了实现碳减排的目标,发展低碳经济,对企业进行碳审计、评价也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研究低碳经济环境下碳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应用,为企业提供参考意见和实际操作指南。
2.碳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2.1生命周期视角下的碳排放生命周期评价是一种以物质和能量流为主线的评价手段,可以评估产品从原料采集到产品废弃的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所排放的各种物质、能量等环境影响因素。
因此,在构建碳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时,需要采用生命周期视角,全面考虑碳排放的各个阶段。
2.2碳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本文从企业角度出发,将碳审计视角下的指标体系划分为生产过程阶段、供应链阶段和产品使用阶段,包括碳排放、碳浓度、能源消耗、碳排放强度等因素。
2.2.1生产过程阶段:涉及到企业具体的生产和经营活动,在此阶段主要考虑碳排放和能源消耗。
研究区域绿色低碳化水平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区域绿色低碳化水平是指区域在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实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程度。
区域绿色低碳化水平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对于评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制定低碳发展政策和推动低碳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探讨区域绿色低碳化水平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一、经济方面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1. 温室气体排放指标:衡量区域碳排放水平的指标,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可以基于能源消耗、工业生产、运输等数据进行估算。
2. 能源利用效率指标:衡量区域能源利用效率的指标,包括单位GDP的能源消耗量、能源转化效率等。
可以基于能源消费数据和经济产出数据进行计算。
3. 清洁能源占比指标:衡量区域清洁能源利用水平的指标,包括可再生能源的比例、非化石能源的比例等。
可以基于能源消费结构数据进行计算。
4. 资源利用效率指标:衡量区域资源利用效率的指标,包括水资源利用效率、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材料资源利用效率等。
可以基于资源消耗数据和经济产出数据进行计算。
二、社会方面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1. 就业质量指标:衡量区域就业质量的指标,包括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劳动参与率、职业培训覆盖率等。
可以基于就业和收入数据进行计算。
2. 社会公平指标:衡量区域社会公平性的指标,包括社会福利支出比例、教育公平指数、医疗资源分配公平度等。
可以基于社会福利支出、教育和医疗资源分配数据进行计算。
3. 生活质量指标:衡量区域居民生活质量的指标,包括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费水平、健康指数等。
可以基于收入、消费和健康数据进行计算。
4. 社区参与指标:衡量区域社区参与度的指标,包括志愿者参与率、社区组织数量、社区活动覆盖率等。
可以基于社区参与调查和统计数据进行计算。
三、环境方面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1. 空气质量指标:衡量区域空气质量的指标,包括PM2.5浓度、空气质量指数等。
可以基于大气监测数据进行计算。
碳排放评价内容碳排放评价是评估特定活动、行业或地区所产生的碳排放量的过程。
通过对碳排放的评价,可以了解其对气候变化和环境的影响程度,从而为减少碳排放和实施低碳发展提供依据。
本文将从碳排放的定义、评价方法、影响因素以及减排策略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为读者提供全面的碳排放评价知识。
一、碳排放的定义碳排放是指人类活动所释放出的二氧化碳(CO2)等温室气体到大气中的过程。
常见的碳排放主要来自于能源消耗、工业生产、交通运输以及森林砍伐等。
碳排放是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构成全球温室效应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碳排放的评价方法碳排放的评价方法主要包括排放清单法、输入产出分析法和生命周期评价法等。
其中,排放清单法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收集、统计和计算特定活动或行业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来评估碳排放水平。
输入产出分析法则通过考虑供应链中的各个环节,计算出特定活动或行业间接和直接碳排放量。
生命周期评价法则综合考虑产品或服务的整个生命周期,从原材料采集、生产、使用到废弃处理等各个环节,评估碳排放量。
三、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碳排放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能源结构、技术水平、人口数量、经济发展水平和政策措施等。
能源结构是影响碳排放的主要因素之一,清洁能源的使用可以有效降低碳排放。
技术水平的提升也有助于减少碳排放,例如高效能源利用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的应用。
人口数量和经济发展水平与碳排放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因此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也会对碳排放产生影响。
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实施对碳排放的减少起到重要作用,例如碳定价、碳排放配额交易等。
四、减少碳排放的策略为了减少碳排放,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策略和措施。
首先,推广清洁能源的使用是降低碳排放的关键。
通过发展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从根本上降低碳排放。
其次,加强能源的节约和高效利用也是减少碳排放的有效途径。
通过推广能源节约技术和设备,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消耗。
2010年4月 学 术 交 流 Ap r.,2010总第193期 第4期 Acade m ic Exchange Serial No.193 No.4低碳经济及碳排放评价方法探究李慧明,杨 娜(南开大学循环经济研究中心,天津300071)[摘 要]从低碳经济理论研究及实践进展、碳排放定量分析评价两方面进行系统回顾与逻辑梳理,低碳经济是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等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气候变暖形势下具体化、形象化的体现;在保证经济高速发展、整合区域发展特色、链接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层面的低碳城市规划将成为城市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技术手段。
在碳排放定量分析评价中,能源强度、能源结构以及经济增长是影响二氧化碳排放的显著因素;碳排放情景分析结果各异,但对制定碳减排目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当前基于能源消费水平的碳排放评价仍有待深入讨论;亟须探索适合城市层面系统的碳排放评价分析方法。
[关键词]气候变化;低碳经济;低碳城市;碳排放[中图分类号]F06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10)04-0085-04气候变化是全世界所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渗透到能源、粮食安全、贸易、金融和国际安全等诸多领域,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
低碳经济,作为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目标、保证经济持续健康增长的战略选择。
中国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第二大国[1],当前中国正处在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以煤为主导的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使得国内外众多研究机构预计中国2020年前后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温室气体排放第一大国[2]。
在如上背景下,中国政府明确将发展低碳经济作为国家长远战略,提出了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约束性指标,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
那么,当前低碳经济在理论和实践推进中有何进展?不同碳排放的定量分析评价方法将怎样为决策者提出更科学的参考?本文尝试对如上两问题进行深入探究。
一、低碳经济理论研究及实践进展(一)低碳经济作为前沿的经济理念,低碳经济目前尚无明确定义。
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中最早提出低碳经济概念,即“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下保障能源供应安全并应对气候变化”。
目前世界上提出的低碳概念基本上是指“在某一个时间达到较低的温室气体排放目标”,如澳大利亚、日本和英国等国制定的相关低碳政策。
对发展中国家来讲,低碳经济应是在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尽自己可能实现低碳排放[3]。
国内相关学者[4-5]已在如下说法上达成共识,即: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
那么,作为一种新的经济模式,低碳经济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等概念之间有何内在联系?(1)生态经济。
1966年博尔丁发表的《即将到来的宇宙飞船地球经济学》一文对生态经济理论的[收稿日期]2010-01-10[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我国生态文明发展战略研究”(07&Z D018);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加快滨海新区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07BJY039)[作者简介]李慧明(1948-),女,天津人,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和循环经济研究。
发展具有开创性的意义,20世纪60年代末期博尔丁著《一门科学:生态经济学》,首次提出生态经济。
通过区分建立在开放地球系统上的“牛仔经济”和建立在封闭地球系统之上的“宇宙飞船经济”,提出人类将不得不生活于一个资源极其有限的“宇宙飞船地球”之中,需要在“宇宙飞船”中开发出“闭环”的物质经济。
(2)循环经济。
受肯尼斯・博尔丁“宇宙飞船经济思想”与赫尔曼・戴利“稳态经济理论”的启发,1989年,戴维・W.皮尔斯(David W.Pearce)和R.凯利・特纳(R.Kerry Turner)建立了正式以“循环经济”(Circular Economy)命名的模型。
认为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不再是两个相对独立的系统,是合二为一共同组成生态经济大系统。
1998年,我国引入德国的“循环经济与废弃物管理”概念,并将“3R”原则确立为循环经济在实践层面的核心操作原则。
(3)绿色经济。
由经济学家皮尔斯于1989年出版的《绿色经济蓝皮书》中首先提出。
是指人们在社会经济活动中,通过正确地处理人与自然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高效地、文明地实现对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使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和生活质量持续提高的一种生产方式。
笔者认为,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及低碳经济等诸多概念,都是基于自然环境不断恶化,经济的高速发展已逐渐接近甚至超过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大背景下,人们在不断寻求经济与环境协调和谐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
各概念提出的时间不同,研究侧重点有所差别。
就低碳经济而言,主要以碳排放水平作为主要衡量尺度,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以及调整能源结构等一系列措施,以期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缓气候变暖的趋势,达到在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上,碳排放量比较低的经济形态。
可以说它是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等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当前气候变暖的严峻形势下具体化、形象化的体现,是当前追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共生的有效手段,是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实践的有益推进。
(二)低碳城市低碳城市的概念是由低碳经济发展而来的,与低碳经济相同,低碳城市目前尚无明确定义,基于国内外低碳城市相关理论及实践研究成果,总结如下要点。
11低碳城市的建设必须以经济高速发展为前提《中国经济市场化对能源供求和碳排放的影响》一研究成果中首先强调:虽然二氧化碳减排是减缓气候变暖所必需的,但适度经济增长是各国人民当下的福利,所以应在保证适度经济增长和提高能耗效率前提下减排二氧化碳。
城市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学者夏堃堡[6]、辛章平[7]等在提及低碳城市的概念及特点时,也着重强调低碳城市的发展要以不牺牲经济发展为代价,将经济高速发展作为低碳城市发展的首要重点工作。
21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是实现低碳发展的有效模式刘怡君[8]等提出从消费层面和生产层面减缓城市碳排放的重要性。
陈晓春[9]等提出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期低碳消费的五个层次:“恒温消费”、“经济消费”、“安全消费”、“可持续消费”、“新领域消费”。
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指出,城市居民消费支出占居民消费支出比重从1952年的31.1%上升到2008年的74.4%,当前以城市消费为主导的居民消费格局也已显示出城市引领低碳消费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此外,环境保护部环境认证中心也已于2009年10月15日签约“中德低碳产品认证合作项目”,通过向产品授予低碳标志,以公众的消费选择引导和鼓励企业开发低碳产品技术,向低碳生产模式转变。
可见,通过低碳消费引导低碳生产,从而实现消费和生产的低碳化转型已经逐渐由理论向实践迈进。
31城市规划被倡导为发展低碳城市的重要举措W.K Fong[10]等以马来西亚为例研究了能源消耗、碳减排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认为高度紧凑的城市可以降低交通部门的二氧化碳排放,同时有利于热电联产等技术的应用,城市结构和城市功能的设计也将影响能源的使用。
顾朝林[11]、叶祖达[12]等学者在探讨低碳城市发展模式时也强调通过低碳城市规划来寻求城市发展的低碳化方向,以低碳城市理念贯穿规划体系,以多元的标准衡量城市建设,探索面向可持续未来的低碳城市发展模式。
保定、厦门以及杭州等城市已经着手低碳城市规划的编制工作,将建筑、交通、产业发展等作为城市低碳化发展对象。
将低碳理念融入城市整体规划思路,已成为我国当前发展低碳城市的关键技术手段。
41多样的低碳城市发展模式彰显区域特色英国是最早实践低碳城市的国家,将低碳城市作为发展低碳经济的四个优先行动之一。
布里斯托、曼彻斯特、利兹、伦敦、莫顿等城市都对低碳经济实践进行了有益探索。
日本提出“紧凑城市”的规划设想,柏林、哥本哈根等城市也提出了建设低碳城市的设想和思路。
我国在低碳城市建设实践中也成果颇丰。
2008年,上海和保定被确立为低碳城市发展项目的试点城市,通过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推广应用,开拓城市低碳发展之路。
此外珠海推广液化天然气公交车和出租车使用;日照以居民生活为低碳城市建设着眼点,普及太阳能技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消耗;攀枝花将生物质燃料作为低碳城市发展特色等。
尽管低碳城市理念逐渐引起国内外各大城市的关注,但有效的模式并非万能,仍需因地制宜探索具有区域特色低碳城市发展模式。
二、碳排放定量分析评价(一)能源强度、能源结构以及经济增长是影响二氧化碳排放的显著因素碳排放及能源消费的因素分解研究近来一直是能源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指标分解分析是国际上能源与环境问题的政策制定中被广泛接受的一种方法[13]。
而在碳排放的分解方面,随着学界研究不断深入,方法也日渐成熟,主要包括简单平均分解法(Sa mp le average divisi on,S AD)、自适应权重分解法(Adap tive-W eighting D ivi-si on-AWD)、对数平均权重分解法(l ogarithm ic mean weight divisi on index method,L MD I)、Kaya恒等式方法等。
表1统计了近年碳排放因素分解的相关研究,从结果中可以看出,尽管研究的时间跨度不同,方法各异,但所得结论较为一致,即能源强度、能源结构以及经济增长三个因素是影响二氧化碳排放较为显著的因素,此外,人口增长、能源规模及产业结构等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对碳排放产生较大影响。
表1 各方法应用于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分析的结果分析方法作者研究区域研究时间段主要影响因素简单平均分解法(S AD)胡初枝中国1990-2005能源规模、能源强度、产业结构徐国泉中国1995-2004经济增长、能源强度、能源结构自适应权重分解法(AWD)Lee Schi pper I E A国家1973-2005能源强度、能源结构Fan Ying中国1980-2003能源强度、能源结构对数平均权重分解法(LMD I)W ang Can中国1957-2000能源强度、能源结构M a,C中国1971-2003能源结构L iu Lancui中国1998-2005能源强度刘红光中国1992-2005经济增长、能源强度、能源结构宋德勇中国1990-2005产出规模、能源强度K AY A模型冯相昭中国1971-2005经济增长、人口增长、能源强度、能源结构查冬兰中国1995-2005能源强度、经济增长 (二)碳排放情景预测分析有效指导碳减排目标的制定I E A《全球能源展望》、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中国能源报告(2008):碳排放研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中国2050年低碳发展情景研究》,基于投入产出、I P AC模型等分别对我国中长期的碳排放水平进行情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