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交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基于EKC曲线
- 格式:pdf
- 大小:2.20 MB
- 文档页数:2
我国经济增长与区域碳排放的关系测度——基于Tapio脱钩
理论和EKC假说的实证分析
朱磊;张建清
【期刊名称】《江汉论坛》
【年(卷),期】2017(000)010
【摘要】Tapio脱钩理论和EKC假说描述了经济发展与污染物排放的相互关系,是生态理论与经济理论相结合的产物.我们分别测算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以及东北四个地区2000年至2014年期间各阶段的脱钩弹性系数,找出碳排放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脱钩关系,研判结果表明目前我国还处于相对脱钩阶段,经济发展模式正由粗放扩张向集约化发展过渡;现阶段并非所有地区碳排放量与经济增长之间都满足库兹涅茨环境曲线,只有东部和东北地区满足EKC假说,而中部和西部地区由于自身产业结构、地理区位等各种原因并不支持库兹涅茨曲线.因此,经济增长与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要结合地区实际,不能一概而论.要在“十三五”期间完成减排任务,必须从能源领域、产业领域以及城乡统筹等几个方面努力实现低碳转型、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具体目标.
【总页数】5页(P12-16)
【作者】朱磊;张建清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中国中部发展研究院,湖北武汉,430072;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062
【相关文献】
1.陕西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基于“EKC"与“脱钩”理论
2.湖北省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EKC和Tapio脱钩模型
3.江苏省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脱钩关系研究——基于Tapio脱钩模型
4.陕西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量脱钩关系研究--基于Tapio脱钩模型
5.淮南市经济增长与碳排放量相关性分析——基于EKC和Tapio脱钩模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现代经济信息中国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的研究——基于面板门限回归分析李永刚 王 硕 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摘要:目前关于研究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的大多数文献都存在同质性的假定,但是这不能够很好地解释个体间的经济结构或资源禀赋差异,所以本文利用1995年到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分析,首先按照非参数估计得到函数形式;其次按照面板门限回归对各省份进行划分,从而解决异质性的问题。
基本结论是:(1)EKC的3次曲线形式要比2次曲线的更好;(2)从各省份的情况来看,除了上海和北京处在 “双重红利”局面,其他省份处于“双增”的不利形势;(3)影响CO2排放量的主要因素是能源因素(EI、ES)、人口因素(PD)、工业化(IP)、城市化(UL)。
关键词:二氧化碳排放;面板门限回归;非参数估计中图分类号:X2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30-0022-03一、引言当前政府部门主要采取的是以经济增长减缓为代价的减排方式,本文的目的就是通过研究我国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关系,在减排目标下如何保证经济增长给出一些建议。
Grossman和Krueger(1991)[1]提出污染和收入间不是一般的线性关系,而是“倒U型”,近年来学者对于EKC假设存在几种观点:1.认为EKC是成立的,如Jalil (2009)[2]通过时间序列分析对碳排放与能源消费、收入、对外贸易关系分析,验证了EKC;2.认为EKC 不存在的,Du et al(2012)[3]运用国内省级面板分析到二氧化碳排放重要的因素是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但 “倒U型”没有得到验证;3.其他结论:如许广月和宋德勇(2010)[4]发现中东部存在EKC,而西部地区不存在EKC,杜婷婷(2007)[5]在研究EKC时发现利用三次方程更能反映关系,陆旸(2012)[6]认为采用一般的省级面板分析EKC时容易产生同质性的问题。
二、数据来源(1)二氧化碳排放量(CO2):计算CO2排放量主要分为两个部分。
中国工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基于STIRPAT模型吴英姿;都红雯;闻岳春【摘要】A stochastic impacts by regression on population affluence and technology (STIRPAT) model is proposed to inves-tigate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mpacts on CO2 emission and its main factors on the basis of Chinese industrial panel data grouped b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arbon emission from 1995 to 2010. It shows that the relation curve of China’s industrial car-bon emission and the economic output behaves U-shaped, and the turning point of high emission intensity industry has less economic output than that of low emission intensity industry. The capital stock has a greater positive effect on carbon emission than that of labor. The investment on scientific research is conducive to the carbon reduction of high emission intensity indus-try,and the adjustment of fossil energy consumption structure cannot promote the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of industry.%文章基于改进的STIRPAT模型,以1995-2010年按碳排放特征分组的中国工业面板数据为样本,实证研究了我国工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内容摘要:本文运用环境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EKC)模型,以江苏省经济增长及“三废”污染指标数据为基础,对太湖流域经济增长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工业废气排放量处于EKC曲线上升阶段;固体废弃物产生量同样处于EKC曲线的上升阶段;工业废水排放量同人均GDP 之间,不符合EKC曲线的某种形态。
关键词:太湖流域经济增长环境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研究背景和目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及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的发展实践表明,环境的恶化、资源的耗竭是经济起飞阶段所面临的难题,我国的太湖流域也面临环境污染和经济发展问题。
太湖流域位于我国经济发展较快的长三角地区,人口密集,经济发达。
但是,流域内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
刘晓红、虞锡君(2007)基于太湖流域的实地调查,以水生态“恢复成本”作为补偿依据,定量评估了跨行政区水污染补偿标准,测算了上游城市江苏吴江应给予下游城市浙江嘉兴的补偿金额,并提出上游补偿下游地区水生态“恢复成本”的解决思路,探求从根本上解决流域水生态污染问题的路径。
翟淑华等人(2006)通过对环太湖水文巡测资料水量统计方法比较入手,计算分析2000-2002年环太湖河流进出湖水量、水质、污染负荷量之间的关系。
本文运用环境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EKC)模型,以江苏省经济增长及“三废”污染指标数据为基础,对太湖流域经济增长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江苏省位于我国沿海开发和沿江开发构成的“T字型”开发战略的结合点,是太湖流域的核心区域,占流域总面积的52.6%。
本文以江苏省为例,研究经济增长与太湖流域水环境之间关系的原因及目的所在。
模型的构建和运用(一)环境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模型构建20世纪90年代初,Grossman 和Krueger(1991)提出了关于描述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之间演替关系的环境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EKC)理论。
它假定如果没有一定的环境政策干预,一个国家或区域的环境污染,随着经济的增长先恶化,然后越过转折点后逐步改善,即环境污染变动趋势与经济发展变动趋势间呈现“倒U型”关系。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的形状一、引言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EKC)是描述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一种经济理论模型。
它描绘了环境污染水平在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变化趋势,以及相应的环境保护政策对其影响。
本文将围绕EKC的形状展开讨论,包括曲线的起伏特点、环境影响因素以及政策实施对曲线形状的影响等内容。
二、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基本概念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是由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提出的,其基本观点是经济发展的初期会导致环境污染的增加,但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提高和环境意识的增强,环境污染会逐渐减少,形成一个类似倒“U”形的曲线。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 曲线起伏:在国家经济发展初期,环境污染随着经济增长呈现上升趋势;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环境污染开始下降,呈现一个拐点,形成曲线的起伏特征。
- 收入阶段:EKC理论认为,国家的收入水平对环境质量呈现倒“U”型关系,在低收入阶段,人们更关注经济发展,忽视环境保护;而在高收入阶段,人们更加重视环境问题,环境质量得到改善。
- 不同污染物和地区的差异:不同污染物和地区的EKC曲线形状可能会有所差异,一些污染物可能在经济发展早期就达到拐点,而另一些污染物则可能在经济发展后期才开始下降。
三、EKC的形状EKC的形状呈现一个类似倒“U”型的曲线,在经济发展初期,环境污染随着经济增长而增加,但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环境污染开始逐渐下降。
曲线的起伏特点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1. 初期阶段在国家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人们追求经济增长和提高生活水平,忽视环境保护。
这一阶段常伴随着高能耗、高污染排放的产业结构,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2. 拐点当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逐渐提高,环境意识增强,环境保护政策开始实施。
政府通过法律法规、经济激励和技术创新等手段,推动企业和居民减少污染排放,改善环境质量。
碳排放地区差异与经济增添的关系一、问题的提出最近几年来,大气中以CO2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渐渐增加,这类现象导致了全球共同着重一个重要问题———温室效应,在此宏观环境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并降低碳排放量是有效阻挡世界气温连续上涨的一项重要措施。
跟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度的连续加速,中国CO2排放量与能源花费量快速上涨。
依照国际能源署统计资料,中国CO2排放量在2007年初次超出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碳排放国。
2009年12月,中国政府向全球承诺,到2020年我国单位GDP的CO2排放量在2005年基础上降落40%~50%,并将此目标归入经济社会发展长久规划中。
中国地区广阔,不一样省份及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能源资源天赋差异很大,因此碳排放表现出显然的地区特色,这就要求在拟订减排措施方面有必需将碳排放的地区差异特色和影响要素考虑此中。
因此,本文第一对中国CO2排放的地区差异推行观察,而后深入商讨经济增添与CO2排放量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为拟订科学合理的减排政策供给参照和依照。
目前,研究CO2排放地区的差异已成为国内外学术界着重的热门。
谭丹等(2008)在我国碳排放地区差异研究中发现,碳排放增添速度和排放量最大的是东部地区,而中部地区碳排放增添速度最慢,西部碳排放量最少。
别的,徐大丰(2010)[2]的研究结果显示,中西部地区碳排放量低于东部,且碳排放地区差异比较明显的行业为建筑业、工业和运输业。
可是,这些研究多是简单的归纳和描绘,并无采纳有关的权衡指标对碳排放的地区差异赐予量化研究。
岳超等(2010)利用Theil系数研究了中国各省市碳排放强度差异的变化和根源,但因其测算公式不太正确而致使研究结果可信度不高。
杜克锐(2011)在测算碳排放效率时发现,中国各地区碳排放效率差异显然且差异水平呈连续扩大的趋向,拟订减排措施过程中要要点考虑地区差异要素。
外国有关CO2排放地区差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跨国层面(Heil和Wodon,1997;Padilla和Serrano,2006;Duro和Padilla,2006;Groot,2010;Cantore和Padilla,2010),但对于中国碳排放地区间差异研究的文件其实不常见。
目录第1章绪论 (1)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1研究背景 (1)1.1.2研究意义 (3)1.2研究思路和内容 (3)1.2.1研究思路 (3)1.2.2研究内容 (4)1.3研究方法 (5)1.4论文的创新点 (6)1.5本章小结 (6)第2章研究概述 (7)2.1碳排放研究现状 (7)2.1.1关于碳排放研究方法的研究 (7)2.1.2关于不同区域和部门的碳排放研究 (9)2.2关于交通碳排放的研究 (10)2.2.1城市交通能源消耗和排放的研究类型 (10)2.2.2关于运输特定模式和方法的研究 (12)2.2.3关于交通碳排放影响因素的研究 (13)2.3相关文献评述 (15)2.4本章小结 (16)第3章北京市交通碳排放及相关因素发展现状 (17)3.1能源消耗现状 (17)3.1.1能源消耗总量 (17)3.1.2能源强度 (18)3.2交通影响因素现状 (20)3.2.1经济水平 (20)3.2.2人口规模 (21)3.2.3客运货运周转量 (22)3.2.4民用汽车拥有量 (23)3.3碳排放状况 (24)3.3.1碳排放测算 (24)3.4本章小结 (25)第4章交通碳排放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27)4.1STIRPAT模型构建 (27)4.2数据来源与检验 (29)4.2.1数据来源 (29)4.2.2多重共线性检验 (29)4.3实证结果与分析 (31)4.3.1偏最小二乘回归(PLS) (31)4.3.2实证结果分析 (32)4.4本章小结 (37)第5章结论与政策建议 (39)5.1结论 (39)5.2政策建议 (40)5.2.1促进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40)5.2.2促进公共交通发展 (40)5.2.3调整产业结构 (41)5.2.4控制人口规模 (41)5.3本章小结 (41)5.4不足与展望 (42)参考文献 (43)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51)致谢 (53)第1章绪论1.1研究背景及意义1.1.1研究背景全球变暖和能源危机问题对人类可持续发展造成了重大的挑战。
碳排放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浅析作者:张淼来源:《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2010年第06期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碳排放量也大幅度上升。
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方法探寻二者的关系。
实证结果表明,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间,我国的经济增长与碳排放量尽管都是非平稳的,但二者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即长期稳定的联系。
长期均衡关系结果进一步显示,GDP对碳排放量存在正向的影响。
关键词:碳排放经济增长协整一、引言随着全球的气候变暖,环境问题引起越来越多人们的关注。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07年公布的评估报告显示,人类活动的因素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已提高到90%以上。
根据国际能源署的预测,在没有新政策进一步行动的情况下,到本世纪末,温室气体排放的增长将使全球的平均温度上升6摄氏度,直接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二氧化碳作为一种最主要的温室气体,主要是由于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燃烧而向空气中排放产生的。
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各国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
我国作为碳排放量的大国,已在哥本哈根会议上公开承诺到2020年达到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因此,研究碳排放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对我国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理论关系分析理论上,碳排放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如下:(一)碳排放量对经济增长的正向推动作用由于碳排放主要源于化石燃料的燃烧,而化石燃料作为主要的能源,是重要的生产要素,为经济增长提供动力。
根据生产理论,通常情况下,要素投入的增加会带来产量的增加和经济规模的扩大。
反之,生产要素的匮乏将成为经济增长的瓶颈,制约经济的发展。
(二)经济增长对碳排放量的双重影响经济增长对碳排放量的影响有两种可能效果。
一方面,依据规模效应,当经济规模变得越来越大时,往往需要更多的能源要素投入,经济增长将通过边际能耗倾向产生对能源消费引致需求,拉动碳排放量的上升。
另一方面,经济增长可通过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降低碳排放量。
碳排放、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和经济增长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重,碳排放已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焦点。
在此背景下,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的关系也成为了学术研究和政策制定的热点话题。
本文旨在探讨碳排放、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如何有效减少碳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
文章首先界定了碳排放、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的概念,并阐述了它们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和意义。
接着,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和理论,本文分析了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以及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研究假设,即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有助于降低碳排放,进而促进经济增长。
为了验证这一假设,本文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构建了相应的实证模型,并利用全球范围内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
通过对比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数据,文章深入探讨了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碳排放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
本文总结了研究结果,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文章认为,要实现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脱钩,必须重视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政府应加大对绿色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力度,鼓励企业采用清洁能源和环保生产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还应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推动全球经济的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二、文献综述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碳排放、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逐渐成为经济学和环境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本文将从碳排放的影响、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定义与衡量、以及经济增长与环保的关系三个方面,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
关于碳排放的影响,大量研究表明,碳排放量的增加对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质量产生了显著的负面影响。
例如,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报告指出,人类活动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特别是二氧化碳排放,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
碳排放量的增加还可能导致空气质量下降、生态系统破坏等环境问题。
基于环境EKC理论的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实证研究
随着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的全球共识,碳排放已成为限制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
环境Kuznets曲线(EKC)理论提出了经济增长和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并指出高收入国家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和政策调节来实现环境质量的提高。
本文通过对2000-2019年间中国碳排放与实际GDP的数据分析,探讨了中国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关系及EKC理论在中国的实证。
首先,通过统计数据发现,中国2000年至2019年间的碳排放和实际GDP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且增长速度均较快。
其中2007-2009年的碳排放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出现下降,但之后很快恢复。
可以看出,碳排放一直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副产品,但随着中国国内环保意识的提高和政策的引导,近年来已经开始意识到碳排放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开始采取具体的应对措施。
其次,通过环境Kuznets曲线理论实证分析,可以发现在中国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中国碳排放与GDP存在较强的U型曲线形态。
即经济发展的初期,碳排放和GDP呈正相关关系,且阶段性的波动较大;到了一定阶段后,GDP与碳排放开始呈负相关,即随着经济的增长,企业和政府积极推广环保产业、科技创新及绿色经济转型,减少了碳排放。
此外,上述曲线形态变化受到政府政策和环境法规的影响,例如“十三五”能源规划和《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对于碳排放的减少存在重要的带动作用。
最后,结合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实际,建议政府继续加强环保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引导企业持续推进清洁能源转型和技术创新,减少碳排放和资源浪费,提升中国特色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
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协调性分析
张型芳;罗宏;吕连宏
【期刊名称】《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年(卷),期】2017(007)004
【摘要】针对碳排放和经济增长的协调性关系,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假说和脱钩理论,选取中国、美国、印度、俄罗斯、日本、德国、韩国、沙特阿拉伯、加拿大、英国10个主要碳排放国家的年度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协调性分析结果表明:欧盟等国协调性较好,中、印等发展中国家需要加强.EKC与脱钩理论在度量低碳方面是统一的(2种方法下考察碳强度得到的弹性和结论基本一致),在构建低碳指标长、短期目标时,可分别参考EKC回归系数(β)和Tapio脱钩弹性系数(e);在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方面,发展中国家可借鉴欧盟等国经验,力求较低碳排放和较高经济增长之间的协调发展.
【总页数】8页(P517-524)
【作者】张型芳;罗宏;吕连宏
【作者单位】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与经济研究室,北京100012;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与经济研究室,北京100012;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与经济研究室,北京10001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24
【相关文献】
1.我国金融发展与工业经济增长的协调性分析 [J], 马献伟
2.我国金融发展与工业经济增长的协调性分析 [J], 马献伟;
3.云南省农业资源与经济增长协调性分析 [J], 马忻
4.乡村振兴背景下新疆农村健康人力资本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协调性分析 [J], 韩丽莹
5.十五个主要碳排放国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实证分析与比较研究 [J], 刘倩;赵普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环境库兹涅茨倒u曲线
环境库兹涅茨倒u曲线(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简称EKC)
是一种经济学概念,用于描述环境污染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
趋势。
EKC模型基于库兹涅茨曲线(Kuznets Curve)的理论,该理论描述了
国家的收入水平与收入不平等之间的关系。
库兹涅茨曲线表明,在国
家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收入不平等程度会增加,但随着国家经济继
续增长,收入不平等程度会减少。
环境库兹涅茨倒u曲线则基于库兹涅茨曲线的观点,提出环境污染与
国家经济发展之间存在一种“倒U”形的关系。
即在国家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环境污染随着经济增长而增加;但随着经济发展水平提高,
国家开始重视环境问题,并采取适当的环境保护,环境污染逐渐减少。
EKC模型的核心思想是,随着经济发展,国家逐渐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采取措施减少环境污染。
这些措施可以包括改善环境监管、技
术创新、推动清洁能源和可持续发展等。
EKC模型认为在一定条件下,经济发展有可能促进环境质量的改善。
,EKC模型并不适用于所有国家和所有环境问题。
不同国家和不同环境问题的差异导致了EKC曲线的变化形态可能不同。
有些国家可能会经
历“倒U”形关系,而另一些国家可能始终处于高污染状态。
总而言之,环境库兹涅茨倒U曲线是一种在经济学中用于描述环境污
染和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模型,但需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和解释。
北京市经济增长与能源碳排放“脱钩”指标分析摘要:“脱钩”指标被广泛应用于环境、能源与经济领域,它衡量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耗、环境压力的关系。
该文创新地利用碳足迹的方法,结合tapio脱钩指标体系测量了北京市2000-2010的能源消耗情况,并分析“脱钩”状况,得出北京市经济增长与能源碳排放呈现弱脱钩状态。
通过数据实证分析对北京市的节能减排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北京市;“脱钩”;节能减排;能源消耗一、引言“脱钩”被广泛应用于各个学术领域,脱钩指标可以简单解释为a和b开始有一定的线性相关性,随着时间的发展,两者再也没有依赖性,即所谓的“脱钩”。
脱钩理论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提出的分析农业政策领域中农业政策与贸易和市场均衡之间的相互关系①。
后来,“脱钩”一词被世界银行引入到资源环境经济领域。
随着时间的发展,脱钩指标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研究经济增长与物质消耗的相互关系问题上。
在资源环境经济领域,“脱钩”概念的提出表示经济发展过程中社会用少于以往的物质资源环境消耗产生多于以往的经济物质财富。
脱钩指标的建立旨在反应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之间的不确定关系,测度两者之间的压力关系。
本文运用脱钩指标体系,对北京市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从而为北京市的低碳发展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数据。
二、模型构建(一)oecd脱钩指标构建介绍oecd指标构建主要是描述环境压力与驱动力变化的关系,以及衍生政策拟定的问题。
以温室气体排放为例,二氧化碳排放为环境压力(pressure), gdp为经济驱动力,如果二氧化碳排放率与gdp 增长率呈现不平行关系,则经济体产生脱钩关系。
不平行关系可分为两种情况:经济增长率高于二氧化碳排放增长率,称为“相对脱钩”;经济稳定增长而二氧化碳排放量反而减少则为“绝对脱钩”。
其公式如下脱钩指数=(ep/df)测算年份(ep/df)期初(二)tapio脱钩指标构建tapio(2005)在研究1970-2001 年间欧洲经济发展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时引入交通运输量作为中间变量②,将脱钩弹性指标分解为运输量与gdp 之间的脱钩弹性和运输量与总体碳排放量之间脱钩弹性(一般称为产业发展弹性和产业排放弹性),tapio得到一般的脱钩弹性指标计算公式:三、数据处理及分析本文运用tapio脱钩指标对北京市经济增长与能源碳排放进行了时间的脱钩分析。
内容摘要:本文运用环境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EKC)模型,以江苏省经济增长及“三废”污染指标数据为基础,对太湖流域经济增长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工业废气排放量处于EKC曲线上升阶段;固体废弃物产生量同样处于EKC曲线的上升阶段;工业废水排放量同人均GDP 之间,不符合EKC曲线的某种形态。
关键词:太湖流域经济增长环境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研究背景和目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及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的发展实践表明,环境的恶化、资源的耗竭是经济起飞阶段所面临的难题,我国的太湖流域也面临环境污染和经济发展问题。
太湖流域位于我国经济发展较快的长三角地区,人口密集,经济发达。
但是,流域内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
刘晓红、虞锡君(2007)基于太湖流域的实地调查,以水生态“恢复成本”作为补偿依据,定量评估了跨行政区水污染补偿标准,测算了上游城市江苏吴江应给予下游城市浙江嘉兴的补偿金额,并提出上游补偿下游地区水生态“恢复成本”的解决思路,探求从根本上解决流域水生态污染问题的路径。
翟淑华等人(2006)通过对环太湖水文巡测资料水量统计方法比较入手,计算分析2000-2002年环太湖河流进出湖水量、水质、污染负荷量之间的关系。
本文运用环境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EKC)模型,以江苏省经济增长及“三废”污染指标数据为基础,对太湖流域经济增长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江苏省位于我国沿海开发和沿江开发构成的“T字型”开发战略的结合点,是太湖流域的核心区域,占流域总面积的52.6%。
本文以江苏省为例,研究经济增长与太湖流域水环境之间关系的原因及目的所在。
模型的构建和运用(一)环境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模型构建20世纪90年代初,Grossman 和Krueger(1991)提出了关于描述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之间演替关系的环境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EKC)理论。
它假定如果没有一定的环境政策干预,一个国家或区域的环境污染,随着经济的增长先恶化,然后越过转折点后逐步改善,即环境污染变动趋势与经济发展变动趋势间呈现“倒U型”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