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78 MB
- 文档页数:7
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关键词:能源消耗;碳排放;经济增长一、研究背景近些年来,全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气候变暖、雾霾天气、河流污染等等,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经济发展造成严重损失,因此引起了全球范围的广泛关注。
目前,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耗国,也就面临着更大的压力。
二、理论分析(一)能源Energy、环境Economy、经济Environment理论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了能源、环境、经济(3E)系统理论,这是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具体化和操作化。
这一理论强调了能源、环境、经济三者之间的综合平衡与协调发展,以及对各子系统之间交互作用程度测算方法和模型的研究。
但是,我国在实践能源―经济―环境理论时还存在着许多缺陷和冲突,例如发展传统行业会排放出大量的废水、废气以及固体废弃物,这些都将造成环境污染。
同时,国际上的相关条约也制约了我国的能源发展,我国也在履约中付出了高昂的成本。
这一切也都在提示我国,要真正将经济发展与能源环境的和谐统一起来。
(二)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库兹涅茨曲线是用来分析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关系的曲线。
收入分配不均等程度会随着经济的增长程度而先增大后减小,呈现倒U型形状。
当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环境污染也相对较轻,但发展经济就更多的投入,因而环境污染会更加明显,生态环境的恶化程度随经济的增长而加剧;当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即“拐点”时,随着新科技的发展产生了清洁能源,并伴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这些都会对环境产生正效应,从而使环境质量逐步得到改善。
三、实证分析及检验(一)变量的选取和说明构建一个包含上述四个变量的生产函数:Yt=fKt,Lt,Et采取自然对数形式的计量模型:(二)ADF检验首先,对lnYt、lnKt、lnLt、lnEt进行ADF检验。
经过检验,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所有变量的原时间数据序列都存在单位根,是非平稳的,而所有变量的一阶差分序列则通过了平稳性检验,这说明lnYt、lnKt、lnLt、lnEt都是一阶差分平稳序列,即:ΔlnYt~I1、ΔlnKt~I1、ΔlnLt~I1、ΔlnEt~I1。
收稿日期:2010-12-26作者简介:郑长德,博士,教授,博导,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与区域金融、国际金融、碳金融、空间计量经济学。
通讯作者:刘帅,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金融、碳金融、主权财富基金、空间计量经济学。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金(编号:09XJA790014)资助。
基于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分析*郑长德刘帅(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四川成都610041)摘要本文采用空间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对我国各省份的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各省份的碳排放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出一定的空间正自相关性,碳排放量最高的省份多处于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如以北京为中心的环渤海地区,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和以广东为核心的珠三角地区,而次之的是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如中部的山西、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和西南地区;我国各省份的碳排放在空间分布上存在一定的空间集群效应,如环渤海地区就表现出高碳排放的空间集群效应,而西部地区的西藏、新疆、甘肃、青海却表现出低碳排放的空间集群效应。
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呈现出正相关关系,高碳排放的地区多处于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而低碳排放的地区多处于经济落后的内陆地区;我国目前的经济增长对碳排放的依赖性较强,经济增长对碳排放的弹性系数约为0.8左右,说明在未来的短时间内很难实行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
关键词碳排放;经济增长;空间计量经济学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1)05-0080-07doi :10.3969/j.issn.1002-2104.2011.05.014最近,关于我国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引起了学者们的高度关注。
徐玉高、郭元[1]等采用时间序列和截面数据的计量分析方法,对我国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认为人均碳排放与人均GDP 之间不存在库兹涅茨曲线,人口增长和人均GDP 的增加是人均碳排放增加的主要来源,而GDP 能源消费强度的下降则是碳排放减少的重要来源。
基于环境EKC理论的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实证研究作者:方晖来源:《现代营销·学苑版》2019年第03期摘要:根据环境EKC理论,本文利用24个省市1999年至2015年的面板数据建立个体固定效应变截距模型,分析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增之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碳排放与人均GDP 呈现倒 U型曲线的关系,我国存在着环境质量随着经济增长先退化后改善的趋势,与环境EKC理论一致。
对此,本研究提出相应建议,以期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关键词:EKC 曲线;碳排放;经济增长一、前言随着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使得人类对化石燃料的需求急剧膨胀,气候变暖及其带来的各种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
据测算,目前中国能源消耗占世界总量的四分之一,二氧化碳排放占世界总量的三分之一,其中化石能源的消费已经占到我国能源消费比重的 90%(贾书梅、宋天和,2011)。
中国经济的增长主要依赖高污染、高能耗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在经济新常态下,这种模式难以为继,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发展机遇,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成为研究的热点。
20世紀六七十年代,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了,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生态恶化、物种灭绝等现象伴随着经济发展接踵而来,人们开始关注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代表性的研究是《增长的极限》。
197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米都斯等人受罗马俱乐部的委托,就当前的增长趋势与未来人类境关系进行研究,于 1972 年提交了一份名为《增长的极限》的研究报告,他们认为资源耗竭和环境污染最终会导致经济系统的崩溃,主张经济零增长,人口和资本保持基本稳定(金燕,2005)。
由于《增长的极限》所描述的前景过于悲观,学界出现了相反的观点,有些学者认为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的关系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和谐关系,通过价格机制和技术进步可以减少或者弥补经济发展对于自然的破坏。
20世纪90年代,关于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再次掀起研究的热潮。
基于环境EKC理论的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实证研究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环境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
环境知识框架(EKC)理论提供了一种解释碳排放和经济增长关系的框架。
本文基于EKC理论,进行了一项实证研究,探讨了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我们介绍了EKC理论的基本原理。
EKC理论认为,在经济增长初期,碳排放会随着经济增长而增加。
这是因为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能源的需求会增加,而能源的消耗通常会导致碳排放。
当国家的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碳排放量会逐渐降低,因为人们开始重视环境保护,并采取一系列减排措施。
EKC理论认为,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一个倒U型的关系,即经济增长初期碳排放增加,但随着经济增长进一步发展,碳排放会逐渐减少。
接着,我们收集了大量的碳排放和经济增长数据,并运用统计方法进行了实证研究。
我们选择了几个代表性的国家进行分析,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结果。
我们发现了EKC理论的部分支持。
在发达国家中,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呈现出一定的倒U型。
也就是说,在发达国家中,经济增长的初期会伴随着碳排放的增加,但随着经济进一步增长,碳排放量会逐渐减少。
这与EKC理论的预测一致。
在发展中国家中,我们并没有发现明显的倒U型关系。
相反,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出一种正向线性关系。
这意味着,在发展中国家中,经济增长与碳排放量之间存在着正向的关系,即经济增长越快,碳排放量就越高。
这可能是因为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初期更注重经济增长,而环境保护措施相对较弱。
我们还发现了一些其他的影响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因素。
能源结构和技术水平等因素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起到了重要作用。
能源结构的转型和技术的进步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同时减少碳排放。
通过基于EKC理论的实证研究,我们发现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确实存在一定的关系,但这种关系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差异。
能源结构和技术水平等因素也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有着重要影响。
中国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计量分析[摘要]本文使用协整理论对我国经济增长和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人均GDP与环境污染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要想组织环境的恶化,需要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激励措施,以及企业自身在生产上减少污染等。
[关键词]经济增长环境污染环境Kuznets曲线一、引言关于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国内外很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1992年,美国经济学家G•Grossma和A•Kureger对此提出了一个环境Kuznets曲线(Environment Kuznets Curve,EKC)的假设。
该假设试图说明如果没有一定的环境政策干预,一个国家的整体环境质量或污染水平是随着经济增长和经济实力的积累呈先恶化后改善的趋势。
另外,一种是Pezzey和Opschoor 提出的N形关系,这种观点认为从长期来看倒U形曲线不能很好地解释经济发展和环境之间的后阶段关系,他们认为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环境压力随着收入提高而降低,但收入再提高到一定阶段后,环境压力又会随着收入的提高而增加,即呈一种N形的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我国工业经济发展是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主要推动力,而其所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是我国环境问题的主要组成部分。
因此,对我国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是否符合EKC的关系研究,对我国经济持续快速的增长,避免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有着重要意义。
二、经济增长和环境污染间关系的实证分析(一)模型的建立本文用来研究经济增长和环境关系的指标是这样设计的:用来反映经济增长的指标是人均实际GDP(通过价格指数进行平减);反映环境污染程度的指标是用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废气排放量和工业废物排放量三个指标。
关于环境污染程度指标和人均GDP关系的EKC研究国际上通常用如下两种形式的简化模型来进行:一是二次多项式;另一个是三次多项式,可以包括常数项或时间项。
基于环境EKC理论的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实证研究引言随着人类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全球碳排放量不断增加,导致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为了实现经济的健康增长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各国都在积极寻求降低碳排放的途径。
在这种背景下,研究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环境Kuznets曲线(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EKC)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分析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根据EKC理论,环境污染在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趋势:在起初阶段,随着经济增长和城市化的加速,环境污染呈现出增加的趋势;但当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环境污染将逐渐减少。
本文旨在通过对EKC理论的实证研究,探讨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为制定环境保护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一、EKC理论及实证研究方法EKC理论最早由西蒙·库兹内茨(Simon Kuznets)于1955年提出,他通过对经济发展与不平等收入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提出了收入不平等与国家经济增长之间的倒U型曲线关系。
后来,学者们将这一理论应用到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中,提出了EKC理论。
为了验证EKC理论的有效性,研究者通常采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进行实证研究。
在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中,通常会采用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分析,以验证EKC理论对于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解释。
二、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1. 国内实证研究针对中国的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国内学者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
孙昱等(2015)研究了2006-2013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发现中国的碳排放总量与GDP之间存在着倒U型的关系,即在GDP增长到一定水平后,碳排放总量开始下降。
张文贤等(2016)则通过时间序列分析中国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显示中国的碳排放总量与GDP之间存在着倒U型的曲线关系,表明在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碳排放总量呈现出不同的趋势。
“空间计量经济分析”文件汇编目录一、专利创新与区域经济增长关联机制的空间计量经济分析二、经济增长中地理要素作用的空间计量经济分析三、中国制度变迁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计量经济分析四、华北地区城市大气环境质量影响因素的空间计量经济分析——基于自然地理要素的拓展五、中国省域经济增长趋同的空间计量经济分析六、中国区域碳排放强度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计量经济分析专利创新与区域经济增长关联机制的空间计量经济分析专利创新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联机制一直是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创新的推进,专利申请和批准数量在全球范围内急剧增加。
这一现象引发了学术界对于专利与创新驱动的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更深层次理解。
本文利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对专利创新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联机制进行深入分析。
专利创新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
一方面,专利创新可以推动技术进步,提高生产效率,从而带动经济增长。
另一方面,区域经济的增长也会促进专利创新的产生,因为稳定的经济环境为科研投入提供了必要的支持。
区域的科技水平、教育资源、产业结构等因素也会影响专利创新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
空间计量经济学是研究经济现象空间分布规律及其与地理位置关系的学科。
本文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研究专利创新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联机制。
(1)空间自相关:通过莫兰指数(Moran's Index)等空间计量工具,检验各区域的经济增长和专利创新是否存在空间自相关。
空间自相关意味着,一个区域的经济增长或专利创新水平不仅受自身条件的影响,还受到相邻区域的影响。
(2)空间溢出效应:通过建立空间计量模型,例如空间滞后模型(Spatial Lag Model)和空间误差模型(Spatial Error Model),分析专利创新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即一个区域的专利创新对相邻区域的经济增长有何影响。
(3)影响因素分析:在考虑空间溢出效应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影响专利创新与经济增长关联机制的主要因素,如政策支持、技术转移、产业结构等。
基于空间计量经济视角分析区域经济增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不同区域经济的增长幅度存在差异,因此,对区域经济增长进行研究是当前很多领域关注的焦点。
在空间计量的基础上对区域经济的增长情况进行研究,是提升区域经济分析质量的主要手段。
一、前言不同的空间方位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状况有所不同,因此,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逐渐深化的情况下,对空间计量活动进行研究,能够很大程度上提升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质量。
将空间计量作为基础,对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各类因素进行分析,是提升区域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手段。
二、区域经济增长分析模型的选择方法(一)依据数据干扰情况实施区域经济增长分析在进行区域经济增长分析的过程中,数据的干扰是影响分析质量的重要因素,区域经济增长模型的构建,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赖区域空间的实际状态,要在实施空间计量之前,对数据收集流程进行研究,分析影像数据准确性和全面性的因素,并对空间计量模型的构建进行研究,使现有的模型能够得到科学的完善。
要在确定空间范围之后,将相同空间内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使相同的模型能够对各类数据实施分析研究,并提升数据运行的质量。
可以将影响区域经济分析的因素进行参数设置,使相关因素能够完整的在模型的分析中发挥作用,提升模型的使用价值。
(二)依据数据描述的准确性实施区域经济增长分析在构建空间权重矩阵模型之后,需要按照模型中所展示的一系列数据,对数据的计算方式进行研究,可以按照空间数据的具体假说情况,对影响空间数据的一系列信息实施控制。
要按照经济学分析的相关理论,对数据当中反应的一系列信息进行准确性判断,使区域经济增长的分析能够更加完整。
可以按照计量数据的实际情况,对模型所表达的经济增长状态进行研究,使模型能够更好的按照数据信息的增长情况实施矩阵模型的构建。
要根据模型描述的数据信息进行访问机制的构建,以便后续的分析活动可以按照假说的情况进行区域经济增长分析。
如果后续的分析活动需要进行模型的控制,则要加强对权重矩阵模型的研究,通过对模型因素的分析,提升模型组成元素研究的质量,使模型能够更加完整的呈现数据描述的精确性。
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作者:席艳玲牛桂敏来源:《现代管理科学》2021年第08期[摘要]选择碳排放衡量环境质量,从排放总量、人均排放量和排放强度对碳排放情况进行了国际比较,并利用 1996—2019 年 68 个国家的面板数据对人均碳排放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
结果表明:(1)主要发达国家已经实现碳排放总量达峰,主要发展中国家碳排放总量及人均排放量仍处于上升态势,但就人均碳排放量而言,前者明显高于后者;中国尽管碳排放总量世界第一,人均碳排放量却仍远低于美国,近年来碳排放总量及人均排放量的增速都明显放缓。
(2)人均国民收入与人均CO2排放量呈“N”型关系,表明单靠收入增长并不能自然而然产生减排效应,即收入减排效应是不确定的。
(3)对高收入国家而言,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减排效应和市场开放的减排效应均比较明显;对于中等收入国家而言,因它们在产业的国际分工体系和国际贸易体系中处于中低端和相对被动地位,两种效应都尚未显现。
[关键词]碳排放;经济增长;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减排效应一、引言与文献综述以二氧化碳(CO2)为代表的温室气体排放所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是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
为应对气候变化,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达成了《巴黎协定》,提出“全球将尽快实现温室气体排放达峰,本世纪下半叶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①。
中国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积极推动者,在“十四五”规划和 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制定 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和“锚定努力争取 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②,表明力争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双碳”目标已经成为“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的国家重要战略决策和政策导向,将引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开启长期深度减碳脱碳的新格局。
“双碳”目标使得“碳约束”更为凸显,客观上也要求深化对碳排放的相关研究。
当今世界的“碳锁定”③特征决定了碳排放是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能源消耗不可避免的副产品。
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碳排放的脱钩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逐渐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和碳排放大国,其经济增长与能源碳排放的脱钩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碳排放之间的关系,分析脱钩的可能性及其实现路径,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和全球气候治理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本文首先回顾了国内外关于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关系的研究现状,指出了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和争议。
在此基础上,文章构建了一个包含经济增长、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理论分析框架,并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对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碳排放的脱钩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
研究发现,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碳排放之间存在显著的脱钩关系,即经济增长不再伴随着能源碳排放的同步增长。
这一结论对于理解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和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文章还从政策层面提出了促进脱钩关系实现的建议,包括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设等。
本文的创新点在于综合运用了多种研究方法,从多个角度分析了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碳排放的脱钩关系,得出了具有说服力的结论。
文章还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参考。
本文旨在全面系统地研究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碳排放的脱钩关系,为推动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和全球气候治理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文献综述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能源消费和碳排放量也在持续上升,这使得经济增长与能源碳排放之间的关系成为了研究的热点问题。
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旨在探讨经济增长与能源碳排放之间的脱钩关系及其实现路径。
早期的研究主要关注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之间的关系。
学者们普遍认为,经济增长会带动能源消费的增加,而能源消费的增加又会进一步推动经济增长。
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开始关注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之间的脱钩关系,即经济增长不再依赖能源消费的增加,而是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优化能源结构等方式实现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论文:基于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我国参与国际碳减排研究【中文摘要】面对大气中碳排放量的增加而引起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碳减排是减缓气候变化的有效措施。
目前我国参与国际碳减排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在国际碳减排谈判中尽可能争取发展权益,有利于保护我国经济发展。
首先运用VAR分析方法,对我国20年的碳排放量与经济增长两者变动关系进行分析。
分析结果显示,我国碳排放量与GDP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和双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两者之间相互促进;对两变量进行动态关系分析发现,短期内碳排放量与GDP互相呈推动的影响,长期会趋于平稳。
利用回归分析法,对我国未来的碳排放量进行预测。
然后结合国际利益格局,建立了两个“囚徒困境”模型,即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的两个国家之间和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很大的两个国家之间的博弈。
通过重复博弈分析,确定了无限重复博弈中参与各方的贴现因子,得出了“为了自身利益,发达国家较发展中国家更急于开展国际气候合作”的结论,而且在国际碳减排谈判中我国要坚持总量谈判,这对未来我国参与国际碳减排谈判提供有利的参考价值。
最后对策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在经济增长和碳排放之间寻求平衡,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前提下尽量减少碳排放量;将碳减排作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机遇。
另一部分我国参与国际碳减排的策略:坚持国际利益及正确评估碳减排责任;坚持总量谈判并反对增量谈判;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和合作;促进国际碳减排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英文摘要】The increase in carbon emissions in the atmosphere will cause global climatechange。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is an effective measure to mitigate climate change.。
Our country’s participation in international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is currently facinga lot of pressure. Firstly, examine the long-run equilibrium relationship and dynamicimpact response between carbon emissions and economic growth by using VAR analysis.Analysis showed that there is a long-term equilibrium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scarbon emissions and GDP. Dynam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variable analysisshows that GDP can largely explains carbon emission prediction variance while carbonemissions explains some of the GDP prediction variance. Finally, using the regressionanalysis to predict the future carbon emissions.Then according to International pattern of interests, established two“prisoner’sdilemma”model:game of two countries in the same economic level and countries of biggap. Through analysis of repeated games found the discount factor of participants ininfinite repeated game, conclued“for it’s own sake, developing countries are more eagerthan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in international climate cooperation”.And our countryshould insist on the total amount of negotiation ininternational carbon reductionnegotiation. This would provide a favorable reference value when we take part ininternational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stly the countermeasure is divided into two parts: first find a balance betweeneconomic growth and carbon emissions;,reduce carbon emissions as much as possiblewith the premise of rapid economic growth and emission reductions; another part isstrategies of China’s participation in international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insist on thenational interests and properly evaluate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responsibility, adhereto the total amount of negotiations and opposed to incremental negotiations, strengthensolidarity and cooperation during developing countries, promote the establishment andimprovement of the international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mechanisms.【关键词】经济增长碳排放 VAR 碳减排【英文关键词】economic growth carbon emission var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目录】基于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我国参与国际碳减排研究摘要5-6ABSTRACT6第1章绪论10-19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0-121.1.1 研究背景10-111.1.2 研究意义11-12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2-161.2.1 国外研究现状12-131.2.2 国内研究现状13-15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15-16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16-191.3.1 研究内容16-171.3.2 研究方法和思路171.3.3 本文的结构17-19第2章相关理论和方法19-232.1 基础理论19-21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192.1.2 低碳经济理论19-202.1.3 公共物品理论202.1.4 经济增长与环境关系理论20-212.2 研究方法介绍21-222.2.1 博弈论21-222.2.2 VAR 理论222.3 本章小结22-23第3章我国碳排放及参与国际碳减排现状23-263.1 我国碳排放的发展现状23-243.2 我国参与国际碳减排的现状分析24-253.2.1 我国参与国际碳减排的优势243.2.2 我国参与国际碳减排的压力24-253.3 本章小结25-26第4章我国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26-364.1 指标的选取及解释26-284.2 VAR 模型建立28-304.2.1 单位根检验294.2.2 Johansen 协整检验29-304.2.3 格兰杰因果检验304.3 动态关系分析30-324.3.1 脉冲响应分析30-314.3.2 方差分解分析31-324.4 我国未来碳排放预测32-344.5 本章小结34-36第5章我国参与国际碳减排博弈分析36-485.1 我国参与国际碳减排行动的历程365.2 国际碳减排利益格局36-385.2.1 发达国家利益集团375.2.2 发展中国家利益集团37-385.3 博弈模型建立38-425.3.1 利益集团内部间的博弈39-415.3.2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博弈41-425.4 重复博弈分析42-465.4.1 有限次重复博弈分析42-435.4.2 无限次重复博弈分析43-465.5 博弈中的碳排放总量与增量问题分析46-475.6 本章小结47-48第6章我国参与国际碳减排的对策48-546.1 在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寻找平衡48-506.1.1 在经济增长的条件下尽量减少碳排放486.1.2 将碳减排作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机遇48-496.1.3 碳减排的一些具体建议49-506.2 我国参与国际碳减排行动的基本策略50-536.2.1 坚持国家利益及正确评估碳减排责任50-516.2.2 坚持总量谈判并驳斥增量谈判51-526.2.3 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和合作526.2.4 促进国际碳减排合作机制的建立与完善52-536.3 本章小结53-54结论54-56参考文献56-59附录59-60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60-61致谢61-62作者简介62。
中国区域碳排放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计量汇报人:日期:CATALOGUE目录•研究背景与意义•碳排放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理论框架•中国区域碳排放效率的空间分布与动态演变•碳排放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计量分析•结论与政策建议•研究不足与展望01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背景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其碳排放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碳排放效率是衡量一个地区碳排放绩效的重要指标,对于制定减排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空间计量经济学作为一种研究方法,能够更好地揭示碳排放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分布规律和相互关系。
010203研究意义通过研究中国区域碳排放效率及其影响因素,为政府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减排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通过对碳排放效率的空间计量分析,揭示不同地区碳排放效率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分布特征,有利于针对性地制定区域性减排政策。
通过研究碳排放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关系,有助于深化对经济发展与碳排放之间关系的认识,为未来碳排放峰值控制提供参考。
02碳排放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理论框架碳排放效率定义碳排放效率是衡量经济活动中碳排放强度和环境绩效的重要指标,通常表示为碳排放量与经济活动的比值。
测量方法碳排放效率的测量方法包括基于历史数据法和前沿分析法。
其中,历史数据法利用历史数据计算碳排放效率,而前沿分析法则通过设定一定的排放标准和生产前沿,计算各区域的碳排放效率。
碳排放效率的定义与测量方法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等对碳排放效率有重要影响。
经济因素技术进步、能源利用技术、环保技术等对提高碳排放效率具有关键作用。
技术因素能源政策、环保政策、区域发展政策等对碳排放效率产生影响。
政策因素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对碳排放效率有一定影响。
自然因素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因素空间自相关是指区域之间的碳排放效率存在空间依赖性,即一个区域的碳排放效率可能会受到其周边区域的影响。
空间自相关空间计量模型是用来分析空间自相关的统计模型,常用的包括空间滞后模型、空间误差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