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碳排放区域差异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碳排放区域差异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碳排放区域差异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碳排放区域差异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碳排放区域差异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大气中以CO2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量逐渐增多,这种现象导

致了全世界共同注重一个重大问题———温室效应,在此宏观环境背

景下,发展低碳经济并降低碳排放量是有效阻止世界气温持续上升的

一项重要举措。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持续加快,中国CO2排放

量与能源消费量迅速上升。依据国际能源署统计资料,中国CO2排放

量在2007年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碳排放国。2009年12月,中国政府向全世界承诺,到2020年我国单位GDP的CO2排放量在2005年基础上下降40%~50%,并将此目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长期规划中。

中国地域广阔,不同省份及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能源资源禀赋差异

很大,所以碳排放表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这就要求在制定减排措施

方面有必要将碳排放的区域差异特征和影响因素考虑其中。所以,本

文首先对中国CO2排放的地区差异实行考察,然后深入探讨经济增长

与CO2排放量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为制定科学合理的减排政策提

供参考和依据。

当前,研究CO2排放区域的差异已成为国内外学术界注重的热点。谭

丹等(2008)在我国碳排放区域差异研究中发现,碳排放增长速度和排

放量最大的是东部地区,而中部地区碳排放增长速度最慢,西部碳排

放量最少。此外,徐大丰(2010)[2]的研究结果显示,中西部地区碳

排放量低于东部,且碳排放区域差异比较显著的行业为建筑业、工业

和运输业。不过,这些研究多是简单的概括和描述,并没有采用相关

的衡量指标对碳排放的区域差异给予量化研究。岳超等(2010)利用

Theil系数研究了中国各省市碳排放强度差异的变化和来源,但因其测算公式不太准确而导致研究结果可信度不高。杜克锐(2011)在测算碳

排放效率时发现,中国各地区碳排放效率差异明显且差异水准呈继续

扩大的趋势,制定减排措施过程中要重点考虑地区差异因素。国外相

关CO2排放区域差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跨国层面(Heil和Wodon,1997;Padilla和Serrano,2006;Duro和Padilla,2006;Groot,

2010;Cantore和Padilla,2010),但关于中国碳排放地区间差异研究的文献并不多见。当前国外仅有Clarke-Sather等(2011)使用泰尔指数和变异系数等方法将中国地域单元按东中西实行划分,并研究了中国1997~2007年碳排放的区域差异。此外,经济增长与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也是现阶段学术界的研究热点。Grossman和Krueger(1995)提出了反映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之间关系的倒“U”型曲线,即著名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国外学者(Schmalesee等,1998)研究发现,发达国家碳排放与人均收入表现比较强的相关性,即二者存有EKC曲线特征。不过,也有研究得出不同的结论,如Friedl在研究奥地利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时得出二者呈“N”型关系的结论。国内学者也验证了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倒“U”型特征(吴振信,2012;王飞成等2014)。当然,也有很多文献驳斥了EKC理论的存有,如刘国平、诸大建(2011)和范允奇、王文举(2011)都通过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发现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之间并不存有倒“U”型关系。而于卫国(2011)在研究污染物排放与人均GDP之间关系时,甚至得出经济增长对环境质量影响并不显著的结论。由此可知,EKC假设在我国能否成立还存有着很大争议。

当前相关碳排放区域差异的研究存有一些不足,这主要表现在区域划分方面,绝大多数文献是依据某一具体指标实行划分的,或是直接借鉴地理位置划分。另外,现有文献也较少涉及碳排放地区差异,为给政府制定减排政策提供依据,研究各地区碳排放差异具有重要价值。而中国地域辽阔,各地区资源禀赋差异极大,这也导致了各地区碳排放状况存有较大差异。所以,本文在以往研究基础上将碳排放量、碳排放强度和人均碳排放量三个指标作为依据,将我国30个省市的碳排放分为高、中、低三个区域,并研究各区域间的差异。基于此,本文从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及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两个视角展开分析,为低碳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和依据。

二、中国各省市碳排放量的测算

1.数据来源与测算方法本文所涉及碳排放量的面板数据来源于

1999~2011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因为《中

国统计年鉴》中缺少西藏和港、澳、台的能源数据,因而本研究没有

把这几个地区纳入考察范围。因为各省市CO2排放量在统计年鉴中没

有直接给出,所以CO2排放量都是通过估算得出的。因为CO2产生于

主要能源的消耗,故由主要能源消费量就可测算出碳排放量,估算过

程中,主要能源消费量直接来源于统计数据,而各能源碳排放系数则

能够由IPCC获得。此外,IPCC也给出了各种类型燃料的碳含量、有效CO2排放系数以及CO2排放量的计算方法。

2.测算结果与分析本文首先根据各类能源消耗量、碳排放系数以及

公式(1)计算出1999~2011年各省市CO2排放量,然后根据CO2排放

量计算出各地区碳排放强度(Ci)和人均碳排放量(Cp),其中,Ci由碳

排放量(CE)除以各地区GDP得出,Cp则由碳排放量除以各地区人口数

得出(表2)。从表2能够看出,2011年各省市无论在CE、Ci还是Cp

上都存有较大差异。鲁、内蒙古、晋、豫、苏、冀、粤、辽、浙几省

CE较高;琼、青、京、津、渝、赣、甘和沪CE较低;内蒙古、宁、晋、贵、新、甘和陕几省Ci较高,京、沪、粤、浙、闽、琼以及川Ci较低;而内蒙古、宁、晋、新、辽、津、鲁和冀等Cp较多,川、京、赣、桂、琼、湘等Cp较少。从总体趋势来看,1999~2011年间CE以7.3%的年均增长率逐年增长。根据增长速度将这个时期划分为不同的时段:1999~2002年年均增长率为2.1%,碳排放量增长趋势平稳,称为平

稳增长期;2003~2010年年均增长率为10.6%,碳排放量增长趋势迅速,称为快速增长期。而在这个期间,碳排放强度以6.3%的年均下降率逐年降低。

三、中国各省市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分析

1.多指标聚类分析聚类分析的思想是根据样本的多个观测指标,找

出能够度量样本或指标之间相似水准的统计量,据此将相似水准较大

的样本聚合为一类,形成一个由大到小的分类系统(邓维斌等,2012)[19]。为了克服单一分类指标包含信息较少的缺陷,本文选择CE、

Ci和Cp三个指标作为聚类分析的依据。将2011年数据实行标准化处

理之后,选择欧氏距离度量数据之间的亲疏水准。其中,m为空间维度;Xit是样本i在空间t中的位置;而dij表示样本Xi到Xj的距离。最后,在实行聚类分析时选用离差平方和法,得到下面的树状聚类谱

系图,将我国30个省市划分为三大类。高排放区域包括宁、内蒙古、晋、鲁、辽和冀,这些省、市的煤炭消耗量占能源消耗总量的比例较高,是高能耗产业的主要分布区域,工业总产值尤其是重工业总产值

占GDP比例高。这部分地区具有CE和Cp均较高的特征,其中,宁夏

碳排放总量并不高,但是其总体面积较小,人口也较少,所以经济总

量较小,其Ci和Cp均排第二位,所以也被归为高排放区;中排放区包

括粤、吉、苏、浙、豫、鄂、皖、黑、新和陕几个省份。从地理位置

上来看,中碳排放区综合了高、低两区域的碳排放特征,处在高低排

放区的交界处。中排放区多为经济人口大省,其CE、Ci和Cp三个因

素中有一个或两个相对较高;低排放区有赣、桂、滇、渝、湘、川、沪、闽、京、琼、甘、青和津。此区域内产业结构相对合理,与其他两个

排放区比较,新能源相对丰富,能源利用效率高,且第三产业占比较高。处在低排放区的省份多表现出碳排放强度低、碳排放总量和人均

碳排放较小的特征。其中,广东省虽然CE很大,但Ci和Cp却较低,

所以将其划分为低排放区。

2.区域差异性分析由1999~2011年各省市碳排放数据和聚类分析可知,2011年高、中、低三类碳排放区CE分别占全国CE总量的37.61%、41.88%、20.51%,而三大区域GDP却分别占全国GDP总量

的37.61%、46.94%、30.58%。由图3可知(3条折线分别代表高、中、低碳排放区域),三区域碳排放量阶段性特征比较明显,且整体上

都呈逐年递增趋势。1999~2000年为平稳增长阶段,2003~2011年为

迅速增长阶段,在平稳阶段,高、中、低三类排放区碳排放量年均增

长率分别为8.909%、4.929%和4.969%,而迅速增长阶段三区域碳

排放量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5.161%、15.775%和12.176%。图4是

中国三大碳排放区碳排放强度的变化趋势图。从整体上来看,现阶段

三区域CE的增长速度均小于GDP的增长速度,这表明中国经济发展质

量在持续提升,Ci在持续降低。高、中、低三大区域碳排放强度的年

均递减速率分别为7.77%、8.44%、10.30%。三大区域人均碳排放量的变化情况与碳排放强度变化情况相反,图5反映了三区域人均碳排

放量的变化趋势,图形显示高中低三区域人均碳排放量均逐年递增,

且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6.18%、13.67%和11.90%。从地理分布上看,三区域南北差异明显,南方地区多为低碳排放区,北方则多为高、中

排放区,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北方是煤炭产地的集中区,煤炭消耗量较高。(2)高排放区经济增长方式多为粗放型的,单位GDP

消耗的能源较多,因而不利于提升经济发展质量。(3)中、高排放区人

口规模相对较大,经济总量高,所以CE也相对较高。(4)产业结构情

况显著影响碳排放量,高、中碳排放区中的重工业比例较高。变异系

数是用来衡量各观测值变异水准的一个指标,其定义为标准差与平均

数的比值。我们分别计算三大区域的三个指标的变异系数(图6)。由图

6能够看出三个区域碳排放差异持续增大。区域间CE、Ci和Cp的变异系数分别由1999年的0.28、0.41与0.42增长到2011年的0.34、0.47与0.50。比较三区域CE和人均CE的年均增长率发现,高碳排

放区最大,低排放区次之,中排放区最小。然后比较三区域Ci的年均

递减速率发现高碳排放区低于其他两类区域,且这种差别越来越大,

而低排放区又小于中排放区,说明中低排放区的差别在持续减小。

四、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

1.模型构建与检验EKC曲线指出,环境质量在经济发展初期伴随人

均收入增长逐渐恶化,而在人均收入达到一个临界点之后则随人均收

入增加而有所改善,即二者呈倒“U”型特征(钟茂初等,2010)。在经

济发展初期,CE随经济增长而增加,而在工业化后期,经济增长会减

少对能源消耗的依赖,甚至会出现CE随GDP增长而下降的现象(李玉

文等,2005)[21]。首先根据1999~2011年三区域人均CE和人均GDP绘制散点图,然后利用SPSS软件对散点图实行拟合,从拟合效果

来看,二次方程拟合水准最好,所以构建如下EKC模型。为规避伪回

归的出现,首先对数据实行平稳性检验。对Cp、Gp以及Gp2实行ADF

检验,发现数据并不平稳,然后再对一阶差分和二阶差分实行检验,

发现二阶差分序列是平稳的。即使有些经济变量不平稳,但是如果这

些变量之间存有长期均衡关系,它们的线性组合则有可能是平稳的。Cp、Gp和Gp2在ADF检验下均为二阶单整,然后使用EG两步法实行协整检验并验证EKC曲线的存有。通过OLS实行协整回归,估计协整向

量并计算残差,对残差实行ADF检验得出序列平稳,说明Cp、Gp和

Gp2之间存有长期协整关系。

2.回归分析首先,对高碳排放区实行OLS回归得到EKC方程:

Cp=0.2957+1.8492Gp-0.2082Gp2。利用Matlab软件画出高碳排放

区的库兹涅茨曲线如图7所示,二次方程模型中β1为正、β2为负的特点说明高碳排放区域存有碳排放拐点,人均碳排放量和人均GDP呈

倒“U”型特征,根据拐点计算公式得出高碳排放区拐点出现在人均GDP44409元时。对比此拐点位置,得知当前我国高碳排放区中蒙、辽、宁三省已达理论EKC曲线拐点。然后,使用同样的方法得到中碳排放

区库兹涅茨曲线方程为:Cp=0.3107+0.8531Gp-0.0698Gp2,中碳

排放区域的库兹涅茨曲线(图8)方程中β1为正,β2为负,说明中碳

排放区同样存有碳排放拐点,人均碳排放量和人均GDP也呈倒“U”型

特征,拐点出现在GDP为61110元时,所以中排放区中陕、新和吉已

跨越拐点。最后,对低碳排放区域实行OLS回归,得到低碳排放区库

兹涅茨曲线(图9)模型为:Cp=0.2328+0.6988Gp-0.0940Gp2,同高、中排放区一样,低排放区β1为正,β2为负,所以该区域也存有拐点,Cp和人均GDP也表现倒“U”型特征。由公式计算的拐点在GDP37170

元处,所以低碳排放区域中津、沪、闽、渝、甘以及青几省市已达到

拐点。从理论上计算中国EKC曲线拐点将出现在2020年左右,人均GDP37170元处,(林伯强等,2009)[22],但实证预测到2040年拐点仍不会出现。影响碳排放量的因素很多,例如收入、能源强度以及产

业结构等,且不同因素都会对EKC曲线形状产生影响。就经济发展本

身来说,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采用东、中、西部地区阶梯状发展战略,东部地区最早起步,在经济发展初期,要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就要

付出巨大的环境成本。中部和西部地区相对东部地区经济起步略有推后,所以它们在起步和发展的过程中能够吸取东部地区发展的经验教

训,进而在一个较低经济发展水平越过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临界点,

实现经济增长和环境改善的双赢模式。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依据IPCC碳排放量计算公式以及聚类分析法,本文选择CE、Ci和Cp 作为评价指标,将我国30个省市划分为高中低碳排放区。高排放区集

中在北方几个省份:宁、内蒙古、晋、鲁、辽和冀;中排放区有皖、粤、浙、黑、陕、鄂、吉、新、贵、苏和豫;低排放区包含沪、赣、桂、滇、湘、渝、川、闽、京、津、琼、甘和青。另外,三大区域分别在CE、

Cp和Ci上均存有较大差异。三大排放区人均GDP与Cp之间均存有

EKC曲线关系,且三区域拐点出现位置不同。理论上,高碳排放区拐点出现在人均GDP44409元的位置,中碳排放区域为61110元,低碳排放

区为37170元。不过,结合本文结论以及EKC曲线理论拐点位置来看,三区域当前大体上都还没有达到拐点位置,仍处在曲线的前半阶段。

总来说之,为促使EKC曲线拐点早点到来,各省市需要从能源消费和

产业结构等几个方面采取措施。根据以上的实证分析,本文在改善环

境质量与节能减排方面提出几点建议:第一,经济发达地区,如东部

沿海和京津地区,当前减排潜力已基本耗尽。所以,以产业结构调整

和技术进步来提升减排潜力是该地区的最优减排路径,同时还要结合

该地区经济与资源禀赋优势,优化能源结构,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和

清洁能源,如核电、水电以及风电等。第二,次发达地区,如东北地

区和中部地区,因为这些地区当前减排潜力还未充分发挥,所以还有

一定的减排空间。其次,该地区碳排放量与人均GDP之间具有明显的

正相关性,人们对能耗型产品需求仍处在增长阶段,所以可通过大力

宣传以提升人们减排意识来达到减排效果。另外,这部分地区当前正

处在经济飞速发展阶段,所以可在淘汰本地落后产业的同时承接东部

产业来提升减排空间。第三,不发达地区,如西北和西南等相对落后

的地区,碳排放量较少,大规模调整产业结构或更新技术会带来规模

不经济。对于正处在产业升级的西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是减排政策

的重点,但对于西北地区,能源利用效率相对落后,可通过提升技术

来提升能源效率,以此实现减排目标。

碳排放区域差异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科技创新下的区域经济增长差异性分析【论文】

科技创新下的区域经济增长差异性分析 摘要:江苏省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水平较高,改革开放以来其区域经济增长呈现出南快北慢的态势。但是从2006年开始,苏中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开始超过苏南地区,2008年苏北地区经济增长速度超过苏南地区。但是,江苏省三大区域经济增长差异性依旧十分明显。本文主要从科技创新为视角,对江苏省三大区域经济增长差异性现状进行分析,并明确其主要原因,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以缩小江苏省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性。 关键词:科技创新;江苏省;区域经济增长;差异性 1.引言 科技创新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科技代表先进生产力,其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不断显现。可以将江苏省划分为三大区域,分别是苏南、苏中、苏北,近年来江苏省区域经济增长差异性具有不断明显的趋势。从科技创新视角来看,江苏省区域经济增长差异性与其科技创新能力的差异性呈现出显著的相关性。所以,从科技创新视角对江苏省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性及其原因进行分析显得十分必要。同时,

缩小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是江苏省近年来考虑的关键问题,因此从科技创新投入、科技创新能力等方面出发进一步实现江苏省区域经济增长的协调性显得十分必要。 2.江苏省区域经济增长差异性现状 2019年,江苏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9631.5亿元,同比增长 6.1%。从三个产业来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296.3亿元,同比增长1.3%;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4270.5亿元,同比增长5.9%;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1064.7亿元,同比增长6.6%。江苏省产业结构调整速度不断加快,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为4.3:44.4:51.3。江苏省2019年人均生产总值123607元,同比增长5.8%。江苏省近年来GDP增长变化情况如表1所示:由表1可以看出,江苏省GDP总量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其增速虽然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但整体仍然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而人均GDP则呈现出明显的增长态势。从江苏省各地级市经济发展情况来看,不管是总量还是增长率都呈现出一定的差异,2019年江苏省各地级市GDP排名及增长情况如表2所示:在江苏省三大区域中,苏南地区包括苏州市、南京市、无锡市、常州市、镇江市5个地级市;苏中地区包括扬州市、泰州市、南通市3个地级市;苏北地区包括徐州市、连云港市、宿迁市、淮安市、盐城市5个地级市。

[实证,经济]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关键词:能源消耗;碳排放;经济增长 一、研究背景 近些年来,全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气候变暖、雾霾天气、河流污染等等,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经济发展造成严重损失,因此引起了全球范围的广泛关注。目前,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耗国,也就面临着更大的压力。 二、理论分析 (一)能源Energy、环境Economy、经济Environment理论 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了能源、环境、经济(3E)系统理论,这是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具体化和操作化。这一理论强调了能源、环境、经济三者之间的综合平衡与协调发展,以及对各子系统之间交互作用程度测算方法和模型的研究。 但是,我国在实践能源―经济―环境理论时还存在着许多缺陷和冲突,例如发展传统行业会排放出大量的废水、废气以及固体废弃物,这些都将造成环境污染。同时,国际上的相关条约也制约了我国的能源发展,我国也在履约中付出了高昂的成本。这一切也都在提示我国,要真正将经济发展与能源环境的和谐统一起来。 (二)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库兹涅茨曲线是用来分析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关系的曲线。收入分配不均等程度会随着经济的增长程度而先增大后减小,呈现倒U型形状。当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环境污染也相对较轻,但发展经济就更多的投入,因而环境污染会更加明显,生态环境的恶化程度随经济的增长而加剧;当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即“拐点”时,随着新科技的发展产生了清洁能源,并伴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这些都会对环境产生正效应,从而使环境质量逐步得到改善。 三、实证分析及检验 (一)变量的选取和说明 构建一个包含上述四个变量的生产函数:Yt=fKt,Lt,Et 采取自然对数形式的计量模型: (二)ADF检验 首先,对lnYt、lnKt、lnLt、lnEt进行ADF检验。

碳排放区域差异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碳排放区域差异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大气中以CO2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量逐渐增多,这种现象导 致了全世界共同注重一个重大问题———温室效应,在此宏观环境背 景下,发展低碳经济并降低碳排放量是有效阻止世界气温持续上升的 一项重要举措。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持续加快,中国CO2排放 量与能源消费量迅速上升。依据国际能源署统计资料,中国CO2排放 量在2007年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碳排放国。2009年12月,中国政府向全世界承诺,到2020年我国单位GDP的CO2排放量在2005年基础上下降40%~50%,并将此目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长期规划中。 中国地域广阔,不同省份及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能源资源禀赋差异 很大,所以碳排放表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这就要求在制定减排措施 方面有必要将碳排放的区域差异特征和影响因素考虑其中。所以,本 文首先对中国CO2排放的地区差异实行考察,然后深入探讨经济增长 与CO2排放量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为制定科学合理的减排政策提 供参考和依据。 当前,研究CO2排放区域的差异已成为国内外学术界注重的热点。谭 丹等(2008)在我国碳排放区域差异研究中发现,碳排放增长速度和排 放量最大的是东部地区,而中部地区碳排放增长速度最慢,西部碳排 放量最少。此外,徐大丰(2010)[2]的研究结果显示,中西部地区碳 排放量低于东部,且碳排放区域差异比较显著的行业为建筑业、工业 和运输业。不过,这些研究多是简单的概括和描述,并没有采用相关 的衡量指标对碳排放的区域差异给予量化研究。岳超等(2010)利用 Theil系数研究了中国各省市碳排放强度差异的变化和来源,但因其测算公式不太准确而导致研究结果可信度不高。杜克锐(2011)在测算碳 排放效率时发现,中国各地区碳排放效率差异明显且差异水准呈继续 扩大的趋势,制定减排措施过程中要重点考虑地区差异因素。国外相 关CO2排放区域差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跨国层面(Heil和Wodon,1997;Padilla和Serrano,2006;Duro和Padilla,2006;Groot,

低碳经济概念的出现时间和背景以及挑战

低碳经济概念的出现时间和背景以及挑战、途 径、误区、生活方式的变化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大进步。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转变。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 当前,国际上有关低碳经济研究的主要内容有:能源消费与碳排放,包括与碳减排有关的能源消费结构的转换和低碳排放能源系统的建立;经济发展与碳排放,主要探讨不同经济发展模式、阶段、速度与碳排放的关系;农业生产与碳排放,包括土地利用变化、农业土地整治、农业生产水平与结构的变化等;碳减排的经济风险分析与减排对策研究等。 低碳经济产生的背景是什么? 伴随着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水能、化石能、核能等的使用,人类逐步从原始文明走向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而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将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在此背景 下,“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而能源与经济以至价值观实行大变革的结果,可能将为逐步迈向生态文明走出一条新路,即摒弃20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作为具有广泛社会性的前沿经济理念,低碳经济其实没有约定俗成的定义,其涉及广泛的产业领域和管理领域。低碳经济的概念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而系统地谈论低碳经济,则应追溯至1992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1997年的《京都协议书》。 “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

中国经济增长的地区差异分析综述

中国经济增长的地区差异分析 【摘要】:由于几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取得的巨大的发展,但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地区间的经济差异现象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越来越大。人均消费东部要高出许多,而西部有的甚至还停留在解放前的状态。由于地理文化的差异造成现在的现象。正文更加充分揭示了差异的原因以及实证分析。 。 【关键词】经济增长经济差异区域经济差异 引言: 中国20多年经济改革所取得的绩效已经被很多人视为“中国的奇迹”,而近些年来出现的一些地区间差距的扩大迹象,正在成为理论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们注意的焦点。与此相平行的是,大多数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成果或问题的早期研究,一般是将中国经济视为一个同质的整体,而近来的理论研究则越来越注重各个地区之间的差距。 由于研究目的不同和数据可得性的差异,已有研究中对地区的划分,按划分程度的粗细,通常包括:按行政单位划分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地区,沿海和内陆,城镇和乡村。少数研究中也有按华北、东北、东南、南部和西部五大区划分,以及以长江为界划分的南北。 地区差距是指经济、社会以及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方面要素差距

组成的“集合体”,即地区间社会经济综合实力水平的差距。在经济学研究中,衡量地区差距的指标,主要集中在人均或者劳均GDP、GNP,人均收入,人均消费等,少数研究中也涉及其他一些社会指标,如平均受教育年龄、人均卫生支出,有的甚至构造了系统的指标体系。本文关注的核心是各地经济增长水平的差距及其形成原因,所采用的指标大多是反映地区产出或收入差距的指标,如人均GDP、不同省份的有效人口增长、人均消费等。 中国的学者对我国的经济增长差距的研究还是相当多的,不管是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方面都有很多的文献去查。笔者基于今年9月份2006年的统计年鉴,从实证方面做一个时间上的跟进,以及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的原因做进一步的分析和探讨。 正文:(—)开放对经济增长的空间影响 我国地区对外开放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即随着开放进程的推进,开放与经济增长正相关关系逐渐凸现出来,同时地域差异被放大。在开放的第一个阶段,全国开放程度相对较高的地区,相对生产增长率,也即相对人均产出增长率并不必然位于全国前列,如相对开放度较高的广东、浙江、海南、江苏、福建、山东等地,劳动生产率排在全国前10名之内,而同样是相对开放度较高的北京、天津、辽宁和上海的劳动增长率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很显然,在这个时期内,开放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增长,同时也为下一阶段各地的进一步开放做了准备,但总的来说,开放对各地经济的推动作用并不显著,地方优势并未随着开放得到充分发挥,此时开放的地域性差异不显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表现 1、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的差距 2、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 3、省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4、南北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5、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 1、历史基础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历史差异,是构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现实差距的重要 因素之一。 2、区位条件 区位条件是指一个地区与周围各种社会经济事物关系的总和,包括位置关系、地域分工关系、地缘政治关系、地缘经济关系以及交通、信息关系等。区位条件作为经济区域的成长基础,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它在实现工业化和经济起飞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甚至决定性作用。 3、制度因素 中国的改革,发展了市场经济,也同时造成了富裕的城市和东部地区更加 富裕,贫穷的农村和西部地区更加贫穷,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4、政策倾斜效应 政策的倾斜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5、人力资源差异

区域间人力资源差异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有 思想文化因素和教育共同组成的人力资源是区域发展的基础条件。应当看到,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以及城市与农村之间,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思想文化和教育存在着较大差异。 (三)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评价 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积极意义 (1)区域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差距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 (2)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是区际竞争与合作的基础。 (3)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给落后地区造成一种压力。 2、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消极影响 (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会制约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2)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会损害落后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加剧区域经济的矛盾。 (3)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不利于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的实现。 (4)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扩大,不利于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 (四)解决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政策思路 1、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背景之下,各地区经济都应融于世界经济体系之中。 2、遵循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继续允许和鼓励有优势的地区发展得更快、更好,以此引领全国经济发展。 3、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缓解区域经济差距扩大的趋势。 4、落后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发挥自身优势,赶超发达地区。所谓落后地区,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低下层次的地区。它包括以下含义:① 落后地区是一个相对的地域概念。

浙江区域经济差异比较与分析

浙江区域经济差异比较与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各县市都获得了迅猛发展,但区域差距也迅速扩大,沿海与非沿海、沿海内部区域差异都构成了浙江省区域差异的主要内容。影响区域差异的因子是多方面的,历史基础、中心城市规模、地理环境与自然资源、市场发育程度、全球化程度、信息化程度、区位和交通、人口数量与素质和区域发展策略等均对浙江沿海区域经济差异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各因素的影响,得出实际使用外资、产业结构、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是浙江沿海经济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关键词:区域差异 agdp 发展不平衡面板数据 根据对有关资料分析,浙江经济在原有区域经济水平静态不平衡的基础上,经过动态不平衡发展,20世纪90年代中期形成广泛的新增长极,区域间经济水平的差距经历了先有所扩大又逐步收敛的过程。总体上是一种非极化性不平衡发展。2010年浙江省实现生产总值27100亿元,增长11.8%。2010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7359元,年均实际增长8.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303元,年均实际增长8.4%。浙江省2010年的gdp总量和人均gdp均列全国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第4位,特别是人均gdp列各省之首。但浙江是地域小省、人口小省、自然资源小省,而且省内地域差异明显,山地丘陵、盆地、平原等地貌类型复杂,山区面积约占70%。各区域在经济发展条件与发展水平上存在很大差异。1997

年消灭了贫困县,2001年消灭了绝对贫困乡镇。但是过去的贫困县和贫困乡镇,在今天仍然是欠发达地区或相对落后地区。2009年杭州市的人均gdp达到74924元,而温州市的泰顺县只有9554元,前者竟是后者的7.6倍之多。 区域经济差距的存在,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区域经济差距的存在有其合理性和积极意义,但过大的区域经济差距将会产生诸多消极的影响,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本文首先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agdp)采用了极值差率和标准变异系数进行分析地区经济之间的差距。然后对影响nich的因素(历史基础、中心城市规模、地理环境与自然资源、市场发育程度、全球化程度、信息化程度、区位和交通、人口数量与素质和区域发展策略等)进行分析和比较,最后,通过建立多元回归分析找出产生区域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1 浙江经济区域经济差异的描述分析 一般来说,区域经济差异可以划分为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绝对差异是用绝对表来衡量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差异,它反映的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差距,是一种等级水平的差异;区域经济的相对差异是用某指标的变动率来衡量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差异,它反映的是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速度差异。这两种指标对于区域经济差异的研究同等重要,二者所包含的意义不一样,不可能相互替代。因此,研究区域经济差异必须同时重视绝对与相对差异的研究。为了能全

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对策

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对策 ——以苏南、苏北的比较为重点 摘要:地区经济的非均衡发展,地区差距的存在,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随着中国经济总体的迅猛发展,这种不平衡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政府虽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但差距并没有明显缩小。而作为经济发达、增长迅速的江苏省,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尤其是苏南、苏北差距逐步扩大,严重制约了其总体经济实力的进一步提升和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本文旨在描述苏南、苏北经济发展的现状,从差异中分析差距产生的原因及随之而来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江苏,区域经济,差异 中国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 众所周知,江苏经济的发展在地域上并非是整齐划一的,而是存在着一定的梯度,即苏南、苏中和苏北三个层次。按最新统计口径来划分,苏南包括南京、无锡、常州、苏州、镇江5个地级市,土地面积达28090平方公里, 2007年年末总人口达2329.50万人,非农业人口比重达48.6%;苏中包括南通、扬州、泰州3个地级市,土地面积达20432平方公里,2007年年末总人口达1726.08万人,非农业人口比重达30.1%,苏北则包括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宿迁5个地级市,土地面积达54357平方公里,2007年年末总人口达3298.49万人,非农业人口比重达28%。 表1 2007年江苏三大区域主要经济指标 注: 根据《江苏省统计年鉴2008》中的相关数据计算得出该表。 表1中的各项指标均显示出苏南的社会经济状况优于苏中、苏北,尤其是苏南和苏北的差距甚大。苏南地区的生产总值是苏北的 3.2倍,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苏北的 1.5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是苏北的1.7倍,苏北地区产业结构最不合理,第一产业比重过大。面对区域差距,江苏省要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积极促进苏南、苏北区域共同协调发展。 一、苏南、苏北的差异 1984年10月20日,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一决定解开了束缚苏南进行大规模商品生产的枷锁,使得苏南发展突飞猛进,而苏北沉浸在联产承包责任制带来的美梦中,必然导致它将远远落后于苏南地区。[1]苏南苏北差距的扩大,引

论文—浅谈发展低碳经济的现实意义及发展之路

浅谈如何认识低碳经济 郭亚军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是国际社会应对人类大量消耗化学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CO2 )和二氧化硫(SO2 )引起全球气候灾害性变化而提出的能源品种新概念,其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低碳经济定义的延伸还含有降低重化工业比重,提高现代服务业权重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内容;其宗旨是发展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本特征的经济,降低经济发展对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影响,实现经济活动中人为排放二氧化碳与自然界吸收二氧化碳的动态平衡,维持地球生物圈的碳元素平衡,减缓气候变暖的进程、保护臭氧层不致蚀缺。广义的低碳技术除包括对核、水、风、太阳能的开发利用之外,还涵盖生物质能、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它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汽车等多个产业部门。

低碳经济有两个基本点:其一,它是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在内的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经济活动低碳化,把二氧化碳(CO2)排放量尽可能减少到最低限度乃至零排放,获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效益;其二,它是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在内的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能源消费生态化,形成低碳能源和无碳能源的国民经济体系,保证生态经济社会有机整体的清洁发展、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 二、低碳经济提出的背景 “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CO2)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 在此背景下,“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而能源与经济以至价值观实行大变革的结果,可能将为逐步迈向生态文明走出一条新路,即:摈弃20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低碳经济”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先驱和资源并不丰富的岛国,英国充分意识到了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的威胁,它正从自给自足的能源供应走向主要依靠进口的时代,按目前的消费模式,预计2020年英国80%的能源都必须进口。同时,气候变化的影

区域经济差异-文献综述

区域经济差异的理论综述区域经济差异一直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普遍性问题。本文将对主要的区域经济差异理论做简要的综述。 1.1 区域经济差异 关于区域经济差异的概念,学术界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认为区经济差异是各区域之间经济增长总量上的差异。如区域之间在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工农业总产值方面的差异;第二,把区域经济差异视为各领域之间的经济增长总量及其增长速度方面的差异,不仅研究了区域之间某一时间的经济差异状态,还研究了其变化的过程;第三,认为区域经济差异应包括各区域之间在经济增长总量、增长速度、相关人均经济指标、经济结构乃至经济发展条件方面所存在的差异,这种观点企图全面反映区域之间在经济发展中所存在的各方面的不相同的现象。目前较为一致的看法就是认为,“区域经济差异是指一定时期内各区域之间人均意义上的经济发展总体水平非均等化现象”。 从以上的几种观点不难发现,它们所涉及的几乎都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某个或某些时点的状态或结果,而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来说,更重要的是要找出形成这些状态和结果的原因,以及如何改变和缩小这些差异,区域经济差异理论在这方面研究了许多现实的问题。 总结起来,区域经济差异的形成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第一,是资源察赋的差异,资源禀赋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自然资源又包括地理位置、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气候资源等,社会资源包括劳动力、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等;第二,是制度的差异,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等;第三,是历史和文化。事实上,区域差异理论多是从这些方蕊来分析差异形成的原因,分析和总结这些差异变化的趋势和规律,从而提出如何缩小差异的建议。 1.2 重要的区域经济差异理论 (一)区域均衡发展理论 区域均衡发展理论是在新古典区域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古典区域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区域之间要素报酬的差别将会通过要素流动趋向均衡,其中市场机制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它通过供求和价格的变化最终消除区域之间人均收入的差别,导致经济增长的均衡。

认识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认识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一般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主要特征,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较大的产出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是由英国政府在2003年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之未来:创建低碳经济》首次提出。最早可追溯至1992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1997年的《京都协议书》。 全球气候变暖致使低碳经济、低碳技术日益受到世界各国关注。中国作为一个能源消费大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向低碳经济转型成了必然选择。我国在2006年底由科技部、中国气象局、发改委、国家环保总局等六部委联合发布的《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中明确提出中国要走“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中国走低碳经济发展之路,不能照搬发达国家的模式,而应该建立一套合理自主的“中国模式”,结合实际,合理自主的发展符合中国国情的低碳产业和低碳经济,进而打造有中国特色的低碳生态国家。 2007 年9 月8 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15 次领导人会议上,本着对人类、对未来的高度负责态度,对事关中国人民、亚太地区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福祉的大事,郑重提出了四项建议,明确主张“发展低碳经济”,令世人瞩目。2008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2008年7月,G8峰会上八国表示将寻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其他签约方一道共同达成到2050年把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减少50%的长期目标。 中国外交部2010年11月26日向世界宣布,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比2005年下降40—45%的约束性指标。 中国目前处于以资本和能源密集化为特征的工业化中后期,城市化水平与社会消费需求还在持续提升,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将带来我国就业的新机会。为了顺利实现低碳经济转型,一方面,应该积极推动为社会生产和居民消费活动提供各种社会服务的第三产业发展;另一方面,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行业,担负着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的任务,在短期内不可能扭转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特征,需要通过高碳产业的低碳化来实现低碳发展。 “低碳经济”不仅意味着制造业要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推进节能减排的科技创新,而且意味着引导公众反思哪些习以为常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是浪费能源、增排污染的不良嗜好,从而充分发掘服务业和消费生活领域节能减排的巨大潜力。 自2009年以来,我国已超越美国成为世界上第一的温室气体排放国。由此,节能减排刻不容缓。对于目前的中国,低碳经济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十二五”期间是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作为世界上的碳排放大国,中国必须在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及能源消费结构,促进整体经济健康发展。 低碳经济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在全球气候变暖的紧要关头积极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经之路。低碳经济对中国既是压力又是挑战。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需要政府主导,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制定长远其发展战略,鼓励科技创新、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使用,通过减免税收、财政补贴、政府采购、绿色信贷等措施,来引领和助推低碳经济发展。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

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影响因素

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影响因素 现阶段国内经济发展大形势是积极上扬的,经济一直在大幅度增长,产业结构也能做到去旧迎新,不断调整,各个区域的经济差异已经在不断缩小,因此经济增长有质量保证。但是不能否认的是,我国的经济增长还呈现一种区域间不平衡的状态。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资本、劳动力、技术、制度等很多方面的因素也处于不平衡状态,使这种不平衡逐渐变大。国内生产总值与总量的差异、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的差异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差异是中国的区域经济增长中差异的具体表现。 1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影响因素分析 1.1资本因素。资本因素本身就是一个难以进行概念界定的因素,但它对区域经济的增长差异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这一因素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从广义的方面来看,资本要素包含很广,人力、物质、土地等资本都是资本要素的一部分。但是一般意义上都用这一要素的狭义概念,抛去其他内容,仅留下物质这一个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差异所产生的影响。物质资本又可以进行划分,其中可以划分出流动性的资本与固定化的资本两种。一般在进行研究时,常常需要用“资本形成总额”这一概念进行衡量,这个数值是取存货增加额的数量与固定资本的形成总额累加而得来。这个概念指的就是这两种计算因素的变动值相加带来的总数在某一地区某一时间的表现。1.2劳动因素。劳动因素也是干预区域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部分,对差异也产生较大影响。现阶段的研究一般都是采用就业人数的权衡和分析进行对劳动因素的衡量。实际生产过程中所投入的劳动力数值是计算劳动力因素的现实数据。就业人数的计算,一般来说,不仅包括了现阶段有城市中的在岗职工与个体业主、再就业离退休的人员,也包括乡村中的农村就业人员、乡镇企业就业人员等就业人员。这些具体有工作就业人员的数量相加,可以比较准确地表现一个地区一定时间内的劳动力具体实际使用情况。1.3技术因素。技术因素是我们国家现在经济得到不断发展的一个非常有用的推动力量,它不仅促进现阶段国内的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而且很大程度上推动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根据这一地区经济增长出现差异的调查研究,然后根据技术这一要素本身具有的特征,可以完整的知道这一要素本身内容的广泛性和可以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原因文献综述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原因 文献综述 :杜春勇 学号: 班级:国贸1304

摘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重点领域,对于形成区域经济差异的原因,学者们也各有解释,如资本流动、发展战略等。但这些研究中还存在一些不足,突出地表现在对欠发达地区的研究和形成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动力机制的研究上。针对上述问题,文章对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提出了 4 个方面的展望:扩大研究围、细化研究对象、提炼动力机制、创新研究方法。 一、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研究 关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形成的原因,国众多学者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解释。从总体上看,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假说: (1)人口迁移与人力资本假说 人口迁移与人力资本假说认为,经济利益是人口迁移的主要动机,对于迁出地而言,不仅减少了可分享地方国生产总值的人口,还获得了迁移者在迁出地工作而转移到迁出地的部分收入,从而使迁出地人均经济水平得到提高;而对于迁入地,由于迁入人口分享了当地经济增长的成果,必然使迁入地人均经济水平有所降低。该假说还认为,由生产中的专业化知识积累而形成的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会产生溢出效应,研究发展部门的人力资本开发应对经济增长产生促进作用,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从人口迁移角度分析,王桂新、黄颖钰(2005)考察了 1995-2000 年间中国省际人口迁移与东部地带经济发展的关系,发现省际迁移人口(外来劳动力)已成为推动东部地带经济发展不可替代的重要因素。正是大量外来劳动力的迁入,弥补了东部地带本地劳动力供给的不足,推动东部地带的 GDP 增长了 10%以上,对东部地带 GDP 增长的贡献度几乎达 15%。杜小敏、建宝(2010)利用面板数据的变系数模型实证考察了人口迁移和流动对我国各地区(省域)经济的影响,结果发现:对东部人口迁入和流入大省来说,人口迁入对经济的影响大于短期流入人口;对于中部的绝大部分地区以及西部的一些人口输出大省,伴随人口迁出而引起的人力资本流失对当地经济的负面影响开始凸显。 金相郁、段浩(2007)在卢卡斯模型的基础上从人力资本角度分析,利用 1997-2004 年全国各省市区的面板数据进行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高等人力资本能对区域经济发展作出很好的解释。孔宪香(2007)认为人力资本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区域经济增长速度、区域比较优势的发挥、区域中心城市及城市群的形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实现等方面。高素英、曙明、王雅洁(2010)根据省 1978-2006 年的样本,利用向量自回归模型研究了

碳排放与我国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研究结果 本研究基于前人研究结果,对比以往研究分析模型中的变量,从而总结出对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形成影响的可能变量,使得本研究选择的变量更具有可信度。研究查找了我国20年间(1998-2018年)工业生产和能源使用过程中CO2的排放量。同时采用人口、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作为协变量,进而更精确地分析碳排放量与经济增长率之间的关系。 根据以往研究结果,本研究假设我国CO2排放模型为: M CO2(t)=β0+β1P GDP(t)+β2P GDP(t-1)+β3P indus(t)+β4P hea(t)+β5P urban(t)+β6P trate(t)+α(t) M CO2为人均CO2排放量;β0为常数;βk表示第k个解释变量的相关系数;P GDP表示GDP 增长率;P indus(t)表示工业化水平;P urban表示城镇化水平;P trate表示外贸水平;α(t)表示不确定因素带来的误差。 1描述性统计结果 表1描述性统计结果 变量M CO2P GDP P hea P indus P urban P trate Mean 2.953159 99.257 51.236 45.21 31.98 0.6398 Median 2.234043 1236.25 51.3 35.39 25.36 0.32147 Maximum 4.876255 1257.32 62.1 49.29 46.32 0.21472 Minimum 1.428795 620.143 41.1 39.14 26.3 0.0159 Std.Dev 0.515541 0.157862 5.218 1.6874 7.324 0.6987 Skewness 1.014521 1.021522 1.2458 -0.3698 0.984 0.3287 kurtosis 3.987525 2.314522 3.624 2.0147 2.146 2.36971 Jarque.bera 6.315658 2.15862 6.2147 1.6257 3.214 1.26987 probability 0.014555 0.314524 0.01479 0.3698 0.3698 0.35722 sum 67.5423 24795.1 1246.8 1254 860.63 6.32178 Sum sq.dev 23.54159 551326 3214.3 106.32 1935 0.68745 observation 20 20 20 20 20 20 表1列出各统计变量的结果。根据表1的数据统计结果可知,在1998-2018年期间,我国人均GDP由620.143增长到了1257.32,表明我国经济得到了明显的提升。而重工业化提高了21%个百分点,由最低的41.1%提高到了62.1%。此外根据统计结果还可以看出,在20年发展期间,我国第二产业的比率由最初的39.14%提高到了49.29,表明我国第二产业得到了明显的增长。另外,我国外贸业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由最初的26.3%提高到了46.32,整个20年发展期间我国外贸业增长了20多个百分点。 2计量检验结果 表2各变量相关性矩阵 变量M CO2P GDP P hea P indus P urban P trate M CO2 1 P GDP0.951475 1 P hea0.869324 0.783215 1 P indus0.632145 0.632589 0.532186 1 P urban0.874562 0.896523 0.785163 0.369842 1 P trate0.965472 0.936441 0.862158 0.632586 0.983261 1 为了得到CO2排放与我国经济增长的精确模型,因此需要对时间序列计量模型进行相关性、平稳性检验,其各变量相关性矩阵如表2所示。由矩阵结果可以看出,M CO2与大多数变量之间的回归系数大多在0.86以上,只有M CO2与P indus的回归系数为0.63,这表明该模型的拟合度较好。此外P GDP与其它个变量之间的回归系数大多在0.78以上,只有P GDP

我认识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认识低碳经济发展之路摘要;由于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并且一直以来对环境忽略,人为地破坏了生态环境的自然平衡,使得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恶化。我们已经没有足够资源来支撑高消耗,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也不能在持续这种不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方式。因此必须强化全民的资源危机意识,在发展循环经济以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的同时,发展低碳经济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减少对资源的肆意浪费。唯有如此,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向生态文明的跨越,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双重和谐的生

态文明。 关键词低碳经济,节能减排 引言;2009年哥本哈根大会使气候问题变得格外的备受关注。,所有国家都认为发展低碳经济是解决变暖这一瓶颈的出路。并前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是全球经济继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之后的又一次系统变革,也被视为推动全球经济复苏的新动力源泉。那到底低碳经济的概念是什么呢?中国为什么要发展低碳经济及要怎样才能发展低碳经济? 一低碳经济的概念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

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发展低碳经济既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国家权益和人类命运的全球性革命,又是全球经济不得不从高碳能源转向低碳能源的一个必然选择。

二.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性(一)低碳经济是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是绿色经济发展的理想模式。发展低碳经济无疑是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巨大挑战,也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进绿色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发展低碳经济也是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从一定意义上说,对低碳经济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就是探索我国未来发展的可能性问题,就是破解能源资源和温室气体排放约束的世纪性难题。 (三)发展低碳经济,大力发展低碳产业、低碳能源和低碳技术,不仅是

区域经济差异及措施

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地带的区域差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我国缩小区域发展差异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一、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 一是天然资源的差异,如矿产资源、煤炭资源、深林资源、水资源、甚至是旅游资源等。这些都是能够进行生产的基本的先天的保证,也是能够造就未来潜在发展可能性的条件。东南地区相对西北地区来说,有很大的自然资源上的优势,如东北地区和南方地区的森林资源,东北及中原地区的煤炭资源,南方地区的水资源及有色金属矿产资源。西北地区相对来讲则资源十分贫瘠,尤其是水资源的缺乏使得农业生产几近困境。有一些条件随着科技的发展是可以改变的,比如小规模的交通问题,但是资源问题始终是难以依靠人力解决的,因此这成了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致命伤。不可弥补的缺陷不仅仅使得一些地区的发展具有的先天性的困难和不足,还有碍于未来长足的发展,没有待开发的可能就不可能吸引人力、无力和财力的投入。这样,本身的先天条件不足和后天的可发展的缺陷,成了西部地区相较东部地区的巨大经济差异的原因之一。 二是气候物候环境差异。东南地区的气候以温暖湿润为主,年温差较小,热量充足,降水量丰富,土地肥沃,农作物种类繁多,一年两熟或三熟。西北地区的气候以大风干燥为主,年温差大,热量不足,降水量少,土地贫瘠,农作物种类少,多为一年一熟。比较可知,东南地区比西北地区更适合农作物生产,更何况干旱问题严重的影响着西部地区的农业发展,甚至是本地人口的温饱问题。第一产业的发展差异标志着地区之间生产能力的差异,这必然影响到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因而进一步影响到地区的经济发展。 三是地形地势的差异。东南地区多丘陵,但大体地势较平缓;东北、华北地区以平原为主;西北地区则以高原为主,多荒漠;西南地区则多是喀斯特地形,崎岖不平。从而造成造成的交通问题,东南及北方地区交通发达,交通网密度大,而西南西北地区交通条件差。东南地区靠海,海陆运输交汇,面向东南亚,市场广阔。近代史上又有很多海岸城市和内河航运枢纽城市成为通商口岸,较内地城市发展的早。我国中西部地区地质地貌复杂, 自然灾频繁。我国中西部地区地域辽阔, 国土面积占全国的60%以上, 但其中不易利用的沙漠戈壁和海拔6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区占60%。我国西部贫困地区主要分布在高原山区、沙漠荒漠地区、喀斯特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地质地貌复杂、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生存环境条件极为恶劣, 生态环境脆弱也是西部贫困地区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

认识低碳经济发展之路(论文)

认识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21世纪以来,全球气温不断的继续上升,冰川的融化,能源的紧缺以及环境污染等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已经重重的敲响了警钟,人类应当如何合理的利用自然资源,如何转变传统高能耗、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 大力推进节能减排, 发展以低能耗、低排放为标志的低碳经济, 实现可持续发展, 正在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共同选择,中国作为世界上的大国,也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节能减排等国际合作, 推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取得新进展,为营造一个舒适健康的环境作出自己的努力。 当今世界,全球化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信息和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正在拉近地域间的距离和政治界限,这种趋势的积极方面是在全球经济和文化交流的推动下,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物质和服务,给地球上的人们带来了新的机遇,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这种全球化趋势的负面影响,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消失,臭氧层耗竭、污染、水资源耗竭以及为了争夺公有资源引起的冲突等是人类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唯一的选择是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也就是低碳经济的道路。 五十年代前,我国的工业化刚刚起步,工业基础薄弱.环境污染问题尚不突出,但生态恶化问题经历数千年的累积,已经积重难返。五十年代后,随着工业化的大规模展开,重工业的迅猛发展,环境污染问题初见端倪。但这时候污染范围仍局限于城市地区,污染的危害程度也较为有限。到了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的环境污染渐呈加剧之势,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使环境污染向农村急剧蔓延,一些法律的不完善,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认识不过,加快了对环境的破坏,逐渐造成了一些环境污染比较严重的地方出现了一系列危害健康的危险病,南北两极出现了臭氧层破坏,导致人类皮肤病的发生率上升等等一系列问题,地球母亲已是千疮百孔,苦不堪言,它已慢慢报复人类的一切不正当手段,海平面的上升,台风海啸干旱洪涝、、、所幸的是,进入20世纪以来,人类越来越认识到保护地球的重要性, 环境保护运动在世界范围 内的兴起,1990年第二十届地球日活动的组织者希望将这一美国国内的运动向世界范围扩展,为此他们致函中国、美国、英国三国领导人和联合国秘书长,呼吁他们采取措施,举行会晤缔结关于环境保护议题的多边协议,协力扭转环境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