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集权的北宋政治
- 格式:ppt
- 大小:1.07 MB
- 文档页数:32
宋朝的繁荣与北方民族的威胁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其期间出现了中国史上第一个商业银行、诗词文化的繁荣以及对北方民族的威胁。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和军事等多个角度探讨宋朝的繁荣以及北方民族对其的威胁。
一、政治繁荣宋朝的政治繁荣主要体现在其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和君主专制的统治下。
北宋时期,政府设立了许多重要的中央机构,如中书省、尚书省等,以加强对各地的管理和控制。
另一方面,宋朝也注重地方政权的发展,充分利用地方官员的智慧和才干,实行了一系列的地方治理政策,如科举制度的推行、地方自卫军队的建立等。
这些政策使得宋朝政权得以巩固,政治繁荣稳定。
二、经济繁荣宋朝的经济繁荣主要表现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上。
在农业方面,宋朝实行了多种农田开发政策,大力发展水利工程,提高了农田的产能。
同时,宋朝还推广了一系列农业技术,如种植技术和肥料改良等,使得农业稳定增长。
宋朝的手工业也得到了蓬勃发展,特别是丝绸业和陶瓷业的繁荣,使得国内外商品交流频繁。
商业方面,宋朝积极开展封建专营制度,通过国家垄断贸易在商业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功。
此外,宋朝推行了货币经济制度,建立了银号和票号,进一步促进了商品交流和经济发展。
三、北方民族的威胁然而,宋朝的繁荣也面临着来自北方民族的威胁。
辽、西夏、金三个北方民族对宋朝形成了较大的威胁,经常侵犯边疆,并不断向南方扩张。
首先,辽国是北方最大的国家,其势力范围广泛,与宋朝接壤。
辽国经济实力强大,军事力量强大,多次组织规模庞大的军队攻打宋朝的边境地区。
其次,西夏也是宋朝的重要敌国。
西夏位于宋辽之间,与宋朝接壤,且西夏国力强大,军事实力出众。
宋朝多次对西夏发动战争,但未能取得完全胜利。
最后,金国在辽国灭亡后成为了宋朝的最大威胁。
金国军队经过长期的发展和训练,成为了一支具有强大攻击力的军队。
金国曾多次入侵宋朝,最终导致了宋朝的灭亡。
总结综上,宋朝的繁荣与北方民族的威胁密切相关。
宋朝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北方民族的威胁也逐渐增大,最终导致了宋朝的灭亡。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一、宋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一)北宋的建立与统一1.建立:960年,后周禁军统帅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帝位,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史称北宋。
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2.统一:北宋建立后,相继灭掉南方的几个割政权和北方的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二)北宋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1、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措施:①政治:派文官担任地方知州,节度使转化为虚职。
②军事: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地方部队定期更换驻地。
(更戍法)③经济: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将地方大部分赋税上交中央。
作用:中央控制地方之军、政及财权,基本根除唐末以来藩镇割据之弊。
2、分散各级机构的权利,使其互相牵制(1)中央:枢密院专掌军权,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枢密院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前者有调兵权但不统兵,后者统兵但无权调兵。
(2)地方:①设立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和节制。
②州一级増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
3、崇文抑武、文人治国(1)内容:(2)作用:①积极:带来了文化的繁荣,也有效地抑制了武夫篡位的危险,不至于重蹈政权更换频繁的覆辙。
②消极:崇文抑武的推行致使宋代后期少有悍将强将,军事力量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
4、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①重文轻武,文人治国②高度集权,分化事权③弱枝强干,守内虚外④崇文重教,发展科举5、北宋初加强专制集权的影响:(1)积极:①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②有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2)消极:①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守旧的政治风气。
②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二、北宋的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一)边防压力1.宋辽关系2.宋夏关系(二)北宋制度带来的影响三、变法求强(王安石变法)【危机严重】(一)治吏:范仲淹的“庆历新政”结果:触犯官僚集团的利益,引发抵制,归于失败。
高三历史关于北宋的知识点北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它的历史和文化对于我们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着重介绍北宋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社会状况、经济发展以及文化艺术等方面的知识点。
一、历史背景北宋(960年-1127年)是中国历史上五代十国时期和南北朝时期之后的第一个唯一的、较为稳定的朝代。
它的建立者为赵匡胤,他在长期内战后统一了中国并建立了宋朝,首都定为东京(今天的河南开封)。
二、政治制度1. 宋朝政权的特点是中央集权和官僚制度的形成。
国家政权高度集中,中央政府设立了各级官职,并实行科举制度选拔人才。
科举制度的实行使得社会上层人士逐渐和地方势力割席断交,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统一。
2. 北宋时期还出现了一种新的地方行政制度,即“路、府、州、县”的组织结构。
路是地方行政的最高级别,府、州和县是路下属的各级行政区域,这种行政制度相对于以往的封建制度具有更高的效率和管理能力。
三、社会状况1. 北宋时期,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尤其是东京等大城市,导致城市人口剧增,城市经济繁荣。
同时,农业生产也相对稳定,农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2. 社会贵族阶层特权严重,富人和地主成为社会的主要统治力量,而中小地主和贫苦农民则面临着严峻的生活困境。
这一切导致了社会上阶级差距的加大和社会不平等问题的加剧。
四、经济发展1. 北宋时期,经济以农业为主,商业和手工业也有较大发展。
由于农业生产相对稳定,粮食产量增加,使人口增长和城市发展成为可能。
2. 商业和手工业方面,北宋时期的货币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商业活动频繁,大量商品流通。
手工业方面,制瓷业、纺织业、造纸业和冶炼业等都有很高水平的发展。
五、文化艺术1. 北宋时期,文化艺术迎来了繁荣的时期。
诗词、书画等艺术形式蓬勃发展,文人雅士成为时代的精英。
代表作家有苏东坡、黄庭坚等,他们在文学创作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
2. 在科技方面,北宋时期有很多重大的科技发明,如火药、指南针和活字印刷术等。
①军事力量的集中化是皇帝直接统治禁军,收回指挥官的力量并划分军事力量。
枢密院的设立是为了“军事标志来自秘密委员会,但不是由群众统一的;士兵属于三个门的管辖范围,但不能专门从事自己的体系”。
两者相互制约,皇帝直接控制军事力量。
驻军方法的使用使“世界营地部队,纵横交战,转移和驻军,不总是在同一地点”,使士兵不认识将军,以平衡驻扎在部队的部署在首都和其他地方,全军应分为两部分,一半在首都,一半在所有地方②行政权集中化。
在中央政府中,主要是削弱和分割总理的权力,实行军事,政治,民间和财政三权分立,打破了总理“万物统一”的局面;在地方一级,主要任务是派官员担任县长,以防止军队干涉政治,并建立一般性的相互制约的判断,以减少地方权力。
③财政权力和司法权力的集中,主要是指每条道路所属的州和县的财产税是“除支出外,所有丝绸等物资应送往首都”,以消除与中央政府发生局部对抗的物质基础;同时,必须上报中央审批,司法权也移交给中央军事力量的集中化:撤除禁军将军的军事力量,并转移到其他地方担任州长。
然后,他削弱了节度使的真正力量,却徒劳无功。
然后,他将禁军的指挥权分为三部分,所有这些直接对皇帝负责。
枢密院有权调动军队,但并不直接指挥军队。
但是,负责军队的将军们无权调动部队,使他们可以相互克制。
实行了驻军法则。
我们将执行“维护内部和外部缺陷”和“内部和外部系统”的政策。
一半的部队驻扎在首都,一半在不同的地方行政权力的集中化。
中央成立了顾问,特使和三名秘书,以削弱和分割总理的权力,并分离军事,民政和财政的权力。
在地方一级,任命官员为县,并建立一般性的裁决以相互克制。
财政权力和司法权力的集中。
在当地,司法人员由中央政府任命,死刑必须上报中央审批。
3.特点:对文学的重视和对军事的光明,文人统治国家,有效地巩固了团结,但也造成了军事战斗力的下降(文职官员对军事不了解)(积累的弱点);薄弱的枪支支持,内外部的守卫,有利于加强权力集权,有效地压制地方和农民的抵抗,但边境防空的缺乏已成为民族斗争屡屡失败的重要原因在北宋;地方分权的高度中央集权有利于巩固统一,防止地方分权。
2024高考历史复习: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知识点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1.背景:北宋建立后,通过战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2.措施:(1)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派文官出任知州;在各路设置转运司;充实中央禁军,拱卫京师。
(2)分化事权,互相牵制。
在中央增设枢密院、三司和参知政事;枢密院与“三衙”分权。
地方上,各路设立“四监司”;各州增设通判。
分权于下,集权于上。
(3)崇文抑武。
罢免宿将兵权(杯酒释兵权),文官执掌枢密院;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
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
——朱熹3.措施:重文轻武,实行文人治国;分割地方权力,高度集权于中央;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4.影响:(1)积极性: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中央集权。
(2)消极性:降低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守旧的政治风气;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无力抵挡辽与西夏的进攻。
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1.边防压力(积弱)(1)辽朝占领燕云十六州,对中原形成威胁。
北宋两次北伐,均告失败。
(杨家将)辽军南下,澶州之战,缔结澶渊之盟。
(2)北宋与西夏发生战争,屡战屡败,双方达成和议。
(庆历和议)2.财政危机(积贫) 三大原因:(1)推行募兵制,军队不断扩编,促使军费剧增;(2)分化事权,政府机构重叠,致使官僚队伍不断膨胀;(3)对外以钱财换和平。
送给辽“岁币”,送给西夏“岁赐”。
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
——钱穆三、王安石变法1.背景:(1)北宋边防压力沉重,财政状况日益恶化。
(2)庆历新政的失败。
庆历新政是范仲淹发起的,以整顿官僚机构为宗旨,遭到官僚集团的抵制而失败,但是揭开了北宋变法改革的序幕。
(3)宋神宗锐意改革,大力支持。
2.内容(1)经济上——富国之法:国家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青苗法),国家从事商业经营(市易法)等。
(青苗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2)军事上——强兵之法: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募役法、保甲法、保马法、置将法、设置军器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