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 格式:doc
- 大小:40.50 KB
- 文档页数:6
《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教案设计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2. 掌握北宋建立的背景和原因;3. 理解北宋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和重要性;4. 能够分析北宋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 北宋的建立背景和原因;2. 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加强;3. 北宋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和重要性;4. 北宋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引入教师通过提问引入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话题,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并激发学生对北宋时期的探索兴趣。
Step 2. 学习重点1:北宋的建立背景和原因1. 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了解北宋建立的背景和原因;2. 学生讨论并总结北宋建立背景和原因的要点;3. 教师展示相关图片和文物,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北宋的建立背景和原因。
Step 3. 学习重点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加强1. 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了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加强过程;2. 学生讨论并总结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加强的特点;3. 教师示范分析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加强,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理解中央集权制度在北宋时期的重要性。
Step 4. 学习重点3:北宋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和重要性1.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总结北宋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2. 学生相互交流,分享各自的总结,并互相提出补充和改进意见;3. 教师梳理学生总结的特点,并补充相关知识,加深学生对北宋中央集权制度特点的理解;4. 学生通过小组展示和讨论,探究北宋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性。
Step 5. 学习重点4:北宋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1. 学生整理相关资料,分析北宋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2. 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北宋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历史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并给出理由和例证;3. 教师辅助学生进行讨论和总结,加深对北宋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的理解。
第五章第二节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基础知识]北宋建立统一局面的局部完成中央集权的加强科举制度加强[基本理论]1.北宋政权的建立是顺应了五代十国时代的统一趋势,符合广大人民的心愿;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维护了国家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但造成了积贫积弱的后果;3.北宋科举制改革,进一步扩大的政权基础,同时加强了中央集权。
[能力培养]1.分析中央集权加强的措施和影响,提高学生综合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2.指导学生阅读文献,提高学生阅读史料和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重点难点]北宋中央集权加强的措施与影响评价。
[教具教法]插图,地图。
讲述,列举,讨论。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自讨论五代十国时期孕育的统一因素有哪些?导入。
一是人民渴望统一;二是后周世宗改革加强了国力,后期经济的发展;三是统治者自身努力与准备。
提示同学注意,宋代周,与历史上哪一事件极为相似?历史上隋代北周,一是权臣夺权;二是夺权前前代曾经经历重要的成功的改革,加强了国力;三是取代前前代已经统一了北方;四是都发生在我国政治的中心地区北方;五是改变后统治者都很有作为,尤其是创立了一系列制度文化,对后世影响深远;建国初的统治者都与我国古代史上重要的制度──科举制有关。
宋建立后,中国物质文明进入了一个划时代的新阶段。
货币的扩大,火药武器的发明,罗盘针的运用于航海,炼铁高炉的发明,水力纺织机的发明,造船技术的发展,都出现在宋朝。
宋,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传统科技呈现巅峰状态。
政治上,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一、北宋建立与分裂局面的结束1.陈桥兵变。
960年,后周统领禁军的大将赵匡胤,东京东北的陈桥驿,建立宋,年号建隆,定都东京,是为宋太祖。
2.结束分裂局面。
战略方针为“先南后北”和“先易后难”,基本削平南方割据势力。
979年,宋太宗消灭最后一个割据政权,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资料]南唐后主李煜故事。
前引。
975年,宋军直抵金陵城下,李不是动员抵抗,而是派特使向太祖苦苦哀求,说经小事大,如子事父,未有过失,乞求缓师。
高三历史五代十国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知识精讲人教版一. 本周教学内容:第五章第一节五代十国第二节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第三节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二. 重点、难点:1. 重点: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王安石变法。
2. 难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和影响、对王安石变法历史地位的全面认识第五章第一节五代十国本节属于非考试内容,由学生阅读了解大致内容即可。
(一)五代十国的更迭1. 五代十国的概念。
时间(907~960)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是在黄河流域相继建立的(除南唐定都洛阳外,其余都定都开封);十国:是先后并存的,除北汉地处山西以外,其余均在南方。
前蜀和后蜀、吴和南唐是前后相继的。
2. 五代十国时期的统治特点:明确五代十国政治的主要特点是藩镇割据局面的继续和发展。
结合教材中的小字,教师对上述问题进行简要概括:五代十国时期,我国北方政权更迭频繁,混战不已,统治黑暗,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南方虽然也是小国林立,但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二)南方经济的发展1. 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第一,南方战祸较少,相对稳定。
无论是唐朝的安史之乱,或者是五代的军阀混战,主要战场都在北方,南方战事的次数和规模,远不及北方,也未受到契丹统治者的侵扰,受破坏较小。
和平安定的环境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第二,北方人民的大量南迁,不仅传播了北方的生产技术和经验,更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
第三,许多割据政权的统治者,为了保存和增强实力,采取了一些推进经济发展的措施。
2. 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和成就。
农业方面,一是南方各国都重视兴修水利,吴越在南方各国中更居首位。
水利灌溉是发展农业的必备条件,从水利灌溉的发达即可看出南方经济的发展。
二是桑柘、茶树等经济作物的普遍种植。
茶、桑等经济作物的生产,不仅表明农业的发展,而且也为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手工业方面,南方的丝织、制茶、造纸、印刷等行业都有了新的发展。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六课《北宋的政治》,主要内容有: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太宗统治、真宗统治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北宋的政治状况,认识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五代十国的历史,对历史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北宋的政治状况及其影响可能还不太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内容,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宋太祖、宋太宗、宋真宗的政治措施,认识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自豪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宋太宗、宋真宗的政治措施。
2.教学难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内容,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
2.合作探讨法: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制作相关课件,辅助教学。
3.教案:编写详细的教学设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回顾五代十国的历史,引出北宋的建立。
提问:北宋建立后,政治状况如何?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内容,了解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宋太宗、宋真宗的政治措施。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分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
学生可通过讨论、举例等方式进行阐述。
4.巩固(5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有哪些?学生可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阐述。
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目标1.知道北宋的建立,列举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分析政治上的重文轻武给北宋带来的影响。
了解王安石变法的背景、主要措施及作用。
2.识读《五代十国形势图(后周时期)》《北宋时期形势图(1111年)》与相关文献,了解北宋统一南方和中原的历程。
通过阅读教材及有关史料,列举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认识北宋政治重文轻武特点的形成及其影响。
通过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等历史故事再现历史,多渠道感悟历史。
3.通过分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所带来的利与弊,客观认识历史问题,反思历史,吸取历史经验教训。
教学重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的政策;王安石变法。
教学难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教师活动】宋朝儿童念的《神童诗》,一开头就是:“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民间流行的俗话则是:“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这些反映了宋朝的什么风气呢?我们首先来了解北宋的建立。
探究新知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一)北宋的建立【教师活动】出示表格,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填写表格。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填写表格。
了解北宋建立的基本史实。
【教师活动】出示教材第28页《相关史事》,讲述陈桥兵变的经过。
【学生活动】了解陈桥兵变。
(二)局部统一【教师活动】出示《五代十国形势图(后周时期)》,讲述北宋建立时只占有后周政权控制的黄河流域,它的南方和北方仍然存在多个割据政权。
引导学生观察地图,说说宋初统一全国有哪些障碍。
【学生活动】观察地图,回答:在北面,有强大的辽以及受辽庇护的北汉政权。
在南面和西面,有南唐、吴越、南汉、后蜀等政权。
【教师活动】讲述宋太祖为了统一大业,在大臣赵普等人的建议下,采取“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策略,先后灭掉后蜀、南汉,统一南唐,收复吴越。
在灭掉南方政权后,宋太祖把重心转移到北方,进攻北汉。
可惜在中途宋太祖暴亡。
宋太宗继位后,面对辽支持的北汉,无法攻下,不得不撤兵。
教案·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欧秀娟教学目的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陈桥兵变;北宋的建立;北宋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作用及影响;北宋科举制的发展。
二、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1、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
2、北宋政府通过加强中央集权有效地防止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兵强马壮者”混战不休的局面,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但也给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3、北宋科举制的发展,进一步扩大了政权基础,同时又加强了中央集权。
三、要求培养学生能力1、通过对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及作用的讲述与分析,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文献,培养学生从历史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关信息,提高分析问题、提炼观点的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
难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准备利用投影仪等电教工具,有条件可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以加大课堂容量。
教学要点一、北宋的建立和分裂局面的结束1、陈桥兵变2、北宋的建立3、北宋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二、中央集权的强化1、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集中军权(2)集中行政权(3)集中财政权和司法权2、加强中央集权的结果和影响三、科举制的发展教学思路北宋统治者获取政权的途径与五代时期其他统治者有许多相似之处,却没有重蹈覆辙,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采取了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所以本节课就须重点围绕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具体措施、作用与影响展开。
在学生阅读、讨论的基础上提出一个个问题,层层相扣、适时点拨,努力贯彻面向全体的原则,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激发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唐末以来,战斗不息、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也,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
今所以治之,无它奇巧也,惟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这段话出自司马光《涑水纪闻》,反映的是宋太祖召见大臣赵普,向他提出两个问题:一是唐末以来,战争连年不断的原因;二是要战事平息,使赵氏天下长久有何办法?对此赵普做了以上的回答。
设问一: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局动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提出了哪些解决的措施?设问二:为了“夺权、制钱、收兵”,宋初统治者又是怎样做的呢?设问三:宋太祖采取赵普的建议后,是否真达到“天下自安矣。
”师:请同学带着三个问题来学习本节知识。
由于北宋历史纷繁复杂,头绪众多,我们对教材重新整合,分为政治、经济、民族关系三大部分,本节课主要学习第一部分:北宋的政治。
由此导入新课。
一、“北宋的建立和分裂局面的结束”一目1、北宋的建立师:设问一:北宋建立其标志性事件是什么?它发生于何时?定都何处?被黄袍加身的人物是谁?生:陈桥兵变。
960年,后周统领禁军的大将赵匡东京东北的陈桥驿。
建立宋年号建隆定都东京。
他就是历史上的宋太祖。
师:设问二:北宋建立的方式与西汉、唐朝有何不同?通过对知识的回忆比较,师生共同归纳:西汉、唐朝是借农民战争之机建立的,而北宋王朝是通过兵不血刃的兵变而建立的,社会未经大的动乱。
师:设问三:北宋的建立,标志着五代十国中哪一部分历史的终结?(五代)(多媒体播放五代十国后期形势图)师:北宋初期面临严重的社会问题。
外部:南有十国,北的大辽,北宋生存于夹缝之中;内部:赵匡胤靠政变夺权起家,统治基础不稳。
对此,如何才能稳固赵宋江山呢?2、分裂局面的结束宋太祖和他的弟弟宋太宗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北宋建立以后,宋太祖采取“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战略方针,进行统一南北的战争。
师:宋太祖采取“先南后北”、“先易后难”战略方针的原因?学生自由回答后,教师指出这主要是因为北宋统治者认为,北宋当时的军事力量对辽朝还没有必胜的把握,只能在边境上采取守势,而南方几个割据政权军事实力较为薄弱且统治区域大多物产丰富,因此其战略部署是先消灭南方割据政权,然后北上消灭北汉以及收复幽云地区。
979年宋太祖的弟弟宋太宗消灭最后一个割据政权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对内——强干弱枝,加强中央集权(从兵*权*钱角度思考)。
二、“中央集权的强化”一目学生阅读本目,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设问一:北宋建国与五代政权的频繁更迭有相似之处,却没有重蹈五代的覆辙,而且后来还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局面的历史,原因是什么?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同学们得出原因就在于赵匡胤卓有成效的、具有开创性的基本国策和重大举措。
其中最主要、最核心的就是解决了兵权和兵制的问题,这就为后面的内容作了铺垫。
设问二: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历史必然性有哪些?教师可从唐末藩镇割据、宋建国时分裂割据的现状、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北宋的方式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归纳如下:1、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的扩张形成五代十国的局面,要结束这种局面必须加强中央集权。
2、赵匡胤建立宋朝时,当时仍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要巩固封建统治,扩大自己的势力,铲除其他割据政权,必须加强中央集权。
3、赵匡胤本人就是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当上皇帝的,为了防止类似兵变的重演,也必须加强中央集权。
对于这个问题,可以出示以下题目加深理解。
设问三:为了“夺权、制钱、收兵”,宋初统治者又是怎样做的呢?同学们通过阅读教材可以归纳出:第一,集中军权;第二,集中行政权;第三,集中财权和司法权。
学习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把知识点细化,并做批注。
如:集中军权()“杯酒释兵权”()分禁军统帅权为三,都直接对皇帝负责()设立有调兵权的枢密院与统兵将领互相牵制()禁军定期更换驻地,而统兵将领不动,以致“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由地方军中的精壮之士组成的禁军,一半拱卫京师,另一半驻守各地,以达到“强干弱枝”、“内外相制”的目的12345⎧⎨⎪⎪⎪⎩⎪⎪⎪集中行政权中央()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使管军事,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管理财政收入,分割宰相的财政权,这样宰相的职权一分为三,便于皇帝总揽大权地方()中央派文官担任知州()各州设通判,负责监督知州()各州公文须知州、通判联合署名才有效,使官吏互相牵制,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123123⎧⎨⎪⎪⎩⎪⎪⎧⎨⎪⎪⎩⎪⎪⎧⎨⎪⎪⎪⎪⎪⎩⎪⎪⎪⎪⎪集中财权和司法权()在各州设转运使,负责地方赋税向中央的运送,这就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中央派文官担任各地司法人员,死刑须报请中央复审核准,这就把地方司法权收归中央12⎧⎨⎪⎪⎩⎪⎪鉴于集中兵权的重要性,为帮助学生理解可以在此插入1、太祖高度重视对兵权的驾驭,采取了哪些强力措施?分析其之所以如此的原因。
2、北宋某州张贴在衙门前一份关于增加税项的本地地方官府公告,上面盖有印章应是()A.户部、枢密院、知州三个官印B.知州的官印C.知州、通判的官印D.知州、通判、转运使的官印总之,宋太祖、宋太宗经过上述一系列的改革,不仅收回了兵权,直接控制了地方官员的任免,而且把各州县的行政权、财权、司法权全面地集中到中央。
所谓“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
宋王朝从而全面地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
设问六: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结果和影响如何?同学们基本能从积极与消极两方面回答出教材中的观点,即:积极作用: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唐末五代时期那种君弱臣强的局面不存在了。
消极作用:导致了“冗官、冗兵、冗费”,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理解书中所举的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朱熹总结北宋败亡教训的史料,并分析举例说明。
如实行兵将分离政策,致使将帅无权,指挥不灵,以致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各级政府权力分散,旧官加上新官,使官员数目不断增加,官僚机构空前庞大,互相扯皮,行政效率低下,而国家的财政负担却越来越重,国家对人民的剥削也就相应越来越苛刻,这就必然加剧专制主义国家和人民之间的矛盾,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趋于尖锐化。
北宋空前庞大的官僚队伍与北宋科举制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三、“科举制的发展”一目学生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设问一:科举制到北宋有了哪些发展?起到什么作用?经过教师引导,学生可以归纳出:(1)严格考试程序与办法,克服“恩出私门”的流弊。
(2)增加录取的名额,扩大了北宋政权的基础。
对于第二问,教师除引导学生得出上述结论外,还应强调指出:科举考试经过宋代的改革完善,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了科举考试的客观性与公平竞争,限制了势家子弟对科场的控制与垄断,削弱了门第血统关系在科举考试中的作用,使科举取士向整个地主阶级乃至“布衣草泽”敞开了大门。
这样,唐代那种“朝廷选官,须公卿子弟为之”的情形,到宋代便转化为“取士不问家世”的趋势,为地主阶级各阶层通过平等的考试跻身仕途,开辟了道路,使北宋政权基础进一步扩大。
不过,录取人数太多必然出现“官吏猥众”的局面。
科举制发展情况:(1)隋朝兴起科举制:隋文帝隋炀帝始用分科考试方式选官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2)唐朝完善科举制: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增加考试科目增加取士的人数,创武举和殿试高官主考,提高科举地位(3)北宋发展科举制:严格考试程序、严密考试方法,减少考试科目、扩大录取名额【课堂练习】1、北宋强化中央集权政治的具体措施的特点。
师生大体归纳特点如下:(1)采取计谋削夺功臣、宿将的禁军指挥权,并逐步削夺节度使的实权;(2)“强干弱枝”、“守内虚外”,加强中央政府的经济实力与军事实力,极力削弱地方州、县的力量;(3)“分化事权”使官员相互监督、牵制,便于皇帝总揽大权;(4)建立文官体制,任用文官,发展科举制度。
2、你认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哪些积极作用?积极作用:(1)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2)有利于消除分裂割据,维护国家的统一;(3)有利于抵御外来侵扰,维护国家主权;(4)有利于集中人力、物力抵御减轻自然灾害;(5)有利于借鉴交流生产经验;(6)有利于民族融合。
【本课小结】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北宋建立以后,宋太祖吸取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教训,接受赵普的建议,采用“杯酒释兵权”等措施,收回朝中大将和节度使的兵权,将地方的行政、军事、财政和司法等权力收归中央,防止了地方割据局面的出现,加强了中央集权。
但是,这些措施又是一柄双刃剑,它所导致的“冗官、冗费、冗兵”现象,也为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导致了后来严重的社会危机。
【布置作业】1.秦汉以来建立和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相关内容。
2.归纳隋唐至北宋科举制发展的情况。
3.谈谈你对北宋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