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 格式:ppt
- 大小:4.66 MB
- 文档页数:26
第五章第二节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基础知识]北宋建立统一局面的局部完成中央集权的加强科举制度加强[基本理论]1.北宋政权的建立是顺应了五代十国时代的统一趋势,符合广大人民的心愿;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维护了国家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但造成了积贫积弱的后果;3.北宋科举制改革,进一步扩大的政权基础,同时加强了中央集权。
[能力培养]1.分析中央集权加强的措施和影响,提高学生综合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2.指导学生阅读文献,提高学生阅读史料和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重点难点]北宋中央集权加强的措施与影响评价。
[教具教法]插图,地图。
讲述,列举,讨论。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自讨论五代十国时期孕育的统一因素有哪些?导入。
一是人民渴望统一;二是后周世宗改革加强了国力,后期经济的发展;三是统治者自身努力与准备。
提示同学注意,宋代周,与历史上哪一事件极为相似?历史上隋代北周,一是权臣夺权;二是夺权前前代曾经经历重要的成功的改革,加强了国力;三是取代前前代已经统一了北方;四是都发生在我国政治的中心地区北方;五是改变后统治者都很有作为,尤其是创立了一系列制度文化,对后世影响深远;建国初的统治者都与我国古代史上重要的制度──科举制有关。
宋建立后,中国物质文明进入了一个划时代的新阶段。
货币的扩大,火药武器的发明,罗盘针的运用于航海,炼铁高炉的发明,水力纺织机的发明,造船技术的发展,都出现在宋朝。
宋,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传统科技呈现巅峰状态。
政治上,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一、北宋建立与分裂局面的结束1.陈桥兵变。
960年,后周统领禁军的大将赵匡胤,东京东北的陈桥驿,建立宋,年号建隆,定都东京,是为宋太祖。
2.结束分裂局面。
战略方针为“先南后北”和“先易后难”,基本削平南方割据势力。
979年,宋太宗消灭最后一个割据政权,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资料]南唐后主李煜故事。
前引。
975年,宋军直抵金陵城下,李不是动员抵抗,而是派特使向太祖苦苦哀求,说经小事大,如子事父,未有过失,乞求缓师。
第二节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1.北宋派文臣做知州,设转运使、通判的实质是A.削夺朝中大将的兵权 B防止“陈桥兵变”重演C加强皇权 D.防止分裂割据2.(09浙江)右图是一副残缺的古代“地方结构示意图”。
请根据留存信息,判断该图反映的朝代是A.唐代B.宋代 C.元代 D.明代3.(09年四川)中央和地方关系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问题。
下列措施中属于通过经济手段防止地方割据的是A.颁布附益之法 B.设置转运使C.推行募兵制度 D.实施行省制度4.五代以来君主七朝八姓,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后的百余年间,未发生类似的现象。
北宋统治体制的变革是重要原因。
下列各项中能全面反映其体制变革的一项是A.采用文官取代武将任地方长官 B.从中央到地方实行财、政、军分权C.降低将官地位,疏远将兵关系 D. 削弱相权,另设枢密院管理军事5.出于与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相类似的目的,北宋采取的措施是A.设三司使、枢密使、参知政事 B.设转运使C.让文官做知州,并由通判监督 D.“杯酒释兵权”6.北宋设参知政事、枢密院和三司使是以下哪一矛盾的结果A.中央政府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 B.中央官吏中文臣和武将的矛盾C.中央政府和广大人民的矛盾 D.皇权与相权的矛盾7.(09年上海)在宋代的官员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来自平民家庭,这是因为当时推行的选官制度是A.军功爵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8.(2019海南历史)分化削弱宰相的权力,是古代中国皇帝实现个人专制一贯做法,宋代行使宰相权力的“中书门下”,主要行使的是A.决策权 B.行政权 C.军政权 D.财政权9.北宋军事布置上,最能体现其“内外相制”目的的是A.削夺朝中大将兵权B.解除节度使的权力C.禁军定期更换驻地D.禁军分别驻守京师和地方10.(08宁夏)中国古代吏治腐败时会出现以钱买官的现象。
“三千索,直秘阁,五百贯,擢通判”,就是对这一现象的揭露。
这句话所反映的情况发生在A.秦代 B.汉代 C.唐代 D.宋代11.王彦超及诸藩镇入朝,帝(宋太祖)宴于后苑,酒酣,从客谓之曰:“卿等皆国家宿旧,久临剧镇,王事鞅掌,非朕所以优贤之意也。
高三历史五代十国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知识精讲人教版一. 本周教学内容:第五章第一节五代十国第二节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第三节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二. 重点、难点:1. 重点: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王安石变法。
2. 难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和影响、对王安石变法历史地位的全面认识第五章第一节五代十国本节属于非考试内容,由学生阅读了解大致内容即可。
(一)五代十国的更迭1. 五代十国的概念。
时间(907~960)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是在黄河流域相继建立的(除南唐定都洛阳外,其余都定都开封);十国:是先后并存的,除北汉地处山西以外,其余均在南方。
前蜀和后蜀、吴和南唐是前后相继的。
2. 五代十国时期的统治特点:明确五代十国政治的主要特点是藩镇割据局面的继续和发展。
结合教材中的小字,教师对上述问题进行简要概括:五代十国时期,我国北方政权更迭频繁,混战不已,统治黑暗,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南方虽然也是小国林立,但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二)南方经济的发展1. 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第一,南方战祸较少,相对稳定。
无论是唐朝的安史之乱,或者是五代的军阀混战,主要战场都在北方,南方战事的次数和规模,远不及北方,也未受到契丹统治者的侵扰,受破坏较小。
和平安定的环境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第二,北方人民的大量南迁,不仅传播了北方的生产技术和经验,更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
第三,许多割据政权的统治者,为了保存和增强实力,采取了一些推进经济发展的措施。
2. 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和成就。
农业方面,一是南方各国都重视兴修水利,吴越在南方各国中更居首位。
水利灌溉是发展农业的必备条件,从水利灌溉的发达即可看出南方经济的发展。
二是桑柘、茶树等经济作物的普遍种植。
茶、桑等经济作物的生产,不仅表明农业的发展,而且也为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手工业方面,南方的丝织、制茶、造纸、印刷等行业都有了新的发展。
北宋初期历史概况建立: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
年号建隆,定都东京,史称北宋,赵匡胤即宋太祖。
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的加强目的:改革唐后期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
①解除石守信等禁军主将的兵权,继而又削减节度使实权,使其徒有虚名。
强化中央集权集中军权②分统禁军,直接对皇帝负责。
又设枢密院,有调兵之权但不统领军队;统领军队的将帅却无调兵权。
使其互相牵制。
③立更戍法,禁军定期更换驻地,但统兵将领不随军调动,防止武将专权。
措施④强干弱枝,内外相制。
地方军的精壮之士都选入禁军;禁军半数拱卫京师,一半驻守各边。
集中行政权①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依次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政权。
宰相权一分为三,便于皇帝总揽。
集中财权和司法权②派文官任知州,并在各州设通判加以监督,直接向皇帝报告。
各州公文必须由知州和通判联署才有效,使其互相牵制。
①地方赋税留小部分地方开支,其余全由各路转运使运送中央。
②地方司法人员由中央派文官担任,死刑须报请中央审核。
作用积极:铲除了藩镇割据的基础,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消极积贫积弱的祸根①政府机构重叠.官员冗滥,财政开支大。
②军队作战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
③地方财政困难。
发展科举制措施严格程序:分乡试、省试、殿试三级,殿试成为定制,最后录取由皇帝直接掌握。
完善方法:实行糊名法,防止考官舞弊。
增加名额:太宗在位20多年,科举取士近万人。
作用①为地主阶级各阶层进入仕途开辟了道路。
土地兼并②扩大了统治基础,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①原因:“不抑兼并”的政策加速土地集中。
社会危机②结果:阶级对立,“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
改革背景冗官冗兵冗费①“分化事权”为防止文官武将专权,结果形成冗官。
②募兵、养兵造成兵员剧增,扩编后的军队素质低下,临阵多败,形成积弱局面。
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③冗官、冗兵造成国用大增,辽和西夏又要大量银绢,入不敷出,形成积贫局面。
农民反抗:仁宗时,农民起义不断,遍及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