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金杂剧与元杂剧之关系探析
- 格式:pdf
- 大小:360.57 KB
- 文档页数:6
艺术研究元代杂剧的兴盛兼评作家关汉卿(一)杂剧在元代兴盛与成熟是历史的必然我国戏剧源远流长。
唐代以前就有近似独角戏的演出.演员是宫庭的弄臣“优”.后发展为二人表演的参军戏。
到了宋代发展成为歌舞结合.表演情节较简单的宋杂剧及金院本。
金院本情节较复杂,演员已有四、五人,音乐方面已有诸宫调.但对演唱无严格要求,、元杂剧在宋金杂剧基础上.有极大发展与突破:元杂剧一律以唱为主,以白为宾。
对演员的演唱要求十分严格.要“协宫调”,、演员必然唱出各宫调所表现出的情感。
如“正宫”宜惆怅雄壮.要唱得激昂、感慨:“仙宫”宜清远绵邈,要唱得舒缓悠扬(见元南芝庵《论曲》)。
因而元杂剧在音乐唱腔上.较之宋金更富有表现力.可以准确而有层次地表现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音乐语言显得十分丰富。
通过演唱.给观众以极大的艺术享受。
由于元杂剧以唱为主.所以有旦唱本、末唱本。
其次元杂剧把宋金杂剧的四大段,改为四折.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尾,层次、脉络更为分明。
同时元杂剧还加有楔子.放在第一折.犹如序幕.也有夹在四折之中起勾连作用.还可用小令结尾。
还有题目、正名.以概括内容,收束全剧。
更重要的突破是:使杂剧脱离了叙事体.走向代百体.它标志一文/段瑾着我国戏剧的成熟。
无论剧本创作、歌曲演唱、演员表演,戏剧情节,都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为我国戏剧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元代初期大批文人从事杂剧创作.对杂剧的兴盛功不可没。
元代初期废科举.轻理学.贱儒生。
文人失去了靠科举进身的机会.他们生活无着.困苦潦倒.内心苦闷.因之有一大批文化人投人杂剧创作.既可糊口安家.又可施展才华.找到了生活的乐趣.也找到了与社会的切合点。
当时元代首都大都有许多“书会”专门从事杂剧创作.著名的“玉京书会”成员就有关汉卿、白朴、马致远等。
元代对理学的轻视.也使杂剧作者得到思想大解放的机会.被理学禁锢的一些观念得到冲击.“书会”作者创作比较自由.使杂剧这朵奇葩得到滋养的沃土。
杂剧与元曲:中国古代戏曲的艺术表达1. 引言中国古代戏曲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其中杂剧与元曲两大剧种在中国戏曲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探讨杂剧与元曲在古代戏曲中的艺术表达方式。
2. 杂剧:百味杂陈的艺术体验2.1 起源和发展杂剧起源于隋唐时期,经历了宋、元、明等朝代的演变和发展。
2.2 剧情与表演风格杂剧以其多样化的剧情和混搭式的表演风格而著名。
它融合了各个地方传统戏曲的特点,充满了喜闻乐见的故事情节和幽默诙谐的语言。
2.3 角色扮演和舞台表现在杂剧中,演员们通过巧妙的角色扮演和精湛的舞台表现来传达情感与思想。
他们运用音乐、歌唱、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展现出丰富多彩的视听盛宴。
3. 元曲:以韵脚为基础的艺术表达3.1 起源和特点元曲是元代戏曲的代表作,以其独特的韵脚和辞章结构而闻名。
3.2 表演形式与音乐伴奏元曲在演出形式上注重舞台效果与音乐伴奏。
多样化的舞台布景、服装道具以及配合曲调的音乐,使得元曲更加生动活泼。
3.3 情感抒发和人物塑造通过精心构思的剧情和细腻描写的人物形象,元曲能够较好地表达情感与思想,并传递出深刻的哲理和人生智慧。
4. 杂剧与元曲对中国古代戏曲的影响杂剧与元曲在古代戏曲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它们打破了传统戏剧规范,丰富了艺术形式,为后世戏曲创作提供了宝贵经验;同时也促进了地方戏曲的交流与融合,推动了我国戏剧艺术的多样化发展。
5. 结论杂剧与元曲作为中国古代戏曲的两大艺术形式,都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对社会生活、人性探讨的深刻见解。
它们丰富了中国戏曲的文化内涵,为后世戏曲艺术提供了宝贵遗产。
以上就是关于杂剧与元曲在中国古代戏曲中的艺术表达方式的详细介绍。
通过深入了解和欣赏这两种剧种,我们能更好地领略到中国古代戏曲这一重要文化遗产所蕴含的瑰丽魅力。
宋金杂剧的音乐体制及其对戏曲成熟的推动作用作者:王俊德来源:《艺术评鉴》2018年第24期摘要:宋金杂剧在演出时所采用的音乐类型主要为宋教坊中所记载的十八调四十大曲。
音乐体制由于受诸宫调等说唱艺术的影响,主要是以大曲、法曲这种以歌舞为主要内容的演出形式,后逐渐转变为以演出故事为主要内容的艺术形式,而歌舞也逐渐成为了杂剧演出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使得戏曲最终成为一种综合的艺术形式,也越来越接近戏曲“以歌舞演故事”的本质特征了。
关键词:宋金杂剧; ;音乐体制; ;戏曲中图分类号:J617.5;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24-0150-03一、宋金杂剧的音乐类型中国戏曲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从先秦时期就已萌芽的戏曲的各种因素,一直到宋金时期才得以初步形成,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戏曲,因此,可以说,宋金杂剧是我国戏曲形成的标志。
宋金杂剧较唐代的“参军戏”有了长足的发展,不仅形成了名目繁多的行当,积累了大量剧目,而且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唱、念、舞、科范、音乐等一系列相对固定的演出格局,同时有一些演出也改变了过去那种“纯以谐谑为主”的演出形式。
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卷二十五“院本名目”条明确指出“唐有传奇,宋有戏曲、唱诨、词说,金有院本、杂剧、诸宫调。
国朝院本、杂剧,始厘而二之”。
那么,宋金杂剧的音乐主要音乐类型有哪些呢?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卷二十“妓乐”条载:“向者汴京教坊大使孟角球曾作杂剧本子,葛守诚撰四十大曲”[1]。
元代燕南芝庵《唱论》也有相同的记载:“词山曲海,千生万熟。
三千小令,四十大曲”[2]。
据王国维先生考订和《宋史》卷一百四十二《乐十七》记载,宋初教坊十八调四十大曲:其中正宫调、道调宫、仙吕宫、黄钟宫、歇指调、林钟商、双调各有三种曲子,中吕宫、南吕宫、越调、大石调、小石调、中吕调、南吕调、仙吕调、般涉调各有两种曲子,黄钟羽一种曲,正平调,无大曲,小曲无定数。
第六编元代文学1.元杂剧在宋杂剧和金院本的基础上,融合宋金以来的音乐、舞蹈、说唱等艺术而形成的戏剧艺术。
以北方曲调演唱,因称“北杂剧”。
2.戏曲起源有巫优、歌舞等说法。
3.元杂剧结构、唱词、宾白、科范、角色。
4.元杂剧可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中心在大都,后期中心在临安。
现存元杂剧有150多种,见于《元曲选》和《元曲选外编》。
5.南宋时,在浙江温州(永嘉)一带兴起的“温州杂剧”,到元代已经发展为对后世戏曲有重大影响的剧种——南戏。
6.南戏,也称戏文或南曲戏文,与北杂剧相对。
角色有七种:生、旦、净、丑、外、末、帖。
流传至今的南戏不到20种,代表作《琵琶记》和“四大南戏”等。
7.散曲是兴盛于元代的一种新的诗体,在宋金时期民谣俚曲的基础上,融合北方少数民族歌曲而形成的。
现存大约4300多首。
8.散曲有小令和套数之分,小令一般为单只曲子,套数由同一宫调的两个以上只曲组成。
9.话本小说的兴盛。
说话“四家”:小说、讲史、说经、合生。
10.关汉卿(1225?-1300),号已斋叟,元大都人,著名书会才人,博学能文,多才多艺。
游历过洛阳、开封、杭州等地,交游广泛,创作杂剧60多种,今存18种,以《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等最为著名,另写有大量散曲。
联合国1958年列其为世界文化名人。
11.王实甫,名德信,元大都人,生卒年不详。
一生创作14种杂剧,仅存《西厢记》、《丽春堂》和《破窑记》等三种。
《西厢记》影响最大,明代贾仲明:“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清代王世贞:“北曲故当以《西厢》压卷”。
12.马致远,号东篱,元大都人。
有“曲状元”之称,创作杂剧15种,今存7种,主要有《汉宫秋》、《青衫泪》、《黄粱梦》等。
其中《汉宫秋》最为著名,写王昭君出塞的故事。
《青衫泪》写白居易和裴兴奴的爱情故事。
13.白朴,字仁甫,号兰谷,少年时随元好问学诗词古文。
创作15种杂剧,今仅存《梧桐雨》和《墙头马上》两种。
前者写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故事;后者李千金和裴少俊的爱情故事。
名词解释元代1.元杂剧:是在宋杂剧、金院本的基础上,进一步融合其他表演艺术而形成的一种完善的戏剧形式。
元杂剧的形成,是中国戏曲艺术发展到成熟阶段的重要标志。
它脱离了戏曲的雏形阶段,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元代的戏剧舞台上。
从元杂剧的直接源头来说,则主要有两条:一是从宋到金的以调笑为主的短剧——宋杂剧、金院本,一是从宋到金的说唱艺术——诸宫调。
2.代言体:“代言体”的叙事方式(第一人称),即由故事中人自说自话,自叙其事,声口毕肖,活灵活现,并且让剧中人在具体的情景中互动或发生戏剧冲突。
“代言体”的出现标志着杂剧体式的正式形成。
这是杂剧超越了诸宫调等艺术形式的最明显之处。
3.元曲:是一个既包括诗歌类的散曲也包括元杂剧在内的综合概念由于杂剧是用散曲中的套数来演唱的,所以元曲既可用作二者的统谓或总称,也可以分别特指其中的一种。
4.南戏:南戏与北曲杂剧相对而言,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又称戏文南词,是宋元时用南方歌曲演唱的戏曲形式。
它最初流行于浙东温州(永嘉)等地,故亦称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
南戏产生于北宋末南宋初,盛行于南宋,元统一后衰落,元后期中兴。
5.四大南戏:南戏创作史上负有盛名的四部作品,即《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简称为“荆刘拜杀”。
因南戏当时有“传奇”之名,故后来也有“四大传奇”之称。
“四大南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南戏的创作水平。
6.散曲:是在元代出现的新诗体,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歌形式,因多用北方歌曲演唱,也叫北曲。
散曲主要包括小令和套数。
小令与词有同源关系,体式上都是长短句,只有一段。
套数又称套曲、散套,由同一宫调的数支曲子组成。
明代1.章回小说:章回小说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唯一体裁,它是在宋元“讲史”话本的基础上发展演化而的。
“讲史”讲述的是历代兴亡和战争之事,由于年代长、人物多、事件复杂,不可能一次讲完因此,每讲一次,就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单元,这就相当于后来章回小说的一回。
每次讲说前,艺人们都要用题目向听众揭示主要内容,这就是小说回目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