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杂剧繁荣的社会原因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2
【DOC】元代文学审美特征及杂剧体制讲解第一篇:【DOC】元代文学审美特征及杂剧体制讲解元代文学审美特征及杂剧体制石艺编撰问题的提出:“唐诗、宋词、元曲、明清之小说……此可谓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作为“一代之文学”,曲至今仍被视为通俗文学、大众文学,它为何能在元朝发展成为与唐诗宋词比肩的文学样式而没有出现得更早一些?一、元代历史背景及文学审美特征(一)国家1、开放性表现:疆域辽阔、民族众多、交流频繁、尚新、包容性强、突破汉族传统2、民族性表现:尚利、质朴天然如:元世祖诏书:“汝家不与它汉人比弓矢不汝禁也,任汝执之。
”(对文学通俗化的影响巨大)《马可•波罗行记》记载当时大都盛况:商人众多,商业工艺之民,大多制造丝、武器和鞍鞯,以及各种商品。
外界巨价异物及百物之输入此城者,世界诸城无能与比。
营业之妓女,娟好者达两万人,每日商旅及外侨往来者,难以数计,故均应接不暇。
至所有珍宝之数,非世界上任何城市可比。
3、阶段性早期剧烈冲击传统儒家思想,后期多元文化、思想并存(落后文化占领先进文化,也是正统文学萎缩的原因之一。
)(二)人的因素1、普通人生活的压迫元朝民族等级表等级名称民族第一等蒙古人蒙古族第二等色目人原西夏人和畏兀儿人等第三等汉人原金统治区的汉族和契丹、女真等族第四等南人原南宋统治区的汉族和其他民族2、市民阶层兴起市民的消费需要成为社会文化需求的主流3、统治者对文化的力量不够重视、思想统治较为松懈4、文人思想①对宋朝统治的幻灭②对科举的失望“滑稽之雄以儒为戏者曰:我大元制典人有十等一官二吏,……七匠八娼九儒十丐,嗟夫卑哉,介乎娼之下,丐之上者,今之儒也。
”——谢枋得《送方伯载归三山序》由此,元朝形成了历史个性突出的审美风潮:崇尚自然、显畅,礼教束缚少。
以上因素都直接或间接地促成了通俗文学在元朝的兴盛。
二、元曲概念1、“曲”概念元曲包括戏曲(也称剧曲)和散曲,其中戏曲(也称剧曲)又分为杂剧和南戏。
元代士妓恋题材杂剧兴盛原因探析【摘要】“叛逆”和“固守”深刻总结了元代文人在经历重大时代和社会变故后的心态。
他们面对前途黯淡,但仍然坚持追求自由,不忘科举制度,并在《元剧士妓恋杂剧》中抒发自己的情感。
当传统的儒家诗学精神被撕裂,剧作家们背离传统精神和道德文化,被迫以一种叛逆的心态在“倚红偎翠”的元代妓女戏中抒写自己的心态,塑造了一批光彩夺目的鲜活妓女形象。
他们较为平等的对待艺伎,体现出世俗的“适意”,为中国文学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关键词】元代;杂剧;士妓爱恋王国维先生称之为一代之文学的元曲中,士妓恋为题材的戏曲占据了14部的重要地位,占元曲总数的1/9,其中包括关汉卿的《谢天香》《金线池》、《救风尘》、马致远的《青衫泪》、石君宝的《曲江池》、乔吉的《两世姻缘》《扬州梦》、戴善甫的《风景好》、张寿卿的《红梨花》、贾仲名的《玉梳记》《玉壶春》乃至无名氏的《百花亭》《云窗梦》《秦少游》等。
这14部剧中的主角都是娼妓,而且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这些娼妓对书生儒士表现出了偏爱和非君不嫁的心态。
在作家的笔下,这些妓女大都有情义,热爱自由,虽然遭受种种社会压迫,但始终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追求幸福生活。
作家将对妓女的同情、爱戴和赞美转化为动人的情节,诉诸观众,描写了他们对温达温的一见钟情、互帮互助,以及他们执着追求爱情的艰难过程,从对命运的描写中展现出自己的情感投射。
如谢天祥机智冷静,誓言不忘。
杜蕊娘与学者韩辅臣虽有误会,但后有情人终成眷属。
李亚仙自赎自己帮助郑元和养病、求学、求名。
李素兰才貌双全,一心爱着落魄的玉壶李斌生......除了华丽的外表和非凡的才华,他们还具有特殊的性格和丰富的情感。
他们以自己的软弱和卑微与世俗的蹂躏和毁灭作斗争,毫不犹豫地以坚韧品性争夺生存的权利和相对理想的生活方式。
(一)失落文人的补偿心理士子与妓女的风流韵事可以追溯到唐代的传奇小说,也可以看出文人与妓女的风流韵事是当时文人风流韵事的一种。
元代戏曲发展与社会变革的关系1. 引言元代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朝代,也是戏曲发展的关键时期之一。
在这个时期,元朝统治者推崇并大力扶持戏曲艺术,使得戏曲成为了十分繁荣的艺术形式。
本文旨在探讨元代戏曲发展与当时社会变革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
2. 元代社会背景2.1 统治者背景与观念:元代统治者是蒙古人,他们对汉族传统文化有所理解但仍保持自己特有的民族观念。
2.2 社会结构:元代社会分为蒙古贵族、汉族士人、农民等不同阶层,各自拥有不同的经济地位和文化习惯。
3. 元代戏曲类型及特点3.1 传统剧种传承:元代戏曲继承了唐宋时期的传统剧种,并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改革和创新。
3.2 武打与说唱的结合:元代戏曲注重舞台表演,将武打和说唱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
3.3 西域文化的影响:元代戏曲受到西域文化的影响,加入了更多的舞蹈和音乐元素。
4. 社会变革对戏曲发展的影响4.1 经济繁荣带来良好条件:元代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们有更多的闲暇时间和财力去欣赏戏曲。
4.2 文化融合与创新: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在元代交流融合,使得戏曲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所创新与发展。
4.3 统治者对戏曲的扶持:元朝统治者对戏曲有很高的认可,并给予了大力支持,这为戏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保障。
5. 戏曲对社会变革的影响5.1 传播思想与价值观念:戏曲作为一种大众艺术形式,通过剧情、角色等方式传播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
5.2 增强国家认同感:元代是一个多民族共存的时期,戏曲作品中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增强了人们的国家认同感。
5.3 社会调和与宣传:戏曲在表演过程中能够调和社会矛盾、宣传统治理念等,对社会稳定具有积极作用。
6. 结论元代戏曲是在当时社会变革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它与元代社会变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影响关系。
社会变革为戏曲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资源,而戏曲又通过各种方式影响了社会,推动了元代社会进步和稳定。
元代戏曲发展与社会变革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元杂剧:元杂剧又称北杂剧。
形成于宋末,繁盛于元大德年间(13世纪后半期-14世纪)。
主要代表作家有,关汉卿、王实蒲、马致远、白朴等。
主要代表作有,《窦娥冤》、《汉宫秋》、《西厢记》等。
其内容主要以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为主,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主线明确,人物鲜明。
其结构上最显著的特色是,四折一楔子和“一人主唱”。
元杂剧:元杂剧又称北杂剧、北曲、元曲。
元曲包括元杂剧和元代散曲两个部分,它在金院本的基础上孕育发展而形成的,正当南戏盛行之际,北杂剧走向成熟。
13世纪后半期是元杂剧雄踞剧坛最繁盛的时期。
四折一楔子的结构形式是其显著的特色之一,“一人主唱”是元杂剧的又一显著特点。
元杂剧唱与说白紧密相连,“曲白相生”。
元杂剧还有一些特点,如剧本注重舞台性,角色分工类型化,漠视生活外部形态真实,以类型化、象征化的手法,表现剧作的内在情绪,作家流逸的情思与本质性的真实生活相结合等等。
完全具备了戏曲的本质特征,它走完了戏曲的综合历程,是严谨、完整、统一的,又是个性鲜明的戏曲艺术。
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之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
并在唐宋以来话本、词曲、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了成熟的文学剧本。
这比之以滑稽取笑为主的参军戏或宋杂剧可说已起了质的变化。
作为一种成熟的戏剧,元杂剧在内容上不仅丰富了久已在民间传唱的故事,而且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最喜爱的文艺形式之一。
现在对元杂剧作品作统计,各家说法互异,一般认为:姓名可考的元代作家的作品500种,元代无名氏作品50种;元明之际无名氏作品187种,共737种。
产生的条件元杂剧的兴起和繁荣有多种条件和因素:前代各种戏曲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杂剧形式上的各种借鉴,众多文人参预戏剧活动促进了剧本创作的繁荣,很多著名演员的出现也有助于杂剧的兴盛。
当时戏剧演出的广泛,上自宫廷,下至平民社会,观赏戏剧演出成为一种娱乐习惯,演出的商业化带来的竞争性,也是杂剧兴盛的原因之一。
元代戏曲艺术的繁荣元代是中国戏曲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尤其是元代中期,戏曲艺术经历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
戏曲在元代不仅成为一种表演艺术,也成为了流传民间的文化形态,对当时的社会文化和艺术风气产生了深远影响。
元初戏曲艺术的发展与传承元初,当时的社会处于一个动荡不安、战乱连连的时期。
在这个胡乱开局的年代,戏曲艺术也开始经历了自己的积淀与发展,尤其是在南北两地的河南、山东、江苏、湖北、湖南、浙江、四川等省地,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戏曲剧种。
这些戏曲剧种各有其特色和特点,例如“秦腔”在唱腔上强调粗犷、豪放,注重通过音乐和说唱表达人物性格和情感;“湖北戏”则以其节奏感强,快节奏、热情奔放的唱腔受到了时代的广泛认可。
同时,元代科举制度的实行也使得民间的精英有机会通过考取功名来参与到文化创作之中,这些人为戏曲艺术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支持。
元中戏曲艺术的发展与繁荣元中时期,戏曲艺术经历了又一次的高峰期,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戏曲著作,如《长生殿》、《西厢记》、《荆钗记》等。
这些著作在文学和艺术上都有很高的水准,不仅丰富了戏曲剧目,还推动了戏曲文学的繁荣。
在元中时期,戏曲传统发扬光大,剧目种类繁多,士民参与积极,社会上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气象。
元末戏曲艺术的兴衰兼备元末,元朝逐渐走向灭亡,这也使得戏曲艺术逐渐走向衰落。
在元末的戏曲作品中,大多数都描写社会的悲剧、人民的苦难,反映出民心的哀愁和不满。
如《梧桐雨》这样的戏曲就有很强的反映时代现实的色彩。
在元末戏曲的表演和音乐上,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如曲艺表演中出现的相声、弹词、评书、双簧等形式,使得戏曲的表演形式更加多样化。
但在元末这个时期,戏曲艺术的创新却受到了制约,其主要原因在于元朝文化机制的僵化、文化创新的禁锢和社会动荡,这些因素导致了戏曲艺术的发展和繁荣被逐渐扼杀。
戏曲艺术在元代的地位与影响元代是中国戏曲艺术的黄金时期,戏曲在古代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
略论元杂剧繁荣的原因【摘要】元杂剧为什么会在元代兴起并得到空前发展,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通过查找大量资料和思考,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这个问题。
一是从元杂剧自身的发展历史来看;二是元代的政治和社会现状方面;三是元代都市经济的发展为其提供了条件;四是元代思想领域活跃,信仰多元化,为元杂剧发展创造了思想条件;五是元代儒生不幸的遭遇激发了他们的创作情绪。
【关键词】元杂剧繁荣原因元代文学,在一个立国不过百余年就毁灭了的王朝里,却做出了和唐诗、宋词并驾齐驱的贡献,也正是如此,我们通常把元杂剧作为有元一代文学的标志。
然而,元杂剧的兴起和繁荣绝非偶然。
它是元代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它自身的发展历史等多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
下面我们就从五个方面来探讨一下元杂剧繁荣的原因。
首先从杂剧自身发展的历史来看。
中国戏曲起源于原始歌舞中的巫术音乐。
屈原所作的《九歌》是用来祭祀神灵的,在演出时“巫”和“觋”分别扮演女性神和男性神,场景已经类似于戏曲舞台上的男女演员同台演出了;到汉代的时候,民间出现了有表演成分的“角抵戏”;南北朝时期,民间出现了歌舞音乐与表演相结合的“歌舞戏”;唐代又出现了以滑稽表演为特点的“参军戏”。
我国戏曲艺术至宋代已经发育成熟,在这个时期,民间歌舞、说唱音乐、故事情节表演、滑稽表演在发展的过程中有了互相融合的趋势,于是便出现了“宋杂剧”。
“杂剧”一词最早见于唐代,当时的意思和汉代的“百戏”差不多,是泛指歌舞、武术、傀儡戏、角抵戏、杂技等各类艺术的。
杂剧最初的含义是“杂耍”。
到宋代的时候,随着各类杂耍逐渐专门化,杂剧才成为一种有动作、有歌唱、有化妆、有故事情节的舞台艺术的专称。
北宋以后,杂剧随着南宋朝廷迁移到南方,与江南的地方戏曲和民间音乐相结合,产生了“南戏”;留在北方本土的被金国继承下来,金继承的宋杂剧也叫“院本”。
金院本和宋杂剧其实没有什么本质的差别,只是叫法不同。
元杂剧就是在金院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汲取了唱赚、鼓子词、诸宫调等民间音乐的艺术成就而形成一种新型的戏曲形式。
元代公案戏繁盛的原因考察杂剧是元代在歌舞戏和诸宫调等讲唱文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戏曲表演艺术。
元代以前,虽然出现了“杂剧”的名称,但她们表演的并不是真正的戏曲。
到了元代,杂剧才在汲取了大曲、破曲等舞曲和讲唱诸宫调营养的基础上,发展成纯粹的代言体,并且是有科范动作、有宾白、有歌曲、有角色化妆的真正舞台戏曲。
元杂剧从题材上分为公案戏、历史戏、爱情戏、社会戏、神话戏。
下面重点来谈谈其中的公案戏。
所谓公案戏,就是以描写政府行政司法长官,依据法律审理民间刑讼案件为内容的杂剧。
那么,元代公案戏繁盛的原因是什么呢?首先,从外部原因来说:要想了解元代公案戏繁盛的原因,首先要了解公案戏产生的社会背景。
1260年,元朝建立;到1330年,元杂剧走过了历史上的繁荣期。
元朝统治前期,当时的社会环境对元杂剧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建立元朝的蒙古族人当时还处在奴隶社会的后期,而草原民族本身就极具彪悍和粗野的气质。
他们入主中原后,自身的草原文化、奴隶制度与汉民族的封建文化产生巨大矛盾,对后者造成极大的破坏。
一方面,大量的文人和知识分子被杀戮或者沦为奴隶,同时科举制度被废除,文人赖以进身的道路被堵死,朝廷内入阁为相的,基本上都是蒙古人;另一方面,元代贵族还实行极其严格的民族歧视政策,残酷的剥削、压迫汉人和南人,成为蒙古人的奴隶,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也被夺去。
在这样一个社会环境下,汉族人民“人在元朝,心在汉”。
对当时腐朽的政治深恶痛绝。
在元人的压迫下,连最基本的民族平等都没有,吏治之坏难以避免。
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更加的渴望司法的公正,公案戏也顺应潮流而产生。
公案戏更是塑造了一大批的清官形象,比如包公、窦天章、张鼎等。
公案戏中有《窦娥冤》、《灰阑记》、《陈州粜米》等著名篇章。
作者通过描写好人受冤,但是最终受到清官的公正断案和解救,而得到公正的审判的故事,塑造了清官公正、廉洁、高大的形象。
以此来表明对清明政治的渴望。
这是早期公案戏产生的原因之一。
元杂剧的发展线索第一节中国古代戏曲的形成中国戏曲是融文学、美术、音乐、歌曲、杂技、表演等多种形式于一体的综合艺术。
与传统的“乐”文化复合性特征有着天然联系。
上古原始歌舞:“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吕氏春秋)春秋战国:俳优。
楚庄王“优孟衣冠”汉代:百戏(歌舞、杂技、武术),角抵戏。
隋代:九部乐。
中原乐舞和边民乐舞的交流。
唐代: 歌舞渐趋戏剧化。
《霓裳羽衣舞》等大型歌舞;《代面》等小型歌舞。
“参军戏”(参军、苍鹘两角色)表演故事进一步戏剧化。
唐代传奇为戏曲剧本提供了故事素材;唐代诗歌、宋代长短句为戏曲唱词提供了借鉴。
宋代:杂剧。
演员已发展到五人,有完整故事情节。
金代:院本。
体制同宋杂剧,是向元杂剧的过渡形式。
宋金说唱艺术“诸宫调”,提供了解决故事内容与联套曲牌的音乐形式结合问题的借鉴。
古典戏曲产生并成熟于宋元时期。
元代杂剧是中国古代音乐舞蹈艺术发展至宋元时期,与叙事文学相汇合,在宋杂剧和金院本的基础上,吸收说唱艺术中“诸宫调”的形式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文艺形式。
它综合了多种艺术因素的特性,并将其融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形式和风格特色;特别是诗歌与音乐舞蹈的结合,确立了元杂剧作为诗剧的基本风貌。
明清:传奇.以南方音乐为主.明代汤显祖的《临川四梦》清代的南洪北孔:洪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中国五大戏曲:京剧,越剧,黄梅戏,豫剧,评剧元杂剧的兴盛一、元杂剧1、元杂剧的形成是我国历史上各种表演艺术和文学样式发展的结果。
宋杂剧和金院本是戏剧的雏形。
在二者的基础上,融合宋金时期在民间流行的说唱结合的诸宫调,便产生了元杂剧。
2、元杂剧定义是金末元初在北方产生的、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
以北曲演唱,体制完备,角色齐全。
并在唐宋以来话本、词曲、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了成熟的文学剧本。
名作如《窦娥冤》《西厢记》等。
3、戏曲“代言体”李白的《长干行》是典型的“代言体”。
第一章北曲杂剧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北曲杂剧的来源与形成金、元北曲杂剧是在13世纪前半叶,即蒙古灭金(1234)前后,以宋杂剧和金院本为基础,融合宋、金以来的音乐、说唱、舞蹈等艺术样式而形成的戏曲艺术,并在唐、宋以来词曲和讲唱文学的基础上,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相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北曲杂剧先在中国北方流行,到13世纪80年代,即元灭南宋(1279)以后,又逐渐流行到南方。
由于北曲杂剧是以中国北方流行的曲调演唱的,因此也简称北剧,同以南方流行的曲调演唱的南戏相对称;而北剧作品,则通称为杂剧。
说起元代的文学艺术,古往今来的人们无不公认,杂剧的艺术成就最高。
在元代就已出现把“大元乐府”与唐诗、宋词“共称”的说法(元罗宗信《中原音韵序》,周德清《中原音韵》卷首),当时的著名文人虞集(1272-1348)更把“国朝之今乐府”称为“一代之绝艺”(孔齐《至正直记》卷3)。
他们所说的“乐府”虽然兼指散曲和杂剧,但却是以杂剧为主的。
明清以后,人们更一直津津乐道“唐诗”、“宋词”、“元曲”,所谓“元曲”也是侧重于杂剧。
可以说,元代是中国戏曲艺术的黄金时代,杂剧作为元代文学艺术的翘楚,堪称中国古典戏曲艺术的一朵奇葩,在中国古代文坛艺苑上吐蕊怒放,馨香四溢。
从文艺传统来看,北曲杂剧是在前代戏曲艺术和说唱艺术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陶宗仪(元末明初人)《辍耕录》卷25大致勾勒了元杂剧的渊源,说:“唐有传奇。
宋有戏曲、唱诨、词说。
金有院本、杂剧、诸宫调。
院本、杂剧,其实一也。
国朝院本、杂剧,始厘而二之。
”“杂剧”一词始见于唐李德裕《论故循州司马杜元颍追赠状》(《全唐文》卷703)。
该文叙文宗太和三年(829)南诏攻占成都时,掠去“音乐伎巧”四人,其中有“杂剧丈夫两人”。
这一“杂剧”所指的表演内容与艺术形式不详,近人任半塘《唐戏弄》认为是“男女合演之真正歌舞戏”,可备一说。
至宋、辽、金时期,杂剧一词有两种含义:一是广义的,总称各种表演伎艺;二是狭义的,特称杂戏中的一门,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戏曲雏形,可以明确认为是早期的戏曲艺术样式。
简述元杂剧的发展历程摘要:一、元杂剧的起源与发展背景二、元杂剧的黄金时期及其代表作品三、元杂剧的流派与艺术特点四、元杂剧的衰落与传承正文:在我国戏剧史上,元杂剧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时期。
它起源于金朝末年,繁荣于元代,对我国戏剧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元杂剧的起源与发展背景元杂剧起源于金朝末年,那时的戏曲表演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多种地方戏曲相互交融,为元杂剧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蒙古统治者对文化艺术的宽容和支持,使得元杂剧得以迅速发展。
元杂剧融合了诗词、歌唱、表演、说唱等多种艺术形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表演体系。
二、元杂剧的黄金时期及其代表作品元杂剧的黄金时期为元朝中期,那时的杂剧创作空前繁荣,出现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代表作品。
如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墙头马上》等,这些作品以其深刻的社会内容、生动的人物形象和优美的艺术表现,成为我国戏剧宝库中的瑰宝。
三、元杂剧的流派与艺术特点元杂剧主要有两大流派,一是以大都(今北京)为中心的北方流派,二是以临安(今杭州)为中心的南方流派。
北方流派以豪放、雄浑著称,南方流派则以婉约、细腻见长。
元杂剧的艺术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剧本结构严谨,情节紧凑,一气呵成。
2.角色分工明确,行当齐全,表演技艺高超。
3.唱腔丰富多样,曲调优美,具有很高的音乐价值。
4.剧本语言生动,寓意深刻,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四、元杂剧的衰落与传承元末明初,随着政治稳定和文化复苏,南戏逐渐崛起,元杂剧逐渐衰落。
然而,元杂剧的艺术成就并未消失,许多后世戏剧作品仍受到元杂剧的熏陶。
如明代的昆曲、京剧等,都继承了元杂剧的表演技艺和艺术风格。
总之,元杂剧是我国戏剧史上一个璀璨的时代,它为后世戏剧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我们今天研究和传承传统文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从13世纪初到14世纪中叶,杂剧经历过一个自兴盛而渐趋衰微的过程。
这一过程大致以元仁宗延祐元年(1314)为界,其前是杂剧的兴盛时期,其后是杂剧的衰变时期。
所谓“兴盛”,指的是出现了一大批作家,一大批作品,而且戏剧活动极其普遍而频繁。
这是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文艺现象,大抵从元世祖忽必烈建元(1272年)之元成宗延佑末年(1320年)约五十年。
元杂剧的兴盛,就其社会原因而言,是经济、政治、作家构成、演员技艺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元代城镇经济的相对繁荣,为元杂剧的兴盛提供了物质条件和群众基础。
明人李开先在《西野春游词序》:“元不戍边,赋税轻而衣食足……,传奇戏文,于是乎侈而可准矣。
”认为经济繁荣促使杂剧兴盛。
元代前期,大都(今北京)、真定(今河北正定)、汴梁(今河南开封)、平阳(今山西临汾)、东平(今属山东)等城镇,虽然在战争中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但是经济恢复较快。
在这些城填中,传统的诗词歌赋已无法满足人们的文化生活要求,茶馆清唱和“执红牙板”式的歌吟也不能完全适应人们的娱乐需要,于是戏剧这种最富于群众观赏性的文艺形式,便适应城填环境和商贾市民的生活方式与审美要求,迅速地形成和发展起来了。
随着城填经济的繁荣,商业性的游乐场所——“构肆”、“勾栏”、“乐棚”等,也日益增多,遍布京城和各地城镇,成为杂剧演出和观赏的固定营业场所,观者往往“挥金与之”(夏庭芝《青楼集志》)。
当时北方乡村的经济也迅速地得到恢复和发展,各地农村在节日、庙会常常不定期地开展戏曲活动。
乡村的戏剧演出也出现了固定的场所──戏台,或叫舞厅、舞亭、舞楼、戏楼。
现在晋南地区仍保留着不少金元时期的戏台,大都依庙而设,已初步鉴定的就有襄汾、临汾、洪洞、新绛、翼城、万荣等地的元代戏台8处。
这些遍布各地的戏台成为元代乡村杂剧演出繁盛的形象证明。
在这种乡村戏台上演出的多为专业戏班。
如河南万荣县风伯雨师庙戏台石柱顶部,刻有“尧都大行散乐人张德好在此作场,大德五年三月清明,施钱”字样。
山西洪洞县明应王庙内现存元代演剧壁画,帐额上端题有:“尧都见爱,大行散乐忠都秀在此作场,泰定元年四月□日”。
所谓“散乐人”或“散乐”,当是相对于教坊中人而言,指流动演出的民间戏班,他们成为杂剧演出的主体。
(二)元代政治对杂剧的兴盛也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这种作用是双重的:
一方面,元代社会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特别在元代初年比较尖锐,连绵的战乱、政治的腐败和社会的黑暗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
这不仅造成了人民生活的痛苦,也激发了人民的愤怒和反抗情绪。
而杂剧正是战斗性和群众性较强的文艺形式,最足以表现人民的愤怒情绪和美好愿望,所以得到迅速的发展。
另一方面,元杂剧之所以兴盛,也是由于元代初年恰恰是封建统治比较薄弱的时期:(1)蒙古统治者注意力长期集中于军事上与政治上的防范,而在经济、文化艺术、道德思想上却是相对放松的。
(2)少数民族统治使长期禁锢人们头脑的儒家思想受到了动摇,这对人们的思想是一次很大的解放。
(3)由于语言文化和习俗的隔阂,蒙古统治者对中原文化还不甚了解,欲干涉而不能,使他们不自觉的对杂剧表演内容采取了放任的态度。
总之,元代初年蒙古统治者对杂剧艺术的流布,客观上是比较放任的,主管上是较为疏忽的。
这对元杂剧的发展事实提供了一个比较自由的特殊的社会氛围。
元代初年社会矛盾尖锐和政治统治的宽松,从不同侧面共同促成了杂剧的兴盛。
(三)元前期文人社会地位相对降低,大批文人投身于杂剧创作,这对杂剧的形成和兴盛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李开先在《张小山小令序》中指出大批元曲家的“不平之鸣”乃是形成“元曲所由盛”的社会原因。
相对而言,元前期文人的社会地位比起其前的宋金时期和其后的明代,无疑较为低下。
首先,在金元之际的战乱中,成千上万的文人沦为难以自存的奴隶。
其次,蒙古灭金以后,停止科举考试将近80年,文人入仕的机会大大减少,他们有的困于吏役,有的归隐田园,有的游谒贵族,有的流落民间,社会地位普遍下降。
再次,元朝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公开将不同的民族划分为四等,从中央到各级地方官署的实权都掌握在蒙古人、色目人手中,汉人、南人难得参预,一般只能充任副职,这就不利于汉族文人的仕进。
同时,汉人、南人的入仕途径又受到严格的限制,很少能做到高官。
复次,元朝统治者重实用,轻文学,如忽必烈即位诏书就称:“务施实德,不尚虚文”(《元史》卷4《世祖本纪》),因此文人即使入仕,也多不受重用。
这几个方面的因素综合,在总体上造成了元前期文人社会地位的普遍低下,当时社会上甚至流传着“七匠八倡九儒十丐”的夸张说法(谢枋得《叠山集》卷2《送方伯载归三山序》),现存的元杂剧中也多次引用“儒人到底不如人”的俗谚。
在这种情况下,元前期有一大批文人自觉地投身于杂剧创作,大大壮大了杂剧创作的队伍,提高了杂剧创作的质量。
钟嗣成《录鬼簿序》说元杂剧作家大多都“门第卑微,职位不振”说明了元杂剧作家构成的特点。
而且,文人作家对杂剧的爱好也造成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同时,社会地位的相对降低,也促使元前期文人杂剧作家更广泛地接触和了解社会生活,更深切地感受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愿望,表现出与封建正统文人不尽相同的思想倾向和创作道路,“心机灵变,世法通疏”,这也大大提高了杂剧作品思想艺术成就。
社会的审美需要和文人的杂剧创作,对北曲杂剧在元前期的兴盛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四)大批著名演员的出现也是促使元杂剧兴盛的重要原因。
元代杂剧演员数量极多,知名杂剧演员大多隶属于教坊,《马可波罗游记》称大都的教坊演员就有两万多人。
夏庭芝《青楼集》记载了很多著名的杂剧演员,他们往往各务当行,各有专长,有的以“温柔旦”著称,有的以“风流旦”得名,还有的“旦末双全”。
有的擅长“闺怨杂剧”,有的擅长“驾头杂剧”,有的“长于绿林杂剧”,有的甚至能演杂剧“杂剧三百段”。
在这些著名的杂剧演员中,有不少人具有相当高的文化素养。
如《录鬼簿》记载艺人赵文敬、红字李二、花李郎等,都能创作杂剧剧本。
《青楼集》记载张玉莲“诗作咸精,六艺尽解”。
艺人的文化素养大大提高了他们的表演能力,对丰富提高杂剧艺术起了重要作用。
许多演员与杂剧作家有密切的来往,如珠帘秀与关汉卿,天然秀与白朴等,这使她们能更深刻的理解作家的创作心情与意图,有利于提高杂剧表演的艺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