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杂剧繁荣原因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3
【DOC】元代文学审美特征及杂剧体制讲解第一篇:【DOC】元代文学审美特征及杂剧体制讲解元代文学审美特征及杂剧体制石艺编撰问题的提出:“唐诗、宋词、元曲、明清之小说……此可谓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作为“一代之文学”,曲至今仍被视为通俗文学、大众文学,它为何能在元朝发展成为与唐诗宋词比肩的文学样式而没有出现得更早一些?一、元代历史背景及文学审美特征(一)国家1、开放性表现:疆域辽阔、民族众多、交流频繁、尚新、包容性强、突破汉族传统2、民族性表现:尚利、质朴天然如:元世祖诏书:“汝家不与它汉人比弓矢不汝禁也,任汝执之。
”(对文学通俗化的影响巨大)《马可•波罗行记》记载当时大都盛况:商人众多,商业工艺之民,大多制造丝、武器和鞍鞯,以及各种商品。
外界巨价异物及百物之输入此城者,世界诸城无能与比。
营业之妓女,娟好者达两万人,每日商旅及外侨往来者,难以数计,故均应接不暇。
至所有珍宝之数,非世界上任何城市可比。
3、阶段性早期剧烈冲击传统儒家思想,后期多元文化、思想并存(落后文化占领先进文化,也是正统文学萎缩的原因之一。
)(二)人的因素1、普通人生活的压迫元朝民族等级表等级名称民族第一等蒙古人蒙古族第二等色目人原西夏人和畏兀儿人等第三等汉人原金统治区的汉族和契丹、女真等族第四等南人原南宋统治区的汉族和其他民族2、市民阶层兴起市民的消费需要成为社会文化需求的主流3、统治者对文化的力量不够重视、思想统治较为松懈4、文人思想①对宋朝统治的幻灭②对科举的失望“滑稽之雄以儒为戏者曰:我大元制典人有十等一官二吏,……七匠八娼九儒十丐,嗟夫卑哉,介乎娼之下,丐之上者,今之儒也。
”——谢枋得《送方伯载归三山序》由此,元朝形成了历史个性突出的审美风潮:崇尚自然、显畅,礼教束缚少。
以上因素都直接或间接地促成了通俗文学在元朝的兴盛。
二、元曲概念1、“曲”概念元曲包括戏曲(也称剧曲)和散曲,其中戏曲(也称剧曲)又分为杂剧和南戏。
元杂剧:元杂剧又称北杂剧。
形成于宋末,繁盛于元大德年间(13世纪后半期-14世纪)。
主要代表作家有,关汉卿、王实蒲、马致远、白朴等。
主要代表作有,《窦娥冤》、《汉宫秋》、《西厢记》等。
其内容主要以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为主,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主线明确,人物鲜明。
其结构上最显著的特色是,四折一楔子和“一人主唱”。
元杂剧:元杂剧又称北杂剧、北曲、元曲。
元曲包括元杂剧和元代散曲两个部分,它在金院本的基础上孕育发展而形成的,正当南戏盛行之际,北杂剧走向成熟。
13世纪后半期是元杂剧雄踞剧坛最繁盛的时期。
四折一楔子的结构形式是其显著的特色之一,“一人主唱”是元杂剧的又一显著特点。
元杂剧唱与说白紧密相连,“曲白相生”。
元杂剧还有一些特点,如剧本注重舞台性,角色分工类型化,漠视生活外部形态真实,以类型化、象征化的手法,表现剧作的内在情绪,作家流逸的情思与本质性的真实生活相结合等等。
完全具备了戏曲的本质特征,它走完了戏曲的综合历程,是严谨、完整、统一的,又是个性鲜明的戏曲艺术。
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之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
并在唐宋以来话本、词曲、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了成熟的文学剧本。
这比之以滑稽取笑为主的参军戏或宋杂剧可说已起了质的变化。
作为一种成熟的戏剧,元杂剧在内容上不仅丰富了久已在民间传唱的故事,而且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最喜爱的文艺形式之一。
现在对元杂剧作品作统计,各家说法互异,一般认为:姓名可考的元代作家的作品500种,元代无名氏作品50种;元明之际无名氏作品187种,共737种。
产生的条件元杂剧的兴起和繁荣有多种条件和因素:前代各种戏曲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杂剧形式上的各种借鉴,众多文人参预戏剧活动促进了剧本创作的繁荣,很多著名演员的出现也有助于杂剧的兴盛。
当时戏剧演出的广泛,上自宫廷,下至平民社会,观赏戏剧演出成为一种娱乐习惯,演出的商业化带来的竞争性,也是杂剧兴盛的原因之一。
元朝的戏曲与艺术表演元杂剧的发展与影响元朝(1279年-1368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也是中国戏曲与艺术表演的一个发展高峰期。
元杂剧作为元代主要的戏曲剧种之一,在元朝文化的激荡下不断发展壮大,并对后世的艺术表演产生持久的影响。
一、元杂剧的创立与发展元杂剧是元朝时期发展起来的一种戏曲剧种,它融合了元代民间曲艺和北方以及西亚、中亚等地区的艺术元素。
元代统治者大力推崇西亚和中亚的文化,导致元杂剧中加入了大量地方曲艺和民间故事情节。
元杂剧以其表演形式独特、喜剧性强以及音乐与舞蹈元素的丰富而备受观众的喜爱。
元杂剧中的表演形式主要包括歌唱、舞蹈、说白和器乐等多个元素的结合。
演员们靠着唱腔、舞蹈和动作来表达角色的情感,将戏剧的故事情节生动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这种表演形式的独特性使元杂剧成为元朝时期最玩味儿以及最具艺术魅力的戏曲剧种之一。
二、元杂剧对后世的影响元朝的戏曲与艺术表演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元杂剧则对戏曲艺术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首先,元杂剧的表演形式和艺术元素对后世的戏曲剧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唐代的曲艺演出方式逐渐被元杂剧所取代,元杂剧的唱腔、舞蹈、说白等元素也成为后世戏曲剧种的重要组成部分。
元杂剧中的角色类型与表演技巧对于后世戏曲剧种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其次,元杂剧的流行还带动了当时社会的文化繁荣。
在元朝时期,元杂剧成为当时的主要娱乐方式之一。
大量演出和观众的参与使元杂剧得以广泛流传并迅速发展。
这不仅促进了元朝社会的文化一体化,也为后世的戏曲剧种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源泉。
最后,元杂剧的艺术表达方式对后世的艺术家们产生了强烈的影响。
元朝时期的戏曲和艺术表演注重形式的变化和个性化的表达方式,这让后世的艺术家从中受益。
元杂剧的表演特点激发了他们对创新的热情,使得后世的戏曲剧种更加多样化和丰富多彩。
总结起来,元朝的戏曲与艺术表演在元杂剧的发展与影响下达到了一个高峰。
元杂剧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艺术元素,对后世的戏曲剧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元代文学审美特征及杂剧体制石艺编撰问题的提出:“唐诗、宋词、元曲、明清之小说……此可谓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作为“一代之文学”,曲至今仍被视为通俗文学、大众文学,它为何能在元朝发展成为与唐诗宋词比肩的文学样式而没有出现得更早一些?一、元代历史背景及文学审美特征(一)国家1、开放性表现:疆域辽阔、民族众多、交流频繁、尚新、包容性强、突破汉族传统2、民族性表现:尚利、质朴天然如:元世祖诏书:“汝家不与它汉人比弓矢不汝禁也,任汝执之。
”(对文学通俗化的影响巨大)《马可•波罗行记》记载当时大都盛况:商人众多,商业工艺之民,大多制造丝、武器和鞍鞯,以及各种商品。
外界巨价异物及百物之输入此城者,世界诸城无能与比。
营业之妓女,娟好者达两万人,每日商旅及外侨往来者,难以数计,故均应接不暇。
至所有珍宝之数,非世界上任何城市可比。
3、阶段性早期剧烈冲击传统儒家思想,后期多元文化、思想并存(落后文化占领先进文化,也是正统文学萎缩的原因之一。
)(二)人的因素1、普通人生活的压迫元朝民族等级表等级名称民族第一等蒙古人蒙古族第二等色目人原西夏人和畏兀儿人等第三等汉人原金统治区的汉族和契丹、女真等族第四等南人原南宋统治区的汉族和其他民族2、市民阶层兴起市民的消费需要成为社会文化需求的主流3、统治者对文化的力量不够重视、思想统治较为松懈4、文人思想①对宋朝统治的幻灭②对科举的失望“滑稽之雄以儒为戏者曰:我大元制典人有十等一官二吏,……七匠八娼九儒十丐,嗟夫卑哉,介乎娼之下,丐之上者,今之儒也。
”——谢枋得《送方伯载归三山序》由此,元朝形成了历史个性突出的审美风潮:崇尚自然、显畅,礼教束缚少。
以上因素都直接或间接地促成了通俗文学在元朝的兴盛。
二、元曲概念1、“曲”概念元曲包括戏曲(也称剧曲)和散曲,其中戏曲(也称剧曲)又分为杂剧和南戏。
另外,要注意的是,曲概念十分复杂,它不仅包括了文学因素,还包含着其他众多艺术因素(如音乐、舞蹈、构图等)。
元朝的戏剧艺术舞台艺术的繁荣与创新元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也是中国戏剧艺术的一个辉煌时期。
在元朝期间,戏剧艺术得到极大的繁荣与创新,不仅丰富了舞台剧目,还带来了许多新的表演形式和创作风格。
本文将从戏剧题材、表演形式和艺术创新方面分析元朝戏剧艺术的繁荣与创新。
一、戏剧题材的繁荣元朝时期,戏剧题材的选择非常广泛,几乎包含了所有的戏剧类型。
其中,元杂剧在当时非常受欢迎。
元杂剧以其多样化的题材和故事情节,吸引了大量观众。
除了传统的历史传奇、传统戏剧、民间传说等题材,元杂剧还融入了一些外国文化元素,使得戏剧更加多样化和富有视觉冲击力。
二、表演形式的创新元朝戏剧艺术的繁荣和创新体现在其表演形式的改变上。
在元朝,戏剧表演逐渐从传统的说唱和舞蹈演变为更富有戏剧性的表演方式。
这种新的表演形式主要是由于元朝政权对艺术的大力支持以及蒙古族统治者对传统文化的包容态度。
元朝的舞台上出现了更多的舞蹈、音乐和动作表演,使得戏剧更加生动、具有鲜明的表演特点。
三、艺术创新的推进元朝的戏剧艺术创新不仅仅表现在戏剧题材和表演形式上,更从艺术创新的角度推动了戏剧的繁荣。
元朝的戏剧艺术家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创造力,不断将新的元素融入到戏剧之中。
例如,元朝戏剧中大量使用了歌曲、音乐和舞蹈,使得戏剧更具艺术性和观赏性。
此外,元朝的戏剧艺术家还创作了许多戏剧人物,他们的形象丰满生动,给观众带来了更多的视觉和听觉享受。
总结一下,元朝的戏剧艺术在舞台艺术的繁荣与创新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戏剧题材的繁荣使得观众可以欣赏到各种不同类型的戏剧作品。
表演形式的创新使得戏剧更加生动和富有戏剧性。
艺术创新的推进使得戏剧更具艺术性和观赏性。
元朝的戏剧艺术对后世的戏剧创作和表演形式有着深远的影响,对中国戏剧艺术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元代公案戏繁盛的原因考察杂剧是元代在歌舞戏和诸宫调等讲唱文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戏曲表演艺术。
元代以前,虽然出现了“杂剧”的名称,但她们表演的并不是真正的戏曲。
到了元代,杂剧才在汲取了大曲、破曲等舞曲和讲唱诸宫调营养的基础上,发展成纯粹的代言体,并且是有科范动作、有宾白、有歌曲、有角色化妆的真正舞台戏曲。
元杂剧从题材上分为公案戏、历史戏、爱情戏、社会戏、神话戏。
下面重点来谈谈其中的公案戏。
所谓公案戏,就是以描写政府行政司法长官,依据法律审理民间刑讼案件为内容的杂剧。
那么,元代公案戏繁盛的原因是什么呢?首先,从外部原因来说:要想了解元代公案戏繁盛的原因,首先要了解公案戏产生的社会背景。
1260年,元朝建立;到1330年,元杂剧走过了历史上的繁荣期。
元朝统治前期,当时的社会环境对元杂剧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建立元朝的蒙古族人当时还处在奴隶社会的后期,而草原民族本身就极具彪悍和粗野的气质。
他们入主中原后,自身的草原文化、奴隶制度与汉民族的封建文化产生巨大矛盾,对后者造成极大的破坏。
一方面,大量的文人和知识分子被杀戮或者沦为奴隶,同时科举制度被废除,文人赖以进身的道路被堵死,朝廷内入阁为相的,基本上都是蒙古人;另一方面,元代贵族还实行极其严格的民族歧视政策,残酷的剥削、压迫汉人和南人,成为蒙古人的奴隶,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也被夺去。
在这样一个社会环境下,汉族人民“人在元朝,心在汉”。
对当时腐朽的政治深恶痛绝。
在元人的压迫下,连最基本的民族平等都没有,吏治之坏难以避免。
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更加的渴望司法的公正,公案戏也顺应潮流而产生。
公案戏更是塑造了一大批的清官形象,比如包公、窦天章、张鼎等。
公案戏中有《窦娥冤》、《灰阑记》、《陈州粜米》等著名篇章。
作者通过描写好人受冤,但是最终受到清官的公正断案和解救,而得到公正的审判的故事,塑造了清官公正、廉洁、高大的形象。
以此来表明对清明政治的渴望。
这是早期公案戏产生的原因之一。
人才茂盛——元代大都杂剧繁荣的必备条件傅秋爽【摘要】The rise of cultural talent is the premise and necessary conditionof the development and pros- perity of culture. As the national centre of the Zaju drama in Yuan Dynasty, the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of Dadu's zaju can not be separated by a large number of play writer's growth, aggregation, in which Guan Han - qing is the leader of them. And it is also inseparable with a large number of performer artistic accumulation,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in which Zhu Lian - xiu is the representative. The city provides richly nature condition and atmosphere with most of these literary and artistic talents. They temper each other, discuss techniques, inspired ideas, and promote each other, work together to create the most prosperous era of art dramas, also makes Beijing has become one unified state truly multi -ethnic cultural center.%文化人才的兴盛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前提和必备条件。
元杂剧元杂剧又称北杂剧、北曲、元曲。
元曲包括元杂剧和元代散曲两个部分,它在金院本的基础上孕育发展而形成的,正当南戏盛行之际,北杂剧走向成熟。
四折一楔子的结构形式是其显著的特色之一“一人主唱”是元杂剧的又一显著特点。
元杂剧唱与说白紧密相连,“曲白相生”。
元杂剧还有一些特点,如剧本注重舞台性,角色分工类型化,漠视生活外部形态真实,以类型化、象征化的手法,表现剧作的内在情绪,作家流逸的情思与本质性的真实生活相结合等等。
完全具备了戏曲的本质特征,它走完了戏曲的综合历程,是严谨、完整、统一的,又是个性鲜明的戏曲艺术。
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之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
并在唐宋以来话本、词曲、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了成熟的文学剧本。
这比之以滑稽取笑为主的参军戏或宋杂剧可说已起了质的变化。
作为一种成熟的戏剧,元杂剧在内容上不仅丰富了久已在民间传唱的故事,而且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最喜爱的文艺形式之一。
元杂剧的“唱”、“云”、“科”是它的艺术表演手段。
三者之中的“科”,主要是做工,包括表情、舞蹈和武功。
【发展与演变】元杂剧的形成是我国历史上各种表演艺术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是时代的产物。
金灭北宋、元灭金的过程,同时是北方人民反抗女真贵族、蒙古贵族的过程。
人民反抗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的艰苦斗争,要求有战斗性和群众性较强的文艺形式加以表现;而构成戏曲艺术的各种因素到这时已经过长期的酝酿而融为一体。
这样,元杂剧就在金院本和说唱诸宫调的基础上,由于现实的要求、群众的爱好,大大扩大了题材和内容,展开了我国戏曲史上辉煌灿烂的一页。
在元社会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文人也发生分化。
特别是元初,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又没有恢复科举制度,中下层文人的仕进道路大大缩小了,生活跟着下降。
除了少数依附元朝统治者的官僚外,大多数文人和广大人民同样受到残酷的迫害,因此,他们和人民的关系比较密切。
元杂剧:又称北杂剧,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的戏剧形式,由“四折一楔子”构成。
折是音乐单位,一折里只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四折就是四大套曲子,可选用四种不同的宫调。
楔子的篇幅较短,一般放在第一折前交待剧情,起序幕作用;也可放在折与折之间,起过渡承接作用。
在表演上由一人主唱,其他角色都不唱,只用宾白。
散曲:是配合当时北方流行的音乐曲调撰写的合乐歌词,是一种起源于民间新声的音乐文学,是当时一种雅俗共赏的新体诗。
在元代,散曲一般称为乐府或词,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基本形式。
套数,又称“套曲”、“散套”、“大令” 。
特征:由同一宫调的若干首曲牌联缀而生,各曲同押一部韵,通常在结尾部分还有〔尾声〕。
宾白(两人相说为宾,一人自说为白)角色:末、旦、净、杂四大类,分旦本和末本。
钟嗣成《录鬼簿》是最早对元杂剧进行了时间分期的著作王实甫在唐〃元稹《莺莺传》与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的基础上创作出《西厢记》。
四声猿:是明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徐谓所做,包括《翠乡梦》、《雌木兰》、《狂鼓吏》、《女状元》等四剧。
徐渭以《四声猿》命名自己的剧本,一方面以猿声写自己内心的悲愤、不遇的感慨;一方面借猿声写自己心中的奇气,借剧本作中夜长啸。
《四声猿》代表了明代杂剧创作的最高成就。
南戏:是中国最早成熟的戏曲形式,因它主要用南曲演唱,为区别元代兴起的北方杂剧,后人称之为‘南曲戏文’,简称南戏。
《临川四梦》(玉茗堂四梦):是指明代著名文家家、传奇家汤显祖所作的《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四种传奇的总称。
因汤显祖为江西临川人,故称临川四梦;又因汤显祖书斋名玉茗堂,故称玉茗堂四梦简述宋元南戏与北杂剧的差异⑴内容上,南戏叙事性强,抒情性弱,抒发的多是下层民众共有之情,作者个人主体意识不强烈;北剧故事情节较简单,抒情性强,人物形象单薄,作家主体意识比较强⑵语言上,南戏俚俗无文采,北剧文学性较高;⑶音乐曲律上,南戏没有严格的曲律,用韵混乱;北剧重视曲律,在宫调、用韵上有严格规范。
元代南北戏剧圈概况元代,我国戏剧艺术走向成熟。
戏剧包括杂剧和南戏,其剧本创作的成就,代表了当时文学的最高水平。
一、元杂剧概况(一)元杂剧的兴起元代以来为戏曲的成熟期,元杂剧则是在前代戏曲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它是我国最早在全国范围内流行并产生了众多作家和大量文学剧本的戏剧样式。
当时也有人称它为“传奇”,或者把它和散曲一起称为“北曲”。
后世为了区别于自唐就已出现的泛称各类说唱表演艺术为“杂剧”概念,也是为了区别于宋、金杂剧的体制,通常就称它为元杂剧、元曲或北杂剧。
它的一些表演程式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我国民族戏曲若干表演特点,起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元杂剧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可以归结为三点。
第一,元代南北统一,经济繁荣,生产发展,商业贸易南北畅通,通都大邑遍及全国。
第二,元代的统治集团不甚重视以汉族为中心的传统礼教,遂使文学艺术有条件向通俗普及方面发展。
第三,元代从立国之初即采取一种压制和歧视汉族和汉族知识分子的政策。
正是这以上种种原因,在客观上发促进了戏剧事业的发展,元杂剧应运而兴盛起来。
(二)元杂剧的发展概况1.北方戏剧圈的杂剧创作元杂剧这朵奇葩,最初是在北中国的广袤大地上绽放开来的。
可以说,元杂剧创作的第一批作家的籍贯大都是在北方,以大都、真定、东平、平阳最为集中,也自然而然地以这四个地方为主体形成了相对集中的作家群。
随着作家的流动而产生的交流也不断影响了周边地区,故构成了以大都为中心,包括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和安徽的北部这一广大地域的北方戏剧圈。
(1)大都作家群的杂剧创作大都原是金朝的首都,称作中都,后大都正式定为元朝的首都。
随着元王朝统一中国,大都城不仅成为中国政治和文化的中心,而且迅速发展成为经济繁荣、消费性商业色彩浓厚的大都会。
而大都市民阶层对文化娱乐的需求、审美趣味及价值取向,为杂剧的繁荣发展更是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等第一流作家都经常在大都演出,大都的杂剧创作和演出活动可谓是十分活跃,称得上北方戏剧圈的创作中心,前期的杂剧艺术之花在这里绽放得最为硕大,也最为艳丽。
论社会背景对元杂剧繁荣的影响
摘要:作为中国戏曲艺术发展到成熟阶段的重要标志,元杂剧相对于前代戏剧创
作有了很大的进步,王国维赞元杂剧的文学成就为“一代之绝作”。
与大多数文学形式相同,元杂剧也经历了从形成繁荣到衰落的过程,这与元代的社会背景是分不开的,影响元杂剧盛衰的主要社会因素有:政治、经济、作家群体。
关键词:元杂剧政治文人
王国维曾说: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楚之骚, 汉之赋, 六代之骈语, 唐之诗, 宋之词, 元之曲, 皆所谓一代之文学, 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王国维对于元杂剧给予了高度评价,也引起后人对元杂剧的重视,对于元杂剧何以在元代繁荣兴盛也引起诸多讨论,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我们不仅应该着眼于戏剧自身的发展规律,还要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加以论述。
一、政治土壤
随着宋、金王朝的灭亡,原有的政治格局遭到巨大破坏,元代的疆土空前扩大,这使得原本孤立的各民族、各地区的相对封闭隔绝状态被打破,人们的思想交流频繁,这就需要宽松的思想环境以及言论的自由;其次,元代有一定程度上的开放性,外国的思想文化逐渐传入中国,中外文化进行碰撞、交流、融会, 促进了元代思想文化方面的开放与多元;再者,元政府对汉族的知识分子以轻视的态度,知识分子在当时倍受歧视,“门第卑微”“职位不振”促使一部分人从事戏曲活动。
二、经济发展
城市经济的发展为元杂剧的兴盛提供了充分的物质条件,南北各大城市都出现了各种伎艺集中演出的勾栏瓦肆,特别是作为都城的开封、大都、杭州等地尤为繁盛。
这在关汉卿的《南吕·一枝花》里得到证实:普天下锦绣乡,寰海内风流地。
城市经济及通俗文艺的发展繁荣与戏剧演出的社会化、商业化,为元杂剧的繁盛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物质文化土壤。
三、创作主体
元代开国后有超过半个世纪没有实行科举制度,而作为选官制度的核心,也是知识分子实现人生转变的重要途径,科举制的废除使得很多文人走向瓦肆勾栏,他们与民间艺人合作,组织书会为勾栏行院编写杂剧脚本,他们融内心的悲愤与自身对下层生活的体验为一体,使作品同时具备现实意义。
“失意文人同民间伎艺的结合,提高了这些艺术形式的文学水平,职业艺人的知识化并与文人结合也大大提高了他们自身伎艺的表演水平”(李修生《元杂剧史》)。
在这一时期,涌现出了大量的优秀作家以及作品,如关汉卿、王实甫等,优秀作品的大量涌现促进了元杂剧的繁荣发展。
四、文学发展的规律
元杂剧的繁荣是我国古典戏曲艺术长期发展的结果,它并非单一的艺术,而是在对前代艺术表演式样的继承发展上、在宋杂剧、金院本的影响下形成的,是融合音乐、
舞蹈、说唱为一体的综合艺术。
在故事内容上元杂剧继承了传奇小说、话本小说,体制上受诸宫调的影响,戏曲表演艺术趋向成熟,其中不乏优秀的文学剧本。
综上所述,影响元代杂剧繁荣的因素是经济发展程度、政治政策的制定,以及创作主体的强大这些客观原因,还包括元杂剧自身的发展状况这一主观原因,多种因素共同促进了元杂剧的兴盛发展,也为中国文学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参考文献:
【1】李修生:《元杂剧史》,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2】刘荫栢:《元杂剧史》,花山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