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穗县第三中学2013 2014学年度上学期
- 格式:doc
- 大小:213.50 KB
- 文档页数:6
三穗县第三中学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试卷语文(150分)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一个观念:主流的社会文化范式认为人类的文化造成这样的文化变迁——环境危机、生态冲突等问题,这跟西方式的社会文化理念有着密切关联;这种西方所主导的观念,不仅在西方社会发展,而且慢慢传染到全世界。
这种观点至少有三个特点:强调竞争与征服;漠视和谐,不仅漠视与自然的和谐,还漠视与其他社会、其他文化的和谐;无限制地利用物质,认为资源永远我限,这是最大的错误。
工业革命只是这些观念比较特别的发展,而这些观念是来自最早期的西方文化理念——两河流域下游的苏末文化。
著名考古学家张光直教授说:“中国与西方两大文明从肇基已基本为不同的原则所支配。
”所谓不同的原则,就是不同的基本文化理念,即连续性的宇宙观和断裂性的宇宙观。
他还说:“中国文明社会是产生,不是生产技术革命的结果,也不是商业贸易的起飞,而是逐渐通过政治程序所造成的财富极度集中的结果。
”他认为,中国文化从新石器时代进入金属时代的过程中,就表现了一种特别的文化理念,叫做“延续”或“连续”;以苏末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的老祖,从新石器时入金属石器时代开始,其基本的文化理念则是一种“断裂”的理念。
最明显的“连续”表现在生产工具上,从夏朝转入商朝开始利用青铜器的时候。
商朝的青铜器都是用来作为礼器、酒器和兵器,如“鼎”、“爵”和“弋”等等;而商朝所用的农器是延续了新石器时代所用的石头、木头、蚌器和骨头。
但苏末不同,它的青铜器最早是用来种植小麦,用青铜刀来收割成熟的麦穗。
从新石器进入青铜器时代是一种突破,也是一种跟前面关系的断裂。
西方学者常常笑话说,你们中国人好笨,有青铜器却不用来生产。
我们当然知道用青铜器来生产更有效,生产更多,但多不一定好。
从那个时代开始我们就希望跟自然和谐,互相尊重;不愿意用很有效的东西来破坏自然;我们认为自己跟宇宙是一体的、连续的,这一点从那时候开始就是我们整个宇宙观念的基本原则。
三穗中学2014至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半期考试 八年级物理试卷八( )班 学号: 姓名: 得分:(全卷共六个大题,小题。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下列说法中符合实际的是A .中学生正常步行的速度为10m/sB .我县夏天的气温可达60℃C .教室的室内高度是8m D.我校一节课的时间为45min2.如图1所示,是游客在我省施秉县杉木河漂流的情景。
若以两岸青山为参照物,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游客是运动的 B .船是运动的C.流水是静止的D.山上的绿树是静止的3. 如果你家附近建筑工地在施工,影响你的学习和休息,为了减小噪声的干扰,下列做法不合理的是A.关紧门窗B.打开门窗,让空气加快流通C.戴上耳罩D.告知有关部门督促施工单位合理安排施工时间4.生活处处有物理,细心观察皆学问。
对以下图2中的情景描述合理的是A .图a 中利用声呐探测鱼群,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B .图b 中轻击鼓时听不到声音,说明声音不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C .图c 中几乎听不到真空罩中闹钟的声音,说明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D .图d 中摩托车的消声器,是在传播过程中控制噪声5.如图3中,主要描述声音能够传递能量的是6. 图4是生活中晾衣服的几种情景,由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衣服A 和B 相比较,B 干的快,说明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温度有关B .衣服C 和D 相比较,D 干的快,说明液体蒸发的快慢与表面积有关图1 C .回声定位 D .超声波探查 B .敲瓶底火焰摇动 A .探测海深 图3 图a 图b 图c 图d图2C .衣服E 和F 相比较,E 干的快,说明液体蒸发的快慢与空气流动的快慢有关D .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它需要放出热量7.有一支用过后未甩的体温计,其示数为39℃。
用这支体温计先后去测两个体温分别是38℃和40℃的病人的体温,体温计显示的示数分别是A .38℃,39℃B .39℃,40℃C .38℃,40℃D . 39℃,39℃8.在“三凯高速公路”上行驶的大货车与小轿车的速度之比是3:5,它们通过的路程之比是1:3,大货车与小轿车所用的时间之比是:A .9:5B .3:2C .2:3D .5:9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哈三中2013—2014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学年第三次验收考试物理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7题为单选,8-12题为多选,多选题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或不答的得0分)1.某一物体受到几个恒力的作用而作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如果撤掉其中的一个力而其他几个恒力保持不变,则与撤去之前相比()A.物体的动能一定不变B.物体的动量一定不变C.物体的动能随时间变化率一定不变D.物体的动量随时间变化率一定不变2.某一物体竖直向上抛出,所受空气阻力大小不变,从它被抛出到落回原地的过程中()A.重力对物体的冲量为零B.重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为零C.空气阻力对物体的冲量为零 D.空气阻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为零3.如图所示的情况中,a、b两点的电场强度和电势都相同的是( )A.甲图:离点电荷等距的a、b两点[来源:学科网ZXXK]B.乙图:两个等量异种点电荷连线的中垂线上,与连线中点等距的a、b两点C.丙图:两个等量同种点电荷连线上,与连线中点等距的a、b两点D.丁图:两带电平行金属板间,分别靠近两板与中轴线等距的a、b两点4.两个分别带有电荷量-Q和+3Q的相同金属小球(均可视为点电荷),固定在相距为r的两处,它们间库仑力的大小为F。
两小球相互接触后将其距离变为原来的两倍则两球间库仑力的大小为()zxxk5.如图所示,将一带电液滴在水平向左的匀强电场中从b点由静止释放,发现液滴沿直线由b运动到d ,直线bd方向与竖直方向成45°角,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液滴的电势能减少B.液滴的动能不变C.液滴做匀速直线运动D.液滴带正电荷6.如图所示,光滑水平面上,放置一个各面光滑的半圆槽,槽的左侧放一物块。
今让一小球自左侧槽口A的正上方从静止开始落下,它将自A点进入槽内,则以下结论中正确的是()A.小球在半圆槽内运动的全过程中,小球与半圆槽系统机械能守恒B.小球自半圆槽的A点向最低点B点运动的过程中,小球与半圆槽在水平方向动量守恒C.小球自半圆槽的最低点B向C点运动的过程中,小球与半圆槽在水平方向动量守恒D.若小球能飞出C点,则小球离开C点以后,不能落回半圆槽中7.在光滑水平地面上有两个弹性小球A、B,质量都为m,现B球静止,A球向B球运动,发生正碰,已知碰撞过程中总机械能守恒,两球压缩最紧时的弹性势能为E P,则碰前A球的速度等于()zxxkA.B.C.D.8.如图所示,在足够长的斜面上某一点给某小物体一个沿斜面向上的瞬时初速度v0,已知斜面倾角一定,各处粗糙程度相同,则物体在这斜面上运动的整个过程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的动能一定先减小后增大B.只要物体在斜面上运动,则其机械能一定在减小C.如果某段时间内摩擦力对物体做的功与物体动能的改变量相同,则此后物体动能将不断增大D.如果某段时间内摩擦力对物体做功为W,在此后的相同时间段内,摩擦力对物体做功可能还为W9.如图所示,两根位于同一竖直平面内足够长的水平光滑长杆,上、下两杆上分别套着质量相等的甲、乙两金属球,两球之间用一轻质弹簧相连。
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七年级(3)数学教学工作总结蒲兴梅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3)班的数学教学,由于教学经验尚浅,因此,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前辈学习。
立足现在,放眼未来,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出总结,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经验教训,继往开来,以促进教训工作更上一层楼。
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可以说紧张忙碌而收获多多。
一、备好课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
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并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
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不浅。
二、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
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现在学生普遍反映喜欢上数学课,就连以前极讨厌数学的学生都乐于上课了三、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
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
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
三穗县第三中学2014至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半期考试九年级化学试卷(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班级姓名座位号分数相对原子质量:H:1 C :12 O: 16 S :32一、选择题(下列总共16题,每题2分,共计32分)1.我们生活在物质的世界里,而物质在不断地变化。
以下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大米酿酒B.菜刀生锈 C.冰融化成水D.食物腐败2.用酒精灯给物加热时,应使用酒精灯火焰的A.焰心部分 B.内焰部分 C.外焰部分 D.任何部分3.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A.茶饮料 B.蒸馏水 C.苹果 D.纯牛奶4.下列物质的化学式书写错误的是A.氧化镁(MgO2)B.五氧化二磷(O5P2)C.二氧化碳(CO)D.四氧化三铁(Fe3O4)5.以下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A.02 B.CO C.KCl03 D.CH3COOH6.某些人睡觉常常磨牙是因为缺锌,这里的“锌”是指A.元素 B.分子 C.原子 D.离子7.有人通过闻茶的方法就能判断出茶的产地。
人们能够闻到茶香的原A.分子之间有间隔 B.分子在不断运动C.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D.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8.红磷燃烧的主要实验现象是A.火焰为蓝色 B.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C.产生大量白烟 D.发出耀眼的强光9、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A.用嘴尝实验室蔗糖的味道B.加热试管中的液体时,试管口对着其他同学,便于观察C.刚取用过硫酸的胶头滴管,未经清洗,接着用来取盐酸D.将固体氢氧化钠盛放在烧杯内称量其质量10.右图是元素周期表中硫元素的信息示意图,对图中信息理解错误的是A. 原子序数 B.元素名称 C. 元素符号 D. 中子数11.氧化锆陶瓷材料制成。
氧化锆的化学式为ZrO2,在氧化锆中锆元素的化合价为A.+2 B.+3 C.+4 D.+512.硬水洗衣服既浪费肥皂又洗不干净,生活中要使硬水软化,可采用的方法是A.煮沸 B.搅拌 C.吸附 D.过滤13.不能直接在酒精灯上加热的玻璃仪器是新- 课-标-第-一-网A.燃烧匙B.蒸发皿C.试管D.烧杯14.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1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水有自净作用,因此不会被污染B.水资源非常丰富,无需节约用水C.只要是无色、透明的水,就一定未被污染D.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需水量会不断增加16.2010年9月26日至28日中博会在南昌国际会展中心成功举行,“生态经济”是本届中博会的主题。
三穗县第三中学2012至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半期考试思想政治试卷(100分)班级姓名座位号一、单项选择题(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1、货币的本质是()A.一般等价物B.商品C.金银D.人类劳动2、下列属于商品的有①家里用的自来水、电②农民送到农贸市场出售的蔬菜③送给老师的教师节贺卡④废品收购站收购的废品⑤货币A、①③④B、①④⑤C、①②④⑤D、①②③④⑤3. 下列关于使用价值和价值的说法中,正确的有①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价值②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使用价值③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④有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使用价值A、①②④B、②③ C 、②③④ D、③④4、最受人关注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门票分为5个档次,票价分别为5000元、3000元、1500元、800元和200元。
货币在门票定价中①执行价值尺度职能②是观念中的货币③执行流通手段职能④是现实的货币A、①④B、③④C、②③D、①②5.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组有①商品和货币是一对孪生兄弟;②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③货币是一个历史范畴,商品是一个永恒的概念;④先有商品,后才有货币;⑤货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A.①③⑤B.①②③C.②④⑤D.②⑤6、假设2012年全国商品平均价格为80元,全国商品总量是10000亿件,并且知道货币的流通速度是4次,那么2012年所需要的货币量应该是多少?A.200000亿元B.400000亿元C.800000亿元D.3200000亿元7、下列图象中X轴表示社会劳动生产率,Y轴表示单位商品价值量.其中正确反映两者关系的是8、汽车销量的增加会导致汽油需求量的增大,反过来,油价的上涨又会使买车一族变得十分谨慎。
因为汽油和汽车A.是互补商品 B.功能趋同 C.互为替代品 D.是高档耐用品9、价值,价格和供求关系三者之间的关系是A. 价值决定价格,价格决定供求关系B. 价格由价值决定,价值由供求关系决定C. 价格以价值为基础并受供求关系的影响 D .供求关系影响价格,价格影响价值10、连云港市某中学向深圳某电子公司订购一批教学设备,价款30万元,学校最合适的付款方式是:A.现金B.信用卡C.现金支票D.转帐支票11、反应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是A.消费结构B.基尼系数C.恩格尔系数D.消费类型12、品牌是需要被代言的——通过明星代言,能让商品所营造的品牌消费氛围、文化方式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联想传达给大众,进而增加销量。
三穗县第三中学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考试试卷高二年级研究性学习试卷班级姓名会考号得数一、单项选择题:(每题4分,共60分)1、()是我们进行课题研究所需要做的第一件事。
A、课题的选择B、资料的收集C、课题的研究D、资料的审理2、高二某班的同学要进行一项课题研究,以下课题范围恰当的是()。
A、环境污染问题研究B、地壳运动的研究C、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的研究D、涂改液的成分和危害的研究3、想选择一个看起来比较奇妙、高深的课题,是同学中较为普遍的想法。
但是,依照这个指导思想去选择课题,很容易造成课题研究()。
A、可行性很强B、可行性不强C、价值性很强D、价值性不强4、对于一个研究者来说,掌握()的资料查找方法是很有必要的。
A、随机、广泛B、抽样、集中C、系统、高效D、零散、具体5、对于查找到的资料进行处理,下列处理方式正确的是()A、收集到的资料全部编入资料卡B、与课题有联系的因详细摘录C、与课题有某些联系的做成资料卡D、有很大的参考价值的应该放弃6、()是进一步整理资料、整理思路、激发新设想的有效方法。
A.写文献综述 B.找文献综述C.资料分析 D.资料收集7.文献综述的条理性是很重要的,能做到条理性的方法是()A.列小标题 B.分类编排C.混合编排 D.不分大小标题8、要调查我校高二年级学生的学习状况,某同学想运用抽样调查的方式进行,下列选择的样本合适的是()A.高二(2)班学生作为样本B.高二(4)班同学作为样本C.每班抽出最好的学生作为样本D.每班各抽出不同层次的学生作为样本9.如果要调查1000个零部件是否合格,选取的样本数量恰当的是() A.800个 B.100个 C.20个 D.500个10.详细的抽样计划除了必须的步骤外,还必须包括()等内容。
A.时间 B.负责人C.经费预算 D.时间、负责人、经费预算11、问卷调查的方式比较适合的人群是()A.老年人 B.中年人 C.青年人 D.成年人12.作为一个规范的、严谨的研究,应该对研究中的关键词的含义进行规定,用研究术语来说,这是给这些词下“()”A.操作定义B.制作定义C.系统定义D.编排定义13.在设计问卷调查时,第一道题一般是收集被调查者的()A.个人信息 B.隐私信息C.文化信息 D.背景信息14.在设计问卷调查时,问题一定要清晰,原因是()A.只有清晰的问题才能得到准确的答案B.清晰的问题才能显示设计者的智慧C.问题清晰的问卷才是问卷D.清晰的问题才是问题15、问卷设计好之后,最好进行一次“尝试”和“()”A.预测 B.审核 C.计划 D.总结二、非选择题:(16、17题各10分,18题20分,共40分)16、为什么要编写《综合实践活动》这本书?17、对查找到的资料,我们要进行一定的处理。
三穗县第三中学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高二年级思想政治试卷(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班级姓名考号得分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一项符合题意,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1.下列活动属于文化现象的有()①工人、农民从事生产活动②学校举行的体育节③参加演讲会、辩论会④购买蔬菜、水果⑤参加文学社、书画协会、读书俱乐部⑥合唱团、舞蹈队、时装表演队⑦浏览网站,领略世界各地风土人情⑧某国议员竞选⑨千年古树A.①③④⑤⑦B.②③⑤⑥⑦⑨C.②③⑤⑥⑦D.②③⑤⑥⑦⑧2、一位在英国投资的中国老板,为了感谢公司员工作出的贡献,在周末请员工吃饭。
饭后,英籍员工要求中国老板为他们发加班费,对此,中国老板感到不可思议,为此还发生了矛盾。
产生这种矛盾的原因是()A.英籍员工无理取闹 B.中国老板过于吝啬C.文化素养存在差异 D.不同文化使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交往方式产生差异3、2010年广州亚运会会徽是“一只火凤凰顶着一个火红的太阳”,核心理念是“五羊圣火”,会徽设计融入了中国文化特色和岭南文化元素,为广州、中国、亚洲乃至全世界贡献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
这表明()A.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B.要尊重和理解文化的差异和个性C.不同区域的文化有各自的特色 D.世界各国的文化逐渐走向趋同4、截止2008年11月底,我国博客空间超过5000万。
网民用特有的网络语言和各种网络形式,反映现实生活中的许多现象,关注热点问题,创造网络文化。
从文化传播的角度看,下列对博客在内的网络交流方式认识正确的是 ( )A、意味着旧的文化传播方式的彻底消失B、能够日益显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C、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决定因素D、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一个新陈代谢、不断创新的过程5、现代奥运会早已不再仅仅是一场简单“运动会”,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在这里碰撞、交流与融洽。
从文化的角度看,举办奥运会()①是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促进了各自文化的发展②是文化融合的重要标志,标示着两国文化的趋同③有利于文化上相互学习、借鉴,实现共同繁荣④有利于文化上相互尊重、加深理解、密切合作A、①②B、②③C、①③④D、③④6、2009年3月15日,第六届全国儿童剧优秀剧目展演活动在广州蓓蕾剧院拉开唯幕,包括《西游记》第21台剧目从全国各地精心选出参演。
Unit 2 Section B (2a-Self Check)【学习目标】:1、熟练掌握本单元所学单词和句型2、会使用简短的句子描述自己的家人和朋友,复习be动词的用法,名词的复数形式3、培养对家人和朋友的感情,学会礼貌地称呼他人【学习重点】:1.通过2c的练习,掌握阅读英语文章的方法2.能够运用所学目标语言以口头形式向他人介绍一站自己的全家福【学习过程】:一、自主预习(一)Read the passage 2b and translate the phrases.1.两张漂亮的我的全家福______________2.在第一张照片里______________3.这两个女孩______________4. 我的堂妹______________5.在下一张照片里______________(二)Read again. Answer the questions below.1.How many photos of Jenny’s family?2.Who’re in the first photo?3.What are Jenny’s parents’ names?4.Who are in the next photo?5.Who isCoco?(三)Read the third time and complete activity 2c. Then check the answers.二、合作探究1.Learn the Passage 2b.Here are two nice photos of my family.(1)这是一个倒装句。
当(这儿),(那儿)放在句首时,后面的句子往往要倒装,该句的真正主语是(2)photo意为,也有此意。
但两者略有不同,不仅指照片,也可指“画;画像;图画”,一般指“拍摄的照片”或“日常摄影作品”。
构成词组:拍照;照相 _______________ 全家福_______________(3)two nice photos of my family是用of来表示名词的所有格,表示“…….的”。
湖北省丹江口市教学研究室丹教研(2013)15号关于组织全市2013~2014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的通知各中心学校、城区中小学及均州中学、黄冈学校:为深化全市课堂教学改革,进一步推进我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更好地对我市基础教育教学质量进行宏观指导和质量监控,客观科学地评价我市基础教育教学情况,经市教育局同意,定于2013年11月7日至8日举行2013~2014学年度上学期全市中小学期中考试。
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书面考试科目内容及形式(一)考试科目三~六年级: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品德与社会、七年级:语文、数学、英语、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生物八年级:语文、数学、英语、思想品德、历史、物理、地理、生物九年级:语文、数学、英语、思想品德、历史、物理、化学、地理、生物(二)考试内容及要求1、命题指导思想:各科命题严格遵循新课程标准,体现新教材特点,贯彻减轻学生负担、促进学生发展的新理念。
试题易、中、难比例为7:2:1。
2、各科均为闭卷考试。
3、考试范围:3-6年级考试范围7-9年级考试范围二、学业考试时间安排3-6年级考试时间安排表三、考务工作(一)由市教研室负责命题、制卷和成绩汇总。
考务、阅卷、登分、成绩上报工作分别由各中心学校和城区中小学负责组织实施。
(二)各学校要认真做好试卷保密工作,严格按照通知规定的考试时间组织考试,任何单位不得以任何理由提前开启试卷,否则将以泄密论处,并追究当事人责任。
要严肃考风、考纪,确保考试信度,为广大师生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
(三)各单位考试结束后,认真组织阅卷。
请将学生成绩统计于2013年11月12日前以excel格式上报市教研室中小学组。
中学组邮箱地址:djklq@ 小学组邮箱地址:djkjys@ 中小学统计表详见附件1、2。
所有报送的表格均用excel进行统计。
请各学校务必按照以上要求如实上报成绩,对于迟报虚报成绩的单位将通过“丹江口教研网”予以全市通报。
三穗县第三中学20132014学年度上学期高二英语期末试卷(150分)班级姓名座位号第一部分:听力(共两节,满分30分)第一节(共5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7.5分)听下面5段对话,每段对话后有一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
听完每段对话后,你都有10秒钟的时间来回答有关小题和阅读下一小题。
每段对话仅读一遍。
1.How did the man feel about the field trip?A. Interested.B. Surprised.C. Satisfied.2.What colour of suit did the man wear yesterday?A. Brown.B. Green.C. Grey.3.What will the speakers buy next?A. A jacket.B. A watch.C. A handbag.4.How many pets does the woman have in all?A. Two.B. Three.C. Five.5.What are the speakers mainly talking about?A. Losing weight.B. Playing games.C. Keeping healthy. 第二节(共15小题;每小题1. 5分,满分22. 5分)听下面5段对话或独白。
每段对话或独白后有几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
听完每段对话或独白前,你将有时间阅读各个小题,每小题5秒钟;听完后,各小题将给出5秒钟的做答时间。
每段对话或独白读两遍。
听第6段材料,回答第6、7题。
6.Why is the woman unwilling to live in India?A. She doesn’t want to be far away from home.B. She thinks India is not beautiful.C. She worries about the language.7.What will the man miss if he moves to a foreign country?A. His family.B. His pet.C. His friends.听第7段材料,回答第8至10题。
8.What do we know about Alfred?A. He always works hard.B. He always stays with his friends.C. He was good at maths last term.9.What does the man suggest doing?A. Having a talk with Alfred.B. Fulfilling(实现)the dreams online.C. Playing online games with Alfred.10.What is the probabl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peakers?A. Classmates.B. Neighbours.C. Workmates.听第8段材料,回答第11至13题。
11.How is the man probably going back to the hotel?A. By bus.B. By taxi.C. By subway. 12.Where does the man probably come from?A. America.B. Germany.C. England.13.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 conversation?A. The man will meet someone tomorrow.B. Only a few of the taxis here are black.C. The speakers are on the road.听第9段材料,回答第14至16题。
14.What is the woman’s favourite?A. Spring rolls.B. Hot and sour soup.C. Dumplings.15.Where are the speakers?A. At a French restaurant.B. At an Italian restaurant.C. At a Chinese restaurant.16.What does the woman suggest doing next?A. Ordering dishes.B. Going back home.C. Going to another restaurant.听第10段材料,回答第17至20题。
17.Where did the speaker take a journey last year?A. In southwest Africa.B. In southeast Africa.C. In southwest Asia.18.What did the speaker have to carry during his journey?A. Enough foodB. Plenty of water.C. A lot of clothes.19.How many hours did the speaker walk every day?A. Five.B. Three.C. Two. 20.What did the speaker do for the hottest part of the day?A. He climbed rocks.B. He searched for animals.C. He stayed under the space blanket.第二部分:词汇知识运用(共两节,满分40分)第一节:多项选择(共15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15分)从A、B、C、D四个选项中,选出可以填入空白处的最佳选项。
21.—This TV program has a lively style and _____ young people.— So it does.A. adapts toB. attends toC. applies toD. appeals to 22.—How do you find Haikou,Mary?—It’s a beautiful seaside city. I have _______ itfor my winter holiday.A. decided onB. tried onC.put onD.carried on23.You may use the room as you like_______ you clean it up afterwards.A.so far as B.so long asC.in case D.even if24.---It is reported that there is _____ big breakthrough in the cancer treatment.---If only my son could be brought back to_____ life!A.a; / B./; a C.the; the D.a; the25.The reason _____ he gave for his absence is _____ he was drunken.A .why; that B. because; that C. that; because D. that; that26. _____ in her most beautiful skirt, the girl tried to makeherself ______ at the party.A. Dressed; noticingB. Dressing; noticedC. Dressed; noticedD. Dressing; beingnoticing27.The computer system ________ suddenly while he was searching for information on theInternet.A. broke upB. broke intoC. broke outD. broke down28. It is not until he returned to his hometown _________ thegreat changes that had happened.A. did he findB. that did he findC. that he foundD. found he that29. ---Go for a trip after the exam, OK?--- ______. I love getting close to nature to relax.A. I couldn’t agree moreB. I’m afraid notC. I believe notD. I don’t think so30. But for the help of my English teacher, I the firstprize in the English Writing Competition.A. would not winB. would not have wonC. would winD. would have won31. There are some doubts he is fit for the job. Youknow, he has little experience in this field.A. thatB. whetherC. whatD. which32. If we ___ the other road, we might have arrived here intime for the meeting.A. takeB. had takenC. tookD. have taken33. There was a lot of fun at yesterday's party. You ____ havecome, but why didn't you?A. mustB. shouldn'tC. needn'tD. ought to34. Entering the garden, I found it ____ with ____ leaves.A. covering; fallenB. covered; fallingC. covering; fallingD. covered; fallen35. —________ danger, he climbed the tower.—Now he is well-known to the whole city.A. Thanks toB. In spite ofC. Instead ofD. According to第二节完形填空(共20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30分)阅读下面的短文,从短文后各题所给的A、B、C、D 四个选项中,选出可以填入空白处的最佳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