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送友人》赛课导学案_24
- 格式:docx
- 大小:26.96 KB
- 文档页数:4
《送友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能够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把握意象所蕴含的深刻含义,了解李白诗作的豪放风格。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品味诗歌语言,简单学习诗歌鉴赏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送别友人的真挚而复杂的感情,树立积极向上的正确友情观。
教学重点难点:1.把握诗歌传统意象所蕴涵的深刻含义。
2.理解李白这首送别诗的特色。
新课导入古代道路崎岖坎坷,交通工具落后,亲友之间一别多年再会难期,正所谓“归期未有期”所以他们更重别离,因而备酒饯行,折柳相送,以诗相赠,来表达离愁别绪。
所以,多数送别诗情调低沉,那麽,李白的是否也是这样?咱们今天就赏析一首送别诗——李白的佳作《送友人》。
作者简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新课教学初读感知1、齐读《送友人》,正音,理解诗题,逐步理解诗意。
2、读了这首诗,那你读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预设:孤独、伤感、失落)问题引领,分析研讨1、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孤蓬万里征)2、为什么说“孤蓬万里征”表现了诗人当时很孤独呢?(孤蓬)3、你们知道蓬草吗?这是一种很小很轻的草,随风飘飞,古人总喜欢用“征蓬”来象征天涯游子。
4、为什么诗人在“蓬”前面用了一个“孤”字?(更加突出孤独)5、请问是诗人孤独?(即将远征的朋友孤独,朋友还未远征,可李白就已担忧,说明他对友情非常珍视)6、“孤蓬”是一种事物,那这首诗中还写了哪些事物?你可以找出来吗?(预设:青山、白水、浮云、落日、班马)7、诗人是如何来描绘青山白水的?(预设: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8、“横”写出了青山什么特点?(连绵、静态美)那“绕”呢,写出了流水什么特点呢?(动态美)(你知道其他古诗句中用字用得特别好的例子吗?预设“春风又绿江南岸”我这里也有两例,出示PPT: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9、虽是别离,可全不见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反而给人以色彩明丽、节奏明快的感觉。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送友人》导学案〖学习目标〗1、诵读、背诵诗歌,了解李白送别诗的特色。
2、品味诗歌语言,分析其表现手法,领悟诗歌鉴赏方法。
3、感受诗人通过诗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领会作者与朋友之间的深挚感情。
〖学习重点〗1、诵读、背诵诗歌。
2、品味诗歌语言,分析其表现手法,领悟诗歌鉴赏方法。
〖学习难点〗品味诗歌语言,分析其表现手法,领悟诗歌鉴赏方法。
〖学习时间〗1课时〖学习进程〗一、导入新课人有悲欢离合,别离难免,于是送别诗应运而生。
自古以来,送别诗大多充满了伤感凄清的愁绪,总是带着“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悲凉不舍,是“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的愁苦不堪,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伤感无奈。
然而送别诗并非全都是伤感的,如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他具有乐观进取的精神,心胸开阔、性格豪爽、甚至狂放不羁。
因此他的送别诗景象宏阔、别情深挚而又豁达乐观,毫无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
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送友人》一诗,就体现了李白送别诗的突出特色。
二、有关资料1、作者介绍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李白的诗歌表现出藐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又善于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其诗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高峰。
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
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qiāng进酒》等。
2、创作背景本诗是玄宗天宝末(约754)李白在安徽宣城送别友人时所作。
宣城,南齐大诗人谢朓居住、任太守之地,景色优美,李白对此素来情有独钟。
三、预习设计1、请把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一诗补写完整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答案: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送友人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2、品读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意境,理解主旨。
3、细心品味友人间的真挚感情重点难点:1、重点:朗读背诵诗歌。
2、难点:体会诗歌意境,理解诗歌主题。
教学时数:一教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由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导出课题。
2、回顾作者及理解题目。
“李杜”是指——(引导学生说出大小“李杜”)李白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
题目点名了诗歌写作的内容。
由题目可知,此诗和《送孟浩然之广陵》一样,是首送别诗。
二、初读,感悟诗歌内容1、主要指导学生自主朗读,抓住每一联的意象理解内容,特别对“孤蓬”的理解。
另外诗歌巧用“浮云”“落日”两个意象,表达对朋友依依惜别的深情。
2、把握诗歌的朗读感情。
根据内容理解,这首诗要读得缓慢、深情。
三、品读,体会诗歌意境,理解诗歌主题1、再读全诗,试着说出诗歌描写的场景。
青翠的山岭,清清的流水,白云悠悠,红日将落。
色彩鲜明,景色秀丽。
2、诗歌是如何表达对朋友的惜别之情的?组织学生互动,明确“此地一为别”道出送别朋友之意。
“孤蓬”比喻友人的漂泊天涯,表达对朋友的关切之情。
颈联用比喻的手法,写朋友漂泊不定的行踪和诗人对朋友难舍的心情。
尾联抓住“挥手”的动作和“萧萧班马鸣”的场景,把离别之情表达得更真切,更感人。
3、赏析首联“横”“绕”二字的妙处。
“横”写出了青山的横亘绵延,表现静态美;“绕”描写清水流动,表现动态美。
动静结合,表现了自然之美。
四、拓展引导学生回忆《送元二使安西》,一起朗读。
要求学生课后再找写友情的诗歌读一读,品一品。
板书送友人送别诗对朋友的关切孤蓬对朋友的深情浮云落日。
《送友人》教学设计及文字实录教学目标 1.感情诵读,体会古诗词的美.2.体会诗人运用多种意象所表达的情感。
3.学习鉴赏古诗的基本方法,尝试运用。
教学重点:感情诵读,体会节奏音韵之美。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运用多种意象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PPT课件导学案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师导入语:每一次的告别,都有一个故事,“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是潇洒的告别;“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豪迈的告别;“山盟虽在,锦书难托”,是痛彻心扉的告别,而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送别是充满诗情画意的,今天的学习之旅,希望同学们能在诗意中前行!课件展示作者及简介,同学读。
教师温馨提示:文学常识需要记名字、国别(朝代)、成就及代表作。
课件出示写作背景,教师介绍。
同学们齐读本课的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1.感情诵读,体会古诗词的美.2.体会诗人运用多种意象所表达的情感。
3.学习鉴赏古诗的基本方法,尝试运用。
(教师:解读一下目标即为诵诗,品诗,写诗。
)师过渡语:目标明确,让我们开启今天的学习之旅,扬帆起航!首先请同学参照学案上的助读资料给本诗划分朗读节奏并自由诵读本诗。
课件出示:一、扬帆起航---感情诵读(诵诗)(楷书)(生自由读)接下来组内讨论感情基调,交流诵读语气、语调并在组内朗读展示课件出示隶书,诵读展示:指名读、指导读、师配乐范读、组代表全班展示(配乐)。
(隶书)师过渡语:诵诗是学习古诗的基础,语言是传情达意的工具,诗人用最精练的语言完成了最真挚感情的表达,接下来请同学们发挥集体的力量,从“画面描绘、意象分析、感情表达”三个角度完成重点研学部分的三个问题。
课件出示:二、学海泛舟---重点研学(品诗)(行书)小组合作,思考讨论(时间6分钟)1.说说“青山”“白水”“横”“绕”这四个词语的表达效果? 明确:分别之地的山水:青山横亘外城之北,白水环绕东城潺流。
以“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
“青”、“白”相间,色彩明丽。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情感,背诵古诗2、理解诗意,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3、理解“孤蓬”、“浮云”、“落日”、“班马”词语的意象,品悟诗人情感【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意,想象画面,品悟诗人情感【教学方法】诵读法、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猜人物师:请同学们在老师的描述中猜猜他是谁?他是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生抢答)他与杜甫并称“李杜”;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
我们学过他的诗有……(多媒体呈现PPT)生:《静夜思》、《赠汪伦》、《望庐山瀑布》、《渡荆门送别》……【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重温诗人李白的相关知识,了解作者】过渡:看来大家对诗人李白还是比较了解的,今天我们再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送别诗《送友人》(板书课题)幻灯片展示:送友人李白(学生齐读课题)二、出示学习目标(PPT展示)请同学们齐读本课的学习目标三、活动一:诵读诗文过渡:明确了学习目标,就明确了学习的方向,让我们进入今天学习的第一个环节——诵读诗文,先来听听艺术家是怎么诵读古诗的,然后请大家模仿艺术家进行诵读。
1、听范读,欣赏《送友人》视频文件【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律诗的韵感美,体会诗文的节奏感,并注意读音。
】师:谁来点评一下名家诵读的怎么样?生:有节奏感,有舒缓,很有感情……师:点评的不错,你能模仿一下吗?2、学生模仿名家诵读诗文。
3、正音,全班齐读4、师生合作齐读诗文:老师读上句,学生接下句。
5、强调“蓬”、“兹”、“萧萧”、“班”生字的书写。
(学生当堂书写记忆)【设计意图: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掌握朗读的技巧并在诵读中理解诗文的内容】过渡:学习一首古诗,会读会写就够了吗?(生:不够。
还要理解诗文的内容,体悟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说得太好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第二个环节:小组合作学习——品诗画,悟诗情四、活动二:小组合作学习——品诗画,悟诗情(PPT展示小组合作学习任务)学生小组讨论学习(8分钟)1、选出你们喜欢的一联诗句2、品读这联中哪个字(词)写得最好?并进行鉴赏3、凭借这一联诗,你们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和运用,审美鉴赏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师:哪个小组把你们的合作成果跟大家分享一下?预设一:首联描绘画面: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地流水绕城东潺潺而过,写出了送别环境中山雄伟的静态美和水潺潺流动的动态美,描绘了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烘托了作者的送别之情。
送友人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古诗,并能背诵。
2、学生能理解诗中一些关键字的意思,理解诗的大意,感受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3、品味诗的美好意境,体味诗人与友人之间的高尚情感,懂得珍惜人与人之间的情谊。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的大意,感受诗的意境,品味诗人与友人之间的高尚情感。
2、感受诗的美好意境,品味诗人与友人之间的高尚情感。
一、导入
我国唐代,是诗歌繁盛的时代,涌现了许多杰出的诗人,如诗仙——(让学生说出),诗圣——(让学生说出)等,他们的诗作千古流传,经久不衰这些诗人也常常以诗会友,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相见时饮酒作诗,分别是依依不舍,留下了许多灿烂的诗篇。
李白就是一位重情重义的大诗人,孟浩然要去扬州了,他们在黄鹤楼上饯别,留下了——(学生背诵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他,大诗仙李白,应汪伦之邀,前往桃花潭,临别之际,汪伦踏歌送行,李白激动不已,留下了——(学生背诵出《赠汪伦》。
)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白的诗雄奇飘逸,艺术成就极高。
贺知章称为“诗仙”。
杜甫对其诗歌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之评,赞其“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调张籍》)。
其实,李白还有一首很著名的送别诗,大家想知道吗?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李白的这首流传千古的名篇——《送友人》。
二、初读感知
1.多媒体显示《送友人》,学生自由朗读。
2.学生提出在朗读中遇到的困难。
(字词句)
3.学生自荐朗读《送友人》,师生评价。
4.指名让学生朗读,充分肯定学生的长处,帮助学生完善不足之处。
你读出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孤独、伤感、失落)
二、意象感知
1、你是从哪里读出了诗人的孤独?(孤蓬万里征)为什么说“孤蓬万里征”表现了诗人当时很孤独呢?
蓬:古书上说的一种植物,一种很小很轻的草,干枯后根株断开,遇风飞旋,也称“飞蓬”。
古人喜欢用“征蓬”来象征天涯游子,这里诗人用“孤蓬”喻指远行的朋友。
蓬草随风飞转,飘泊无根,而离别远行之人,本如蓬草,离开了家乡也就如同离开了根,随着生活遭遇之风而飞转,前路漫漫而迷惘,更着一“孤”字,怜惜愈甚。
此联表达了作者对朋友飘泊天涯的深切关怀。
“蓬”可以指代友人,还可以指代自己。
王维《使至塞上》写道,“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以“征蓬”自喻传达出诗人对自身处境的感慨。
2、古人抒发情怀往往比较含蓄,喜欢借助外物来抒情达意,我们把这些外物叫做意象。
(补充:《乡愁》、《虞美人》意象)
孤蓬就是诗歌中的一个意象,这首诗中还借用了哪些意象?
青山、白水、浮云、落日、班马
三、诗歌赏析
其实刚才所说的都是名词,究竟还有没有其他的词语?下面咱们就具体品味一下这首诗的语言。
请再读一遍这首诗,找一下诗中都有哪类词语有助于诗人情感的表达呢?请举例说明。
(名词、也有动词、形容词。
还有数词和量词。
)
1、诗人是如何来描绘青山白水的?
“横”、“绕”用得好,好在哪?(首先要看这两个动词前后分别连接的是什么词。
比如说“横”,前后连结的是名词,再跟“绕”的运用对比。
)“横”字写出了山的连亘与绵延,青山横卧在北面外城,那样地安静,那样的沉稳,突出了青山的静态美。
“绕”字写出流水缓缓绕过东城潺潺而过的姿态,突出了水流的动态美。
这里的美是多形态的,还体现在色彩上,“青”和“白”色彩明丽。
这就是诗人与朋友分别的地方,寥廓而且秀丽,虽是别离,却丝毫没有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反而给人以色彩明丽、节奏明快的感觉。
2、诗人是如何怎样来描绘浮云落日的呢?浮云与落日是两种自然景观,你能描述一下这两种自然景观吗?
我们通过品味诗歌语言,就能够了解诗人,就能与他们进行时空对话。
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
这里所说的名词就是诗歌中所说的意象,而其他的词,如动词、形容词、数词等,我们就称他为特定词语。
鉴赏诗歌时,我们都应该认真品味。
写得十分工整,“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
同时,诗人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意。
天空中的一抹浮云,随风飘浮,好像友人即将远离,行踪不定,任意西东;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勿勿离开大地,好像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在这山明水秀、红日西照的背景下送别,特别令诗人留恋而感到难舍难分。
这里既有景,又有情,情景交融,扣人心弦。
3、送君千里,终须一别。
诗人又是怎样与友人作这最后一别的呢?大家想一想,诗人当时对友人说什么了吗?
“挥手自兹去”,动作描写,“萧萧班马鸣”,此时无声胜有声,不需要太多的话语。
这一句出自《诗经·小雅·车攻》:“萧萧马鸣。
”班马,离群的马。
诗人和友人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
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
李白化用古典诗句,用一个“班”字,便翻出新意,烘托出缱绻情谊,是鬼斧神工的手笔。
诗人离别之情却不明说,却以写马衬托。
连马儿临别之时也不禁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马犹如此,人何以堪。
一次次洒脱地挥手告别,却包含了诗人对友人最诚挚的祝福。
无论是青山流水还是浮云落日,无论是孤蓬飘飞还是班马嘶鸣,这些事物在古诗里面,我们称之为意象。
意象通常是指自然意象,借以寄托情思和独特的情感。
四、小结
老师:对,那么谁能够从表现手法思想情感上对这首诗总结一下呢?
这首送别诗写得新颖别致,不落俗套。
诗中青翠的山岭,清澈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相互映衬,色彩璀璨。
班马长鸣,形象新鲜活泼。
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写得有声有色,气韵生动。
诗的节奏明快,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
这正是评家深为赞赏的李白送别诗的特色。
五、板书
有声有色
动静结合
情景交融
对仗工整
六、拓展延伸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虞美人
波声拍枕长淮晓,隙月窥人小。
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别西州。
竹溪花浦曾同醉,酒味多于泪。
谁教风鉴在尘埃?酝造一场烦恼送人来!
送别诗---《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