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将伐颛臾巩固练习
- 格式:doc
- 大小:64.50 KB
- 文档页数:9
《季氏将伐颛臾》练习一、为下列加点字注音:、颛臾..(.)社稷.()虎兕.()柙.()椟.()干戈.()固而近于费.()二、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词: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2、固.而近于费()3、不患.寡而患不均()4、盖.均无贫()5、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焉.用彼相矣。
()()()三、词类活用既来之,则安之()()四、一词多义于(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⑵虎兕出于柙()(3)龟玉毁于椟中()危(1)危而不扶()(2)正襟危坐()(3)危乎高哉()(4)危言危行()相(注意读音的不同)(1)则将焉用彼相矣( ) ⑵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 (3)便可白公姥,及晒相遣归()(4)贱妾守空房,相见常日稀()(5)儿已薄禄相()(6)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过(1)无乃尔是过与( ) ⑵且尔言过矣( )(3)谁之过与( ) ⑷过犹不及()(《论语•先进》)⑸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小石潭记》)(6)过故人庄()夫(1)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2)夫颛臾,昔者以为东盟住()(3)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是(1)是社稷之臣也( ) ⑵无乃尔是过与( )(3)唯利是图()五、特殊句式⑴何以伐为()⑵.无乃尔是过与()⑶是社稷之臣也()⑷季氏将有事于颛臾()⑸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六、固定句式⑴无乃..伐为.?()..尔是过与.?()⑵何以七、翻译下面的句子1、无乃尔是过与?译文:_______ _____ __2、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译文:_______ _____ __3、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4.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2分)译文:__________ ____5.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2分)译文:_________ _ 八、熟语(包括成语)解释:既来之,则安之:分崩离析:祸起萧墙:巩固训练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社稷之臣也是:这。
《季氏将伐颛臾》练习班级:姓名:学号:一、为下列加点字注音:、颛臾..(.)社稷.()虎兕.()柙.()椟.()干戈.()固而近于费.()二、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词: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2.固.而近于费()3.不患.寡而患不均()4.盖.均无贫()5.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焉.用彼相矣。
()()()三、词类活用既来之,则安之()()四、一词多义于(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⑵虎兕出于柙()(3)龟玉毁于椟中()危(1)危而不扶()(2)正襟危坐()(3)危乎高哉()(4)危言危行()相(注意读音的不同)(1)则将焉用彼相矣( ) ⑵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 (3)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过(1)无乃尔是过与( ) ⑵且尔言过矣( )(3)谁之过与( ) ⑷过犹不及()(《论语•先进》)⑸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小石潭记》)(6)过故人庄()夫(1)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2)夫颛臾,昔者以为东盟住()(3)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是(1)是社稷之臣也( ) ⑵无乃尔是过与( )(3)唯利是图()五、特殊句式⑴何以伐为()⑵.无乃尔是过与()⑶是社稷之臣也()⑷季氏将有事于颛臾()⑸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六、固定句式⑴无乃..伐为.?()..尔是过与.?()⑵何以一、基础知识检测1.找出加点词词义不同的项()①无乃尔是.过与②是.社稷之臣也③是.谁之过与④夫如是.,远人不服2.找出加点词用法不同的项()①危而.不扶,颠而不持②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资③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④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3.辨析下列加点词的不同意思①夫颛臾,昔者以为.东盟主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③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④君子疾夫舍早曰“欲之”而必为.之辞4.指出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①冉有,季路见于.孔子②季氏将有事于.颛臾③虎兕出于.柙④龟玉毁于.椟⑤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⑥而谋动干戈于.邦内5.“无乃尔是过与”语音停顿正确的项是()①无乃/尔是/过与②无乃/尔是过/与③无/乃尔/是过/与④无乃/尔/是/过与二、课文阅读训练“冉有曰:‘今夫颛臾,……后世必为子孙忧。
《季氏将伐颛臾》同步练习【同步达纲练习】一、基础知识检测1.找出加点词词义不同的项()①无乃尔是.过与②是.社稷之臣也③是.谁之过与④夫如是.,远人不服2.找出加点词用法不同的项()①危而.不扶,颠而不持②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资③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④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3.辨析下列加点词的不同意思①夫颛臾,昔者以为.东盟主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③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④君子疾夫舍早曰“欲之”而必为.之辞4.指出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①冉有,季路见于.孔子②季氏将有事于.颛臾③虎兕出于.柙④龟玉毁于.椟⑤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⑥而谋动干戈于.邦内5.“无乃尔是过与”语音停顿正确的项是()①无乃/尔是/过与②无乃/尔是过/与③无/乃尔/是过/与④无乃/尔/是/过与二、课文阅读训练“冉有曰:‘今夫颛臾,……后世必为子孙忧。
’……而在萧墙之内也”。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项是()①“今夫颛臾”、“君子疾夫舍曰”、“夫如是”、“相夫子”四个“夫”读音、词义都相同。
②“后世必为子孙忧”与“吾恐季孙之忧”的两个“忧”,词性相同,而词义不同。
③“不患寡而患不均”中的“不”,“盖均无贫”中的“无”都是否定的副词。
④“安无倾”与“则安之”两个“安”用法相同。
2.“而谋动干戈于邦内”语音停顿正确的项是()①而/谋动/干戈/于邦内②而谋/动干戈/于/邦内③而/谋/动干戈/于邦内④而谋/动/干戈/于邦内3.指出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项()①既来之.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同步达纲练习】一、1.① 2.② 3.①作为②语气助词③成为④动词,这里有“编造”之意4.①引进动作对象,不译②对,对于,介词③从,介④在,介⑤到,介⑥在,介5.②二、1. ③ 2.③ 3.④4.①既来之,则安之②分崩离析③祸起萧墙5.④6.①首先揭示谎言可恶②其次阐明政治主张③最后指出错误严重【创新能力训练】1.①曰:“愈?”曰:“回?十,二。
经世济民季氏将伐颛臾一、基础巩固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颛臾.(yú)论.语(lún)邦.域(bāng)B.木椟.(dú)相.夫子(xiàng)虎兕.(āo)C.冉.有(rǎn)分崩.(bēng)出于柙.(xiá)D.萧.墙(xiāo)社稷.(jì)颛.臾(zhuān)解析:B项,“兕”应读“sì”。
答案:B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释义有误的一项是()A.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危:危险,不稳定。
颠:跌倒。
B.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萧墙:古代宫门内的屏风,一说为宫墙。
臣子朝见君主,至此而肃然起敬,故称“萧墙”。
C.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国:卿大夫的封地。
家:诸侯的封地。
D.故远人..不服远人:指本国以外的人。
解析:C项,国:诸侯的封地。
家:卿大夫的封地。
答案:C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 无乃尔是过与 且尔言过矣B. 则将焉用彼相矣 相夫子C.是社稷之臣也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D.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曹刿请见解析:A项,①是“责备”的意思;②是“错”的意思。
B项,①是名词,搀扶盲人走路的人;②是动词,辅佐。
D项,①是指拜见;②是指接见。
C项,“是”都是代词。
答案:C二、阅读鉴赏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4~8题。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
楚救陈,军于.城父。
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
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
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
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
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
”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
不得行,绝粮。
从者病,莫能兴.。
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子贡色作。
孔子曰:“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曰:“然。
《季氏将伐颛臾》同步练习班级姓名一、基础知识检测1.找出加点词词义不同的项()A无乃尔是.过与 B是.社稷之臣也C是.谁之过与 D夫如是.,远人不服2.找出加点词用法不同的项()A危而.不扶,颠而不持B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资C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D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3.辨析下列加点“为”的不同意思,写在横线上A夫颛臾,昔者以为.东盟主 B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C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D君子疾夫舍早曰“欲之”而必为.之辞4.写出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①冉有,季路见于.孔子②季氏将有事于.颛臾③虎兕出于.柙④龟玉毁于.椟⑤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⑥而谋动干戈于.邦内5.“无乃尔是过与”语音停顿正确的项是()A无乃/尔是/过与 B无乃/尔是过/与C无/乃尔/是过/与 D无乃/尔/是/过与二、课文阅读训练“冉有曰:‘今夫颛臾,……后世必为子孙忧。
’……而在萧墙之内也”。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项是()A“今夫颛臾”、“君子疾夫舍曰”、“夫如是”、“相夫子”四个“夫”读音、词义都相同。
B“后世必为子孙忧”与“吾恐季孙之忧”的两个“忧”,词性相同,而词义不同。
C“不患寡而患不均”中的“不”,“盖均无贫”中的“无”都是否定的副词。
D“安无倾”与“则安之”两个“安”用法相同。
2.“而谋动干戈于邦内”语音停顿正确的项是()A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B而谋/动干戈/于/邦内C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D而谋/动/干戈/于邦内3.指出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项()A既来之. B君子疾夫舍曰欲之.C则安之. D吾恐季孙之.忧4.请从这段文字中找出三个成语并作解释。
①②③5.对“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一句有四种理解,选出正确的一项()A远方的不服,不能前来和好。
B偏远地方的人不服,不能前来和好。
C本国以外的人不服你们却不能使他们前来归附。
D本国以外的人不服(你们)却不能使他们前来归附。
6.孔子批评冉有,说了哪几点道理,作出简要回答。
《季氏将伐颛臾》练习班级:姓名:学号:一、为下列加点字注音:、颛臾..(.)社稷.()虎兕.()柙.()椟.()干戈.()固而近于费.()二、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词: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2.固.而近于费()3.不患.寡而患不均()4.盖.均无贫()5.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焉.用彼相矣。
()()()三、词类活用既来之,则安之()()四、一词多义于(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⑵虎兕出于柙()(3)龟玉毁于椟中()危(1)危而不扶()(2)正襟危坐()(3)危乎高哉()(4)危言危行()相(注意读音的不同)(1)则将焉用彼相矣 ( ) ⑵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 ) (3)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过(1)无乃尔是过与 ( ) ⑵且尔言过矣 ( )(3)谁之过与 ( ) ⑷过犹不及()(《论语•先进》)⑸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小石潭记》)(6)过故人庄()夫(1)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2)夫颛臾,昔者以为东盟住()(3)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是(1)是社稷之臣也( ) ⑵无乃尔是过与 ( )(3)唯利是图()五、特殊句式⑴何以伐为()⑵.无乃尔是过与()⑶是社稷之臣也()⑷季氏将有事于颛臾()⑸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六、固定句式⑴无乃..伐..尔是过与.()⑵何以为.()一、基础知识检测1.找出加点词词义不同的项()①无乃尔是.过与②是.社稷之臣也③是.谁之过与④夫如是.,远人不服2.找出加点词用法不同的项()①危而.不扶,颠而不持②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资③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④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3.辨析下列加点词的不同意思①夫颛臾,昔者以为.东盟主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③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④君子疾夫舍早曰“欲之”而必为.之辞4.指出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①冉有,季路见于.孔子②季氏将有事于.颛臾③虎兕出于.柙④龟玉毁于.椟⑤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⑥而谋动干戈于.邦内5.“无乃尔是过与”语音停顿正确的项是()①无乃/尔是/过与②无乃/尔是过/与③无/乃尔/是过/与④无乃/尔/是/过与二、课文阅读训练“冉有曰:‘今夫颛臾,……后世必为子孙忧。
必修四季氏将伐颛臾复习测试(含答案苏教版)必修四季氏将伐颛臾复习测试(含答案苏教版)(时间:40分钟分值:60分)一、基础巩固(25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是社稷之臣也社稷:国家B.今由与求也,相夫子相:观察C.固而近于费费:季氏的封地,在今山东费县D.陈力就列陈:陈列,这里是施展的意思解析:B项,“相”是“辅佐”的意思。
答案:B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季氏将有事于颛臾龟玉毁于椟中B.何以伐为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C.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何以伐为D.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解析:A项“于”,分别为介词“对”、“在”;B项“为”,前者为语气助词“呢”,后者为介词“替,给”;C项“以”,分别为介词“把”、“凭”;D项“之”,均为代词“他们”。
答案:D3.下列各项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无乃尔是过与B.季氏将伐颛臾C.固而近于费D.邦分崩离析解析:A项,“与”同“欤”。
答案:A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不属于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且在邦域之中矣B.则修文德以来之C.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D.既来之,则安之解析:B项,来: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来”;C项,形容词作动词,靠近;D项,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定”。
答案:A5.下列各句与“无乃尔是过与”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A.夫晋,何厌之有B.唯利是图C.何以伐为D.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解析:“无乃尔是过与”是宾语前置句,A、B、C三项都是宾语前置句,D项是常式句。
答案:D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2)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季氏将伐颛臾练习题
1.季氏是谁?
答:季氏是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位于今天的山东省南部和江苏省
北部地区。
2.颛臾是哪里?
答:颛臾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位于今天的山东省东北部。
3.季氏为什么要伐颛臾?
答:据史书记载,季氏和颛臾曾经有过战争,两个国家之间一直是敌
对关系。
此次季氏想要彻底消灭颛臾,扩大自己的领土和影响力。
4.季氏的战争策略是什么?
答:季氏选择在秋天进攻颛臾,以便利用天时地利的优势,提高自己
的胜率。
季氏还派出了精兵强将,分成数路出击,迅速攻占颛臾的重要城
池和关隘,最终击败了颛臾。
5.这场战争对春秋时期的历史有什么影响?
答:这场战争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之间的政治斗争和军事竞争。
同时,季氏战胜颛臾,扩大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加强了自己在地区内的地位。
另外,这场战争对于中国的传统军事思想和战争策略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
季氏将伐颛臾练习及答案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季氏将伐颛臾》练习班级:姓名:学号:一、为下列加点字注音:、颛臾..(.)社稷.()虎兕.()柙.()椟.()干戈.()固而近于费.()二、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词: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2.固.而近于费()3.不患.寡而患不均()4.盖.均无贫()5.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焉.用彼相矣。
()()()三、词类活用既来之,则安之()()四、一词多义于(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⑵虎兕出于柙()(3)龟玉毁于椟中()危(1)危而不扶()(2)正襟危坐()(3)危乎高哉()(4)危言危行()相(注意读音的不同)(1)则将焉用彼相矣 ( ) ⑵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3)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过(1)无乃尔是过与 ( )⑵且尔言过矣( )(3)谁之过与 ( ) ⑷过犹不及()(《论语先进》)⑸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小石潭记》)(6)过故人庄()夫(1)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2)夫颛臾,昔者以为东盟住()(3)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是(1)是社稷之臣也( ) ⑵无乃尔是过与( )(3)唯利是图()五、特殊句式⑴何以伐为()⑵.无乃尔是过与()⑶是社稷之臣也()⑷季氏将有事于颛臾()⑸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六、固定句式⑴无乃..伐为...尔是过与.()⑵何以()一、基础知识检测1.找出加点词词义不同的项()①无乃尔是.过与②是.社稷之臣也③是.谁之过与④夫如是.,远人不服2.找出加点词用法不同的项()①危而.不扶,颠而不持②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资③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④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3.辨析下列加点词的不同意思①夫颛臾,昔者以为.东盟主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③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④君子疾夫舍早曰“欲之”而必为.之辞4.指出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①冉有,季路见于.孔子②季氏将有事于.颛臾③虎兕出于.柙④龟玉毁于.椟⑤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⑥而谋动干戈于.邦内5.“无乃尔是过与”语音停顿正确的项是()①无乃/尔是/过与②无乃/尔是过/与③无/乃尔/是过/与④无乃/尔/是/过与二、课文阅读训练“冉有曰:‘今夫颛臾,……后世必为子孙忧。
《季氏将伐颛臾》基础知识识记篇一、注音颛臾..()冉.有()虎兕.()社稷.()近于费.()出于柙.()则将焉用彼相.()矣二、通假字(找出并解释)①无乃尔是过与②谁之过与三、词类活用找出并写出意义和用法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四、古今异义找出并写出古义和今义①是社稷之臣也。
②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③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④亦去之。
⑤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五、一词多义(实词)1.是①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②是社稷之臣,何以伐为③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2.疾①君有疾在腠理,不治恐将深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③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④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⑤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⑥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3.止①陈力就列,不能止者②河曲智叟笑止之曰③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4.见①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②曹刿请见③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④秦诚恐不可得,徒见欺⑤风吹草低见牛羊⑥谡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见!”5.过①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②过犹不及③故尝与过宋将军④是谁之过与⑤无乃尔是过与⑥且尔言过矣六、重点虚词1.于①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②而谋动干伐于.邦内。
③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2.以①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②何以.伐为?③则修文德以.来之。
七、句式积累①是社稷之臣也。
②何以伐为?③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④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⑤无乃尔是过与?⑥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八、翻译句子①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③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④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季氏将伐颛臾》基础知识识记篇答案:一、使动;“来”,使……来;“安”,使……安。
二、①是古义:此;今义:与否反义。
②家古义:大夫的封地;今义:家庭。
③陈力古义:施展;今义:陈列。
④去古义:离开;今义:到,往;⑤以为古义:把……当作;今义:认为。
季氏将伐颛臾练习题及答案季氏将伐颛臾练习题及答案季氏将伐颛臾,此话出自《论语·季氏》一章。
这句话虽然简短,但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思考。
本文将通过一系列练习题和答案的形式,探讨这句话背后的含义和启示。
练习题一:季氏将伐颛臾,为何会引起这样的行动?答案:季氏将伐颛臾,是因为季氏家族对颛臾地区的资源和利益有所觊觎。
他们希望通过武力征服颛臾,以获取更多的财富和权力。
练习题二:季氏将伐颛臾的行为是否正当?答案:从伦理和道德的角度来看,季氏将伐颛臾的行为是不正当的。
他们以武力侵犯他人的领土和权益,违背了和平与公正的原则。
这种行为是不可取的,应受到谴责。
练习题三:颛臾是否应该被季氏征服?答案:颛臾作为一个独立的地区,拥有自己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季氏将伐颛臾的行为是对颛臾人民的侵犯和剥夺。
颛臾应该保持独立,并且有权自主决定自己的发展方向。
练习题四:季氏将伐颛臾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思考?答案:季氏将伐颛臾的故事提醒我们要反思权力和利益的关系。
追求权力和利益是人类的天性,但我们应该审视自己的行为是否正当和合理。
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权益,尊重他们的独立和自主权。
练习题五:如何避免季氏将伐颛臾的行为重演?答案:要避免季氏将伐颛臾的行为重演,我们需要加强法制建设和道德教育。
法律应该保护每个人的权益和自由,确保公平和正义。
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培养公民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让每个人都明白尊重他人是一种基本的道德要求。
练习题六:季氏将伐颛臾的故事对我们个人有何启示?答案:季氏将伐颛臾的故事告诉我们,我们应该保持谦逊和谨慎的态度。
权力和利益往往会让人迷失自我,我们应该时刻提醒自己要保持理智和公正的判断。
同时,我们也应该珍惜和平与和谐的环境,不去侵犯他人的权益。
练习题七:如何用季氏将伐颛臾的故事来解读现实社会中的问题?答案:季氏将伐颛臾的故事可以引起我们对现实社会中的权力滥用和侵犯他人权益的问题的思考。
在现实社会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人为了追求权力和利益而不择手段。
《季氏将伐颛臾》练习班级:姓名:学号:一、为下列加点字注音:、颛臾()社稷()虎兕()柙()......椟()干戈()固而近于费()...二、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词:1.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2.固而近于费()...3. 不患寡而患不均()4.盖均无贫()..5.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焉用彼相矣。
()()()...三、词类活用既来之,则安之()()四、一词多义于( 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⑵ 虎兕出于柙()( 3)龟玉毁于椟中()危(1)危而不扶()( 2)正襟危坐()(3)危乎高哉()( 4)危言危行()相(注意读音的不同)( 1)则将焉用彼相矣()⑵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3)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过(1)无乃尔是过与()⑵ 且尔言过矣()(3)谁之过与()⑷ 过犹不及()(《论语 ?先进》)⑸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小石潭记》)( 6)过故人庄()夫( 1)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2)夫颛臾,昔者以为东盟住()(3)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是(1)是社稷之臣也 ()⑵无乃尔是过与()( 3)唯利是图()五、特殊句式⑴何以伐为()⑵.无乃尔是过与()⑶是社稷之臣也()⑷季氏将有事于颛臾()⑸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六、固定句式⑴无乃尔是过与?()⑵何以伐为?()......一、基础知识检测1. 找出加点词词义不同的项()①无乃尔是过与②是社稷之臣也..③是谁之过与④夫如是,远人不服..2. 找出加点词用法不同的项()①危而不扶,颠而不持.②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资③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④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3.辨析下列加点词的不同意思①夫颛臾,昔者以为.东盟主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③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④君子疾夫舍早曰“欲之”而必为.之辞4.指出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①冉有,季路见于.孔子②季氏将有事于颛臾.③虎兕出于.柙④龟玉毁于.椟⑤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⑥而谋动干戈于邦内.5. “无乃尔是过与”语音停顿正确的项是()①无乃 / 尔是 / 过与②无乃 / 尔是过 / 与③无 /乃尔 /是过 / 与④无乃 /尔/ 是/ 过与二、课文阅读训练“冉有曰:‘今夫颛臾, ,, 后世必为子孙忧。
季氏将伐颛臾练习题及参考答案【2012优化方案练习】语必修第四册(配苏教版)第一专题第一模块季氏将伐颛臾一、语段阅读阅读下面的字,完成1~4题。
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德以之。
既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下列各句中对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无乃尔是过与过:过错B.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舍:舍弃,回避.则将焉用彼相矣相:辅助D.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倾:倾诉解析:选B。
A.过:责备。
.相:搀扶盲人走路的人。
D.倾:倾覆。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不能者止B.且在邦域之中矣既之,则安之.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故远人不服,则修德以之D.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解析:选D。
都是连词,表示并列关系。
A项,助词,表示停顿/代词,……的人;B项,结构助词,的/代词,他们,代远人;项,连词,表示假设,那么/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就。
3.以下五句话中,全都体现孔子治国安邦原则的一组是( )①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②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③远人不服,则修德以之④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⑤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A.①②③ B.②③④.③④⑤ D.①③⑤解析:选B。
季氏将伐颛臾巩固练习一、字音:颛臾zhu a n y u 社稷j i 虎兕s i 出于柙xi a毁于椟d u 安无倾q i ng 相夫子xi a ng二、古汉语知识1、通假字无乃尔是过与“与”通欤,表疑问2、古今异义(1)昔者先王以为东道主古义:把……当作今义:认为(2)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古义:诸侯的封地、大夫的封地今义:国家、家庭3、词类活用(1)既来之,则安之使动用法,使……来;使……安定(2)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动词作名词,忧患4、一词多义(1)是无乃尔是过与宾语前置的标志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这样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指示代词,这(代颛臾)是谁之过与指示代词,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肯定判断词(2)过无乃尔是过与责备,动词且尔言过矣错,形容词过故人庄拜访,访问,动词是谁之过与错误,过失,名词(3)也是社稷之臣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句末语气词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句中语气词(4)以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把何以伐为凭则修文德以来之表目的,来且以一壁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因为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特殊句式(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状语后置 (2)无乃尔是过与宾语前置(3)是社稷之臣也判断句(4)何以伐为宾语前置(5)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梗中状语后置成语积累(1)既来之,则安之既:已经。
来之:使之来。
安之:使之安。
原义是既然把他们招抚来,就要把他们安顿下来。
后指既然来了,就要在这里安下心来。
(2)龟玉毁梗龟甲和宝玉在押中被毁。
比喻辅佐之臣失职而使国运毁败。
(3)祸起萧墙萧墙:古代宫室内的屏风,一说为宫墙。
指祸乱发生在家里。
比喻内部发生祸乱(4)分崩离析分:分裂。
崩:倒塌。
离:解体。
析:分开。
崩塌解体,四分五裂。
形容国家或集团组织四分五裂,支离破碎,不可收拾。
(5)开押出虎押:关猛兽的木笼。
原指负责看管的人未尽责任,后多比喻放纵坏人。
三、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就:担任B.则将焉用彼相矣相:辅助C.既来之,则安之安:使……安定D.和无寡,安无倾倾:倾覆解析:选B。
《季氏将伐颛臾》练习班级:姓名:学号:一、为下列加点字注音:、颛臾..(.)社稷.()虎兕.()柙.()椟.()干戈.()固而近于费.()二、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词: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2.固.而近于费()3.不患.寡而患不均()4.盖.均无贫()5.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焉.用彼相矣。
()()()三、词类活用既来之,则安之()()四、一词多义于(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⑵虎兕出于柙()(3)龟玉毁于椟中()危(1)危而不扶()(2)正襟危坐()(3)危乎高哉()(4)危言危行()相(注意读音的不同)(1)则将焉用彼相矣( ) ⑵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 (3)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过(1)无乃尔是过与( ) ⑵且尔言过矣( )(3)谁之过与( ) ⑷过犹不及()(《论语•先进》)⑸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小石潭记》)(6)过故人庄()夫(1)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2)夫颛臾,昔者以为东盟住()(3)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是(1)是社稷之臣也( ) ⑵无乃尔是过与( )(3)唯利是图()五、特殊句式⑴何以伐为()⑵.无乃尔是过与()⑶是社稷之臣也()⑷季氏将有事于颛臾()⑸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六、固定句式⑴无乃..伐为.?()..尔是过与.?()⑵何以一、基础知识检测1.找出加点词词义不同的项()①无乃尔是.过与②是.社稷之臣也③是.谁之过与④夫如是.,远人不服2.找出加点词用法不同的项()①危而.不扶,颠而不持②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资③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④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3.辨析下列加点词的不同意思①夫颛臾,昔者以为.东盟主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③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④君子疾夫舍早曰“欲之”而必为.之辞4.指出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①冉有,季路见于.孔子②季氏将有事于.颛臾③虎兕出于.柙④龟玉毁于.椟⑤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⑥而谋动干戈于.邦内5.“无乃尔是过与”语音停顿正确的项是()①无乃/尔是/过与②无乃/尔是过/与③无/乃尔/是过/与④无乃/尔/是/过与二、课文阅读训练“冉有曰:‘今夫颛臾,……后世必为子孙忧。
季氏将伐颛臾巩固练习一、字音:颛臾zhuān yú社稷jì虎兕sì出于柙xiá毁于椟dú安无倾qīng 相夫子xiàng二、古汉语知识1、通假字无乃尔是过与“与”通欤,表疑问2、古今异义(1)昔者先王以为东道主古义:把……当作今义:认为(2)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古义:诸侯的封地、大夫的封地今义:国家、家庭3、词类活用(1)既来之,则安之使动用法,使……来;使……安定(2)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动词作名词,忧患4、一词多义(1)是无乃尔是过与宾语前置的标志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这样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指示代词,这(代颛臾)是谁之过与指示代词,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肯定判断词(2)过无乃尔是过与责备,动词且尔言过矣错,形容词过故人庄拜访,访问,动词是谁之过与错误,过失,名词(3)也是社稷之臣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句末语气词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句中语气词(4)以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把何以伐为凭则修文德以来之表目的,来且以一壁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因为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特殊句式(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状语后置(2)无乃尔是过与宾语前置(3)是社稷之臣也判断句(4)何以伐为宾语前置(5)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状语后置成语积累(1)既来之,则安之既:已经。
来之:使之来。
安之:使之安。
原义是既然把他们招抚来,就要把他们安顿下来。
后指既然来了,就要在这里安下心来。
(2)龟玉毁椟龟甲和宝玉在柙中被毁。
比喻辅佐之臣失职而使国运毁败。
(3)祸起萧墙萧墙:古代宫室内的屏风,一说为宫墙。
指祸乱发生在家里。
比喻内部发生祸乱(4)分崩离析分:分裂。
崩:倒塌。
离:解体。
析:分开。
崩塌解体,四分五裂。
形容国家或集团组织四分五裂,支离破碎,不可收拾。
(5)开柙出虎柙:关猛兽的木笼。
原指负责看管的人未尽责任,后多比喻放纵坏人。
三、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就:担任B.则将焉用彼相矣相:辅助C.既来之,则安之安:使……安定D.和无寡,安无倾倾:倾覆解析:选B。
相:名词,搀扶盲人走路的人。
2.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冉有、季路见于孔子②子见夫子乎③不患寡而患不均④时有患疟疾者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解析:选D。
见,①拜见;②看见。
患,③忧虑,担忧;④得病。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季氏将有事于颛臾B.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C.陈力就列,不能者止D.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解析:选D。
A.古义:指用兵;今义:有事情。
B.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C.古义:没有;今义:办不到。
D.古今意义相同,战争。
4.下列各句中对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无乃尔是过与过:过错B.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舍:舍弃,回避C.则将焉用彼相矣相:辅助D.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倾:倾诉解析:选B。
A.过:责备。
C.相:搀扶盲人走路的人。
D.倾:倾覆。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不能者止B.且在邦域之中矣既来之,则安之C.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D.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解析:选D。
都是连词,表示并列关系。
A项,助词,表示停顿/代词,……的人;B项,结构助词,的/代词,他们,代远人;C项,连词,表示假设,那么/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就。
6. 指出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项( D )A既来之B君子疾夫舍曰欲之C则安之D吾恐季孙之忧7.下列各句中对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无乃尔是过与过:过错B.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舍:舍弃,回避C.则将焉用彼相矣相:辅助D.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倾:倾诉解析:选B。
A.过:责备。
C.相:搀扶盲人走路的人。
D.倾:倾覆。
8.以下五句话中,全都体现孔子治国安邦原则的一组是()①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②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③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④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⑤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①③⑤解析:选B。
①是批评冉有的话;⑤指出“季孙之忧”的本质所在。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是一篇典型的驳,围绕“季氏将伐颛臾是错误的”这一观点展开反驳,通过孔子与他的冉有、季路之间的对话,批驳了季氏兼并颛臾的企图,阐明了“治国以理”“为政以德”的主张。
B.第1段孔子对弟子的批驳,语势跌宕起伏,说理层层深入,表达非常丰富,令人叹为观止。
C.第3段语言的主要特点是形式整齐,音调和谐,气势贯通,层次性极强,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D.本文通过对心态、表情、动作的刻画,使人物的形貌和个性如在眼前。
例如,孔子在大是大非面前的当仁不让,直面邪恶,充分地显示了出来。
解析:选D。
文中并无“心态、表情、动作”的刻画。
10.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君子厌恶那种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
(2)我担心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在宫廷之内啊!陈公弼传苏轼公讳希亮,字公弼。
天圣八年进士第。
始为长沙县。
浮屠有海印国师者,交通权贵人,肆为奸利,人莫敢正视。
公捕置诸法,一县大耸。
去为雩都。
老吏曾腆侮法粥狱,以公少年易之。
公视事之日,首得其重罪,腆扣头出血,愿自新。
公戒而舍之。
巫觋岁敛民财祭鬼,谓之春斋,否则有火灾。
公禁之,民不敢犯,火亦不作。
毁淫祠数百区,勒巫为农者七十余家。
盗起,知房州。
州素无兵备,民凛凛欲亡去。
公以牢城卒杂山河户得数百人,日夜部勒,声振山南。
民恃以安,盗不敢入境。
而殿侍雷甲以兵百余人,逐盗至竹山,甲不能戟士,所至为暴。
或告有大盗入境且及门,公自勒兵阻水拒之。
身居前行,命士持满无得发。
士皆植立如偶人,甲射之不动,乃下马拜,请死,曰:“初不知公官军也。
”吏士请斩甲以徇。
公不可,独治为暴者十余人,使甲以捕盗自黩。
淮南饥,安抚、转运使皆言寿春守王正民不任职,正民坐免。
诏公乘传往代之。
转运使调里胥米而蠲其役,凡十三万石,谓之折役米。
米翔贵,民益饥。
公至则除之,且表其事,又言正民无罪,职事办治。
诏复以正民为鄂州。
徙知庐州。
虎翼军士屯寿春者以谋反诛,而迁其余不反者数百人于庐,士方自疑不安。
一日,有窃入府舍将为不利者。
公笑曰:“此必醉耳。
”贷而流之,尽以其余给左右使令,且以守仓库。
为京西转运使。
石塘河役兵叛,其首周元,震动汝洛间。
公闻之,即日轻骑出按。
斩元以徇,其余悉遣赴役如初。
致仕卒,享年六十四。
其人仁慈,故严而不残。
(选自《苏轼文集》,有删节)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A.一县大耸耸:震惊。
B.以公少年易之易:更换。
C.甲不能戟士戟:约束。
D.转运使调里胥米而蠲其役蠲:免除。
修改:易,动词,据上下文,应解释为“轻视,看不起”。
解析:原文中“老吏曾腆侮法粥(同‘鬻’,卖)狱”,而且陈希亮刚到任,所以“易”解释为“更换”为错误解释。
再者“更换”是“易”的基本义,是望文生义之解,亦断为错。
6.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陈公弼治市“严而不残”的一组是:(3分)(D)①公戒而舍之②公禁之,民不敢犯③民恃以安,盗不敢入境④独治为暴者十余人,使甲以捕盗自赎⑤虎翼军士屯寿春者以谋反诛,而迁其余不反者数百人于庐⑥斩元以徇,其余悉遣赴役如初。
A.①③⑤B.②④⑥C.②③⑤D.①④⑥解析:首先要审好题,“严而不残”是就陈公弼的仁慈而言的,是言其“威严而不残忍”,说白了,这是他“恩威并施”的做法,由此,答案就不难选择了。
②句言其禁巫之事,不能体现“严而不残”;③句从侧面言其治军之事,亦不能体现“严而不残”;⑤句言说的是“虎翼军士”,而非陈公弼。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A.雩都当地的巫师,每年春天的时候,都以祭鬼免除火灾为借口,大肆搜刮百姓财物,陈公弼到任后,严令禁止。
B.陈公弼到房州后,面对盗贼横行、缺乏兵备、百姓惶恐的情况,组织了数百人,昼夜布防,声威赫赫。
终于保得一方安宁。
C.淮南发生饥荒,安抚、转运使指责寿春太守王正民救灾不力,王被免职。
继任者陈公弼认为王正民无罪,安排他到鄂州做官。
D.陈公弼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曾经逮捕法办为非作歹的海印国师,严惩危害百姓的雷甲部下,后来又平息了周元的叛乱。
解析:此题设题也很简单,错误处很明显,C项“安排他到鄂州做官”,这并非陈公弼所做之事,他只是“表其事,又言正民无罪,职事办治”,所以朝廷才“诏复以正民为鄂州”。
从四个选项上看,命题者在命题上似乎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因而设置选项有些捉襟见肘:一是设错处太过明显;二是第四选项,实为无内容可命题了,于是乎来个全文概括!三是所选人物传记叙事过于简单化,并无曲折可言。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⑴毁淫祠数百区,勒巫为农者七十余家。
译文:(陈公弼)拆毁几百处惑乱人心的祠堂,强制巫师务农的人有七十多家。
解析:翻译此句关键在于理解“淫”“勒”两词的意思,而且还不能一味依据词典的解释,而应依据上下文的语境对这些词进行合理的揣度,所以“淫”解释为“迷乱”“惑乱”比较好。
⑵身居前行,命士持满无得发。
译文:(陈公弼)亲自处在队伍的前列,命令士兵把弓箭拉满但不要射出。
解析:此句的翻译,关键把握“前行”“居”“持满”,这些都得根据上下文语境来作出正确的译解。
⑶贷而流之,尽以其余给左右使令,且以守仓库。
译文:(陈公弼)饶恕了他并流放了他,把其余的士兵全部交给公府左右使令,并且用他们来把守仓库。
解析:此句的翻译,关键要把握“贷”(严惩不贷)“流”和句式以及语顺。
参考译文:公名为希亮,字公弼,姓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