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将伐颛臾》练习题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3
《季氏将伐颛臾》优秀练习题高一必修四《季氏将伐颛臾》一、文学常识:孔子,名丘字仲尼,时期鲁国人(今山东曲阜),为学派创始人。
自汉代起儒家思想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深远。
《论语》是由汇集整理而成的体文集,记载了的言行,全面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全书共20篇。
宋儒把《》与《》《》《》合称为“四书”。
二、给加点字词注音:将伐颛臾()社稷之臣()相夫子()虎兕出于柙()分崩离析()邦域之中()祸起萧墙()龟玉毁于椟()三、实词整理:1、找出句中通假字,并作解释:(1)无乃尔是过与(2)是谁之过与2、说明句中活用现象并作解释:(1)修文德以来之(2)既来之,则安之(3)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3、解释一词多义:过:(1)无乃尔是过与(2)且尔言过矣(3)是谁之过与相:(1)则将焉用彼相矣(2)今由与求也,相夫子4、解释其他重点字词:(1)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2)陈力就列(3)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4)不患寡而患不均(5)故远人不服(6)盖均无贫,和无寡四、虚词整理:于:(1)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2)季氏将有事于颛臾(3)而谋动干戈于邦内而(1)危而不持,颠而不扶(2)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3)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4)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5)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6)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者:(1)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2)吾二臣者皆不欲也(3)有国有家者为:(1)何以伐为?(2)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焉(1)则将焉用彼相矣(2)且焉置土石五、说明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2)无乃尔是过与?(3)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4)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六、句子翻译:(1)无乃尔是过与?(2)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3)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4)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5)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6)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季氏将伐颛臾》练习班级:姓名: 学号:一、为下列加点字注音:、颛臾..(. ) 社稷.()虎兕. ( )柙. ( )椟. ( )干戈.()固而近于费.( )二、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词: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 2.固.而近于费()3。
不患.寡而患不均() 4.盖.均无贫()5.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焉.用彼相矣。
()()()三、词类活用既来之,则安之()( )四、一词多义于(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 ⑵虎兕出于柙( )(3)龟玉毁于椟中()危(1)危而不扶()(2)正襟危坐()(3)危乎高哉()(4) 危言危行( )相(注意读音的不同)(1)则将焉用彼相矣 ( )⑵今由与求也,相夫子()(3)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过(1)无乃尔是过与()⑵且尔言过矣 ( )(3)谁之过与 ( )⑷过犹不及( )(《论语•先进》)⑸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小石潭记》)(6)过故人庄()夫(1)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2)夫颛臾,昔者以为东盟住()(3)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是(1)是社稷之臣也( ) ⑵无乃尔是过与()(3)唯利是图()五、特殊句式⑴何以伐为( ) ⑵.无乃尔是过与()⑶是社稷之臣也()⑷季氏将有事于颛臾()⑸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 )六、固定句式⑴无乃..伐为.?( )..尔是过与.?()⑵何以一、基础知识检测1.找出加点词词义不同的项()①无乃尔是.过与②是.社稷之臣也③是.谁之过与④夫如是.,远人不服2.找出加点词用法不同的项( )①危而.不扶,颠而不持②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资③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④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3。
辨析下列加点词的不同意思①夫颛臾,昔者以为.东盟主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③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④君子疾夫舍早曰“欲之”而必为.之辞4.指出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①冉有,季路见于.孔子②季氏将有事于.颛臾③虎兕出于.柙④龟玉毁于.椟⑤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⑥而谋动干戈于.邦内5.“无乃尔是过与”语音停顿正确的项是( )①无乃/尔是/过与②无乃/尔是过/与③无/乃尔/是过/与④无乃/尔/是/过与二、课文阅读训练“冉有曰:‘今夫颛臾,……后世必为子孙忧.'……而在萧墙之内也”。
《季氏将伐颛臾》练习班级:姓名:学号:一、为下列加点字注音:、颛臾()社稷()虎兕()柙()椟()干戈()固而近于费()二、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词: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2.固而近于费()3.不患寡而患不均()4.盖均无贫()5.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焉用彼相矣。
()()()三、词类活用既来之,则安之()()四、一词多义于(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⑵虎兕出于柙()(3)龟玉毁于椟中()危(1)危而不扶()(2)正襟危坐()1 / 10(3)危乎高哉()(4)危言危行()相(注意读音的不同)(1)则将焉用彼相矣( ) ⑵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3)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过(1)无乃尔是过与( ) ⑵且尔言过矣( )⑷过犹不及((3)谁之过与( ) ))先进》(《论语?)((《小石潭⑸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记》(6)过故人庄()夫二臣者皆之子)1夫欲,吾不欲也()()(3)君子疾夫舍曰欲之)夫颛臾,昔者以为东盟住((2 )而必为之辞(是是社稷之臣也(1)⑵无乃尔是过与( ) ( )()唯利是图(3 )2 / 10五、特殊句式⑴何以伐为()⑵.无乃尔是过与()⑶是社稷之臣也()⑷季氏将有事于颛臾()⑸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六、固定句式⑴无乃尔是过与?()⑵何以伐)为?(一、基础知识检测)1.找出加点词词义不同的项(②是社稷之臣也①无乃尔是过与④夫如是,远人不服③是谁之过与)2.找出加点词用法不同的项(①危而不扶,颠而不持②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资③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④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辨析下列加点词的不同意思3. ①夫颛臾,昔者以为东盟主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3 / 10③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④君子疾夫舍早曰“欲之”而必为之辞4.指出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①冉有,季路见于孔子②季氏将有事于颛臾③虎兕出于柙④龟玉毁于椟⑤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⑥而谋动干戈于邦内5.“无乃尔是过与”语音停顿正确的项是()①无乃/尔是/过与②无乃/尔是过/与③无/乃尔/是过/与④无乃/尔/是/过与二、课文阅读训练“冉有曰:‘今夫颛臾,……后世必为子孙忧。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季氏①将伐颛臾②。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③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④,且在邦域⑤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⑥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⑦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选自《季氏将伐颛臾》)【注】①季氏,季康子,名肥,鲁国执政大夫。
②颛臾,附属于鲁的小国。
故城在今山东费县西北。
③冉有,名求,字子有。
孔子弟子,季康子的家臣。
季路,姓仲,名由,字子路。
孔子弟子,季康子的家臣。
孔子(前551-前 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论语》是孔子门人及后学编辑整理孔子言行以及孔门弟子互相谈话的记录。
④先王以为东蒙主,周先王让颛臾担任东蒙山的主祭人。
⑤邦域,这里指鲁国境内。
邦,诸侯封地。
⑥夫子,指季康子。
⑦费,季氏的封地。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3分)今A夫B颛臾C固D而近E于费F今不取G后世H必为子孙忧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和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社稷”在古代指土地神和谷神,也指国家。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中的“社稷”是指后者。
B.从文言特殊句式上来看,“何以伐为?”和《侍坐》中的“不吾知也!”是相同的,都是宾语前置。
《季氏将伐颛臾》练习班级:姓名:学号:一、为下列加点字注音:、颛臾..(.)社稷.()虎兕.()柙.()椟.()干戈.()固而近于费.()二、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词: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2.固.而近于费()3.不患.寡而患不均()4.盖.均无贫()5.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焉.用彼相矣。
()()()三、词类活用既来之,则安之()()四、一词多义于(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⑵虎兕出于柙()(3)龟玉毁于椟中()危(1)危而不扶()(2)正襟危坐()(3)危乎高哉()(4)危言危行()相(注意读音的不同)(1)则将焉用彼相矣 ( ) ⑵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 ) (3)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过(1)无乃尔是过与 ( ) ⑵且尔言过矣 ( )(3)谁之过与 ( ) ⑷过犹不及()(《论语•先进》)⑸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小石潭记》)(6)过故人庄()夫(1)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2)夫颛臾,昔者以为东盟住()(3)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是(1)是社稷之臣也( ) ⑵无乃尔是过与 ( )(3)唯利是图()五、特殊句式⑴何以伐为()⑵.无乃尔是过与()⑶是社稷之臣也()⑷季氏将有事于颛臾()⑸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六、固定句式⑴无乃..伐..尔是过与.?()⑵何以为.?()一、基础知识检测1.找出加点词词义不同的项()①无乃尔是.过与②是.社稷之臣也③是.谁之过与④夫如是.,远人不服2.找出加点词用法不同的项()①危而.不扶,颠而不持②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资③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④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3.辨析下列加点词的不同意思①夫颛臾,昔者以为.东盟主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③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④君子疾夫舍早曰“欲之”而必为.之辞4.指出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①冉有,季路见于.孔子②季氏将有事于.颛臾③虎兕出于.柙④龟玉毁于.椟⑤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⑥而谋动干戈于.邦内5.“无乃尔是过与”语音停顿正确的项是()①无乃/尔是/过与②无乃/尔是过/与③无/乃尔/是过/与④无乃/尔/是/过与二、课文阅读训练“冉有曰:‘今夫颛臾,……后世必为子孙忧。
《季氏将伐颛臾》练习答案《季氏将伐颛臾》练习答案参考答案:一、1.A2.C3.B4.C5.C二、1.语录2.丘、仲尼、春秋、儒3.仁4.虎兕龟玉5.为政以德三、1.把……作为2.岂不、恐怕3.通“欤”,语气词4.危:站立不稳。
颠:摔倒。
四、1.为什么要攻打它呢?2.那么为什么还要使用那个助手呢?3.远方之人还不归附,便再完善德政教化来使他们归顺;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居下来。
4.我恐怕季孙的忧患,不在颛臾,却在鲁君啊!五、1.“夫子”指季氏。
由(子路)与求(冉有)足季氏的家臣。
2.指攻打颛臾一事。
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以“干戈”指代战争。
3.成语:“祸起萧墙”。
修辞方法:借代,以“萧墙之内”代指鲁君(古代只有人君宫内有萧墙)。
课文翻译:季氏准备攻打颛臾。
冉有、子路二人谒见孔子,说:“季氏将要对颛臾使用武力。
”孔子说:“冉求!恐怕这应该责备你了吧!颛臾,已故的周天子曾经授权他主持东蒙山的祭祀,而且它的疆土早在我们鲁国最初被封时的`疆界之中,正是和鲁国共安危存亡的忠心耿耿的附属国,为什么要攻打它?”冉有说:“季孙要这么做,我们二人本来都是不同意的。
”孔子说:“冉求!周任有句话说‘能够施展自己的才能就任职;如果不行,就该辞职。
’譬如盲人站立不稳,不去扶持;摔倒了,不去搀扶,何必还要那个助手呢?你的话是错误的。
老虎犀牛从木笼子中逃了出来,龟甲和美玉在匣子里毁坏了,这是谁的责任呢?”冉有说:“颛臾,城郭坚固而兵甲精锐,而且离季孙家的采邑费(今费县附近)很近。
现在不去占领,日子久了,一定会给子孙留下祸害。
”孔子说:“冉求!君子讨厌(那种态度)不说自己贪得无厌,却一定另找借口。
我听说过:无论是诸侯(有国者)还是大夫(有家者),不必担心财富不多,只须担心财富不均;不必担心人民太少,只应担心境内不安。
若是财富平均,便无所谓贫穷;境内和睦团结,便不会觉得人少;境内平安,便不会倾危。
做到这样,远方之人还不归服,便再修仁义礼乐的政教来招致他们;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定地生活。
《季氏将伐颛臾》练习班级:姓名:学号:一、为下列加点字注音:、颛臾..(.)社稷.()虎兕.()柙.()椟.()干戈.()固而近于费.()二、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词: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2.固.而近于费()3.不患.寡而患不均()4.盖.均无贫()5.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焉.用彼相矣。
()()()三、词类活用既来之,则安之()()四、一词多义于(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⑵虎兕出于柙()(3)龟玉毁于椟中()危(1)危而不扶()(2)正襟危坐()(3)危乎高哉()(4)危言危行()相(注意读音的不同)(1)则将焉用彼相矣( ) ⑵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 (3)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过(1)无乃尔是过与( ) ⑵且尔言过矣( )(3)谁之过与( ) ⑷过犹不及()(《论语•先进》)⑸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小石潭记》)(6)过故人庄()夫(1)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2)夫颛臾,昔者以为东盟住()(3)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是(1)是社稷之臣也( ) ⑵无乃尔是过与( )(3)唯利是图()五、特殊句式⑴何以伐为()⑵.无乃尔是过与()⑶是社稷之臣也()⑷季氏将有事于颛臾()⑸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六、固定句式⑴无乃..伐为.?()..尔是过与.?()⑵何以一、基础知识检测1.找出加点词词义不同的项()①无乃尔是.过与②是.社稷之臣也③是.谁之过与④夫如是.,远人不服2.找出加点词用法不同的项()①危而.不扶,颠而不持②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资③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④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3.辨析下列加点词的不同意思①夫颛臾,昔者以为.东盟主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③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④君子疾夫舍早曰“欲之”而必为.之辞4.指出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①冉有,季路见于.孔子②季氏将有事于.颛臾③虎兕出于.柙④龟玉毁于.椟⑤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⑥而谋动干戈于.邦内5.“无乃尔是过与”语音停顿正确的项是()①无乃/尔是/过与②无乃/尔是过/与③无/乃尔/是过/与④无乃/尔/是/过与二、课文阅读训练“冉有曰:‘今夫颛臾,……后世必为子孙忧。
季氏将伐颛臾练习题
1.季氏是谁?
答:季氏是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位于今天的山东省南部和江苏省
北部地区。
2.颛臾是哪里?
答:颛臾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位于今天的山东省东北部。
3.季氏为什么要伐颛臾?
答:据史书记载,季氏和颛臾曾经有过战争,两个国家之间一直是敌
对关系。
此次季氏想要彻底消灭颛臾,扩大自己的领土和影响力。
4.季氏的战争策略是什么?
答:季氏选择在秋天进攻颛臾,以便利用天时地利的优势,提高自己
的胜率。
季氏还派出了精兵强将,分成数路出击,迅速攻占颛臾的重要城
池和关隘,最终击败了颛臾。
5.这场战争对春秋时期的历史有什么影响?
答:这场战争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之间的政治斗争和军事竞争。
同时,季氏战胜颛臾,扩大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加强了自己在地区内的地位。
另外,这场战争对于中国的传统军事思想和战争策略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
《季氏将伐颛臾》基础知识识记篇一、注音颛臾..()冉.有()虎兕.()社稷.()近于费.()出于柙.()则将焉用彼相.()矣二、通假字(找出并解释)①无乃尔是过与②谁之过与三、词类活用找出并写出意义和用法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四、古今异义找出并写出古义和今义①是社稷之臣也。
②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③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④亦去之。
⑤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五、一词多义(实词)1.是①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②是社稷之臣,何以伐为③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2.疾①君有疾在腠理,不治恐将深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③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④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⑤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⑥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3.止①陈力就列,不能止者②河曲智叟笑止之曰③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4.见①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②曹刿请见③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④秦诚恐不可得,徒见欺⑤风吹草低见牛羊⑥谡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见!”5.过①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②过犹不及③故尝与过宋将军④是谁之过与⑤无乃尔是过与⑥且尔言过矣六、重点虚词1.于①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②而谋动干伐于.邦内。
③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2.以①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②何以.伐为?③则修文德以.来之。
七、句式积累①是社稷之臣也。
②何以伐为?③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④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⑤无乃尔是过与?⑥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八、翻译句子①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③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④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季氏将伐颛臾》基础知识识记篇答案:一、使动;“来”,使……来;“安”,使……安。
二、①是古义:此;今义:与否反义。
②家古义:大夫的封地;今义:家庭。
③陈力古义:施展;今义:陈列。
④去古义:离开;今义:到,往;⑤以为古义:把……当作;今义:认为。
季氏将伐颛臾课内巩固1.给加点字注音。
颛.臾()冉.有()社稷.()柙.()虎兕.()萧.墙()相.夫子()椟.()2.请从文中找出三个成语并作解释。
①②③3.找出加点词词义不同的项()A.无乃尔是.过与B.是.社稷之臣也C.是.谁之过与D.夫如是.,远人不服4.下边一句中加点的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焉用彼相.矣?A.危险颠簸辅助B.不稳定跌倒辅助C.不稳定颠簸辅助盲人走路的人D.危险跌倒辅助盲人走路的人5.辨析下列加点词的不同意思。
①夫颛臾,昔者以为.东盟主为: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为:③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为:④君子疾夫舍早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为:6.指出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
①冉有,季路见于.孔子于:②季氏将有事于.颛臾于:③虎兕出于.柙于:④龟玉毁于.椟于:⑤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于:⑥而谋动干戈于.邦内于:7.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⑴这是一篇对话体议论文,文中记载的是孔子与其弟子冉有和季路的一段对话,主要是孔子与冉有的对话。
他们谈话的政治背景是_____ _____________。
⑵纵观全文,孔子在和冉有、季路的对话中坚持了两点看法,一是_____ __,二是__ ____。
⑶孔子引用古代史官周任“陈力就列,不能者止”的话,又举出一些比喻,为的是_,指出“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为的是。
⑷从课文中看,孔子的政治主张是( )A.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B.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C.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D.以上都是E.以上都不是⑸从孔子的话中,可以看出冉有季路违背了先生的政治主张的行为是( )A.相夫子 B.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C.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D.谋动干戈于邦内⑹文中能反映出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深刻的政治眼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这句话一语道破了季氏______ ______。
季氏将伐颛臾练习题及答案季氏将伐颛臾练习题及答案季氏将伐颛臾,此话出自《论语·季氏》一章。
这句话虽然简短,但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思考。
本文将通过一系列练习题和答案的形式,探讨这句话背后的含义和启示。
练习题一:季氏将伐颛臾,为何会引起这样的行动?答案:季氏将伐颛臾,是因为季氏家族对颛臾地区的资源和利益有所觊觎。
他们希望通过武力征服颛臾,以获取更多的财富和权力。
练习题二:季氏将伐颛臾的行为是否正当?答案:从伦理和道德的角度来看,季氏将伐颛臾的行为是不正当的。
他们以武力侵犯他人的领土和权益,违背了和平与公正的原则。
这种行为是不可取的,应受到谴责。
练习题三:颛臾是否应该被季氏征服?答案:颛臾作为一个独立的地区,拥有自己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季氏将伐颛臾的行为是对颛臾人民的侵犯和剥夺。
颛臾应该保持独立,并且有权自主决定自己的发展方向。
练习题四:季氏将伐颛臾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思考?答案:季氏将伐颛臾的故事提醒我们要反思权力和利益的关系。
追求权力和利益是人类的天性,但我们应该审视自己的行为是否正当和合理。
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权益,尊重他们的独立和自主权。
练习题五:如何避免季氏将伐颛臾的行为重演?答案:要避免季氏将伐颛臾的行为重演,我们需要加强法制建设和道德教育。
法律应该保护每个人的权益和自由,确保公平和正义。
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培养公民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让每个人都明白尊重他人是一种基本的道德要求。
练习题六:季氏将伐颛臾的故事对我们个人有何启示?答案:季氏将伐颛臾的故事告诉我们,我们应该保持谦逊和谨慎的态度。
权力和利益往往会让人迷失自我,我们应该时刻提醒自己要保持理智和公正的判断。
同时,我们也应该珍惜和平与和谐的环境,不去侵犯他人的权益。
练习题七:如何用季氏将伐颛臾的故事来解读现实社会中的问题?答案:季氏将伐颛臾的故事可以引起我们对现实社会中的权力滥用和侵犯他人权益的问题的思考。
在现实社会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人为了追求权力和利益而不择手段。
季氏将伐颛臾练习题及参考答案【2012优化方案练习】语必修第四册(配苏教版)第一专题第一模块季氏将伐颛臾一、语段阅读阅读下面的字,完成1~4题。
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德以之。
既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下列各句中对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无乃尔是过与过:过错B.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舍:舍弃,回避.则将焉用彼相矣相:辅助D.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倾:倾诉解析:选B。
A.过:责备。
.相:搀扶盲人走路的人。
D.倾:倾覆。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不能者止B.且在邦域之中矣既之,则安之.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故远人不服,则修德以之D.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解析:选D。
都是连词,表示并列关系。
A项,助词,表示停顿/代词,……的人;B项,结构助词,的/代词,他们,代远人;项,连词,表示假设,那么/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就。
3.以下五句话中,全都体现孔子治国安邦原则的一组是( )①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②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③远人不服,则修德以之④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⑤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A.①②③ B.②③④.③④⑤ D.①③⑤解析:选B。
《季氏将伐颛臾》练习卷一、基础题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启碇.(dìng)夔.州(kuí)通衢.(qú)茕茕孑.立(zǐ)B.缱绻.(quǎn)齑.粉(jī)趿.拉(tā)伛.曲(yǔ)C.攻讦.( jié)孱.头(chán)刀俎.(zǔ)颛.顼(zhuān)D.虎兕.(sì)踬踣.(bó)杌陧(wù)勖.勉(mào)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璀璨永垂不朽温馨祸起箫墙B.惘然分崩离析峥嵘安之若素C.谙熟浅尝辄止祈祷共商国事D.崔嵬大放厥词蜕变遥遥欲坠3.下列横线上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①就某种意义而言,今天我们是为了要求诺言而汇集到我们国家的首都来的。
②我们不能我们的具有崭新内容的抗议蜕变为暴力行动。
③我梦想有一天,我的四个孩子将在一个不是以他们的肤色,而是以他们的品格优劣来他们国度里生活。
A.兑现容许评价 B.实现容许评论C.兑现容忍评论 D.实现容忍评价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A.也许有人认为唐代王维除了作诗之外身无长物....,其实,王维的画也是作得不错的。
B.近十多年来,我国的城市“夜景观”建设琳琅满目,发展十分迅速。
C.中国选手申雪、赵宏博在盐湖城冬奥会上改写了双人花样滑的历史,成为第一对在国际大赛上使用抛四周跳的选手。
虽然功败垂成....,但他们出色的表现还是赢得观众和裁判的认同。
D.考前每个考生都应充分做好复习准备,否则,上了考场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就会影响正常水平的发挥。
5.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社科院近日发布的《中国城市发展报告》认为,未来中国城镇化不但仍处于快速推进时期,而且已经由加速阶段转变为减速阶段。
B.有关调查表明,中国人幸福感持续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爱攀比,缺信心,不互信,不善于发现阳光面等心理因素造成的。
季氏将伐颛臾巩固练习一、字音:颛臾zhu a n y u 社稷j i 虎兕s i 出于柙xi a毁于椟d u 安无倾q i ng 相夫子xi a ng二、古汉语知识1、通假字无乃尔是过与“与”通欤,表疑问2、古今异义(1)昔者先王以为东道主古义:把……当作今义:认为(2)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古义:诸侯的封地、大夫的封地今义:国家、家庭3、词类活用(1)既来之,则安之使动用法,使……来;使……安定(2)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动词作名词,忧患4、一词多义(1)是无乃尔是过与宾语前置的标志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这样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指示代词,这(代颛臾)是谁之过与指示代词,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肯定判断词(2)过无乃尔是过与责备,动词且尔言过矣错,形容词过故人庄拜访,访问,动词是谁之过与错误,过失,名词(3)也是社稷之臣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句末语气词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句中语气词(4)以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把何以伐为凭则修文德以来之表目的,来且以一壁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因为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特殊句式(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状语后置 (2)无乃尔是过与宾语前置(3)是社稷之臣也判断句(4)何以伐为宾语前置(5)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梗中状语后置成语积累(1)既来之,则安之既:已经。
来之:使之来。
安之:使之安。
原义是既然把他们招抚来,就要把他们安顿下来。
后指既然来了,就要在这里安下心来。
(2)龟玉毁梗龟甲和宝玉在押中被毁。
比喻辅佐之臣失职而使国运毁败。
(3)祸起萧墙萧墙:古代宫室内的屏风,一说为宫墙。
指祸乱发生在家里。
比喻内部发生祸乱(4)分崩离析分:分裂。
崩:倒塌。
离:解体。
析:分开。
崩塌解体,四分五裂。
形容国家或集团组织四分五裂,支离破碎,不可收拾。
(5)开押出虎押:关猛兽的木笼。
原指负责看管的人未尽责任,后多比喻放纵坏人。
三、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就:担任B.则将焉用彼相矣相:辅助C.既来之,则安之安:使……安定D.和无寡,安无倾倾:倾覆解析:选B。
高一语文《季氏将伐颛臾》练习
一、基础知识检测
1.找出加点词词义不同的项()
①无乃尔是.过与②是.社稷之臣也
③是.谁之过与④夫如是.,远人不服
2.找出加点词用法不同的项()
①危而.不扶,颠而不持
②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资
③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④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3.辨析下列加点词的不同意思
①夫颛臾,昔者以为.东盟主
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③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④君子疾夫舍早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4.指出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
①冉有,季路见于.孔子②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③虎兕出于.柙
④龟玉毁于.椟
⑤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⑥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5.“无乃尔是过与”语音停顿正确的项是()
①无乃/尔是/过与②无乃/尔是过/与
③无/乃尔/是过/与④无乃/尔/是/过与
二、课文阅读训练
“冉有曰:‘今夫颛臾,……后世必为子孙忧。
’……而在萧墙之内也”。
2.“而谋动干戈于邦内”语音停顿正确的项是()
①而/谋动/干戈/于邦内②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③而/谋/动干戈/于邦内④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3.指出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项()
①既来之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
③则安之④吾恐季孙之忧
4.请从这段文字中找出三个成语并作解释。
①
②
③
5.对“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一句有四种理解,选出正确的一项()
①远方的不服,不能前来和好。
②偏远地方的人不服,不能前来和好。
③本国以外的人不服你们却不能使他们前来归附。
④本国以外的人不服(你们)却不能使他们前来归附。
6.孔子批评冉有,说了哪几点道理,作出简要回答。
①
②
③
【创新能力训练】
阅读下面两则短文,完成后面各题。
1.于调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四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士弗如也
①为短文断句标点。
②从下列各项中选出正确的项()A.文中两个“女”,都是通假字,同“汝”。
B.文中两个“与”词义词性完全相同。
C.短文中,孔子与子贡对话,提到了回与赐两个人。
D.文中“望”是“看”的意思。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患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①为带点的字注音
①省
②传
②解释下列字的词义。
A. 谋:
C.交:
B. 忠:
D.信:
③翻译这则短文。
【学科渗透训练】
小明家有几个鸟笼,每个里面都养着鹦鹉。
如果每个鸟笼养一只鹦鹉,就会有一只没处安置;如果每个鸟笼养两只鹦鹉,又会空出一个鸟笼。
问:你说小明家有几个鸟笼几只鹦鹉?
参考答案:
【同步达纲练习】
一、1.① 2.② 3.①作为②语气助词③成为④动词,这里有“编造”之意
4.①引进动作对象,不译②对,对于,介词③从,介④在,介⑤到,介⑥在,介
5.②
二、1.② 2.③ 3.④
4.①既来之,则安之②分崩离析③祸起萧墙
5.④
6.①首先揭示谎言可恶②其次阐明政治主张③最后指出错误严重【创新能力训练】
1.①曰:“愈?”曰:“回?十,二。
”曰:“也;也。
”②AB
2.①A.xǐng B.chuán
②A.计谋,主意 B.忠诚,忠实 C.交往 D.讲信用
③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情,有没有不忠诚的地方呢?与朋友交往,有没有不讲信用的地方呢?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学科渗透训练】
3个鸟笼,4只鹦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