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专升本《季氏将伐颛臾》习题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4
大学语文密押试卷(二)一、单项选择题1.《季氏将伐颛臾》一文体现孔子的政治主张是( )A.以民为本,实行王道B.顺应自然,无为而治C.治国以礼,为政以德D.严刑峻法,奖励耕战2.张洁《拣麦穗》一文的主旨是( )A.对纯真情谊的赞美B.对美好童贞的怀念C.对真挚爱情的追求D.对幸福婚姻的憧憬3.《郑伯克段于鄢》的叙述方式是( )A.平叙B.倒叙C.插叙D.顺叙4.《西厢记》直接脱胎于金代董解元的( )A.《汉宫秋》B.《李逵负荆》C.《墙头马上》D.《西厢记诸宫调》5.《麦琪的礼物》的语言特点是( )A.平易素朴B.幽默诙谐C.清新优美D.铿锵刚劲6.鲁迅第一篇白话小说是( )A.《狂人日记》B.《阿Q正传》C.《祝福》D.《药》7.《山居秋暝》的主要抒情手法是( )A.借景抒情B.借典故抒情C.借事抒情D.直抒胸臆8.《红楼梦》的体裁是( )A.文言小说B.长篇章回体白话小说C.短篇小说D.诗体小说9.《道士塔》的作者是( )A.许地山B.余秋雨C.史铁生D.贾平凹10.《咬文嚼字》中以“独携天上小圆月,来试人间第二泉”为例,是为了说明( )A.文字的运用决不可粗枝大叶B.斟酌文字实际是调整思想感情C.文学的文字更注重联想意义D.文字的运用一定要有创造精神11.在陶渊明《饮酒》(其五)中,包孕对比关系的两个词语是( )A.“人境”与“车马喧”B.“心远”与“地自偏”C.“采菊”与“见南山”D.“真意”与“忘言”12.《声声慢》(寻寻觅觅)中引词人故乡之思的景物是( )A.晚来风急B.梧桐细雨C.黄花D.雁过13.《再别康桥》中使用的“云彩”“金柳”“艳影”等词体现了“新月派”诗歌“三美”中的( )A.建筑美B.雕塑美C.绘画美D.音乐美14.《张中丞传后叙》一文中刻画南霁云的形象时,主要是采用( )A.肖像描写B.细节描写C.心理描写D.场面描写15.下列作品从体裁上看属于记事散文的是( )A.《我与地坛》B.《咬文嚼字》C.《爱尔克的灯光》D.《苦恼》16.《氓》中属于赋的句子是( )A.桑之未落,其叶沃若B.于嗟鸠兮,无食桑葚C.女也不爽,士贰其行D.桑之落矣,其黄而陨17.巴金的《爱情三部曲》包括( )A.《家》B.《雨》C.《春》D.《秋》18.下列作家中,被称为“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的是( )A.吴承恩B.吴敬梓C.曹雪芹D.罗贯中19.在《箱子岩》中,作者记叙第一次游览见闻时,重点写了( )A.赛龙舟B.悬棺C.自然风景D.兵油子20.《风波》开头描绘“田家乐”景象的主要用意是( )A.暴露当时农民的愚昧落后B.嘲讽文豪诗兴的不合时宜C.衬托小说后文的风波动荡D.展现江南水乡的风土人情21.苏轼曾评论下列哪位诗人的诗作特点为“诗中有画”( )A.王昌龄B.白居易C.王维D.陶渊明22.“求!无乃尔是过与”一句话的句式特点为( )A.判断句B.倒装句C.省略句D.被动句23.在盛唐诗坛上,王昌龄以擅长什么诗体著称( )A.七言绝句B.七言律诗C.乐府旧题D.七言歌行24.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源头是( )A.《楚辞》B.《左传》C.《诗经》D.《论语》25.“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一句的句法结构是( )A.判断句B.陈述句C.被动句D.宾语前置二、填空题26.中国现代第一篇白话文小说是__________。
普高专升本大学语文(阅读理解)模拟试卷2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阅读《季氏将伐颛臾》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列问题: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1.指出本段的论据类型和论证方法。
正确答案:论据类型:事实(历史、现实)论据。
论证方法:类比法。
涉及知识点:论说文2.这段文字中的立论体现在哪里?正确答案:周任有言曰:陈列就列,不能者止。
涉及知识点:论说文3.这段文字的双重比喻有何意义?正确答案:一方面将季氏比作虎兕,将颛臾比作龟玉,季氏攻伐颛臾,就比如虎兕从笼中跑出来伤人,颛臾被攻灭,就好比龟甲、美玉在柙子中被毁坏;另一方面,将冉有、季路比作虎兕、龟玉的看护人、看管人。
季氏攻伐颛臾,是冉有、季路的责任。
涉及知识点:论说文阅读《季氏将伐颛臾》中第三段文字,回答下列问题: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日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4.“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蔷之内也”孔子这句话所表达的观点。
正确答案:指出季氏将伐颛臾的危害:季氏专权,又要扩张势力范围,这必然激化与鲁军的矛盾,发动不义之战,授鲁君以柄,后必有灾,这才是季氏真正的忧患之所在。
涉及知识点:论说文5.这段文字表达了什么观点?正确答案:驳斥冉有为攻打颛臾寻找借口,提出为政以德的观点。
涉及知识点:论说文6.这段文字在论证方法上有何特色?正确答案:驳中有立,驳立结合,通过立论来驳斥对方的观点。
涉及知识点:论说文阅读下面一段材料,并回答问题: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日钟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
安徽省淮南市成考专升本2022-2023学年大学语文自考测试卷(含答案) 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考号:________一、单选题(15题)1.《季氏将伐颛臾》所运用的论据中,属于历史材料的是()A.且在邦域之中矣B.先王以为东蒙主C.是社稷之臣也D.虎兕出于柙2.下列曲词中,概括《天净沙·秋思》全篇主题思想的是()A.枯藤老树昏鸦B.小桥流水人家C.古道西风瘦马D.断肠人在天涯3.王昌龄最擅长的是()A. 七言律诗B. 七言歌行C. 五言绝句D. 七言绝句4.《陈情表》中“结草”典故出自()。
A.《国语》B.《战国策》C.《诗经》D.《左传》5.《麦琪的礼物》揭示人物心理活动的主要方法是( )A.直抒胸臆B.行动和表情描写C.外貌和语言描写D.夸张笔法6.“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原出处是()A.A.《史记》B.《论语》C.《左传》D.《资治通鉴》7.“赋”作为一种文体,形成于( )A.战国时代B.秦代C.汉代D.三国时代8.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是( )A.李白B.杜牧C.王维D.李商隐9. 下列属于屠格涅夫作品的是A.《苦恼》B.《门槛》C.《风波》D.《米龙老爹》10.不是朱光潜的主要著作的是()A.《悲剧心理学》B.《文艺心理学》C.《诗论》D.《文艺对话录》1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出自于A.A.《行路难》(其一)B.《蜀相》C.《泊秦淮》D.《关山月》12. 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方面都堪称中国古代长篇小说高峰的作品是()A.《三国演义》B.《水浒传》C.《红楼梦》D.《儒林外史》13. 李白的《行路难》是一酋()A.七言绝句B.七言律诗C.七言歌行D.近体诗14. 柳永《八声甘州》的线索是()A.登高临远B.睹物思人C.雨洒江天D.佳人颙望15.下列句中字翻译错误的一项是()A.以此诟远诟:辱骂B.能顺木之天天:天空C.迨半奏,引商刻羽迨:等到D.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赍:赠与二、填空题(10题)16.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是___________。
《季氏将伐颛臾》同步练习班级姓名一、基础知识检测1.找出加点词词义不同的项()A无乃尔是.过与 B是.社稷之臣也C是.谁之过与 D夫如是.,远人不服2.找出加点词用法不同的项()A危而.不扶,颠而不持B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资C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D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3.辨析下列加点“为”的不同意思,写在横线上A夫颛臾,昔者以为.东盟主 B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C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D君子疾夫舍早曰“欲之”而必为.之辞4.写出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①冉有,季路见于.孔子②季氏将有事于.颛臾③虎兕出于.柙④龟玉毁于.椟⑤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⑥而谋动干戈于.邦内5.“无乃尔是过与”语音停顿正确的项是()A无乃/尔是/过与 B无乃/尔是过/与C无/乃尔/是过/与 D无乃/尔/是/过与二、课文阅读训练“冉有曰:‘今夫颛臾,……后世必为子孙忧。
’……而在萧墙之内也”。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项是()A“今夫颛臾”、“君子疾夫舍曰”、“夫如是”、“相夫子”四个“夫”读音、词义都相同。
B“后世必为子孙忧”与“吾恐季孙之忧”的两个“忧”,词性相同,而词义不同。
C“不患寡而患不均”中的“不”,“盖均无贫”中的“无”都是否定的副词。
D“安无倾”与“则安之”两个“安”用法相同。
2.“而谋动干戈于邦内”语音停顿正确的项是()A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B而谋/动干戈/于/邦内C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D而谋/动/干戈/于邦内3.指出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项()A既来之. B君子疾夫舍曰欲之.C则安之. D吾恐季孙之.忧4.请从这段文字中找出三个成语并作解释。
①②③5.对“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一句有四种理解,选出正确的一项()A远方的不服,不能前来和好。
B偏远地方的人不服,不能前来和好。
C本国以外的人不服你们却不能使他们前来归附。
D本国以外的人不服(你们)却不能使他们前来归附。
6.孔子批评冉有,说了哪几点道理,作出简要回答。
《季氏将伐颛臾》课后练习一.单选题1.《论语》在体裁上属于( )A.论辩体B.语录体 C.对话体 D.纪事本末体2.《春秋》的修订者是()A.老子B.孔子C.墨子D.刘向3.《论语》一书的编纂者是( )A.孔子B.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C.孟子D.孟子及其弟子4.《季氏将伐颛臾》中“且在邦域之中矣”的“邦域”指()。
A.颛臾B.鲁国C.齐国D.宋国5.我国先秦时期一部最能代表儒家思想的语录体散文集是( )A.《论语》B.《孟子》 C.《庄子》 D.《战国策》6.在《季氏将伐颛臾》一文中,孔子用“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为论据,来驳斥冉有推卸责任的态度,这种论据的类别是( )A.历史材料 B.现实事例C.名人名言 D.科学公理7.孔子的思想核心是( )A.仁政和王道B.仁与礼C.严刑和峻法 D.无为而无不为8.季氏将伐颛臾的目的是( )A.为子孙忧B.维护鲁国的利益C.夺取鲁国的大权D.进行领土扩张9.成语“祸起萧墙”出自于( )A.《论语·季氏》 B.《秋水》C.《寡人之于国也》D.《谏逐客书》10.在《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先用周任“陈力就列,不能者止”的名言,后用“危而不持,颠而不扶”的比喻,来驳斥冉有推卸责任的观点,这两者论证的方法不同在于( )A.前者是演绎法,后者是例证法 B.前者是对比法,后者是类比法C.前者是演绎法,后者是类比法D.前者是对比法,后者是例证法11.“冉有,季路见于孔子”句中的“见”字意思是( )A.看见B.谒见 C.会见 D.被召见12.下列属于语录体散文集的是( )A.《汉书》 B.《战国策》 C.《左传》D.《论语》13.“求!无乃尔是过与?”所用的修辞手法是()A.设问B.呼告C.宾语前置 D.提问二、填空题1.先秦时期一部最能代表儒家思想的语录体散文集是____。
4.不患寡而患不均, 。
5.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我国古代伟大的、、。
三、词语解释题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季氏将伐颛臾》练习班级:姓名:学号:一、为下列加点字注音:、颛臾()社稷()虎兕()柙()......椟()干戈()固而近于费()...二、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词:1.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2.固而近于费()...3. 不患寡而患不均()4.盖均无贫()..5.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焉用彼相矣。
()()()...三、词类活用既来之,则安之()()四、一词多义于( 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⑵ 虎兕出于柙()( 3)龟玉毁于椟中()危(1)危而不扶()( 2)正襟危坐()(3)危乎高哉()( 4)危言危行()相(注意读音的不同)( 1)则将焉用彼相矣()⑵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3)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过(1)无乃尔是过与()⑵ 且尔言过矣()(3)谁之过与()⑷ 过犹不及()(《论语 ?先进》)⑸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小石潭记》)( 6)过故人庄()夫( 1)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2)夫颛臾,昔者以为东盟住()(3)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是(1)是社稷之臣也 ()⑵无乃尔是过与()( 3)唯利是图()五、特殊句式⑴何以伐为()⑵.无乃尔是过与()⑶是社稷之臣也()⑷季氏将有事于颛臾()⑸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六、固定句式⑴无乃尔是过与?()⑵何以伐为?()......一、基础知识检测1. 找出加点词词义不同的项()①无乃尔是过与②是社稷之臣也..③是谁之过与④夫如是,远人不服..2. 找出加点词用法不同的项()①危而不扶,颠而不持.②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资③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④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3.辨析下列加点词的不同意思①夫颛臾,昔者以为.东盟主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③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④君子疾夫舍早曰“欲之”而必为.之辞4.指出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①冉有,季路见于.孔子②季氏将有事于颛臾.③虎兕出于.柙④龟玉毁于.椟⑤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⑥而谋动干戈于邦内.5. “无乃尔是过与”语音停顿正确的项是()①无乃 / 尔是 / 过与②无乃 / 尔是过 / 与③无 /乃尔 /是过 / 与④无乃 /尔/ 是/ 过与二、课文阅读训练“冉有曰:‘今夫颛臾, ,, 后世必为子孙忧。
辽宁省大连市成考专升本2023年大学语文真题及答案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考号:________一、单选题(15题)1.《季氏将伐颛臾》所运用的论据中,属于历史材料的是()A.且在邦域之中矣B.先王以为东蒙主C.是社稷之臣也D.虎兕出于柙2.“民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一思想的提出者()A.孟子B.孔子C.庄子D.韩非子3.戴望舒是三十年代()的代表诗人。
A.现代派B.格律派C.婉约派D.格律派4.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句出自( )A.《孟子》B.《论语》C.《战国策》D.《左传》5.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迤俪报负后裔振聋发聩B.络绎偿还气慨拈弓搭箭C.隽刻崛起浮屠天径地义D.匮乏陈设肮脏敛声屏气6.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是()A.A.柳宗元B.欧阳修C.曾巩D.韩愈7.茅盾有现实主义巨著是()A.《家》B.《骆驼祥子》C.《子夜》D.《雷雨》8. 下列词句中,运用了比喻手法的是()A.遥岑远目;B.献愁供恨;C.玉簪螺髻;D.求田问舍9.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我国明代时期长篇小说出现了繁荣的局面,这一时期的吴承恩的《西游记》、施耐庵的《水浒》、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兰陵笑笑生的《金瓶梅》都是我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长篇小说。
B.词在我国宋代最为繁荣,因此有“宋词”一说。
宋词可以分为“婉约”和“豪放”两派,其中婉约派的代表词人是南宋时期的柳永和李清照。
C.在唐时期由元稹和白居易共同发起了“新乐府运动”,因此两人被称为“元白”。
D.汉赋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西汉和东汉时期的赋风格不同,西汉时期的赋大多是政论赋,东汉时期的赋大多是抒情赋。
10.郁达夫的作品集是( )A.《三闲集》、《闲书》B.《闲书》、《热风》C.《屐痕处处》、《龙、虎、狗》D.《闲书》、《屐痕处处》11.将感情渗透在写景、叙事、说理之中,边叙述边抒情,边描写边抒情,这种抒情方式叫做A.A.间接抒情B.直接抒情C.寓情于景D.借景抒情12. 王维山水诗突出的艺术特点是A.旷达飘逸B.慷慨雄壮C.沉郁顿挫D.诗中有画13.现存诗歌数量最多的诗人是()A.杜甫B.李白C.陆游D.白居易14.曾称艾青为“吹芦笛的诗人”的学者是()A.郭沫若B.胡风C.臧克家D.闻一多15.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是()A.比兴B.暗示C.象征D.典故二、填空题(10题)16.《麦琪的礼物》是________(作家名)的________(体裁)杰作。
陕西省专升本考试大学语文专项练习题库专项项练习题一、选择题1.《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提出的政治主张是()A.吾恐季氏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B.治国以礼,为政以德C.无乃尔是过与D.陈力就列,不能者止2.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依据的是()A.论题B.论点C.论据D.论证3.先秦诸子散文中,文学性最强的是()A.《论语》B.《孟子》C.《庄子》D.《韩非子》4.先秦时期一部最能代表儒家思想的语录体散文集是()A.《论语》B.《左传》C.《国语》D.《道德经》5.历史散文中,文学价值最高的一部是()B.论据C.论证D.比喻法7.分析许多个别事物,归纳出这些事物的共同特点,从而得出一般性的结论的论证方法是(A.归纳法B.演绎法C.比较法D.比喻法8.从一般原理出发,对个别事物进行说明、分析,而后得出个别情况的结论的论证方法是(A.归纳法B.演绎法C.类比法D.对比法9.下列作品中属于编年体历史著作的是()A.《左传》B.《国语》C.《战国策》D.《史记》10.《战国策》一书的整理编订者是()A.刘向B.左丘明C.郭茂倩D.刘歆11.《战国策》是一部()A.编年体史书B.国别体史书C.纪传体通史D.纪传体断代史12.《季氏将伐颛臾》一文中:“谋动干戈于邦内”一句话所用的修辞手法是()A.夸张B.比喻C.比拟D.借代13.下列文章主要阐明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的是()A.《赵威后问齐使》B.《秋水》C.《五代史伶官传序》D.《谏逐客书》14.成语“五十步笑百步”出自()))A.《赵威后问齐使》C.《秋水》B.《寡人之于国也》D.《五代史伶官传序》15.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是()A.赵威后B.孟子C.孔子D.左丘明16.《寡人之于国也》选自()A.《论语》B.《孟子》C.《左传》D.《荀子》17.先秦诸子中,文章气势充沛,以雄辩著称的是()A.孟子B.孔子C.庄子D.李斯18.下列成语出自《论语》的是()A.祸起萧墙B.贻笑大方C.五十步笑百步D.望洋兴叹19.《寡人之于国也》阐明的孟子的治国思想是()A.施仁政,行王道B.无为而治C.克己复礼D.有教无类20.下列句子中“焉”字作兼词的是()A.尽心焉耳矣B.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C.焉足以知是且非邪?D.则焉用彼相矣?21.先秦诸子中,主张自然无为的是()A.孟子B.庄子C.荀子D.孔子22.下列人物属于道家学派的是()A.孟子B.庄子C.荀子D.孔子23.下列句子中有使动用法的是()A.既来之,则安之B.后世必为子孙忧C.季氏将有事于颛臾D.五亩之宅,树之以桑24.下列文章中比喻连类而及,层见叠出的是()A.《秋水》B.《赵威后问齐使》D.《论学问》C.《寡人之于国也》25.《庄子》一书共33篇,其中“外篇”有()A.15篇B.11篇C.9篇D.7篇26.庄子《秋水》的主旨是()A.阐发为政以德的政治道理B.阐述清静无为的人生哲学C.阐析人的认识有限的思想D.阐明实行王道的根本措施27.《秋水》中,“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的比喻义是()2A.人的认识受到时间的限制B.人的认识受到空间的限制C.人的认识受到先天素质的限制D.人的认识受到后天教育的限制28.《秋水》开头有一段景物描写,其主要作用是()A.赞美河水的壮观C.增强行文的气势29.《秋水》中代表庄子观点的人物是()A.河伯B.北海若C.伯夷D.河伯和海30.下列句子中,“之”字作代词用的是()A.斯天下之民至焉B.大军不知广所之C.顷之,家居数岁D.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31.下列句子中,有使动用法的是()A.却宾客以业诸侯B.五亩之宅C.顷之,家居数岁D.秋水时至32.下列句子中,名词作状语的是()A.天下之水,莫大于海B.一夫夜呼C.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D.客何负于秦哉33.《谏逐客书》进谏的对象是()A、秦二世B、秦穆公C、秦王赢政D、秦惠王34.《谏逐客书》选自()A.《史记》B.《汉书》C.《新五代史》D.《古文苑》35.《谏逐客书》中的“书”是指()A.文书B.书信C.上书D.书法36.《谏逐客书》最主要的说理手法是()A.从小到大层层递进B.从大到小加以说明C.采用比喻和寓言手法D.采用正反对比手法37.秦代著名的政治家,也是秦代散文的代表作家的是()A.吕不韦B.司马迁C.李斯D.贾谊38.下列各句中,“服”字作“佩带”解的是()A.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B.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D.军中自是服其勇也C.石崇与王恺争豪,并穷绮丽以饰舆服39.列举秦国四位先君广招人才的史实,然后得出“客何负于秦哉”的结论,这里采用的论证方法是3()A.归纳法B.演绎法C.类比法D.对比法40.《谏逐客书》贯穿始终的论证方法是()A.由个别到一般B.由一般到个别C.在某些方面相反或对立的不同事物之间的比较D.在某些方面相同或相近的不向事物之间的比较是()A.归纳法B.演绎法C.对比法D.类比法42.唐宋八大家中,首倡创新,主张“惟陈言之务去”的是()A.韩愈B.柳宗元C.苏轼D.王安石43.散文具有说理畅达,抒情委婉独特风格的是()A.苏轼B.王安石C.欧阳修D.柳宗元44.《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季氏将伐颛臾练习及答案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季氏将伐颛臾》练习班级:姓名:学号:一、为下列加点字注音:、颛臾..(.)社稷.()虎兕.()柙.()椟.()干戈.()固而近于费.()二、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词: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2.固.而近于费()3.不患.寡而患不均()4.盖.均无贫()5.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焉.用彼相矣。
()()()三、词类活用既来之,则安之()()四、一词多义于(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⑵虎兕出于柙()(3)龟玉毁于椟中()危(1)危而不扶()(2)正襟危坐()(3)危乎高哉()(4)危言危行()相(注意读音的不同)(1)则将焉用彼相矣 ( ) ⑵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3)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过(1)无乃尔是过与 ( )⑵且尔言过矣( )(3)谁之过与 ( ) ⑷过犹不及()(《论语先进》)⑸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小石潭记》)(6)过故人庄()夫(1)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2)夫颛臾,昔者以为东盟住()(3)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是(1)是社稷之臣也( ) ⑵无乃尔是过与( )(3)唯利是图()五、特殊句式⑴何以伐为()⑵.无乃尔是过与()⑶是社稷之臣也()⑷季氏将有事于颛臾()⑸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六、固定句式⑴无乃..伐为...尔是过与.()⑵何以()一、基础知识检测1.找出加点词词义不同的项()①无乃尔是.过与②是.社稷之臣也③是.谁之过与④夫如是.,远人不服2.找出加点词用法不同的项()①危而.不扶,颠而不持②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资③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④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3.辨析下列加点词的不同意思①夫颛臾,昔者以为.东盟主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③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④君子疾夫舍早曰“欲之”而必为.之辞4.指出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①冉有,季路见于.孔子②季氏将有事于.颛臾③虎兕出于.柙④龟玉毁于.椟⑤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⑥而谋动干戈于.邦内5.“无乃尔是过与”语音停顿正确的项是()①无乃/尔是/过与②无乃/尔是过/与③无/乃尔/是过/与④无乃/尔/是/过与二、课文阅读训练“冉有曰:‘今夫颛臾,……后世必为子孙忧。
专升本大学语文-109(总分150, 做题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季氏将伐颛臾》所体现出的孔子的政治主张是• A.治国以法、为政以德• B.无为而治、顺其自然• C.隆礼重法、为政以德• D.治国以礼、为政以德SSS_SIMPLE_SINA B C D该题您未回答:х该问题分值: 2答案:D2.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是• A.白居易• B.韩愈• C.李白• D.杜甫SSS_SIMPLE_SINA B C D该题您未回答:х该问题分值: 2答案:B[解析] 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3.“五十步笑百步”出自• A.《季氏将伐颛臾》• B.《寡人之于国也》• C.《大同》• D.《郑伯克段于鄢》SSS_SIMPLE_SINA B C D该题您未回答:х该问题分值: 2答案:B4.《史记》中,用来记叙诸侯事迹的是• A.世家• B.本纪• C.列传• D.书SSS_SIMPLE_SINA B C D该题您未回答:х该问题分值: 2答案:A[解析]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历史人物的言行事功;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十表,记大事年月;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字。
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历史,比较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我国古代的社会面貌。
世家是《史记》的编写体例之一。
5.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 A.《诗经》• B.《楚辞》• C.《乐府诗集》• D.《论语》SSS_SIMPLE_SINA B C D该题您未回答:х该问题分值: 2答案:A6.曹操的《短歌行》是一首• A.旧题乐府• B.新题乐府• C.绝句• D.律诗SSS_SIMPLE_SINA B C D该题您未回答:х该问题分值: 2答案:A[解析] 曹操《短歌行》是一首乐府旧题诗,属于汉乐府《相和歌·平调曲》。
季氏将伐颛臾课内巩固1.给加点字注音。
颛.臾()冉.有()社稷.()柙.()虎兕.()萧.墙()相.夫子()椟.()2.请从文中找出三个成语并作解释。
①②③3.找出加点词词义不同的项()A.无乃尔是.过与B.是.社稷之臣也C.是.谁之过与D.夫如是.,远人不服4.下边一句中加点的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焉用彼相.矣?A.危险颠簸辅助B.不稳定跌倒辅助C.不稳定颠簸辅助盲人走路的人D.危险跌倒辅助盲人走路的人5.辨析下列加点词的不同意思。
①夫颛臾,昔者以为.东盟主为: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为:③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为:④君子疾夫舍早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为:6.指出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
①冉有,季路见于.孔子于:②季氏将有事于.颛臾于:③虎兕出于.柙于:④龟玉毁于.椟于:⑤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于:⑥而谋动干戈于.邦内于:7.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⑴这是一篇对话体议论文,文中记载的是孔子与其弟子冉有和季路的一段对话,主要是孔子与冉有的对话。
他们谈话的政治背景是_____ _____________。
⑵纵观全文,孔子在和冉有、季路的对话中坚持了两点看法,一是_____ __,二是__ ____。
⑶孔子引用古代史官周任“陈力就列,不能者止”的话,又举出一些比喻,为的是_,指出“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为的是。
⑷从课文中看,孔子的政治主张是( )A.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B.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C.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D.以上都是E.以上都不是⑸从孔子的话中,可以看出冉有季路违背了先生的政治主张的行为是( )A.相夫子 B.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C.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D.谋动干戈于邦内⑹文中能反映出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深刻的政治眼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这句话一语道破了季氏______ ______。
季氏将伐颛臾练习题及答案季氏将伐颛臾练习题及答案季氏将伐颛臾,此话出自《论语·季氏》一章。
这句话虽然简短,但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思考。
本文将通过一系列练习题和答案的形式,探讨这句话背后的含义和启示。
练习题一:季氏将伐颛臾,为何会引起这样的行动?答案:季氏将伐颛臾,是因为季氏家族对颛臾地区的资源和利益有所觊觎。
他们希望通过武力征服颛臾,以获取更多的财富和权力。
练习题二:季氏将伐颛臾的行为是否正当?答案:从伦理和道德的角度来看,季氏将伐颛臾的行为是不正当的。
他们以武力侵犯他人的领土和权益,违背了和平与公正的原则。
这种行为是不可取的,应受到谴责。
练习题三:颛臾是否应该被季氏征服?答案:颛臾作为一个独立的地区,拥有自己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季氏将伐颛臾的行为是对颛臾人民的侵犯和剥夺。
颛臾应该保持独立,并且有权自主决定自己的发展方向。
练习题四:季氏将伐颛臾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思考?答案:季氏将伐颛臾的故事提醒我们要反思权力和利益的关系。
追求权力和利益是人类的天性,但我们应该审视自己的行为是否正当和合理。
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权益,尊重他们的独立和自主权。
练习题五:如何避免季氏将伐颛臾的行为重演?答案:要避免季氏将伐颛臾的行为重演,我们需要加强法制建设和道德教育。
法律应该保护每个人的权益和自由,确保公平和正义。
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培养公民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让每个人都明白尊重他人是一种基本的道德要求。
练习题六:季氏将伐颛臾的故事对我们个人有何启示?答案:季氏将伐颛臾的故事告诉我们,我们应该保持谦逊和谨慎的态度。
权力和利益往往会让人迷失自我,我们应该时刻提醒自己要保持理智和公正的判断。
同时,我们也应该珍惜和平与和谐的环境,不去侵犯他人的权益。
练习题七:如何用季氏将伐颛臾的故事来解读现实社会中的问题?答案:季氏将伐颛臾的故事可以引起我们对现实社会中的权力滥用和侵犯他人权益的问题的思考。
在现实社会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人为了追求权力和利益而不择手段。
《季氏将伐颛臾》课后练习一.单选题1.《论语》在体裁上属于( )A.论辩体 B.语录体 C.对话体 D.纪事本末体2.《春秋》的修订者是( )A.老子B.孔子 C.墨子 D.刘向3.《论语》一书的编纂者是( )A.孔子 B.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 C.孟子 D.孟子及其弟子4.《季氏将伐颛臾》中“且在邦域之中矣”的“邦域”指( )。
A.颛臾 B.鲁国 C.齐国 D.宋国5.我国先秦时期一部最能代表儒家思想的语录体散文集是( )A.《论语》 B.《孟子》 C.《庄子》 D.《战国策》6.在《季氏将伐颛臾》一文中,孔子用“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为论据,来驳斥冉有推卸责任的态度,这种论据的类别是( )A.历史材料 B.现实事例 C.名人名言 D.科学公理7.孔子的思想核心是( )A.仁政和王道 B.仁与礼 C.严刑和峻法 D.无为而无不为8.季氏将伐颛臾的目的是( )A.为子孙忧 B.维护鲁国的利益C.夺取鲁国的大权D.进行领土扩张9.成语“祸起萧墙”出自于( )A.《论语·季氏》B.《秋水》C.《寡人之于国也》D.《谏逐客书》10.在《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先用周任“陈力就列,不能者止”的名言,后用“危而不持,颠而不扶”的比喻,来驳斥冉有推卸责任的观点,这两者论证的方法不同在于( )A.前者是演绎法,后者是例证法B.前者是对比法,后者是类比法C.前者是演绎法,后者是类比法D.前者是对比法,后者是例证法11.“冉有,季路见于孔子”句中的“见”字意思是( )A.看见B.谒见C.会见D.被召见12.下列属于语录体散文集的是( )A.《汉书》 B.《战国策》 C.《左传》 D.《论语》13.“求!无乃尔是过与?”所用的修辞手法是( )A.设问 B.呼告 C.宾语前置 D.提问二、填空题1.先秦时期一部最能代表儒家思想的语录体散文集是____。
4.不患寡而患不均,。
5.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我国古代伟大的、、。
《季氏将伐颛臾》练习班级:姓名:学号:一、为下列加点字注音:、颛臾..(.)社稷.()虎兕.()柙.()椟.()干戈.()固而近于费.()二、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词: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2.固.而近于费()3.不患.寡而患不均()4.盖.均无贫()5.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焉.用彼相矣。
()()()三、词类活用既来之,则安之()()四、一词多义于(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⑵虎兕出于柙()(3)龟玉毁于椟中()危(1)危而不扶()(2)正襟危坐()(3)危乎高哉()(4)危言危行()相(注意读音的不同)(1)则将焉用彼相矣( ) ⑵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 (3)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过(1)无乃尔是过与( ) ⑵且尔言过矣( )(3)谁之过与( ) ⑷过犹不及()(《论语•先进》)⑸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小石潭记》)(6)过故人庄()夫(1)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2)夫颛臾,昔者以为东盟住()(3)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是(1)是社稷之臣也( ) ⑵无乃尔是过与( )(3)唯利是图()五、特殊句式⑴何以伐为()⑵.无乃尔是过与()⑶是社稷之臣也()⑷季氏将有事于颛臾()⑸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六、固定句式⑴无乃..伐为.?()..尔是过与.?()⑵何以一、基础知识检测1.找出加点词词义不同的项()①无乃尔是.过与②是.社稷之臣也③是.谁之过与④夫如是.,远人不服2.找出加点词用法不同的项()①危而.不扶,颠而不持②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资③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④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①夫颛臾,昔者以为.东盟主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③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④君子疾夫舍早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于”字的用法①冉有,季路见于.孔子②季氏将有事于.颛臾③虎兕出于.柙④龟玉毁于.椟⑤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⑥而谋动干戈于.邦内5.“无乃尔是过与”语音停顿正确的项是()①无乃/尔是/过与②无乃/尔是过/与③无/乃尔/是过/与④无乃/尔/是/过与二、课文阅读训练“冉有曰:‘今夫颛臾,……后世必为子孙忧。
大学语文专升本季氏将伐颛臾习题含答案修订版IBMT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T5AB-IBMT08-IBMT2C-ZZT18】《季氏将伐颛臾》课后练习一.单选题1.《论语》在体裁上属于( )A.论辩体 B.语录体 C.对话体 D.纪事本末体2.《春秋》的修订者是( )A.老子B.孔子 C.墨子 D.刘向3.《论语》一书的编纂者是( )A.孔子 B.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 C.孟子 D.孟子及其弟子4.《季氏将伐颛臾》中“且在邦域之中矣”的“邦域”指( )。
A.颛臾 B.鲁国 C.齐国 D.宋国5.我国先秦时期一部最能代表儒家思想的语录体散文集是( )A.《论语》 B.《孟子》 C.《庄子》 D.《战国策》6.在《季氏将伐颛臾》一文中,孔子用“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为论据,来驳斥冉有推卸责任的态度,这种论据的类别是( )A.历史材料 B.现实事例 C.名人名言 D.科学公理7.孔子的思想核心是( )A.仁政和王道 B.仁与礼 C.严刑和峻法 D.无为而无不为8.季氏将伐颛臾的目的是( )A.为子孙忧 B.维护鲁国的利益C.夺取鲁国的大权D.进行领土扩张9.成语“祸起萧墙”出自于( )A.《论语·季氏》B.《秋水》C.《寡人之于国也》D.《谏逐客书》10.在《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先用周任“陈力就列,不能者止”的名言,后用“危而不持,颠而不扶”的比喻,来驳斥冉有推卸责任的观点,这两者论证的方法不同在于( )A.前者是演绎法,后者是例证法B.前者是对比法,后者是类比法C.前者是演绎法,后者是类比法D.前者是对比法,后者是例证法11.“冉有,季路见于孔子”句中的“见”字意思是( )A.看见B.谒见C.会见D.被召见12.下列属于语录体散文集的是( )A.《汉书》 B.《战国策》 C.《左传》 D.《论语》13.“求!无乃尔是过与”所用的修辞手法是( )A.设问 B.呼告 C.宾语前置 D.提问二、填空题1.先秦时期一部最能代表儒家思想的语录体散文集是____。
季氏将伐颛臾课后练习一.单选题1.论语在体裁上属于A.论辩体 B.语录体 C.对话体 D.纪事本末体2.春秋的修订者是A.老子B.孔子 C.墨子 D.刘向3.论语一书的编纂者是A.孔子 B.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 C.孟子 D.孟子及其弟子4.季氏将伐颛臾中“且在邦域之中矣”的“邦域”指 ;A.颛臾 B.鲁国 C.齐国 D.宋国5.我国先秦时期一部最能代表儒家思想的语录体散文集是A.论语 B.孟子 C.庄子 D.战国策6.在季氏将伐颛臾一文中,孔子用“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为论据,来驳斥冉有推卸责任的态度,这种论据的类别是A.历史材料 B.现实事例 C.名人名言 D.科学公理7.孔子的思想核心是A.仁政和王道 B.仁与礼 C.严刑和峻法 D.无为而无不为8.季氏将伐颛臾的目的是A.为子孙忧 B.维护鲁国的利益C.夺取鲁国的大权D.进行领土扩张9.成语“祸起萧墙”出自于A.论语·季氏B.秋水C.寡人之于国也D.谏逐客书10.在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先用周任“陈力就列,不能者止”的名言,后用“危而不持,颠而不扶”的比喻,来驳斥冉有推卸责任的观点,这两者论证的方法不同在于A.前者是演绎法,后者是例证法B.前者是对比法,后者是类比法C.前者是演绎法,后者是类比法D.前者是对比法,后者是例证法11.“冉有,季路见于孔子”句中的“见”字意思是A.看见B.谒见C.会见D.被召见12.下列属于语录体散文集的是A.汉书 B.战国策 C.左传 D.论语13.“求无乃尔是过与”所用的修辞手法是A.设问 B.呼告 C.宾语前置 D.提问二、填空题1.先秦时期一部最能代表儒家思想的语录体散文集是____;4.不患寡而患不均, ;5.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我国古代伟大的、、 ;三、词语解释题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2.无乃尔是过.与3.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4.陈.力就.列,不能者止;5.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6.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7.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8.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9.既来之,则安.之;10.谋.动干戈..于邦内四、判断题1.被称为先秦儒家经典着作的论语是孔子编纂的2.季氏将伐颛臾所阐述的政治主张是治国以礼3.“求无乃尔是过与”所用的修辞手法是呼告4.“祸起萧墙”这一成语是从孔子的话语中引申出来的5.季氏将伐颛臾的文体是传记文6.论语是孔门后学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着作;7. 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与“礼”;在教学上,他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五、分析题1.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屯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1孔子这段话驳斥的是什么观点2这里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3概括“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的双重喻义;2.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1本段中孔子提出了怎样的政治主张2本段在论证上有何特点3孔子为何说季孙之忧在萧墙之内3.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城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何以伐为1此段的大意是什么可分几个层次2本段有哪些修辞手法3孔子反对季氏攻打颛臾的具体理由是什么答案一、单项选择题二、填空题1.论语2.仁者爱人,克己复礼,有教无类因材施教3.论语记言4.不患贫而患不安5. 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三、词语解释1.事:指战事;2.过:责备;3.社:土神,稷:谷神;社稷:指代国家;4.陈:陈列,施展;就:居,担任;5.相:指搀扶瞎子走路的人,辅佐的人;6.疾:痛恨,厌恶;7.来:使……来;8.分崩离析:四分五裂;9.安:使……安定下来;10.谋:策划;干:盾;戈:矛;干戈:指代战争;四、判断题1.×2.√3.√4.√5.×6.√7.√五、分析题1.1驳斥冉有、季路推卸责任的态度;2演绎法、类比法;3双重喻义:一是将季氏比作虎兕、将颛臾比作龟玉.季氏攻伐颛臾,好比虎兕跑出笼子伤人,颛臾被毁灭,好比龟甲、玉石被毁;二是将冉有、季路比作虎兕、龟玉的看管人;虎咒出笼伤人,龟玉被毁坏,冉有、季路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2.1治国以礼,为政以德;2破中有立;3因为季氏伐颛臾,违反了最根本的治国原则,这样只会给国家带来更大的危害,到时候自取灭亡;3.1孔子揭露了季氏攻伐颛臾的事实,表明了反对攻伐的立场;可分为三个层次;2本段的修辞手法有反诘,呼告;3具体理由有三条:一是颛臾有在鲁国素有名正言顺的历史政治地位,受到先王礼遇;二是颛臾的地理位置在鲁国境内,没有对鲁国构成威胁;三是颛臾是鲁国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支持,不能随意攻伐;。
《季氏将伐颛臾》课后练习
一.单选题
1.《论语》在体裁上属于( )
A.论辩体 B.语录体 C.对话体 D.纪事本末体
2.《春秋》的修订者是( )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刘向
3.《论语》一书的编纂者是( )
A.孔子 B.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 C.孟子 D.孟子及其弟子
4.《季氏将伐颛臾》中“且在邦域之中矣”的“邦域”指( )。
A.颛臾 B.鲁国 C.齐国 D.宋国
5.我国先秦时期一部最能代表儒家思想的语录体散文集是( )
A.《论语》 B.《孟子》 C.《庄子》 D.《战国策》
6.在《季氏将伐颛臾》一文中,孔子用“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为论据,来驳斥冉有推卸责任的态度,这种论据的类别是( )
A.历史材料 B.现实事例 C.名人名言 D.科学公理
7.孔子的思想核心是( )
A.仁政和王道 B.仁与礼 C.严刑和峻法 D.无为而无不为
8.季氏将伐颛臾的目的是( )
A.为子孙忧 B.维护鲁国的利益
C.夺取鲁国的大权
D.进行领土扩张
9.成语“祸起萧墙”出自于( )
A.《论语·季氏》
B.《秋水》
C.《寡人之于国也》
D.《谏逐客书》
10.在《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先用周任“陈力就列,不能者止”的名言,后用“危而不持,颠而不扶”的比喻,来驳斥冉有推卸责任的观点,这两者论证的方法不同在于( )
A.前者是演绎法,后者是例证法
B.前者是对比法,后者是类比法
C.前者是演绎法,后者是类比法
D.前者是对比法,后者是例证法
11.“冉有,季路见于孔子”句中的“见”字意思是( )
A.看见
B.谒见
C.会见
D.被召见
12.下列属于语录体散文集的是( )
A.《汉书》 B.《战国策》 C.《左传》 D.《论语》
13.“求!无乃尔是过与”所用的修辞手法是( )
A.设问 B.呼告 C.宾语前置 D.提问
二、填空题
1.先秦时期一部最能代表儒家思想的语录体散文集是____。
4.不患寡而患不均,。
5.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我国古代伟大的、、。
三、词语解释题
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2.无乃尔是过.与
3.是社稷
..之臣也,何以伐为
4.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5.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6.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7.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8.邦分崩离析
....而不能守也。
9.既来之,则安.之。
10.谋.动干戈
..于邦内
四、判断题
1.被称为先秦儒家经典著作的《论语》是孔子编纂的( )
2.《季氏将伐颛臾》所阐述的政治主张是治国以礼( )
3.“求!无乃尔是过与”所用的修辞手法是呼告( )
4.“祸起萧墙”这一成语是从孔子的话语中引申出来的( )
5.《季氏将伐颛臾》的文体是传记文( )
6.《论语》是孔门后学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
( )
7. 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与“礼”。
在教学上,他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 )
五、分析题
1.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
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屯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1)孔子这段话驳斥的是什么观点
(2)这里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3)概括“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的双重喻义。
2.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本段中孔子提出了怎样的政治主张
(2)本段在论证上有何特点
(3)孔子为何说季孙之忧在萧墙之内
3.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城之中矣。
是社稷之臣,何以伐为
(1)此段的大意是什么可分几个层次
(2)本段有哪些修辞手法
(3)孔子反对季氏攻打颛臾的具体理由是什么
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二、填空题
1.《论语》
2.仁者爱人,克己复礼,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3.《论语》记言
4.不患贫而患不安
5. 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三、词语解释
1.事:指战事。
2.过:责备。
3.社:土神,稷:谷神;社稷:指代国家。
4.陈:陈列,施展;就:居,担任。
5.相:指搀扶瞎子走路的人,辅佐的人。
6.疾:痛恨,厌恶。
7.来:使……来。
8.分崩离析:四分五裂。
9.安:使……安定下来。
10.谋:策划;干:盾;戈:矛;干戈:指代战争;
四、判断题
1.×
2.√
3.√
4.√
5.×
6.√
7.√
五、分析题
1.(1)驳斥冉有、季路推卸责任的态度。
(2)演绎法、类比法。
(3)双重喻义:一是将季氏比作虎兕、将颛臾比作龟玉.季氏攻伐颛臾,好比虎兕跑出笼子伤人,颛臾被毁灭,好比龟甲、玉石被毁;二是将冉有、季路比作虎兕、龟玉的看管人。
虎咒出笼伤人,龟玉被毁坏,冉有、季路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2.(1)治国以礼,为政以德。
(2)破中有立。
(3)因为季氏伐颛臾,违反了最根本的治国原则,这样只会给国家带来更大的危害,到时候自取灭亡。
3.(1)孔子揭露了季氏攻伐颛臾的事实,表明了反对攻伐的立场。
可分为三个层次。
(2)本段的修辞手法有反诘,呼告。
(3)具体理由有三条:一是颛臾有在鲁国素有名正言顺的历史政治地位,受到先王礼遇;二是颛臾的地理位置在鲁国境内,没有对鲁国构成威胁;三是颛臾是鲁国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支持,不能随意攻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