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赏析
- 格式:ppt
- 大小:22.97 MB
- 文档页数:53
工程技术研究2021年第5期248工业遗产景观中场所精神的延续与再生苗行健山东建筑大学,山东 济南 250200摘 要:近年来,工业遗产景观成为景观设计领域的热点问题,文章通过分析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和岐江公园两个案例,初步探究工业遗产景观中“场所精神”是如何延续和再生的,并比较两者异同点,总结得出工业遗产景观保留和再利用的设计策略和理论模式,以期为未来更多工业遗产景观设计提供借鉴和积累经验。
关键词:工业遗产景观;场所精神;延续;再生中图分类号:TU984.11+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2789(2021)05-0248-03在工业化发展的进程中,随着经济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更新,很多传统工业没落,随之遗留下来许多废弃工业用地。
这些工业用地上存在历史、人文、科学、艺术价值,进而成为工业遗产。
废弃用地的改造、工业遗产景观的设计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由于国内工业废弃用地改造起步晚,并且多数采取“不保留重新建”的措施,使工业遗产用地失去了独一无二的“场所精神”而变得千篇一律。
因此,文章希望通过研究国外先驱案例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借鉴学习国外成熟的设计思想和手法,并研究国内优秀案例岐江公园,探讨如何基于中国国情和中国文化来丰富和发扬“场所精神”,最后比较案例异同,总结设计策略,以期今后能通过设计为工业遗产赋予新的生命。
1 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1.1 背景概况位于杜伊斯堡市北部的北杜伊斯堡公园是在原蒂森公司的梅德里希钢铁厂的基础上建成的,在其关闭后,政府选择保留它并计划将其改造为公园。
最终,德国著名景观设计师彼得拉茨中标,他认为这些历经岁月后遗存下来的工业废弃地景观比人造景观更有魅力,具有极高审美、文化、历史价值。
他秉持这种理念对梅德里希钢铁厂进行改造,最终于1991年形成这个具有独特场所精神、可供群众休闲娱乐的大型后工业景观公园。
1.2 场所精神的延续(1)宏观。
①保留整体布局。
在全面分析场地内的点线面要素后,彼得拉茨尽可能不过多干涉原整体布局,全面保留原场地布局的骨架结构,保留原功能分区、空间组织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只着重处理一些重要地段,对局部进行调整和补充。
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埃姆舍众多景观区中,无论从整体规模、设计理念还是受公众喜爱的程度上,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都是最突出的一个。
位于杜伊斯堡城北的梅德里西(Meiderich)冶炼厂是欧洲最大的钢铁生产商蒂森股份公司(Thyssen AG)的诸多下属工厂之一,建于1902年,20世纪80年代中期冶炼高炉停止生产,停止运营后的蒂森公司将冶炼厂连同下属矿区和炼焦厂共200多公顷厂区所有权以1马克的象征性价格移交给了北威州土地基金会。
1989年作为埃姆舍公园规划项目重点之一,国际建筑展对北杜伊斯堡厂区的总体设计进行了国际竞标,在诸多设计单位中,彼得·拉茨景观设计事务所的方案脱颖而出。
设计师彼得· 拉茨(Peter Latz)的设计思想理性而清晰,他对原有场地尽量减少大幅度改动,并加以适量补充,使改造后的公园所拥有的新结构和原有历史层面清晰明了。
他用生态的手段处理这片破碎的区域。
首先,工厂中的构筑物都予以保留,部分构筑物被赋予新的使用功能。
工厂中原有的废弃材料也得到尽可能地利用。
其次,工厂中的植被均得以保护,荒草也任其自由生长。
第三,水的循环利用采用了科学的雨洪处理方式,达到了保护生态和美化景观的双重效果。
拉茨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工厂的历史信息,利用原有的“废料”塑造公园的景观,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新材料的需求,节省了投资。
经过4年多的努力,这个昔日的钢铁厂被改造成为一个占地230公顷的综合休闲娱乐公园,与之相关的许多分支项目在随后的几年中也都逐步完成。
整个公园分为四个景观层面:一,铁轨公园结合高架步道营建出了公园中的最高层,它像整个公园的脊柱一般,不仅仅是景区内部的散步通道,还建立了各个市区间的联系,增强了城市沟通,并且增调了开放性空间的功能。
二,在公园的底层上是水景观层,利用以前的废水排放渠收集雨水,雨水引至工厂中原有的冷却槽和沉淀池,经澄清过滤后流入埃姆舍河。
三,公园内各式各样的桥梁和四通八达的步行道一起构成的道路系统作为第三个层面。
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赏析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是德国杜伊斯堡市的一个以花园和公园为主题的景点。
由于其美丽的景色和独特的建筑设计,成为了城市中不可错过的景点之一。
这篇文章将会为你详细介绍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的历史、景点以及不可错过的活动。
历史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建于1991年,是为了庆祝杜伊斯堡市位于星期五的河口上的700年纪念而建造的。
这个公园最初是一个封闭的农场,而现在已经转变为一个美丽的开放公园,成为了杜伊斯堡市的标志性建筑。
公园占地面积140公顷,有着大片的草坪和林地以及多个不同类型的花园。
景点1. 杜伊斯堡世博园杜伊斯堡世博园曾经是1987年世界博览会的场馆,现在已被改造成为一个多功能的公园,包括露天音乐厅和日本花园。
杜伊斯堡世博园也定期举办各种音乐会和文化活动。
2. 北杜伊斯堡市立美术馆北杜伊斯堡市立美术馆是一个现代化的美术馆,有着各种各样的展览,包括来自各地的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和部分艺术品收藏。
美术馆还定期举办活动,例如艺术家讲座、创意工坊等。
3. 日本花园这个日本花园以其独特的设计和建筑而闻名。
游客可以欣赏到和平湖和精心修建的石桥,还能够在茶室里体验正宗的日本茶道。
4. 鸟屋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的鸟屋是一处与众不同的景点。
这个巨大的椭圆形建筑内有着大量的鸟类,包括鹦鹉和金丝雀等。
鸟屋也有公共休息室和观鸟平台,可以使游客更加近距离地观察到鸟类。
5. 草坪剧场草坪剧场是一个室外音乐场地,经常用于举办各种音乐会、戏剧和其他表演。
音乐爱好者们可以带上自己的毯子和饮料来到这里,在演出的同时欣赏迷人的自然风景。
不可错过的活动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每年都会举行一些节日和活动,其中最受欢迎的是年度的风筝节。
这个节日吸引了无数游客和表演者来到公园放飞各种形状、颜色和大小不一的风筝。
此外,公园还会在圣诞节期间举办一系列的节日活动,包括圣诞市集和马车游览。
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以其美丽的建筑和精心设计的花园和公园吸引着无数游客。
德国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设计理念探析r——基于黄石矿区生态修复的视角梁燕莺;陈涛【摘要】基于生态设计理念视角,分析德国鲁尔区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形成背景、生态设计理念和措施.在生态修复系统层面,解读了景观规划设计中污水整治、土壤修复、原生植物保护的策略与措施;在可持续景观设计层面,探讨了人与环境共生、工业废弃物再生设计和可再生资源的保护和再利用.黄石与德国鲁尔区在历史发展和能源的分布方面有相似之处,应该借鉴鲁尔区成功经验,通过生态景观规划设计打造一个适合黄石本土的矿冶工业景观区域.【期刊名称】《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7(034)006【总页数】5页(P11-15)【关键词】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生态设计;景观设计;生态修复【作者】梁燕莺;陈涛【作者单位】湖北理工学院长江中游矿冶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湖北黄石435003;湖北理工学院长江中游矿冶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湖北黄石435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127;J59德国鲁尔区是西德乃至整个德国的工业重地,集中了采矿、煤炭、钢铁等产业。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是德国工业的支柱,战后也为西德的经济复苏和发展发挥重大作用。
19世纪中叶,由于新兴国家工业竞争、煤炭资源的枯竭和产业结构的调整,鲁尔区的工业开始衰退,到1960年,整个鲁尔区几乎成了一片工业废弃地。
由于失业和环境破坏,很多人开始搬离这个地方。
为改善这一情况,自19世纪70年代以来,区域景观规划、Emscher国际景观公园设计、采矿地和工业废弃地重新利用规划相继完成并付诸实施。
其中Emscher国际景观公园设计(IBM)是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的一个区域规划项目,它的实施与完成为改善鲁尔区的景观与环境,促进鲁尔区的工业转型做出了巨大贡献[1]。
通过这一计划,环境得到了巨大改善,包括污染治理、生态修复、景观优化等,从而提升了鲁尔区的居住、办公、商业服务、创业、培训等功能。
2013年04月下半月刊艺术文化交流面积为200hm2的杜伊斯堡风景公园坐落于杜伊斯堡市北部,这里曾经拥有百年历史,但也没逃过产业衰败的现实,原先工业厂房劳动现象浓郁的土地变成了环境恶劣的工业废墟场地。
1989年,德国政府决定要将废工业区改造成为公园,拯救这具有工业历史灵魂的场地。
拉茨教授是这次项目的设计者,面对着一片被遗留的庞大的建筑和货棚、矿渣堆、烟囱、鼓风炉、铁路、桥梁、沉淀池、水渠、起重机等等器械,他用其理性而清晰的设计思维整理出一个内在骨架来联系各个原本分布散乱的部分,使这些已经无用的构筑物融入今天的生活和公园景观中,创造出了能为周围城市群及250万居民休憩游玩的城市绿肺。
一.场地分析国际建筑展埃姆舍公园位于德国鲁尔区,由西边的杜伊斯堡市到东边的贝格卡门市(Bergkamen),长70km,从南到北约12km 宽,面积达800km2,区内人口约为250 万。
杜伊斯堡公园位于该区域的北部(由图所示,红色区域为杜伊斯堡公园规划区)。
(一)环境条件因素1.1主建筑群主建筑群为厂区内被遗留的庞大的建筑和货棚、矿渣堆、烟囱、鼓风炉、铁路、桥梁、沉淀池、水渠、起重机等等器械,这些在很多人眼里都被视为废物不可再利用,需被拆除的工业“垃圾”。
1.2周边建筑群鲁尔区南部的鲁尔河与埃姆舍河之间的地区,工厂、住宅和稠密的交通网交织在一起,形成连片的城市带。
而杜伊斯堡区也不例外,厂区周围有成片形成的居民区住宅以及密布的交通网。
1.3空间尺度以及数目整个杜伊斯堡公园设计面积为200hm2,估测长为2.3km,宽最大处1.3km左右,最短处600m左右,整块规划地像一个“L”型,工业主建筑群在“L”的长边中部,而在宽边上为交通枢纽处。
在规划区内,由于原厂房布置结构的确定,又能分为高架运输部,煤矿处理高炉,污水净化池及其周围开敞空间等多个由高差不同而能区分开来的空间,在竖直空间内能让人一眼区分开来。
而在水平方向里,可分为建筑密集区以及空间疏散空旷区。
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xx年xx月xx日•介绍•设计与规划•生态环境目录•旅游与体验•管理与发展01介绍1公园的地理位置和特色23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位于德国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的杜伊斯堡市北部,依托原有钢铁厂址而建。
位于德国杜伊斯堡市北部公园充分利用了原有工业遗址,包括高炉、厂房、仓库等,将其融入现代景观设计之中。
与工业遗址紧密相连公园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部分,为市民提供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休闲、娱乐和观光场所。
特色鲜明的公共空间历史背景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的前身是杜伊斯堡钢铁厂,随着工业的衰退和倒闭,厂址被废弃。
历史背景和设计理念设计理念景观公园的设计注重历史与现代的融合,将工业遗址与自然景观相结合,创造一个具有多层次、多功能和多体验感的公共空间。
设计风格公园的设计风格以简约、大气为主,注重自然与工业元素的搭配与呼应,营造出独特的美学感受。
规划和建设的历程规划和设计01公园的规划和设计始于1991年,由德国著名景观设计师彼得·拉茨负责。
建设历程02公园的建设分为三期,从1993年到2009年,先后进行了公园的规划、遗址保护和再利用、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修复等方面的工作。
扩建和完善03建成后的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不断进行扩建和完善,逐步增加了公共设施、观光景点和活动项目,为游客提供更多选择。
02设计与规划公园的规划设计以保护自然生态为首要任务,充分考虑地形、植被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生态优先公园的规划和设计注重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合理配置水资源、能源和材料,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可持续发展公园的规划和设计充分考虑公众的需求和意见,鼓励居民参与决策过程,以满足人们对公园的功能和审美需求。
公众参与公园的规划理念公园的景观设计以自然为主,保留原有地形和植被,创造一个贴近自然的生态环境。
自然景观公园内设计了一系列人文景观,如雕塑、喷泉、建筑等,增添了公园的文化内涵和特色。
人文景观公园的景观小品设计精致,包括座椅、灯光、标识系统等,既满足了游客的使用需求,又提升了公园的整体形象。
废墟的美——杜伊斯堡北部风景公园探析
周晔
【期刊名称】《建筑与文化》
【年(卷),期】2017(0)3
【摘要】杜伊斯堡北部风景公园被誉为后工业景观公园的经典范例,其作者彼得·拉兹受到生态学和后现代艺术观的影响,反对景观建筑学依照从前田园牧歌式的理想来描绘自然的观念.其尽可能地保留原有的工业遗迹和工业景观结构,赋予这些旧设施和建筑以新的功能,使这些老工业设施自身成为公园的景观结构要素,重新恢复活力.文章讨论了后工业景观的概念,彼得·拉兹的设计理念以及其理念在杜伊斯堡北部风景公园的体现.之后分析了公园本身的景观结构、空间配置、生态改造,使我对彼得·拉兹后工业景观的美学特征、生态理念有了更深的认识.此案例也给当今工业遗址的生态环境恢复、工业景观的构建都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总页数】3页(P179-181)
【作者】周晔
【作者单位】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从废墟到乐园--德国鲁尔杜伊斯堡A.G.Tyssen钢铁厂改造项目的启示 [J], 张艳锋
2.德国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设计理念探析r——基于黄石矿区生态修复的视角 [J], 梁燕莺;陈涛
3.浅议德国后工业景观设计--以波鸿西园、北星公园与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为例[J], 冯艺佳;张长滨;吴龙峰
4.德国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设计理念探析——基于黄石矿区生态修复的视角 [J], 梁燕莺;陈涛;
5.德国杜伊斯堡风景公园设计思路探讨 [J], 温少如;张鑫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