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美的形态(1)
- 格式:pptx
- 大小:14.13 MB
- 文档页数:25
1、美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力量在社会实践中所赋予客体对象积极、正面、肯定的以及具有普遍性和共同性的品格或特质——对称、协调、统一与和谐2、美的基本形态: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技术美2、美的特征自然美的特征:形式重于内容,具有多样性。
社会美的特征:内容重于形式,具有时代性和阶级性。
艺术美的特征:形象性,情感性,时代性,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科学美的特征:理性的内在美,反映宇宙美的规律,真和美的统一,绝对和相对性4、形式美的含义:指社会和自然中构成事物外在形的物质材料属性(色彩、声音、形体等)及其组合规律所呈现出的审美特性。
5、构成形式美的感性因素:色彩、声音、形体6、形式美自身特定的法则:整齐一律、对称均衡、对比协调、多样统一等7、形式美法则的应用:各部分之间的应用法则:单纯齐一、节奏韵律、对称均衡、比例。
整体上的法则应用:多样统一、对比和协调。
8.美感与审美的概念及其特征:(1)美感——概念:是人们对于美的感受和体验(狭义是指审美感受,既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构成审美关系时,审美主体所产生的综合心理反应。
广义的美感是指人类的审美意识,它是在审美感受的基础上,不断积累丰富和提炼审美经验,逐步形成高层次的审美观念。
——特征:直觉性、愉悦性、超越性。
(2)审美——概念:指主体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应是人们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积累起来的审美情感、认知和能力的总和,是人类区别与动物的重要特征之一。
——特征:直觉性、流变性、普遍性、差异性。
9.审美的功能:调节功能、美育功能、激励功能10.医学美学的含义:是一门以医学与美学理论为指导,以医学和美学审美及其规律为对象,遵循医学与美学原则,运用医学手段和美学原理的结合,来研究、维护、修复和再朔人体的健康美,以增进人的生命活力美感和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的医学与美学交叉的新兴学科。
11.医学美的含义:指人体美和人体健美,以及对人类特殊美的维护、修复和再朔的医学实施和医学理论,其核心是体美。
第7章科学美一、名词解释1.科学美答:科学美是指科学领域里存在的美。
科学美是一种美的形态,它同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技术美相并列,并与之有着密切的联系。
科学美与技术美的关系尤为密切,人们常将它们结合在一起进行研究,称之为科技美。
科技美属于广义的社会美之列。
“科学美”主要是一种数学美、形式美。
科学家对于美的追求,在物理学的研究中有重要的作用。
2.科学美感答:科学美感指人们在科学领域里,在客观对象审美属性刺激下所产生的以情感愉悦为主调,同时伴随着感知、想象、思维等多种心理功能协调活动的一种心理状态或心理过程。
美感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现象,科学研究、科学实验、科学理论、科学发现、科学创造中的美感尤为复杂。
然而,既然有科学美,也就有科学美感。
冯·魏扎特在谈到科学美感时说:“美是真理的一种形式。
美的鉴赏是对实在的一种鉴赏,即对实在的一种特殊的知觉能力。
”这种对科学美的鉴赏也就是科学美感。
彭加勒也说过:“感觉数学的美,感觉数与形的调和,感觉几何学的优雅,这是所有数学家都知道的真正的美感。
”二、简答题简述美与科学的关系。
答:美与科学的关系表现为:(1)美与科学的联系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是在社会的物质生活与精神文化生活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审美情感包含着理性认识,是情与理的统一,科学探求真理的认识也包含着情感活动,也是情与理的统一;美感和科学认识一样,都是客观世界能动反映的一种方式,都是意识形态。
(2)美与科学的区别①审美的想象与科学的想象是不同步的科学的想象追求真理是非常严谨的,要有可靠的事实作根据,不容许虚构,更不允许由想象代替和构成科学的最后成果。
审美的想象是追求美,可以允许虚构;科学的想象要符合逻辑,尽量排斥感情的色彩和作用。
审美的想象不必符合逻辑。
②审美情感与科学探求真理的认识不同科学家所追求的是真,虽有热烈的情感,但情感只是作为追求真理的动力,它不能进入认识过程,更不能作为认识的结果。
追求真理的认识是以理智、思想等抽象逻辑认识为其特征的。
美学六种审美形态
美学六种审美形态是指德国哲学家巴克金(Berlinck)在20世纪提出的六种不同的审美形态分类,并成为当前美学领域的重要学说。
这六种美感形态包括:
1.自然美:指对大自然中的美的感受和欣赏,如山水、天空、星辰等景观或自然界中的动植物。
这种美感形态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感受,属于一种天然的美感形态。
2.艺术美:指对艺术作品的美的感受和欣赏,如绘画、雕塑、音乐、戏剧、文学等。
这种美感形态是由艺术品本身所呈现出来的美感特征构成。
3.科学美:指对科学理论、实验、过程的美的感受和欣赏,如物理学中的美学,工程设计中的美学等。
这种美感形态是对科学精神和创新活动的认可和欣赏。
4.宗教美:指对宗教信仰、仪式、神圣场所等的美的感受和欣赏,如宗教建筑、雕塑、画像等。
这种美感形态是对宗教信仰或仪式的崇敬和虔诚的表达。
5.社会美:指对组织、公共事务、社会功能、道德规范等的美的感受和欣赏,如组织管理中的美学、城市规划中的美学等。
这种美感形态是对组织与社会的统一和融合的认可和欣赏。
6.个人美:指对个人的身体、容貌、仪态、生命等方面的美
的感受和欣赏,如对某位演员、歌手、特定美食或带感场景的印象。
这种美感形态是纯粹个人的观感体验。
这六种审美形态并非独立的存在,它们常常交织在一起,形成复杂的美学体验。
通过这些审美形态的分析和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人类审美活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理论课教案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复习与导入教师带领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教师提问:我们前面学习了形式美、自然美、社会美,那么科学美是否等同于自然事物的美?学生思考后积极举手回答:科学美指科学领域里存在的美。
科学美是美的一种形态,它同自然美、社会美、技术美、艺术美相并列,并与之有着密切的联系。
科学美与技术美的关系尤为密切,人们常将它们结合在一起进行研究,称之为科技美。
引出本节课主题。
二、新授(一)科学美是客观存在的老师请学生概括科学家对科学美的认识(书上111页),填写下表,进而领会科学美是客观存在的。
(二)科学美的含义及特点老师提问: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什么?2-4人一小组,进行头脑风暴,由每组的组长的总结,向全班汇报。
教师总结答案:科学研究的目的就在于探索世界的奥秘,揭示世界的真相,反映世界的规律。
教师提问:科学发现与科学理论为什么具有美的属性?学生思考后,积极举手回答: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2、教师提问;我们前面学习了形式美、自然美、社会美,那么科学美是否等同于自然事物的美?3、老师请学生概括科学家对科学美的认识(书上111页),填写下表。
4、2-4人一小组讨论: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什么?5、教师提问:科学发现与科学理论为什么具有美的属性?1、学生认真听讲,并回顾上节课内容。
2、学生思考问题,并积极回答。
3、学生思考后,填写此表。
4、学生讨论后,每组派学生代表回答。
5、学生思考后,积极举手回答。
科学家在探索世界奥秘的过程中,发现了自然界中新奇的现象、潜在的规律,并运用科学理论、定律、公式等简洁明了地揭示和反映这些现象和规律,展示了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和精神,体现了人自由创造的本质力量,因而具有美的性质。
教师提问:与自然美相比,科学美具有怎样的特性?学生思考后,积极举手回答:科学美是一种诉诸理性的美。
科学美虽然来源于自然,但它不是指大自然的美的景色,而是指潜藏在感性美背后的理性美,并为理智所能领悟的自然界内在结构所显示的和谐、秩序、简单、统一的美,是审美者通过理解、想象、逻辑思维所体验到的美。
实用文档XXX 学校22/23(一) 2022 级《美育》期末试卷出卷人:XXX 卷量: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2分ⅹ25=50分)1、美是一种( B. 社会 )现象。
A. 自然B. 社会C. 宇宙D. 地球2、我国传统美学关于美的类型的概念主要有( A. 素朴 )与华丽、阳刚与阴柔等。
A. 素朴B. 朴素C. 素净D. 干净3、审美主体是指具有审美素质和审美( D. 能力)的人。
A.知识B. 学识C. 力量D. 能力4、美感就是( B. 审美主体 )在具体的审美活动中获得的审美感受。
A.审美客体B. 审美主体C. 事物D. 人物5、一个人的审美观是他( C. 世界观 )、人生观的一部分,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一个人对世界、对人生的看法和态度。
A.价值观B.事物观C. 世界观D. 婚姻观6、美的内容是指美的事物所蕴含的( B. 社会 )内容。
A. 世界B. 社会C. 学校D. 家庭7、美的形式依存于( A. 美的内容 ),但美的形式又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
A. 美的内容B. 形式美C. 自然美D. 社会美8、自然美是自然性与( B. 社会 )性的统一。
A.世界B. 社会C. 万物D. 动物9、自然美可以分成天然状态的自然美和( D. 人类劳动改造 )的自然美。
A. 社会状态B. 自然状态C. 非天然状态D. 人类劳动改造10、人是外表和内在的统一,所以人物美也包括人体美、( A. 人格美 )两个方面。
A. 人格美B. 外在美C. 内在美D. 人物美11、风姿美,即( B. 姿态 )与风度美。
A. 风貌B. 姿态C. 姿势D. 外表12、劳动过程是人们改造和利用自然,从自然获取(A. 物质生活资料 )的过程。
A. 物质生活资料B.物质C.物质生活D. 资料13、饮食美是指食物、(D. 食器 )、食境及饮食活动中的礼仪的美。
A. 食品B. 食味C. 粮食D. 食器14、社会变革包括非暴力( C. 即社会改革)和暴力(即革命斗争)两种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