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病概论
- 格式:ppt
- 大小:1.43 MB
- 文档页数:16
中医风湿病概论中医风湿病(原称为“痹症”或“弊病”)是人体营卫失调,感受风寒湿热之邪,合而为病;或日久正虚,内生痰浊、淤血、毒热,正邪相搏,使经络、肌肤、血脉、筋骨,甚至脏腑的气血痹阻,失于濡养,而出现的以肢体关节、肌肉疼痛、肿胀、酸楚、麻木、重着、变形、僵直及活动受限等症状为特征,甚至累及脏腑的一类疾病的总称。
根据这一概念我们不难看出,中医风湿病包括的疾病范围很广,更加符合实际。
西医学所指的风湿病,全称应是“风湿类疾病”(rheumatic diseases rheumatism)。
反侵犯关节、肌肉、韧带、肌腱、滑囊等,以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无论其发病原因如何,均属风湿病范畴。
一、按病因分类(一)风痹以感受风邪为主,侵犯肌肤、关节、经络,以其性走窜,疼痛游走不定为症状特点。
因风为阳邪,“上线受之”,故多发于上肢、肩背等处;卫阳不固,腠理空虚,故有恶风、汗出之表现。
也称“行痹”。
(二)寒痹因阳气不固,感受寒邪为主,其表现以肢体关节疼痛为著,固定不移,遇寒加重,得热痛减或缓解。
《内经》所谓“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
因阳气不足,又寒主收引,其性凝滞,故其症兼恶寒、肢体拘挛、屈伸不利、脉弦紧等。
也称“痛痹”。
(三)湿痹以感受湿邪为主,湿邪留滞于肢体、关节、肌肉之间,临床表现以上述部位肿胀疼痛、重着麻木为特征。
因脾主湿,而湿性粘滞,阻碍气机,故一般湿痹多兼有脾湿不运或湿困脾土及气机不畅等症状,如头沉而重、胸闷纳呆、腹胀身倦、苔腻、脉濡缓等。
也称“著痹”、“着痹”。
(四)热痹感受热邪或湿热之邪,或风寒湿邪入里化热,以肌肉关节的红肿热痛,伴有身热、汗出、口渴、舌苔黄腻、脉相滑数为特点。
因火热阳邪,色赤入心,且易伤阴津,故红肿明显,常兼有红斑、结节,口渴便干。
这种风湿病疼痛显著,关节不能屈伸,医家多称之为“疼烦”。
(五)燥痹以感受燥邪为主,或由于阳热之邪化燥伤阴,引起肌肉筋骨关节失于濡养而致的一类痹症。
风湿病报告1.1风湿病的概论风湿病指主要侵犯关节、肌肉、骨骼及关节周围的软组织,如肌腱、韧带、滑囊、筋膜等部位的疾病。
各种风湿性疾病特别是自身免疫性风湿病,往往有全身多系统和多器官损害,具有繁复的症状,常因复杂多变的临床表现成为疑难杂症。
风湿病的病程有些慢?、迁延不愈,有些爆发起病,诊断和治疗是相当烦琐和复杂的,如果不正规使用药物,常使诊断和治疗更加困难。
国际上把风湿性疾病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研究已有百年历史,1927,世界五大洲成立了国际抗风湿联盟。
在我国内科学中,风湿病学是最年轻的一门临床学科,1985年成立了中华风湿学会,在此前后国内几十家大医院先后成立了风湿免疫科。
经过几代风湿病大夫的努力,我国的风湿病诊治水平,已正在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1.2风湿病的分类根据历代医家经验,从病因分类考虑,一般将风湿病分为一下几种:1.风痹:以感受风邪为主,侵犯肌肤、关节、经络,风性走串,故临床以疼痛游走不定为特点。
因风为阳邪,“上先受之”,故多发为上肢、肩背等处;卫阳不固,膝理空疏,故有恶风,汉出之症。
2.寒痹:多因阳气不足,感受寒邪,其表现以肢体关节疼痛为著,且固定不移,遇寒加重,得热痛减或缓解。
又因寒主收引,其性凝滞,故临床常兼恶寒、肢体拘挛、屈伸不利、脉弦紧等。
3.湿痹:以感受湿邪为主,湿邪留滞于肢体、关节、肌肤之间,临床表现以上述部位肿胀疼痛、麻木重着为特点。
因脾主湿,而湿性黏滞,阻碍气机,故又多见脾不运湿之症,如头沉而重、胸闷纳呆、腹胀身倦、苔腻、脉如缓等。
4.热痹:以感受热邪或湿热之邪为主,或风寒湿邪入里化热,以肌肉关节红肿热痛,伴有身热、汗出、口渴、舌苔黄腻、脉滑数为特点。
因热为阳邪,易伤阴津,故红肿明显,常兼有红斑、结节、口渴、便干等症。
5.燥痹:以感受燥邪为主,或由于阳热之邪化燥伤阴,导致肌肉筋骨关节失于儒养而引起得一类痹病。
因“燥胜则干”,阴血津液不足,筋骨关节失于儒养,故临床以肌肉瘦削,关节不利,口鼻干燥,目干而涩等为主要特点。
第九单元风湿性疾病概论记忆:干湿,硬朗,肌。
(三)病理特点风湿病的病理改变有炎症性及非炎症性两种,不同的疾病常累及不同的靶组织,因此构成疾病的特异性临床表现。
常见风湿病的主要病理特点如下:类风湿关节炎为滑膜炎;强直性脊柱炎为附着点炎;系统性红斑狼疮为小血管炎;干燥综合征为唾液腺和泪腺炎;多发性肌炎/皮肌炎为肌炎;血管炎为大、中、小动、静脉炎;骨关节炎为关节软骨变性;系统性硬化病为皮下纤维组织增生。
(四)辅助检查特异性检查包括自身抗体、补体、滑膜组织和滑液等检查。
1.自身抗体的检测(1)抗核抗体(ANA)谱:是结缔组织病的筛查抗体,主要包括抗DNA、抗组蛋白、抗非组蛋白和抗核仁抗体四大类。
不同的CTD与不同的抗体相关,如系统性红斑狼疮与抗Sm抗体、抗双链DNA抗体;干燥综合征与抗SSA和抗SSB抗体;肌炎/皮肌炎与抗J0-1抗体;系统性硬化病与抗Scl-70抗体等。
(2)类风湿因子(RF):见于70%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对诊断有一定帮助,但是RF的特异性较差,多种疾病以及5%的正常人群中也可以检测到RF的存在。
(3)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对血管炎,尤其是Wegener肉芽肿、显微镜下多动脉炎的诊断和活动性判定有一定帮助,其中丝氨酸蛋白酶-3(PR3)和髓过氧化物酶(MPO)成分与血管炎关系最为密切。
(4)(一)概念风湿性疾病是泛指影响骨、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如肌肉、滑囊、肌腱、筋膜、韧带等)的一组疾病,包括各种关节炎在内的弥漫性结缔组织病是风湿病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分类风湿性疾病有几百种,其中一大类就是: 1.弥漫性结缔组织病:包括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多肌炎/皮肌炎、系统性硬化病等。
抗磷脂抗体:目前临床应用的抗体包括抗心磷脂抗体、狼疮抗凝物、梅毒血清试验反应假阳性等。
本抗体与血小板减少、动静脉血栓、习惯性流产有关。
相关推荐>> 2012年医师综合笔试考试时间9月8日、9日2012年临床执业医师考试模拟试题二汇总2012年临床执业医师考试模拟试题三汇总2012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冲刺试题及答案汇总。
病理学风湿病教学设计模板引言:风湿病是一组由自身免疫反应引起的慢性炎症性疾病。
在临床上,风湿病主要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等。
病理学对于风湿病的教学至关重要,可帮助学生理解疾病的发展过程、病理变化及其与临床表现的关系。
本文将介绍一份病理学风湿病教学设计模板,旨在帮助教师制定一套科学、系统的教学计划。
一、教学目标1. 理解风湿病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 掌握风湿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和相关临床表现;3. 了解风湿病的病理变化及其相关组织学特点;4. 能够熟练运用光镜、电镜等病理学技术手段进行疾病的鉴定和分析。
二、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1. 风湿病的概论- 基本概念、分类和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及鉴别诊断- 风湿因子和自身抗体的检测方法2. 类风湿性关节炎- 病理特点及相关组织学改变- 关节炎的发展过程和临床表现- 活检技术在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中的应用3. 系统性红斑狼疮- 免疫病理变化及组织学特点- 多脏器受累的病理改变及其与临床症状的关系 - 疾病的分期和预后评估4. 硬皮病- 皮肤和内脏器官的病理变化- 硬皮病的临床表现及其与组织学变化的关系- 微创活检技术在硬皮病诊断中的应用5. 其他风湿病的病理学特点和临床表现- 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硬化症、韦格纳肉芽肿等 - 疾病鉴别诊断的病理学依据教学方法:- 传统课堂教学结合案例分析,通过讲解和讨论的形式进行知识传递和深入理解;- 实验室实践,学生运用病理学技术手段进行组织切片观察和分析;-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所学的病例,进行病变分析及诊断。
三、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和互评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进行自我评价,并与同学互相评价,以便提高学习效果和互动性。
2. 病例分析和解答对于教学中的病例,学生进行病变分析和诊断。
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指导。
3. 实验室报告学生完成实验室实践后,撰写实验报告,包括观察结果、分析和解释,对学生的实验操作和思维能力进行评价。
张博士医考红宝书——内科学复习指导42第四十三单元风湿性疾病概论一、概念风湿性疾病是一组肌肉骨骼系统疾病,包括弥漫性结缔组织病(CTD)及各种病因引起的关节和关节周围软组织.包括肌、肌腱、韧带等的疾病。
其中CTD的特点有:①发病基础为自身免疫病;②病理基础为血管和结缔组织慢性炎症;③病变常累及多个系统,临床个体差异大;④对糖皮质激素的治疗有一定反应;⑤早期诊断,合理治疗,可改善预后延长寿命,提高生存率。
协和习题.风湿性疾病是指A累及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的一大类疾病B过敏性疾病C嗜酸粒细胞增多的一类疾病D病毒感染的一类疾病E血尿酸增高的一组疾病答案:A二、分类风湿性疾病主要包括:①弥漫性结缔组织病(CTD)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类风湿关节炎(RA)、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系统性硬化病(SSc)、多肌炎/皮肌炎(PM/DM);例题1:不属于弥漫性结缔组织病范畴的疾病(2006)A类风湿关节炎B骨性关节炎C系统性红斑狼疮D多发性肌炎E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答案:B例题2:不属于弥漫型结缔组织病的疾病是(2004)〖HTK〗A系统性红斑狼疮B干燥综合征C多肌炎和皮肌炎D类风湿关节炎E骨性关节炎〖HT〗答案:E解析:风湿性疾病分为:弥漫性结缔组织病、脊柱关节病、推行性变、晶体性、感染因子相关性及其他风湿病。
其中弥漫性结缔组织病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硬化症、多肌炎和皮肌炎、血管炎病。
例题3:下列不属于弥漫性结缔组织病的是(2003)A.系统性红斑狼疮B.类风湿关节炎C.硬皮病D.Reiter综合征E.干燥综合征答案:D解析:Reiter综合征属脊柱关节病(2003)②脊柱关节病如:强直性脊柱炎(AS)、Reiter综合征、银屑病关节炎、炎症性肠病关节炎;③退行性变如:骨性关节炎(OA);④晶体性如痛风、假性痛风;⑤感染因子相关性如:反应性关节炎、风湿热;⑥其他如纤维肌痛、周期性风湿、骨质疏松症等。
风湿病名词解释病理学
风湿病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影响关节、骨骼和周围组织。
它是由免疫系统异常激活导致的,最常见的类型是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
其他类型的风湿病还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硬皮病等。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组织学变化、细胞学改变和疾病发展机制的学科。
在风湿病的病理学中,研究人员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 免疫系统异常:风湿病是由免疫系统异常激活引起的。
研究表明,在风湿病患者中,免疫系统中的T细胞和B细胞被异常激活,导致产生过多的自身抗体,攻击关节和其他组织。
这种异常免疫反应会引起关节内膜的慢性炎症和关节软骨的破坏。
2. 慢性炎症:风湿病患者的关节和其他受累组织会出现慢性炎症。
这种炎症反应导致局部组织的水肿、红肿、热痛等症状,进一步加剧了组织的损伤。
3. 关节结构改变:在病理学中,观察到风湿病患者关节的结构改变。
关节软骨损坏、关节囊增厚、关节韧带松弛以及关节周围组织的纤维化等病理改变都会导致关节功能障碍和畸形。
4. 自身抗体的沉积:在风湿病的患者中,自身抗体可能会沉积在关节和其他受
累组织中。
这种自身抗体的沉积会引起进一步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综上所述,风湿病的病理学研究主要关注免疫系统异常、慢性炎症、关节结构改变以及自身抗体的沉积等方面。
对于风湿病的病理学研究有助于揭示其发病机制,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风湿性疾病概论题库1-2-6问题:[单选,A2型题,A1A2型题]Ⅱ类MHC抗原的限制性是在免疫反应中控制()A.CD2+细胞识别外来抗原B.CD4+细胞识别外来抗原C.CD8+细胞识别外来抗原D.CD45细胞的作用E.CD2细胞的作用问题:[单选,A2型题,A1A2型题]风湿病常见的共同的病理改变是()A.滑膜组织的炎细胞浸润B.关节软骨变性C.血管病变:管壁炎症为主D.纤维组织增生E.关节腔炎症风湿病常见的共同的病理改变是血管病变:管壁炎症为主。
山东11选5 https://问题:[单选,A2型题,A1A2型题]风湿性疾病包括()A.弥漫性结缔组织病及各种病因引起的关节和关节周围软组织疾病B.肌肉疼痛性疾病C.发热为特点的一组疾病D.以发热、皮肤损害为特点的一组疾病E.以关节痛为主的一组疾病风湿性疾病包括弥漫性结缔组织病及各种病因引起的关节和关节周围软组织疾病问题:[单选,A2型题,A1A2型题]非甾体类抗炎药物(NSAID)的主要作用机制是()A.通过抑制组织细胞分泌的COX-1,起到镇痛、消肿、解热的作用B.通过抑制组织细胞分泌环氧化酶(COX),减少炎症介质--前列腺素的产生C.通过抑制组织细胞分泌环氧化酶(COX),产生胃肠道不良反应D.通过改变细胞溶酶体的pH,减弱巨噬细胞的抗原呈递功能和IL-1的分泌,减少淋巴细胞活化E.通过交联DNA和蛋白质使细胞生长受阻非甾体类抗炎药物(NSAID)的主要作用机制是抑制组织细胞分泌环氧化酶(COX),减少由COX 介导产生的炎症介质--前列腺素,抑制组织的炎症反应,起到止痛消肿的作用。
第七章风湿病风湿病(rheumatism)是一种常反复发作的急性或慢性非化脓性炎症,以胶原纤维发生纤维素样变性为特征。
病变主要累及全身结缔组织,骨骼肌、心肌、关节囊和蹄是最常见的发病部位。
本病在我国各地均有发生,但以东北、华北、西北等地发病率较高。
本病常见于马、牛、猪、羊、犬、家兔和鸡。
(一)病因风湿病的发病原因迄今尚未完全阐明。
近年来研究表明,风湿病是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并与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
已知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所引起的病理过程有两种。
一种表现为化脓性感染,另一种则表现为延期性非化脓性并发病,即变态反应性疾病,风湿病属于后一种类型。
1.风湿病的流行季节及分布地区,常与溶血性链球菌所致的疾病,如咽炎、喉炎、急性扁桃腺炎等上呼吸道感染的流行与分布有关。
风湿病多发生在冬春寒冷季节。
在链球菌感染流行后,常继而出现风湿病发病率的增高。
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不仅能预防和治疗呼吸道感染,而且明显地减少风湿病的发生和复发。
2.风湿病发作时,通过病例的鼻咽部拭子培养,可获得A 型溶血性链球菌。
A型溶血性链球菌胞壁的成分中,M-蛋白和C-多糖具有特异的抗原性;其产生的一些酶,亦具有抗原性,如链球菌溶血素O(能分解血红蛋白)、链激酶、透明质酸酶等。
在链球菌感染时,初次接触抗原后7~10d,机体即有抗体形成。
至今,临床上仍以检测抗链球菌溶血素O作为风湿病的诊断指标之一。
3.链球菌感染后10d内应用青霉素可以预防急性风湿病的发生。
4.把大量的链球菌抗原包括蛋白、碳水化合物及粘肽注入家兔体内后,可产生风湿病征象和病变。
5.风湿病发病虽然与A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密切关系,但并非是A型溶血性链球菌直接感染所引起。
目前一般认为风湿病是一种由链球菌感染引起的变态反应或过敏反应。
在链球菌感染后,其毒素和代谢产物成为抗原,机体对此产生相应的抗体,抗原和抗体在结缔组织中结合,使之发生了无菌性炎症。
目前,许多人提出了自身免疫学说,证据是在大多数风湿病患者体内可检测出对心内膜和平滑肌(如血管壁)等起反应的自身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