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病学概要(20131131)严冰
- 格式:pdf
- 大小:4.59 MB
- 文档页数:46
风湿性疾病的中医学概述风湿性疾病(简称风湿病)是一组以内科治疗为主的肌肉骨骼系统疾病。
它包括弥漫性结缔组织及各种病因引起的关节和关节周围软组织,包括肌,肌腱,韧带等疾病。
风湿性疾病在中医上称之为痹症,由人体肌表、经络因感风寒湿邪引起。
因人体肌表虚弱,卫外不固,腠理空虚,风寒湿邪则乘虚而入,留连于肌表关节,筋骨血脉,致血气运行不畅,经络阻滞,筋脉关节失于濡养而为痹病。
其中外邪入侵,即风、寒、湿邪是引起本病的外界因素。
故长期生活在潮湿严寒地带或长期水中作业者,日久易致风寒湿邪侵入肢体。
《素问》中以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成痹。
”《类证治裁》中更明确指出:“诸痹……良由营卫先虚,腠理不密,风寒湿乘虚内袭,正气为邪所阻,不能宣行,因而留滞,气血凝滞,久而成痹。
”风湿性疾病的常见临床症状有关节疼痛,关节肿胀和压痛,关节畸形和功能障碍,另外痹症迁延不愈,病邪由浅入深,由经络侵入脏腑,即《内经》所谓:“病久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
”故风湿性疾病也可累及多系统多器官,如皮肤、肺、胃、肠道、肾、心脏、神经系统、血液系统等。
其临床上具有渐进性或反复性发作的特点。
在西医中风湿性疾病有了一定的研究,并形成了风湿病学这门学科,但是它仍然还是一门相对年轻的学科。
然而中医学对痹症更早有研究。
中医学中以为人体因素质各有不同,风寒湿邪也各有偏胜。
风寒湿邪侵袭后,若偏于风胜者为行痹;偏于寒胜者为痛痹;偏于湿胜者为着痹;若素为阳盛之体,内有蕴热,感风寒湿邪易于化热,为热痹。
又若行痹、痛痹、着痹,经久不愈,邪留经络,郁而化热,也可转为热痹。
中医的治疗方法中一般以散风,祛寒,利湿清热,通经活络为主。
因各邪之偏胜不同,而治疗方法也应有所侧重。
一、行痹症候:肢体关节疼痛,游走不定,多见于腕、肘、踝、膝等处,屈伸不利,初期常伴有发热,恶寒等,舌苔薄白,脉浮等。
治法: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方剂:蠲痹汤:(羌活、独活、桂枝、秦艽、当归、川芎、甘草、海风藤、桑枝、木香、乳香)加防风、威灵仙。
风湿性疾病概论讲稿2023-11-10•风湿性疾病概述•风湿性疾病的诊断与评估•风湿性疾病的治疗与用药•风湿性疾病的护理与康复•风湿性疾病的最新研究进展目•风湿性疾病的病例分享与讨论录风湿性疾病概述01定义风湿性疾病是一组涉及关节、肌肉、骨骼和软组织的疾病,包括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结缔组织病和骨关节炎等。
分类风湿性疾病可分为弥漫性结缔组织病、脊柱关节病、骨关节炎、痛风等几大类。
定义与分类关节疼痛是风湿性疾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包括关节肿胀、僵硬和疼痛。
关节疼痛肌肉疼痛疲劳肌肉疼痛也是风湿性疾病的常见症状之一,可能伴有肌肉无力、僵硬和痉挛。
风湿性疾病患者常常感到疲劳,可能伴有失眠、食欲减退和体重下降。
03风湿性疾病的常见症状0201风湿性疾病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某些基因的变异可能增加个体患上风湿性疾病的风险。
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如感染、吸烟、职业暴露等也可能与风湿性疾病的发生有关。
环境因素风湿性疾病患者的免疫系统常常出现异常,导致自身免疫反应过度,攻击自身组织和器官。
免疫系统异常风湿性疾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风湿性疾病的诊断与评估02根据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初步确定是否为风湿性疾病。
诊断流程与方法初步诊断排除其他类似风湿性疾病的疾病,如感染、肿瘤等。
鉴别诊断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关节炎、关节外表现、实验室检查等方面。
病情评估通过评估患者的病情,确定患者的疾病活动性和预后。
病情评估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性别、家族史等因素,评估患者的预后。
预后评估评估病情与预后系统性红斑狼疮排除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类似风湿性疾病的疾病。
感染性关节炎排除其他感染性关节炎,如化脓性关节炎、结核性关节炎等。
类风湿性关节炎排除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类似风湿性疾病的疾病。
鉴别诊断与其他疾病风湿性疾病的治疗与用药03非药物治疗手段康复锻炼在医生建议下进行适当的康复锻炼,如游泳、瑜伽等,可增强肌肉力量,改善关节活动度。
生活方式调整避免疲劳和寒冷刺激,保持体重在正常范围内,戒烟限酒,对缓解疼痛和防止疾病进展有帮助。
风湿免疫病学基础知识风湿免疫病学是研究风湿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原理的学科。
风湿性疾病是一类由免疫系统异常引起的慢性病症,包括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风湿免疫病学的基础知识。
一、风湿性疾病的分类风湿性疾病包括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等多种类型。
这些疾病在临床表现、病程进展和治疗方法上有所不同。
了解这些不同类型的疾病对于准确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二、免疫系统与风湿性疾病免疫系统在风湿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中起到关键作用。
免疫系统异常会导致自身免疫反应亢进,攻击自身组织,引发炎症反应。
了解免疫系统的基本原理以及其在风湿性疾病中的作用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些疾病的病理机制。
三、免疫球蛋白与抗体免疫球蛋白是免疫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免疫球蛋白M (IgM)、免疫球蛋白G(IgG)等多种类型。
抗体是免疫球蛋白的一种,作为免疫系统的主力军,抗体能够识别并结合抗原,从而触发免疫反应。
了解免疫球蛋白和抗体的结构与功能对于风湿性疾病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四、炎症反应与风湿性疾病炎症反应是风湿性疾病中的核心过程之一。
当免疫系统异常激活后,会引发炎症反应,导致关节红、肿、痛等症状的出现。
炎症反应是疾病进展和组织损伤的重要原因,了解其发生机制有助于我们寻找针对炎症的治疗方法。
五、风湿性疾病的治疗原则风湿性疾病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个方面。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非甾体类抗炎药、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旨在控制炎症反应和改善症状。
非药物治疗主要包括物理疗法、康复训练等,可以辅助药物治疗提高康复效果。
六、风湿免疫病学的研究进展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风湿免疫病学领域也在不断取得新的研究进展。
例如,基因检测技术的应用,为风湿性疾病的早期诊断和个体化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研究人员还在探索新的治疗靶点和方法,希望能够找到更有效的治疗手段。
总结风湿免疫病学是研究风湿性疾病的重要学科,对于推动风湿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节风湿性疾病概述
自身免疫性反应是由于不同原因(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学因子)诱导的宿主异常免疫反应,将自身组织和细胞作为靶向。
若此种自身免疫反应非常强烈,引起组织严重和持久的结构和功能破坏,出现临床症状,则称为自身免疫性疾病。
风湿性疾病(rheumaticdiseases)是一组病因不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因主要累及不同脏器的结缔组织和胶原纤维,故曾称为结缔组织病和胶原性疾病。
虽然其病因不明,但一般认为几乎所有风湿性疾病的发病机理均有其共同规律,即感染原刺激具有遗传学背景(多基刚遗传)的个体,发生异常的自身免疫反应。
除经典的风湿性疾病(如风湿热、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硬皮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外,许多以往病因不明的血管炎性综合征,现已明确为自身免疫性疾病,并纳入风湿性疾病的范畴,如过敏性紫癜和川崎病等。
另一些病因不明的疾病,现也确认其发病机制为自身免疫性反应所致,如肾小球肾炎、I型糖尿病、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重症肌无力、格林—巴利综合征;克罗恩病和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未归入自身免疫性疾病中,仍分类于各系统性疾病里。
虽然风湿热发病率近年已明显下降,但仍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风湿性疾病之一。
川崎病、过敏性紫癜和幼年类风湿
性关节炎是常见的儿童时期风湿性疾病。
儿童风湿性疾病的临床特点有别于成人。
一些儿童风湿性疾病的全身症状较成人明显,如全身性起病型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
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病程较急,预后较成人差。
与多数成人风湿性疾病的慢性过程不同,川崎病和过敏性紫癜很少复发。
风湿免疫学知识点风湿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风湿免疫学知识点风湿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风湿性疾病是一类以自身免疫反应为基础引起的慢性炎症性疾病。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风湿性疾病以及它们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一、类风湿关节炎(RA)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慢性关节炎为主要表现的风湿性疾病。
其诊断主要依据包括:1.病史:了解关节炎的症状、病程等。
2.体格检查:注意观察关节肿胀、压痛、活动受限等表现。
3.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沉、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抗环瓜氨酸肽抗体等指标。
4.影像学检查:骨关节X线检查可以了解关节损害情况。
治疗方案包括:1.药物治疗:病情严重时可采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糖皮质激素等缓解炎症反应。
2.免疫调节治疗:如使用甲氨蝶呤、氯喹、雷公藤等药物。
3.关节保护与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关节保护运动等。
二、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以多系统损害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其诊断主要依据包括:1.病史:了解发病过程、系统损害情况等。
2.体格检查:观察皮肤损害、关节痛、肌痛、淋巴结肿大等表现。
3.实验室检查:包括ANA抗体、dsDNA抗体、抗核糖蛋白抗体等指标。
4.组织活检:对于累及内脏器官的病变可以进行活检确诊。
治疗方案包括:1.糖皮质激素治疗:如泼尼松等,可缓解全身症状和器官损害。
2.免疫抑制剂治疗:如环磷酰胺、吡唑酰胺等,用于控制免疫异常反应。
3.对症治疗:根据不同系统受累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
三、强直性脊柱炎(AS)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的炎症性脊柱关节病。
其诊断主要依据包括:1.病史:了解腰背部疼痛、脊柱僵硬等特征性症状。
2.体格检查:观察脊柱活动度、胸廓呼吸活动度等。
3.影像学检查:骨盆和脊柱X线或者磁共振成像可以显示脊柱炎症损害。
治疗方案包括:1.药物治疗:如非甾体类抗炎药、糖皮质激素等。
2.物理治疗:包括体育锻炼和物理疗法等。
3.手术治疗:对于脊柱弯曲或严重关节破坏可考虑手术矫正。
医学基础知识重点:病理学之风湿病风湿病概述风湿病概述是与A 组b 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的变态反应性疾病。
病变主要累及全身结缔组织,属结缔组织病。
属结缔组织病。
风湿病的病因风湿病的病因本病多发生于寒冷地区,本病多发生于寒冷地区,与链球菌感染盛行地区一致。
冬、春季气候寒冷而潮湿,与链球菌感染盛行地区一致。
冬、春季气候寒冷而潮湿,与链球菌感染盛行地区一致。
冬、春季气候寒冷而潮湿,易发易发生急性扁桃体炎、咽峡炎,从而导致风湿病。
生急性扁桃体炎、咽峡炎,从而导致风湿病。
基本病变基本病变1.1.变质渗出期变质渗出期变质渗出期此期持续约1个月。
个月。
2.2.增生期增生期增生期其特点是:形成具有疾病特征性的风湿性肉芽肿,形成具有疾病特征性的风湿性肉芽肿,即即Aschoff 小体,对本病具有诊断意义。
义。
3.3.瘢痕期瘢痕期瘢痕期细胞成分减少,细胞成分减少,出现纤维母细胞,产生胶原纤维,出现纤维母细胞,产生胶原纤维,出现纤维母细胞,产生胶原纤维,并变为纤维细胞。
整个小体变为梭形并变为纤维细胞。
整个小体变为梭形小瘢痕。
此期经过约2~3个月。
个月。
病变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以上三期。
病变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以上三期。
各器官的病变各器官的病变1.1.风湿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 (1) 风湿型心内膜炎风湿型心内膜炎常侵犯心瓣膜,其中二尖瓣最常被累及,其次为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同时受累。
(2)(2)风湿性心肌炎风湿性心肌炎风湿性心肌炎主要累及心肌间质结缔组织主要累及心肌间质结缔组织;;心肌小动脉近旁的结缔组织发生纤维素样坏死,继而形成风湿小体。
风湿小体。
(3)(3)风湿性心包炎风湿性心包炎风湿性心包炎主要累及心包脏层,呈浆液性或浆液纤维素性炎症。
主要累及心包脏层,呈浆液性或浆液纤维素性炎症。
2.2.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有75%75%累及关节,多累及四肢大关节,特别是膝、踝关节,其次是肩、累及关节,多累及四肢大关节,特别是膝、踝关节,其次是肩、累及关节,多累及四肢大关节,特别是膝、踝关节,其次是肩、腕、腕、腕、肘关节。
风湿病病理学风湿病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多系统累及的疾病。
它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由多种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引起。
虽然风湿病的病理过程仍不完全清楚,但通过对它的学习,我们已经掌握了不少关于风湿病病理学的知识。
1. 风湿病的病理特点风湿病的病理变化主要发生在关节、肌肉、皮肤、肺、肾脏、心脏、血管等多个器官系统。
其中最常见的是关节炎,是风湿病最主要、最突出的表现之一。
关节炎的病理特点主要包括关节滑膜增生、关节软骨变性和破坏、骨质增生和骨质疏松等。
滑膜变形、肥厚和新生血管形成导致关节腔内渗出液体,导致关节肿胀和疼痛。
在风湿炎的进展过程中,骨质也会受到破坏,造成最终的关节畸形。
除了关节炎,风湿病对其他器官的影响也是很明显的。
皮肤病变常见于近极度强光照射部位、指端、耳廓和头皮等处。
肺部病变表现为弥漫性纤维化和肺动脉高压,心脏病变表现为心包炎、心内膜炎和心肌炎等。
2. 风湿病的免疫学特征风湿病的病理过程还与免疫系统密切相关。
风湿病患者的免疫系统失调,免疫抑制功能降低,导致免疫细胞攻击它们正常代谢的组织。
T细胞、B细胞和单核细胞等免疫细胞的数量和功能异常导致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多方面的缺陷。
自身抗体的产生也是风湿病病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在风湿病发生的初期,机体产生的自身抗体、特别是类风湿因子会对滑膜上皮细胞进行破坏,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和炎性细胞浸润。
此外,风湿病患者体内的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和生长因子也发生了异常变化。
它们参与了多种免疫过程中的各种反应和调节作用,对风湿病的发生和发展产生了显著影响。
3. 风湿病的治疗风湿病的治疗旨在改善病情和预防器官功能的损害,其中包括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的治疗。
此外,物理治疗和关节置换手术也是治疗风湿病的常规方法。
对于风湿病的治疗策略也在不断地完善和更新,如生物治疗、细胞治疗、基因治疗、疫苗治疗和抗体治疗等新型治疗技术也逐渐被应用于临床。
总体而言,风湿病的发病机制和病理特点是非常复杂和多样化的,但通过对其病理学的学习和了解,可以为更好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