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海洋与陆地的变迁
- 格式:ppt
- 大小:3.97 MB
- 文档页数:40
粤人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海洋与陆地的变迁》说课稿3一. 教材分析《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海洋与陆地的变迁”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
这一节主要向学生介绍了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以及海陆变迁的现象。
教材通过大量的实例,使学生认识到海洋和陆地之间的界限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从而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科学精神。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于地球的基本概念和地理现象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海陆变迁的认识还较为模糊,对于地球表面形态的运动和变化缺乏直观的感受。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启发学生思考,通过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理解海陆变迁的原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知道海陆变迁的实例,认识海洋和陆地之间的界限不是一成不变的。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发展的情感,提高学生珍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表面形态的运动与变化,海陆变迁的实例。
2.教学难点:海陆变迁的原理,学生对于地球表面形态的运动和变化的直观感受。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模型等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地球表面形态的运动和变化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表面的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海陆变迁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海洋和陆地之间的界限不是一成不变的。
3.教学互动:引导学生观察地图,找出海陆变迁的实例,分析海陆变迁的原因。
4.实践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家乡的海陆变迁现象,培养学生关注家乡发展的情感。
地理学科集体备课活页纸学科地理主备人总课时10 课题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阅读图文资料,了解海陆变迁的事实、大陆漂移学说的观点。
2.通过阅读图文资料,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运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有关地理现象的成因。
3.通过阅读地图,说出世界主要火山、地震的分布规律,说明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重点 1.大陆漂移学说。
2.板块构造学说。
教学难点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板块构造理论。
课堂教学设计教学环节教学过程二次备课第一步互助探究【环节1:教师导入】师友互查:1.写出图中数字代表的大洲名称和字母代表的大洋名称。
大洲①②③④⑤⑥⑦大洋A B C D2.北美洲的岛是世界面积最大的岛屿。
3.大洲分界线(引入新课)教师点评师友复习情况,设问:世界上的这些大洲和大洋是一直这样分布的吗?它们曾以怎样的面貌存在过呢?引出课题。
第一步互助探究【环节2:师友探究】阅读课本37-44页,师友共同完成下列互助提纲:1.读P37-38图,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及例子。
2.阅读P39图文,找出大陆漂移说的基本观点和证据。
3.阅读P41.42图文,学习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4.读P42图2.22,把握六大板块的名称及分布。
第二步互助释疑【环节1:师友释疑】一、海陆变迁原因及例子1.“沧海桑田”原意是指,现代科学研究表明, . 和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此外,人类的活动,例如等,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
2.师友举例:(1)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2)我国东部海底发现了古河流等一些遗迹(3)荷兰的围海大坝二、大陆漂移说阅读课本图文资料,师友完成以下问题:1. 大陆漂移说学说是国的科学家提出来的。
2.基本观点:2亿年前各大洲连成,它的周围是广阔的。
后来,原始大陆,缓慢地;现在形成的分布状况。
3.读图2.19和2.20,师友依据大陆漂移说,对图中的现象作出合理解释。
三、板块的运动阅读课本图文资料,师友自主学习完成以下问题:背景:20世纪60年代,在学说的基础上,科学家提出学说。
第二节海陆变迁一、主要知识点:1.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人类活动。
喜马拉雅山脉发现了海洋生物化石,说明这里由海洋变为陆地;东海海底发现了古河流的遗迹,说明这里由陆地变为海洋;2.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
内容:两亿年前,地球上各个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
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的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的七大洲和四大洋。
证据:非洲和南美洲古老地层的相似性、海牛、鸵鸟的分布。
3.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全球大致分为六大板块和若干小02板块,板块在不断地运动着。
·4.喜马拉雅山由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互挤压而形成的。
5.由于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相互挤压,几千万年后,地中海将会失。
目前仍在不断扩张中的大洋是大西洋,亚非之间的红海不断扩张,大洋太平洋将不断缩小二、重点地图——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1.板块名称A 非洲板块 B 印度洋板块 C 亚欧板块D 太平洋板块E 美洲板块F 南极洲板块2.六大板块中基本是海洋的是太平洋板块,澳大利亚、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位于印度洋板块,南美洲西侧的太平洋沿岸位于南极洲板块3.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各大板块处于不断运动(变化)中。
4.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现象,两大火山地震分布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5.板块运动特点: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活跃处多火山、地震现象。
6.在板块的交界处,两个板块发生张裂形成裂谷、海洋(例如最大的东非裂谷),两个板块发生碰撞挤压,在陆地常常形成山脉。
7.火山地震频繁发生的原因是:(1)位于板块交界处(2)地壳运动活跃。
《海洋与陆地的变迁》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使学生能够:1. 掌握地球的海洋与陆地基本构造;2. 了解陆地和海洋的变迁历史及其对地球的影响;3. 提升学生对地理知识学习的兴趣及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作业内容1. 阅读理解:- 学生需仔细阅读《海洋与陆地的变迁》课文内容,理解并掌握地球板块构造、海陆变迁等基本概念。
2. 课堂笔记整理:- 学生需在课堂上做好笔记,课后整理成电子版或手写版笔记,重点记录海陆变迁的原理和实例。
3. 探究性学习:- 学生需选择一个具体的历史时期或地点,分析其海陆变迁过程,并绘制简单的地理示意图。
- 学生可结合历史资料、地图、现代地理现象等,进行跨学科综合分析。
4. 小组讨论与汇报:- 学生将分为小组,围绕“海陆变迁对人类文明的影响”进行讨论,并准备简短的汇报材料。
- 小组内成员需分工合作,共同完成讨论和汇报准备。
5. 家庭作业:- 完成一份关于“海陆变迁对环境影响”的短文,字数不少于500字。
- 短文需结合所学知识,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分析。
三、作业要求1. 作业内容须符合教学目标,重点突出,条理清晰;2. 阅读理解部分需标注重点内容及个人理解;3. 课堂笔记需包括课堂讲授的主要内容及个人补充内容;4. 探究性学习需结合具体实例进行分析,地理示意图需清晰明了;5. 小组讨论与汇报需有明确的分工和记录,汇报材料应条理清晰、言之有据;6. 家庭作业短文需结合所学知识,表达清晰、逻辑性强。
四、作业评价1. 教师将根据学生完成作业的准确性、条理性、完整性以及个人见解的深度进行评价;2. 对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的体现给予关注;3. 对学生在作业中展现出的创新思维和分析能力给予肯定和鼓励。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并给出详细的评价和建议;2. 对学生的疑问和困惑进行解答和指导;3. 根据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调整后续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