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海洋与陆地的变迁
- 格式:pptx
- 大小:3.42 MB
- 文档页数:26
《海洋与陆地的变迁》教学设计哈尔滨爱建学校徐晓南一、教材分析《海洋与陆地的变迁》是广东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内容,是第三章《陆地与海洋》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学习了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后,会对地球表面的海陆轮廓是如何形成的产生疑问,本节着重阐明了大陆漂移说和板块运动的一些基本观点。
因此本节课是承接上一节对地球海陆面貌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也为学生后面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对第三章第一节的学习,已经知道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大致情况,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必备的知识基础,另外,初一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思维活跃,也具备了一定的地理认知能力,但是他们的综合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还不够强,所以在授课过程中,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以达到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2)知道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说出世界著名山系、海洋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1)通过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2)通过模拟板块运动动画,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培养求真务实的科学探究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列举海陆变迁证据,树立海陆不断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2)通过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变化,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2、教学难点:能够对照地图解释世界闻名山系、海洋和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五、教学方法多媒体课件法、案例分析法、合作探究法、读图分析法六、教学过程1、创情境引新课学习新课之前先请同学们欣赏一段视频:《冰川时代4》片段。
问:视频中小松鼠把松果放在冰山上,地球发生了什么事情?师:地球因为冰山上的一颗松果引起的蝴蝶效应而分裂成了七大洲四大洋,那地球今天的七大洲四大洋真的是分裂出来的吗?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变化呢?今天让我们来一起学习第三章第二节《海洋与陆地的变迁》2、列现象找原因师:首先请同学们阅读三则材料,学生阅读材料一在喜马拉雅山上发现海洋化石,说明这里原来是?现在变成了?材料二,图瓦卢现在是陆地,未来可能会变成海洋材料三,这个材料又说明了什么呢?那通过刚才的三则材料,我们会发现陆地和海洋确实是在不断变化的,那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引起这三个地方发生海陆变迁的原因分别是什么?学生连线。
粤教版初中地理初一地理上册《海洋与陆地的变迁》评课稿一、课程背景1.1 课程概述初一地理上册《海洋与陆地的变迁》是粤教版初中地理课程的一部分,总共包含了若干个章节,每个章节都涵盖了与海洋和陆地变迁相关的知识。
1.2 学科地位地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对于学生的认识世界、探究地球变迁的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初一地理课程以《海洋与陆地的变迁》为主题,旨在通过引导学生探索地球的演变过程,从而增加他们对地理知识和综合思维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初一地理上册《海洋与陆地的变迁》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陆地变迁描述了陆地的形成和变迁过程。
通过学习地壳运动、板块构造和地质作用等知识,让学生了解地球上陆地的变迁是如何发生的,从而加深对地球演变的理解。
2.2 海洋变迁探讨了海洋的形成和变迁。
通过学习洋中脊、洋沟、海底扩张理论等知识,帮助学生了解海洋形成的过程以及海洋对地球变迁的影响。
2.3 环境保护介绍了地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通过学习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和应对措施,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对于维护地球和人类的生存至关重要。
三、教学目标3.1 知识目标•了解陆地和海洋变迁的基本概念和过程;•掌握地壳运动、板块构造、地质作用、洋中脊、洋沟等重要知识点;•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及相关的环保知识。
3.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能够观察和描述地球变迁的现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能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能够与他人合作完成一些地理实践活动。
3.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对环境的责任;•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激发他们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四、教学方法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们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4.1 案例教学法通过对真实案例的分析,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海洋和陆地变迁的过程,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4.2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让他们亲身体验海洋和陆地变迁的现象,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海洋与陆地的变迁》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使学生能够:1. 掌握地球的海洋与陆地基本构造;2. 了解陆地和海洋的变迁历史及其对地球的影响;3. 提升学生对地理知识学习的兴趣及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作业内容1. 阅读理解:- 学生需仔细阅读《海洋与陆地的变迁》课文内容,理解并掌握地球板块构造、海陆变迁等基本概念。
2. 课堂笔记整理:- 学生需在课堂上做好笔记,课后整理成电子版或手写版笔记,重点记录海陆变迁的原理和实例。
3. 探究性学习:- 学生需选择一个具体的历史时期或地点,分析其海陆变迁过程,并绘制简单的地理示意图。
- 学生可结合历史资料、地图、现代地理现象等,进行跨学科综合分析。
4. 小组讨论与汇报:- 学生将分为小组,围绕“海陆变迁对人类文明的影响”进行讨论,并准备简短的汇报材料。
- 小组内成员需分工合作,共同完成讨论和汇报准备。
5. 家庭作业:- 完成一份关于“海陆变迁对环境影响”的短文,字数不少于500字。
- 短文需结合所学知识,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分析。
三、作业要求1. 作业内容须符合教学目标,重点突出,条理清晰;2. 阅读理解部分需标注重点内容及个人理解;3. 课堂笔记需包括课堂讲授的主要内容及个人补充内容;4. 探究性学习需结合具体实例进行分析,地理示意图需清晰明了;5. 小组讨论与汇报需有明确的分工和记录,汇报材料应条理清晰、言之有据;6. 家庭作业短文需结合所学知识,表达清晰、逻辑性强。
四、作业评价1. 教师将根据学生完成作业的准确性、条理性、完整性以及个人见解的深度进行评价;2. 对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的体现给予关注;3. 对学生在作业中展现出的创新思维和分析能力给予肯定和鼓励。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并给出详细的评价和建议;2. 对学生的疑问和困惑进行解答和指导;3. 根据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调整后续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
3.2 海洋与陆地的变迁一、教学目标1、能够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3、了解海底地形概况和大陆架的经济意义。
2、知道版块构造学说,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版块运动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1.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
2.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三、课时安排3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传说古代有个叫麻姑的仙女,曾经三次看到东海变成桑田。
后人以沧海桑田这种海陆的变更,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这节课我们就要学习海洋与陆地的变迁。
二、讲授新课1、海洋变迁(1)按运动方向可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水平运动指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
也称为造山运动或褶皱运动。
该种运动常常可以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以及巨形凹陷、岛弧、海沟等。
垂直运动,又称为升降运动、造陆运动,它使岩层表现为隆起和相邻区的下降,可形成高原、断块山及拗陷、盆地和平原,还可引起海侵和海退,使海陆变迁。
地壳运动控制着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影响各种地质作用的发生和发展,形成各种构造形态,改变岩层的原始状态,所以有人也把地壳运动称构造运动。
按运动规律来讲,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有些升降运动是水平运动派生出来的一种现象。
(2)地壳运动按运动的速度可分为两类:<1>长期缓慢的构造运动。
例如大陆和海洋的形成,古大陆的分裂和漂移,它们经历的时间尺度以百万年计。
<2>较快速的运动。
这种运动以年或小时为计算单位,如地极的张德勒摆动,能引起地壳的微小变形;日、月引潮力不但造成海水涨落,也使固体地球部分形成固体潮,一昼夜地面最大可有几十厘米的起伏;较大的地震可引起地球自由振荡,它既有径向的振动,也有切向的扭转振动。
2、海陆轮廓形成的两大学说(1)20世纪初,魏格纳首先对大陆漂移假说进行了系统的论述。
他认为,地球上原先只有一块叫“泛大陆”的庞大陆地,被叫做“泛大洋”的广袤海洋所包围。
初中地理晋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3.2海陆变迁练习题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40.0分)1.如图是意大利那不勒斯湾海岸的三根大理石柱升降变化图,石柱上横线部分代表曾被火山灰覆盖,小黑点部分代表被海洋生物钻孔。
三根大理石柱的升降变化说明()①地壳变动在持续不断地进行②地壳的升降运动是海陆变迁的重要原因③这里曾经发生过火山活动④地壳变动的能量来自地球外部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2.漫图不仅生动、形象、幽默,还包含着深刻的道理。
读漫画《原来我们曾是一家人啊!》回答问题。
漫画反映的是()A. 盖天说B. 大陆漂移说C. 浑天说D. 日心说3.下列为海陆变迁的证据:①上海市西部自北向南有一条断断续续的古贝壳沙带,这是大约五六千年前的古海岸线;②喜马拉雅山上发现了古老的海洋生物化石;③东海海底发现了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遗迹;④澳门面积因填海造陆不断扩大。
据此回答问题。
能说明桑田变成沧海的实例是()A. ①B. ②C. ③D. ④4.如图,关于图中甲、乙、丙的说法正确的是()A. 甲与丙大陆轮廓的凹凸吻合说明四大洋、七大洲是固定不变的B. 甲与丙大陆轮廓的凹凸吻合为大陆漂移提供了证据C. 乙大洋两岸都有海牛和鸵鸟是人们进行国际贸易的结果D. 乙大洋两岸都有海牛和鸵鸟说明四大洋.七大洲是固定不变的5.地壳由六大板块组成,板块与板块之间是()A. 陆地和海洋的交界带B. 平原和山地的界线C. 火山、地震多发带D. 地球上风力最大的地区6.读“亚洲图”,回答下列问题。
A国多地震原因主要是()A. 处在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交界处B. 处在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C. 处在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D. 处在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7.如图为“六大板块示意图”。
读图完成问题。
图中箭头“→”的含义是()A. 板块很稳定B. 板块相互靠拢C. 板块的边界D. 板块运动方向8.如图为“六大板块示意图”。
课时教学设计首页授课时间:09年11月4日课时教学流程实例导入:1975年,我国科学家在喜马拉雅山上发现了海洋生物化石,这说明了什么呢?(原来那里曾经是海洋)有人在东海发现了古水井、古河流和人类活动遗迹,这又说明了什么?(原来那里曾经是陆地)由此可知海洋可以变成陆地,陆地也可以变成海洋,这就是我们要讲的“海陆变迁”。
沧海桑田提示:1.读图3.11时,应从赭山位置的变迁,推断某某湾北岸、南岸的海陆变迁。
首先观察第一幅图与第二幅图,赭山的位置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什么问题?(赭山的位置由北岸变成水中岛屿,说明在这一阶段某某湾北岸坍塌,没人海中,陆地变成了海洋)关于这部分教学,教师可通过一系列的举证,说明海陆变迁。
也可以借助课本插图,让学生在观察图片中,体会地壳的变动。
接着观察第二幅图与第三幅图,赭山的位置又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又说明一个什么问题?(赭山由岛屿到了南岸,说明这一阶段某某湾南岸泥沙淤积,由海洋变成了陆地)2.观察图3.12时,教师应启发学生说出5 000年前,江阴以东的情况与现在有什么不同?(原来是海洋,现在是陆地)在此基础上,可构建开放式的课堂,教师让学生举证,说出其他的有关海陆变迁的例子。
漂移的大陆20世纪地理科学史上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机会总是垂青善于观察、思考的人。
正像牛顿坐在树下看到苹果落下建立了自由落体运动定律一样,这一次是一个躺在病床上的气象学家解决了这个问题。
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魏格纳(1880—1930)德国科学家,1910年的一天,他站在世界地图前,仔细观察地图,突然发现非洲的喀麦隆海岸凹进去的部分与南美洲巴西的一块凸出部分形状恰好吻合,难道这两块陆地原来是连在一起的吗?魏格纳创立大陆漂移假说过程:魏格纳发现非洲大陆、美洲大陆轮廓吻合后能不能直接提出它们原先是连在一起的?为什么?这部分内容主要是通过史实,进行科学史的教育。
建议在教学过程中探究的方法、讲故事的方法、角色扮演的方法或读图(图3.13)的方法演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让学生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