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手段解决居民区LTE深度覆盖
- 格式:pdf
- 大小:85.77 KB
- 文档页数:1
• 194•解决住宅小区TD-LTE网络深度覆盖方案研究西南林业大学 王晓艳昆明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徐高魁本文在分析当前我国住宅小区TD-LTE 网络覆盖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链路预算结果指导TD-LTE 网络深在住宅小区度覆盖方案的设计。
并依据我国住宅小区当前网络覆盖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针对性的提出了普通住宅小区和高层住宅小区实现TD-LTE 网络深度覆盖的策略。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速度不断加快,在各大、中、小型城市中的建筑物的密度越来越大。
对于大量使用移动通信设备的用户,由于在城市密集度较高的区域居住或者办公,导致其手机或者其他移动设备出现信号弱,甚至只出现移动设备无信号现象,从而直接影响了手机及移动设备用户的网络使用的体验感。
据相关统计数据表明,绝大数的通话及其他网络信号业务均发生在室内建筑内,其中半数以上的需求是来自普通住宅小区的。
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由于TD-LTE 相关的业务对信号的质量要求较高。
故,当前急需解决住宅小区TD-LTE 网络深度覆盖的问题,从而提升用户使用的体验感,进而提升移动通信的竞争力。
1 当前住宅小区TD-LTE网络覆盖现状研究1.1 不同类别小区的覆盖难点根据我国住宅小区的特点,可以将其划分为低层住宅小区和高层住宅小区。
(1)低层住宅小区又可以分为老式居民小区和别墅等类型的住宅。
对于老式居民小区而言,其建筑均采用砖混结构,信号的在其中的传递过程中损耗较小。
而且,老式居民小区内的人群密度相对较低,不存在地下车库及电梯等信号盲区。
但是,TD-LTE 网络在老式居民小区覆盖的难点在于选址困难。
对于别墅等类型的高档底层住宅小区,用户对TD-LTE 网络的质量要求较高,鉴于此类小区人们对小区环境及相关环保要求,在此类小区内无法搭建基站。
对于高层住宅小区而言,一般指在20层以上的住宅小区。
在此类小区内,人口及建筑物的密度均相对较大,且小区建筑物均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信号在传递过程中的损耗较大。
TD—LTE深度覆盖解决方案研究作者:彭玉琨艾秀青贾竞伟来源:《中国新通信》2015年第03期【摘要】良好的网络室内覆盖在确保网络覆盖和质量竞争优势、确保用户业务体验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移动数据业务已超越语音业务成为流量和收入的主体。
根据国外数据统计,70%以上的移动数据业务发生在室内,室内覆盖的性能将直接影响运营商的客户体验及其收益。
由于TD-LTE使用频率普遍高于2G/3G系统,TD-LTE室内覆盖将面临严峻挑战。
【关键词】 TD-LTE 深度覆盖小区合并一、引言TD-LTE网络的快速部署,其室外频段高、信号穿透力弱等特点,使得室外宏站对室内的覆盖效果变差,建筑物内部室分系统新建或改造建设需求极其迫切。
但是当前传统室分系统建设存在的多网建设、多头管理、高投入、低效益、长周期、高整改等系列问题不容忽视。
二、TD-LTE网络深度覆盖存在的主要问题1.由于城区居民环境意识的不断增强,居民区建设传统宏站的难度越来越大:1)由于LTE是高频网络,小区外宏站覆盖小区内部,信号衰耗大,覆盖能力弱:以室外宏站覆盖居民小区内部,对于大中型小区只能覆盖外围建筑,小区内部深度覆盖无法满足;2)传统宏站难以进入小区:传统宏站,不易伪装,居民抵触情绪强,建站难度大;3)居民小区建设室分系统成本高,难于协调,建设周期长。
2.CBD等重要商业中心区域人流量大,楼宇结构复杂,覆盖要求高:1)建筑规模大:一般建筑量都是上千万平方米;高楼密集,墙体厚、结构复杂;2)人口密集。
3.建筑物内结构复杂,施工难度较大,业主协调难度大,使室分建设成本不断升高:三、TD-LTE网络深度覆盖方案对于LTE网,要实现室内覆盖主要可通过两种手段:一是室外基站信号从外向内穿透,二是室内分布系统信号从内部进行渗透。
为了更好地解决室内深度覆盖问题,LTE网络规划设计中应因地制宜,灵活选用各种站型、多种手段、立体分层的组网方式进行室内外一体化设计。
LTE无线网不同场景覆盖解决方案概述LTE(Long-Term Evolution)是一种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提供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更低的延迟和更好的网络容量。
然而,在不同的场景下,LTE无线网的覆盖可能会面临一些挑战。
本文将介绍LTE无线网在不同场景下的覆盖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城市区域覆盖解决方案在城市区域,由于高楼大厦和复杂的地形,LTE无线网的覆盖可能会受到一些限制。
以下是一些解决方案:1.基站密集部署:在城市区域,应增加基站的密度,以提高覆盖范围和信号质量。
通过增加基站数量,可以填补建筑物之间的空白覆盖区域,并提供更稳定的信号。
2.室内信号增强器:由于城市区域内的建筑物特别是高楼大厦对信号的屏蔽作用,室内覆盖常常面临挑战。
因此,安装室内信号增强器可以改善信号覆盖范围和质量,保证用户在室内也能稳定地访问LTE网络。
3.小型基站:使用小型基站,如微基站和蜂窝小区,可以在城市区域内提供更灵活和定向的覆盖。
这些小型基站可以快速部署,并在人口密集区域提供高速和稳定的LTE网络覆盖。
农村区域覆盖解决方案在农村或偏远地区,LTE无线网的覆盖可能会受到地理条件和人口稀少的限制。
以下是一些解决方案:1.高天线安装:在农村地区,由于地形复杂和建筑物稀疏,基站的高度和天线的安装位置至关重要。
通过提高基站的高度和安装天线在地势相对高的位置,可以扩大覆盖范围并弥补地理因素的影响。
2.多基站协同:在农村地区,由于人口稀少,单个基站往往无法覆盖整个地区。
因此,通过多基站协同工作,实现连续覆盖和信号无缝切换是提高覆盖范围和质量的关键。
基站之间的协作可以通过LTE的X2接口或协议实现。
3.卫星通信:在一些偏远地区,无线网络基础设施可能非常有限。
在这种情况下,使用卫星通信技术可以提供广域覆盖,弥补地面基站无法到达的区域。
地铁和地下覆盖解决方案在地铁和地下场景,由于信号衰减和信道干扰,LTE无线网的覆盖常常受到限制。
高密度住宅区LTE深度覆盖建设方案作者:阳波来源:《物联网技术》2018年第09期摘要:文中针对高密度住宅区各典型场景的建筑特点及无线传播环境进行了详细分析,并结合实际案例系统性地提出LTE深度覆盖建设思路及方案,为高密度住宅区的LTE网络深度覆盖建设提供指导建议,以改善网络质量,提升客户感知。
关键词:高密度住宅区;LTE;深度覆盖;建设方案中图分类号:TP39;TN92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302(2018)09-00-030 引言当前,LTE网络经过数年的大规模建设已基本实现网络全覆盖,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形势的发展,电信运营商对于LTE网络建设的焦点也逐步从广度覆盖转向深度覆盖,聚焦重点场景,打造差异化优势,确保用户的良好体验。
高密度住宅区指语音业务或(和)数据业务密度较高的住宅区,其主要特点是建筑群体成片部署且相对封闭、独立,小区内人口密度高,如果存在网络质量问题,将会持续影响用户的体验。
如何解决高密度住宅区的深度覆盖,提升精品覆盖、品质感知和市场支撑能力,为市场针对性营销提供战略地图,成为电信运营商的建设重点。
1 深度覆盖建设思路高密度住宅区深度覆盖建设目标按无线信号覆盖情况可分为:(1)非网孔结构空洞且室外宏站无法完全覆盖的盲区,如多层小区等;(2)导频污染、其他干扰等原因引起的质差区,如高层小区等。
解决住宅区深度覆盖常用的技术手段有室外宏站、室外微站、无源分布系统、光纤分布系统、有源分布系统等。
各技术手段适用场景见表1所列。
在进行高密度住宅区室内深度覆盖建设时,应结合覆盖场景特点,选择合理的技术手段或多种技术手段相结合,实现覆盖方案的最优化。
总体建设思路如下:(1)根据DT拉网测试结果、MR数据及用户投诉信息,定位深度覆盖不足的住宅小区;(2)对小区内部的道路进行DT测试,并对典型楼宇、典型楼层进行CQT测试,定位问题点并分析原因;(3)针对不同住宅区的特点,综合考量现网情况、投资成本与物业协调等因素,因地制宜采用室外宏站、室外微站、室内(外)分布系统等一种或多种覆盖方式进行室内外协同覆盖。
LTE系统深度覆盖问题分析及解决方案作者:张海峰张洁来源:《无线互联科技》2019年第22期摘; ;要:文章首先对LTE系统产生覆盖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其次,针对不同的覆盖场景提出了具体的覆盖解决方案,为优化LTE网络的性能,实现室内立体式覆盖提供了有利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深度覆盖;微基站;场景优化由于LTE系统频率高,其物理特性导致传播覆盖距离受限,宏站覆盖下的部分居民小区和学校覆盖较弱,甚至存在覆盖盲点[1-2]。
目前的长期演进技术(Long Term Evolution,LTE)系统城市道路覆盖率RSRP(RSRP<﹣100,sinr>﹣3)达到97.63%左右,下载速率为35 M左右;LTE用户投诉因为深度覆盖引起的投诉占比约为25.25%,LTE网络道路覆盖和指标良好,但因室内深度覆盖不足产生很多投诉。
解决好这些室内深度覆盖的问题,不仅有助于提高用户满意度,也有利于进一步提升网络质量。
1; ; 问题分析覆盖是受多重因素影响的,发射功率、天线挂高、周边建筑特性、穿透损耗等都会导致损耗[1]。
LTE深度覆盖不足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高频段产生的路径损耗LTE使用2.6 G频段、2.6 GHz的路径损耗与GSM 900 MHz的路径损耗理论相差是14 dB,如图1所示。
1.2; 宏站小区边缘存在的大范围室内弱覆盖以城区450 m站间距(对应300 m左右小区半径)为例,25~30站高小区,150~160 m 左右范围内18层左右的板楼基本满足室内覆盖要求,考虑穿透两堵墙对应35 dB穿透损耗(板楼穿透两堵墙)。
实际测试结果:站高25 m,40 W功率,天线增益16.5 dBi小型化宏站覆盖范围内150 m 内,16~18层高层板楼室外覆盖室内基本上可以满足覆盖要求。
距离基站250 m以上的100~200 m连片覆盖区域内室内覆盖达标率仅有17%左右;总体上根据理论和实测结果分析,宏站覆盖范围内50%以上的室内建筑存在深度覆盖不足风险,深度覆盖不足区域大多集中在多小区边缘的连片区域[2]。
LTE室分MR弱覆盖小区处理方案LTE室分MR弱覆盖小区处理方案摘要:移动数据业务已超越语音业务成为流量和收入的主体。
根据国外数据统计,70%以上的移动数据业务发生在室内,室内覆盖的性能将直接影响运营商的客户体验及其收益。
而LTE高频段组网,空间传播损耗和穿透损耗相对更大,更不利于室内深度覆盖,因此,室分覆盖已成为LTE 组网部署的重要手段,MR数据包含了室内用户的测量数据,因此可以反映室内用户的网络性能,所以,解决室内MR弱覆盖小区已成为网络优化中的重点和难点。
关键字:MR指标弱覆盖提升一、MR弱覆盖小区定义与判定1)弱覆盖小区按集团定义,MR RSRP<-110dbm的采样点比例>10%的小区占比,定义为弱覆盖小区占比。
2)弱覆盖小区比例弱覆盖小区数与有RSRP采样点的小区的比例。
按MR弱覆盖比例优先处理弱覆盖严重的小区,对于可能存在弱覆盖的风险小区进行备注跟踪,如有条件此类小区也需要进行优化,防止下次MR采样不达标。
3)弱覆盖小区判定方法现场测试:采用测试工具进行现场测试。
其为发现弱覆盖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
分DT、CQT两种。
前者主要针对道路,了解“线”的连续覆盖情况;后者主要针对室内,了解“点”的深度覆盖情况。
KPI指标统计:主要对重定向次数及4G向2\3G 高倒流比例进行统计。
对于4G小区向2G小区的重定向,当前事件判决的RSRP门限为-122dBm。
因此,若4G小区向2G小区发起重定向,一般认为是LTE网络弱覆盖所致。
高倒流小区为4G用户占用2\3G网络的产生数据流量较高。
弱覆盖为产生高倒流的原因之一。
MR数据分析:通过对MR数据的采集、解析,根据集团定义,筛选出MR弱覆盖小区。
二、弱覆盖小区产生原因弱覆盖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类:1)参数设置不合理如RS发射功率调整过低,最小接收电平调置偏高、切换参数设置不合理等。
2)站点规划不合理站点规划直接决定了后期覆盖优化的工作量和未来网络所能达到的最佳性能。
LTE高负荷小区的优化解决方法1.扩容小区容量:通过增加小区的扇区数、天线数或增加基站的小区功率等方式,提高小区的容量,增加同时可支持的用户数。
这可以减少每个用户所分配到的资源,从而减轻小区负荷。
2.频谱优化:通过合理配置不同频段的小区,以及根据实际需求对频段进行重分配,避免频段过度拥挤的情况发生,提高小区的容量和性能。
3.信令优化:通过减少信令的过程和次数,降低小区的信令负荷。
可以通过优化信令流程、减少信令间隔时间、减少信令的重传次数等方式,降低小区的信令负荷。
4.小区边缘优化:小区边缘用户往往由于信号衰减等问题,容易出现速率下降和丢包等问题。
可以通过增加边缘区域的天线参数、增加天线高度、调整小区边界控制参数等方式,提高小区边缘用户的体验和网络性能。
5.用户管理和调度:通过合理的用户管理和调度算法,对用户进行动态的资源分配和调度。
可以根据用户的业务需求、信号质量等因素,合理分配资源,提高小区的负载均衡和容量。
6.覆盖优化:通过增加小区的覆盖范围、调整天线的方向和仰角等方式,提高小区的覆盖能力。
这可以减少小区之间的干扰,提高小区的吞吐量和容量。
7.干扰消除:通过使用干扰消除技术,如信道估计、干扰抑制、智能分集等方式,降低干扰对小区性能的影响。
可以减少小区的干扰噪声,提高小区的信噪比和容量。
8.研发新技术:不断推进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如MIMO技术、载波聚合技术、Massive MIMO技术等,提高小区的容量和性能。
这些新技术可以在有限的频谱资源下,提供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和更好的用户体验。
综上所述,对于LTE高负荷小区的优化,需要综合考虑扩容小区容量、频谱优化、信令优化、小区边缘优化、用户管理和调度、覆盖优化、干扰消除以及研发新技术等多个方面。
通过这些措施的综合应用,可以提高小区的容量和性能,提升用户体验和网络质量。
第22期2019年11月No.22November,2019由于LTE 系统频率高,其物理特性导致传播覆盖距离受限,宏站覆盖下的部分居民小区和学校覆盖较弱,甚至存在覆盖盲点[1-2]。
目前的长期演进技术(Long Term Evolution ,LTE )系统城市道路覆盖率RSRP (RSRP<﹣100,sinr>﹣3)达到97.63%左右,下载速率为35 M 左右;LTE 用户投诉因为深度覆盖引起的投诉占比约为25.25%,LTE 网络道路覆盖和指标良好,但因室内深度覆盖不足产生很多投诉。
解决好这些室内深度覆盖的问题,不仅有助于提高用户满意度,也有利于进一步提升网络质量。
1 问题分析覆盖是受多重因素影响的,发射功率、天线挂高、周边建筑特性、穿透损耗等都会导致损耗[1]。
LTE 深度覆盖不足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高频段产生的路径损耗LT E 使用2.6 G 频段、2.6 GH z 的路径损耗与GSM 900 MHz 的路径损耗理论相差是14 dB ,如图1所示。
图1 GSM与LTE基站半径比较1.2 宏站小区边缘存在的大范围室内弱覆盖以城区450 m 站间距(对应300 m 左右小区半径)为例,25~30站高小区,150~160 m 左右范围内18层左右的板楼基本满足室内覆盖要求,考虑穿透两堵墙对应35 dB 穿透损耗(板楼穿透两堵墙)。
实际测试结果:站高25 m ,40 W 功率,天线增益16.5 dBi小型化宏站覆盖范围内150 m 内,16~18层高层板楼室外覆盖室内基本上可以满足覆盖要求。
距离基站250 m 以上的100~200 m 连片覆盖区域内室内覆盖达标率仅有17%左右;总体上根据理论和实测结果分析,宏站覆盖范围内50%以上的室内建筑存在深度覆盖不足风险 ,深度覆盖不足区域大多集中在多小区边缘的连片区域[2]。
1.3 受建筑、地理特性影响产生的深度覆盖问题受建筑、地理特性影响产生的深度覆盖问题主要是室内大面积场所,如大型商场、地下车库、密集住宅区等,由于穿透损耗过大引起的;大面积景区、公园内受人为和环境因素限制,无法新增宏站,导致景区内室内产生深度覆盖的问题[3]。
居民住宅小区网络深度覆盖解决方案一、居民住宅小区的无线覆盖现状很多小区里都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几米的距离,信号突然就没有了,时断时续,地下停车场就更头疼,没有信号比比皆是。
而人们对电磁辐射也越来越关注,对安装在小区内的天线也十分敏感。
二、居民住宅小区覆盖目前存在的问题也许是受小区内建筑物的密度、高度,以及墙壁厚度、材料等因素影响很大。
周围基站提供生活小区内的覆盖通常存在一些盲点/区,尤其是室内1、2层。
另外,周围宏蜂窝小区的富余容量有限,对于较大的住宅区难以满足其容量要求。
三、住宅小区解决方案微蜂窝解决方案采用微蜂窝小区覆盖技术来改善生活小区建筑物之间和建筑物之内的覆盖并吸收话务。
其技术特点包括:1 .采用微蜂窝结构2 .根据容量需要选择连续覆盖或点覆盖:3 .采用室外型微蜂窝专用小天线,避免周围居民对辐射的敏感:4 .特别规划天线安装位置,提高微蜂窝密度,降低相互间干扰。
四、系统设计系统设计需要综合考虑无线传播环境、BTS设备性能、天线、站址、网络建设要求等方面因素,对于生活小区这样特殊的应用场合更要如此。
1、生活小区覆盖和容量设计思路生活小区通常用户多,话务量大,采用宜放站不能解决当前GSM网络的容量需求问题,因此需要引入能够增加容量的BTS。
实际规划时,可以先按微蜂窝点覆盖方案设计,当运营商条件成熟时,采用微蜂窝连续覆盖。
2、站址选择当采用微蜂窝方案时,站址通常选择在生活小区内,并尽可能选择在离覆盖存在问题的区域近的地方。
建议天线安装位置:建筑物外墙壁(而不是楼顶)上;生活小区内的路灯柱上或另加水泥柱-在地下车库内室内分布系统。
3、天线选择当选择墙壁安装位置时,可以直接利用微蜂窝基站的内置天线,也可以选择其它小尺寸天线。
针对生活小区覆盖特点,选择微蜂窝天线型号时应主要考虑如下因素:增益、水平波束宽度、垂直波束宽度、极化方式、视觉效果(尺寸、外形、重量)。
4、覆盖估计生活小区微蜂窝的覆盖范围小于1km,进行覆盖预测时需要有微蜂窝传播模型和5m以下的高精度数字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