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人教2011课标版一年级上册5.6-10的认识和加减法《10的认识》优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2
作品编号:578912354698310.2567 学校:星宿市龟卜镇殷商小学*教师:大鹏金翅鸟*班级:螭吻玖班*第11课时 10的加减法▶教学内容教科书P61,完成教科书P61“做一做”第2题和P62~63“练习十三”第5、6题。
▶教学目标1.能够运用10的组成正确计算10的加减法,进一步体会加减法之间的联系。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正确计算关于10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进一步理解加减法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复习10的组成1.师生共同朗读“凑十歌”。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10的组成,今天我们来学习10的加减法计算。
(板书课题:10的加减法)2.对口令。
师:我们一起来玩个游戏吧!我说出一个数,同学们对一个数,同学们对的数和我出的数合起来要正好是10。
师生一起玩游戏。
【学情预设】学生根据要求迅速说出另一个数。
【设计意图】朗读“凑十歌”、对口令都是复习10的组成的课堂活动,为学习10的加减法打好基础。
二、探究10的加减法1.学习“9+1=10”及相应的加减法。
课件出示。
师:你能和同桌相互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吗?学生交流后汇报。
【学情预设】预设1:有1个蓝色的圆圈,9个白色的圆圈,合起来是10个圆圈,【教学提示】此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要给足时间让学生说明白。
可以直接要求学生利用10的组成计算。
如果有少数学生还在用数数等其他方1+9=10。
预设2:有9个白色的圆圈,1个蓝色的圆圈,合起来是10个圆圈,9+1=10。
预设3:有10个圆圈,拿走1个蓝色的圆圈,还剩9个白色的圆圈,10-1=9。
预设4:有10个圆圈,拿走9个白色的圆圈,还剩1个蓝色的圆圈,10-9=1。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四道算式。
师:你们是怎样算出这些算式的结果的呢?【学情预设】引导学生说出是运用1和9组成10来进行计算的。
教案:《6~10的认识和加减法》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6~10的数字,并能够准确地读写。
2. 培养学生对6~10数字的敏感性和识别能力。
3. 让学生掌握6~10的加减法运算,并能够熟练地进行计算。
4.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运算能力。
二、教学内容:1. 6~10的认识:通过图片、实物等教学手段,让学生直观地认识6~10的数字,并能够准确地读写。
2. 6~10的加减法运算: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掌握6~10的加减法运算规则,并能够熟练地进行计算。
3. 练习:通过练习题目的方式,巩固学生对6~10的认识和加减法运算的掌握。
三、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图片、实物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认识6~10的数字,并能够准确地读写。
2. 讲解:通过具体的例子,讲解6~10的加减法运算规则,让学生理解并掌握。
3. 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目,让学生进行计算,巩固对6~10的认识和加减法运算的掌握。
4. 总结: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内容,让学生对6~10的认识和加减法运算有更深入的理解。
四、教学策略:1. 采用直观教学手段,如图片、实物等,让学生能够直观地认识6~10的数字。
2. 通过具体的例子,讲解6~10的加减法运算规则,让学生理解并掌握。
3. 设计一些练习题目,让学生进行计算,巩固对6~10的认识和加减法运算的掌握。
4. 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和回答问题,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6~10的认识和加减法运算的掌握程度。
2. 通过学生的提问和回答问题,评价学生对6~10的认识和加减法运算的理解程度。
3. 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参与程度,评价学生对6~10的认识和加减法运算的兴趣和积极性。
六、教学反思:1.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和回答问题,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在讲解6~10的加减法运算规则时,要注重讲解的清晰度和逻辑性,让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10的认识加减法人教新课标总第课时修改调整【教后反思】课题10的加减法单元第五单元课型新授课时第10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正确计算10的加减法,加深认识相应的加减法算式之间的联系。
2.通过一图四式的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发散学生思维,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正确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加深对相应的加减法算式之间联系的认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修改调整一、谈话导入教师出示10的组成,学生口头完成。
二、探究新知1.教学第一组的点子图。
教师出示第一组点子图,提问:说说蓝点和白点各有几个?你能分别提出用加法和减法计算的问题吗?该怎样列式?学生汇报:蓝点1个,白点9个。
(1)加法:一共有几个点子?列式1+9=10、9+1=10。
(2)减法1:一共10个点子,拿走1个蓝点子,还剩几个白点子?10-1=9。
(3)减法2:一共10个点子,拿走9个白点子,还剩几个蓝点子?10-9=1。
教师: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算式中的10、9、1分别表示什么?你是怎样计算的?学生小组交流。
教师归纳:一幅图可以写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
在计算时,可以利用10的组成进行计算。
2.教学第二组点子图。
教师出示点子图,提问:你能根据这幅图,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吗?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再在课本上填完整。
学生小组内交流学习,完成课本算式。
教师组织学生汇报:列式是8+2=10、2+8=10、10-2=8、10-8=2。
教师提问:你是怎样计算这四个算式的?学生汇报:利用2和8组成10来计算。
3.教学第三组和第四组的点子图。
教师出示点子图和:观察这两幅图和前两幅,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你也能根据这两幅图列出相应的加减法算式吗?动手写一写。
学生观察,独立写算式。
教师组织学生交流汇报:这些图实际上都是利用了10的分解,每幅图都能写出对应的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5《6-10的认识和加减法《10的认识》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6-10的认识和加减法《10的认识》》是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节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6-10的认识和加减法运算。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10的含义,能够进行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并能够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刚开始接触数学,对于数字的认识和运算还比较基础。
通过对前几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1-5的认识和加减法运算,对于数字的认知和运算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在运算速度和准确性上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此外,学生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还需要加强。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认识数字6-10,理解10的含义,能够进行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学生能够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方法,并能够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认识数字6-10,理解10的含义,能够进行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10的含义,能够进行准确的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感受和理解数学;通过游戏的开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情境创设,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数字6-10的认识和加减法运算,让学生观察、操作、交流,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运算规律。
3.巩固练习:通过游戏和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4.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明确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5.6《10的认识和加减法加减混合》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10的认识和加减法加减混合》是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概念,掌握1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方法,并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际情境,引导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10以内的数的概念和基本的加减法运算,对数学产生了一定的兴趣和认知。
但学生在进行加减混合运算时,可能会对运算顺序和运算方法产生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逐步理解和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概念,掌握1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方法,并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交流,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概念,掌握1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方法,并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2.难点:学生对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运算方法的掌握。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和图片,引导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游戏教学法:通过数学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操作教学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4.交流讨论法: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精美的教学PPT,展示相关的生活情境和图片。
2.教学卡片:准备10以内的数字卡片和加减混合运算的题目卡片。
3.教学道具:准备一些实物道具,如小动物、水果等,用于展示和生活情境的创设。
4.练习题: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作品编号:782345167624791823987学校:哇代古丰市然眉山镇村庄小学*教师:周喻王*班级:王者伍班*第10课时 10的认识▶教学内容教科书P59~60,完成教科书P60“做一做”和P62“练习十三”第1~3题。
▶教学目标1.体会10的基本含义,会读、写10以内的数,会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掌握10的组成。
2.经历认数的过程,通过观察、操作等丰富的活动,初步建立数感。
3.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10的含义,会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及掌握10的组成。
▶教学难点掌握10的组成。
▶教学准备课件,数字卡片10,小棒、圆片、三角形学具、正方形学具。
▶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揭示课题师:同学们,通过之前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哪些数朋友?我们一起来喊喊它们的名字好不好?(全班一起从0数到9)这些数朋友里,谁最大?谁最小?(学生回答:9最大,0最小。
)师:在数学王国里,9总是以为自己是老大,老是欺负最小的0。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数学王国郊游的时间,9是队长,它走到0面前说:“你呀,没头没脑,代表一个都没有,你就排在最前面吧。
”0听完后,伤心地哭了起来。
这时,数字1走到0身边,和它一起想了一个办法让9哑口无言,你们知道它们想了什么办法吗?【学情预设】启发学生回答1和0组合成了10。
师:同学们真聪明,那10是否比9大?如果大,大多少呢?我们今天就来认识10。
(板书课题:10的认识)【设计意图】以有趣的故事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很快融入课堂中,感受数学的趣味性。
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感悟两个数字可以组合成一个新的数,数和数之间是有联系的,是可以组合的,从而发展学生的数感。
二、合作探索,学习新知1.学习10的含义。
(1)课件出示教科书P59情境图。
师:图中有什么?请你数一数。
【学情预设】由于学生的差异,部分学生数数时可能未做到有次序地数,从而造成遗漏或重复,教师需再次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数数,如从左往右数或从上往下数,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
《10的认识》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59、60页内容简析:10的认识的编排与前面8、9的认识基本相同,先显示一幅主题图供学生数数抽象出数10,再认识10、10以内数的顺序,比较相邻两个数的大小,书写10,最后学习10的组成和写数。
10的组成十分重要,它是今后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和进一步认识100以内、万以内以及多位数的基础。
学情分析:小学低年级学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
他们的思维往住还要借助于形象直观的实物图象或实践操作的体验活动作为认识的基础,因此本节课教学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运用直观教学法,操作发现法,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准确把握概念内涵。
在教学中,不是让学生被动汲取、模仿、记忆和反复练习,而是创设了动手时间、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环境,体现知识形成过程,体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会10的数数、认数、读数、写数、比较大小和组成,对10的数概念获得全面认识和掌握。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经历认识10的过程,初步建立10的数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数10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热爱集体的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10的数概念和10的组成,体验数学在身边。
教学难点:熟练掌握10的组成。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具袋。
教学过程:一、故事引入,揭示课题。
故事主要是说“在数字王国里,9以为自己是最大的数,常常欺负比它小的数,后来1和0想出了一个办法来对付9……”课件演示到这,我就让学生来猜一猜,究竟“1”和“0”想出了什么办法来对付9?揭示课题:10的认识二、探究新知。
(一)学习主题图。
10月1日是什么日子?你还知道有关我们祖国的生日的什么信息?我们有一些同学刚加入少先队组织,她们高兴的相约来到广场庆祝祖国的生日,一起去看看!——出示主题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创设的情境,引发学生好奇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兴趣。
小学数学人教2011课标版一年级上册5.6-10的认识和加减法《10的认识》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认识10的过程,初步建立10的数感。
2.学会10的数数、认数、读数、写数、比较大小和组成,对10的数的概念获得全面认识和掌握。
3.引导学生感受数10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
学生在幼儿园及日常生活中,由于经常接触1—10各数,所以绝大多数学生能够正确数出数量在10以内物体的个数,也能正确数出某个小朋友排第几,但对于10以内数的意义理解不够深刻,对于序数意义的体会不够深入。
对数意义的拓展学生理解困难。
写数仍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由于学生刚刚入学,握笔姿势需要纠正,加上刚刚练习书写,灵活性较差,所以要想把6—10写规范,同样需进行一定的指导与练习。
3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10的分解与组成。
学习难点:形成10以内的整体认知结构。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10的认识》教学设计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谈话导入,前面我们学习了1~9的数,大家不仅能够正确数出1~9,还能读、写这些数,知道它们的大小和组成。
那么比9大的数大家认识吗?今天我们就来认识10。
(板书课题:10的认识)
二、出示学习目标(生齐读)
三、探究交流,解决问题
1.学习数数和认数。
(1)在屏幕上出示书上10的主题图,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
问图上画了些什么?画面上有多少人?画面上一共有多少只鸽子?请同学们数一数。
(2)学生数数,并交流自己数的结果。
(3)交流后,小组内探究这些数是怎样数出来的?看看那个小组最棒。
教师:刚才同学们又数了人数和鸽子的只数,结果怎么样?在数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在数的过程中我发现,不管从什么地方数起,只要是一个挨着一个地数,不重数不漏数,结果总是一样的。
)
(4)让学生试着课件上有多少朵向日葵?
(5)让学生观察第64页上的点子图,并数出图上小圆点的个数。
(6)随着学生报结果的过程教师在黑板上板书:10,并引导学生读这个数。
2.学习10以内数的顺序和相邻两个数的大小比较。
(1)引导学生在直尺上认识数:①在屏幕上出示书上面的直尺;②让学生在直尺上从0开始依次读出直尺上的数;③引导学生对照直尺说出10以内数的顺序。
(2)教师引导学生小结:9在10的前面,9比10小;10在9的后面,10比9大。
(3)引导学生比较9和10的大小。
①学生数出第65页上两幅点子图中小圆点的个数。
②先让学生在9○□和10○□中的方框里填数“10”,然后在○里填“<”、“>”。
③学生汇报交流自己填写的过程和理由,重点说出填写时“想”的过程。
3、学习10的组成。
(1)学生拿出10根小棒,按照不同的分法把它们分成两堆,并边摆边说:10可以分成9和1、8和2……
(2)摆小棒后,让学生说出不同的摆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叙述在黑板上板书:全班学生齐读上面的10的组成。
(3)引导学生推想10的另外的组成。
(4)引导学生讨论10的组成的记忆方法。
4.学习10的写法。
(1)引导学生观察10的字形,并说一说10的结构:10是由“1”和“0”两个数字组成的,左边是“1”,右边是“0”,合起来读10。
(2)教师示范,边写边讲解:写10要占两个“日”字格,左边格子里写“1”,右边格子里写“0”;先写“1”再写“0”,两个数字不能离得太远。
(3)学生在本上格子里练习写10,教师作指导。
三、巩固练习
1.找一找,哪两朵花上的数合起来是10?
2.完成第2题,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在屏幕上出示小火车画面,让学生填一填。
3.完成第3题。
先由学生独立在表格里填10的组成,然后再完整地说一说10的组成。
四、课堂小结
让学生说一说今天你的收获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