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班古诗课件:《游子吟》
- 格式:docx
- 大小:24.17 KB
- 文档页数:6
游子吟ppt课件完整版目录•引言•游子吟原文解读•游子吟艺术特色探讨•游子吟文化内涵拓展•跨学科知识链接与应用举例•实践活动设计与成果展示01引言课件背景与目的背景介绍《游子吟》的历史背景、作者生平及诗歌在中国文学中的地位。
目的通过本课件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游子吟》的诗意,感受母爱的伟大,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课程目标与要求目标掌握《游子吟》的诗歌内容、艺术特色和思想感情;了解相关文学知识和赏析方法。
要求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按时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适宜人群及应用场景适宜人群中小学生、文学爱好者及需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人士。
应用场景课堂教学、文学沙龙、亲子共读等场合。
02游子吟原文解读作者介绍及创作背景作者孟郊唐代著名诗人,以苦吟著称,作品多写世态炎凉和民间苦难。
创作背景孟郊早年漂泊无依,一生贫困潦倒,深刻体会到游子思乡之情,故写下此诗。
诗词内容逐句分析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描绘母亲为远行的儿子缝补衣裳的场景,表达母爱的无私和伟大。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通过细节描写,展现母亲对儿子的深切担忧和期盼。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运用比喻手法,将母爱比作春天的阳光,表达游子对母爱的感激和报答之情。
主题思想与情感表达主题思想通过描绘母亲为游子缝补衣裳的场景,表达母爱的伟大和游子的思乡之情。
情感表达全诗情感真挚,语言朴素,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比喻,让读者深刻体会到母爱的无私和伟大,以及游子的孤独和思乡之情。
03游子吟艺术特色探讨意象运用与意境营造意象运用通过“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等具象描写,构建出母亲为远行儿子缝补衣裳的深情场景。
意境营造借助“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细腻刻画,营造出一种感人至深的离别氛围,使读者仿佛置身于母子依依惜别的情境之中。
将母爱比作阳光、春风等,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母爱的温暖和伟大。
比喻手法对比手法反复手法通过对比母亲与游子的不同心境和处境,突显出母爱的无私和游子的无奈。
2024年幼儿园大班古诗《游子吟》标准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选取教材中《游子吟》这首古诗作为教学内容。
《游子吟》出自唐代诗人孟郊笔下,描绘游子离家远行情景,表达对母亲依恋和感恩之情。
详细内容涉及教材第三章《古诗欣赏》第三节《亲情篇》。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游子吟》诗意,理解古诗背景和内涵。
2.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欣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3. 培养学生亲情意识,懂得感恩和珍惜家人。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古诗意境理解和诗歌韵律感受。
教学重点:《游子吟》词句解析和亲情教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课件、古诗挂图、音频播放设备。
学具:学生用书、作业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首描绘母爱歌曲,让学生感受母爱伟大,进而引出本节课主题《游子吟》。
2. 诗词朗读与解析(15分钟)(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游子吟》,感受古诗韵律美。
(2)逐句解析诗句,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情感。
3. 例题讲解(10分钟)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为例,引导学生理解诗句寓意,培养学生感恩意识。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结合自己生活体验,谈谈对诗句理解和感悟。
5.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板书分为两部分:一是诗句原文,二是诗句解析。
以直观、简洁方式呈现,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游子吟》诗意,写一篇关于亲情短文。
2. 答案示例:通过分析诗句,以自己与家人亲情故事为例,表达对家人感恩之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关于亲情古诗,如《静夜思》、《登高》等,进一步培养学生古典文学素养。
同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关注家人,用实际行动表达对家人关爱。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2. 诗词朗读与解析3. 例题讲解4. 作业设计一、实践情景引入二、诗词朗读与解析诗词朗读与解析环节是本节课核心部分。
在朗读过程中,我注重指导学生把握古诗韵律美,强调诗句平仄和抑扬顿挫。
学前班古诗课件:《游子吟》
学前班古诗课件篇一:《游子吟》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古诗的主要含义,学习按照古诗的韵律、节奏朗诵。
2、感受古诗中所表达的母子情意,学会体贴、孝敬母亲,激发心中热爱母亲的情感。
活动准备
《游子吟》视频,《游子吟》背景图,歌曲《游子吟》。
活动过程
一、听故事《游子吟》,渗透古诗意境。
1、听故事引题
从前唐朝有个诗人叫孟郊,有一次,他要出远门了,他的母亲忙着给他缝制着衣裳,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逢着,她想,儿子这次出远门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第二天清早,母亲把孟郊送到村外,她望着儿子说;“郊儿,你可要早点回来呀。
”孟郊听了不住地点头,他看到母亲的头上又多了几根白发,眼睛湿润了,孟郊无摸着身上的衣裳,注视着那又细又密的针脚,心里想,母亲的慈爱就象春天里太阳的光辉,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
母亲的爱孟郊永远铭记在心理,就在他五十岁那年写成一首的古诗叫
《游子吟》。
2、提问理解古诗意境
提问:故事里有谁?他们都干了什么事情?
古诗的题目叫什么?是谁写的?
二、借助视频、古诗新唱,初步欣赏、理解古诗。
1、教师有感情的朗诵古诗,把握古诗的韵律、节奏,请幼儿欣赏。
提问:你在古诗里听到了什么?(老师根据幼儿的回答用完整的诗句回应)
2、借助视频再次欣赏古诗,熟悉理解古诗。
帮助幼儿理解“游子、寸草、三春晖”等词语的含义,幼儿尝试跟念古诗。
3、欣赏古诗新唱《游子吟》,帮助记忆古诗内容。
三、通过朗诵古诗《游子吟》,进一步理解古诗。
1、根据图片,引导幼儿完整朗诵古诗。
2、请个别、分组、集体等朗诵形式进行朗诵表演。
3、根据图片,教师给幼儿解释古诗《游子吟》的意思。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唐朝诗人孟郊写的,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
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
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四、联系生活,情感迁移。
1、情感迁移,师幼互动,幼儿说说母亲关心自己的事情以及自己帮母亲做什么。
2、结束语:晚上,小朋友可以把古诗作为礼物朗诵给妈妈听,并向妈妈说:“妈妈您辛苦了,谢谢妈妈”等话语表达对妈妈的爱。
附《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活动反思
本次期中开课是开展古诗教学,我选择的是《游子吟》,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幼儿乐意欣赏古诗《游子吟》,感受诗中所表达的母子情意,大概理解《游子吟》的意思,从而教育幼儿从小学会体贴,孝敬父母,懂得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我在活动过程我首先对古诗的理解上做到胸有成竹,深透了解古诗内涵,然后设计适合自己班的教学方法,用故事的形式让幼儿了解古诗《游子吟》诗中意思及作者的表达的母爱思想感情。
用欣赏古诗《游子吟》的情感,诵读《游子吟》,然后师生互动说说母亲的关爱及自己以后怎样报达母亲。
通过活动,使幼儿进一步知道母亲的母爱是伟大的,任何力量都替代不了的。
教育幼儿长大以后一定要好好报达母亲。
活动中对于多媒体的有效运用还值得深入去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