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圆孔未闭与脑卒中-2018-韩宝石
- 格式:pptx
- 大小:2.52 MB
- 文档页数:37
卵圆孔未闭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研究目的:探讨卵圆孔未闭(PFO)与缺血性脑卒中之间的关系。
方法:选择本院2007年12月-2010年12月收治的不明原因脑卒中患者130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选择同期因其他原因无脑卒中病史的14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
观察组和对照组又根据年龄分为<55岁和≥55岁两组。
采用相关分析法对两组患者进行分析。
结果:观察组中<55岁患者的PFO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P <0.05),其他各组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
结论:PFO是年轻脑卒中患者的危险因素,早期诊断PFO并早期干预,可预防缺血性卒中的发生。
卵圆孔未闭(patent foramen ovale, PFO)是指出生后卵圆孔瓣未能与继发隔粘连、融合而充分闭合卵圆孔,从而导致心房水平分流的一种成人先天性心脏病。
据国外资料显示,有10%~40%卵圆孔未闭的患者可以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即使进行抗凝治疗,也有3%~10%的患者会发生脑栓塞[1]。
而缺血性卒中的发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为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虽然对大多数缺血性卒脑中患者可做出正确诊断,但仍有不少病例原因不明,需要做进一步地探讨。
在寻找不明原因卒中患者病因的过程中,发现这类患者中卵圆孔未闭的比例较高。
为了明确缺血性卒脑中患者与PFO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检查(TEE),以期提高对该类患者的临床诊疗水平。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本院2007年12月-2010年12月收治的不明原因脑卒中患者130例,其中男83例,女47例,年龄26~72岁。
同时选择同期因其他原因无脑卒中病史、并且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14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
观察组和对照组又根据年龄分为<55岁和≥55岁两组。
1.2 方法采用美国GE公司LOGIQ7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带食道超声探头,其电子相控阵探头频率7.0~3.5 MHz,其中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用5.0~3.5 MHz,频谱多普勒用3.5 MHz,仪器调节与经胸壁超声心动图相同,探头距门齿约25~30 cm处检查。
卵圆孔未闭与不明原因卒中的研究进展卒中是指因部分大脑血流供应中断或减少,脑组织无法获取足够氧气和营养物质而引起的脑组织受损或死亡。
在1990—2017年间,卒中是中国人口致死、致残的首要原因。
既往研究显示,约1/3的缺血性卒中原因未明,该类型卒中被称为不明原因卒中(CS)。
卵圆孔原发隔与继发隔未融合,遗留的较小裂隙被称为卵圆孔未闭(PFO),成年人中PFO检出率为25%~34%。
目前多认为PFO 导致的反常栓塞是CS的病因之一。
本文就近年来卵圆孔未闭与不明原因卒中相关的研究成果及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一、卵圆孔未闭与卒中(略)二、卵圆孔未闭常用检查方法及进展(一)PFO的超声检查超声检查是PFO的常用检测手段,主要包括经颅多普勒声学造影(c-TCD)、经胸超声心动图声学造影(c-TTE)、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声学造影(c-TEE)及心腔内超声(ICE)。
在卵圆孔未闭的评价中,应以多种检查方法结合为主,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c-TEE对PFO诊断的敏感度较高,可用于PFO干预的诊断及指导,进行危险分层并评估干预的结果。
但由于c-TEE为半侵入性的检查,部分患者无法耐受,并且检查过程中对于麻醉有一定的要求。
2019年欧洲心脏病学会推荐PFO诊断优先使用c-TCD 或c-TTE进行检查,当以上两种方法确认PFO存在时,使用c-TEE 进行检查提供明确的诊断或分级信息(1A)。
1. c-TCDc-TCD作为一种非侵入性检查,对于RLS检测的敏感度及特异度较高。
由于诊断医师和诊断标准的不同,在各项研究中,c-TCD对于RLS的敏感度在70%~100%之间,特异度均大于95%。
正常情况下,经静脉系统注射震荡生理盐水后,由于微气泡不能通过肺循环,不能检测到RLS。
对于PFO患者,由于RLS分流通道的存在,微气泡可直接经由卵圆孔进入左心,从而流入动脉系统。
c-TCD检测中,不同的RLS分流量对再发中风或TIA具有一定意义。
卵圆孔未闭与脑卒中的相关性及其治疗的研究进展卵圆孔未闭是房间隔缺损的一种特殊类型,在普通人群中的发生率约25%。
近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表明卵圆孔未闭在脑卒中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起一定作用,目前卵圆孔未闭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外科治疗、药物治疗及介入治疗。
其中卵圆孔未闭封堵治疗可能会改善脑卒中预后,但近期有些相关前瞻性研究并未证实这一结论。
因此卵圆孔未闭是否行介入治疗,其最佳适应症及其疗效等尚需进一步临床试验结果证实。
本文就以上情况做一综述。
中青年隐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卵圆孔未闭的超声检测及机制摘要:目的:探讨超声检测在中青年隐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卵圆孔未闭所起到的诊断价值及卒中机制。
方法:此次研究共选取114名人员进行对比实验,为方便对比,其中57名健康者为对照组,57名中青年隐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观察组,采用TCD展开发泡实验,利用Valsava动作对PFO以及RLS进行检测,同时在检测房间隔瘤、下肢深静脉血栓时可采用超声心动图以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方式。
其中血纤维蛋白含量以及血小板聚集率分别采用免疫比浊法与比浊法测定。
结果:经实验数据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PFO、RLS(中重度)、ASA、DVT指标水平均相对较高(P<0.05),轻度发生率较为均衡(P>0.05)。
观察组纤维蛋白原含量、血小板聚集率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在中青年隐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检查中,TCD与Valsava动作联合对其PFO有一定的敏感性,可用于其诊断。
PFO导致中青年隐源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机制与反常栓塞的形成密切相关。
关键词:中青年隐源性缺血性脑卒中;卵圆孔未闭;超声检测及机制引言:近些年来,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逐年提升,其有着致死率、致残率极高的特点,会根据病因分为不同卒中类型,而不明致病因素的脑卒中即归为隐源性缺血性脑卒中,对此还需做好全面检测工作,明确病因后展开针对性治疗。
本文主要探讨了超声检测在中青年隐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卵圆孔未闭所起到的效用价值,具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纳入的57例对象均为院内收治的中青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时间在2021年9月~2022年8月,其中男性32名、女性25名,平均年龄(45.78±4.26)岁,经MRI、MRA、心脏与血管超声等诊断均未发现明确原因。
排除交流不畅、出血性脑卒中、其他器质性障碍、感染等患者。
因后期需采取比较的方式进行差异判别,因此还需选取健康志愿者进行对比,其中男性30名、女性27名,平均年龄(46.18±5.39)岁,经检查均无任何疾病史。
缺血性脑卒中合并卵圆孔未闭患者的临床研究目的:研究缺血性脑卒中合并卵圆孔未闭(PFO)患者的临床特点及介入封堵术(TDC)对脑卒中复发的预防作用。
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7年12月收治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的缺血性脑卒中合并卵圆孔未闭患者4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46例患者分为<40岁组(22例)和≥40岁组(24例);46例患者中27例患者有介入封堵术手术指征,其中10例行介入封堵术,其余17例未行介入封堵术。
所有患者均行头颅核磁(MRI)、经胸超声心动图声学造影(cTTE)及经食道超声心动图声学造影检查(cTEE),并收集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随访出院3个月后有无脑卒中复发。
结果:病灶数量、前后脑循环系统、卵圆孔未闭分流量在<40岁组和≥40岁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0岁组和≥40岁组相比,其中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及高血压病所占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吸烟、饮酒及其他病史在其中所占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3个月的随访,手术组(10例)和非手术组(17例)患者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于隐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0岁伴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者及≥40岁伴有高血压病者,应更积极进行PFO的筛查;为预防PFO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复发,应综合评估多方面原因,以决定患者最终的治疗方案。
卵圆孔未闭与不明原因脑卒中研究进展不明原因脑卒中是一项排除性的诊断,也即不能明确的找到导致脑卒中的病因时,才能下此诊断。
但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我们发现部分不明原因脑卒中的发生是有其隐性病因的,只是过去我们对其认识不足,其中先天性的卵圆孔未闭(patent foramen ovale,PFO)就是重要致病因素之一。
1.卵圆孔未闭与隐源性卒中的关系胎儿时期,肺不能接受血流,返回到右心房的血液是通过开放的卵圆孔分流至左心房的;出生后,约75%的人卵圆孔自动关闭,而25%的人发生卵圆孔未闭。
卵圆孔未闭是血液动力学无意义性心房间的交通,正常情况下,卵圆窝膜可阻挡左向右的分流,当存在导致右房压力升高的情况时,卵圆孔重新开放,为奇异性栓塞(如矛盾性栓塞,反常性栓塞,paradoxical embolism)提供了一个管道。
如果患者存在下肢小栓子,可随血循环到达右房,当患者用力时(即V alsalva动作,如咳嗽、屏气),未闭的卵圆孔开放,栓子通过卵圆孔到达左房,继而到达脑,形成脑栓塞,也即上述的奇异性栓塞。
在脑卒中患者中,PFO的发生率其实并不低,美国每年有70万脑卒中患者,其中80%有明确的病因,20%病因不明,在病因不明的患者中,PFO的检出率高达40-50%,在一般健康人群中的检出率也达到20%,据估计美国每年有3万-6万脑卒中患者是由栓子通过PFO造成的[1]。
国内目前尚无如此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故国内的发病率尚难以准确估计。
随着心脏超声影像学的发展,盐水注射对比成像能够显示出心房间的分流,使隐源性卒中与PFO之间的密切关系更清楚。
PFO的患病率尚无精确统计,取决于统计方法和所选人群。
在一组965例尸检患者的研究中,PFO检出率为27.3%,30岁以下者为34.3%,80-100岁为20.2%,无性别差异[2]。
超声心动图发现,健康人群中PFO检出率为9.2%-11.2%[3]。
2.PFO与脑卒中、特殊职业人员的关系自1877年Cohnheim首次报道奇异性栓塞以来,迄今已经做了大量的临床观察与研究,所谓奇异性栓塞是指左房未发现血栓的情况下,脑、眼以及心肌等部位发生栓塞,目前认为栓子来源于静脉系统,如下肢深静脉血栓,栓子脱落后通过未闭卵圆孔由右心进入左心系统,进而导致体循环栓塞。
介入封堵治疗对不明原因脑卒中合并卵圆孔未闭患者的中期疗效探讨摘要】目的:探讨介入封堵治疗对不明原因脑卒中合并卵圆孔未闭(patentovalforamen,PFO)患者的中期疗效。
方法:以电脑随机法将2016年1月—2018年12月就诊于北京大学深圳医院通过影像学、经食道超声心动图等常规检查确诊收治的不明原因脑卒中合并PFO患者76例分为研究组(48例)与对照组(28例),研究组采用介入封堵治疗(AMPLATZER封堵器+半年抗血小板治疗),对照组给予抗血小板治疗,随访并对比两组治疗后缺血性卒中的发生情况。
结果:出院后随访(18.03±3.34)个月,研究组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应用介入封堵治疗对不明原因卒中合并PFO患者,可有效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复发,并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 PFO;介入封堵治疗;不明原因脑卒中;疗效【中图分类号】R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20)22-0124-02卵圆孔是胎儿时期的主要血流循环通道,通常在胎儿1前自行闭合,如果3岁后卵圆孔依然未闭合称为PFO。
PFO是比较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在成年人中占20%~25%。
以缺血性卒中为TOAST分型标准,通过影像学、心电图等常规检查未能找到病因的卒中叫作不明原因卒中(cryptogenic stroke,CS)[1]。
CS并发PFO的几率较高,约占40%左右,大量文献报道,PFO与CS具有相关性,推测其发病机制是因反常栓塞造成,若右心房血液向左心房血液分流的先天性心隔膜缺失时,静脉血栓不能通过小循环过滤而直接由右心房流入左心房,导致大循环动脉栓塞[2]。
介入封堵术对反常栓塞具有临床前期预防的作用,也是控制反常栓塞除药物治疗外的一种有效治疗措施。
本研究主要分析介入封堵治疗对CS合并PFO患者的中期疗效,为临床提供新的治疗方案。
卵圆孔未闭与缺血性脑卒中相关性研究进展
李毓萍;何秉贤
【期刊名称】《心血管病学进展》
【年(卷),期】2007(28)1
【摘要】卵圆孔未闭在人群中的发生率较高,近年来由于其引起的反常栓塞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当临床怀疑栓子来源时,经食道心脏超声为首选的检查方法.大量的研究结果证实伴卵圆孔未闭者发生隐性脑卒中的机率及复发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卵圆孔未闭与隐性脑卒中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宜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
【总页数】3页(P128-130)
【作者】李毓萍;何秉贤
【作者单位】北京世纪坛医院超声科,北京,100038;新疆医科大学心血管病专科医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5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
【相关文献】
1.心脏卵圆孔未闭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现状 [J], 袁康;吴晓球
2.卵圆孔未闭与偏头痛相关性研究进展 [J], 赵秋霞; 刘蓉; 周军; 董芝芝; 陈悦
3.卵圆孔未闭相关性偏头痛反常栓塞学说的研究进展 [J], 魏静;刘庆军;刘曙东;杜小燕;龚洪敏;吴林;谭庆;赵瑞
4.卵圆孔未闭相关性卒中的诊治研究进展 [J], 王泽祎;杨亭亭;刘广志
5.卵圆孔未闭与偏头痛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J], 胡运洁;于筠琛;李永兴;候文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卵圆孔未闭与青年缺血性卒中相关性分析崔燕;魏峰【期刊名称】《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年(卷),期】2013(30)10【摘要】青年缺血性卒中一般指18—45岁之间青年人发生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目前关于青年缺血性卒中危险因素研究日益受到关注。
卵圆孔未闭(patentforamenovale,PFO)作为脑卒中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其引起的脑栓塞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尤其在不明原因的青年卒中患者中,卵圆孔未闭检出率明显升高,大量的研究结果证实,合并PFO的高危人群其卒中发生率及卒中合并PFO患者的卒中复发率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
卵圆孔未闭与青年卒中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现分析如下。
【总页数】2页(P939-940)【作者】崔燕;魏峰【作者单位】山东曹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一病区,山东曹县274400;山东曹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山东曹县2744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相关文献】1.中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卵圆孔未闭发生情况分析 [J], 高敬;华琦;王彩荣;李靖;高承梅;李晓辉;刘晶2.卵圆孔未闭致青年缺血性卒中介入封堵治疗一例 [J], 付强;赵敏;丁则昱;杜丽娟;秦海强;曲辉;王伊龙;董可辉;陈步星3.卵圆孔未闭封堵术与药物治疗在中青年隐源性脑梗死伴卵圆孔未闭患者二级预防中应用效果的对比研究 [J], 张广绒; 邹兴菊; 刘道申; 刘之荣4.中青年卵圆孔未闭持续性右向左分流与隐源性脑卒中的相关性分析 [J], 徐亮; 周畅; 李洁; 韩仲谋; 周军5.高原低氧地区中青年隐源性脑卒中与卵圆孔未闭的相关性分析 [J], 许海斌;林蓉香;张亚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卵圆孔未闭和卒中的关系
宁彬;何文;项东英;张红霞
【期刊名称】《中国卒中杂志》
【年(卷),期】2011(6)6
【摘要】@@ 卵圆孔是胎儿时期发育所必需的生理性通道,来自母体的脐静脉血通过卵圆孔进入左心房到左心室,然后分布到全身,为胎儿发育提供氧气和营养物质。
卵圆孔在胎儿期作为生理性通道,维持胎儿血液循环;出生后,随着肺循环的建立,左心房压力大于右心房压力,达到功能闭合,一年后达到解剖闭合。
【总页数】5页(P468-472)
【作者】宁彬;何文;项东英;张红霞
【作者单位】100050,北京市,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超声科;100050,北京市,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超声科;100050,北京市,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超声科;100050,北京市,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超声科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卵圆孔未闭封堵治疗隐源性卒中合并卵圆孔未闭疗效的Meta分析 [J], 马玉梅;邓斌;张新燕;王满侠
2.卵圆孔未闭与隐源性脑卒中的关系 [J], 朱子龙;陈蕾
3.超声心动图评价Chiari's网合并卵圆孔未闭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 [J], 牛铭;李华;胡劼;唐莎
4.卵圆孔未闭与隐源性卒中及其危险因素之间关系的研究进展 [J], 李艳(综述);廖晓阳(审校)
5.基于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的卵圆孔未闭形态与隐源性卒中的关系研究 [J], 岳庆雄;刘佳;周瑜;余雪慧;沙雨佳;王涛;李世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卵圆孔未闭与缺血性脑卒中关系的队列研究Meta分析马冰;陈欣;孙皓;张建明;刘奕婷;时景璞【期刊名称】《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年(卷),期】2014(000)003【摘要】目的:系统研究卵圆孔未闭与缺血性脑卒中之间的关系。
方法检索CNKI、CBM disc、PubMed、Embase及Google Scholar数据库,选择关于卵圆孔未闭与缺血性脑卒中关系的队列研究,采用Stata11.0软件,通过Meta分析的方法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
结果共检索出6篇队列研究,将各研究调整后的效应值及其95%CI合并后发现,与卵圆孔闭合人群比较,卵圆孔未闭患者患脑卒中的危险性并未发生明显变化(HR=1.27,95%CI:0.98~1.64,P=0.074),而卵圆孔未闭合并房间隔动脉瘤的患者脑卒中的危险性增加(HR=2.58,95%CI:1.03~6.49,P=0.043)。
按PFO诊断方法分组,亚组分析显示,经食管超声心电图诊断PFO的结果表明卵圆孔未闭患者患脑卒中的风险是卵圆孔闭合人群的1.45倍,且二者间具有统计学差异(HR=1.45,95%CI:1.06~2.01,P=0.024)。
结论卵圆孔未闭并不是导致脑卒中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但在合并房间隔动脉瘤的情况下可能会增加脑卒中的发病风险,不过仍需更多大样本的队列研究加以证明。
%Objective To study systematical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tent foramen ovale (PFO) and ischemia stroke. Methods The databases of CNKI, CBM disc, PubMed, Embase and Google Scholar were retrieved to choose cohort studie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FO and ischemia stroke. The relationship was analyzed through Meta-analysis by using Stata11.0 software. Results There were totally 6 cohort studies retrieved out. TheMeta-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risk of stroke had no significant changes in the patients without PFO (HR=1.27, 95%CI:0.98-1.64, P=0.074) compared with those with PFO. In the patients with PFO, the risk of complicating atrial septal aneurysm (ASA) increased (HR=2.58, 95%CI:1.03-6.49,P=0.043). The outcomes of 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 showed that the risk of stroke was 1.45 times in patients with PFO more than that in patients without PFO (HR=1.45, 95%CI:1.06-2.01, P=0.024). Conclusion PFO is not an independent risk factor of stroke, but will increase the risk of stroke when PFO complicating ASA. It needs more large-sample cohort studies to confirm the conclusion.【总页数】4页(P255-258)【作者】马冰;陈欣;孙皓;张建明;刘奕婷;时景璞【作者单位】110001 沈阳,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流行病与循证医学教研室;110001 沈阳,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流行病与循证医学教研室;110001 沈阳,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流行病与循证医学教研室;110001 沈阳,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流行病与循证医学教研室;110001 沈阳,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流行病与循证医学教研室;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体检中心;110001 沈阳,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流行病与循证医学教研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2.1【相关文献】1.卵圆孔未闭与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 [J], 梅勇;周程;王路2.超声心动图评价Chiari's网合并卵圆孔未闭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 [J], 牛铭;李华;胡劼;唐莎3.卵圆孔未闭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研究 [J], 庞秀平4.卵圆孔未闭与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分析 [J], 孙玲5.卵圆孔未闭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研究 [J], 庞秀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