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精品课件教案】 卵圆孔未闭与不明原因脑卒中研究进展教学讲义PPT
- 格式:ppt
- 大小:1.33 MB
- 文档页数:70
卵圆孔未闭与不明原因脑卒中研究进展不明原因脑卒中是一项排除性的诊断,也即不能明确的找到导致脑卒中的病因时,才能下此诊断。
但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我们发现部分不明原因脑卒中的发生是有其隐性病因的,只是过去我们对其认识不足,其中先天性的卵圆孔未闭(patent foramen ovale,PFO)就是重要致病因素之一。
1.卵圆孔未闭与隐源性卒中的关系胎儿时期,肺不能接受血流,返回到右心房的血液是通过开放的卵圆孔分流至左心房的;出生后,约75%的人卵圆孔自动关闭,而25%的人发生卵圆孔未闭。
卵圆孔未闭是血液动力学无意义性心房间的交通,正常情况下,卵圆窝膜可阻挡左向右的分流,当存在导致右房压力升高的情况时,卵圆孔重新开放,为奇异性栓塞(如矛盾性栓塞,反常性栓塞,paradoxical embolism)提供了一个管道。
如果患者存在下肢小栓子,可随血循环到达右房,当患者用力时(即V alsalva动作,如咳嗽、屏气),未闭的卵圆孔开放,栓子通过卵圆孔到达左房,继而到达脑,形成脑栓塞,也即上述的奇异性栓塞。
在脑卒中患者中,PFO的发生率其实并不低,美国每年有70万脑卒中患者,其中80%有明确的病因,20%病因不明,在病因不明的患者中,PFO的检出率高达40-50%,在一般健康人群中的检出率也达到20%,据估计美国每年有3万-6万脑卒中患者是由栓子通过PFO造成的[1]。
国内目前尚无如此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故国内的发病率尚难以准确估计。
随着心脏超声影像学的发展,盐水注射对比成像能够显示出心房间的分流,使隐源性卒中与PFO之间的密切关系更清楚。
PFO的患病率尚无精确统计,取决于统计方法和所选人群。
在一组965例尸检患者的研究中,PFO检出率为27.3%,30岁以下者为34.3%,80-100岁为20.2%,无性别差异[2]。
超声心动图发现,健康人群中PFO检出率为9.2%-11.2%[3]。
2.PFO与脑卒中、特殊职业人员的关系自1877年Cohnheim首次报道奇异性栓塞以来,迄今已经做了大量的临床观察与研究,所谓奇异性栓塞是指左房未发现血栓的情况下,脑、眼以及心肌等部位发生栓塞,目前认为栓子来源于静脉系统,如下肢深静脉血栓,栓子脱落后通过未闭卵圆孔由右心进入左心系统,进而导致体循环栓塞。
卵圆孔未闭与不明原因卒中的研究进展卒中是指因部分大脑血流供应中断或减少,脑组织无法获取足够氧气和营养物质而引起的脑组织受损或死亡。
在1990—2017年间,卒中是中国人口致死、致残的首要原因。
既往研究显示,约1/3的缺血性卒中原因未明,该类型卒中被称为不明原因卒中(CS)。
卵圆孔原发隔与继发隔未融合,遗留的较小裂隙被称为卵圆孔未闭(PFO),成年人中PFO检出率为25%~34%。
目前多认为PFO 导致的反常栓塞是CS的病因之一。
本文就近年来卵圆孔未闭与不明原因卒中相关的研究成果及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一、卵圆孔未闭与卒中(略)二、卵圆孔未闭常用检查方法及进展(一)PFO的超声检查超声检查是PFO的常用检测手段,主要包括经颅多普勒声学造影(c-TCD)、经胸超声心动图声学造影(c-TTE)、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声学造影(c-TEE)及心腔内超声(ICE)。
在卵圆孔未闭的评价中,应以多种检查方法结合为主,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c-TEE对PFO诊断的敏感度较高,可用于PFO干预的诊断及指导,进行危险分层并评估干预的结果。
但由于c-TEE为半侵入性的检查,部分患者无法耐受,并且检查过程中对于麻醉有一定的要求。
2019年欧洲心脏病学会推荐PFO诊断优先使用c-TCD 或c-TTE进行检查,当以上两种方法确认PFO存在时,使用c-TEE 进行检查提供明确的诊断或分级信息(1A)。
1. c-TCDc-TCD作为一种非侵入性检查,对于RLS检测的敏感度及特异度较高。
由于诊断医师和诊断标准的不同,在各项研究中,c-TCD对于RLS的敏感度在70%~100%之间,特异度均大于95%。
正常情况下,经静脉系统注射震荡生理盐水后,由于微气泡不能通过肺循环,不能检测到RLS。
对于PFO患者,由于RLS分流通道的存在,微气泡可直接经由卵圆孔进入左心,从而流入动脉系统。
c-TCD检测中,不同的RLS分流量对再发中风或TIA具有一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