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 格式:doc
- 大小:65.32 KB
- 文档页数:8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诊疗新进展
祖力胡玛·阿布来提;祖菲娅·艾力
【期刊名称】《临床医学进展》
【年(卷),期】2024(14)3
【摘要】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 Dysfunction, PFD)是一类疾病,它们
可能导致排尿和排便困难、盆腔器官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 POP)、性功能障碍以及盆腔疼痛。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和近期放宽的三孩政策,这类
疾病的发病率正逐年增加。
尽管PFD不会直接威胁生命,但它可能导致患者感到自卑和抑郁,从而严重影响其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
治疗后,患者的尿失禁和盆腔器官
脱垂等问题的发生率有所降低。
本文旨在探讨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最新疗效进展。
【总页数】13页(P1840-1852)
【作者】祖力胡玛·阿布来提;祖菲娅·艾力
【作者单位】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乌鲁木齐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1
【相关文献】
1.盆底重建术联合盆底肌肉康复训练应用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疗效及对盆底肌力影响
2.盆底康复治疗仪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盆底功能与盆底肌电生理
指标的影响3.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护理及相关生物力学研究--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诊治与康复·康复分册》4.盆底数字化诊疗平台在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机
会性筛查中的应用5.Kegel训练联合盆底肌肉训练对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的疗效及对盆底功能恢复的影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键词】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研究进展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国际上尚无临床标准定义,目前推荐定义为:任何有生殖道膨出症状的生殖道支持组织缺陷,膨出的最远端超出处女膜缘;此外任何有生殖道膨出症状的妇女,排除其他可能的病因后,即使膨出的最远端在处女膜缘以上,也定义为生殖道膨出[1]。
PFD是目前妇科研究的热点,国内外对其发病机制,病理生理改变,新的辅助诊断方法,盆底解剖及各种手术方式的优缺点等方面均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文就上述几方面作综述如下。
1 PFD病因研究1.1 雌激素水平下降绝经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率明显增加,说明低雌激素水平与其发生有关。
研究发现女性生殖道组织中主韧带、宫骶韧带、提肛肌、阴道后穹隆组织和阴道壁组织均存在雌激素受体(ER),ER表达的强弱受月经不同期别的雌激素状态影响。
ER 存在于宫骶韧带平滑肌的细胞核上。
膀胱、尿道在胚胎发育时均来自尿生殖嵴,与女性生殖道发育同源,免疫组化已证实膀胱尿道含有雌激素受体,尿道黏膜下血管从对雌激素敏感,雌激素作用下黏膜下层血流变丰富,黏膜柔软并厚实,可增加尿道对压力的承受能力,若雌激素水平下降,尿道管腔内的黏膜闭合作用减退。
用雌激素治疗压力性尿失禁后,部分患者症状可以缓解[2,3]。
对猕猴行双卵巢切除,术后对阴道两侧组织包括胶原和提肛肌的弹性纤维的检测,均提示盆底组织松弛。
3例予以雌激素,6例予以雌激素和孕激素,4例为对照组,对阴道两侧的提肛肌活检,行免疫组化测定雌、孕激素受体。
发现提肛肌的成纤维细胞的雌激素和孕激素受体均呈阳性反应,并对激素有反应。
对切除卵巢的雌兔进行肌肉注射雌二醇治疗,发现治疗后雌兔的子宫、尿道和膀胱重量增加明显。
子宫ER表达高出尿道和膀胱的ER表达10~20倍。
该结果支持雌激素替代治疗可用于盆腔脏器脱垂[2,3]。
研究发现绝经前后SUI和POP患者ER下降可导致盆底弹性纤维再生障碍和溶解[4]。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康复治疗的最新应用进展摘要: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属于目前临床最常见的女性疾病,其的出现与妊娠、分娩时盆底损伤有直接关系,出现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后,患者会表现出子宫脱垂、尿失禁等症状,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与产生影响,同时还会造成患者生理与心理负担。
因此,对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来讲,尽早采取有效的康复治疗非常有必要。
目前,临床在此类疾病的治疗中,主要采用康复治疗方案,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本文就以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康复治疗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康复治疗;最新进展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的出现是由于不同原因引起盆底支持组织薄弱,导致盆腔内的脏器出现移位,引起器官功能异常,使患者出现盆腔脏器脱垂、尿失禁、性功能障碍等[1]。
PFD好发于中老年女性中,发病率可达30%左右。
临床以往在PFD治疗中多采用保守治疗或是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是针对阴道或是腹部开展盆底重建术,或是实施抗尿失禁手术,术后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但据随访统计,PFD手术后约有45%左右的患者会在术后12周出现新的症状,如排尿不尽、排尿困难等;保守治疗主要通过药物或是盆底康复治疗,主要适用于轻中度或是不耐受手术者[2]。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实践表明,康复治疗用于PFD治疗中,受到了广大患者的认可。
本文就以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康复治疗展开研究,现阐述如下。
1.康复治疗在PFD中的理论知识探究正常的盆底功能为保持肌肉、结缔组织、神经的完整性与相互作用性。
其中肛提肌属于盆底支持中最主要的作用,其由三部分组成,即耻尾肌、髂尾肌、坐尾肌,且多数为一类肌纤维,少数为二类肌纤维[3]。
其中一类肌纤维主要施行控尿机制,其可以维持静息条件下的支撑功能,当其肌力下降,则会出现POP、漏尿;二类肌纤维是保持动态环境中的盆底支持,当其肌力下降时,会降低探尿能力与性功能[4]。
中老年女性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降低阴道壁的组织胶原含量,会使肛提肌增宽,左右两侧的直肠肌不对称,使耻尾肌变薄,盆底肌的横截面减少,导致盆底、尿道的肌肉松弛,降低收缩能力,减弱盆腔的支持功能,引发PFD。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包括哪些作者:于小艳来源:《幸福家庭》2020年第11期盆底对女性到底有多重要?很多女性在生完孩子后出现漏尿现象,以为是年龄大了。
也有很多中年女性都被漏尿的问题所困扰,尤其是更年期的女性。
有关数据统计显示,正常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病率约为10%~15%,绝经后妇女发病率约为60%,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发病率高达70%,其患病率超过了抑郁症、高血压和糖尿病,已成为威胁女性健康的常见慢性疾病之一。
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是指包括一组因盆底支撑结构松弛、损伤、退化以及功能性障碍造成的疾病,常导致女性出现压力性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生殖道损伤、性生活质量下降等问题。
妊娠、分娩、难产、肥胖、便秘、盆腔肿瘤都会造成女性盆底功能障碍,这些因素会引起盆腔、腹腔压力增加产生慢性生物力学作用,造成盆底肌肉及神经损伤。
衰老和雌激素水平下降也可能引起盆底支撑结构出现退行性改变,也是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的主要原因。
有研究表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也与基因易感性相关,一般患有先天性结缔组织代谢障碍患者发生尿失禁的概率高于其他人群。
1.压力型尿失禁。
女性在妊娠和分娩过程中,盆底神经组织以及肛提肌会受到损伤,从而导致女性出现尿失禁的现象。
压力型尿失禁患者常表现为打喷嚏、咳嗽、抬重物、大笑、爬楼梯时都会不自主地有尿液溢出,或者尿急尿频。
当患者腹压增加时,尿道和膀胱颈会不能维持一定的压力从而有尿液溢出,并且尿液溢出的严重程度与腹压正相关。
2.腹部疼痛。
慢性盆腔疼痛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患者可能会出现躯体症状,甚至出现反应迟钝、食欲减退、消化不良、便秘、失眠健忘等表现,还可能逐渐脱离与家庭和朋友的人际交往。
这种表现一般呈周期性存在,持续达到或超过半年以上,表现出对非阿片类药物治疗无效的盆腔疼痛,从而影响到机体功能或导致衰弱。
3.性功能障碍。
女性在妊娠生产后盆底神经组织和肌肉受到损伤,可能会引起性生活不适,降低夫妻生活质量。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第一节子宫脱垂【定义】子宫从正常位置沿阴道向下移动,当宫颈外口达坐骨棘水平以下,甚至整个子宫全部脱出阴道口以外,称子宫脱垂。
【病因】1、分娩损伤为最主要病因、2.腹腔压力长时间增加。
3。
盆底组织发育不良或退行性变。
【诊断】1。
临床表现(1)腰骶部疼痛或下坠感,走路、负重、久蹲后症状加重,休息后可减轻。
(2)肿块自阴道脱出,初起于腹压增加时脱出,休息卧床后能自动回缩。
(3)脱出得组织淤血、水肿、肥大,甚至无法还纳,长期暴露于阴道口外,出现糜烂、溃疡、感染、渗出脓性分泌物、(4)小便困难,尿潴留,经常有残余尿,并有反复发作得尿频、尿急、尿痛或腹压增加时漏尿。
2.辅助检查(1)根据患者平卧用力向下屏气时,子宫下降最低点为分度标准。
将子宫脱垂分为3度。
l度轻型:宫颈外口距离处女膜缘〈4cm,但未达处女膜缘。
I度重型:宫颈已达处女膜缘,但未超出该缘,检查时在阴道口见到宫颈。
Ⅱ度轻型:富颈已脱出阴道口,但宫体仍在阴道内。
Ⅱ度重型:宫颈及部分宫体已脱出阴道口。
Ⅲ度:宫颈及宫体全部脱出至阴道口外。
(2)POP—Q分类法。
子宫脱垂得POP—Q分类法见表25—1及表25-2。
表25-1子宫脱垂评估指示点表25-2 子宫脱垂分度【鉴别诊断】1、黏膜下子宫肌瘤脱出宫颈外口往往有月经过多病史,在脱出物上找不到宫颈外口,阴道前后壁不脱垂,双合诊检查时在阴道口可触到子宫颈。
2。
囊肿或肌瘤可误诊为膀胱膨出或子宫脱垂,但检查时子宫仍在正常位置或被肿块挤向上方,而肿物与宫颈无关、根据病史及妇科检查,可明确诊断。
【治疗】1、非手术治疗适用于轻度脱垂、年龄大或合并内、外科疾病不能耐受手术、不愿意接受手术得患者。
(l)支持疗法、(2)子宫托:适川于各度子宫脱垂与阴道前后壁脱垂者。
注意事项:子宫托大小因人而异,以放置后不脱出又无不适感为理想。
(3)盆底肌训练。
2.手术治疗(1)手术适应证:适用于Ⅱ度以上脱垂者,合并直肠、膀胱膨出有症状者及非手术治疗无效者。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现状与治疗进展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 Dysfunction disease,PFD)是中老年女性常见病,发病率约为40%~50%,严重影响了中老年女性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主要包括盆底损伤和功能退化导致的盆腔脏器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和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lnconntinence,SUI)[1]、性功能障碍三大类。
1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成因与现状女性盆底主要是由三层肌肉和筋膜组成,它像吊床一样托起膀胱、子宫、直肠等盆腔器官,维持性功能、排尿、排便等多项生理功能[2]。
正常人在妊娠、肥胖、咳嗽、便秘、泌尿生殖感染、孕期和分娩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对盆底肌肉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导致盆底肌肉功能障碍。
轻者表现为阴道松弛、性生活不满意、小腹坠胀、尿频、便秘等轻度不适,重者出现压力性尿失禁、子宫脱垂、膀胱脱垂、直肠脱垂等疾病。
盆底脏器脱垂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盆底的肌肉和筋膜张力减低,导致支持功能薄弱,子宫及其相邻的膀胱和直肠可发生向下移位,临床上分别出现子宫脱垂、阴道前壁脱垂和阴道后壁脱垂。
压力性尿失禁是由于不自主的尿道和膀胱内压力梯度改变,使膀胱内压高于尿道内压,而致溢尿,通俗地说,就是不能自控的溢尿。
分类有多种,以压力性尿失禁最常见,即在增加腹压时,有尿液不自主溢出[3]。
2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治疗现状治疗方案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主观症状、病情轻重、对生存质量的要求以及治疗的期待值等综合考虑。
大多还是以手术治疗为主,手术方法繁多。
而非手术治疗一般适用于轻、中度不能耐受手术、等待手术、手术治疗前后和不愿意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
临床广泛应用的方法有盆底肌肉锻炼、生物反馈法、电刺激治疗以及三种方法的联合治疗[4]。
2.1 盆底肌肉锻炼方法盆底复健即指导患者做收紧肛门及阴道的动作,每次收紧5~10秒,间隔5~10秒重复上述动作,连续做15~30 min,每日2~3次,可以各种体位进行锻炼,4~6周为1个疗程。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第一节子宫脱垂【定义】子宫从正常位置沿阴道向下移动,当宫颈外口达坐骨棘水平以下,甚至整个子宫全部脱出阴道口以外,称子宫脱垂。
【病因】1.分娩损伤为最主要病因。
2.腹腔压力长时间增加。
3.盆底组织发育不良或退行性变。
【诊断】1.临床表现(1)腰骶部疼痛或下坠感,走路、负重、久蹲后症状加重,休息后可减轻。
(2)肿块自阴道脱出,初起于腹压增加时脱出,休息卧床后能自动回缩。
(3)脱出的组织淤血、水肿、肥大,甚至无法还纳,长期暴露于阴道口外,出现糜烂、溃疡、感染、渗出脓性分泌物。
(4)小便困难,尿潴留,经常有残余尿,并有反复发作的尿频、尿急、尿痛或腹压增加时漏尿。
2.辅助检查(1)根据患者平卧用力向下屏气时,子宫下降最低点为分度标准。
将子宫脱垂分为3度。
l度轻型:宫颈外口距离处女膜缘<4cm,但未达处女膜缘。
I度重型:宫颈已达处女膜缘,但未超出该缘,检查时在阴道口见到宫颈。
Ⅱ度轻型:富颈已脱出阴道口,但宫体仍在阴道内。
Ⅱ度重型:宫颈及部分宫体已脱出阴道口。
Ⅲ度:宫颈及宫体全部脱出至阴道口外。
(2)POP-Q分类法。
子宫脱垂的POP-Q分类法见表25-1及表25-2。
表25-1 子宫脱垂评估指示点【鉴别诊断】1.黏膜下子宫肌瘤脱出宫颈外口往往有月经过多病史,在脱出物上找不到宫颈外口,阴道前后壁不脱垂,双合诊检查时在阴道口可触到子宫颈。
2.囊肿或肌瘤可误诊为膀胱膨出或子宫脱垂,但检查时子宫仍在正常位置或被肿块挤向上方,而肿物与宫颈无关。
根据病史及妇科检查,可明确诊断。
【治疗】1.非手术治疗适用于轻度脱垂、年龄大或合并内、外科疾病不能耐受手术、不愿意接受手术的患者。
(l)支持疗法。
(2)子宫托:适川于各度子宫脱垂和阴道前后壁脱垂者。
注意事项:子宫托大小因人而异,以放置后不脱出又无不适感为理想。
(3)盆底肌训练。
2.手术治疗(1)手术适应证:适用于Ⅱ度以上脱垂者,合并直肠、膀胱膨出有症状者及非手术治疗无效者。
(2)手术禁忌证:①严重心肺功能不全,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②未控制的糖尿病、高血压、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
(3)手术前注意事项:①充分知情沟通;②必要时应行尿动力学检查决定是否行抗尿失禁手术;③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及意愿选择术式。
(4)手术方法:①曼氏手术;②阴式全子宫切除术及阴道前、后壁修补术;③使用生物网片的骨盆重建术;④阴道闭合术。
【常见并发症及处理】1.术中大出血、盆腔血肿手术解剖结构要清晰,分离小心,及时结扎血管止血。
术后止血治疗,一般经过非手术治疗均可治愈。
2.直肠、膀胱损伤常规术前肠道准备,必要时膀胱镜检查,若发现损伤及时行修补术。
3.术后盆腔感染术前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术中防止血肿发生、术后加强预防感染。
4.排尿困难术中网片或吊带不宜放置过紧;一旦发生,可通过尿道扩张或自行清洁导尿多可恢复。
如治疗无效,则术后3个月剪除部分网片或吊带。
5.网片外露或侵蚀雌激素药膏局部上药,如无效则予剪除部分网片。
6.新发压力性尿失禁可再次行无张力尿道中段悬吊带术。
第二节阴道前后壁脱垂【定义】阴道前后壁脱垂是指阴道前后壁接近或脱出于处女膜外。
【病因】多产、产程延长、产后过早参加重体力劳动、长期站立工作及腹压增加。
【诊断】l.临床表现(1)腰骶部疼痛或下坠感,走路、负重、久蹲后症状加重,休息后可减轻。
(2)肿块自阴道脱出,初起于腹压增加时脱出,休息卧床后能自动回缩。
(3)排尿困难、尿潴留、排便困难、阴道出血等,部分患者可能合并子宫脱垂和(或)压力性尿失禁、大便失禁。
(4)妇检时可见阴道口松弛伴有陈旧性会阴裂伤,阴道前、后壁呈半球形隆起,触之柔软,如为后壁脱垂可在肛检时指端向前进入凸向阴道的肓袋内;脱垂部位黏膜变薄、透亮,黏膜表面硬化、皱襞消失。
2.辅助检查(1)根据患者平卧用力向下屏气时,阴道前后壁膨出和脱垂程度.将阴道前后壁脱垂分为3度。
Ⅰ度:阴道前、后壁向下突出,但仍在阴道内,有时伴有膨出的膀胱、直肠。
Ⅱ度:部分阴道前、后壁脱出至阴道口外。
Ⅲ度:阴道前、后壤全部脱出至阴道口外。
(2)POP-Q分类法。
阴道前后壁脱垂的POP-Q分类同子宫脱垂,见表25-1及表25-2。
【鉴别诊断】1.黏膜下子宫肌瘤脱出宫颈外口往往有月经过多病史,在脱出物上找不到宫颈外口,阴道前后壁不脱垂,双合诊检查时在阴道口可触到子宫颈。
2.阴道壁囊肿或肌瘤可误诊为膀胱膨出或子宫脱垂,但检查时子宫仍在正常位置或被肿块挤向上方,而肿物与宫颈无关。
根据病史及妇科检查,可明确诊断。
【治疗】1.非手术治疗适用于轻度脱垂、年龄大或合并内外科疾病不能耐受手术、不愿意接受手术的患者。
(1)支持疗法。
(2)子宫托:适用于各度子宫脱垂和阴道前后壁脱垂者。
子宫托大小因人而异,以放置后不脱出又无不适感为理想。
(3)盆底肌训练。
2.手术治疗(l)手术适应证:适用于Ⅱ度以上脱垂者,合并子宫脱垂,合并直肠、膀胱膨出有症状者及非手术治疗无效者。
(2)手术禁忌证:①严重心肺功能不全,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②未控制的糖尿病、高血压症、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
(3)手术前注意事项:①充分知情沟通;②必要时应行尿动力学检查决定是否行抗尿失禁手术;③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及意愿选择术式。
(4)手术方法:①阴道前、后壁修补术及会阴修补术;②阴道闭合术;③使刚生物网片的骨盆重建术。
【常见并发症及处理】1.术中大出血、盆腔血肿手术解剖结构要清晰,分离小心,及时结扎血管止血。
术后止血治疗,一般经过非手术治疗均可治愈。
2.直肠、膀胱损伤常规术前肠道准备,必要时膀胱镜检查,若发现损伤及时行修补术。
3.术后盆腔感染术前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术中防止血肿发生、术后加强预防感染。
4.排尿困难术中网片或吊带不宜放置过紧;一旦发生,可通过尿道扩张或自行清洁导尿多可恢复。
如治疗无效,则术后3个月剪除部分网片或吊带。
5.网片外露或侵蚀雌激素药膏局部上药,如无效则予剪除部分网片。
6.新发压力性尿失禁可再次行无张力尿道中段悬吊带术。
第三节压力性尿失禁【定义】压力性尿失禁(SUI)指喷嚏、咳嗽或运动等腹压增高时出现不自主的尿液自尿道外口漏出。
【病因】1.妊娠及分娩损伤为主要原因。
2.尿道、阴道手术。
3.功能障碍。
先天性膀胱尿道周围组织支持不足或神经支配不健全,为青年女性及未产妇的发病原因,绝经后女性女性激素减退,使盆底组织松弛,失去支托功能。
4.腔肿物。
5.肥胖。
【诊断】压力性尿失禁诊断主要依据主观症状和客观检查,并需除外其他疾病。
诊断过程应包括确定诊断、程度诊断、分型诊断及合并疾病诊断4个主要步骤。
1.确定诊断以病史和体格检查为主要手段,以确定有无压力性尿失禁。
(1)突出病史和体格检查在压力性尿失禁确诊中的作用,其他检查则主要为可选择方案。
①病史:包括令身情况、压力性尿失禁症状、泌尿系统其他症状及其他相关系统疾病史:既往病史、月经生育史、生活习惯、活动能力、并发疾病和使用药物等。
②体格检查:一般状态、全身体检、泌尿系统々科检查及其他特殊检查。
a.压力试验:将一定量的液体注入膀胱后,嘱患者取站立位,用力咳嗽8~10次,观察阴部有无尿液漏出。
如有球液流出,为阳性。
b.尿垫试验:尿道压力试验阴性者可行纱布垫试验。
患者带一事先称重的无菌尿布进行爬楼梯等活动,根据称重得知溢尿量。
c.指压试验:检查者用示指和中指放入阴道前壁的尿道两侧,指尖位于膀胱与尿道交界处,向前上抬高膀胱颈,再行诱发压力试验,如压力性尿失禁现象消失,则为阳性。
d.棉签试验:患者仰卧位,将润滑的棉签置入尿道,使棉签头置于膀胱与尿道交界,分别测量患者在静息时及Valsalva动作时棉签与地面的角度,<15°为正常,棉签活动的角度超过30°为尿道下垂。
(2)其他辅助检查①排尿日记。
②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表简表( lCI-Q-SF)。
③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尿培养和肝、肾功能,尿流率,残余尿等。
④一些有侵入性的检查,如膀胱镜、侵入性尿动力学检查、膀胱尿道造影、静脉肾盂造影、CT等。
(3)侵人性尿动力学检查为尿失禁诊断金标准。
2.程度诊断按临床症状的程度分为3度。
轻度:尿失禁仅在咳嗽及打喷嚏时发生。
中度:尿失禁发生在日常活动,如行走或从椅子上站立起来时。
重度:在站立时即有尿失禁。
3.分型诊断分型诊断并非必须,但对于临床表现与体格检查不甚相符,以及经初步治疗后疗效不佳的患者,建议进行尿失禁分型诊断。
(1)根据影像尿动力学分为解剖型和尿道固有括约肌缺陷(ISD)型压力性尿失禁;也可采用最大尿道闭合压(MUCP)进行区分,MUCP<20cmH2O或<30cmH2O提示ISD型。
(2)按照腹压漏尿点压(AI。
PP)分为Ⅰ型、Ⅱ型、Ⅲ型压力性尿失禁。
Ⅰ型压力性尿失禁:ALPP≥90cmH2O。
Ⅱ型压力性尿失禁:ALPP为60~90cmH2O。
Ⅲ型压力性尿失禁:ALPP≤60cmH2O。
4.常见合并疾病诊断(1)膀胱过度活动症(OAB):怀疑有膀胱过度活动的患者按OAB指南诊断,推荐行尿动力学检查。
(2)盆腔脏器脱垂:合并有盆腔脏器脱垂的患者应进行妇科检查。
(3)排尿困难:排尿困难患者高度推荐尿流率及剩余尿测定,必要时行侵入性尿动力学检查,以确定是否存在逼尿肌收缩受损或膀胱出口梗阻。
【鉴别诊断】1.先天性尿路畸形膀胱外翻,输尿管口异位(开口于阴道内)。
检查时可明确诊断。
2.急迫性尿失禁感觉性急迫性尿失禁、膀胱肿瘤、泌尿系结石、泌尿系异物、膀胱炎和尿道炎等在尿路黏膜受刺激发生尿意急迫.询问病史及辅助检查可诊断。
3.溢出性尿失禁在子宫颈肿瘤、阔韧带肿瘤、妊娠子宫后屈牵引或压迫膀胱颈时可出现。
询问病史及辅助检查可诊断。
【治疗】1.非手术治疗轻、中度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可考虑非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也可用于手术治疗前后。
的辅助治疗。
(1)盆底肌训练①Kegel运动:方法为做缩紧肌提肌的动作,每次收缩不少于3s,然后放松,连续做15~30min,每日2~3次,6周为1个疗程。
②生物反馈治疗:使用特殊仪器设备完成。
每次20min,一周2次,6周为1个疗程。
疗效相当于或优于单纯盆底肌训练。
(2)减肥。
(3)阴道重锤训练。
(4)电刺激治疗。
(5)抗尿失禁型子宫托。
(6)改变饮食习惯。
(7)戒烟。
2.药物治疗提高尿道闭合压,提高尿道关闭功能。
(l)α1-肾上腺受体激动药:激活尿道平滑肌α1受体及躯体运动神经原,增加尿道阻力。
不良反应有高血压、心悸、头痛、肢端发冷,严重者可发作脑卒巾。
常用药物有米多君、甲氧明。
合并使用雌激素或盆底肌训练疗效较好。
(2)有雌激素:可促进尿道黏膜、黏膜下血管及结缔组织增生,增加α1肾上腺受能受体的数量和敏感性。
通过作用于上皮、血管、结缔组织和肌肉4层结构中的雌激素受体维持尿道主动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