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凿灵渠新证
- 格式:pdf
- 大小:229.28 KB
- 文档页数:3
秦朝的土木工程修筑灵渠与运河的奇迹秦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以其强大的中央集权和卓越的治理能力而闻名。
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他开始实施一系列的土木工程项目,其中灵渠与运河建设便是其中受人瞩目的奇迹之一。
一、灵渠——水利工程的奇迹灵渠,位于今天中国陕西省咸阳市和渭南市之间,是秦朝时期修建的一条人工运河。
灵渠总长约36公里,沿途引水于巨鹿山脉的南麓,经过灵岩山一带,最终在渭水汇入渭河。
1. 水利意义灵渠的修筑对于解决渭河流域的灌溉与排水问题至关重要。
在秦朝时期,农业是国家经济的基础,而灌溉则是农业发展的关键。
由于当时渭河水量不稳定,不时发生洪水灾害,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困扰。
灵渠的建设不仅增加了渠岸地区的农田灌溉用水,还有效地引导了洪水,保护了渭河流域的农田免受洪涝灾害。
2. 施工难度灵渠的修建面临着许多困难与挑战。
首先,灵渠所经之地地形复杂,有山地、丘陵和河谷等多种地貌。
其次,由于渠道的长度较长,需要跨越平地、小山和山口等不同地形。
此外,修渠的过程中还需要控制泥沙淤积、水平均衡等一系列技术问题。
3. 工程技术为了克服各种困难,秦朝采取了一系列创新的技术手段。
例如,他们采用了分段修筑的方法,将整个修渠过程分成数段,分段修建,降低了工程难度。
此外,在施工过程中,他们还使用了多种工具和设备,如镐、锄、水平仪等,保证了修渠的质量和进度。
二、运河——连接南北的纽带在灵渠的同时,秦朝还进行了另一项重大的水利工程建设——运河的修建。
这条运河横贯中国南北,通达黄河与长江流域,极大地促进了国家的经济发展与交流。
1. 建设规模运河的修筑规模庞大,总长约1800多公里。
它从中国北方的华山山脉开始,经过中原平原,穿越淮河流域,最终进入长江。
修筑运河需要跨越山川河流,因此需要克服大量的地质、水文和工程技术问题。
2. 经济作用秦朝修建运河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南北地区之间的贸易往来与物资运输。
通过运河,北方的粮食、丝绸和瓷器等商品能够便捷地运往南方,而南方的茶叶、铜器和草纸等物品也可以通过运河迅速输送到北方。
关于灵渠的故事
灵渠位于中国湖南省,连接着湘江和漓江。
它的修建始于公元前219年,当时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北方,将目光转向了岭南地区。
然而,由于岭南地区的地形复杂,秦军遭遇了巨大的困难。
由于百越部落的抵抗,秦军无法通过陆路运输粮食和其他必需品。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名叫禄的监御史建议修建一条人工运河,连接湘江和漓江,从而将秦军的物资和兵员通过水路从北方运送到南方的前线。
这个建议被秦始皇接受了,他命令禄负责这项工程。
经过四年的努力,灵渠终于在公元前214年凿成通航。
它的修建为秦军提供了重要的后勤支持,使他们能够通过水路运输粮食和其他必需品,从而克服了供应困难的挑战。
在灵渠的帮助下,秦军最终战胜了西瓯部落,岭南和中南半岛的北部正式划入了秦朝版图。
灵渠不仅对军事行动有着重要的意义,还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见证了中国古代水利工程技术的卓越成就,也成为了中国南北交通的重要通道,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唐代诗人胡曾在一首诗中把灵渠比喻为“天道”,他说:“凿开山岭引湘波,上去昭回不较多。
无限鹊临桥畔立,适来天道过天河。
”这是对灵渠的形象描绘,也是对它的历史和价值的肯定。
灵渠的历史小故事南越王赵佗本是秦始皇派来收复百越(岭南最早之前为百越)的将领,但他在收复百越之后,自己在岭南称了王帝。
于是秦始皇为了他的统一中国梦想,又派兵来攻打南越王。
因为岭南潮湿,不仅山多地势复杂,而且瘴气多,道路又不好走,秦始皇的部队打了好几年都久攻不下,最后总结原因,痛定思痛,决定修一条水渠,将长江水与珠江水打通,在中原与岭南之间修一条水路,这样不仅运兵方便,而且运送粮草更是方便。
最终,果然将岭南收复,完成了他统一中国的梦想。
在此后的2000多年里,这条水渠一直是中原和岭南沟通、交流的重要节点,在中华文明的历史上刻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秦始皇修的这条打通长江与珠江的渠叫作灵渠,被列入了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与长城、兵马俑一起被国际文化旅游界誉为华夏文化的原生文明----秦文化历史遗存的瑰宝。
灵渠位于广西桂林市兴安县,全长36.4公里,它是一条地地道道的人工河,汇聚了中华劳动人员的智慧结晶。
当年,长江与珠江之间被山脉阻断,一名被后人称为史禄的人带领先民堪察地形,发现兴安县境内漓江与湘江平向而行,而漓江的终点是珠江,湘江的终点是长江,如果建立一条水渠连接漓江与湘江,那么便打通了珠江与长江。
这条设想成功开启了灵渠几千年的历史。
但是在建造灵渠的过程中,也遇到过不少的困难。
第1个困难:漓江与湘江之间被群山阻碍漓江与湘江之间最近的距离也相隔几十公里,挖山是绝不可能的,在没有现代化工具的前提下,工程量太大,而秦始皇与南越的战事迫在眉睫,耽搁一天,就会有更多的人因战争牺牲,统一大业便要多耽搁一天。
怎样才能用最短的路,最小的工程量实现最大的目标?只能实地再详细堪察。
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史禄发现,只要打通兴安县湘江与溶江之间的水,再由溶江流入漓江便可使两水相通。
而这条路上,已经有始安水与严关水,只要充分利用原有水系,再用人工挖凿将这些水路连通,使其汇入溶江便可成功解决问题。
于是,这便有了全长约33公里的南渠。
灵渠,又名澪渠、零渠、秦凿渠、明清时期称陡河。
民国年间,又称为湘桂运河。
它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
由于它沟通了湘江和漓江,从而连接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自秦代至民国两千余年来,成了岭南和中原唯一交通孔道。
灵渠开凿于哪一年,历史没有记载,人们只能按史实推断。
据史料,秦始皇于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最后灭齐统一六国,分天下为三十六郡。
在此之前,不可能开凿灵渠。
统一六国后,才向岭南遗发50万大军。
就算秦军作了充分准备,发兵时间,也不致早于秦始皇二十七年(公元前220年)。
据刘安《淮南子•人间训》记载,秦始皇“又利越之犀角:象齿、翡翠、珠玑,乃使尉睢发卒五十万为五军:一军塞坛城之岭;一军守九嶷之塞;一军处番禺之都;一军守南野之界;一军结余干之水,三年不解甲弛弩,使监禄无以持饷。
又以卒凿渠而通粮道,以与越人战,杀西呕君译吁宋,而越人皆人丛薄中与禽兽处,莫肯为秦虏”在这里,刘安已记述得很清楚,五十万秦军分为五路,分别指向五夷山、大瘦岭、骑田岭、都庞岭、越城岭的五处山口,向现在的福建、广东、广西进军。
但向广西、广东进军的秦军并不顺利,迂到了越人的顽强抵抗。
迫使秦军“三年不解甲弛弩”,粮饷也没法供应,因而才“又以卒凿渠而通粮道”。
我们认为秦始皇於二十七年向岭南发兵,打了三年以后再决定凿灵渠,那开始凿渠的时间应在秦始皇二十九年以后(公元前218年)。
至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凿成通航,灵渠的开挖将近用了四年时间。
以秦朝庞大的兵力,用四年的时间,开凿灵渠,基本上可以成功。
因此,我们认为灵渠的开凿时间,应为始皇二十九年至三十三年(前218一前214年)。
秦始皇为什么要开挖灵渠?上面的史料已经说得很清楚。
就是为了给士卒运送粮饷。
灵渠未开凿之前,秦军的粮饷靠人力肩挑背运,就算用车载,岭南山高水险,道路崎岖,一车又能运多少?加上运送人员在长途搬运中自己的消耗,能运到前线的粮食就更少。
在当地筹粮嘛,当时岭南地区人烟稀少,耕作靠刀耕火种,产量很低,而且越人皆逃人深山老林中,与禽兽为伍,秦军到那里去找粮?没有粮食,又那敢轻敌深入?战争只有旷日持久了。
灵渠基本情况一、概况灵渠,古名秦凿渠,灵渠、陡河,近代又称湘桂运河、兴安运河,是秦代修建的沟通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一条人工运河。
分南北二渠,北渠流入湘江,经界首、全州进入湖南洞庭;南渠经严关、溶江,进入漓江,可经珠江达南海。
它与四川的都江堰,陕西的郑国渠并称为秦代三大水利工程。
灵渠设计巧妙,建筑精当,是我国古代水利建筑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1988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后,发动了统一百越之战。
向岭南推进的秦军遇到了越人的顽强抵抗。
秦始皇于公元前219年命监御史禄督率士兵、民夫开凿灵渠,经过五年努力,至公元前214年,灵渠建成。
粮道修通,秦军迅速取得胜利,统一了岭南,并在岭南设桂林、南海、象郡三郡。
兴安流传这样一句民谚:“兴安高万丈,水往两头流”。
形象地概括了兴安的地理特征。
兴安的地形是:东南和西北高,中间低,形成了“湘水北去,漓水南流”的独特现象,中间是著名的湘桂走廊。
湘漓二水虽同在境内,但在何处筑坝分水?怎样把水从低处引向高处?颇需一番缜密勘察和研究。
古代修渠技术人员在作了详细考察之后,选择了湘漓二水相距4公里处,即今分水塘筑坝分水,这里水流平缓,有利断流筑坝,且地处湘江上游,水位相对要高,筑坝拦水后水位又进一步提高,可开渠引水直接注入漓江支流始安水。
这一选择充分体现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聪明才智。
筑拦河大坝后,还须打开飞来石附近的岩石,开凿城台岭及始安岭的山脚成渠,筑秦堤至大湾陡处;挖开分水岭太史庙山(越城峤)与始安水汇合而入漓。
在生产力十分低下的古代,完成这些工程确是十分不易,故灵渠又名“秦凿渠”。
灵渠工程包括铧嘴、大小天平、南渠、北渠、秦堤、陡门以及堰坝、水涵、桥梁等,构成一个整体。
铧嘴位于分水塘拦河大坝上游,前锐后钝,其形如犁铧,故名。
铧嘴高2.3米,边长40米,另一边一长38米,宽22.8米,由长约1.7米,宽厚60厘米至1米的石块砌成。
年第7期文地方档案地方档案● 蒋廷瑜灵渠在广西兴安县境,又名兴安运河。
当代著名学者郭沫若称之为“与长城南北相呼应,同为世界之奇观”。
灵渠开凿于距今2000多年前的秦代,它不仅因为历史悠久闻名于世,而且因为设计巧妙、工程精当,在世界航运史上享有极高的声誉。
灵渠开凿始于秦始皇发兵统一岭南时,自汉代以来,不少政论家、著作家和诗人,为此抒发过对秦始皇的评述,自宋以后,这类评述还有不少以碑刻形式保留在秦堤上,成为我们研究灵渠的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1963年3月,广西历史学会成立大会,邀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郭沫若、全国政协副主席包尔汉和北京大学副校长翦伯赞前来南宁莅会指导,郭沫若、于立群夫妇和莫乃群、刘介、李晓光、吕集义、林克武、祝维干、罗立斌等80多人出席了会议。
在广西历史学会成立大会上,郭沫若作了题为《谈历史工作者的任务》的讲话,号召广西历史工作者加强地方史研究。
翦伯赞也发表了讲话,特别提到“秦朝人民开凿的被称为灵渠的一条古老运河。
这条运河,在经过改造以后,一直到现在还在用于水利灌溉”。
郭沫若和翦伯赞相约,会后要去兴安灵渠游览一番。
两人离开南宁后,先到桂林游览了4天,3月28日乘车来到兴安。
当日天气晴和,灵渠两岸鸟语花香,他们一行兴致勃勃,漫步在秦堤上,当行至飞来石面前,陪同人员向众人讲述:传说当年工匠奉秦始皇之命修筑灵渠,当修到这一段时,堤埂屡筑屡崩,工匠一筹莫展。
突然一天夜里,狂风暴雨大作,从四川峨眉山飞来了一尊巨石,跌落在此,堤埂就牢固了。
听到这段传说,郭老笑着说,我是峨眉山下人,还没上过峨眉山呢。
陪行人员说,现在请您老登临。
郭老拾级而上,站在飞来石顶,风趣地说:“我上了小峨眉山了。
”随后,他们从飞来石下来,参观四贤祠后,登上木船,船夫撑篙摇橹,逆流而上,直达铧嘴。
郭沫若和翦伯赞一行人观看了大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年第7期文地方档案地方档案小天平分水工程,感慨万端,并在“湘漓分派”碑前摄影留念。
灵渠秦皇宫简介
灵渠和秦皇宫是中国两个不同的历史地点,它们并没有直接的联系。
灵渠(Ling Canal):灵渠是位于中国河南省洛阳市与郑州市之间的一条古代运河。
它是中国历史上建造的最早的人工运河之一,始建于公元前256年的秦朝时期。
灵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当时的水利灌溉问题,以便农田能够获得充足的水源。
灵渠还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出代表之一,展示了古代中国人民在水利方面的智慧和技术水平。
秦皇宫(Qin Emperor's Palace):秦皇宫是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的一座宫殿遗址,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宫殿建筑之一。
它是秦始皇(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的陵墓群的一部分,也是世界闻名的兵马俑所在地。
秦皇宫及其陵墓群是中国著名的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和研究。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命令天才水利工程师史禄负责领导人民开通灵渠。
灵渠在今广西兴安县城附近,是沟通湘江与漓江的一条人工运河。
原来,湘江和漓江都发源于广西。
湘江从临桂海阳山向东北流,经过湖南省,注入洞庭湖,流进长江;漓江从兴安唐公背岭向东北流,后转向西南,注入桂江,加入珠江流域系统。
这两条水虽然流向不同,可是它们上游的距离却很近。
灵渠就是选择在它们相距极近的适当地点开凿的。
全部工程大概是这样:
先在今兴安县城东北不远处的分水塘村,开凿两条人工渠道,一条北渠,一条南渠。
然后在湘江河道中填土叠石,砌成一座分水的石堤——“分水嘴”(因形状像铧,故古书上都称“铧嘴”或“铧堤”),将湘水分而为二:一部分水流进北渠,注入湘江;一部分水流进南渠,注入漓江。
北渠长约两公里,南渠长约三十三公里;渠身翻山越岭,工程异常艰巨。
南渠亦称灵渠(因漓水又叫灵河,故渠由此得名),又称兴安运河。
灵渠流过的地方,都是高地,为了便于船只航行,在渠中设立了很多“斗门”(早期的船闸)。
平时,用闸将渠水分段蓄积起来,像楼梯一样分成一级一级的。
每当船只由湘江上溯,来到这里的时候,先闭后闸,再启前闸,使水流平,船只便上进一级,这样,船只级级上进,便可安然翻过高地。
反之,船只若由漓水经灵渠驶入湘江,由高处往低处走,那么,就按照相反的道理,先启前闸,使水流平,再闭后闸,然后再前进。
灵渠扩大了我国古代内河航运的范围。
自从灵渠修成后,湘、漓两江达成一气,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两水系发生了密切关系;我国南北的交通又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除陆路外,又增添了水路。
课文注释:灵渠
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一称湘桂运河或兴安运河。
秦派兵进入越族地区时开凿。
灵渠长34千米,其中4.5千米为人工开凿,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之一。
它沟通湘、漓二水,联系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成为联络中原与岭南地区的水路通道,是保证秦始皇统一岭南的一项战略工程。
灵渠初名秦凿渠,或仅称渠。
后因漓水上游为零水,亦称零渠、渠,唐以后始称灵渠。
灵渠的渠道工程非常艰巨复杂。
灵渠渠道穿行于丘陵地带,坡度大,水流急,行船困难。
当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有意将河道开凿得迂回曲折,以便延伸流程,杀缓流速,利于平稳行船。
同时,每隔一段路程,设置一个“陡门”,又叫“斗门”,就是简单的船闸,可以启闭,以便分段拦蓄渠流,使水位逐段抬升或降下,船只节节前进,安然过山。
这实际上就是现代的梯级船闸的设计方法。
我国用这个方法开凿灵渠,比美国所修的巴拿马梯级运河早两千多年,它充分说明了灵渠设计者的匠心和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