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治疗
- 格式:ppt
- 大小:1.94 MB
- 文档页数:54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原因分析与治疗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是一种常见但容易被忽视的健康问题,给许多女性的生活带来了困扰和不便。
了解其原因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对于改善女性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一、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原因1、妊娠与分娩妊娠期间,随着胎儿的生长发育,子宫逐渐增大,对盆底肌肉、筋膜、韧带等支持结构造成持续的压迫。
尤其是在分娩过程中,胎儿通过产道时对盆底组织产生强烈的拉伸和挤压,容易导致盆底肌肉和神经的损伤。
此外,难产、产程过长、使用产钳或胎头吸引器助产等情况,会进一步增加盆底组织受损的风险。
2、年龄增长随着年龄的增长,女性体内的雌激素水平逐渐下降。
雌激素对于维持盆底组织的弹性和张力具有重要作用,其水平降低会导致盆底肌肉和筋膜变薄、萎缩,从而减弱盆底的支持功能。
同时,年龄增长还会导致胶原蛋白的合成减少,使得盆底组织的韧性降低。
3、长期腹压增加慢性咳嗽、长期便秘、肥胖、重体力劳动等因素会导致腹压长期处于较高水平。
持续的腹压增加会对盆底组织产生慢性的牵拉和压迫,使其逐渐松弛和功能减退。
4、盆底组织先天发育不良部分女性可能存在盆底组织先天发育薄弱或缺陷的情况,这使得她们在面临上述危险因素时更容易发生盆底功能障碍。
5、神经系统疾病某些神经系统疾病,如脊髓损伤、多发性硬化症等,可能影响盆底神经的传导和支配,导致盆底肌肉的功能异常。
二、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表现1、尿失禁这是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包括压力性尿失禁(如咳嗽、打喷嚏、大笑时尿液不自主流出)和急迫性尿失禁(突然有强烈的尿意,无法控制而导致尿液流出)。
2、盆腔器官脱垂子宫、阴道、膀胱、直肠等盆腔器官可能向下脱垂,导致下腹坠胀、阴道异物感、排尿或排便困难等问题。
3、性功能障碍可能表现为性欲减退、性交疼痛、性高潮障碍等。
4、慢性盆腔疼痛盆底肌肉紧张或痉挛可引起持续性的盆腔疼痛。
三、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治疗1、非手术治疗(1)盆底肌肉训练(凯格尔运动)这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通过自主收缩和放松盆底肌肉,增强其力量和耐力。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康复治疗及护理进展内容摘要:盆底功能障碍性是临床一种常见的女性疾病。
目前大量研究已证实盆底康复治疗疗效显著,可有效预防和治疗盆底障碍性疾病。
康复治疗主要是分析盆底肌肉康复训练的适应症及禁忌症、盆底肌肉康复要点、康复治疗内容、治疗时机;康复护理进展主要从健康宣教、心理护理、饮食指导、疼痛护理进行研究。
随着康复技术的不断完善,给护理提出了新的方向,康复治疗过程中结合相应的护理干预,可有效提升临床疗效。
关键词: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康复治疗;康复护理盆底功能障碍性(PFD),也称盆底缺陷或盆底支持组织松弛,是临床一种常见的女性疾病[1]。
压力性尿失禁与盆腔器官脱垂等均为该病的常见类型。
盆底功能正常对于维持女性健康具有重要意义[2]。
如果产后盆骨功能得不到很好的恢复,还会对产妇自身外在形象产生影响,形成所谓的“水桶腰”现象[3]。
产后盆底肌的康复训练非常重要,不仅能提高产妇预后的生活质量,同时也能有效预防FPFD的发生[4]。
本文围绕PFD的康复治疗及护理综述如下。
1.康复治疗1.1盆底肌肉康复训练的适应症及禁忌症1.1.1适应症:产后妇女可作常规盆底肌肉锻炼;阴道松弛、阴道痉挛、性生活不满意者;轻、中度子宫脱垂,阴道膨出;各种尿失禁;反复阴道炎,尿路感染患者非急性期;泌尿生殖修补术辅助治疗;产褥期症状(腰背痛、腹痛、尿潴留、乳漲、耻骨联合分离等);全身运动系统肌肉功能障碍;乳房松弛、乳房下垂;下肢水肿、静脉和淋巴回流障碍;术后疤痕疼痛。
1.1.2禁忌症:孕妇的腹部;产后恶露未干净或月经期;戴心脏起搏器的患者;恶性肿瘤区;手术疤痕裂开;神经系统疾病。
1.2盆底肌肉康复要点①产后超过42天、子宫恢复良好、无感染的女性可进行盆底肌肉的检测及治疗;②借助仪器感受并学会收缩-放松盆底肌肉,学习识别并有意识地控制盆底肌,掌握正确的盆底肌肉收缩方法(避免腹肌收缩);③在医生或治疗师指导下根据个体出现的症状,根据盆底肌损伤情况(肌肉纤维受损的程度和类别)应用综合技术,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④做完10~15次盆底肌锻炼后,可进行自我锻炼;⑤循序渐进、适时适量、持之以恒。
产后盆底肌康复治疗对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价值盆底肌是女性生殖系统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功能主要影响着排尿、排便和性生活等方面。
然而,在女性的生殖系统经历过一系列的变化之后,特别是在分娩之后,盆底功能容易受到影响从而导致盆底肌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出现,例如尿失禁、膀胱下垂、直肠下垂等。
同时,这种情况在老年女性中的发病率也较高。
因此,对于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治疗尤其需要关注,而盆底肌康复治疗因其显著的效果,在治疗这些疾病方面具有一定的价值。
盆底肌康复治疗通过一系列的锻炼来帮助恢复盆底肌的功能,尤其是针对妊娠和分娩对肌肉造成的损伤和松弛。
相比于手术等治疗方法,盆底肌康复治疗具有明显的优势,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了充分的证明。
同时,盆底肌康复治疗对于预防盆底肌功能障碍性疾病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尤其是在产后康复治疗中,盆底肌康复治疗被广泛应用。
盆底肌康复治疗能够有效地改善分娩对盆底肌造成的损伤,缓解产后上下双肢水肿,预防产后尿失禁并提高生殖健康水平。
据一项由中山大学附属医院临床研究发现,盆底肌康复治疗以提高肌肉张力、增加肌肉活动和改善尿失禁症状为主要目的,所以在一方面可以促进盆底肌的增厚和增强收缩力,同时还可以对盆底肌的松弛纤维进行强化锻炼,以达到收缩的效果。
然而,这种锻炼不仅针对产妇,对于更年期女性以及存在膀胱下垂、直肠脱垂等盆底肌功能障碍性疾病的老年妇女也具有显著的疗效。
总的来看,盆底肌康复治疗对于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治疗具有很大的价值。
同时,在老年女性、更年期女性、乃至是普通女性中,盆底肌康复治疗的作用也越来越被重视。
它更是一种积极预防盆底肌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手段,可以开展针对性的锻炼,预防肌肉松弛和脱垂,以及降低发生尿失禁、便失禁等症状的几率。
因此,我们在生活中应当重视盆底肌康复治疗,并按照专业指导的方法进行锻炼,以保护盆底肌的健康功能。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中医辨证论治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是一种常见的疾病,给女性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和困扰。
中医在治疗这一病症方面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通过辨证论治,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中医认为,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
首先,产后损伤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女性在分娩过程中,盆底肌肉、筋膜和韧带可能会受到过度拉伸、撕裂或损伤,如果产后未能得到良好的恢复,就容易出现盆底功能障碍。
其次,年龄增长、长期腹压增加(如慢性咳嗽、便秘、肥胖等)、先天盆底组织薄弱以及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等,也都可能导致盆底支持结构的松弛和功能减退。
从中医辨证的角度来看,女性盆底功能障碍主要有以下几种证型:一、中气下陷证主要表现为子宫脱垂、阴道壁膨出、小腹坠胀、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面色萎黄、带下量多、质稀。
舌淡,苔薄白,脉缓弱。
治疗应以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为法。
常用方剂为补中益气汤加减,药用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等。
其中,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健脾益气;当归养血和营;陈皮理气和胃;升麻、柴胡升阳举陷。
同时,可配合针灸治疗,选取百会、气海、关元、足三里等穴位,以增强补中益气的作用。
二、肾气亏虚证常见症状有子宫脱垂、阴道壁膨出、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小便频数或失禁、夜尿增多。
舌淡,苔薄,脉沉细。
治法为补肾固脱。
方用大补元煎加减,药物包括熟地、山药、山茱萸、枸杞子、杜仲、当归、人参、炙甘草等。
熟地、山药、山茱萸、枸杞子滋补肾阴;杜仲温补肾阳;当归养血和血;人参、炙甘草益气健脾。
此外,还可采用艾灸肾俞、命门、关元等穴位,以温补肾气。
三、气血两虚证多表现为子宫脱垂、阴道壁膨出、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头晕目眩、失眠多梦、肢体麻木。
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疗宜益气养血、升提固脱。
方剂可选八珍汤加减,药材有当归、川芎、熟地、白芍、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等。
当归、川芎、熟地、白芍养血和血;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健脾益气。
10罹患盆底功能障碍怎么办陈红盆底功能障碍是一种常见疾病,对患者日常生活存在很大影响。
然而,由于盆底功能障碍没有特别明显的症状表现,以至于许多患者不能及早发现自己患病,而及时地进行治疗。
根据现有的研究结果显示,50%左右的女性患有盆底功能障碍,且程度各不相同。
此外,儿童和成年男性也可能患病。
一、如何治疗盆底功能障碍盆底功能障碍的治疗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手术治疗,另一种是非手术治疗。
1. 手术治疗。
可以采取直肠骶骨岬固定术,手术原理是将直肠后壁进行分离,游离直肠至尾骨尖的位置,定位骶骨岬,然后拉高直肠至与骶骨岬所在位置同一水平。
骶骨岬上有突出的骨膜,将直肠固定其上,通过补片的方式,将直肠的两侧进行缝合,而后缝合腹膜。
也可以采取直肠折叠悬吊固定术。
在整个直肠上,有的位置很肥厚,有的位置却很薄,找到二者的交界处,在其下进行肌层间断缝合。
将直肠的前侧壁折叠2/3,前壁经切开的腹膜上方悬挂在膀胱上方,以增强膀胱直肠窝的作用。
将侧壁进行悬吊,并将其固定在外腹膜上,从而达到增强骨盆底组织强度的目的。
对于接受过盆腔脏器脱垂手术之后,又再次发作的患者,或者重度盆腔脏器脱垂且年龄比较大的患者,可进行P-PROJIFT手术。
一些患者应谨慎选择该手术,包括性交时疼痛、年龄较小但是性生活频繁的患者,以及慢性盆腔疼痛的患者。
除了上述手术方法,还可采取其他手术方式,如阴道前后壁修补术、阴式子宫全切术,以及阴道闭合术等。
但是上述手术的最终效果并不是很好,可能存在很多问题,如可能会对子宫或阴道造成损伤或引发扭曲、阴道上段无法进行改善等,因此需要医生在决定进行手术治疗时慎重选择。
2. 非手术治疗。
可以采取盆底肌肉康复训练、药物治疗、子宫托,以及电磁刺激疗法等。
随着临床医学的进步,盆底功能障碍的治疗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在传统的治疗中,主要是对脱出部分进行切除,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选择应用盆底支持结构修复,取代了传统疗法。
此种方式不仅可以对疾病进行有效的治疗,还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患者身体的伤害。
盆底功能障碍二妇女盆底康复篇第一章妇女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一、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是包括一组因盆底支持结构缺陷或退化、损伤及功能障碍造成的疾病。
以盆腔器官脱垂、女性压力性尿失禁和生殖道损伤为常见问题。
女性的盆底象吊床一样在会阴肛门处托起膀胱、子宫、直肠等盆底器官,维持我们的性生活快感、排尿、排便等多项生理功能。
正常人在妊娠、肥胖、咳嗽、便秘、泌尿生殖感染、分娩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对盆底肌肉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导致盆底肌肉功能障碍。
轻者表现为松弛,性生活不满意、小腹坠胀,尿频,便秘等轻度不适,重者出现尿失禁,子宫脱垂、膀胱脱垂、直肠脱垂等疾病,造成难以言状的痛苦,影响的生活质量,甚至造成家庭不和谐。
二、盆底肌肉是如何造成损伤的1.怀孕时,随着胎儿的增大,子宫重量的增加,长期压迫骨盆底部,造成盆底肌肉受压,肌纤维变形,肌张力减退。
2.妊娠时,体内内分泌的变化。
分娩时松弛激素的释放。
产道过度伸展、扩张及损伤,再次使及盆底组织松弛。
盆底肌张力下降,造成骨盆不稳定关节脱位,影响各脏器的位置和功能。
即使剖宫产也不能完全避免这种情况。
3、随着年龄增长,盆底组织本身也有松弛老化倾向。
三、孕产期减少盆底肌损伤的保健措施1、多喝水、多吃水果和富含纤维的食物,防止便秘。
2、孕期避免持久增加腹压的活动,尽量不要憋尿,控制体重增长,防止巨大儿。
3、如有咳嗽、便秘都要主动治疗,不然会增长骨盆底的压力,加剧盆底肌松弛,造成盆底功能障碍。
4、产褥期应避免过早过剧的收缩腹肌。
5、产后要保证必要的营养撑持,如果因为害怕产后肥胖而过分节制饮食,会造成肌肉缺乏必要的营养素而变薄。
力量变弱,影响其对盆腔脏器应有的撑持作用。
四、产后盆底功能损伤系统保健措施(一)充分监测评估孕期和产后,监测、评估盆底肌损伤程度,并及时及时进行康复训练及治疗,是预防盆底肌功能障碍的首选办法。
产妇在分娩后42天需对盆底肌肉功能恢复情况做全面检查评估,如果盆底肌肉群恢复不良,要及时进行治疗。
女性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治疗进展女性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主要包括压力性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及性功能障碍。
其治疗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两大部分,笔者就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近年来的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标签:女性;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并发症女性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 dysfunctionaldisease,PFD)是指产后由于女性盆底支持结构的缺陷、损伤及功能障碍造成的疾病。
妊娠使子宫体积和重量逐渐增加,子宫渐呈垂直位,盆底支持组织持续受压而逐渐松弛。
此外,雌、孕激素水平的改变使盆底韧带胶原溶解增加,亦可导致张力性松弛。
分娩时,盆底肌肉、韧带及筋膜过度拉伸甚至断裂受损,阴道分娩被认为是盆底结构损伤的最危险因素,尤其在急产、自产和器械助产、分娩巨大儿、第二产程延长、会阴侧切等情况时更容易发生。
妊娠与分娩不但损伤骨盆结构,同时也改变盆底肌的功能,导致盆底支持结构的异常、阴部神经的机械损伤及盆腔血管的营养障碍,最终引发PFD。
产后PFD表现多样,主要是指压力性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及性功能障碍。
笔者就产后PFD近年来的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1产后PFD的主要类型1.1压力性尿失禁(SUI)尿失禁是产后PFD常见的表现形式,其中尤以SUI最为常见。
国际尿控制学会诊断压力性尿失禁的标准是:如果排除泌尿系感染和阴道感染,能够诱发试验阳性,患者由于各种因素导致腹腔内压力骤然增加,尿液发生不自控的流出,并且排除了由于膀胱逼尿肌收缩和膀胱的张力压增高所引起的排尿活动,则为压力性尿失禁。
司津歌Ⅲ的研究显示,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与分娩方式无明显相关性,而与妊娠期SUI的发生密切相关。
此外,年龄、孕次、孕期BMI增加量均为产后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的危险因素。
SUI在妊娠中很常见,近年国内一项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显示,我国初产妇妊娠期尿失禁发病率是26.7%,其中SUI是18.6%,在妊娠32周时是发病高峰。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现状与治疗进展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 Dysfunction disease,PFD)是中老年女性常见病,发病率约为40%~50%,严重影响了中老年女性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主要包括盆底损伤和功能退化导致的盆腔脏器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和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lnconntinence,SUI)[1]、性功能障碍三大类。
1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成因与现状女性盆底主要是由三层肌肉和筋膜组成,它像吊床一样托起膀胱、子宫、直肠等盆腔器官,维持性功能、排尿、排便等多项生理功能[2]。
正常人在妊娠、肥胖、咳嗽、便秘、泌尿生殖感染、孕期和分娩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对盆底肌肉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导致盆底肌肉功能障碍。
轻者表现为阴道松弛、性生活不满意、小腹坠胀、尿频、便秘等轻度不适,重者出现压力性尿失禁、子宫脱垂、膀胱脱垂、直肠脱垂等疾病。
盆底脏器脱垂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盆底的肌肉和筋膜张力减低,导致支持功能薄弱,子宫及其相邻的膀胱和直肠可发生向下移位,临床上分别出现子宫脱垂、阴道前壁脱垂和阴道后壁脱垂。
压力性尿失禁是由于不自主的尿道和膀胱内压力梯度改变,使膀胱内压高于尿道内压,而致溢尿,通俗地说,就是不能自控的溢尿。
分类有多种,以压力性尿失禁最常见,即在增加腹压时,有尿液不自主溢出[3]。
2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治疗现状治疗方案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主观症状、病情轻重、对生存质量的要求以及治疗的期待值等综合考虑。
大多还是以手术治疗为主,手术方法繁多。
而非手术治疗一般适用于轻、中度不能耐受手术、等待手术、手术治疗前后和不愿意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
临床广泛应用的方法有盆底肌肉锻炼、生物反馈法、电刺激治疗以及三种方法的联合治疗[4]。
2.1 盆底肌肉锻炼方法盆底复健即指导患者做收紧肛门及阴道的动作,每次收紧5~10秒,间隔5~10秒重复上述动作,连续做15~30 min,每日2~3次,可以各种体位进行锻炼,4~6周为1个疗程。
产后盆底肌康复治疗对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价值一、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影响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是指由于多种因素导致盆底肌肉和组织功能障碍而引起的一系列疾病,包括盆底肌无力、尿失禁、排便障碍等。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会给患者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影响日常活动和社交生活。
尤其是在产后,由于妊娠和分娩对盆底肌肉和组织造成了较大的损伤,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率也相对较高。
尽管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但盆底肌无力是其中最为常见的问题之一。
盆底肌无力会导致尿失禁、子宫脱垂等问题,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和困扰。
二、盆底肌康复治疗的效果盆底肌康复治疗是一种通过锻炼盆底肌肉的方法来改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治疗方法。
这种治疗方法通常由专业医师指导患者进行盆底肌肉的锻炼,以增强盆底肌肉的力量和灵活性,从而改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症状。
盆底肌康复治疗的效果已经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验证。
通过盆底肌康复治疗,许多患者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尤其是对于盆底肌无力引起的尿失禁等症状,盆底肌康复治疗能够显著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盆底肌康复治疗作为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一种重要方法,其在治疗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盆底肌康复治疗能够减缓疾病的发展。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盆底肌肉的松弛会逐渐加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而盆底肌康复治疗能够通过锻炼盆底肌肉,延缓疾病的发展,减轻症状,避免疾病进一步恶化。
盆底肌康复治疗还能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会给患者的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和困扰,影响到正常的生活和社交活动。
而通过盆底肌康复治疗,患者的症状得到改善,生活质量也会随之提高。
最重要的是,盆底肌康复治疗还能够预防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
通过适当的锻炼和保养,可以帮助盆底肌肉保持健康状态,预防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预防治疗手段。
产后盆底肌康复治疗对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