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术前心理干预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3
心理疾病患者手术前后如何进行心理干预在现代医疗中,手术对于许多疾病的治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对于心理疾病患者来说,手术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挑战,更是心理上的巨大考验。
有效的心理干预在手术前后对于患者的康复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手术前,心理疾病患者往往会面临诸多心理压力和焦虑。
他们可能对手术的风险、效果、术后恢复等方面充满担忧,这些负面情绪可能会影响手术的顺利进行以及术后的康复。
因此,术前的心理干预至关重要。
首先,建立良好的医患沟通是关键。
医生应该以耐心、温和的态度向患者详细解释手术的目的、过程、可能的风险和预后。
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患者能够真正理解手术的必要性和预期效果。
同时,要倾听患者的顾虑和疑问,给予充分的解答和安抚。
为患者提供手术相关的信息也非常重要。
可以通过发放宣传手册、组织术前讲座等方式,让患者了解手术的各个环节,包括术前准备、术中流程、术后护理等。
这样可以帮助患者减少对未知的恐惧,增强他们对手术的掌控感。
对于心理疾病患者,他们的心理状态可能较为脆弱。
术前可以安排专业的心理医生对其进行评估,了解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情绪状态。
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心理干预方案。
例如,对于极度焦虑的患者,可以采用放松训练,如深呼吸、冥想、渐进性肌肉松弛等方法,帮助他们缓解紧张情绪。
在手术前,患者的家属也起着重要的支持作用。
医护人员应与家属进行充分沟通,让他们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并指导他们如何给予患者正确的支持和鼓励。
家属的陪伴和关爱能够给患者带来极大的心理安慰。
手术后,患者的心理状态同样需要关注。
术后身体的疼痛、不适以及恢复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都可能给患者带来新的心理压力。
在术后的早期阶段,医护人员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
及时处理患者身体上的疼痛和不适,因为身体的痛苦往往会加重心理的负担。
同时,要向患者传达手术成功的消息,增强他们的信心和康复的动力。
鼓励患者积极参与术后康复训练也是心理干预的重要环节。
术前心理干预在心脏介入患者中的应用心脏介入术是一种新型的诊断与治疗心血管病的技术,它具有诊断明确、疗效显著、创伤小的特点,近年来发展迅速,为心血管病的治疗带了来突破性进展,使千百万病人受益[1]。
但介入术是一种有创的治疗方法,由于患者认识不足,加上本身疾病困扰,术前易产生焦虑、恐惧等负性情绪,直接影响手术效果及康复[2]。
我科于2012年3月-2013年2月对427例行心脏介入患者,有针对性的实施术前心理干预,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427例,年龄25岁-81岁,平均年龄56岁,男235例,女192例,其中冠状动脉造影术256 例,支架植入术 122 例,射频消融术35 例,先心封堵术14 例。
1.2方法主要采取术前访视法。
主管护士于术前一天到病人床边进行调查,项目包括对介入手术的了解情况、对手术感到紧张程度等。
采用与患者及家属聊天的形式,对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调查、分析,然后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干预。
2 术前几种常见的异常心理的观察及分析2.1 紧张恐惧由于患者对手术过程及方法不了解,认为心脏介入是非常复杂可怕的事;有的患者害怕疼痛,担心介入治疗造成的躯体痛苦;担心术者的技术是否过硬及手术能否成功、会不会有并发症,怕发生意外。
2.2 焦虑抑郁冠心病不能治愈,需常年服药,患者往往担心患病后对生活产生影响;经济条件不好的病人担心费用问题,因介入手术费用少则几千元,多则几万元,给家庭造成沉重的负担。
2.3 悲观失望特别是老年患者且缺乏家人照顾者,自己没有经济来源,患病后生活不能自理,自觉已成为废人,拖累家人,如果家人探视少,更觉被遗弃,故常不配合治疗护理。
2.4 盲目乐观特别是一些年轻患者,总认为自己身强力壮,没什么大病,对疾病的危险性认识不足,对医生的忠告满不在乎。
3 心理干预3.1对于紧张恐惧的患者责任护士加强巡视病房,耐心地倾听患者的主诉,及时为患者排忧解难。
术前详细向患者介绍手术的方法及过程,告诉病人该手术只是在手腕处、个别在大腿根处作个穿刺,就像打静脉针一样,没什么痛苦,对心存疑虑的患者,可以介绍与已做完该手术的患者进行交流,通过实例了解手术的效果,使患者增强信心。
胸心外科手术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调查与心理干预实施引言胸心外科手术对患者来说是一种相对较为严重的手术,对患者的身体和心理状况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大多数患者在手术前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焦虑和抑郁情绪,这种情绪会对病情恢复或手术效果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对胸心外科手术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干预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分析胸心外科手术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的原因,并探讨心理干预的实施方式。
一、胸心外科手术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原因(一)术前因素1. 担心手术存在一定的风险。
胸心外科手术是一种相对严重的手术,患者担心手术可能出现一定的并发症,对其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2. 担心疼痛胸心外科手术对于患者来说是一种相对疼痛的手术,面对手术的疼痛患者会产生担忧和恐惧。
3.担心并发症胸心外科手术比较复杂,个体差异性大,患者可能担心出现并发症,导致自身恢复不良。
(二)生理因素1. 疼痛手术后的患者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疼痛,这种情况可能会产生焦虑和抑郁情绪。
2. 身体不适由于手术的原因,患者在术后可能会出现各种身体不适症状,如呼吸困难等,这种情况同样会对患者的心理状况产生不良影响。
3. 休息不足手术后患者需要长时间卧床,而卧床过久会导致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这种情况进一步影响患者的身体和心理状态。
二、心理干预的实施方式(一)术前干预在手术前,医护人员可以开展一系列的心理干预措施,包括:1. 了解病情医护人员可以将手术流程、手术时间、麻醉方式等信息向患者进行详细解释,让患者对手术有一个更为全面和清晰的认识。
2. 建立信任对于患者的疑虑和担忧需要耐心听取并解决,给予足够的信任和支持,缓解其心理压力。
3. 提高知情度通过宣传手术成功率、病情恢复率等信息,让患者在术前建立起保持积极心态的信心,减少其不必要的恐惧和焦虑。
(二)术中干预为了减轻患者焦虑和抑郁情绪,医护人员在手术进行的过程中需要:1. 保持沟通医护人员需要与患者保持沟通,以此让患者有一种与外界联系的感觉,减轻其内心的紧张与恐惧。
解离性障碍患者手术前后如何进行心理干预解离性障碍是一种较为复杂的精神障碍,患者在手术前后往往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和挑战。
对他们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有助于提高手术的效果和患者的康复质量。
以下将详细探讨解离性障碍患者手术前后如何进行心理干预。
一、手术前的心理干预1、建立信任关系在手术前,与患者建立起信任的关系至关重要。
医护人员应以亲切、耐心和尊重的态度与患者交流,倾听他们的内心感受和担忧,让患者感受到被理解和支持。
同时,向患者详细介绍手术的过程、风险和预期效果,解答他们的疑问,减少患者因未知而产生的恐惧。
2、评估心理状态通过专业的心理评估工具,如问卷、面谈等,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包括焦虑、抑郁程度,应对方式以及对疾病和手术的认知等。
这有助于制定个性化的心理干预方案。
3、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对手术的不合理认知和负面思维。
例如,患者可能认为手术一定会失败,或者手术后自己的生活将无法恢复正常。
通过与患者一起探讨这些想法的合理性,并提供正面的信息和案例,帮助患者树立更积极、合理的认知。
4、放松训练手术前的紧张和焦虑会影响患者的身体和心理状态。
教授患者一些放松技巧,如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松弛、冥想等,让他们在感到紧张时能够自我调节。
5、家庭支持鼓励患者的家属给予患者情感上的支持和陪伴,让患者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力量。
同时,对家属进行相关的教育,使他们了解如何更好地支持患者。
二、手术后的心理干预1、情绪安抚手术后,患者可能会因为身体的不适、疼痛以及对手术效果的担忧而出现情绪波动。
医护人员应及时给予安抚,让患者知道这些情绪反应是正常的,会随着身体的恢复而逐渐改善。
2、手术效果反馈及时向患者反馈手术的效果,让他们了解自己的病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或改善。
这有助于增强患者的信心和积极情绪。
3、康复训练指导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为他们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计划,并给予心理上的支持和鼓励。
让患者明白康复训练不仅有助于身体的恢复,也对心理状态的改善有积极作用。
择期手术患者术前不良情绪状况调查及心理干预【摘要】手术前的情绪状态对手术结果和患者恢复过程有着重要影响。
本文围绕择期手术患者的术前不良情绪状况展开调查与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心理干预方法和策略。
首先介绍了不同的情绪调查方法,然后分析了患者术前的不良情绪状况,并进一步讨论了心理干预的重要性。
接着从干预策略和措施、干预效果评估等方面展开讨论,最后提出了对手术患者术前心理干预的建议,并探讨了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对手术患者术前心理状态的关注和干预,可以提高手术成功率,促进患者的康复,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择期手术患者、术前情绪、不良情绪状况、心理干预、评估、重要性、建议、研究方向、结论。
1. 引言1.1 背景介绍择期手术是指在医疗机构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医疗资源的情况,安排在未来某个时间点进行的手术。
患者在等待手术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各种不良情绪,如焦虑、恐惧、忧虑等,这种情绪不仅会影响患者的术前情绪状态,还可能对手术过程和恢复产生负面影响。
针对择期手术患者术前不良情绪状况的调查及心理干预已经成为临床工作中的重要课题。
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采取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不仅可以减轻患者的焦虑和恐惧,提高手术的顺利进行,还能提高手术后的康复效果。
本文旨在探讨择期手术患者术前不良情绪状况的调查方法、分析结果和心理干预策略,评估心理干预的效果,并强调心理干预在择期手术中的重要性。
通过对相关研究和实践的总结和分析,提出择期手术患者术前心理干预的建议,并探讨未来研究的方向,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2. 正文2.1 择期手术患者术前情绪调查方法择期手术患者术前情绪调查方法通常包括问卷调查、面对面访谈和心理测试等多种手段。
问卷调查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可以通过设计合理的问卷来了解患者的情绪状态,包括焦虑、抑郁、恐惧等情绪,以及其对手术的期望与担忧。
面对面访谈是一种比较深入的调查方法,可以通过直接与患者交流来探讨其内心的真实感受和需求。
术前常见心理问题及其干预方法探讨手术对于患者来说往往是一个重大的生活事件,无论手术大小,都会给患者带来身心上的压力和挑战。
在手术前,患者常常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干预,可能会影响手术的效果和患者的康复。
因此,了解术前常见的心理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一、术前常见的心理问题1、焦虑焦虑是术前最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一。
患者可能会对手术的安全性、效果、疼痛、术后恢复等方面感到担忧和不安。
他们可能会出现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生理和心理症状。
2、恐惧对手术过程的未知和可能的风险,容易让患者产生恐惧心理。
例如,担心手术中出现意外、麻醉失效、术后留下疤痕或残疾等。
这种恐惧可能会导致患者情绪极度紧张,甚至出现逃避手术的想法。
3、抑郁一些患者在面临手术时,可能会因为对自身健康状况的担忧、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而陷入抑郁情绪。
表现为情绪低落、失去兴趣、自责自罪等。
4、猜疑患者可能会对医生的诊断、治疗方案产生猜疑,怀疑手术的必要性和有效性。
他们可能会四处咨询,寻求不同的意见,导致心理负担加重。
5、依赖部分患者在术前可能会过度依赖医生和家人,缺乏自主应对手术的信心和能力。
他们可能会过分依赖他人的照顾和决策,无法积极参与到术前的准备和康复过程中。
二、术前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1、疾病因素患者本身所患疾病的严重程度、症状的困扰以及对疾病预后的担忧,都会引发心理问题。
例如,患有恶性肿瘤的患者,往往面临着更大的心理压力。
2、个人因素患者的性格特点、心理素质、应对方式等个人因素也会影响术前的心理状态。
性格内向、敏感、脆弱的人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3、手术因素手术的类型、大小、风险程度以及手术的预期效果等,都会让患者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反应。
复杂、高风险的手术更容易引发焦虑和恐惧。
4、社会支持因素缺乏家人、朋友的支持和理解,或者经济负担较重等社会因素,也会增加患者术前的心理负担。
手术室对手术病人在术前访视及心理干预的重要性摘要:目的探究手术室术前访视心理干预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采取随机数表法将2022年1月~2022年3月在我院全麻下进行手术治疗的144例患者分为两组,各72例,分常规护理及术前访视,前者为对照组,后者为研究组,就两组护理情况展开观察。
结果术前,两组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对比无显着差异,P>0.05;干预后,研究组SAS、SD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在手术室心理护理中开展术前访视可帮助患者缓解心理压力,值得推广。
关键词:术前访视;手术室;心理干预手术对每一个患者都存在着紧张和恐惧,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积极配合手术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手术室护士对患者的术前访视,可使患者以最佳的状态迎接手术,在围手术期护理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访视者一般为配合手术的巡回护士,访视前首先与病房联系,取得配合,得到允许后再进行访视,访视时间一般为手术前一天下午。
手术虽可治疗患者疾病,但其作为一项创伤性治疗手段,可导致患者产生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这会影响到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不良情绪状况还可能对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及血液流变学造成影响,增加手术治疗风险,降低手术治疗效果[1]。
本次研究就术前访视的探讨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采取随机数表法将2022年1月~2022年3月在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144例患者分为两组,各72例,分别实施常规护理及术前访视,前者为对照组,后者为研究组。
两组一般资料无显着差异(P>0.05)。
研究已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1)符合手术指征且无禁忌证;(2)病历相关检查资料完整;(3)术前对本次研究表示同意。
排除标准:(1)未成年,老年痴呆及精神系统疾病患者;(2)存在重要器官严重功能障碍患者;(3)病历资料不完善,未提交手术申请的患者。
1.2方法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向患者说明手术相关流程及相关注意事项。
躯体化障碍患者手术前后如何进行心理干预躯体化障碍是一种以持久地担心或相信各种躯体症状的优势观念为特征的神经症。
这些症状可能包括疼痛、胃肠道不适、呼吸急促、头晕等,但往往无法通过医学检查找到明确的器质性病变。
对于躯体化障碍患者来说,手术可能是治疗某些身体症状的必要手段,但手术前后的心理状态对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因此,为这类患者提供有效的心理干预是非常必要的。
一、手术前的心理干预1、建立信任关系在手术前,医护人员应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
这需要耐心倾听患者的倾诉,理解他们对手术的担忧和恐惧,以及躯体症状给他们带来的痛苦和困扰。
通过真诚的交流,让患者感受到被尊重和关心,从而增强他们对治疗的信心。
2、提供信息支持向患者详细介绍手术的目的、过程、风险和预期效果。
使用简单易懂的语言,结合图片、视频等方式,帮助患者更好地理解手术的相关情况。
同时,解答患者的疑问,消除他们的不确定性和焦虑。
3、心理评估对患者进行全面的心理评估,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系统等。
这有助于发现潜在的心理问题,并制定个性化的心理干预方案。
4、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负面的思维模式和不合理的信念。
例如,有些患者可能过度担心手术的失败或术后的疼痛,认为自己无法承受。
通过认知重构,让患者认识到这些想法是夸大和不客观的,从而减轻焦虑。
5、放松训练教患者一些放松技巧,如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松弛、冥想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患者在手术前缓解紧张情绪,提高心理适应能力。
6、社会支持鼓励患者的家人和朋友给予关心和支持,让患者感受到来自家庭和社会的温暖。
家人的陪伴和鼓励对患者的心理状态有着积极的影响。
二、手术后的心理干预1、疼痛管理术后疼痛是患者常见的不适之一,而疼痛的程度和患者的心理状态密切相关。
医护人员应采取有效的疼痛管理措施,如合理使用止痛药、物理治疗等。
同时,向患者解释疼痛的原因和缓解方法,让他们对疼痛有正确的认识,减少因疼痛而产生的焦虑和恐惧。
术前心理干预减轻手术室患者焦虑及术后疼痛的效果分析[摘要] 目的探讨手术前心理干预能否减轻手术室患者焦虑及术后疼痛的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11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2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将其分为干预组和常规组,常规组给予一般护理,干预组在一般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心理干预。
结果干预组术前术后焦虑值分别为58.7±9.3,24.8±6.2,常规组为57.5±3.4 ,47.2±7.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1.2.1 心理干预干预组:进行心理干预之前,护理人员需要了解患者即将要做何种手术,了解患者的文化程度、家庭背景、经济状况、社会地位、疾病史发展、有无手术史、术后有哪些项的特殊检查等内容。
客观评估患者的认知水平、对手术治疗的耐受程度以及能否理解手术的必要性。
护理人员选择恰当的交流方式,用亲切热情的态度主动与患者交流。
向患者说明术时术后可能会遇到的痛苦与不适及其产生的原因和应对方法,并告知缓解焦虑和术后切口疼痛的放松方法。
在交流过程中尽量用通俗易懂的生活语言,避免医学术语,以免患者因为不能完全明白而产生担心焦虑的心态。
在条件允许下可让患者于手术前1 d参观手术室、同麻醉师及护士见面。
术前3 d对每例患者进行大约半小时的心理干预,每天干预1次。
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医务人员要以和蔼可亲的态度、温和的语言,减少环境和仪器所带来的不良心理刺激。
手术过程中尽量让患者舒适。
护理人员在各项操作中对患者采用放松技术和分心法,主动安慰患者使其放松。
对照组:实施一般常规护理。
1.2.2 测评方法1.2.2.1 焦虑测评采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1]对患者进行评分。
自评量表共有20项内容,每项按1~4级评分,焦虑症状没有或很少时间有为1级,小部分时间有为2级,相当多时间有为3级,绝大部分或全部时间有为4级。
7、9、13、17、19反项记分。
患者术前心理干预
【摘要】多数患者术前会产生复杂的心理状态,引起的原因主要有:焦虑、疼痛、忧郁、依赖等,有效实施心理干预对患者康复有很大帮助。
本文综述几种常用的心理干预方法,有:认知疗法、松驰疗法、情绪干预、行为干预、语言暗示干预、家庭干预、视听干预、建立良好医患关系、信息支持疗法等。
心理护理干预的方法及主要作用介绍如下
1.认知疗法主要是针对手术疼痛的心理干预。
向患者介绍麻醉术的流程和麻醉药的知识,患者疾病和手术有关的知识,使患者对手术有了正确的认识,从而改变了患者的认识误区。
2.松驰疗法主要是针对焦虑的心理干预。
医护人员要耐心细致地回答患者的疑问,术前指导患者进行一些放松训练,达到患者心情平静,血压和心率正常,肌肉放松的目的。
术中进行安慰和鼓励,取得患者的积极配合,使手术顺利进行。
3.情绪干预患者术前对手术和麻醉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感和恐惧感,分析原因并针对性地进行解释和安慰,向患者讲解情绪与疾病治疗的相互关系,消除患者的负性情绪,得到正性积极情绪。
4.行为干预教会患者在麻醉复苏期间如何积极配合治疗,如平卧、禁食水、听指令性动作等。
如对子宫切除妇女患者以感情宣泄法来增强妇女的心理、社会适应能力,鼓励患者早下地活动。
5.语言暗示干预医护人员要以充满信心的态度和坚定的语调,充分的事实为依据,向患者说明道理,给予患者同情和支持,消除患
者的紧张焦虑情绪,树立对手术的信心。
6.家庭干预手术不但对患者造成心理压力,同时也对患者家庭成员产生一定的心理影响,对护理人员来说,即要做患者的心理疏导,还要做对患者家属进行心理干预,使家属更能够以全心投入对患者的照料和情感支持,减轻患者的各种负面情绪对手术的影响。
7.视听干预就是影像干预,术前向患者播放音乐或影像,以缓解患者术前焦虑的方法。
Berbel等[1]的研究表明,术前通过音乐疗法对降低术前焦虑与镇静药物同样有效,证实音乐疗法可有效运用于降低术前焦虑。
8.建立良好医患关系医护人员要对患者进行情感交流,主动热情的与患者谈心,聊天,和患者交朋友,积极了解患者的心理需要,并指导日常生活的注意事项,取得患者的高度信任。
9.信息支持疗法主要是针对手术能否顺利和安全进行的心理干预。
可以鼓励患者把引起焦虑的原因表达出来,根据患者产生压力的不同原因给予针对性的疏导与干预[2]。
医护人员在术前要向患者介绍手术医生的情况、技术水平和医院医疗设备,术中要注意的事项,帮助患者获得正确的信息[3]。
以上是降低术前心理干预的几种方法的综述,在临床心理干预往往不是一种方法,而是几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如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进行健康教育、认知疗法等,才能产生预期的效果[4]。
干预方法不仅运用于临床护理,出院后也要给予不定期上门探访,电话指导。
内容包括心理健康教育,日常生活指导如合理饮食和睡眠等,[5]。
心理干
预是术前护理的关键,是手术成攻与疾病康复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Berbel P,Miox J,Quintana S,Music versus diazepam to reduce preoperative anxiety: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J].Rev Esp Anestesiol Reanim.2007 54(6):355-358.
[2]宋义英,吴丽娟,林宝珠,等.护理干预对剖胸手术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2):2.
[3]沈若玲,张孟喜.术前信息支持对降低开胸手术病人焦虑程度的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3):254-255.
[4]欧树玉.心肌炎的心理干预.现代医院.2008,8(10):68-69.
[5]邱玉清,梁洪球.顽固性心力衰竭的护理干预效果观察.现代医院.2008,8(10):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