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介入治疗病人的术前心理干预
- 格式:pdf
- 大小:245.96 KB
- 文档页数:2
术前心理干预在心脏介入患者中的应用心脏介入术是一种新型的诊断与治疗心血管病的技术,它具有诊断明确、疗效显著、创伤小的特点,近年来发展迅速,为心血管病的治疗带了来突破性进展,使千百万病人受益[1]。
但介入术是一种有创的治疗方法,由于患者认识不足,加上本身疾病困扰,术前易产生焦虑、恐惧等负性情绪,直接影响手术效果及康复[2]。
我科于2012年3月-2013年2月对427例行心脏介入患者,有针对性的实施术前心理干预,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427例,年龄25岁-81岁,平均年龄56岁,男235例,女192例,其中冠状动脉造影术256 例,支架植入术 122 例,射频消融术35 例,先心封堵术14 例。
1.2方法主要采取术前访视法。
主管护士于术前一天到病人床边进行调查,项目包括对介入手术的了解情况、对手术感到紧张程度等。
采用与患者及家属聊天的形式,对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调查、分析,然后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干预。
2 术前几种常见的异常心理的观察及分析2.1 紧张恐惧由于患者对手术过程及方法不了解,认为心脏介入是非常复杂可怕的事;有的患者害怕疼痛,担心介入治疗造成的躯体痛苦;担心术者的技术是否过硬及手术能否成功、会不会有并发症,怕发生意外。
2.2 焦虑抑郁冠心病不能治愈,需常年服药,患者往往担心患病后对生活产生影响;经济条件不好的病人担心费用问题,因介入手术费用少则几千元,多则几万元,给家庭造成沉重的负担。
2.3 悲观失望特别是老年患者且缺乏家人照顾者,自己没有经济来源,患病后生活不能自理,自觉已成为废人,拖累家人,如果家人探视少,更觉被遗弃,故常不配合治疗护理。
2.4 盲目乐观特别是一些年轻患者,总认为自己身强力壮,没什么大病,对疾病的危险性认识不足,对医生的忠告满不在乎。
3 心理干预3.1对于紧张恐惧的患者责任护士加强巡视病房,耐心地倾听患者的主诉,及时为患者排忧解难。
术前详细向患者介绍手术的方法及过程,告诉病人该手术只是在手腕处、个别在大腿根处作个穿刺,就像打静脉针一样,没什么痛苦,对心存疑虑的患者,可以介绍与已做完该手术的患者进行交流,通过实例了解手术的效果,使患者增强信心。
心理干预对心脏介入手术患者的影响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心理干预对心脏介入手术患者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3月间入院我科,接受心脏介入手术的患者126例,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6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试验组采取常规护理加术前、术中及术后心理干预的方法,加强人文关怀。
比较术前术后两组患者在血压、睡眠、心率变化方面的差异性。
结果:实验组在睡眠质量、血压波动、心悸发生方面明显低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对接受心脏介入手术治疗的患者,采用心理干预的方法可减少患者的应激反应,减少术前、术后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
【关键词】心脏介入;心理干预【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17-0257-02近年来,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心脏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并有着年轻化的趋势。
心脏疾病具有较高的病死率,严重的威胁患者的生命[1]。
心脏介入治疗技术作为一种治疗心脏疾病的重要技术,在基础医学、高新技术及器材的支持下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了一种常用的治疗手段。
而心脏手术及器材的植入会使多数患者产生焦虑、恐惧的心理,直接影响患者的手术效果、术后恢复及生命安全,因此为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保证手术安全,我科加强了围手术期的宣教,在常规护理的前提下加强护理行为的关怀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3月间在我院心内三科接受心脏介入手术的126患者,其中男性75例、女性50例,男性平均年龄61.3岁,女性平均年龄60.2岁。
选取的手术类型包括:冠脉造影 59例,冠状动脉介入术(PCI)57例,永久起搏器植入10例。
所有病例均排除了生命体征不稳定的危重患者,以及合并其它严重疾病需要接受治疗的患者。
根据患者入院的顺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63人,两组人员构成情况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接受的手术类型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存在可比性。
[心血管介入治疗术前的心理及心理护理]心血管介入治疗尽管心脏介入诊疗是一种微创手术,但仍存在一定的风险,对患者来说无论哪种类型的心脏疾病,都会认为是重大疾病,存在心理负担,因缺乏相关的医学知识,患者对介入诊疗术的效果、并发症及康复有许多的疑虑,护士应及时给予正确的心理疏导,提高患者的认识水平,帮助其调整心态,消除或减轻不良心理反应,使之对手术充满信心,保证介入诊疗术的顺利进行。
2009年7月至今已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176例,其中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96例,射频消融术9例,起搏器植入术8例。
其中男131例,女45例,年龄32~86岁。
分析心脏诊疗介入术前患者的心理特点焦虑、紧张心理:是介入诊疗术前患者最常见的心理反应,由于其心境持续处于焦虑紧张状态,具体表现为长吁短叹、愁眉不展、食欲减退、兴奋失眠、惶惶不安,介入诊疗术前医生与家属要进行谈话,讲解介入诊疗过程及必要性并签订知情同意书,有些患者家属听了医生的谈话及签字后,由于介入知识的缺乏,对手术成功缺乏信心,易导致改变主意,取消手术,影响疾病的有效质量。
内疚、自责心理:由于介入诊疗所需的材料、器械多为进口产品,价格相对较贵,给患者及家属带来一定的经济负担,尤其是一些家庭经济困难而又是自费的患者,这无疑是雪上加霜,因为需要依赖他人为其提供依赖费用,患者及家属常会为住院费用而内疚、自责。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需要进行介入诊疗术的老年患者也在不断增加,人到老年就有一种日落黄昏的感觉,认为自己没用,还要给家人增加负担,由于疾病本身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离不开家人的照顾,使患者有一种对家人及家属的负罪感,患者常常表现为沉默寡言、两眼无神、茫然、表情无助、失眠等特点。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作节奏的加快,心脏病的发病率逐年提高,且患者的年龄逐步年轻化,许多中年患者为家庭支柱或正处于事业上的巅峰时期,担心以后的工作和生活受到影响,心理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对事业失去信心,对生活缺乏乐趣,甚至产生厌世之念,患者常表现为愁眉不展、表情淡漠、言寡行独、兴趣索然、厌世社交、抑郁苦闷、暗自垂泪等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