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术前心理干预
- 格式:pdf
- 大小:217.47 KB
- 文档页数:1
心理护理干预对眼外伤致眼球摘除患者术前焦虑的作用分析摘要:目的:分析心理护理干预对眼外伤致眼球摘除患者术前焦虑的作用。
方法:将已接诊的80例眼外伤致眼球摘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划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中40例眼外伤致眼球摘除患者,对其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中40例眼外伤致眼球摘除患者,对其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干预,观察记录两组的术前焦虑评分和护理满意度并进行分析对比。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术前焦虑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心理护理干预对缓解患者的术前焦虑情绪并提升护理满意度作用明显,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心理护理干预;眼外伤致眼球摘除患者;术前焦虑;护理作用眼球摘除术即摘除已丧失功能的眼球的手术,从而有效缓解病情恶化。
手术治疗过程复杂且患者会在术前产生强烈的恐惧、不安、焦虑情绪,由此引发诸多护理问题,不仅会影响正常的治疗过程,还会打击患者的治疗信心[1]。
故现代化护理模式应当立足眼外伤致眼球摘除患者的基本情况进行深入分析,采取更加科学有效的术前医疗护理方案[2],这样才能大幅度缓解患者的术前焦虑情绪。
目前,心理护理干预护理虽已在临床护理中得到应用,但其临床应用价值仍有待验证,故本文将对心理护理干预进行分析,判断其临床应用价值,具体分析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基本资料从2018年1月到2019年1月期间挑出已就诊的80例眼外伤致眼球摘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的具体情况:其中,对照组中有40例病患,男女患者例数分别为19例和21例,最小年龄18岁,最大年龄52岁,平均年龄41.56±10.41岁。
观察组中有40例病患,男女患者例数分别为20例和20例,最小年龄20岁,最大年龄54岁,平均年龄42.53±10.39岁。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数据资料具有参考分析价值。
术前焦虑的相关因素与干预措施术前焦虑越来越成为影响患者身心健康的危险因素。
为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本文归纳总结了近年来学者们对术前焦虑的相关因素与干预措施的研究,以期医护和卫生保健人员及时进行入院、术前、出院前的全面预防,最大限度的降低术前焦虑的发生率。
标签:术前焦虑;相关因素;预防手术对患者来讲是一种应激源。
这种应激引起的应激反应有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之分。
本文讨论的是因手术而引起的焦虑。
即个体所体验到的焦虑其原因不是来自于外界的危险事物,而是由于意识到因自己的本能冲动有可能导致某种危险所产生的。
可见,这种焦虑的来源是潜意识的本能[1]。
因此术前焦虑是普遍存在的,而且术前焦虑对人体有危害。
不少学者进行了探讨及干预措施的研究,等者给予归纳综合,以期最大限度的降低术前焦虑的发生率。
1术前焦虑的临床表现及危害11手术所致焦虑因人而异大多数患者对手术有顾虑和害怕,特别是越临近手术日期,患者的心理负担越重,焦虑和恐惧愈明显,甚至坐卧不安,食不甘味,夜不能寐。
焦虑主要表现为睡眠障碍,躯体疼痛,乏力,手足刺痛,多汗,胃痛,消化不良,头晕等[2]。
12手术创伤是一种威胁性刺激,对个体来说,无论在心理和生理上都会产生更强烈的反应。
已有的神经电生理学证据验证了这一负性偏向[3]。
2术前焦虑的相关因素21生理因素手术创伤与焦虑情绪均可作为应激源引起患者的应激反应,并与手术存在协同增加患者的应激水平使患者的神经内分泌激素水平升高幅度更大。
从而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及疾病的预后[4]。
22心理因素患者术前存在复杂的心理问题,主要是对手术的恐惧、焦虑,担心手术的效果,疾病的性质,要不要输血,手术费用,术后是否疼痛以及身体形象的改变等。
近代的研究证明,中枢神经结构在情绪发生中起着极大的作用,特别是丘脑,下丘脑,边缘系统,网状结构的机能,任何因素影响到这些结构均会引起患者情绪变化,甚至出现强迫症[5]。
23家庭及社会因素家庭支持被认为是一个重要因素,它包括家人的支持,亲人的期望,经济支出的承受能力等。
术前干预对乳腺癌根治术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冯桂荣(阳泉市第三人民医院,山西阳泉045000)【摘要】目的探讨术前护理干预对乳腺癌冰冻加根治术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
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术前及等待冰冻结果时给予护理干预,记录2组患者术前1d、入手术室初及根治术麻醉前心率、呼吸及平均动脉压。
结果对照组根治术麻醉前心率、呼吸及平均动脉压显著升高;干预组在干预前后心率、呼吸及平均动脉压无明显改变。
结论术前护理干预对缓解乳腺癌冰冻加根治术患者焦虑情绪及心理压力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乳腺癌冰冻加根治术护理干预心理状态乳腺癌是一种严重影响妇女身心健康甚至危及生命的疾病,是女性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已跃居女性恶性肿瘤的首位[1],目前,我国对乳腺癌多采用冰冻加根治术。
由于对疾病的不确定感及癌症诊断作为强负性生活事件,对患者产生消极影响,进而出现各种应激反应[2]。
许多研究表明,对事件的认知评价决定应激反应。
同时,手术室作为患者手术治疗及抢救的重要场所,不允许患者家属进入,手术患者因此产生强烈的孤独感和恐惧感,对患者的神经、内分泌及循环系统等均可产生诸多不利的影响。
通过对乳腺癌冰冻加根治术患者术前护理干预的研究,旨在探讨如何有效地帮助患者平稳度过手术期,促进术后早日康复。
1资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选取2005年7月-2007年4月乳腺癌冰冻加根治术患者126例,年龄27岁~65岁,按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63例,2组患者在年龄、文化程度、家庭背景等方面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1.2.1测量方法术前1d由巡回护士访视并记录2组患者心率、呼吸及平均动脉压,对照组常规手术准备。
手术当天,记录2组患者初入手术室及根治术麻醉前的心率、呼吸及平均动脉压。
1.2.2护理干预干预组术前1d巡回护士进行护理干预,基本内容包括:介绍手术室环境和设备,手术的主刀医师、麻醉师和器械、巡回护士等,介绍手术方案、预后效果,为患者提供有关手术的知识和信息,手术期间家属的等候及联系,术前备皮准备,术后镇痛剂的使用原则。
如何解除患者术前焦虑和恐惧心理的几点护理体会我在外科从事临床护理工作多年,接触术前患者很多,经过观察,绝大多数患者术前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和恐惧心理,这种刺激往往会使患者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尿急、尿频,睡眠紊乱等,严重时还会使患者在手术中出血增多,疼痛加重,以致影响手术和治疗效果。
根据我多年从事外科护理工作经验,所以我认为解除患者手术前焦虑和恐惧心理,使其愉快的接受手术,对其术后的康复极为关键。
1做好患者入院初期的护理工作,帮助克服孤独寂寞心理患者入院后,离开家庭和单位刚到一个新的环境,周围人际关系改变,患者会感到孤独寂寞。
患者由于思念亲人产生食欲减退、失眠等症状。
这时护理工作重点是经常深入病房与患者促膝谈心,主动了解其家庭情况,如谈谈家庭、孩子以及工作情况,同患者交朋友,同时在生活上给予照顾,提供方便,尽快消除患者的陌生感和孤独的心理状态。
2做好患者术前安抚工作,帮助患者克服害怕疼痛而产生的心理焦虑和恐惧心理这一期间的患者表现为沉默寡言,白天坐卧不安,夜间睡眠欠佳,对这类病人我们充分讲解手术的重要性和不做的危害性,解除紧张恐惧心理,使病人认识到不做不行,晚做不如早做。
克服一切心理障碍,大胆地接受手术。
同时尽量不让术前患者和一些术后患者接触,以减少病人的紧张刺激。
3做好术前解释工作,帮助患者克服害怕手术效果不佳,怕留后遗症的心理有的病人由于听过手术失败或发生医疗事故的案例,担心医生技术水平,手术中采取的麻醉方法不当,会发生意外。
同时患者入院后还有一种期待心理,渴望找到医疗水平较高或年龄较大的医生为之手术,以取得心理上的平衡。
对于以上患者我们采取积极暗示的方法,以解除其思想上的紧张。
比如说:“这种病我院做的很多,效果很好”、“这位医生虽然年轻但技术水平很高,手术干净利落”。
对于手术复杂、危险性大、心理负担特别重的病人,要做好耐心的解释工作,使他们了解自己的手术是有经验的医生和主任通过反复讨论病情后确定手术方案,使之感到医护人员对病情是十分了解,对患者手术是十分负责的。
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前不良情绪的心理干预摘要:目的探讨心理干预护理对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前心理状态的影响。
方法选取择期行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共13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n=65):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措施;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心理干预护理措施。
采用焦虑量表(SAS)和抑郁量表(SDS)评估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心理状况变化。
评价两组患者对护理措施的总体满意度。
结果与护理前比较,研究组患者护理后SAS和SDS评分均降低(P<0.05)。
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者护理后SAS和SDS评分均降低(P<0.05),而患者总体满意度均升高(P<0.05)。
结论心理干预护理措施有助于消除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心理负担,提高患者自信心和依从性,并提升患者满意度。
关键词:心理干预;护理;髋关节置换术目前,由于患者自身心理素质及该类手术的特殊性等因素,髋关节置换术给患者施加了极大的心理负担[1]。
而患者的心理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手术的疗效及患者预后[2]。
如何更好地使患者于手术前能摆脱负性情绪、调整好心态并顺利度过围手术期,是临床医务人员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本研究选择2013年1月~2015年1月于本院择期接受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共130例,给予心理干预护理模式,临床效果较为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于本院择期接受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共130例。
患者无严重的心、肺等脏器功能障碍,即往无精神病史,且均有一定的文化程度。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n=65):对照组,男33例,女32例,平均年龄(53.8±6.7)岁,体重指数(22.5±3.1)kg/m2,小学及以下17例,初中18例,高中12例,大专及以上18例;研究组患者男35例,女30例,平均年龄(55.2±7.7)岁,体重指数(21.9±3.3)kg/m2,小学及以下20例,初中15例,高中10例,大专及以上20例。
手术室护士对患者的心理干预及护理目的探讨手术患者的心理及手术室护士对患者心理干预。
方法通过临床观察和分析,认识到每位手术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怕痛以及恐惧、焦虑心理。
护士只有掌握每位手术病人的心理特点,恰到好处的进行心理护理,解除其思想顾虑,使病人达到最佳心理状态,接受手术和护理,有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及疾病的早日康复。
结果有效地降低患者紧张怕痛、恐惧和焦虑心理,从身心两方面配合手术和为术后恢复做好准备。
使患者对护士产生强烈的信任、依赖感,从而建立了良好的互相合作的护患关系。
结论护士只有掌握每位手术病人的心理特点,恰到好处的进行心理干预,解除其思想顾虑,使病人达到最佳心理状态,接受手术和护理,有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及疾病的早日康复。
标签:手术患者心理干预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护理技术的发展,心理护理的重要性日渐体现出来。
护理心理学作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已得到普遍认可并广泛应用于临床护理实践。
手术室有其特殊性,手术室护士与患者接触时间较短暂,而患者在接受手术前后的心理变化又十分复杂,如何在这短暂的时间里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对手术室护士来讲是非常重要的课题。
护士只有掌握每位手术病人的心理特点,恰到好处的进行心理护理,解除其思想顾虑,使病人达到最佳心理状态,接受手术和护理,有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及疾病的早日康复。
1 手术患者心理分析由于每位手术患者病情、年龄、社会文化背景、经济条件等不同,对患者的心理活动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医护人员要善于具体分析每位手术患者的心理状态,以便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护理。
1.1 怕痛以及恐惧无论手术何等重要,也不论手术大小,害怕手术中的疼痛,甚至担心手术的成功与否是每位患者最基本的心理状态,对患者都是较强的紧张刺激。
患者意识到了这种紧张刺激,就会通过交感神经系统的作用,使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引起血压升高、心率加快;有的临上手术台时还可出现四肢发凉、发抖等。
1.2 焦虑心理手术患者焦虑心理来自多方面,由于患者对手术环境的陌生,对手术缺乏正确完整的认识,怕麻醉、怕疼痛、怕出血,怕术中、术后出现意外,担心主刀医师技术,手术后的休养问题,刀口瘢痕影响美观等,对这一些情况考虑过多,极易产生焦虑情绪,甚至不能配合手术。
术前等候间手术患者焦虑状态及因素分析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手术治疗在临床中越来越普遍。
然而,手术治疗会给患者带来不小的压力和焦虑,特别是在手术前等候时间长、不确定性大的情况下。
本文旨在探讨手术前等候间患者的焦虑状态及相关因素。
术前等候间患者的焦虑状态可能有以下表现:1. 心理方面:紧张、不安、烦躁、不耐烦、恐惧、抑郁等。
2. 生理方面:手心出汗、面色潮红、心律不齐、呼吸急促、口干舌燥、头晕眼花等。
3. 行为方面:走来走去、饮食不规律、睡眠不足、注意力不集中等。
1. 学历:研究表明,受过高等教育的患者更容易理解医生的说明,从而降低焦虑感。
2. 性别:女性更容易受到心理和生理上的影响而出现焦虑。
3. 年龄:老年人形成了一种对死亡和疾病的认知,因此相对比年轻人更能够应对手术等待过程中的不确定性。
4. 手术方式:越复杂的手术操作情况下对患者的精神压力越大。
5. 疾病种类:某些疾病本身具有患者焦虑感、内心惶恐感等情绪压力。
6. 术前访问:对于手术以及治疗的信息,医生的明确的,详尽的阐述,以及明确告知的疫苗措施等,会降低患者对于术前等待时间带来的焦虑感。
7. 家庭支持:得到家人的鼓励和心理上的支持,可以减少焦虑情绪的产生。
三、如何降低术前等候间患者的焦虑感1. 医护人员的关注和支持。
2. 将有关治疗和术前准备的信息透露给患者。
3. 让患者在等候期间听听音乐,看看电影等方式进行放松,以缓解焦虑感。
4. 开展心理干预,如情绪导正、自我放松等。
5. 与家人和朋友交流,并征询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总之,在手术等候期间,患者面对着的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感容易引起焦虑心理。
因此,医生、护士等医疗保健工作者应加强支持和指导,也鼓励家人和朋友的关注和关心患者的心理状况,帮助患者放松,积极面对手术等待期。
(1011字)。
术前心理干预对ERCP患者舒适度的影响目的探讨术前心理干预对ERCP患者术中舒适度及术后满意度的影响。
方法将106例选择接受ERCP诊治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3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术前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术前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术前心理干预,比较两组的术中舒适度及术后满意度。
结果实验组的术中舒适度及术后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采用术前心理干预不仅可降低ERCP患者术中的不适,而且可提高患者的术后满意度。
标签: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心理干预;舒适度;术前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完善、内镜器械的不断发展以及医务人员操作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不仅成为诊断胰胆管疾病的金标准[1],而且成为目前治疗胰胆管疾病的重要手段。
众多胰胆管疾病患者,都是在ERCP的基础上,才得以顺利进行,如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胆管内支架引流术、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等。
在ERCP基础上开展的微创手术,和传统的外科手术相比,不仅创伤小、痛苦少、恢复快[2]、可重复,而且疗效肯定,但由于患者对该项技术不了解,普遍存在紧张、焦虑、恐惧等心理问题,再加上ERCP操作难度大,在操作过程中纤维十二指肠镜必须经咽喉、食管、胃插入十二指肠乳头,对胃肠道刺激非常大,进一步加剧了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的活动度,而ERCP能否顺利进行往往又与十二指肠乳头平滑肌的活动度有直接关系,因此,充分做好患者的术前心理护理,有助于确保ERCP 的顺利进行。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本院普外科2011年2月~2013年12月行ERCP诊治的患者106例,其中男56例,女50例,年龄29~82岁,平均(45.3±7.4)岁;胆总管结石87例,胆总管下段炎性狭窄13例,胰腺癌5例,十二指肠乳头癌1例;均无心脑血管系统疾病。
心理护理干预对眼外伤致眼球摘除患者术前焦虑的作用分析发表时间:2020-12-17T13:13:27.900Z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26期作者:谢飘[导读] 分析心理护理干预对眼外伤致眼球摘除患者术前焦虑的作用。
谢飘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眼科四川省成都市 610014摘要:目的:分析心理护理干预对眼外伤致眼球摘除患者术前焦虑的作用。
方法:将已接诊的80例眼外伤致眼球摘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划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中40例眼外伤致眼球摘除患者,对其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中40例眼外伤致眼球摘除患者,对其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干预,观察记录两组的术前焦虑评分和护理满意度并进行分析对比。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术前焦虑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心理护理干预对缓解患者的术前焦虑情绪并提升护理满意度作用明显,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心理护理干预;眼外伤致眼球摘除患者;术前焦虑;护理作用眼球摘除术即摘除已丧失功能的眼球的手术,从而有效缓解病情恶化。
手术治疗过程复杂且患者会在术前产生强烈的恐惧、不安、焦虑情绪,由此引发诸多护理问题,不仅会影响正常的治疗过程,还会打击患者的治疗信心[1]。
故现代化护理模式应当立足眼外伤致眼球摘除患者的基本情况进行深入分析,采取更加科学有效的术前医疗护理方案[2],这样才能大幅度缓解患者的术前焦虑情绪。
目前,心理护理干预护理虽已在临床护理中得到应用,但其临床应用价值仍有待验证,故本文将对心理护理干预进行分析,判断其临床应用价值,具体分析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基本资料从2018年1月到2019年1月期间挑出已就诊的80例眼外伤致眼球摘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的具体情况:其中,对照组中有40例病患,男女患者例数分别为19例和21例,最小年龄18岁,最大年龄52岁,平均年龄41.56±10.41岁。
麻醉患者心理干预记录一、患者基本信息患者姓名:_____年龄:_____岁性别:_____手术名称:_____手术时间:_____二、术前评估在患者手术前,我们对其进行了全面的心理评估。
通过与患者及其家属的交流,了解到患者对手术存在明显的焦虑和恐惧情绪。
患者担心麻醉过程中的疼痛、手术的风险以及术后的恢复情况。
患者表现出坐立不安、频繁询问手术相关问题、睡眠质量差等症状。
此外,患者还提到过去有过不愉快的医疗经历,这进一步加重了其心理负担。
三、心理干预措施1、信息提供详细向患者介绍麻醉的过程、手术的步骤以及可能出现的情况。
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配以图片和视频资料,帮助患者更好地理解。
让患者明白麻醉师和手术团队会全程监测和保障其安全,减轻其对未知的恐惧。
2、情绪支持耐心倾听患者的担忧和恐惧,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同情。
用温和、鼓励的语言安抚患者,让其感受到被关心和支持。
例如,告诉患者“很多人在手术前都和您有一样的感受,但最终都顺利度过了,您也一定可以的。
”3、放松训练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松弛等放松训练。
让患者坐在舒适的椅子上,闭上眼睛,跟随我们的引导语逐步放松身体的各个部位。
通过这种方式,帮助患者缓解紧张情绪,提高应对压力的能力。
4、家庭支持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让他们给予患者更多的陪伴和鼓励。
提醒家属注意自己的情绪和言行,避免给患者带来额外的压力。
同时,鼓励家属在患者手术期间在等候区保持耐心和信心,为患者营造一个积极的家庭氛围。
四、术中干预1、环境营造在手术室内,保持安静、整洁、温度适宜的环境。
医护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动作轻柔、语言温和,尽量减少对患者的不良刺激。
2、心理安抚在麻醉诱导过程中,握住患者的手,给予其语言上的安慰和鼓励。
告诉患者“放松,您很快就会进入麻醉状态,不会有任何痛苦。
”3、密切观察密切观察患者在麻醉过程中的表情和反应,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
如患者出现紧张情绪加剧,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安抚。
术前心理调适对手术预后有何重要意义在医疗领域,手术是治疗许多疾病的重要手段。
然而,手术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治疗过程,患者的心理状态在整个手术过程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术前心理调适,作为手术前准备的一部分,往往被人们所忽视,但它对于手术预后却有着不可小觑的重要意义。
当一个人得知自己需要接受手术时,内心往往会充满各种情绪和担忧。
恐惧、焦虑、紧张是最常见的心理反应。
这些负面情绪可能源于对手术过程的未知、对疼痛的害怕、对手术结果的不确定性以及对术后恢复的担忧。
如果这些情绪得不到有效的缓解和调适,可能会对患者的身体和心理产生一系列不良影响。
从身体方面来看,长期处于高度紧张和焦虑状态下的患者,其体内的应激激素,如肾上腺素和皮质醇等会大量分泌。
这些激素的增加会导致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给心血管系统带来较大的负担。
对于一些本身就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来说,这种生理变化可能会增加手术中的风险,甚至引发心脑血管意外。
此外,应激状态还会影响免疫系统的功能,使得患者术后更容易发生感染等并发症,从而影响伤口的愈合和身体的康复。
在心理层面上,术前的不良心理状态可能会导致患者在术后出现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
这些心理问题不仅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会削弱患者配合术后康复治疗的积极性和依从性,进一步延缓康复的进程。
例如,有些患者在术后因为心理压力过大,而对康复锻炼产生抵触情绪,不愿意按时进行功能恢复训练,导致肢体功能恢复不佳,影响手术效果的长期维持。
相反,如果患者在术前能够得到良好的心理调适,将会带来许多积极的变化。
首先,心理调适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了解手术的相关信息,包括手术的目的、过程、风险以及术后的注意事项等。
通过与医生的充分沟通,患者能够消除心中的疑虑和误解,从而减轻对手术的恐惧和焦虑。
这种对手术的清晰认知能够让患者以更加平和、积极的心态面对手术,增强其对手术的信心和承受能力。
其次,心理调适还可以教会患者一些应对紧张和焦虑的方法,如深呼吸、冥想、放松训练等。
患者术前心理干预
发表时间:
2011-09-02T09:45:13.64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19期供稿 作者: 梅虹
[导读] 心理护理干预的方法及主要作用介绍如下
梅虹(湖北省大冶市妇幼保健院
435100)
【中图分类号】
R4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19-0391-02
【摘要】多数患者术前会产生复杂的心理状态,引起的原因主要有:焦虑、疼痛、忧郁、依赖等,有效实施心理干预对患者康复有很大帮
助。本文综述几种常用的心理干预方法,有:认知疗法、松驰疗法、情绪干预、行为干预、语言暗示干预、家庭干预、视听干预、建立良
好医患关系、信息支持疗法等。
心理护理干预的方法及主要作用介绍如下
1.
认知疗法 主要是针对手术疼痛的心理干预。向患者介绍麻醉术的流程和麻醉药的知识,患者疾病和手术有关的知识,使患者对手术
有了正确的认识,从而改变了患者的认识误区。
2.
松驰疗法 主要是针对焦虑的心理干预。医护人员要耐心细致地回答患者的疑问,术前指导患者进行一些放松训练,达到患者心情平
静,血压和心率正常,肌肉放松的目的。术中进行安慰和鼓励,取得患者的积极配合,使手术顺利进行。
3.
情绪干预 患者术前对手术和麻醉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感和恐惧感,分析原因并针对性地进行解释和安慰,向患者讲解情绪与疾病
治疗的相互关系,消除患者的负性情绪,得到正性积极情绪。
4.
行为干预 教会患者在麻醉复苏期间如何积极配合治疗,如平卧、禁食水、听指令性动作等。如对子宫切除妇女患者以感情宣泄法来
增强妇女的心理、社会适应能力,鼓励患者早下地活动。
5.
语言暗示干预 医护人员要以充满信心的态度和坚定的语调,充分的事实为依据,向患者说明道理,给予患者同情和支持,消除患者
的紧张焦虑情绪,树立对手术的信心。
6.
家庭干预 手术不但对患者造成心理压力,同时也对患者家庭成员产生一定的心理影响,对护理人员来说,即要做患者的心理疏导,
还要做对患者家属进行心理干预,使家属更能够以全心投入对患者的照料和情感支持,减轻患者的各种负面情绪对手术的影响。
7.
视听干预 就是影像干预,术前向患者播放音乐或影像,以缓解患者术前焦虑的方法。Berbel等[1]的研究表明,术前通过音乐疗法对
降低术前焦虑与镇静药物同样有效,证实音乐疗法可有效运用于降低术前焦虑。
8.
建立良好医患关系 医护人员要对患者进行情感交流,主动热情的与患者谈心,聊天,和患者交朋友,积极了解患者的心理需要,并
指导日常生活的注意事项,取得患者的高度信任。
9.
信息支持疗法 主要是针对手术能否顺利和安全进行的心理干预。可以鼓励患者把引起焦虑的原因表达出来,根据患者产生压力的不
同原因给予针对性的疏导与干预
[2]。医护人员在术前要向患者介绍手术医生的情况、技术水平和医院医疗设备,术中要注意的事项,帮助
患者获得正确的信息
[3]。
以上是降低术前心理干预的几种方法的综述,在临床心理干预往往不是一种方法,而是几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如建立和谐的护患关
系、进行健康教育、认知疗法等,才能产生预期的效果
[4]。干预方法不仅运用于临床护理,出院后也要给予不定期上门探访,电话指导。
内容包括心理健康教育,日常生活指导如合理饮食和睡眠等,
[5]。心理干预是术前护理的关键,是手术成攻与疾病康复的有力保障。
参
考 文 献
[1]Berbel P
,Miox J,Quintana S,Music versus diazepam to reduce preoperative anxiety: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J].Rev Esp
Anestesiol Reanim.2007 54(6):355-358.
[2]
宋义英,吴丽娟,林宝珠,等.护理干预对剖胸手术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2):2.
[3]
沈若玲,张孟喜.术前信息支持对降低开胸手术病人焦虑程度的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3):254-255.
[4]
欧树玉.心肌炎的心理干预.现代医院.2008,8(10):68-69.
[5]
邱玉清,梁洪球.顽固性心力衰竭的护理干预效果观察.现代医院.2008,8(10):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