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伐卢定抗凝机制 PPT
- 格式:pptx
- 大小:4.20 MB
- 文档页数:24
规范化应用比伐芦定优化PCI抗凝治疗(全文)在冠心病发病率越来越高的今天,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己成为冠心病的重要救治手段。
PCI治疗使药物无法控制心绞痛得到缓解,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率降低,降低了冠心病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但自从PCI手术诞生以来,血栓及出血这一对矛盾复合体便像梦魇一样纠缠着PCI术者。
PCI过程中使用球囊扩张狭窄病变血管,常使血管病变部位内膜撕裂,血管内皮暴露而激活凝血系统,诱发血栓形成。
目前的支架多为合金材质,与血液相容性低,易激活凝血系统,导致支架内血栓的发生。
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本身高凝倾向,如抗凝不充分,则容易出现无复流、慢血流,甚至支架内血栓。
支架内血栓发生率虽然较低(30d 内发生率为0.6%,3年内发生率为2.9%),但一旦发生,死亡率高达45%。
充分的抗凝治疗是预防PCI术中及术后血栓事件的保证。
上个世纪30年代,普通肝素问世,作为最早使用的抗凝药物一直应用至今。
普通肝素起效快,抗凝效果肯定,一直是PCI围手术期的首选药物,然而,随着应用经验的增多,肝素的不足也逐渐显现。
如对凝血酶的抑制作用不完全且不稳定、抗凝效果不可预测、不同个体差异大、有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及其血栓栓塞风险、对血栓内己结合纤维蛋白的凝血酶无效等。
在某些个体患者,肝素的应用反而会导致不可预测的临床后果。
2002年,比伐芦定的上市,给PCI围手术期抗凝提供了新的选择。
比伐芦定是由水蛭素中提取的由20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其抗凝成分为水蛭素衍生物片段。
与肝素不同,比伐芦定与凝血酶的结合是可逆的,并且不需要其他辅酶的参与,能与凝血酶直接结合,是凝血酶特异性抑制剂,不管是在血液中流动的凝血酶,还是已经和血栓结合的凝血酶,它都能够使药物本身的催化位置与阴离子结合位点产生特殊的结合,在根本上解决凝血酶的生物效能。
比伐芦定对凝血酶的作用可逆而短暂,停药后出血风险较小。
比伐芦定经静脉“弹丸式”注射2分钟即可达峰浓度,其抗凝作用呈线性药代动力学,若以0.75mg/kg的速度给予负荷量,再以1.75mg/kg/h维持输液,停止输液后1h左右抗凝作用消失,其抗凝效果可以预测,无需调整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