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伐卢定抗凝机制篇
- 格式:pptx
- 大小:2.96 MB
- 文档页数:23
比伐卢定作用机制
比伐卢定是一种抗凝药物,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
它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凝血因子Xa的活性,从而阻止血液凝固的过程。
凝血是人体对抗出血的一种自然反应,但当凝血过度或不适当时,就会导致血栓形成,进而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凝血过程中,凝血因子Xa是一个重要的催化剂,它能够将凝血因子II转化为凝血酶,从而促进血液凝固。
比伐卢定通过与凝血因子Xa结合,阻止其催化作用,从而抑制血液凝固的过程。
与其他抗凝药物相比,比伐卢定具有以下优点:
1. 作用迅速:比伐卢定口服后30分钟内即可达到最大抗凝效果。
2. 作用稳定:比伐卢定的抗凝效果与剂量呈线性关系,不受食物和其他药物的影响。
3. 作用选择性强:比伐卢定主要抑制凝血因子Xa,对其他凝血因子的影响较小,因此不易引起出血等副作用。
4. 作用持久:比伐卢定的半衰期长达12小时,因此每天只需口服一次即可维持抗凝效果。
比伐卢定的应用范围广泛,包括预防和治疗静脉血栓栓塞症、肺栓塞、心房颤动等血栓性疾病。
但需要注意的是,比伐卢定虽然不易引起出血等副作用,但仍需谨慎使用,特别是在老年人、肝肾功能
不全、药物相互作用等情况下,应根据具体情况调整剂量或避免使用。
比伐卢定作为一种新型抗凝药物,具有作用迅速、稳定、选择性强、持久等优点,为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选择。
抗凝血药科普抗凝血药是一种常用的药物类别,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液凝结问题。
血液凝结是人体自然的生理反应,可防止过多出血。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血液容易过度凝结,导致血栓形成,这可能引发心肌梗塞、中风等严重疾病。
抗凝血药通过干扰血液凝结过程,减少凝块形成的可能性,从而预防或治疗相关疾病。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抗凝血药主要包括抗血小板聚集抑制剂和抗凝血酶药物两大类。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介绍这两类抗凝血药的分类、作用机制和使用要点。
一、抗血小板聚集抑制剂:1.阿司匹林:阿司匹林是一种非甾体类抗炎药,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它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减少血栓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起到抗凝血作用。
阿司匹林主要用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如心肌梗塞、中风等。
2.比伐卢定:比伐卢定是一种树皮提取物,属于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它通过阻止血小板的活化和聚集,防止血栓形成。
比伐卢定主要用于冠状动脉支架术后的抗凝治疗。
3.氯吡格雷:氯吡格雷是一种ADP受体拮抗剂,通过干扰ADP和血小板表面受体的结合,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
氯吡格雷在冠心病、外周动脉疾病等方面具有显著的抗凝效果。
二、抗凝血酶药物:1.肝素:肝素是一种常用的抗凝剂,通过活化抗凝酶,抑制凝血酶的活性,防止血栓形成。
肝素常用于血栓性疾病的治疗,如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等。
2.低分子肝素:低分子肝素是肝素的一种改良剂,具有更长的半衰期和更低的出血风险。
由于其方便使用和观察,低分子肝素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
3.华法林:华法林是一种维生素K拮抗剂,可抑制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的合成,从而达到抗凝效果。
它常用于长期抗凝治疗,如心瓣膜置换手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和房颤等。
需要注意的是,抗凝血药的使用需要严密监控,因为过度抗凝可能导致出血风险增加,而抗凝不足又可能使血栓问题未得到有效控制。
因此,在使用抗凝血药时,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定期进行血小板计数、凝血酶时间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检查,以调整剂量和监测疗效。
【药品名】比伐卢定【英文名】Bivalirudin【别名】比伐芦定;Angiomax【剂型】注射剂:250mg。
【药理作用】本品是一种合成的抗凝药,是天然产生的水蛭素的类似物,是由20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能高亲和地与凝血酶结合而特异地抑制凝血酶活性,抑制凝血酶所催化和诱导的反应。
比伐卢定不仅能与血浆游离的凝血酶结合,也能与血块相连的凝血酶结合,此结合是可逆的,且不需要AT-Ⅲ的存在。
比伐卢定具有较强的抗凝作用,对多种动物动脉和静脉模型均有抗血栓作用。
比伐卢定可使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PT)和活化凝血时间(ACT)延长。
【药动学】比伐卢定不结合于血浆蛋白(除了凝血酶),在静推比伐卢定时,剂量与血浆浓度呈线性关系。
静推比伐卢定1mg/kg和静脉滴注每小时2.5mg/kg 4h后,比伐卢定血浆浓度达稳态。
比伐卢定是通过肾脏以蛋白水解方式中从血浆中清除,肾功能正常者的清除半衰期约为25min,中、重度的肾功能不全患者的清除半衰期延长。
25%的比伐卢定可被透析掉。
须监测APTT。
本品静脉注射后,立即出现抗凝作用,可见到PT,APTT的时间延长。
停药后1~2h,PT就可恢复正常范围。
【适应症】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接受PTCA术;经皮干预冠脉的急性缺血性并发症。
【禁忌症】1.对本品过敏者、哺乳者禁用。
2.对任何出血患者禁用。
【注意事项】用药后,尤其是中、重度的肾功能不全患者应注意监测APTT值。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由于对妊娠及哺乳期妇女没有足够的临床研究,对妊娠妇女只有在必须用药时才可应用。
动物研究显示,本品可进入乳汁,所以应以用药对哺乳期妇女的重要性来决定是停止哺乳还是停药。
儿童用药,尚没有儿童用药的安全性资料。
老年患者用药,没有必要对老年人调整剂量。
药物过量,若应用比伐卢定过量,无特效药物纠正,须停用比伐卢定。
出血风险增高者慎用,中重度肾功能不全者不必减少开始的用量,但应减少最后20h的输注用量,并监测激活凝血时间(ACT)。
三人谈:PCI抗凝治疗新理念——比伐芦定VS.肝素葛均波院士:临床上,在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医师首先要深度理解“病”的特征,即要求临床医师不能仅仅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简单的个体化治疗,更要关注其相关的遗传背景,能够从更深的层次了解“病”的特征。
由此可见,精准医疗是在个体化医疗基础上,随着基因组测序技术快速进步以及生物信息与大数据科学的交叉应用而发展起来的新型医学概念与医疗模式。
其本质是通过基因组学及蛋白质组学技术和医学前沿技术,对大样本人群与特定疾病类型进行生物标记物的分析与鉴定、验证与应用,从而精确寻找到疾病的原因和治疗的靶点,并对一种疾病不同状态和过程进行精确分类,最终实现对疾病和特定患者进行个性化精准治疗,从而提高疾病诊治与预防的效益。
了解“病”的深度特征会更容易选择精准的“药”。
从药的角度看,每一种药物运用到临床上都有特定的使用人群,由于不同个体的遗传特征不同,所以对于相同药物,不同个体使用的疗效也不同。
判断药物的精准性怎么样可在其能有效治疗“病”的前提下根据其使用剂量大小、起效时间、副作用大小等因素来判断。
《门诊》:以PCI抗凝药物的应用为例,通常会运用什么方法来判断药物的精准性?目前PCI围手术期常用的肝素抗凝治疗存在哪些不足?葛均波院士:目前临床上常用的PCI抗凝药物有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磺达肝癸钠以及比伐芦定。
临床实践中,一般会通过临床检测的方式来判断药物的疗效,进而确认患者的最佳用药窗口,而一些经验丰富的医师则可以来确定估测患者的合适用药窗口。
临床上常用的凝血功能检查包括活化凝血时间(AC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等,其中尤以床旁ACT应用最为广泛。
但是大量文献提示,ACT结果受UFH剂量、血液稀释、血小板数目以及温度的影响波动很大,难以精确且特异地反映肝素的抗凝作用。
直接凝血酶抑制剂的作用时间相对较短、起效会更快,能够与凝血酶原可逆性结合、副作用更小。
比伐卢定结构式一、引言比伐卢定(Bivalirudin)是一种抗凝血药物,广泛应用于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心脏手术中。
本文将对比伐卢定的结构式进行详细介绍。
二、比伐卢定的化学名称和分子式1. 化学名称:Bivalirudin2. 分子式:C98H138N24O33三、比伐卢定的结构式1. 概述:比伐卢定的结构式是由多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肽链,其中包括17个氨基酸残基。
2. 具体结构:比伐卢定的结构式为:H-D-Phe-Pro-Arg-Pro-Gly-Gly-Gly-Gly-Asn-Gly-Asp-Phe-Glu-Glu-Ile-Pro-Ile-Trp-Pro-Lys-Pro-Lys-Pro-Lys-Tyr-Leu-OH3. 解析:a. H表示该氨基酸为N端端点;b. OH表示该氨基酸为C端端点;c. D-Phe表示苯丙氨酸的D型异构体;d. Gly重复出现了四次,这是因为它们在肽链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能够增加肽链的柔性和稳定性。
四、比伐卢定的作用机制1. 比伐卢定是一种直接抑制凝血酶原活化酶(thrombin)的抗凝血药物。
2. 它能够与凝血酶原活化酶的活性位点结合,从而阻止凝血酶原活化酶与其它蛋白质结合,进而抑制凝血因子Ⅱ、Ⅴ、Ⅶ、Ⅹ和纤维蛋白原的激活,从而达到抗凝血的效果。
五、比伐卢定的临床应用1. 比伐卢定广泛应用于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心脏手术中。
2. 在PCI中,比伐卢定可以替代肝素作为静脉内注射药物,能够有效地预防PCI后的出血并发症。
3. 在心脏手术中,比伐卢定可以用于替代肝素或低分子量肝素,能够有效地预防手术后出现的血栓并发症。
六、总结比伐卢定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和心脏手术中的抗凝血药物。
其结构式由多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肽链,具有直接抑制凝血酶原活化酶的作用机制。
比伐卢定能够替代肝素或低分子量肝素,有效地预防PCI和心脏手术后的出血和血栓并发症。
注射用比伐芦定产品类别化学药品请仔细阅读使用说明书并按说明使用或在药师指导下购买和使用。
【药品名称】通用名称:注射用比伐芦定英文名称:Bivalirudin For Injection汉语拼音:zhusheyongbifaluding剂型:注射剂【成份】抗凝成分是水蛭素衍生物(片断),系一合成 20肽,相对分子质量 2 180。
结构式为 Phe—Pro——Arg——Pro ——Gly——Gly——Gly——Gly——Ash——Gly——Asp—— Phe—Glu—Glu—Ile—Pro—Glu—G1u—Tvr—Leu。
【性状】【作用类别】【药理作用】本品为凝血酶(thrombin)直接的、特异的、可逆性抑制剂。
无论凝血酶处于血循环中还是与血栓结合,本品均可与其催化位点和阴离子结合位点(又称底物识别位点)发生特异性结合,从而直接抑制凝血酶的活性…1,其作用与肝素不同,它不依赖于抗凝血酶1V(NI1_Ⅳ)、肝素辅因子Ⅱ等。
凝血酶是凝血反应中起核心作用的丝氨酸蛋白酶:它水解纤维蛋白原生成纤维蛋白单体;激活凝血因子XⅢ;促进纤维蛋白交联形成稳定血栓的共价结构。
同时,凝血酶激活凝血因子V,Ⅷ;激活血小板,促进血小板聚集和颗粒释放。
因凝血酶可水解本品多肽顺序中Arg3和 Pro4之间的肽键,使本品失活,所以本品对凝血酶的抑制作用是可逆而短暂的。
在体外实验中,本品以浓度依赖方式延长健康人血浆的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 (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f T)、凝血酶时间 (thrombin time,1vr)、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
本品与游离型凝血酶或血栓型凝血酶的结合不受血小板释放物质影响。
健康志愿者试验显示:本品以剂量和浓度依赖方式延长活化凝血时间(activated clotting time,ACT),af耵,Prr和1vr。
3.比伐卢定的药理及药代动力学机制比伐芦定(bivalirudin) 是一种新型短效的抗凝药物,2000 年 12 月经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上市。
其相对分子量为 2 180,是由 20 个氨基酸人工合成的水蛭素衍生物片段,它可逆地与血循环及血栓中的凝血酶特异的结合,从而起到抑制凝血酶活性而发挥抗凝的作用。
其与肝素抗凝机制不同,不需要与抗凝血酶Ⅲ(AT-Ⅲ)结合,且不引起血小板Ⅳ因子的抵抗。
同时能快速与凝血酶脱离,迅速失效。
一项健康志愿者的试验表明,本品静脉注射后即刻产生抗凝作用,停用 1 h 后抗凝作用消失[6],而且比伐卢定的发挥抗凝作用为剂量依赖性,因此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和凝血时间等凝血功能指标随着剂量的增加呈线性增长[7]。
比伐芦定半衰期较短,又能专一、特异、可逆的直接抑凝血酶活性,其抗凝效果易于预测,抗凝治疗及预防血栓安全有效。
[6] Ramana R K, Lewis B E.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focus on bivalirudin[J].Vasc Health Risk Manag, 2008, 4(3):493.[7] Mahaffey K W, Lewis B E, Wildermann N M, et al. The anticoagulant therapy with bivalirudin to assist in the performance of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in patients with heparin-induced thrombocytopenia (ATBAT)study: Main results[J]. J Invasive Cardiol, 2003, 15(11): 611-616.。
抗凝血药的分类及研发进展抗凝药物是预防或治疗血栓性疾病的药物,如中风、心肌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等。
然而,传统的抗凝药物存在较高的出血风险,需要经常监测和调整剂量。
开发疗效更好、安全性更高的新型抗凝剂是药物研发的重要方向。
在本文中,我们将一起学习不同类型抗凝剂的理论基础、已获批抗凝剂的适应症,以及目前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的抗凝剂。
内容提纲如下:引言:凝血和纤溶的机制第一部分: 间接凝血酶抑制剂肝素钠维生素K拮抗剂第二部分: 直接凝血酶抑制剂比伐卢定(bivalirudin)达比加群(Dabigatran)第三部分: Xa因子抑制剂伊诺肝素利伐沙班(Rivaroxaban)阿哌沙班(Apixaban)依度沙班(Edoxaban)磺达肝癸钠(Fondaparinux)第四部分: 临床试验中的新型抗凝剂:XI因子抑制剂小分子化合物:Milvexian(Bristol-Myers Squibb和Johnson & Johnson联合开发)等。
单克隆抗体:阿贝西单抗(Abelacimab)等引言凝血和纤溶的机制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涉及多种因素和途径。
凝血的主要目的,是在血管损伤部位形成稳定的凝块以止血。
纤溶的主要目的,是在损伤愈合时溶解凝块,恢复血流。
凝血和纤溶之间的平衡对于维持止血和预防血栓形成至关重要。
凝血过程可分为两种途径: 外在途径和内在途径。
外源性途径是由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 TF)启动的,当内皮细胞受损时,组织因子暴露。
TF结合因子VIIa,激活因子X到Xa。
内源性凝血途径是机体在血管内部发生损伤时,通过激活凝血因子来形成血栓以止血的过程。
内源性凝血途径的启动是由于血管内皮细胞受损,释放出凝血因子XII,它与凝血因子XI和凝血因子IX形成复合物,进一步激活凝血因子X到Xa。
因子Xa将外源性途径与内源性途径连接起来。
凝血因子X与凝血因子V、磷脂质和钙离子共同作用,将凝血因子II(凝血酶原)转化为凝血酶。
抗凝药分类及作用机制在现代医学中,抗凝药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被广泛用于预防和治疗各种与血液凝固相关的疾病,如血栓栓塞性疾病、心房颤动引起的中风风险等。
抗凝药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来抑制血液的凝固过程,以达到预防和治疗血栓形成的目的。
接下来,让我们详细了解一下抗凝药的分类及其作用机制。
一、肝素类抗凝药肝素是最早被广泛应用的抗凝药物之一。
它分为普通肝素和低分子肝素。
普通肝素是一种分子量较大的多糖链混合物。
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与抗凝血酶Ⅲ(ATⅢ)结合,增强ATⅢ对凝血因子Ⅱa(凝血酶)、Ⅸa、Ⅹa、Ⅺa 和Ⅻa 的抑制作用。
肝素与 ATⅢ结合后,会引起 ATⅢ的构象发生变化,使其活性部位更加暴露,从而能够更有效地灭活这些凝血因子。
低分子肝素则是通过对普通肝素进行化学或酶学解聚得到的。
与普通肝素相比,低分子肝素对凝血因子Ⅹa 的抑制作用更强,而对凝血酶(Ⅱa)的抑制作用较弱。
这使得低分子肝素在发挥抗凝作用的同时,出血风险相对较低。
肝素类抗凝药常用于治疗深静脉血栓、肺栓塞、急性心肌梗死等疾病。
但使用肝素类药物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需要频繁监测凝血功能、可能引起血小板减少症等。
二、维生素 K 拮抗剂这类药物的代表是华法林。
华法林通过抑制维生素 K 依赖的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的合成来发挥抗凝作用。
维生素 K 是参与凝血因子合成的重要辅酶。
华法林能竞争性地抑制维生素 K 环氧化物还原酶,使维生素 K 无法被还原为具有活性的形式,从而影响上述凝血因子的合成。
由于这些凝血因子的半衰期不同,华法林的起效时间通常需要 2 5 天。
华法林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以调整药物剂量,确保抗凝效果在合适的范围。
同时,华法林的抗凝效果容易受到多种食物和药物的影响,例如富含维生素 K 的食物(如绿叶蔬菜)可能会降低华法林的抗凝作用,而某些药物(如某些抗生素)可能会增强华法林的抗凝作用。
华法林常用于预防心房颤动患者的血栓栓塞并发症、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的抗凝治疗等。
比伐芦定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体会(全文)一、抗凝药物的概述血栓性疾病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同时也是致死、致残率较高的疾病。
抗凝治疗是预防血栓的核心策略。
抗凝药物经过很多年的发展与改进,最早使用的抗凝药是上个世纪30年代问世的普通肝素,40年代,华法林问世,80年代,低分子肝素问世,90年代,静脉直接凝血酶抑制剂问世。
到了21世纪,一系列新型的单靶点抗凝药物问世,包括2002年上市的比伐芦定,2008年上市的利伐沙班以及2010年上市的达比加群。
抗凝药物可分为间接凝血酶抑制剂和直接凝血酶抑制剂,前者包括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华法林、利伐沙班等,后者包括比伐芦定和达比加群等。
(1)华法林为香豆素类抗凝药,可以抑制维生素K参与的凝血因子IIa、VIIa、IXa、Xa在肝脏的合成。
对血液中已有的凝血因子IIa、VIIa、IXa、Xa并无抵抗作用;(2)肝素增强抗凝血酶IIIa与凝血酶的亲和力,加速凝血酶的失活;(3)低分子肝素是指相对分子量小于7000的肝素,其抗血栓活性主要与对凝血因子Xa的抑制作用有关,对凝血因子IIa的活性略低于肝素,但不会延长APTT,出血不良反应叫肝素少;(4)比伐芦定是20 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类药物,其半衰期短,仅为25分钟。
作用于凝血因子IIa,是凝血酶的直接抑制剂,与游离和血栓中的凝血酶均能直接结合,且过程可逆。
其抗凝效果可预测,耐受性好。
同时可以抑制血小板的激活;(5)利伐沙班是一种单靶点直接抑制Xa因子的新型口服抗凝药,其生物利用度接近100%,起效迅速,2-4小时达峰,无需监测INR 且食物药物相互作用少;(6)达比加群酯为全新的直接凝血酶抑制剂,以浓度依赖的方式特异性阻断凝血因子IIa,同利伐沙班一样也无需监测INR且食物药物相互作用少。
二、比伐芦定的相关研究及指南变迁近年来比伐芦定的指南变迁可谓经历了过山车式的变化,由于Horizons-AMI研究震撼性的结果,2010年与2012年ESC的心肌血运重建指南与STEMI管理指南先后将比伐芦定作为I类推荐。
比伐卢定作用机制
1. 什么是比伐卢定?
比伐卢定(bi-valirudin)是一种抗凝血药物,属于直接凝血酶
抑制剂。
它起到的作用是通过抑制血液凝固过程中的凝血酶,使血液
保持流动状态。
常用于防治心脏手术、心脏病等导致的下肢静脉栓塞、肺栓塞等疾病。
2. 比伐卢定的主要成分
比伐卢定的主要成分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多肽,它在结构上类似于
人体中的自然抗凝剂-蛋白酶抑制剂(antithrombin III),但比其在
抗凝血能力方面更为强大。
3. 比伐卢定的作用机制
比伐卢定能够直接抑制血液凝固酶(thrombin)的活性,从而影
响血液凝固过程。
具体作用机制如下:
- 比伐卢定能够阻断血液凝固过程中的凝血酶的结构域,从而阻
止凝血酶聚合,防止其对纤维蛋白的凝聚,从而使纤维蛋白不能聚合
形成血栓。
- 同时,比伐卢定还可以与抗凝剂-蛋白酶抑制剂结合,增强后者
对凝血酶的抑制作用,进一步增强抗凝能力。
- 另外,比伐卢定抑制凝血酶后还能改变凝血酶的形态,使凝血
酶分子失去原有的生物活性,从而加速凝血酶的清除和失活。
通过这些机制,比伐卢定能够帮助病人预防和治疗血栓、栓塞等血管病变,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
注射用比伐芦定产品类别化学药品请认真阅读利用说明书并按说明利用或在药师指导下购买和利用。
【药品名称】通用名称:注射用比伐芦定英文名称:Bivalirudin For Injection汉语拼音:zhusheyongbifaluding剂型:注射剂【成份】抗凝成份是水蛭素衍生物(片断),系一合成 20肽,相对分子质量 2 180。
结构式为 Phe—Pro——Arg——Pro ——Gly——Gly——Gly——Gly——Ash——Gly——Asp—— Phe—Glu—Glu—Ile—Pro—Glu—G1u—Tvr—Leu。
【性状】【作用类别】【药理作用】本品为凝血酶(thrombin)直接的、特异的、可逆性抑制剂。
不管凝血酶处于血循环中仍是与血栓结合,本品都可与其催化位点和阴离子结合位点(又称底物识别位点)发生特异性结合,从而直接抑制凝血酶的活性…1,其作用与肝素不同,它不依托于抗凝血酶1V(NI1_Ⅳ)、肝素辅因子Ⅱ等。
凝血酶是凝血反映中起核心作用的丝氨酸蛋白酶:它水解纤维蛋白原生成纤维蛋白单体;激活凝血因子XⅢ;增进纤维蛋白交联形成稳固血栓的共价结构。
同时,凝血酶激活凝血因子V,Ⅷ;激活血小板,增进血小板聚集和颗粒释放。
因凝血酶可水解本品多肽顺序中Arg3和 Pro4之间的肽键,使本品失活,因此本品对凝血酶的抑制作用是可逆而短暂的。
在体外实验中,本品以浓度依托方式延长健康人血浆的活化部份凝血酶时刻 (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f T)、凝血酶时刻 (thrombin time,1vr)、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
本品与游离型凝血酶或血栓型凝血酶的结合不受血小板释放物质阻碍。
健康志愿者实验显示:本品以剂量和浓度依托方式延长活化凝血时间(activated clotting time,ACT),af耵,Prr和1v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