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 格式:doc
- 大小:40.00 KB
- 文档页数:2
小学四年级数学运算律及简便计算技巧运算律方法介绍及例题解析一、加法:1、加法交换律:几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
a+b=b+a例如:248+175+252+825引导孩子观察发现248与252相加可以凑成整百,于是交换158和252两个加数的位置,变成248+252+(185+815).注意要改变运算顺序得添上括号。
即:248+175+252+815=(248+252)+(175+815)=500+1000=1500539+572+361 引导孩子观察发现539与631相加可以凑成整百,于是交换572和361两个加数的位置,变成539+361+572即:539+572+461=539+461+572=1572小试牛刀1158+262+138 375+219+225 276+228+324375+1034+966 378+114+222 732+580+2682、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
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用字母表示为:(a+b)+c=a+(b+c)。
例如:365+458+242观察发现后两个加数可以相加成整百数,于是变成365+(458+242)。
即: 365+458+242=365+(458+242)=365+700=1065小试牛刀21034+780+966 375+219+381+225 2214+638+286 (181+2564)+2819 78+44+114+242+222 276+381+224+219二、减法的性质1、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减去这两个数的和,也可以先减去第一个减数,再减去第二个减数。
例如:895-342-458 解析:孩子在理解方法后,=895-(342+458)如果先算342与158的和最后再减,=895-800 比较简便也比较容易。
=952、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先减第一个数,也可以先减第二个数。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学生已经在小学渡过了四年半的时间,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中去。
特别是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
通过上学期的学习,我发现学生们慢慢养成了良好的习惯,但上课还是有小部分同学不注意听讲,计算的时候不认真,出现马虎或者粗心而出错的情况,课下部分学生不能及时完成作业,但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小部分学生成绩较差,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规范课堂常规,及时补差,使整个教学能够顺利进行等。
二、教学内容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平移旋转和轴对称,认识多位数,三位数乘两位数,用计算器计算,解决问题的策略,运算律,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确定位置。
这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是:三位数乘两位数,运算律,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这三部分内容分别对应算术基础和图形认识基础,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这册教材把计算的范围扩大到三位数乘两位数,使学生从不进位到进位,并掌握末尾有0的乘法和乘法的估算,连乘等各种计算方法。
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这部分从最基础的认识三角形出发,到三角形的分类,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都是一些全新的知识,然后过渡到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底和高,让学生一步一步理解图形的分类和名称。
同时,课本安排了认识多位数等学生生活中的常识,并从常识中抽取数学知识,并通过平移旋转轴对称,用计算器计算,解决问题的策略和确定位置等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图形的平移和旋转,能在方格纸上按水平或者垂直方向将图形平移。
2、使学生结合现实的问题情境,了解十进制计数法,认识万级和亿级的计数单位,掌握千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理解并掌握含有万级和亿级的数的组成,能正确地读,写多位数;会用算盘表示多位数;会比较多位数的大小,会把整万或者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理解近似数的含义,会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加法运算定律和简便计算&说课稿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加法的运算定律和简便计算说课稿加法的运算定律一、说教材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27—29页,练习五的第1~4题。
主要包括: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地位作用:在前三年的学习中,学生对加法的交换律已有了一些感性认识。
例如:在10以内的加法中,学生看一个图可以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在万以内的加法中,通过验算方法的教学,学生已经知道调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加得的结果不变。
在以前的教学中,教材对加法结合律也作了一些于孕伏。
例如:学生通过0以内进位加法的凑10思路的学习,通过100以内加法中出现小括号的学习,对加法结合律也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
这些都是学习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基础。
本册教材的安排是先教学加法的运算律,再教学乘法的运算律;先教学交换律,再教学结合律;先教学运算律的含义,再教学运算律的应用。
这样安排有三个好处:首先是由易到难,便于教学。
交换律的内容比结合律简单,学生对交换律的感性认识比结合律丰富,先教学比较容易的交换律,有利于引起学生探索的兴趣。
其次是能提高教学效率。
交换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活动可以迁移到结合律,加法运算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活动可以迁移到乘法运算律,迁移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再次是符合认识规律。
先理解运算律的含义,再应用运算律使一些计算简便,体现了发现规律是为了掌握和利用规律。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具准备:主题图二、说教法学法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还要发挥教学内容的育人功能,使学生在多方面有所发展。
《运算律》整理与复习-教案第一章:加法运算律1.1 教学目标:理解加法运算律的概念。
能够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1.2 教学内容:加法运算律的定义。
加法运算律的应用。
1.3 教学步骤:1. 引入加法运算律的概念,解释其含义。
2. 通过示例演示加法运算律的应用,让学生理解并能够运用。
3. 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运用加法运算律的计算题,巩固理解。
第二章:减法运算律2.1 教学目标:理解减法运算律的概念。
能够运用减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2.2 教学内容:减法运算律的定义。
减法运算律的应用。
2.3 教学步骤:1. 引入减法运算律的概念,解释其含义。
2. 通过示例演示减法运算律的应用,让学生理解并能够运用。
第三章:乘法运算律3.1 教学目标:理解乘法运算律的概念。
能够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3.2 教学内容:乘法运算律的定义。
乘法运算律的应用。
3.3 教学步骤:1. 引入乘法运算律的概念,解释其含义。
2. 通过示例演示乘法运算律的应用,让学生理解并能够运用。
3. 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运用乘法运算律的计算题,巩固理解。
第四章:除法运算律4.1 教学目标:理解除法运算律的概念。
能够运用除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4.2 教学内容:除法运算律的定义。
除法运算律的应用。
4.3 教学步骤:1. 引入除法运算律的概念,解释其含义。
2. 通过示例演示除法运算律的应用,让学生理解并能够运用。
第五章:运算律的综合应用5.1 教学目标:能够综合运用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2 教学内容: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运算律的综合应用。
5.3 教学步骤:1. 复习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运算律的概念和应用。
2. 给出一些综合应用的题目,让学生独立解决。
3. 讨论和解释学生的解题方法,指导他们如何灵活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第六章:运算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6.1 教学目标:能够将运算律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全能滚动测评卷A第六章《运算律》6.2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及其简便计算(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一、单选题(共7题;共14分)1. ( 2分) 25×9×4=9×(25×4)这是运用了()。
A. 乘法交换律B. 乘法结合律C.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D. 乘法分配律【答案】C【解析】【解答】25×9×4=9×(25×4)这是运用了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故答案为:C。
2. ( 2分) (2019四下·江城期末)下面可以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的算式是()A. (125+90)×8B. 52×25×4C. 7.6+1.25+2.4【答案】A【解析】【解答】解:A: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简便计算;B:可以运用乘法结合律简便计算;C:可以运用加法交换律简便计算。
故答案为:A。
3. ( 2分) (2019四下·松滋期中)4×2×5×25=(4×25)×(2×5)这是应用了()A. 乘法分配律B. 乘法结合律C.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答案】C【解析】【解答】4×2×5×25=(4×25)×(2×5)这是应用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故答案为:C。
4. ( 2分) (2019四下·成武期中)(a+b)×c=a×c+b×c,这是()的字母表达式。
A. 乘法交换律B. 乘法结合律C. 乘法分配律【答案】C【解析】【解答】解:乘法分配律:(a+b)×c=a×c+b×c。
故答案为:C。
5. ( 2分) (2019四上·龙华)61×24 61×4×6,里应该填( )。
《1.6.2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有理数的加法的运算律,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是小学加法的运算律的扩充,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初中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让学生根据一些现实模型,把它转化成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增强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者分析学生学习了有理数的加法,对于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掌握还不熟练,教授新课前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复习上节课所学的有理数的加法法则,以便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本节知识:其次,对于加法运算律,学生在小学就已经接触,所以扩充到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律,学生学习起来相对轻松。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有理数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知道有理数的加法仍满足交换律和结合律;2.能根据题目特点利用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简化运算;3.能运用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4.经历对有理数的运算,领悟解决问题应选择适当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使运算简便.学习活动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新知导入教师活动1:有理数的加法法则:1.同号两数相加,取与加数相同的正负号,并把绝对值相加;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正负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学生活动1:学生回忆,并积极回答.绝对值;3.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4.一个数与0相加,仍得这个数.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回忆旧知识,一是为了检查学生对上节课知识掌握的情况,二是为了培养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这也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环节二: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教师活动2:在小学里我们知道,数的加法满足交换律,例如5+3.5=3.5+5;还满足结合律,例如(5+3.5)+2.5=5+(3.5+2.5).引进了负数以后,这些运算律是否还成立呢?也就是说,上面两个等式中,将5、3.5和2.5换成任意的有理数,是否仍然成立呢?探索:(1)任意选择两个有理数(至少有一个是负数),分别填入下列□和〇内,并比较两个运算结果:□+〇和〇+□;例如:选择-3和1计算:(-3)+1=-21+(-3)=-2(2) 任意选择三个有理数(至少有一个是负数),分别填入下列□、〇和◊内,并比较两个运算结果:学生活动2:学生思考,和教师一起完成探究内容.(□+〇)+◊和□+(〇+◊).例如:(4+5)+(-3)=9+(-3)=6 4+[5+(-3)]=4+2=6你发现了什么?有理数的加法仍满足交换律和结合律.有理数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a+b=b+a.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a+b)+c=a+(b+c).多个有理数相加,可以任意交换加数的位置,也可以先把其中的几个数相加,使计算简化.例2 计算:(1)(+26)+(-18)+5+(-16);(2)(-1.75)+1.5+(+7.3)+(-2.25)+ (-8.5).解:(1)(+26)+(-18) +5+(-16)=(26+5)+[(-18) +(-16)]=31+(-34)=-(34-31)=-3.(2) (-1.75)+1.5+(+7.3)+(-2.25)+(- 8.5)=[(-1.75) +(-2.25)]+[1.5+(-8.5)]+7.3学生根据探究,总结有理数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