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大八年四之联大教授
- 格式:pdf
- 大小:32.06 MB
- 文档页数:51
2010年 1月号高教视窗前沿浅析西南联大教育成功之原因华中师范大学人事处黄宇徐剑[摘要 ]1938年 4月成立于云南昆明的西南联合大学是北大、清华、南开三大校避战乱内迁组建的。
在八年抗战后方的高等教育中, 联大秉承了三校的优良传统, 从办学方针、治学思想上继续起着领导作用, 成为学术研究的先锋和民主堡垒。
而历史的影响和政策的倾斜也从客观上促进了联大的发展。
[关键词 ]西南联大教育成功原因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的灾难, 中国的大学教育也备受摧残。
然而, 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 中国大学教育不但没有停滞,反而得到了发展。
在抗战初期, 随着战火的蔓延, 中国大学教育发达的平、津两市和东南沿海地区先后沦陷, 当时针对大学教育出路在何方, 曾引发了一场有关战时教育方针的争论,最终确立高校内迁的政策。
也正是实行众多高校内迁的战略,才保住了中国的知识精英、人才资本, 使得中国抗日战争后的恢复工作有了人才保障。
一、联大的成立抗战爆发后,由于北平是中国的政治文化故都,日本的攻击几乎持续不断的发生在北方,北平的学生和知识分子处于抗日救国运动的最前线。
早在 1937年 8月,北平两个著名的高等学府——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与天津的南开大学一起南迁, 组成长沙临时大学, 到 1938年日本侵略势力已抵中原腹地,南京失守后,长沙临大又面临继续内迁还是投身抗战的两难选择。
当时对此存在两种看法, 其一是反对内迁, 包括临大学生自治会在内的一些人认为应该参加抗日,并到汉口请愿, 此举获得当地的报纸支持。
另一部分人士则以为应该“战时当作平时看” , 蒋介石自己也在重庆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会议上作了表态, “总而言之, 我们切不可忘记战时应作平时看, 切勿为应急之故而就丢却了基本” 。
1938年 3月, 陈立夫上任教育部长不久, 就发表, 《告全国学生书》 , 再次肯定了“战时教育平时看” 的方针。
针对学生的志愿, 对于有志从军的青年学生,由政府加以安置, 从此各地青年依志愿决定前途, 情绪归于安定, 正规教育得以照常进行。
《人间草木》的摘抄《人间草木》的摘抄《人间草木》的摘抄我的脸上如有从童年带来的红色,它的来源是那座花园。
那些绣球花,我差不多看见它们一点一点的开,在我看书做事时,它会无声的落两片在花梨木桌上。
有一年夏天,我已经像个大人了,天气郁闷,心上另外又有一点小事使我睡不着,半夜到园里去。
一进门,我就停住了。
我看见一个火星。
咳嗽一声,招我前去,原来是我的父亲。
他也正因为睡不着觉在园中徘徊。
他让我抽一支烟(我刚会抽烟),我搬了一张藤椅坐下,我们一直没有说话。
那一次,我感觉我跟父亲靠得近极了。
四月二日。
月光清极。
夜气大凉。
似乎该再写一段作为收尾,但又似无须了。
便这样吧,日后再说。
逝者如斯。
我是个“有毛的不吃掸子,有腿的不吃板凳,大荤不吃死人,小荤不吃苍蝇”的,喝豆汁儿,有什么不敢?除了”西湖景“,使我难忘的两样方物,一是醋鱼带把。
所谓”带把“,是把活草鱼脊肉剔下来,快刀切为薄片,其薄如纸,浇上好秋油,生吃。
鱼肉发甜,鲜脆无比。
一是在虎跑喝得一杯龙井。
真正的狮峰龙井雨前新芽,每蕾皆一旗一枪,泡在玻璃杯里,茶叶皆直立不倒,载浮载沉,茶色颇淡,但入口香浓,直透肺腑,真是好茶!老舍先生一天离不开茶。
他到莫斯科开会,苏联人知道中国人爱喝茶,倒是特意给他准备了一个热水壶。
可是,他刚沏了一杯茶,还没喝几口,一转脸,服务员就给倒了。
老舍先生很愤慨地说:”他妈的!他不知道中国人喝茶是一天喝到晚的!“张罗茶座的是一个女人。
这女人长得很强壮,皮色也颇白净。
她生了好些孩子。
身边常有两个孩子围着她转,手里还抱着一个。
她经常敞着怀,一边奶着那个早该断奶的孩子,一边为客人冲茶。
她的丈夫,比她大得多,状如猿猴,而目光锐利如鹰。
他什么事情也不管,但是每天下午却捧了一个大碗喝牛奶。
这个男人是一头种畜。
这情况使我们颇为不解。
这个白皙强壮的妇人,只凭一天卖几碗茶,卖一点草鞋、地瓜,怎么能喂饱了这么多张嘴,还能供应一个懒惰的丈夫每天喝牛奶呢?怪事!中国的妇女似乎有一种天授的惊人的耐力,多大的负担也压不垮。
闲笔不“闲”作者:吴燕燕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3年第08期《金岳霖先生》是汪曾祺写于1987年的一篇回忆性文章。
文中第二段花了好大篇幅来写西南联大教授的穿着:“他身材相当高大,经常穿一件烟草黄色的麂皮夹克,天冷了就在里面围一条很长的驼色的羊绒围巾。
联大的教授穿衣服是各色各样的。
闻一多先生有一阵穿一件式样过时的灰色旧夹袍,是一个亲戚送给他的,领子很高,袖口极窄。
联大有一次在龙云的长子、蒋介石的干儿子龙绳武家里开校友会,——龙云的长媳是清华校友,闻先生在会上大骂‘蒋介石,王八蛋!混蛋!’那天穿的就是这件高领窄袖的旧夹袍。
朱自清先生有一阵披着一件云南赶马人穿的蓝色毡子的一口钟。
除了体育教员,教授里穿夹克的,好像只有金先生一个人。
他的眼神即使是到美国治了后也还是不大好,走起路来有点深一脚浅一脚。
他就这样穿着黄夹克,微仰着脑袋,深一脚浅一脚地在联大新校舍的一条土路上走着。
”语文教参上说这些闲笔,增添了文章的意趣,体现了散文自然洒脱的“散”之美。
乍一看,这些教授颇为张扬个性,特立独行,有趣得很,然而仅仅限于有趣。
可是,如果光是为了增添文章意趣,不可能写这么详尽,涉及人物这么多。
通常说散文是“形散而神不散”,优秀的文章在清淡自然、不拘成法的背后必有其“精气神”,也就是说其中必有作者自己的匠心所在。
汪曾祺先生在此处大书特书,不仅仅是靠记叙好玩、怪异之事来吸引读者眼球,更重要的是要让我们了解金岳霖先生所处的人文环境。
一、折射出西南联大宽容个性的校风汪曾祺晚年在一篇题为《新校舍》的文章中写道:“有一位曾在西南联大任教的作家教授在美国讲学。
美国人问他,西南联大八年,设备条件那样差,教授、学生生活那样苦,为什么能出那样多的人才?——有一个专门研究联大校史的美国教授以为联大八年,出的人才比北大、清华、南开三十年出的人才都多,为什么?这位作家回答了两个字:自由。
”汪曾祺提到西南联大的校风是“民主、自由、开放”,这在教授们可以称得上乱七八糟的穿着上就可见一斑了。
西南联大心得体会篇一:西南联大遗址社会实践报告与心得体会参观西南联大遗址社会实践报告刚到蒙自的时候,偶尔看到某一公交车的终点站是哥胪士洋行,当时还和朋友打趣了一下,说蒙自这小城市怎么会有那么“洋气”的地名。
直到后面去了一趟,才了解到它的意义。
利用周末,我们参观西南联大遗址。
旨在缅怀抗日战争时期,先进的知识文化分子保存中华民族的文化命脉和教育实力的无私奉献精神。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南迁,在湖南长沙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
不久,上海、南京相继沦陷,长沙临时大学不得不再次西迁云南,在昆明成立“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从1938年5月开始上课,到1946年5月宣布结束,西南联大在昆明整整八年。
抗战爆发,国难临头,当年中国的许多知识精英,不甘沦为亡国奴,组成西南联大,辗转南迁,以传承民族文化的薪火。
由于甫抵昆明时百废待举,校舍不敷,只得暂将部分师生迁至蒙自设分校。
1938年4月,文学、法学两院师生就这样分两路陆续抵达蒙自:一路由长沙南下,经广州、香港、越南海防,乘滇越铁路火车而来;另一路自湘黔步行入滇,再从昆明沿滇越铁路至蒙自。
蒙自是云南最早开放之地,当地人出以同胞之情和对文化人的崇仰,慷慨接纳了联大师生的到来。
“哥胪士洋行”是“西南联大蒙自分校”旧址之一。
当年单身教师和学生就住在临近湖岸的哥胪士洋行楼内,是当时蒙自难得一见的西式楼房,带家眷的教师和女生则住在南湖北边的城里。
那时在这些楼内暂栖过的大名鼎鼎的教授有:陈岱孙、郑天挺、陈寅恪、闻一多、朱自清、冯友兰、钱穆、吴宓、叶公超、汤用彤、燕卜荪、马约翰。
而今,哥胪士洋行旧楼内已辟出西南联大校史和闻一多先生事迹的陈列室战火纷飞下的学园耕耘,孜孜矻矻的学术探究,委实不易,但蒙自毕竟僻处内陆腹地,多少也给心力交瘁、苦苦撑持的流亡者们提供了一方歇息之地。
在那个艰难的时期,政府安置,士绅让房,把这些流亡师生安顿在风景秀丽的南湖之滨,住进了最好的房子。
浅谈西南联大之教育精神摘要:文章通过回顾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以下简称“西南联大”或“联大”)的历史及教育成果,根据史料分析西南联大的教育精神,从爱国主义精神、刚毅坚卓精神、教育独立精神和通识教育精神等四方面剖析西南联大教育成功的原因。
回顾历史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以改善现实。
因此,文章没有停留于分析联大的成功,而是对比当下高等教育及大学的现状,对当今高等教育模式提出一些改进建议。
关键词:西南联大;教育精神;高等教育模式;反思与传承1 选题缘由及讨论意义1.1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介及其教育成果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先迁至湖南长沙,组成长沙临时大学,同年10月25日开学。
1938年4月又西迁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自1938年5月4日开始上课,至1946年5月4日结束,设立文、理、法商、工、师范5个院26个系,两个专修科一个选修班。
北大、清华、南开原均为著名的高等学府,它们有各自独特的经历,有各自的教学作风,组成联大以后,荟集了一批著名专家、学者、教授,师资充实,人才济济。
他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严谨的治学态度,树立优良学风,是当时中国规模最大的著名高等学府。
西南联大在办学的8年中前后任教的教授有300余人,他们都是各个学科、专业的泰斗、顶级专家;学生有8000人,毕业生3343人,直接参军、从事抗战工作的有1100多人。
抗战胜利后,1946年西南联大解散,三校分别迁回北京、天津复校。
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西南联大培养出大批杰出人才,其中有许多是蜚声中外的一流科学家,他们对中国的建设事业、高等教育的发展和世界学术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联大师生担任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27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54人(学生80人)、工程院院士12人(全是学生),8人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还有杨振宁、李政道2位华人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
[1]1.2 选题缘由北京大学是西南联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校风学风、治学理念、教育精神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西南联大的发展。
西南联大承载的“大学精神”记者孙强自然自由自在,如云如海如山上个世纪80年代,当年的西南联大教授沈从文先生出国访问,研究联大的外国汉学家问他:“抗战时条件那么苦,但为什么联大八年培养出的人才,却超过了战前北大、清华、南开30年人才的总和?”沈从文回答了两个字:“自由。
”人们都知道联大的校训是“刚毅坚卓”,其实联大还有一幅解释校训的对联:“自然自由自在,如云如海如山”。
这也就说明了为何已经消逝66年了,西南联合大学还被人们念念不忘。
“联大人”的性情、思想具有无与伦比的人性魅力。
而联大,这所不普通的大学,就是思想独立、学术自由精神的化身。
1946年1月29日,西南联大文学院教授闻一多,为研究生王瑶毕业的事宜致函梅贻琦(字月涵)和潘光旦——月涵校长、光旦教务长先生大鉴:中国文学部研究生王瑶申请举行毕业初试。
兹定于二月十五日下午三时起在办事处举行该项初试。
谨将有关事项开陈于后,即乞核定。
嘱文书科办通知,并乞嘱事务组届时照例预备茶点。
至纫公谊,敬颂,道安。
闻一多上卅五,一,廿九这封几十年前的短笺,让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谢泳如今感慨万端。
表面上看,这不过是一封日常的工作信函,但谢泳认为,其实它体现了西南联大的学术传统,而从“乞嘱事务组届时照例预备茶点”一语,可以想见当时教授的气派。
梅贻琦接到这封公函,连同名字、日期,只批示了几个字:“照办琦一,卅”。
谢泳说,教授前一天写信,校长第二天就批了,可以想见教授的地位。
联大的合作与宽容张伯苓:“我的表,你带(戴)着。
”蒋梦麟:“不管者所以管也。
”梅贻琦:“大概或者也许是,不过我们不敢说。
可是学校总认为,恐怕仿佛不见得。
”梅贻琦的名言人们早已耳熟能详:“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他在《中国的大学》一书中这样定义什么是大学:“一地之有一大学,犹一校之有教师也,学生以教师为表率,地方则以学府为表率,古人谓一乡有一善士,则一乡化之。
”梅贻琦曾是天津南开学堂的第一班学生,是张伯苓的得意门生。
论西南联大的治学精神电三班 201300121195 杨菁菁摘要:成立于1938年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虽只存在了短短八年时间,却以培养了包括两名诺贝尔奖得主、八名“两弹一星”功勋获得者、上百名中科院院士在内的大批科学人才,一跃成为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的一段传奇。
究其原因,是联大独特而先进的治学精神,这些宝贵的精神遗产至今仍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西南联大、治学精神、教授治校正文:硝烟四起的1937年,为了保存中国的文化脉络,由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大学这三所著名高校合并而成的战时临时大学,从沦陷了的平津一路南撤,最终落脚云南。
这就是现在我们所熟知的西南联合大学。
她在艰苦的9年时间里培养了包括两名诺贝尔奖得主、八名“两弹一星”功勋获得者、上百名中科院院士在内的大批科学人才,一跃成为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的一段传奇。
回顾历史,当年汇聚昆明的这批知识分子,是如何以“和而不同”的文化境界,为战时高等教育筚路蓝缕,在异常艰苦的9年时间里培养出了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大批杰出人才的呢?究其原因,是联大独特而先进的治学精神。
大学之所以成为大学,正是由于有不朽精神的存在。
这些治学精神不仅给后人留下了一笔丰硕而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而且至今都能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
一.“吾从众”:校长开明、教授治校的精神校长梅贻琦这样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这是梅贻琦“大师论”的主要观点,他认为,一个大学是不是一个好大学的关键,在于有没有好的教授。
至于校长,不过是率领职工给教授搬搬凳子的罢了。
在他的领导下,联大建立了教授治校、民主决策的制度。
凡是学校发展的大政方针、各项重大决策和涉及全校师生员工利益的重大举措,都广泛听取教职工的意见,特别是广大教师意见;并设立“教授会”作为治校机构,一定程度上参与了学校的决策,对学校的行政管理,教学实施,学生学习都有相当的影响和作用,充分体现了教授治校的治学方针。
在今天,加强科学民主管理,依然是学校政令“言必信,行必果”的有力保证.有利于学校方针、决策的正确制定,有利于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创造性;也是创建一流大学、提高办学效益、促进学校发展、培养杰出人才的重要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