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及其教授们
- 格式:ppt
- 大小:3.33 MB
- 文档页数:42
西南联大参与云南地方调查与建设述略梁建【摘要】National Southwest Associated University had been a famous university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National Southwest Associated University once had a better interaction with the local society of Yunnan, one of which was widely taking part in investigations and constructions of Yunnan province. So, on the one hand, the teachers of National Southwest Associated University can apply their knowledge to practice, on the other hand, investigations and constructions powerfully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Yunnan province, by which National Southwest Associated University and Yunnan province achieve a win-win solution.%西南联大作为中国教育史上一所办学非常成功的大学,它曾与学校所在地的云南地方有非常良好的互动,其中之一即是广泛参与云南的地方调查与建设。
西南联大专家教授们参与云南地方调查与建设,一方面使他们得以学有所用,另一方面也使云南地方的各项建设得到有力的推动,最终学校和地方实现了双赢。
【期刊名称】《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5(000)003【总页数】5页(P78-82)【关键词】西南联大;云南地方社会;建设【作者】梁建【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历史系,云南昆明650500; 南京大学历史系,江苏南京21009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9.28西南联大作为中国教育史上一所办学非常成功的大学,它曾与学校所在地的云南地方有非常良好的互动,其中之一即是广泛参与云南的地方调查与建设,但学界有关这方面的系统成果还很少,这不仅在学术研究层面上说是不全面的,同时也不利于探讨西南联大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
“一二一”运动中的西南联大教授会与教授们作者:于化民文章来源:《史学月刊》,2008年第5期点击数:1224 更新时间:2010年06月03日[摘要]:汇集了一大批杰出知识精英的西南联大教授会,秉承北大、清华、南开三校“教授治校”的传统,在联大校务管理和学校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二一”运动发生后,原本非政治性的教授会也不得不在政治是非面前表明立场。
它运用自己特殊的社会影响,采取一系列步骤揭露和抗议国民党当局镇压民主的恶劣行径,给青年学生的爱国行动以有力的支持。
同时,教授会的内部矛盾也随着运动的深入而突显出来,发展为公开的对立。
在即将到来的社会大变革面前,尤其是经过运动的洗礼,在闻一多、吴晗等进步教授感召下,更多的教授逐渐转向进步方面。
The Professor Society and Professors of National Southwest Associated University in “December First Movement”Yu Huamin(Institute of Modern History,CASS,Beijing 100006,China)Key words:National Southwest Associated University; the Professor Society; “December First Movement”Abstract: Gathering together numbers of outstanding intelligent elite, the Professor Society of National Southwest Associated University took the traditions of “professor-ruled university” of Peking,Qinghua, Nankai Universities and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School Affairs Management and school life. After “December First Movement” took place, the originally nonpolitical Professor Society had to indicate their political stance on “yes or no” of political affairs. It made use of special society influence, adopted a series of steps disclosing and protesting against the crime of Kuomintang authorities suppressing democracy, supported the student's patriotic activity powerfully. At the same time, the internal contradiction of the Professor Society appeared and developed to public opposition. In front of forthcoming social reform,more and more professors who had experienced the baptism of movement gradually turn around advanced aspect under the influence of progressive professors such as Wen Yiduo and Wu Han.1945年底发生在昆明的“一二一”事件,反映了抗战胜利后全国民众反内战、争民主的要求和心声,短短数月发展为一场波及全国的爱国民主运动,以“新的‘一二九’”[1]名垂史册。
漫谈“西南联大”师生们的家国情怀作者:龚立新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18年第25期摘要:为进一步了解、领略和探究张曼菱的《西南联大行思录》中论及的卓越知识分子的人物形象,试图从语文教材课文作者中涉及到的几位西南联大师生着手,用大师自己的文学作品,一窥他们在治校、治人、治学等方面的风采。
关键词:西南联大;学贯中西;才德俱修看完了张曼菱著的《西南联大行思录》,被只有九年存在历史又是存在于抗战年代的西南联大震惊了。
这所大学,更准确地说,这所大学的知识分子,已然成为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一座丰碑。
邓稼先、李政道、杨振宁是西南联大培养出来的我们耳熟能详的杰出自然科学人才,杨振宁在他的《邓稼先》(人教版7年级下册)说:“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崇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除了杰出自然科学人才,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也有一大批如雷灌顶的著名大师,仅以江苏省职业学校语文教材为例,涉及到西南联大师生的语文篇目有:第一册:朱自清《荷塘月色》,第二册胡适《我的母亲》、汪曾祺《多年父子成兄弟》,第三册郑敏《金黄的稻束》、冯友兰《横渠四句》、傅斯年《我所敬仰的蔡元培先生》,第四册沈从文《边城》,第五册《五味》汪曾祺,第六册卞之琳《断章》、钱钟书《读〈伊索寓言〉》一、校长治校,兼容并包著名历史学家,五四运动学生领袖之一、曾任北京大学代理校长的傅斯年在《我所敬仰的蔡元培先生》中这样赞扬他的蔡元培校长:“蔡先生实在代表两种伟大的文化,一是中国传统圣贤之修养,一是法兰西革命中标揭自由平等博爱之理想。
此两种伟大文化,具其一已难,兼备尤不可觏。
”但我以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以倡导“白话文”、领导新文化运动闻名于世的胡适校长,以及在抗战中艰难维护西南联大使其完美运转的梅贻琦校长,这几任校长,又何尝不兼具这两种文化。
二、教授治学,“老师本身就像一本教科书”。
1.朱自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心里担忧的既有个人命运,更有教育事业、国家前途;朱自清用他的“荷塘月色”表达了对美好生活、世外桃源的向往。
我看西南联大教授的精神与风范作者:晏建怀来源:《师道》2014年第12期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作为一所与中国抗战共始终的战时临时大学,虽然存在时间仅短短九年,却培养了杨振宁、李政道两位诺贝尔奖得主,黄昆等三位国家最高科技得主,郭永怀等6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得主以及90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
而在这辉煌的教育成果背后,是一大批兢兢业业、呕心沥血的联大教授,他们在那个国难当头的历史时刻,以自己的知识与品质、精神与风范,教诲着学生,感染着时代,影响了几代人的成长。
赤子其人沈从文沈从文在西南联大的学生汪曾祺说过,沈先生教写作,写的比说的多。
沈先生在阅读学生习作时,常常在学生的习作后面写很长的读后感,或评思路深浅,或析文本优劣,或谈创作见解,有时他的读后感甚至比学生的习作还长,可见沈先生对教学的执著和对学生的关心。
沈先生十分讲究教学方法,遇到习作较为优秀的,还会把学生叫来,介绍学生看一些与这篇习作写法相近的中外名篇,而且每每都是他自己跑书店或图书馆找来这些书籍,让学生看看名家是怎样写的,自己又是怎样写的,观比对照,分析长短,让学生既增进了知识,又提高了写作水平,一举多得。
沈先生在学生的教育上可以说是无私奉献、竭力帮助。
对于学生写得好的习作,沈先生总是主动寄到自己熟悉的文学报刊上发表,学生经他之手介绍到报刊发表的文学作品无法计数,像汪曾祺1946年以前写的作品,几乎全部都是沈先生亲自寄到报刊发表的,这对于激发学生创作热情、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但于沈先生自己来说,在那个物资匮乏、流通滞塞的特殊年代,不说看习作的费时,寄邮件的费工,单单就是邮资一项就是不小的开支。
当时的联大教授,生活是极端贫困的,由于战火频仍,物价飞涨,与抗战之前相比,联大教授的月薪缩水四百多倍。
为此,沈先生不得不常常把学生习作原稿的纸边剪去,仅留写着文字的纸芯,以尽可能地减少重量,节省邮资。
沈先生逝世后,美国的傅汉斯、张充和夫妇赠一挽联:“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高度概括了沈先生的学品与人品。
抗战时期西南联大教授们的趣事作者:刘建/口述周海滨/整理来源:《人民文摘》2012年第11期“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国民党军节节败退,武汉、南京、上海相继失守,平津告急。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南开大学的师生们在战火中辗转迁徙,最后来到云南昆明黄土坡的大普吉村,组成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称“西南联大”。
抗战胜利后的第二年,三校师生分批返回平津,恢复北大、清华、南开大学三校。
在前后8年时间里,西南联大师生与云南各族人民同甘苦、共患难,结下了深厚友情。
值得一提的是,在那些享誉海内外的教授们身上发生了许多有趣的故事,颇耐人寻味。
校长夫人卖米糕抗战期间,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一家的生活随着时局的动荡而愈发艰苦。
当时,梅校长家有五个子女:梅祖彬、梅祖杉、梅祖彤、梅祖彦、梅祖芬,孩子们都在求学读书。
梅校长的夫人韩咏华当时没有工作,全家都靠梅贻琦微薄的薪金来勉强糊口。
为了减轻家庭负担,让丈夫一心科研和教育事业,韩咏华与赵瑞云及袁复礼的夫人、潘光旦的夫人合作,“研制”出一种上海式的米粉碗糕出售。
她们别出心裁,把这种米糕取名为“定胜糕”,取抗战一定胜利之意,并用红糖浆在米糕表面写上“定胜糕”的标签。
起初,她们把米糕批发给昆明“冠生园”糕点铺寄卖,可这种“二道手”的生意利润不大。
为了多赚些钱,夫人们分头行动,背着背篓,手提篮子直接在街上叫卖。
有一次,一个身穿旗袍、手提精致小包的贵妇人前来买米糕。
当她得知韩咏华就是大名鼎鼎的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的夫人时,十分敬佩地说:“清华大学校长夫人卖米糕,真是了不起啊!今后,我要邀约更多的姐妹来买‘定胜糕’让抗战早日胜利。
”打那以后,教授夫人们的生意还真红火了起来。
“特殊屏障”隔不开患难真情数学系教授华罗庚一家安在黄土坡上的一处简陋的房屋中,可是即便这样的陋室还是遭到了敌机的轰炸而倒塌,所幸一家人当时外出,躲过了一劫。
失去了住的地方,华罗庚一家只好在野外当“山大王”。
闻一多得知后,热情地邀请华罗庚一家到自己家中共居。
西南联大——一所只存在于抗战时期的大学西南联大:一所只存在抗战时期的大学1937年“七七事变”后不久,平津陷落。
8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陆续南迁。
1938年,三校在昆明联合组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1946年抗战胜利后,联大“胜利关闭”,三校各自北归复校。
在这里,走出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71位两院院士……是什么造就了西南联大的传奇?1 三所名校,怎么管?北大前校长蒋梦麟回忆说:“在困难时期,执掌一所大学是件令人头疼的事。
而在战乱中的年代,与两所不同校风的大学及性情各异的教授合作,无异难上加难。
”西南联大由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和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组成常务委员会共同管理校务,三校校长轮任常务委员会主席。
后因蒋梦麟、张伯苓均在重庆任职,只有梅贻琦长期留于昆明,故一直由梅贻琦任主席,主导校务。
三所大学的教学单位组成文学院、法商学院、理学院和工学院四个学院共十七个系。
“清华严谨,北大自由,南开活泼”,而将三校学风熔为一炉的西南联大,则兼具“清华和南开的严谨教学的精神,及北大自由研究的传统”。
2 投笔从戎:抗战的生力军西南联大师生欢送从军抗日同学在今天云南师范大学校园内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的背面,镌刻着1946年5月4日立碑时所能收集到的832位(共刻有834个名字,有两人重复刻名,实为832人)从军学生不完整名单。
由于当时条件所限,长沙临时大学时期295人从军学子绝大多数未列入。
两者相加共有1100多人,从军人数比例高达14%。
也就是说,每一百位学子里便有14人投笔从戎。
连校长梅贻琦的一儿一女也投军,分别加入中国抗日远征军和空军,一时传为佳话。
贡献有多大?我国著名翻译家,后来的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在联大就读时,为飞虎队准确翻译了一份情报,粉碎了日军对昆明的一次空袭。
梅贻琦的独子梅祖彦对火焰喷射器准确翻译,对其在缅北战场上投入使用发挥了重要作用。
西南联大的“长征”作者:李诚来源:《阅读(书香天地)》2016年第11期这是一所只存在了8年半时间的大学。
朱自清、闻一多、陈寅恪、冯友兰、沈从文、钱穆、金岳霖……均曾执教于这所大学;杨振宁、李政道、黄昆、朱光亚、邓稼先……都是它的学生。
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一个让很多人肃然起敬的名词;而在它辉煌的背后,又包含着那个时代赋予它的苦难。
1937年11月,南迁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在长沙联合办学,学校初名“国立长沙临时大学”。
这所诞生于抗战烽烟中的大学,注定了其颠沛流离的命运。
3个月后,战火逼近湘江,学校再次迁移。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在68天里,300多名师生,穿越湘黔滇三省,行程1600多公里,徒步688公里,终于抵达遥远的云南昆明。
这段艰苦卓绝的迁徙,被称为“中国教育史上的长征”。
西迁之争当时,要不要西迁昆明,在学生中有着激烈的争论。
一个不容忽视的背景是—1937年11月,日机就开始轰炸长沙,所有人都明白,作为后方重镇的长沙,成为抗敌前线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空袭警报声不时响彻城市,西南联大的师生无法安心上课,人心浮动。
事实上,西迁昆明早就被提上日程。
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向刚刚出任教育部长的陈立夫提出过该计划。
陈立夫说,蒋介石认为大学搬来迁去会影响士气,未予同意。
直到1938年1月上旬,形势愈发严峻,陈立夫才同意学校搬迁。
但争议依旧存在。
出于职责和个人前途考虑,多数教职员赞成西迁;与此相反的是,很多学生反对西迁。
学生反对的原因,大多出于年轻人的热血精神。
此前,已经有部分学生选择了投笔从戎,用最直接的行动拯救苦难的祖国,在这种情绪的影响下,逃难式的西迁行动被学生视为“逃跑”,万不可行。
当西迁的告示贴出后,教室走廊上随即贴满了反对西迁的壁报。
一名学生撰写了这样的文字—“须知大观楼不是排云殿,昆明湖不在颐和园”,要大家勿为四季如春的昆明所惑;有的学生更直接,在告示四周框起黑圈,写上“放屁”两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