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简介
- 格式:ppt
- 大小:1.72 MB
- 文档页数:16
西南联大的由来400字西南联合大学(SouthwestUnitedUniversity),简称西南联大,是一所位于中国西部的综合性大学,也是全国规模最大、学术水准最高的联合型大学之一。
西南联大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政法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全国各省的一些重点大学结盟而成,是由中国政府在民间早期推动的大学联盟。
西南联大的成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历史,这也是为什么西南联大被誉为“中国联大的老牌”。
一九零五年,为进一步推动中国新形势下高等教育的发展,早期有“改革开放”思想的政府领导人,倡议建立一个由全国各种重点大学结盟而成的西南联合大学。
以抗日战争胜利后,在中国大陆政治局势稳定后,西南联大开始了招生计划,当时有一百八七所大学参与了联合并出台了一些规定方案,形成了教育改革的新模式,也成为中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标志。
历经百年的沧桑,西南联大已成为西部教育的重要中心,为不断提高社会福利提供了强大的支持,促进了西部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今天,西南联大聚集了全国各地优秀的大学生和研究生,秉承“求真务实”的精神,坚持“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新的技术和理论,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和研究能力”的理念,以打造一流的综合性大学为宗旨。
西南联大不仅有出色的教学质量和完善的大学生管理体系,还设有完善的科研机构,为学生提供全面的科技支持,而且建立了丰富的学术交流平台,使学生可以深入学习新理论、新技术,不断提升自身素养。
今天,西南联大已经发展成为中国知名的综合性大学,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有着独特的地位。
西南联大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教学服务民众,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水准人才,做强科技创新、引领未来的重点大学”的理念,致力于把中国西部的出色的校友和优秀的人才展示给全世界,实现大学的可持续发展,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及中国乃至全球的文明进步。
百年西南联大的发展历程,说明了联大的力量和作用,也彰显了中国教育改革的成果,作为中国联盟型大学的典范,西南联大将继续引领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推动新中国成为世界科技创新和文明发展的领导者。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历史简介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38--1946)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三校组成,在昆八年期间,高举“爱国、科学、民主”的伟大旗帜,“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为中国乃至世界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创造了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为促进云南的社会经济及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也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1937年“7·7”芦沟桥事件不久,平、津沦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被迫南迁长沙,成立长沙临时大学(简称临大)。
但临大办学局面并没维持多久,12月13日,南京沦陷。
武汉震动,战火危及长沙,临大再次决定西迁昆明。
1938年2月临大师生分水、陆两路正式西迁。
4月胜利完成迁滇任务。
4月2日,奉教育部命令,国立长沙临时大学更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联大)。
5月4日开始上课,开始了联大在昆八年的历史。
联大基本沿用临大时的行政体制,仍由三校校长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组成校常务委员会总理校务(实际主持校务工作的是梅贻琦),下设总务长、训导长和教务长协助管理。
最初,联大工学院和理学院设于昆明,工学院借用拓东路迤西会馆、全蜀会馆和江西会馆上课,学生以盐仓货栈为宿舍;理学院租用昆华农校、昆华师范学校为校舍。
而文学院和法商学院因在昆校舍无着,只好暂设蒙自,一个学期后蒙自分校回迁昆明。
1939年夏,联大新校舍建成。
8月,遵照教育部令,西南联大增设师范学院。
1940年11月1日,西南联大师范学院附属学校开学,包括中、小学两部分。
至此,西南联大成为了一个设有5个学院26个学系、2个专修科、一个先修班、附中、附小及相继恢复了各校研究所的一所规模较大的综合性大学。
联大以“刚毅坚卓”作为校训,教导学生要成为一个刚强、有毅力而又卓尔不凡的人。
其校歌采用《满江红》的词牌名而填写,内容极赋爱国之情。
在八年艰苦办学环境中,校训和校歌极大地鼓舞着联大师生不断追求“爱国”、“科学”与“民主”的光明道路。
西南联大旧址介绍第一章:西南联大的背景与历史西南联合大学(Southwest Associated University,简称西南联大)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一所重要高等学府。
成立于1938年,是当时中国国共两党合作的重要成果之一。
西南联大的创办旨在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并为国家的抗战事业提供支持。
这所大学的建立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大创举,也是中国现代教育发展的里程碑之一。
第二章:西南联大旧址的地理位置与建筑风格西南联大旧址位于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坐落在青年路与博达路交汇处,占地面积达到了1500亩。
整个校园环境优美,四季如春,山水相辉映,为学习与生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西南联大旧址的建筑风格多样,有中西合璧的特点,主要包括教学楼、图书馆、实验楼、行政楼、学生宿舍等。
这些建筑物都充满了时代的痕迹,既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又融入了现代化的设计,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
第三章:西南联大旧址的教育资源与学科特色西南联大旧址在其辉煌的历史时期,曾拥有一批杰出的教育资源和学科特色。
学校设立了文学、历史、政治、经济、军事、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多个学科,优秀的教师团队为学生提供了高质量的教育。
西南联大旧址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升综合素质。
学校秉承“实事求是”的办学宗旨,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第四章:西南联大旧址的文化底蕴与纪念意义西南联大旧址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还承载着重要的纪念意义。
这里是中国抗战时期人民智慧和勇敢的结晶,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座丰碑。
西南联大旧址目前已成为了重要的纪念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参观。
在这里,游客们可以通过参观展览、观看影像资料等方式,了解西南联大的历史,感受那段艰苦卓越的抗战岁月。
第五章:西南联大旧址的保护与利用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西南联大旧址的历史遗迹,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西南联大国史课每章批注
摘要:
1.西南联大简介
2.西南联大国史课的意义
3.每章批注的内容及特点
4.每章批注的价值和影响
正文:
西南联大,全名西南联合大学,成立于抗日战争时期,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三校合并,是我国教育史上一段特殊的存在。
在这所临时组成的大学里,众多学者和教育家为保存我国文化命脉,传承学术传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其中,国史课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不仅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具有重要意义,更是为了传播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西南联大国史课每章批注,是由当时国史课的教授们对课程内容进行的深入解读和补充。
这些批注内容丰富,既有对历史事件的详细描述,又有对历史人物的深入剖析,更有对历史观点的独到见解。
它们不仅是教授们学术研究的成果,也是他们对国史课教学的热爱和投入。
每章批注的内容丰富多样,特点鲜明。
首先,它们具有高度的学术性,对历史事件和观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其次,它们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反映了当时我国社会的历史背景和现实需求。
再次,它们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对于学生的学习和理解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每章批注的价值和影响深远。
它们不仅丰富了国史课的教学内容,提高了
教学质量,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学生,培养了他们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观。
同时,这些批注也是我国历史学研究的重要资料,对于我们理解和研究那个时代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西南联大百度百科西南联大历史背景西南联大历史背景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是中国抗日战争期间设于昆明的一所综合性大学。
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全面发动侵华战争。
为保存中华民族教育精华免遭毁灭,华北及沿海许多大城市的高等学校纷纷内迁。
抗战八年间,迁入云南的高校有10余所,其中最著名的是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西南联大是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联合而成。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南迁,在湖南长沙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
不久,上海、南京相继沦陷,长沙临时大学不得不再次西迁云南,在昆明成立“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从1938年5月开始上课,到1946年5月宣布结束,西南联大在昆明整整八年。
抗战爆发,国难临头,当年中国的许多知识精英,不甘沦为亡国奴,组成西南联大,辗转南迁,以传承民族文化的薪火。
由于甫抵昆明时百废待举,校舍不敷,只得暂将部分师生迁至蒙自设分校。
1938年4月,文学、法学两院师生就这样分两路陆续抵达蒙自:一路由长沙南下,经广州、香港、越南海防,乘滇越铁路火车而来;另一路自湘黔步行入滇,再从昆明沿滇越铁路至蒙自。
蒙自是云南最早开放之地,当地人出以同胞之情和对文化人的崇仰,慷慨接纳了联大师生的到来。
“哥胪士洋行”是“西南联大蒙自分校”旧址之一。
当年单身教师和学生就住在临近湖岸的哥胪士洋行楼内,是当时蒙自难得一见的西式楼房,带家眷的教师和女生则住在南湖北边的城里。
那时在这些楼内暂栖过的大名鼎鼎的教授有:陈岱孙、郑天挺、陈寅恪、闻一多、朱自清、冯友兰、钱穆、吴宓、叶公超、汤用彤、燕卜荪、马约翰。
而今,哥胪士洋行旧楼内已辟出西南联大校史和闻一多先生事迹的陈列室战火纷飞下的学园耕耘,孜孜矻矻的学术探究,委实不易,但蒙自毕竟僻处内陆腹地,多少也给心力交瘁、苦苦撑持的流亡者们提供了一方歇息之地。
在那个艰难的时期,政府安置,士绅让房,把这些流亡师生安顿在风景秀丽的南湖之滨,住进了最好的房子。
西南联大背景介绍2008年01月17日19:43 [我来说两句] [字号:大中小]来源:搜狐读书频道西南联大,是中国教育史上令人难忘的一页。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北平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天津私立一学期后,学校迁昆明,1941-1945年8月的西南联大正是其教学科研成就最丰硕的时期。
西南联大从长沙临时大学时起,先后几次校分两地。
1941年叙永分校撤消,全校作为一个整体才告安顿。
以后虽然还曾有过日军窥伺滇西南,日军直驱入桂黔的紧急军事战况,但联大均以岿然不动的态度以应之,校内教学如常,有序不紊。
1941年-1945年8月,这是西南联大教学科研成就最为突出的时期。
西南联大集中了北大、清华、南开三所著名大学的著名教授。
文科的教授,大多数都是中西兼通的学者。
专长外国语言文学、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的名教授,无不具有深厚的国学基础以及对本国国情较深入的了解。
擅长中国文史哲方面研究的名教授,有的将外国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手段运用来处理中国传统的学科,已在一些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如陈寅恪对魏晋南北朝史和隋唐史的研究,冯友兰对中国哲学史的研究等。
有的是新文学运动的重要人物如朱自清,他对中国现代文学以及中国古典文学陶渊明的研究,受到人们的尊重。
联大几位中文系和历史系的教授,虽未曾出国留学,但其学术造诣很深。
如罗常培不仅是中国音韵学专家,对国外研究中国学的状况也有相当深入的了解。
在理工科方面,联大的几位年纪稍长的教授,称得上是中国近代若干基础学科和工程技术学科的开创者、奠基人,如饶毓泰、吴有训、叶企孙、黄子卿、孙云铸、袁复礼、吴大猷、施嘉炀、李辑祥、顾毓王秀等。
而一些在抗日战争前后回国的年轻教授,如华罗庚、陈省身、王竹溪等,学术造诣较高,了解国外学术发展的情况,因而使联大的教学能接近国际水平。
早期西南联大的学生,原是北大、清华、南开的肄业生,学生素质较高。
1938年后,由于报考联大的人数较多,且多属高分段学生,因而学生质量在全国范围内仍位列前茅。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历史简介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38--1946)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三校组成,在昆八年期间,高举“爱国、科学、民主”的伟大旗帜,“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为中国乃至世界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创造了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为促进云南的社会经济及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也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1937年“7·7”芦沟桥事件不久,平、津沦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被迫南迁长沙,成立长沙临时大学(简称临大)。
但临大办学局面并没维持多久,12月13日,南京沦陷。
武汉震动,战火危及长沙,临大再次决定西迁昆明。
1938年2月临大师生分水、陆两路正式西迁。
4月胜利完成迁滇任务。
4月2日,奉教育部命令,国立长沙临时大学更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联大)。
5月4日开始上课,开始了联大在昆八年的历史。
联大基本沿用临大时的行政体制,仍由三校校长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组成校常务委员会总理校务(实际主持校务工作的是梅贻琦),下设总务长、训导长和教务长协助管理。
最初,联大工学院和理学院设于昆明,工学院借用拓东路迤西会馆、全蜀会馆和江西会馆上课,学生以盐仓货栈为宿舍;理学院租用昆华农校、昆华师范学校为校舍。
而文学院和法商学院因在昆校舍无着,只好暂设蒙自,一个学期后蒙自分校回迁昆明。
1939年夏,联大新校舍建成。
8月,遵照教育部令,西南联大增设师范学院。
1940年11月1日,西南联大师范学院附属学校开学,包括中、小学两部分。
至此,西南联大成为了一个设有5个学院26个学系、2个专修科、一个先修班、附中、附小及相继恢复了各校研究所的一所规模较大的综合性大学。
联大以“刚毅坚卓”作为校训,教导学生要成为一个刚强、有毅力而又卓尔不凡的人。
其校歌采用《满江红》的词牌名而填写,内容极赋爱国之情。
在八年艰苦办学环境中,校训和校歌极大地鼓舞着联大师生不断追求“爱国”、“科学”与“民主”的光明道路。
云南西南联大旧址介绍云南西南联大旧址是中国革命的历史见证,被誉为“民族博物馆”,位于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区大观街道联大林荫大道。
西南联大,即西南联合大学,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在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国根据民族团结原则联合的学校。
该学校的成立以及西南联大旧址的保留,对于揭示现代中国历史、研究中国教育史和文化历史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云南西南联大是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创办的,旨在统一全国抗战教育,为抗战服务,同时也是新文化运动的产物,发挥了极大作用,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成立于1937年金门会议后,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下,由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共同创立,坐落在昆明锦苑公园内,并在昆明近郊筹建了一个庞大的校园。
西南联大的办学思想践行民族协作的大团结精神,提出了“以文化的力量战胜文化的敌人” 的口号,对整个校园文化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南联大的学科门类包括文学、历史、语言学、哲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地学和地质学等。
在西南联大的带领下,昆明广场上游行的民众高呼“让我们抱着一起抗日的信心笃定走下去,温暖的心灵走在地球的每一个角落”,这一喊声将全国共同抗日的呼声传遍了大陆的南北。
当今云南西南联大旧址已经成为了一座革命教育纪念地,是全国文化遗产。
西南联大旧址陈列馆是观赏该旧址及其文化遗产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该馆与周围的建筑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巧妙地融合了当代科技技术与文化历史的完美结合。
馆内收藏了西南联大创办以来的各种史料、文物、图片、资料等,共计2000余件,展示了该大学的办学流程、招生标准、师资队伍、校园文化和学术成就等方面。
西南联大旧址的建筑风格独特、布局合理,地面砖、青砖与白灰互用,显得古朴斑驳。
在恢弘的大门上刻有“大学之长、民族之期” 与“建校之初、民族之急”等字样,向世人展示了西南联大旧址所承载的历史重量。
整个建筑群共分三个区域:主楼区、教学区和生活服务区。
主楼区是该校的标志,共有三个楼层和一个地下层,大楼中央是一个钟楼,高11米。
蒙自西南联大简介蒙自西南联合大学(SouthwestAssociatedUniversityinMengzi,简称西南联大)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段传奇故事。
西南联大成立于1946年,是当时中国最高学府之一,由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和国立北平大学三所大学联合组建而成。
西南联大的成立,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教育改革和创新实践,也是中国教育史上一段不可磨灭的历史。
西南联大的历史背景1945年,日本投降,中国大陆进入了抗战胜利后的新时期。
当时,国共两党的政治斗争日趋激烈,全国各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困难。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教育界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和挑战。
当时的中国教育界存在着一些深刻的问题,比如大学教育的质量不高、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设备和实验条件落后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国共两党在1946年1月13日共同发表《关于教育问题的共同意见》。
这份共同意见提出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和创新实践方案,其中包括了成立西南联合大学的建议。
西南联大的组建1946年3月,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和国立北平大学三所大学联合组建了西南联合大学。
这三所大学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设备都非常优秀,是当时中国最顶尖的大学之一。
西南联大的成立,得到了当时国内外人士的广泛关注和支持,成为了中国教育史上的一段重要历史。
西南联大的办学理念西南联大的办学理念是“以人为本,注重实践,追求卓越”,这种理念反映了当时中国教育界的一种追求,也是中国现代教育的一种基本价值观。
西南联大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这种人才应该具备广泛的知识面、良好的人文素质、卓越的学术水平和创新的精神。
西南联大的师资力量西南联大的师资力量非常优秀,包括了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的教授和学者。
这些人在当时的中国教育界和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他们的加入为西南联大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西南联大的教授和学者们不仅在学术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而且在培养学生方面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西南联大的入学题
【实用版】
目录
1.西南联大简介
2.入学试题的背景和意义
3.入学试题的特点及代表性题目
4.对入学试题的评价和反思
正文
【西南联大简介】
西南联大,全名“西南联合大学”,成立于 1938 年,由当时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联合组建,是我国抗日战争时期著名的临时综合性大学。
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西南联大培养了大量杰出人才,为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入学试题的背景和意义】
在战争年代,西南联大的入学考试成为了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
这些入学试题不仅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还承载着选拔抗敌救国英才的重任。
它们反映了当时国内外形势,凝聚着教育者的智慧与心血。
【入学试题的特点及代表性题目】
西南联大的入学试题具有以下特点:注重基础,突出能力,关注时事。
其中,代表性题目包括语文卷的作文题“论民主政治与国民教育”,历史卷的“比较中日两国的历史与现状”,数学卷的“解三角形问题”等。
这些题目既考察了学生的基本知识,又检验了他们的综合运用能力。
【对入学试题的评价和反思】
总体来说,西南联大的入学试题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较强的选拔功
能。
它们在选拔人才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
然而,也有部分试题过于关注时事,可能对部分考生不公。
对此,教育者应继续探讨如何在选拔人才的过程中,既注重时事,又保证公平。
【结语】
总之,西南联大的入学试题是我国教育史上一份宝贵的财富。
它们不仅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还承载着特殊的历史使命。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学校简介中国抗日战争期间设于昆明的一所综合性大学。
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全面发动侵华战争。
为保存中华民族教育精华免遭毁灭,华北及沿海许多大城市的高等学校纷纷内迁。
抗战八年间,迁入云南的高校有10余所,其中最著名的是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西南联大是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联合而成。
1937年抗日战争发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先迁至湖南长沙,组成长沙临时大学,同年10月25日开学。
1938年4月又西迁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5月4日开始上课,设立文、理、法商、工、师范5个院26个系,两个专修科一个选修班。
北大、清华、南开原为著名的高等学府,它们有各自独特的经历,有各自的教学作风,组成联大以后,荟集了一批著名专家、学者、教授,师资充实,人才济济。
他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严谨的治学态度,树立优良学风,是当时中国规模最大的著名高等学府。
西南联大在办学的8年中毕业学生约2000人,均学有成就,有的成为举世闻名的专家学者,他们对中国的建设事业、高等教育的发展和世界学术研究,作出了贡献。
抗战胜利后,1946年西南联大解散,3校分别迁回北京、天津复校。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自1938年5月4日开始上课,至1946年5月4日结束,西南联大在滇整8年。
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西南联大培养出大批杰出人才。
其中有许多是蜚声中外的第一流科学家[1]。
学校纪年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旗1937年11月1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在岳麓山下组成了长沙临时大学,开学一个月后,日军沿长江一线步步紧逼,危及衡山湘水,师生们于1938年2月搬迁入滇,4月,改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5月4日开课,1946年5月4日举行结业典礼,7月31日宣布结束,西南联大在滇8年期间,于1938年春在蒙自建立分校。
于1940年8月设叙永分校。
1946年5月,上述3校迁回原址,师范学院留昆独立设院,改称昆明师范学院,后更名为云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