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咏物诗鉴赏方法(实用)
- 格式:ppt
- 大小:3.16 MB
- 文档页数:74
咏物诗鉴赏方法鉴赏咏物诗,要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
一、意象分析——欣赏作者对于所咏之物特点的把握和刻画,即意象分析。
古人说写咏物诗要做到“不即不离”,就是说既不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不滞于物),又要切合所咏之物的特点(曲尽其妙)。
古人激赏林和靖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就是因为作者通过月下水边的梅枝横斜的侧影,写出它凛然冰清的神态品格。
二、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咏物诗既是托物言志,就要表达自己寄托的感情。
陶渊明咏菊,抒写自己悠然闲适、不慕富贵的心境;陆游咏梅,表明自己不媚于俗、坚守正义的气节。
有些咏物诗的感情表达比较含蓄,更需要用心体味。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咏物诗都含有作者明确的寄托,但不管有没有寄托,一首好的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或深或浅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想,或隐含生活的道理。
三、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
咏物诗托物言志,在具体描写上经常用到拟人、比喻、双关、借代等修辞手法。
如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是一首比较浅易直白的托物言志的咏物诗,其中“清白”二字,不只是对所咏之物外形特点的吟咏,也是对其神韵、品格的高度概括。
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心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咏石灰就是在歌咏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整体构思上,咏物诗通常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如陆龟蒙《白莲》:“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端合在瑶池。
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堕时。
”就是用“月晓风清”的背景,写出白莲独特的气质、神韵来。
附录:“咏蝉”三绝比较欣赏虞世南的《蝉》,骆宾王的《咏蝉》,李商隐的《蝉》,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的名作。
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
诗歌鉴赏·咏物抒怀诗一、学习目标1、熟悉和体会这类诗的意象及相应的思想感情,分析其常用表达技巧。
2、把握咏物诗的特征。
3、学习此类诗歌鉴赏的题型及方法.二、咏物抒怀诗题解及常见意象郑板桥有一首画竹题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所谓咏物抒怀诗,就是诗人把在自然中得到感染与启迪,并把自己的感情凝注于自然景物,抒发作者思想感情,寄寓作者襟怀抱负的诗歌。
古人很喜欢咏物,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
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
“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
”(刘熙载《艺概》)从古人咏叹的对象来看,落花、流水、夕阳,大雁、杜鹃、燕子、寒蝉,月亮、松、竹、梅、兰、菊、莲、柳等都是诗歌中常见的所咏之物。
咏物诗常用的手法是托物言志。
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折柳送别、闻雁思归、听梧桐而心悲凉,客观物象常常寄托着诗人特有的情感;借梅赞其标格高雅节操凝重,借菊赞其欺霜傲雪品格高尚,借莲赞其出淤泥而不染处浊世而气节高洁,借竹赞其根固有节坚贞高雅,借松赞其经冬不凋刚强坚贞,借黍离来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借冰雪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借草木的繁盛反衬荒凉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等,诗人借咏物寄托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三、咏物抒怀诗的类型:(一)描摹情态类这类诗歌只是对物象情态进行生动的描摹,从而抒发作者对物象的喜爱之情.如骆宾王的《咏鹅》、贺知章《咏柳》(二)托物言志类这类诗歌表面上看好像写的都是具体的物象,仔细品味就会发现,作者是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写具体的“物”,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与抱负。
如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乍一看,这首诗写的是石灰从采掘、冶炼到被使用的整个过程.再细细体会,诗中每一句既是在写物“(石灰)”,实际上也是在写人,写作者自己不怕“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甚至“粉骨碎身”也在所不惜的大无畏革命英雄主义气概.(三)咏物抒怀类在咏物类诗歌中,咏物抒怀型的诗歌可以说俯拾即是。
咏物言志诗的鉴赏方法技巧咏物言志诗的鉴赏方法技巧一、把握所咏之物的特点既然是咏物诗,当然要写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追求贴切逼真,但如果仅仅是客观的描摹,满足于形似,那也不是一首好的咏物诗。
也就是说,不但要形似,而且要神似。
如“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行踪漂泊不定),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李商隐《蝉》)这是一首咏物诗,以蝉喻作者自己。
前四句写蝉的艰难处境:由于自命高洁,总是食不果腹;虽然竭尽全力地叫,也是白费精神,得不到同情。
这实际是说诗人自己。
下面四句则直抒胸臆。
三联上句说自己官位低微,无所归依;下句说田园都荒芜了,还做这个官干什么呢?透出要辞官归隐的心意。
尾联又把自己的命运和蝉联系起来,从蝉的叫声得到警示,醒悟到自己和蝉一样清苦。
作者是怀着崇敬和同情的心情写蝉的,用蝉来警戒自己,要像蝉那样保持清高和廉洁,即使政治环境恶劣,也永远不变初衷。
二、体悟诗人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陶渊明咏菊,抒写自己悠闲适、不慕富贵的心境;陆游咏梅,表明自己为媚于俗、坚守正义的气节。
由于作者的经历遭际、情趣爱好以至观察角度的不同,即使写同一事物,他们也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表达出不同的感情来。
当然不是所有的咏物诗都含有诗人明确意识的寄托。
但是一首优秀的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诗人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解,或隐含生活的道理。
这就是我们在读解时要细加领悟的。
如“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
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东风不用媒。
”(李贺《南国十三首》)这是李贺辞官回乡居住在昌谷家中所作。
诗中第一、二句是写新花开,三、四句则写暮春花落,通篇把花人格化。
花开时像越女那双水灵灵的眼神和那副白里透红的漂亮的脸蛋,美不胜收。
可是好景不长,一到日暮(暮春)百花凋零,落红满径。
“可怜”乃惜花伤春之情,也是诗人自伤自悼之词。
咏物诗的解读和赏析咏物诗的解读和赏析诗歌鉴赏题,既有利于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又有利于弘扬祖国灿烂的古代文化,所以成为高考的一道必考题。
咏物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教师对解读和赏析咏物诗应作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
下面就对这一类诗歌的阅读技巧和解题方法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咏物诗的类型由于社会环境、身份地位、处境等原因,诗人在写作时往往不直接表达志向感情,而是借物抒情,借物述志,于咏物中寄情寓兴,赋予所触之物以深意,正所谓“一枝一叶总关情”,于是形成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一类特殊形式——咏物诗。
1、“托物言志”型。
这类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
如骆宾王《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诗中的“蝉”即是作者的自况。
前两联点明因蝉声而触发的满腹忧思。
想想自己仕途坎坷,屡遭困厄,今又陷于冤狱,未老先衰,怎能禁得住这寒蝉的哀鸣!颈联即切合秋蝉的处境,又是诗人不幸遭遇的真实写照。
尾联“高洁”二字,是“居高食洁”的蝉性的浓缩。
这两句将所咏之蝉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直接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蒙冤不白的悲愤之情。
2、“借物抒情”型。
在这类咏物诗中,托物寓意,借题发挥,作者往往或流露出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如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诗中通过描写柳树的风姿,歌颂春风的神奇力量,透露出诗人对春光的热爱之情。
咏物诗具体可分为:表现时代和社会状况的,如诗经中的《硕鼠》;抒发愁情幽愤的,如杜牧的《早雁》;写仕途及个人节操的,如柳宗元的《江雪》,表达喜好和情趣的,如元稹的《菊花》;借物来讽喻的,如罗隐的《金钱花》。
咏物诗通过对独特的事物的赞赏,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咏物诗的鉴赏古人很喜欢吟咏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
诗人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这就产生了咏物类诗歌。
一、咏物诗的一般特点请看几首大家熟悉的诗歌:青松(陈毅)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梅花(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石灰吟(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通过这几首诗歌,不难发现,咏物诗一般都以一种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为描写对象的诗体,它将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物的描写中。
主要特点:第一,常以所咏之物为题,或者可以从题目看出所咏之物。
咏青松,题目即为《青松》;咏梅花,题为《梅花》;咏石灰,题为《石灰吟》……第二,抓住物某些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等)着意描摹。
如,写青松的“挺”“直”,这是形态描写;写梅花像雪一样洁白,这是色泽描写;写“大雪压”“凌寒”“出深山”“烈火焚烧”,这些都是外部环境描写。
阅读其他咏物诗,会发现,基本上每一首咏物诗都有这一特点。
第三,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寄托作者的情志。
从以上三首诗歌,我们可以读出青松的“坚贞不屈、傲岸高洁”、梅花的“不畏严寒、清雅高洁”、石灰“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光明磊落的襟怀”,当然,物的品质实际上也是作者的品质体现,是作者的人格写照。
二、作者借所咏之物所寄托的常见情感一首好的咏物诗,不仅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或深或浅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想,或隐含生活的道理。
那么,通过所咏之物所寄托的情志,通常有哪些呢?首先是抒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受。
这是古代很多文人的通病,他们往往恃才傲物、随心所欲、率性而为,因而在统治者看来是格格不入的,是不能受到重用的。
于是,感叹生不逢时,英雄吴用武之地便成了文人屡见不鲜的作品主题。
屈原、宋玉、李白、李贺、李商隐……名单可以开出一长串。
咏物诗鉴赏方法(一)咏物诗的定义咏物诗,又称“咏物体”,是一种古典文学体裁,指运用文字抒发赞美或描写客观事物的诗歌。
它属于象征性思维的特殊形式,在表现形式上有其自身的诗体特色,多数以对比的手法来抒写客观事物,强调主题的气度和诗情,有意宣揚无限境界的美好艺术意境。
(二)正确理解咏物诗1. 尊重自然:咏物诗歌把历史文化和自然信息作为艺术材料,使人们意识到从自然深处藏拥有一种隐秘的力量,贴近自然美,把自然界的美好宁静表达得淋漓尽致。
2. 把握节奏:咏物诗歌的意境是内心的一种体验,也是诗歌的核心内容。
咏物诗的节奏表现,是最恰当的表现方式,可以利用僻韵、夸张等手法表现诗歌的温柔,以及诗歌执著的坚守与热情,以此达到唱物诗最高境界。
3. 注重形式:咏物诗对形式有较高的要求,可以选择不同的表现形式,如抒情诗、短句式诗或者联想诗等,以最精致的文字表达自然的美丽。
(三)咏物诗鉴赏方法1. 综观整体:首先要仔细审阅咏物诗的结构,搞清楚整个诗的主旨及抒情脉络,了解整首诗的信息内涵与情感色彩,抓住主题以及其字里行间的柔情细腻,尤其滋润耳鬓心神。
2. 分析形式:要深入分析咏物诗歌的句法与语意,注意诗人选择了怎样的文体,怎样加工语言,是抒发出柔情细腻还是凝重强烈,以及内部结构与主次是如何分布的,这些都是要认真分析的重要视角。
3. 把握情趣:诗中的反复押韵使粗犷的言语增添几分妩媚,交融出一种甜蜜的诗情,让人回味无穷。
要特别关注咏物诗的诗句搭配,以及隐藏的乐意与诗情的质感,把握好细节,领略诗歌的柔美与绚丽。
(四)总结综上所述,咏物诗歌既有它自身的特色,也有它自身的诗体特色。
了解咏物诗歌需要全面囊括它的定义、特点、表现形式以及鉴赏方法,以便准确把握它运用的语言、情感与审美价值。
咏物诗歌的本质是深藏的意境,人们要从比喻、写景、比方等手法中,解析咏物诗中暗藏的真谛,使读者能体味到它的温情与绚丽,以传递它萦绕而出的美好感受,以达到最精致的艺术体验。
高中语文鉴赏咏物诗的方法诗歌题材分类有:边塞诗、山水田园诗、羁旅之思诗、怀古咏史诗、咏物诗、宫怨诗、爱情诗、讽谕诗、哲理诗、悼亡诗等。
以下资料大概分为:“明确概念——归纳风格——鉴赏训练”三大部分。
接下来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一起来看看吧!咏物诗咏物诗的特点在于托物言志。
大自然的万物,大至山川河流,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的对象,都可以寄托诗人的感情。
(一)鉴赏咏物诗,要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
1、欣赏作者对于所咏之物特点的把握和刻画,即意象分析。
古人说写咏物诗要做到“不即不离”,就是说既不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不滞于物),又要切合所咏之物的特点(曲尽其妙)。
2、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一首好的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或深或浅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想,或隐含生活的道理。
3、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
咏物诗托物言志,在整体构思上经常用到拟人、比喻、双关、借代等修辞手法。
(二)鉴赏训练: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子规(吴融)举国繁花委逝川,羽毛飘荡一年年。
他山叫处花成血,旧苑春来草似烟。
雨暗不离浓绿树,月斜长吊欲明天。
湘江日暮声凄切,愁杀行人归去船。
1、诗歌咏物托意,反复渲染子规鸣啼的衰声,写出作者怎么一种思想感情?2、颔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说明之。
【解析】子规,杜鹃写的别称。
这也是古人写诗时常用的典故。
蜀国国王杜宇,号望亭,失国身死,化为杜鹃,悲啼不已,故李高隐有名:“望常春心托杜鹃”。
本诗中的“行人”,可视为自指。
【答案】1、反映作者漂泊异乡、仕途失意的愁绪。
2、以春草葱茏于宫苑,杜鹃啼血于异乡,反衬、映照鲜明,突出杜鹃鸟孤身飘荡、衰告无门的悲惨命运。
古诗词常见题材之咏物言志诗鉴赏咏物诗是借自然界中的万物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
在诗人笔下,花鸟草虫皆有品,一花一木皆关情,他们或咏物寄兴,或咏物怡情。
一、基本特点1、标题:直接以物象为题;咏(题、赠、赞)+物象。
2、形似:用形象语言描写出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多用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3、神似:借物抒怀,表达理想、志向、情怀。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追求“神似”。
情感:或发其志士之悲、君国之忧,或写其怀才不遇的感受。
4、分类(1)描摹情态类这类诗歌诗人往往满怀喜悦之情对事物的形、神、意进行描摹,字里行间往往洋溢着诗人的喜爱。
(2)托物言志类这类咏物诗表面上看好像写的都是具体的物象,仔细品味就会发现,作者是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写具体的“物”,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与抱负。
(3)咏物抒怀类在咏物类诗歌中,咏物抒怀型的诗歌可以说俯拾即是。
这类诗与托物言志类的诗有许多相似之处,只是它抒发的情感相对来说是短暂的,与“物”所处的具体环境和作者当时的个人处境关系更密切。
(4)以物喻人类这类咏物诗所描写或吟咏之“物”与某一类型、某一群体的人相似,而不单单指向作者自己。
(5)托物言理类这类诗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具体的物象来说明一些“事理”,即通过某个具体事物的“理”,引申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大道理。
在理学兴盛的宋代,写这种类型诗歌的人最多。
4、写作技巧(1)从整体构思看,表现手法:托物言志(象征);(2)常用修辞:比喻、象征、拟人、对比。
(3)从具体描写方法看,比喻、拟人、对比、正面描写、侧面烘托。
二、鉴赏方法赏析时要重点把握:①写的什么物,有什么特征;②寄托什么志。
(一)注意“三读”1、读标题咏物诗以动植物名称作为标题,如《蝉》(李商隐)、林逋《山园小梅》、《鹧鸪》(郑谷)、《金钱花》(罗隐)、《石灰吟》(于谦)、《小松》(杜荀鹤)。
从标题中我们明确了作者所描述的对象,理解作者所选取的事物的特性和寓意。
咏物言志诗的鉴赏方法咏物言志诗是通过对独特的事物的赞赏,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2018年考的《菊花》诗,就是属于这一类作品。
1、弄清咏物言志诗的特点。
要注意三点:①作者是怎样咏物的;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③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
2、咏物言志诗的鉴赏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把握所咏之物的特点。
咏物言志诗要写出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追求贴切逼真,但如果仅仅是客观的描摹,满足于形似,那还不是一首好的咏物诗。
一个出色的咏物诗人,就应该像高明的摄影师那样,他的镜头要深入到对象的灵魂,摄出事物的神韵、品格。
也就是说,不但要形似,而且还要神似。
所以古人对于咏物诗有一个说法,要做到“不即不离”。
就是说既不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不滞于物),但又要切合所咏之物,写出物的特点(曲尽其妙)。
古人激赏林和靖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是因为作者通过月下水边的梅枝横斜的侧影,写出它凛然冰清的神态品格。
所以,读一首咏物诗,先要欣赏作者对于所咏之物特点的把握和刻画。
第二,体悟诗人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我们在欣赏一首咏物诗时,要注意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陶渊明咏菊,抒写自己悠然闲适、不慕富贵的心境;陆游咏梅,表明自己不媚于俗、坚守正义的气节。
由于作者的经历遭际、情趣爱好以至对事物观察的角度、认识的深浅的不同,所以即使写同一事物,他们也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表达出不同的感情来。
唐代有三位诗人都写过咏蝉的诗,被人诬陷入狱的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发出的是“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的“患难人”的心声;仕途蹇滞的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慨叹是“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的“牢骚人”的遭际;而身居高位、一生平庸的文学宠臣虞世南:“垂蕤饮清露,流响出疏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