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咏物诗”鉴赏》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47.50 KB
- 文档页数:5
诗歌鉴赏专题--咏物诗的鉴赏(粤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诗歌鉴赏专题----咏物诗的鉴赏》教案一、导入新课:朗读全诗,读出感情。
梅花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1、这首诗从体裁上看,属于;从内容上看,属于。
2、这首诗从整体上看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作者借梅花抒发了怎样的思想品质?参考答案:五绝,咏物诗。
借物抒情。
借严冬群芳纷谢,独有梅花凌寒开放的景象,歌咏了不怕困难、倔强不屈的傲然风骨。
二、什么是咏物诗?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托物言志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融于某种具体事物。
三、学习目标:1、了解咏物类诗歌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2、掌握鉴赏咏物类诗歌的步骤和常用方法。
学习重点:1、咏物诗常用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解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朗读全诗,读出感情。
子规杜宇冤亡积有时,年年啼血动人悲。
若教恨魄皆能化,何树何山著子规? (“著”,附着,栖息。
)思考探究一:诗人是借子规抒发怎样的情感?(学生分组讨论,小结讨论结果)参考答案:借咏子规,抒发诗人对历代遭受苦难、蒙受冤屈而死之人的深深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不满(借物抒情)。
《子规》表面写鸟,实际是由鸟及人,托子规以抒情,将人间的冤屈之多且无处消解的现实尽收笔端。
想象奇特,寓意深刻:有同情、有愤懑、有讽刺、有无奈,暗含对当时黑暗现实的不满.本诗的表现手法:借物抒情。
朗读全诗,读出感情。
葡萄韩愈新茎未遍半犹枯,高架支离倒复扶。
若欲满盘堆马乳,莫辞添竹引龙须。
一、走近作者:韩愈,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
郡望昌黎(今属河北),后人称为“韩昌黎”。
因得罪当权者,贬为阳山(今属广东)县令。
长庆四年十二月卒于长安寓所。
谥号“文”,人称“韩吏部”、“韩文公”。
他是中唐“古文运动”的领袖,与柳宗元齐名,人称“韩柳”,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苏轼称赞他“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潮州韩文公庙碑》),对后世有巨大影响。
咏物诗鉴赏_高三语文教案_模板一草一木总关情——咏物诗鉴赏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课题:咏物诗鉴赏课型:专题复习教学目标:1、了解咏物类诗歌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2、掌握鉴赏咏物类诗歌的步骤和常用方法。
教学重点: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语言表达的条理性。
教学时数:一教时教学过程:bgColor=#5fd6a6 width=“100%”>设计:汪振学教学目标:1、继续积累文言常用词,继续培养文言文语感。
2、《史记》中的小说因素齐备。
体会课文善于剪裁和组织材料的方法以及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3、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培养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方法:诵读、提问、讲解、质疑。
重点难点:1、积累文言常用词,继续培养文言文语感。
2、在学习小说技巧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其特征,借鉴写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内容及步骤第一教时一、导入课文:司马迁一生经历坎坷,因李陵一案而遭受酷刑中最为耻辱的腐刑后,“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
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他曾想过死,但一想到“人固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犹豫了,因为他把事业、理想看得比一切都宝贵,他思想升华了,毅然活下来,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
正因为如此,司马迁才对那些在逆境中发愤,在厄运中不屈不挠,在险境中视死如归的仁人志士有着深刻的理解,他的《史记》才会出现那么多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磨难英雄形象。
比如荆轲、毛遂、晁错……而蔺相如则是这些人物中的突出典型。
蔺相如在虎狼成群、险象横生的环境中,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国家利益至上,凭自己的勇气和智慧,赢得了国家的尊严。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史记》中著名篇章——《廉颇蔺相如列传》。
或以“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导入。
2、由学生介绍课文故事发生时的战国形式、历史条件,教师补充。
合纵连横:战国时弱国联合进攻强国,称为合纵,随从强国去进攻其他弱国,称为连横。
语文-咏物诗鉴赏_高三语文教案一草一木总关情——咏物诗鉴赏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课题:咏物诗鉴赏课型:专题复习教学目标:1、了解咏物类诗歌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2、掌握鉴赏咏物类诗歌的步骤和常用方法。
教学重点: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语言表达的条理性。
教学时数:一教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古人很喜欢咏物,仅《全唐诗》已存6021首,初唐504首,盛唐746首,中唐1455首,晚唐3556首。
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
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
——这就产生了咏物类诗歌。
“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
”——刘熙载《艺概》“体物肖形,传神写意”“不沾不脱,不即不离”二、初步感知:⒈2000年北京春季高考题:蝉虞世南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
⑴诵读解意⑵形象特点:一只在高树上饮着清露、自在鸣叫的夏蝉。
⑶思想内容:只要品性高洁,声名自然远扬,无须任何外在凭借。
⑷手法:托物言志⒉小松杜荀鹤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解说]:咏物言志诗先要看清所赞扬的“物”有什么特点,其次再分析作者所赞扬的精神和品质。
本诗是说,松树在小的时候没有引起人的重视,直到高耸入云,人们才说它高。
可以想道作者是以“小松”自喻。
这首小诗借松写人,托物讽喻,寓意深长。
松,树木中的英雄、勇士。
数九寒天,百草枯萎,万木凋零,而它却苍翠凌云,顶风抗雪,泰然自若。
然而凌云巨松是由刚出土的小松成长起来的。
小松虽小,即已显露出必将“凌云”的苗头。
《小松》前两句,生动地刻画出这一特点。
“自小刺头深草里”──小松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掩没在“深草里”。
但它虽小而并不弱,在“深草”的包围中,它不低头,而是“刺头”──那长满松针的头,又直又硬,一个劲地向上冲刺,锐不可当。
那些弱不禁风的小草是不能和它相匹敌的。
咏物诗鉴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咏物类诗歌的概念、特点、写作技巧2. 了解咏物诗中寄托的思想感情3. 掌握鉴赏咏物诗的思路及方法【教学过程】一. 导入咏物诗草木皆有意,万物总关情!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
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
——这就产生了咏物类诗歌。
咏物诗是我国民族传统诗歌中的一枝奇葩。
古人很喜欢咏物,据统计,仅《全唐诗》已存咏物诗就有六千多首。
今天我们就一同来学习咏物诗的鉴赏。
二、学习咏物诗(一)含义咏物诗是一种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为描写对象的诗体,它将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物的描写中。
(二)特点1.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等)着意描摹,追求“形似”。
2.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追求“神似”。
即:描其形,求形似;融入理,求神似。
形神兼备,不即不离。
(三)咏物与写景的区别1.从描写对象上,咏物诗中只有一个主体描写对象,主要描写此物的特点;而其它的诗中多是由多个景物构成一幅总体的画面,没有主次之分。
2.从作用上,咏物诗是借详细描写物的特征来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其它诗中的景物描写是通过一幅画面,渲染一种气氛,从侧面烘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咏物诗常见的思想内容1.表达不愿媚俗、不愿同流合污,坚持个性、保持清白的高尚情操。
2.表达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伤感。
3.通过某种事物或事情的触动,进而引发自己的某种人生感悟、生活哲理。
……(五)咏物诗常见的意象欣赏作者对于所咏之物特点的把握和刻画,即意象分析。
抓意象的特殊内涵,例:江水:时光的流逝、岁月的短暂、绵长的愁苦梧桐:凄苦猿啼:悲伤风急天高猿啸哀鹧鸪鸟: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荒凉、偏僻、离恨、身份地位的卑微沙鸥:飘零、伤感松柏:坚挺、傲岸、坚强、生命力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六)咏物诗常用的写作手法菊——郑谷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赏物·观人·悟意——“咏物诗”鉴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学习以“赏物·观人·悟意”来鉴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技巧。
◆过程和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运用“赏物·观人·悟意”的方法鉴赏咏物诗。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诗歌蕴含的感情和生活感悟,学习如何将自己的情感以咏物诗的形式呈现出来。
【教学重点和难点】理解并运用“赏物·观人·悟意”的步骤和方法来学习鉴赏咏物诗。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方法】➢多媒体➢朗诵➢小组互动、合作、探究【预习作业】任选你熟悉的一物,按自己的理解创作一首咏物诗。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从学生的预习作业中,挑选两首比较出彩且形象突出的诗歌,让同学猜猜诗歌的所咏何物。
(1)竹管狼毫妙手拼,半尺之物可生心?有人拿来描琐碎,有人拿来震古今。
——陈舒晴《笔》答案:毛笔(2)瑟瑟寒风摧大地,万木凋华我独放。
不与百花争媚春,嶙嶙傲骨笑寒冬。
——黄妍莹《咏梅》答案:梅花明确:咏物诗是指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借以抒发思想感情的诗歌。
物中有我、物我合一是咏物诗最显著的特点。
——设计意图:以猜谜语的形式来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学生的优秀作品的肯定,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
谜面皆为咏物诗,自然地过渡到咏物诗的学习。
二、明确咏物诗的内涵和形式标志。
咏物诗是指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借以抒发思想感情的诗歌。
形式标志有:一、以物象为题,如《小松》、《子规》。
二、咏(题、赠、赞)+物象,如《咏梅》、《赏牡丹》。
三、“赏物·观人·悟意”的鉴赏方法和步骤明确:因例说法:鉴赏顾况的《子规》杜宇冤亡积有时,年年啼血动人悲。
若教恨魄皆能化,何树何山著子规。
1.赏物(环境)(形)(神)①让学生用语言描绘诗中子规的形象。
②老师穿插介绍关于杜宇的传说,延伸拓展到已学的有关“子规啼声”的诗句,总结子规意象的常见思想内涵。
“咏物诗鉴赏”导学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咏物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学习鉴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歌中包含的感情,体会“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生活感悟。
【教学重点】学会赏析咏物诗歌。
【教学难点】学习鉴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技巧,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练结合法、方法点拨法一、知识链接1.概念:咏物诗,就是借描写客观物体,表达诗人的志向、理想、情操的诗歌。
2 内容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等)着意描摹,追求“形似”。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追求“神似”。
3表现手法:托物言志、象征、比喻、拟人、对比;描写方式: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烘托)4.情感分类:1)言志---表现诗人的志向操守2)抒愤---倾吐心中的不平之气。
3)刺世---鞭鞑社会的丑恶现象4)言理---通过具体的物象来阐明事理。
5)寄趣---通过对物象情态进行描摹来表达喜爱之情。
5.赏析方法: 2010全国卷1 诗歌赏析(8分)咏素蝶诗刘孝绰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
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3分)明确:这首诗描写了素蝶随蜂悠游,遇雀躲藏;衬日光腾起,顺风势来回飞;在花丛中时出时没,于树叶间上下翻飞。
是通过素蝶和周围事物的关系、对不同情况的反应来描写的。
(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5分)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2分)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欢、沉浮(1分),突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和向往(1分),最后“嘉树欲相依”蕴含作者期盼得明主之意,为全诗主旨。
(1分)归纳方法:1)审读题目,明白写何物。
高二语文“咏物诗”鉴赏特级教学设计高二语文“咏物诗”鉴赏特级教学设计教学设想本堂课主要谈谈在鉴赏古典诗词中咏物诗时常用的一些方法和技巧。
关于咏物诗的界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咏物诗包括借物抒情诗、托物言志诗和哲理诗;狭义的咏物诗就是指托物言志诗。
为了便于掌握,本堂课主要谈狭义的咏物诗的鉴赏.教学目标1.了解咏物类诗歌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2。
掌握鉴赏咏物类诗歌的步骤和常用方法。
教学步骤一、导入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中有这样一句话:“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它让我们感受到了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其实从古到今我们与自然都是息息相关的,自然是我们在地球上赖以生存的环境,自然在时时刻刻感染着我们,启迪着我们。
我们也在大自然渐渐的认识自我,表现自我……许多文人墨客在大自然中将自己的生命发挥到了极致,为我们留下了一首首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诗词。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走进咏物诗的殿堂,去解读别样的人生。
二、感知咏物诗的特点在于托物言志。
古人很喜欢咏物,自然的万事万物,大至日月山川,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的对象,都可以寄托诗人的心志。
一首好的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或深或浅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想,或隐含生活的道理。
.由于作者的经历际遇,情趣爱好不同以至对事物观察的角度,认识的深浅不同,同一事物,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例如李商隐在《咏柳》中借秋柳抒发的是壮志未酬的感慨,而曾巩在《咏柳》中借春柳讽刺了得势猖狂的小人。
在高考的诗歌鉴赏题中咏物诗也是很受出题者的亲睐,近全国高考重庆卷选用了《红楼梦》中的两首《咏白海棠》,湖南卷选用了清代张维屏的《新雷》,都是较为典型的咏物诗。
三、示例感悟蝉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1〕、这首诗歌中所描写蝉有什么特点?〔提示:一只在高树上饮着清露、自在鸣唱的夏蝉。
一草一木总关情(教案)——咏物诗鉴赏教学目标:1、了解咏物类诗歌的特点和表现技巧。
2、掌握鉴赏咏物类诗歌的步骤和常用方法。
教学重点: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语言表达的条理性。
教学过程:一、预习: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阮籍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
[注]①商风:秋风。
②怆悢(liàng):悲伤。
(1)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3分)答:参考答案:23、【译文】据说在山间树林中有一种奇异的鸟,自己说是“凤凰”。
清晨醒来喝的是甘甜的泉水,傍晚栖息在高高的山岗上。
它一声高吭的鸣叫可以响彻九州大地,伸长脖子可以远望到最僻远的地方。
此时正值秋风吹起,羽翼就低垂了下来。
一下子就飞到了昆仑山以西,不知要到何时才往回飞。
它只遗憾处身的位置不适合于自己,它的悲伤真的让我伤心难过啊!【参考答案】(1)品行高洁,志向远大,才能出众。
二、讨论归结特点归纳:1、既然咏物,要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求其“形似”。
[曲尽其妙]2、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不滞于物]3、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
4、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三、示例说明,做题步骤咏山泉储光羲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2)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2)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天地之声色,具有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
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泊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
1、“读清”全诗2、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
3、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