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物诗鉴赏方法(实用)
- 格式:ppt
- 大小:3.16 MB
- 文档页数:9
咏物诗鉴赏方法鉴赏咏物诗,要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
一、意象分析——欣赏作者对于所咏之物特点的把握和刻画,即意象分析。
古人说写咏物诗要做到“不即不离”,就是说既不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不滞于物),又要切合所咏之物的特点(曲尽其妙)。
古人激赏林和靖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就是因为作者通过月下水边的梅枝横斜的侧影,写出它凛然冰清的神态品格。
二、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咏物诗既是托物言志,就要表达自己寄托的感情。
陶渊明咏菊,抒写自己悠然闲适、不慕富贵的心境;陆游咏梅,表明自己不媚于俗、坚守正义的气节。
有些咏物诗的感情表达比较含蓄,更需要用心体味。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咏物诗都含有作者明确的寄托,但不管有没有寄托,一首好的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或深或浅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想,或隐含生活的道理。
三、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
咏物诗托物言志,在具体描写上经常用到拟人、比喻、双关、借代等修辞手法。
如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是一首比较浅易直白的托物言志的咏物诗,其中“清白”二字,不只是对所咏之物外形特点的吟咏,也是对其神韵、品格的高度概括。
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心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咏石灰就是在歌咏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整体构思上,咏物诗通常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如陆龟蒙《白莲》:“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端合在瑶池。
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堕时。
”就是用“月晓风清”的背景,写出白莲独特的气质、神韵来。
附录:“咏蝉”三绝比较欣赏虞世南的《蝉》,骆宾王的《咏蝉》,李商隐的《蝉》,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的名作。
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
中考咏物诗的特点及鉴赏方法咏物诗是一种常见的文学表现形式,主要通过描写具体的事物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和感悟。
与其他类型的诗歌相比,咏物诗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鉴赏方法。
一、咏物诗的特点1. 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深入挖掘其内在的特点和品质,并通过比喻、拟人、借代、双关等修辞手法进行形象化描写。
如于谦的《石灰吟》就以石灰为描写对象,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或品质。
2. 咏物诗的情感含蓄深刻,常常通过描绘事物的特点和品质,来传达诗人的某种思想感情和人生感悟。
比如一首歌颂竹子的咏物诗,可能通过赞美竹子的坚韧不拔、正直高洁等特点,来表达诗人对坚强、正直品质的追求和赞美。
3. 咏物诗往往注重通过描绘事物的细节和特征,来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氛围和意境,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和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例如,一首描写秋天景色的咏物诗,可能通过描绘落叶飘零、枯藤老树等细节,来营造出一种悲凉、寂寥的氛围,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悲伤。
二、咏物诗的鉴赏方法1. 分析咏物诗的对象和特点。
了解咏物诗所描写的对象以及其内在的品质和特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意义。
例如,一首描写荷花的咏物诗,可能通过描绘荷花的美丽、高洁、出淤泥而不染等特点,来表达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和追求。
2. 理解咏物诗的象征意义。
咏物诗往往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通过描绘某种具体的事物,来传达诗人的某种思想感情和人生感悟。
例如,一首描写梅花的咏物诗,可能通过描绘梅花的高洁、坚韧不拔等特点,来象征诗人对坚强、勇敢、不屈不挠等品质的赞美和追求。
3. 感受咏物诗的情感表达。
咏物诗的情感表达含蓄深刻,需要通过深入的理解和感受才能体会到。
因此,在鉴赏咏物诗时,我们需要结合背景、分析诗眼和意象等方法,来感受和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例如,一首描绘秋夜景色的咏物诗,可能通过描绘秋天的寂寥、悲凉等特点,来表达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悲伤。
总之,咏物诗是一种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文学表现形式,通过描绘具体的事物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和感悟。
咏物诗鉴赏要点咏物诗鉴赏要点一、概念解说1、概念咏物诗是一种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如景物、器物、动物或植物等为描写对象,抒发作者思想感情,寄寓作者襟怀抱负等为主要内容的诗歌。
它将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物的描写中。
2、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的区别。
物与景: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
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志与情: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二、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等)着意描摹,追求“形似”。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追求“神似”。
构思上——从局部分析常用比喻、拟人、对比、象征等手法。
三、咏物诗分类⑴描摹情态类这类咏物诗只是对物象情态进行生动的描摹,从而抒发作者对物象的喜爱之情。
如:海棠苏轼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头两句,描绘海棠所生长的富丽环境,表明海棠的珍贵,后两句写深夜作者恐怕花睡去点蜡烛去欣赏花。
将海棠比拟为美人,写出了海棠的娇艳妩媚,深切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爱花惜花之情。
⑵托物言志类作者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写具体的“物”,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与抱负。
如:竹石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南西北风。
立根破岩,咬定青山,千磨万击,屹立挺然。
这副铮铮傲骨也正是诗人所追求和向往的,他那种坚定的意志、顽强的精神和不向邪恶势力屈服的气节通过这首诗表现得淋漓尽致。
⑶咏物抒怀类这类诗与托物言志类的诗有许多相似之处,只是它抒发的情感相对来说是短暂的,与“物”所处的具体环境和作者当时的个人处境关系更密切。
如:在狱咏蝉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高中古诗鉴赏分类赏析指导(一):咏物诗咏物诗,是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比喻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融于某种具体事物的一类诗歌。
【一】特征感知首先,咏物诗要能逼真地写出所咏之物的特征,并能深入其里,摄出事物的神韵、品格来,即要做到“神似”。
画菊南宋郑思肖花开不并百花从,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其次,在欣赏咏物诗时,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石灰吟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
再者,要注意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
手法的不同,往往能反映出所咏之物与诗人自我形象融合的深浅程度。
菊花黄巢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二】知识储备1、咏物诗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以物喻人、形神兼似的咏物诗,如《画菊》《石灰吟》等;另一类是描摹形象、只求形似的咏物诗,如骆宾王的《咏鹅》、贺知章的《咏柳》等。
2、咏物诗典型表现手法:以物喻人,托物言志;修辞手法:拟人、比喻、双关等。
3、从《离骚》开始赋予美木香草以人的高洁品质,经后世传承发扬,已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情结,用所咏物的特征表达高洁情操或积极的理想追求的主旨。
【牛刀小试】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醉落魄·咏鹰[清]陈维崧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
秋空一碧无今古。
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
人间多少闲狐兔。
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座。
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
③轩举:意气飞扬。
翻译:几座山峦险峻肃杀,在广阔平原上秋风迅猛急速地掠过大地。
天空澄清静谧古今不变。
醉酣敞开貂裘,约略记得当年打猎时呼鹰逐兽的事情。
男儿的空有一身武功绝技来和谁一争高下呢?年老了仍然意气飞扬,因为人间还有多少狐兔啊!月黑天的时候,正是鹰出猎的时机,在这样的时刻,我特别想你!(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咏物言志诗的鉴赏方法技巧咏物言志诗的鉴赏方法技巧一、把握所咏之物的特点既然是咏物诗,当然要写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追求贴切逼真,但如果仅仅是客观的描摹,满足于形似,那也不是一首好的咏物诗。
也就是说,不但要形似,而且要神似。
如“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行踪漂泊不定),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李商隐《蝉》)这是一首咏物诗,以蝉喻作者自己。
前四句写蝉的艰难处境:由于自命高洁,总是食不果腹;虽然竭尽全力地叫,也是白费精神,得不到同情。
这实际是说诗人自己。
下面四句则直抒胸臆。
三联上句说自己官位低微,无所归依;下句说田园都荒芜了,还做这个官干什么呢?透出要辞官归隐的心意。
尾联又把自己的命运和蝉联系起来,从蝉的叫声得到警示,醒悟到自己和蝉一样清苦。
作者是怀着崇敬和同情的心情写蝉的,用蝉来警戒自己,要像蝉那样保持清高和廉洁,即使政治环境恶劣,也永远不变初衷。
二、体悟诗人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陶渊明咏菊,抒写自己悠闲适、不慕富贵的心境;陆游咏梅,表明自己为媚于俗、坚守正义的气节。
由于作者的经历遭际、情趣爱好以至观察角度的不同,即使写同一事物,他们也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表达出不同的感情来。
当然不是所有的咏物诗都含有诗人明确意识的寄托。
但是一首优秀的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诗人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解,或隐含生活的道理。
这就是我们在读解时要细加领悟的。
如“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
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东风不用媒。
”(李贺《南国十三首》)这是李贺辞官回乡居住在昌谷家中所作。
诗中第一、二句是写新花开,三、四句则写暮春花落,通篇把花人格化。
花开时像越女那双水灵灵的眼神和那副白里透红的漂亮的脸蛋,美不胜收。
可是好景不长,一到日暮(暮春)百花凋零,落红满径。
“可怜”乃惜花伤春之情,也是诗人自伤自悼之词。
咏物诗鉴赏指导花鸟草虫皆有品——咏物诗鉴赏指导【考点阐述】古典诗歌中有不少咏物诗,意蕴深邃,感人肺腑,令人击节叹赏。
这些诗歌大多以“物”为吟咏对象,或借物抒怀,或托物寓意,或达到“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有着很高的审美价值,在中国古典诗歌里占有重要地位,当然,在高考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此类诗歌的命题主要考查考生对诗人情志的把握,对意象、意境的理解,对有关表达技巧与表现手法的辨认与评析。
【知识梳理】咏物诗主要是通过对独特事物的描亏,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精神品质或理想。
其艺术手法常见的是各类描写、托物言志、以物喻人等。
咏物诗涉及的知识点主要有:(1)描写:就是用语言把事物的形象表现出来。
描写内容有:所见、所闻、所感;感觉、听觉、味觉、触觉的变化;远景、近景、上下等。
描写方式主要有:正面侧面描写、虚实结合、白描与工笔(细描)、动静结合等。
(2)抒情方式:融情于物,即把主观之情寓于客观之物,达到物我合一的境地。
托物言志,即先咏他物,塑造一个完整可感的形象,借助它使自己的感情得以寄托。
(3)联想想象,想象犹如天马行空,奇思遐想与自然本真相结合。
(4)各类常见表现手法:衬托(正衬、反衬)、对比、象征、渲染、烘托、抑扬等。
(5)各种修辞手法:比喻、借代、比拟、夸张、对偶、反问、双关、设问等。
(6)一些常见事物的寓意要了解。
比如:月——思乡;莲——高洁;柳——一送别;花——美好;松——坚韧不拔;梅——孤高,不流于俗;菊——气质清高;梧桐——凄凉悲伤;芳草——离恨;杜鹃——哀怨、思归等等。
可鉴赏常用语有:栩栩如生、形象逼真、生动传神、形神兼备、烘云托月、朦胧含蓄……【方法点拨】咏物诗的鉴赏应注意以下几点:1.体察物态描摹物态是咏物的共同特征,因此,赏析咏物诗可以从体察物态开始,要抓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或卢了处环境。
当然,体察物态不仅仅是看诗人扣主了物的哪些特征,而是要体察诗人的招粪物态之妙。
2.品味寄托在咏物诗中,咏物是诗的内容,比兴寄托才是诗的灵魂。
咏物诗的解读和赏析咏物诗的解读和赏析诗歌鉴赏题,既有利于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又有利于弘扬祖国灿烂的古代文化,所以成为高考的一道必考题。
咏物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教师对解读和赏析咏物诗应作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
下面就对这一类诗歌的阅读技巧和解题方法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咏物诗的类型由于社会环境、身份地位、处境等原因,诗人在写作时往往不直接表达志向感情,而是借物抒情,借物述志,于咏物中寄情寓兴,赋予所触之物以深意,正所谓“一枝一叶总关情”,于是形成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一类特殊形式——咏物诗。
1、“托物言志”型。
这类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
如骆宾王《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诗中的“蝉”即是作者的自况。
前两联点明因蝉声而触发的满腹忧思。
想想自己仕途坎坷,屡遭困厄,今又陷于冤狱,未老先衰,怎能禁得住这寒蝉的哀鸣!颈联即切合秋蝉的处境,又是诗人不幸遭遇的真实写照。
尾联“高洁”二字,是“居高食洁”的蝉性的浓缩。
这两句将所咏之蝉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直接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蒙冤不白的悲愤之情。
2、“借物抒情”型。
在这类咏物诗中,托物寓意,借题发挥,作者往往或流露出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如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诗中通过描写柳树的风姿,歌颂春风的神奇力量,透露出诗人对春光的热爱之情。
咏物诗具体可分为:表现时代和社会状况的,如诗经中的《硕鼠》;抒发愁情幽愤的,如杜牧的《早雁》;写仕途及个人节操的,如柳宗元的《江雪》,表达喜好和情趣的,如元稹的《菊花》;借物来讽喻的,如罗隐的《金钱花》。
咏物诗通过对独特的事物的赞赏,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咏物诗的鉴赏古人很喜欢吟咏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
诗人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这就产生了咏物类诗歌。
一、咏物诗的一般特点请看几首大家熟悉的诗歌:青松(陈毅)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梅花(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石灰吟(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通过这几首诗歌,不难发现,咏物诗一般都以一种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为描写对象的诗体,它将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物的描写中。
主要特点:第一,常以所咏之物为题,或者可以从题目看出所咏之物。
咏青松,题目即为《青松》;咏梅花,题为《梅花》;咏石灰,题为《石灰吟》……第二,抓住物某些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等)着意描摹。
如,写青松的“挺”“直”,这是形态描写;写梅花像雪一样洁白,这是色泽描写;写“大雪压”“凌寒”“出深山”“烈火焚烧”,这些都是外部环境描写。
阅读其他咏物诗,会发现,基本上每一首咏物诗都有这一特点。
第三,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寄托作者的情志。
从以上三首诗歌,我们可以读出青松的“坚贞不屈、傲岸高洁”、梅花的“不畏严寒、清雅高洁”、石灰“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光明磊落的襟怀”,当然,物的品质实际上也是作者的品质体现,是作者的人格写照。
二、作者借所咏之物所寄托的常见情感一首好的咏物诗,不仅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或深或浅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想,或隐含生活的道理。
那么,通过所咏之物所寄托的情志,通常有哪些呢?首先是抒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受。
这是古代很多文人的通病,他们往往恃才傲物、随心所欲、率性而为,因而在统治者看来是格格不入的,是不能受到重用的。
于是,感叹生不逢时,英雄吴用武之地便成了文人屡见不鲜的作品主题。
屈原、宋玉、李白、李贺、李商隐……名单可以开出一长串。
咏物诗鉴赏方法(一)咏物诗的定义咏物诗,又称“咏物体”,是一种古典文学体裁,指运用文字抒发赞美或描写客观事物的诗歌。
它属于象征性思维的特殊形式,在表现形式上有其自身的诗体特色,多数以对比的手法来抒写客观事物,强调主题的气度和诗情,有意宣揚无限境界的美好艺术意境。
(二)正确理解咏物诗1. 尊重自然:咏物诗歌把历史文化和自然信息作为艺术材料,使人们意识到从自然深处藏拥有一种隐秘的力量,贴近自然美,把自然界的美好宁静表达得淋漓尽致。
2. 把握节奏:咏物诗歌的意境是内心的一种体验,也是诗歌的核心内容。
咏物诗的节奏表现,是最恰当的表现方式,可以利用僻韵、夸张等手法表现诗歌的温柔,以及诗歌执著的坚守与热情,以此达到唱物诗最高境界。
3. 注重形式:咏物诗对形式有较高的要求,可以选择不同的表现形式,如抒情诗、短句式诗或者联想诗等,以最精致的文字表达自然的美丽。
(三)咏物诗鉴赏方法1. 综观整体:首先要仔细审阅咏物诗的结构,搞清楚整个诗的主旨及抒情脉络,了解整首诗的信息内涵与情感色彩,抓住主题以及其字里行间的柔情细腻,尤其滋润耳鬓心神。
2. 分析形式:要深入分析咏物诗歌的句法与语意,注意诗人选择了怎样的文体,怎样加工语言,是抒发出柔情细腻还是凝重强烈,以及内部结构与主次是如何分布的,这些都是要认真分析的重要视角。
3. 把握情趣:诗中的反复押韵使粗犷的言语增添几分妩媚,交融出一种甜蜜的诗情,让人回味无穷。
要特别关注咏物诗的诗句搭配,以及隐藏的乐意与诗情的质感,把握好细节,领略诗歌的柔美与绚丽。
(四)总结综上所述,咏物诗歌既有它自身的特色,也有它自身的诗体特色。
了解咏物诗歌需要全面囊括它的定义、特点、表现形式以及鉴赏方法,以便准确把握它运用的语言、情感与审美价值。
咏物诗歌的本质是深藏的意境,人们要从比喻、写景、比方等手法中,解析咏物诗中暗藏的真谛,使读者能体味到它的温情与绚丽,以传递它萦绕而出的美好感受,以达到最精致的艺术体验。
高中语文鉴赏咏物诗的方法
大自然的万物,大至山川河流,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的对象,都可以寄托诗人的感情。
(一)鉴赏咏物诗,要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
1、欣赏作者对于所咏之物特点的把握和刻画,即意象分析。
古人说写咏物诗要做到“不即不离,就是说既不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不滞于物),又要切合所咏之物的特点(曲尽其妙)。
2、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一首好的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或深或浅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想,或隐含生活的道理。
3、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
咏物诗托物言志,在整体构思上经常用到拟人、比喻、双关、借代等修辞手法。
(二)鉴赏训练: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子规(吴融)举国繁花委逝川,羽毛飘荡一年年。
他山叫处花成血,旧苑春来草似烟。
雨暗不离浓绿树,月斜长吊欲明天。
湘江日暮声凄切,愁杀行人归去船。
1、诗歌咏物托意,反复渲染子规鸣啼的衰声,写出作者怎么一种思想感情?
2、颔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说明之。
【解析】子规,杜鹃写的别称。
这也是古人写诗时常用的典故。
蜀国国王杜宇,号望亭,失国身死,化为杜鹃,悲啼不已,故李高隐有名:“望常春心托杜鹃。
本诗中的“行人,可视为自指。
【答案】1、反映作者漂泊异乡、仕途失意的愁绪。
2、以春草葱茏于宫苑,杜鹃啼血于异乡,反衬、映照鲜明,突出杜鹃鸟孤身飘荡、衰告无门的悲惨命运。
古诗词常见题材之咏物言志诗鉴赏咏物诗是借自然界中的万物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
在诗人笔下,花鸟草虫皆有品,一花一木皆关情,他们或咏物寄兴,或咏物怡情。
一、基本特点1、标题:直接以物象为题;咏(题、赠、赞)+物象。
2、形似:用形象语言描写出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多用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3、神似:借物抒怀,表达理想、志向、情怀。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追求“神似”。
情感:或发其志士之悲、君国之忧,或写其怀才不遇的感受。
4、分类(1)描摹情态类这类诗歌诗人往往满怀喜悦之情对事物的形、神、意进行描摹,字里行间往往洋溢着诗人的喜爱。
(2)托物言志类这类咏物诗表面上看好像写的都是具体的物象,仔细品味就会发现,作者是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写具体的“物”,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与抱负。
(3)咏物抒怀类在咏物类诗歌中,咏物抒怀型的诗歌可以说俯拾即是。
这类诗与托物言志类的诗有许多相似之处,只是它抒发的情感相对来说是短暂的,与“物”所处的具体环境和作者当时的个人处境关系更密切。
(4)以物喻人类这类咏物诗所描写或吟咏之“物”与某一类型、某一群体的人相似,而不单单指向作者自己。
(5)托物言理类这类诗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具体的物象来说明一些“事理”,即通过某个具体事物的“理”,引申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大道理。
在理学兴盛的宋代,写这种类型诗歌的人最多。
4、写作技巧(1)从整体构思看,表现手法:托物言志(象征);(2)常用修辞:比喻、象征、拟人、对比。
(3)从具体描写方法看,比喻、拟人、对比、正面描写、侧面烘托。
二、鉴赏方法赏析时要重点把握:①写的什么物,有什么特征;②寄托什么志。
(一)注意“三读”1、读标题咏物诗以动植物名称作为标题,如《蝉》(李商隐)、林逋《山园小梅》、《鹧鸪》(郑谷)、《金钱花》(罗隐)、《石灰吟》(于谦)、《小松》(杜荀鹤)。
从标题中我们明确了作者所描述的对象,理解作者所选取的事物的特性和寓意。
咏物言志诗鉴赏方法和范例分析【知识链接】一、概念:咏物诗是指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借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格和理想,或表达喜爱之情,或托物言志、托物咏怀。
如王安石的《梅》:“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梅花,洁白如雪,长在墙角但毫不自卑,远远地散发着清香。
诗人通过对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性的赞赏,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洁,又用“暗香”点出梅胜于雪,说明坚强高洁的人格所具有的伟大的魅力。
作者在北宋极端复杂和艰难的局势下,积极改革,而得不到支持,其孤独心态和艰难处境,与梅花自然有共通的地方。
这首小诗意味深远,而语句又十分朴素自然,没有丝毫雕琢的痕迹。
二、特点:1、实写形态特征,及所处环境,求其“形似”。
(曲尽其妙)2、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
(不滞于物)3、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
4、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5、标题:①以物象为题;②咏(题、赠、赞)+物象三、咏物诗常见的类别及相关的主题(一)常见类别①单纯咏物。
仅状物之形貌,言物之神态,仅求其形似,不赋予个人的感情,最多表达诗人健康而高雅的审美情趣。
如贺知章的《咏柳》赞美春柳的轻盈姿态,仅透露一点对自然之物的喜爱之情。
②托物言志(寓意)。
寄寓作者的理想抱负与豪情壮志,或实现个人理想,或报效国家。
即诗歌所描绘的物象只是作者抒情的载体,作者借以表达人生态度,生活的理想,或者批判丑恶的现象,或表达作者的观点。
名为咏物,实则为了咏人与抒情。
往往通过描摹物象写其特征与精神,融入个人的情感,或借物抒怀,或以物自喻,或感己伤时。
如宋代名相李纲的诗《病牛》(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借牛任劳任怨,志在众生,唯有奉献、别无他求的性格特点,表达自己不忘抗金报国,为社稷苍生甘愿劳苦的心志。
③托物喻理。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咏物诗鉴赏要诀世间万物纷繁芜杂,各具形态,各有情性,其中颇有些与人情或相近,或相似,或相通的,这就成为诗人们吟咏的对象。
中华诗词中有不少咏物精品,意蕴深邃,感人肺腑,令人击节叹赏。
但要做到领会咏物诗词的精髓,却非易事,因为咏物诗词只是以“物”为吟咏的对象,或借物抒怀,或托物寓意,而上乘的咏物诗词往往达到“物我一境”的境界,因此,我们必须仔细体贴诗人用意,才能达到鉴赏的目的。
鉴赏咏物诗词的主要秘诀有如下几条:首先要了解咏物诗词在创作时要采用“不即不离”的吟咏。
那么,什么叫做“不即不离”呢?通俗一点儿说,就是诗人在创作时,要在切合咏物,曲尽“物”的妙处的基础上来抒发作者的情思、感慨,而不仅仅停留在“物”上。
例如,《读本》第三册中的苏轼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刘熙载在《艺概》中评论曰:“东坡《水龙吟》起句云:‘似花还似非花。
’此句可作全词评语,盖不即不离也。
”也就是说,苏轼在咏杨花的同时,也在咏思妇,二者水乳交融,密不可分,达到“物我一境”的最高境界。
词中的杨花像是很有情意,能万里随梦寻郎,能化为浮萍,还能变成离人泪;而词中的思妇“愁绪满怀无着处”,梦中万里寻郎“不得到辽西”,又“无计留春住”,梦醒后“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更向谁”,咏物与抒情所似水中着盐。
所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盛赞此词曰:“东坡《水龙吟》咏杨花,和韵而似原唱,章质夫词原唱而似和词,才之不可强也如是。
”虞世南、骆宾王、李商隐的咏蝉诗,杜甫、崔涂的咏孤雁诗,姜夔的咏蟋蟀词,林逋、陆游、姜夔的咏梅诗与词,于谦的咏石灰诗,郑板桥的咏竹诗等,也都属于这类精品,不可不细心研读,以求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我们即以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出这样一道练习题:“诗中的石灰有何比喻或象征意义?抒发了诗人怎样的一种情怀?”思考时应该想到诗人在咏石灰的同时,也在咏己,二者完全融为一体,不分彼此,然后才能做出这样正确的回答:“诗人以石灰自喻,抒发了自己不畏艰险,勇于牺牲的高尚精神,表达了洁身自好,清白自守的高风亮节,展示了诗人的远大理想和坦荡的胸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