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物诗鉴赏指导知识讲解
- 格式:ppt
- 大小:1.95 MB
- 文档页数:64
咏物诗鉴赏方法鉴赏咏物诗,要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
一、意象分析——欣赏作者对于所咏之物特点的把握和刻画,即意象分析。
古人说写咏物诗要做到“不即不离”,就是说既不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不滞于物),又要切合所咏之物的特点(曲尽其妙)。
古人激赏林和靖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就是因为作者通过月下水边的梅枝横斜的侧影,写出它凛然冰清的神态品格。
二、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咏物诗既是托物言志,就要表达自己寄托的感情。
陶渊明咏菊,抒写自己悠然闲适、不慕富贵的心境;陆游咏梅,表明自己不媚于俗、坚守正义的气节。
有些咏物诗的感情表达比较含蓄,更需要用心体味。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咏物诗都含有作者明确的寄托,但不管有没有寄托,一首好的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或深或浅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想,或隐含生活的道理。
三、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
咏物诗托物言志,在具体描写上经常用到拟人、比喻、双关、借代等修辞手法。
如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是一首比较浅易直白的托物言志的咏物诗,其中“清白”二字,不只是对所咏之物外形特点的吟咏,也是对其神韵、品格的高度概括。
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心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咏石灰就是在歌咏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整体构思上,咏物诗通常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如陆龟蒙《白莲》:“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端合在瑶池。
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堕时。
”就是用“月晓风清”的背景,写出白莲独特的气质、神韵来。
附录:“咏蝉”三绝比较欣赏虞世南的《蝉》,骆宾王的《咏蝉》,李商隐的《蝉》,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的名作。
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
咏物诗,通常的一种写法是从事物说开去,我称之为“由物及理(情)”,这里的“物”指我们要歌咏的事物整体外部形态与内部联系以及外延的总和;这里的“理”指我们通过对“物”的感觉和分析之后,形成的感悟和启发;这里的“情”指我们通过对“物”的感觉和分析之后,形成的美学感受和情感交汇。
这也是比较多人采用的方法,先引出事物,接着是发展,释放。
有一种写法是从事物的特点入手,即从一个局部入手,这样使得角度比较新,阅读时少了一些概念和感觉上的熟悉感,从而使诗歌具备了冲击力。
我称之为“由局部至物至理(情)”或者“由局部至理(情)”,这里的“局部”是指我们要歌咏的事物的外部形态、内部联系或者外延的某一或者某些部分,通常是事物具备本体特征的部分。
我们对于诗意的感觉或者叫做阅读的共鸣通常是跟熟知无关的,不管这其中的外部视觉还是内部联结甚至事物之间的联结,一旦被我们熟知,一旦我们能够对于诗歌走向做出预测,或者从另外的角度说,一旦我们的诗歌不能让阅读者获取异于普通生活经验的美学感受或者哲理感悟时,我们的诗歌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当然,阅读个体的实际生活经验不尽相同,这个也是诗歌评价不一的原因所在。
那么,咏物诗采用从局部入手的方法就是从这个角度出发的。
事物的局部从外部到内部到外延,根据你的美学取向,可以获取很多不同的审美局部,这个使得我们在利用形态和情感构造诗意空间的时候,获取了更多的构造元素。
既然我们面对一个熟知世界,咏物诗歌的一个方向就是应该引入更大的信息量,让我们的歌咏内容多元化起来。
我们诗歌的构思和切入也不应该在从简单的事物概念和局部特征入手,而是用复合的方法去构思。
说的具体一些,我们的咏物诗歌在木头看来,现在就不应该仅仅是对于事物的简单感悟。
我们从前的咏物诗歌是从感觉的汇合的角度来释放诗意空间,而这个现在也不适合了。
木头采取的方法是更多的从事物内部联结的汇合来营造诗的感觉世界。
咏物诗歌的构思必须比以往更深入,有更加复杂的关联,更多的情感汇合才有出路。
咏物诗鉴赏要点咏物诗鉴赏要点一、概念解说1、概念咏物诗是一种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如景物、器物、动物或植物等为描写对象,抒发作者思想感情,寄寓作者襟怀抱负等为主要内容的诗歌。
它将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物的描写中。
2、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的区别。
物与景: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
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志与情: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二、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等)着意描摹,追求“形似”。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追求“神似”。
构思上——从局部分析常用比喻、拟人、对比、象征等手法。
三、咏物诗分类⑴描摹情态类这类咏物诗只是对物象情态进行生动的描摹,从而抒发作者对物象的喜爱之情。
如:海棠苏轼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头两句,描绘海棠所生长的富丽环境,表明海棠的珍贵,后两句写深夜作者恐怕花睡去点蜡烛去欣赏花。
将海棠比拟为美人,写出了海棠的娇艳妩媚,深切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爱花惜花之情。
⑵托物言志类作者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写具体的“物”,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与抱负。
如:竹石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南西北风。
立根破岩,咬定青山,千磨万击,屹立挺然。
这副铮铮傲骨也正是诗人所追求和向往的,他那种坚定的意志、顽强的精神和不向邪恶势力屈服的气节通过这首诗表现得淋漓尽致。
⑶咏物抒怀类这类诗与托物言志类的诗有许多相似之处,只是它抒发的情感相对来说是短暂的,与“物”所处的具体环境和作者当时的个人处境关系更密切。
如:在狱咏蝉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高中古诗鉴赏分类赏析指导(一):咏物诗咏物诗,是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比喻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融于某种具体事物的一类诗歌。
【一】特征感知首先,咏物诗要能逼真地写出所咏之物的特征,并能深入其里,摄出事物的神韵、品格来,即要做到“神似”。
画菊南宋郑思肖花开不并百花从,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其次,在欣赏咏物诗时,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石灰吟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
再者,要注意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
手法的不同,往往能反映出所咏之物与诗人自我形象融合的深浅程度。
菊花黄巢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二】知识储备1、咏物诗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以物喻人、形神兼似的咏物诗,如《画菊》《石灰吟》等;另一类是描摹形象、只求形似的咏物诗,如骆宾王的《咏鹅》、贺知章的《咏柳》等。
2、咏物诗典型表现手法:以物喻人,托物言志;修辞手法:拟人、比喻、双关等。
3、从《离骚》开始赋予美木香草以人的高洁品质,经后世传承发扬,已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情结,用所咏物的特征表达高洁情操或积极的理想追求的主旨。
【牛刀小试】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醉落魄·咏鹰[清]陈维崧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
秋空一碧无今古。
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
人间多少闲狐兔。
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座。
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
③轩举:意气飞扬。
翻译:几座山峦险峻肃杀,在广阔平原上秋风迅猛急速地掠过大地。
天空澄清静谧古今不变。
醉酣敞开貂裘,约略记得当年打猎时呼鹰逐兽的事情。
男儿的空有一身武功绝技来和谁一争高下呢?年老了仍然意气飞扬,因为人间还有多少狐兔啊!月黑天的时候,正是鹰出猎的时机,在这样的时刻,我特别想你!(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中考课外古诗鉴赏之咏物诗讲义与练习(学生版)咏物诗知识点咏物诗是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
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
在诗中作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咏物诗的实质是咏人、咏怀、咏世象。
在内容上,它的描写对象往往是动物、植物、矿物、器物、山川地理事物。
一句话,是“物”而非“人”。
在艺术上,它常常采用“兴”的手法,触景生情,借题发挥,连类而及,托物咏志。
在修辞上,或将人拟物,或将物拟人。
在咏物诗中,不同的事物往往寄托着不同感情。
下面为大家例举一些常见事物。
一、常见咏物诗的特点:1、形式特点:a、标题以物象为题;咏(题、赠、赞)+物象。
b、形似用形象语言描写出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多用拟人、象征等手法;c、神似借物抒怀,表达理想、志向、情怀。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追求“神似”。
情感:或发其志士之悲、君国之忧,或写其怀才不遇的感受。
2、内容特点:(1)描绘生动,新颖传神。
这方面的代表作很多,如郭震之《莲花》,其以细腻的描写,精巧的比拟将莲花之形态刻画得入木三分:莲花(唐·郭震)脸腻香薰似有情,世间何物比轻盈。
湘妃雨后来池看,碧玉盘中弄水晶。
(2)以物拟人,移情于物(借物喻人)。
如韩愈之《芍药》,其诗比拟生动,借物抒情,表现出以物拟人,移情于物之基本特征:芍药唐·韩愈浩态狂香昔未逢,红灯烁烁绿盘笼。
觉来独对情惊恐,身在仙宫第几重。
(3)借物抒怀,咏物明志(托物言志)。
如王维之《辛夷坞》,其借深谷中自开自落的辛夷坞来寄寓作者怀才不遇的身世之感,且表明作者孤芳自赏之性格:辛夷坞唐·王维木未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4)咏物寓理,物理浑然。
如元稹之《菊花》,其诗理趣浑然,精巧可爱,说明物候对繁花之影响,菊开花于秋,而秋后无花可赏,故作者“此花开尽更无花”是真正爱菊之原因:菊花唐·元稹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咏物诗鉴赏指导花鸟草虫皆有品——咏物诗鉴赏指导【考点阐述】古典诗歌中有不少咏物诗,意蕴深邃,感人肺腑,令人击节叹赏。
这些诗歌大多以“物”为吟咏对象,或借物抒怀,或托物寓意,或达到“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有着很高的审美价值,在中国古典诗歌里占有重要地位,当然,在高考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此类诗歌的命题主要考查考生对诗人情志的把握,对意象、意境的理解,对有关表达技巧与表现手法的辨认与评析。
【知识梳理】咏物诗主要是通过对独特事物的描亏,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精神品质或理想。
其艺术手法常见的是各类描写、托物言志、以物喻人等。
咏物诗涉及的知识点主要有:(1)描写:就是用语言把事物的形象表现出来。
描写内容有:所见、所闻、所感;感觉、听觉、味觉、触觉的变化;远景、近景、上下等。
描写方式主要有:正面侧面描写、虚实结合、白描与工笔(细描)、动静结合等。
(2)抒情方式:融情于物,即把主观之情寓于客观之物,达到物我合一的境地。
托物言志,即先咏他物,塑造一个完整可感的形象,借助它使自己的感情得以寄托。
(3)联想想象,想象犹如天马行空,奇思遐想与自然本真相结合。
(4)各类常见表现手法:衬托(正衬、反衬)、对比、象征、渲染、烘托、抑扬等。
(5)各种修辞手法:比喻、借代、比拟、夸张、对偶、反问、双关、设问等。
(6)一些常见事物的寓意要了解。
比如:月——思乡;莲——高洁;柳——一送别;花——美好;松——坚韧不拔;梅——孤高,不流于俗;菊——气质清高;梧桐——凄凉悲伤;芳草——离恨;杜鹃——哀怨、思归等等。
可鉴赏常用语有:栩栩如生、形象逼真、生动传神、形神兼备、烘云托月、朦胧含蓄……【方法点拨】咏物诗的鉴赏应注意以下几点:1.体察物态描摹物态是咏物的共同特征,因此,赏析咏物诗可以从体察物态开始,要抓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或卢了处环境。
当然,体察物态不仅仅是看诗人扣主了物的哪些特征,而是要体察诗人的招粪物态之妙。
2.品味寄托在咏物诗中,咏物是诗的内容,比兴寄托才是诗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