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科学探究浮力的大小》
- 格式:ppt
- 大小:10.68 MB
- 文档页数:27
3. 科学探究:浮力的大小-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浮力的产生和大小。
2.掌握导致浮力大小变化的因素。
3.理解浮力的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浮力的产生和大小。
2.浮力的应用。
难点1.浮力大小与液体密度、物体的体积和重量、液面深度等因素有关。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约5分钟)观看一个漂浮的小球询问学生:•为什么小球能够漂浮在水面上?•如何解释这种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浮力和密度的概念。
2. 案例分析(约15分钟)分析以下案例,让学生探究浮力大小变化的原因:将不同重量和体积的球放入装满水的瓶子中,比较它们在水中的漂浮情况。
3. 实验探究(约40分钟)根据课件说明,向学生介绍浮力的产生和大小。
询问学生:浮力与液体密度、物体的体积和重量、液面深度等因素有什么关系?随后,进行小组实验探究:实验步骤1.取一个瓶子,装满一半水,测量水的高度,记录下来。
2.取一个水果,记录下它的重量和体积。
3.让学生将水果分别放入水中,如有必要调整液面深度。
比较不同水果在水中漂浮的情况。
4. 总结(约10分钟)让学生总结浮力大小变化的原因和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以及通过浮力实现的应用。
四、作业1.阅读教材相关内容,了解浮力和浮力大小变化的原因。
2.回顾实验过程,并总结实验结果。
3.探究在生活中浮力的其他应用。
五、拓展阅读1.什么是浮力,什么是密度?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2.虚物镜为什么能够漂浮在水面上?3.浮力的大小是否受到重力的影响?如果有,会产生什么影响?4.在物理学中,有哪些现象受到浮力的影响?浮力又是如何产生的?。
教案:物理 10.3 科学探究:浮力的大小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内容选自教科版八年级下册的物理教材,主要涉及浮力的大小这一知识点。
具体内容包括:1. 浮力的概念:介绍浮力是什么,以及浮力的计算公式。
2. 浮力的大小:讲解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如物体在液体中的体积、液体的密度等。
3. 浮力实验:介绍阿基米德原理,并通过实验演示浮力的测量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浮力的概念,掌握浮力的计算公式。
2. 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学会运用实验方法研究浮力的大小。
3.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浮力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难点:浮力实验的操作方法及数据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浮力实验器材(如物体、液体、测量工具等)、PPT课件。
学具:实验记录表、笔记本、签字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解生活中的浮力现象,如船舶、救生圈等,引发学生对浮力的兴趣。
2. 知识讲解:介绍浮力的概念、计算公式,分析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3. 实验演示:进行浮力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浮力的大小,并学会使用测量工具。
4.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有关浮力的问题,让学生现场解答,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1. 浮力的概念2. 浮力的计算公式3. 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4. 浮力实验方法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简述浮力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2. 分析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3.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大小,并解释结果。
答案:1. 浮力是指液体或气体对物体向上的力,计算公式为 F浮= ρ液体gV排。
2. 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有物体在液体中的体积、液体的密度等。
3.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得出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大小,结果表明实验操作正确,数据可靠。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实验演示等方法,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浮力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实验方法。
教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10.3.科学探究:浮力的大小教案设计意图:本节课旨在通过科学探究浮力的大小,让学生掌握阿基米德原理,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我采用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提高科学素养。
教学目标:1. 知道浮力的概念,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2. 能够运用浮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浮力的概念,阿基米德原理。
难点:浮力大小计算,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浮力计,物体(如石头、木块等),水,量筒。
学具:每个学生一组,包括浮力计,物体,水,量筒。
活动过程:一、引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浮力的概念,例如:“你们知道什么是浮力吗?浮力是如何产生的?”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
二、实验探究:1. 分组进行实验,每组选取一个物体,将其完全浸没在水中,观察并记录浮力计的示数。
2. 改变物体的位置,观察浮力计示数的变化,探讨浮力与物体位置的关系。
3. 改变物体的大小,观察浮力计示数的变化,探讨浮力与物体大小的关系。
四、讲解阿基米德原理:1. 向学生介绍阿基米德原理,解释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等于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2. 引导学生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如船舶、救生圈等。
活动重难点:重点:浮力的概念,阿基米德原理。
难点:浮力大小计算,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实验探究,学生对浮力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够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但在实验操作过程中,部分学生对浮力计的使用还不够熟练,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
同时,可以布置一些有关浮力应用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采用实验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掌握物理知识,提高科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浮力的概念:浮力是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它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教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10.3科学探究,浮力的大小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对于孩子们的学习和成长充满了热爱和期待。
在设计这一节幼儿园的科学探究活动时,我希望能够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感受到科学的魅力,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能力。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实践探究的方式,让孩子们通过实际操作,体验浮力的大小。
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能力,让他们能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二、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了解浮力的概念,知道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
2. 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3. 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感受到科学的乐趣,激发他们对科学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孩子们了解浮力的概念,知道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
难点:让孩子们通过实际操作,体验浮力的大小,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浮力计、小球、液体学具:每个孩子一个小球、一杯液体五、活动过程:1. 引入:让孩子们观察浮力计,引导他们发现浮力计的工作原理。
2. 实践操作: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将小球放入液体中,观察浮力计的示数变化,记录下来。
3. 思考与讨论:让孩子们思考,为什么小球放入液体中,浮力计的示数会变化?浮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5. 拓展延伸:让孩子们尝试不同的液体,观察浮力的大小是否发生变化,进一步理解浮力的原理。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让孩子们了解浮力的概念,知道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
难点:让孩子们通过实际操作,体验浮力的大小,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能力。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这一节课的实践操作和思考讨论,我发现孩子们对浮力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他们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浮力的大小。
但在活动中,我也发现有些孩子们对于浮力的理解还是有些模糊,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加强引导和讲解。
教案: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10.3科学探究:浮力的大小一、教学内容1. 浮力的概念:介绍浮力是什么,以及浮力的计算公式。
2. 浮力的产生:解释浮力产生的原因,以及液体和气体对物体产生的浮力。
3. 阿基米德原理:介绍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以及如何利用阿基米德原理测量浮力。
4. 浮力的大小:通过实验探究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的位置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浮力的概念和计算公式,能够计算物体的浮力。
2. 掌握浮力产生的原因,理解液体和气体对物体产生的浮力。
3. 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能够利用阿基米德原理测量浮力。
4. 通过实验探究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的位置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浮力的概念和计算公式,浮力的产生,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
难点: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的位置的关系的实验设计和操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浮力计,物体(如石头、木块等),液体(如水、盐水等)。
学具:实验记录表,笔。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游泳的人在水中的浮沉情况,引入浮力的概念。
2. 讲解浮力的概念和计算公式,让学生理解浮力是什么,以及如何计算浮力。
3. 解释浮力产生的原因,通过示例和图示让学生理解液体和气体对物体产生的浮力。
4. 介绍阿基米德原理,让学生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以及如何利用阿基米德原理测量浮力。
5. 设计实验:让学生设计一个实验,探究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的位置的关系。
6. 进行实验:学生按照设计的实验进行实验操作,记录实验数据。
7. 分析实验结果:让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得出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的位置的关系。
六、板书设计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的位置的关系物体在液体中的位置浮力的大小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浮力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2. 请解释浮力产生的原因,以及液体和气体对物体产生的浮力。
3. 请介绍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以及如何利用阿基米德原理测量浮力。
第三节浮力的大小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浮力,知道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知道浮力产生的原因是液体对物体有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法和课堂讨论让学生认识浮力,通过类比法、观察法让学生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兴趣,通过学习过程中的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合作精神。
教学仪器:石块、弹簧测力计、盛有水的水杯教学过程:一、实验探究—-浮力1、调查:洗澡时进入浴盆,感觉自己身体变轻的同学举手示意一下;(学生参与) 绝大多数同学参与并认同有这样的感觉;古希腊的阿基米德在很久以前跟你们有同样的感受;2、将一个小木块放进水里,它会漂起来:引导得出浮力概念:这种能让物体浮起来的力叫做浮力;根据这些事实,我们认识到漂浮在液体上的物体受到浮力的作用;3、如果我们游泳时,将自己的身体完全浸没水中,我们还受到浮力的作用吗?进行实验:"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吗?”(演示实验,如图10—2—2)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吗?(以下是一种引导方案供参考)一步一步引导得出结论;受不受到浮力,我们直接从弹簧测力计的读数的变化就能知道;如果在空气中测量的数值等于浸没在水中的数值,那么就没有浮力;如果在空气中测量的数值大于浸没在水中的数值,那么就存在浮力;4、引导学生陈述自己对这个实验得出的结论;5、进一步讨论这个实验: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与 F 1 和 F 2 有什么关系?浮力的方向是什么?我们分析受力的大小和方向可以从分析力的示意图开始;对第一个图进行受力分析时,注意它受到一个拉力 F 1 和重力的作用;对第二个图中进行受力分析时,注意它受到一个拉力F2 、浮力和重力的作用;两个图中,石块都处于静止状态;静止状态意味着平衡,平衡意味着相等关系,列出关系式,最后的结果是用F1和F2来表示F浮;平衡导致了浮力必须和重力在一条直线上;浮力向上且与重力在一条直线上,那说明浮力的方向是与重力恰好相反,那么浮力的方向是什么?6、引导:同学们想一想,从这个实验中,我们得到了哪几条有用的结论,并归纳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