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通气规范脱机
- 格式:pptx
- 大小:71.48 KB
- 文档页数:22
临床机械通气后脱机要点及拔管时机操作步骤有创机械通气是抢救各种急危重症患者呼吸衰竭的有效手段之一,但目前临床上尚缺乏统一公认的撤机策略,对于采用何种方式更有利于撤机,更有利于疾病恢复有着不同的观点。
脱机拔管最佳时机/方式仍难以准确把握,是临床医生面临的一大挑战。
适时撤机原因机械通气是一种生命支持手段,为治疗原发病争取时间,因而一旦导致机械通气的潜在病因得已改善,应及时评估患者自主呼吸能力,考虑能否撤机。
如评估不恰当导致过早撤机,引起撤机失败,使得患者再次气管插管,增加患者和社会的经济负担,甚至增加死亡率。
但值得注意的是,临床上相对于过早撤机,更容易出现延迟撤机。
机械通气时由于机械性损伤促使肺泡、气管上皮细胞及巨噬细胞活化,释放炎症因子,此时如出现延迟撤机炎症因子将进一步释放,导致机体出现严重炎症反应加重病情。
此外,较长时间的机械通气亦可导致多脏器进行性损害,出现多器官衰竭。
当需要机械通气的病因得到充分改善时应全面评估病情,适时撤机。
能否撤机判断当机械通气超过 24 小时后,应每日对患者进行撤机前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具有以下临床表现:足够的咳嗽反射/能力、无过多气道分泌物、导致气管插管的原发病已改善。
2.具有稳定的循环状态:HR<140 次/min、收缩压90-160 mmHg、无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或仅使用低剂量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胺/多巴酚丁胺<5-10μg/Kg/min)。
3.具有稳定的氧合状态:FiO2≤0.4、SaO2 >90% 或氧合指数≥150 mmHg、PEEP≤8cmH2O。
4.具有稳定的肺功能状态:呼吸频率≤35 次/min、MIP≤-20~-25 cmH2O、VT>5mL/kg、RSBI≤ 105 次/(L·min)。
5.具有稳定的意识状态:未用或应用镇静剂情况下,有适当的意识水平或神经系统功能稳定。
6.具有稳定的代谢状态:没有明显的呼吸性酸中毒(血气pH7.35~7.45)。
机械通气的脱机机械通气是各种形式呼吸衰竭患者的既定支持治疗。
尽管机械通气应用广泛且益处明显,但它并非没有风险的干预措施。
长时间的机械通气会增加肺炎、气压伤、气管损伤和肌肉骨骼功能失调的风险。
同时,延迟脱机与发病率、死亡率、住院时间和长期护理机构出院风险增加有关。
对于大多数患者(70%) 来说,脱离机械通气是简单的过程。
这通常需要在第一次自主呼吸试验(SBT) 通过后拔管。
剩下的 30% 的患者对 ICU 医生来说是挑战。
困难通常发生在患有慢性阻塞性和限制性肺病、心力衰竭和神经肌肉疾病以及其他潜在原因的患者中。
脱机过程几乎占通气总持续时间的 42 %。
在我们的研究中,我们回顾成功撤除呼吸机的最常见障碍和各种拔管准备评估工具。
病因学呼吸功能不全,可以说是导致患者脱离呼吸机失败的最常见机制。
在最简单的形式中,问题源于呼吸泵容量和需求之间的不平衡。
通气能力降低长时间的机械通气,尤其是伴随使用被动通气模式时,会导致膈肌无力和萎缩。
导致呼吸肌无力的其他因素包括过量类固醇、镇静剂、麻痹剂使用、危重病肌病、与败血症、营养不良和行动不便相关的全身炎症反应。
所有这些因素都是ICU 患者群体固有的;它们一起使患者陷入恶性循环,越是无力,越是难以脱机,从而导致 ICU 停留时间延长等等。
心血管功能不全心力衰竭是另一个可能加剧呼吸机撤除过程的风险因素。
在从机械通气到自主呼吸的过渡过程中会发生重要的生理变化。
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胸腔内正压的损失。
这导致静脉回流到右心室的增加以及前负荷和后负荷的增加。
这在ICU 患者人群中尤其重要,他们中大多数人都有不同程度正液体平衡。
心脏做功增加会增加心肌需氧量并加速冠心病患者的缺血。
评估安全脱离机械通气有很多障碍。
目的是实现适时脱机(在满足要求的标准后24 小时内脱机),同时防止过早或延迟脱机。
脱机和拔管过程中关键步骤:在确认患者准备就绪后进行间歇强制通气(IMV),自主呼吸试验 (SBT) 至少 30 分钟,漏气实验,脱机过程中最关键部分是确定患者是否准备好开始脱机过程。
机械通气与脱机指南(摘要草案)2012机械通气是挽救各种原因导致呼吸衰竭的有用工具,是icu最基本的抢救手段。
为了规范机械通气的应用,提高机械通气脱机成功率,本指南在总结国内外机械通气应用经验的基础上,对机械通气上机直至脱机的诸多关键环节提出推荐意见并指出优缺点。
本指南(草案)是一个总的指导原则,这是一个很容易完成的过程。
第一,这个草案不应替代临床判断。
草案可作为临床履行一般治疗的原则,任何变更治疗应仔细评价,并可能作为指导未来草案修改的依据。
第二,草案不应作为静态架构,而是应作为随疾病发展的动态工具,并应不断修改以适应新的和更合适的临床实践类型,这需要未来高质量大规模的临床研宄和观察的结果。
第三,国内从事危重病医学以及机械通气研宄的第一线人员应不断发展和完善此草案。
证据级别I. 由设计合理、管理、对照试验提供的科学依据(随机与非随机)统计学显著性一致。
(A) II. 由观察研宄或对照试验提供的几乎一致结果的科学证据。
(B)III. 历史对照研宄(B)IV. 动物实验研宄,病例报告(C)V•专家观点(D)推荐1:机械通气建立人工气道的方法:采用经鼻,经口,气管切开三种方法,用纤维气管镜或喉镜两种方法。
气管切开可用传统或简易方法。
推荐2:机械通气建立应在心电、血压、SpO2的监护下实施;一般需在镇静麻醉诱导下建立人工气道后开始通气机支持。
推荐3:机械通气湿化:湿化温度:34-37°C,湿化罐更换:4-5天。
机械通气管路更换:2-4天。
1. 通气机管路更换并不能改变感染控制,更长时间不更换管路并没有显示更大坏处。
管路使用应多长时间安全尚未定论。
2. 管路湿化器加热方法,注意管路液体清除,注意不要将管路液体排到气道或湿化罐内,不要污染管路。
(D)3. 可用的证据是被动湿化比主动湿化有较低VAP发生率,使用被动湿化在感染控制方面根本无证据。
(A)4. 被动湿化每天不须更换管路,可以安全使用至少48小时,有些病人可使用达1周。
气管插管脱机成功的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气管插管脱机是指机械通气的病人逐渐康复,呼吸自主恢复后,能够安全顺利地从呼吸机脱离出来。
而气管插管脱机成功的标准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判断病人是否已经具备独立呼吸的能力,对于病人的康复和预后具有关键性的意义。
下面将就气管插管脱机成功的标准进行详细介绍。
气管插管脱机成功的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意识清醒:病人在脱机前应当有清晰的意识,能够呼应医生的指令,有自主呼吸的意愿。
2. 呼吸频率和深度稳定:病人的呼吸频率在正常范围内,呼吸深度适中,没有呼吸窘迫感以及呼吸肌疲劳的表现。
3. 血氧饱和度良好:病人的动脉血氧饱和度应当在90%以上,没有低氧血症的表现。
4. 氧气需求低:病人在脱机前氧气需求较低,废气排出正常,没有呼吸机依赖的迹象。
5. 咳嗽反射正常:脱机前病人有较好的咳嗽反射,能够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6. 无突发情况:脱机过程中病人没有呼吸窘迫、心血管不稳定等突发状况的发生。
除了以上基本标准之外,还需要注意一些特殊情况下的气管插管脱机成功标准的判断: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这类患者往往有慢性通气不足或CO2潴留,脱机过程中需密切观察动脉血气,确保二氧化碳排出正常。
2. 高龄患者:高龄患者的器官功能往往有所下降,对于脱机的要求可能会更高,需要更谨慎地监测。
3. 有神经肌肉疾病的患者:这类患者的呼吸肌功能可能受损,需要针对性地评估呼吸能力。
4. 有呼吸道疾病的患者:如哮喘、肺炎等,需要确保病情稳定,呼吸功能良好才能进行脱机。
气管插管脱机成功的标准是多方面的综合评估,需要医护人员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做出判断。
在脱机过程中,应当密切监测病人的呼吸情况、血氧饱和度等指标,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处理。
在脱机后也需要继续观察病人的呼吸情况,确保病人能够稳定呼吸,没有再次出现呼吸窘迫等情况。
气管插管脱机成功的标准是确保病人安全脱机、顺利恢复呼吸自主的关键,医护人员应当严格按照标准操作,确保病人的安全和康复。
机械通气规范化脱机计划流程机械通气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手段,用于维持或辅助患者的呼吸功能。
然而,在机械通气后,及时脱机以恢复自主呼吸是十分重要的。
规范化的脱机计划能够确保患者顺利脱离机械通气,下面将介绍一个1200字以上的机械通气规范化脱机计划流程。
一、评估患者的脱机潜力在进行脱机计划之前,首先需要评估患者的脱机潜力。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评估:1.患者的病因和严重程度:了解患者的疾病病因和病情严重程度,对于规划脱机计划和制定预测脱机成功的参数有很大帮助。
2.患者的基础疾病和并发症:了解患者的基础疾病和是否存在其他并发症是评估脱机潜力的重要因素。
3.患者目前的生理状态:评估患者的血液氧合和二氧化碳排出能力,确定是否可以自主呼吸。
4.患者的神经肌肉功能:检查患者是否存在神经肌肉功能障碍,如神经肌肉疾病、肌无力等。
二、制定脱机计划根据患者的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脱机计划。
脱机计划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如果患者能够自主呼吸,但呼吸困难严重,可以尝试辅助通气或非侵入性通气来减轻呼吸负荷,并逐渐减少辅助通气的时间和频次,引导患者逐渐恢复自主呼吸。
2.如果患者无法自主呼吸,需要进行呼吸肌康复训练,如纤维支气管镜下吸痰、肺泡内吸痰等操作,帮助患者增强肺功能和呼吸肌力量。
3.制定脱机计划的时限,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训练时间、脱机尝试次数等。
三、监测和调整脱机计划在执行脱机计划过程中,需要对患者的生理指标进行密切监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评估患者的血气分析结果,判断患者的氧合指数和二氧化碳排出能力是否正常。
2.监测患者的心血管功能,包括血压、心率等指标,判断患者的循环状态是否稳定。
3.观察患者的自主呼吸情况,包括呼吸频率和深度,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根据监测结果,对脱机计划进行调整。
如果患者在脱机尝试中出现呼吸困难或其他不适,应及时停止脱机,并重新评估患者的脱机潜力。
四、脱机成功后的后续措施当患者成功脱机后,仍需进行后续的措施:1.监测患者的呼吸功能和肺功能,包括肺活量、呼气峰流速等指标,评估患者的呼吸恢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