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通气与脱机指南
- 格式:ppt
- 大小:213.50 KB
- 文档页数:35
机械通气与脱机指南(摘要草案)The Guideline for Mechanical Ventilation and Weaning(Abstract protocol)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机械通气是挽救各种原因导致呼吸衰竭的有用工具,是ICU最基本的抢救手段。
为了规范机械通气的应用,提高机械通气脱机成功率,本指南在总结国内外机械通气应用经验的基础上,对机械通气上机直至脱机的诸多关键环节提出推荐意见并指出优缺点。
本指南(草案)是一个总的指导原则,这是一个很容易完成的过程。
第一,这个草案不应替代临床判断。
草案可作为临床履行一般治疗的原则,任何变更治疗应仔细评价,并可能作为指导未来草案修改的依据。
第二,草案不应作为静态架构,而是应作为随疾病发展的动态工具,并应不断修改以适应新的和更合适的临床实践类型,这需要未来高质量大规模的临床研究和观察的结果。
第三,国内从事危重病医学以及机械通气研究的第一线人员应不断发展和完善此草案。
证据级别I.由设计合理、管理、对照试验提供的科学依据(随机与非随机)统计学显著性一致。
(A)II.由观察研究或对照试验提供的几乎一致结果的科学证据。
(B)III.历史对照研究(B)IV.动物实验研究,病例报告(C)V.专家观点(D)推荐1:机械通气建立人工气道的方法:采用经鼻,经口,气管切开三种方法,用纤维气管镜或喉镜两种方法。
气管切开可用传统或简易方法。
推荐2:机械通气建立应在心电、血压、SpO2的监护下实施;一般需在镇静麻醉诱导下建立人工气道后开始通气机支持。
推荐3:机械通气湿化:湿化温度: 34-37℃,湿化罐更换:4-5天。
机械通气管路更换:2-4天。
1.通气机管路更换并不能改变感染控制,更长时间不更换管路并没有显示更大坏处。
管路使用应多长时间安全尚未定论。
2.管路湿化器加热方法,注意管路液体清除,注意不要将管路液体排到气道或湿化罐内,不要污染管路。
(D)3.可用的证据是被动湿化比主动湿化有较低V AP发生率,使用被动湿化在感染控制方面根本无证据。
临床机械通气后脱机要点及拔管时机操作步骤有创机械通气是抢救各种急危重症患者呼吸衰竭的有效手段之一,但目前临床上尚缺乏统一公认的撤机策略,对于采用何种方式更有利于撤机,更有利于疾病恢复有着不同的观点。
脱机拔管最佳时机/方式仍难以准确把握,是临床医生面临的一大挑战。
适时撤机原因机械通气是一种生命支持手段,为治疗原发病争取时间,因而一旦导致机械通气的潜在病因得已改善,应及时评估患者自主呼吸能力,考虑能否撤机。
如评估不恰当导致过早撤机,引起撤机失败,使得患者再次气管插管,增加患者和社会的经济负担,甚至增加死亡率。
但值得注意的是,临床上相对于过早撤机,更容易出现延迟撤机。
机械通气时由于机械性损伤促使肺泡、气管上皮细胞及巨噬细胞活化,释放炎症因子,此时如出现延迟撤机炎症因子将进一步释放,导致机体出现严重炎症反应加重病情。
此外,较长时间的机械通气亦可导致多脏器进行性损害,出现多器官衰竭。
当需要机械通气的病因得到充分改善时应全面评估病情,适时撤机。
能否撤机判断当机械通气超过 24 小时后,应每日对患者进行撤机前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具有以下临床表现:足够的咳嗽反射/能力、无过多气道分泌物、导致气管插管的原发病已改善。
2.具有稳定的循环状态:HR<140 次/min、收缩压90-160 mmHg、无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或仅使用低剂量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胺/多巴酚丁胺<5-10μg/Kg/min)。
3.具有稳定的氧合状态:FiO2≤0.4、SaO2 >90% 或氧合指数≥150 mmHg、PEEP≤8cmH2O。
4.具有稳定的肺功能状态:呼吸频率≤35 次/min、MIP≤-20~-25 cmH2O、VT>5mL/kg、RSBI≤ 105 次/(L·min)。
5.具有稳定的意识状态:未用或应用镇静剂情况下,有适当的意识水平或神经系统功能稳定。
6.具有稳定的代谢状态:没有明显的呼吸性酸中毒(血气pH7.35~7.45)。
机械通气与脱机指南(摘要草案)2012机械通气是挽救各种原因导致呼吸衰竭的有用工具,是icu最基本的抢救手段。
为了规范机械通气的应用,提高机械通气脱机成功率,本指南在总结国内外机械通气应用经验的基础上,对机械通气上机直至脱机的诸多关键环节提出推荐意见并指出优缺点。
本指南(草案)是一个总的指导原则,这是一个很容易完成的过程。
第一,这个草案不应替代临床判断。
草案可作为临床履行一般治疗的原则,任何变更治疗应仔细评价,并可能作为指导未来草案修改的依据。
第二,草案不应作为静态架构,而是应作为随疾病发展的动态工具,并应不断修改以适应新的和更合适的临床实践类型,这需要未来高质量大规模的临床研宄和观察的结果。
第三,国内从事危重病医学以及机械通气研宄的第一线人员应不断发展和完善此草案。
证据级别I. 由设计合理、管理、对照试验提供的科学依据(随机与非随机)统计学显著性一致。
(A) II. 由观察研宄或对照试验提供的几乎一致结果的科学证据。
(B)III. 历史对照研宄(B)IV. 动物实验研宄,病例报告(C)V•专家观点(D)推荐1:机械通气建立人工气道的方法:采用经鼻,经口,气管切开三种方法,用纤维气管镜或喉镜两种方法。
气管切开可用传统或简易方法。
推荐2:机械通气建立应在心电、血压、SpO2的监护下实施;一般需在镇静麻醉诱导下建立人工气道后开始通气机支持。
推荐3:机械通气湿化:湿化温度:34-37°C,湿化罐更换:4-5天。
机械通气管路更换:2-4天。
1. 通气机管路更换并不能改变感染控制,更长时间不更换管路并没有显示更大坏处。
管路使用应多长时间安全尚未定论。
2. 管路湿化器加热方法,注意管路液体清除,注意不要将管路液体排到气道或湿化罐内,不要污染管路。
(D)3. 可用的证据是被动湿化比主动湿化有较低VAP发生率,使用被动湿化在感染控制方面根本无证据。
(A)4. 被动湿化每天不须更换管路,可以安全使用至少48小时,有些病人可使用达1周。
机械通气与脱机指南
一、在通气状态
1.确认设备上的控制器已经正确连接和使用。
2.检查所有的安全阀是否都完好,并确认它们的正常工作。
3.确认气体供给系统的连接,确认气体的供应是否稳定,而且不受外来影响。
4.检查所有的应变传感器,确认它们的正常工作。
5.检查管路系统,确认排出的气体量是否符合要求。
6.依据控制器的规定,按需调整通气方式和气体流量,以确认可以按要求完成通气。
二、在脱机状态
1.关闭所有的安全阀,确认它们关闭完全。
2.确认气体供给系统的完全断开。
3.关闭控制器,确认控制器关闭完全。
4.检查应变传感器,确认它们的正常工作。
5.检查管路系统,确认排出的气体量是否为零。
6.确认设备和管路系统已经完全脱机。
危重病人呼吸机械通气与脱机护理要点呼吸机械通气是一种关键的生命支持技术,可用于危重病人的呼吸功能衰竭、严重肺部疾病以及其他危及生命的情况下。
正确而有效地进行呼吸机械通气和脱机护理对于病人的康复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危重病人呼吸机械通气与脱机护理的要点。
一、呼吸机械通气要点1. 调节通气参数:合理的通气参数可以提供足够的氧气和维持适当的通气量。
包括控制模式和辅助模式两种通气模式,可根据病情和病人需求进行调节。
2. 气道管理:保持通畅的气道对于呼吸机械通气来说至关重要。
定期清洁和护理气道,定期翻身和转位以防止阻塞。
同时,在通气期间根据需要进行吸痰。
3. 防止相关并发症:呼吸机械通气可能导致一系列并发症,如肺气肿、肺部感染等。
密切观察病人的呼吸状况和氧合情况,及时处理并发症。
4. 营养支持:危重病人需要适当的营养支持以促进康复。
在呼吸机械通气期间,合理的营养方案有助于提高病人的免疫力和呼吸肌力。
5. 监测和评估:持续监测病人的呼吸频率、潮气量、呼吸压力、氧合情况以及血气分析结果。
根据数据评估病人的通气状态和调整通气参数。
二、脱机护理要点1. 判断脱机条件:要确定病人是否具备脱离呼吸机的条件,包括意识状态、血气分析结果、肺部病变情况等。
与医生和呼吸治疗师密切配合,进行评估和决策。
2. 逐渐减少机械通气支持:逐步降低通气参数,包括潮气量、呼吸频率和气道压力。
观察病人的自主呼吸能力和自主通气的稳定性。
3. 观察评估:密切观察病人脱机过程中的呼吸状况、意识状态和氧合情况。
及时进行监测和评估,并做好记录。
4. 应对并发症:脱机过程中可能出现并发症,如呼吸窘迫、窒息等。
保持紧急护理措施的准备,及时处理并发症,保证病人的安全。
5. 成功脱机后的护理:一旦病人成功脱机,仍然需要密切观察和护理。
确保病人呼吸道的通畅,并提供必要的氧气支持。
总结:危重病人呼吸机械通气与脱机护理是复杂而关键的护理技术。
正确的呼吸机械通气和脱机护理可以提供有效的生命支持,并帮助病人恢复。
机械通气规范化脱机计划流程机械通气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手段,用于维持或辅助患者的呼吸功能。
然而,在机械通气后,及时脱机以恢复自主呼吸是十分重要的。
规范化的脱机计划能够确保患者顺利脱离机械通气,下面将介绍一个1200字以上的机械通气规范化脱机计划流程。
一、评估患者的脱机潜力在进行脱机计划之前,首先需要评估患者的脱机潜力。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评估:1.患者的病因和严重程度:了解患者的疾病病因和病情严重程度,对于规划脱机计划和制定预测脱机成功的参数有很大帮助。
2.患者的基础疾病和并发症:了解患者的基础疾病和是否存在其他并发症是评估脱机潜力的重要因素。
3.患者目前的生理状态:评估患者的血液氧合和二氧化碳排出能力,确定是否可以自主呼吸。
4.患者的神经肌肉功能:检查患者是否存在神经肌肉功能障碍,如神经肌肉疾病、肌无力等。
二、制定脱机计划根据患者的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脱机计划。
脱机计划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如果患者能够自主呼吸,但呼吸困难严重,可以尝试辅助通气或非侵入性通气来减轻呼吸负荷,并逐渐减少辅助通气的时间和频次,引导患者逐渐恢复自主呼吸。
2.如果患者无法自主呼吸,需要进行呼吸肌康复训练,如纤维支气管镜下吸痰、肺泡内吸痰等操作,帮助患者增强肺功能和呼吸肌力量。
3.制定脱机计划的时限,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训练时间、脱机尝试次数等。
三、监测和调整脱机计划在执行脱机计划过程中,需要对患者的生理指标进行密切监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评估患者的血气分析结果,判断患者的氧合指数和二氧化碳排出能力是否正常。
2.监测患者的心血管功能,包括血压、心率等指标,判断患者的循环状态是否稳定。
3.观察患者的自主呼吸情况,包括呼吸频率和深度,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根据监测结果,对脱机计划进行调整。
如果患者在脱机尝试中出现呼吸困难或其他不适,应及时停止脱机,并重新评估患者的脱机潜力。
四、脱机成功后的后续措施当患者成功脱机后,仍需进行后续的措施:1.监测患者的呼吸功能和肺功能,包括肺活量、呼气峰流速等指标,评估患者的呼吸恢复情况。
ICU护理知识:机械通气病人脱机方法机械通气病人采用压力支持通气(PSV)和同步间隙指令通气――压力支持水平(SIMV-PS)的方法进行脱机。
两种方法脱机比较无显著差异。
故临床应用中,可根据病人病情合理选用。
1、脱机前的心理护理:病人担心脱机后会出现呼吸困难,甚至窒息死亡,因此,精神紧张,导致心率加快,呼吸急促。
脱机前要告知病人脱机步骤及脱机中可能产生的感觉(轻度气促等),使病人对脱机过程有思想准备,以取得病人的配合。
2、加强营养,增强呼吸肌活动耐力:机械通气时,机体处于高分解状态,耗能增加20%~30%,尿氮排出增加,每天吸出痰液中蛋白质约4.0g.因此要积极补充营养,以维持呼吸肌的正常功能。
①营养供给组成。
供热量188.28~230.12kJ/(kg.d),过多的营养,尤其是糖的过多摄入,可使CO2产生量增加而不利于脱机。
故三大营养素供给比例为碳水化合物50%~60%,蛋白质15%~20%[1.5~2.5g/(kg.d)],脂肪20%~30%[2g/(kg.d)]。
②营养素的供给采用消化道和静脉相结合的途径。
30例病人行机械通气的当天留置胃管,先注入生理盐水200ml,以促进肠蠕动,待病人排气后鼻饲高营养剂――安素。
安素内含有人体所需要的蛋白质、脂肪、各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
鼻饲量XXXX~3000ml/d,静脉输入10%葡萄糖注射液及0.9%氯化钠注射液,同时输入氨基酸和脂肪乳。
输入白蛋白时应控制滴速(15gtt/min),不与其它溶液及电解质混合,脂肪乳应在4~5h滴入500ml,两瓶间隔>10h,否则可发生高乳糜微粒血症。
3、掌握脱机时机:肺功能测定值正常,吸气负压 1.96~2.94kPa;肺活量10~15ml/kg;VT>5ml/kg;f<35/min;吸入氧浓度<40%;PaO2>9.30kPa;SpO2>0.95,体温正常,无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者可脱机。
4、脱机时的护理:①脱机时间宜选择在病人良好的睡眠后(早晨或上午)。